先说背景:
我是山东莱芜人,由于所在城镇更靠近市区,周围农村经历了06-10年的新农村改造,基本已经拆除平房改成楼房了。
而岳母家是更加偏远的农村,以前的新农村政策没有覆盖到,但是因为最近的合村并居政策,岳母的房子已经拆迁,并在原址上开始盖楼房了。
此处应该声明利益相关;
好了,说一下我的结论:
不支持
山东一贯的形式风格就是如此,你看一下近几年的基层行为,就可以理解这次的行为逻辑。甚至这也不算是山东的特例,只不过山东体现更明显而已。这个套路大概是上层接受国家政策文件,没有结合农村实际就发布了政策命令,经层层加码,在基层实际执行的时候变成了大拆大建。
以较低的价格征收农民合法房产,并以高于补贴的价格售卖房屋,实际就是打着政策的名义进行的一次官方征收。对地方政府来说,当前完成了上级要求、合并土地方便将来征收、利用土建增加了就业岗位并拉动了GDP,是一个稳赚的买卖。但对于农民来说,数年积累财富被迫变成房产,短期面临的是债务上涨,长期来看面临的是养老资金的短缺,以及房产资产的贬值;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农民不能直接面对政府,而是面对村委会的压力、村内舆论的绑架、甚至是或明或暗的人身威胁(实际这种情况无论现在还是过去都很常见,唯一的区别就是表现形式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必然能够全面执行。但需要明白,大部分基层政府的财政情况本就不好,短期大量发放补贴,必然带来财政紧张,继而就是基建投资乏力,最终导致先建设的农村涉险过关,后面的农村因资金问题变成烂尾工程,而这些村子里的村只能长期租房居住。
说完上述结论,我还想结合十年前的新农村改造,再说一下其他问题:
总的来说,合村并居政策能够集约化土地管理,方便农村科教文卫资源的统一规划,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区域,由于经济基础的先天不足,基层执行的粗笨低效,实际上有很大的弊端,这也直接导致了农民参与积极性极大降低。
苛政猛于虎!
山东人敢生呀,其中又以家在农村的人敢生。有地有房成本低,那么就强制让你们变成城里人。感受一下世界上最厉害的避孕药~高房价的味道。大数据一搜索城市都是负债,农村竟然还有那么多积蓄,于是政客与资本家急的睡不着了。政策开路,资本家操盘汽车下乡,房地产下乡,农村一直是资本市场的最后一块处女地,看着永远那么肥美。
现在城市里的人大部分都背上了高房贷,高教育费,现在又来了疫情,很多人降薪失业,消费能力骤降。最近也看到了城市里离婚率一直飙升,于是离婚冷静期也来了。各种难熬的枷锁下34岁的我夜里经常失眠,头发大把大把的掉,已被榨干了最后一滴。
我一直羡慕农村有大房子且家里有自己地的生活,梦想是有一个自己的鱼塘养鱼。以后估计这种生活只有大资本家才能享受了。
其实,解决农村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设立镇级市。
按照人口规模来说,中国的一些乡镇人口已经达到了西方城市的水准。不如直接设立镇级市了事。这样可以实现有利于农民生活的就地城市化。
——以下原回答发布于 05-17——
有几个层面的事情。
从经济发展趋势来说,农村要进行大规模经营是肯定的。
但是如何实现有很多种方法。
建国初,毛泽东同志的想法是建立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的优势,是村民可以在相互情感需求和利益捆绑更加紧密的情况下实现就地工业化。对此我们宣传得很少,很多人不了解;也有一些错误宣传,导致一些人完全错误理解了这个事情。
有些人将缺乏发展经验、缺乏有效规章约束、缺乏有效司法管辖,裙带关系,腐败问题,作为集体经济失败的重要理由。但是这些在后来的市场经济探索时期同样都存在,甚至还出现过大规模的掠卖人口现象。我们应该见过很多寻人的帖子,都是在讲他们的父亲、母亲、姑姑、阿姨出去打工,然后在乘车返乡或者乘车前往他处时,突然失踪。那么这可以作为不能发展集体经济或者发展市场经济的理由吗?不可以。因为这是司法问题,不是经济战略问题。
集体经济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农民在更加温情的情况下、更加有组织的情况下、从而也就更加可以保证自身利益的情况下,就近就地实现工业化。我们现在常说的留守儿童问题、空心村问题,根本就不会出现。而这些问题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会极大降低中国劳动力质量,极大降低农民生活质量,极大降低农村市场开发,极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最终极大阻碍经济战略前景。
有人会说,集体经济搞得也不怎么样啊。这就是缺乏宣传的结果。我们常说,市场经济让人民挣到了钱。很多人都会举例,说东南沿海的乡镇企业如何发达。那么我有一个问题:
乡镇企业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有人说,乡镇企业我知道,看过很多温商发展的励志片了,鸡毛换糖!
很好,拖出去打。
乡镇企业的最早源头,是集体经济的社队企业。也就是农村公社、大队举办的集体企业。公社的规模,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大队的体量,大体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社队企业在50年代后期蓬勃发展,一度出现了过度发展的情况,被认为挤占了重要的经济资源。于是在某经济小能手的指挥下,一刀切,一律禁绝。于是社队企业差点崩溃。后来这个事情被毛注意到,开始鼓励社会企业发展。于是社队企业复苏。后来开始市场经济了,就开始解决社队企业,最终将集体财产私有化,变成所谓的乡镇企业。
这才是所谓乡镇企业的基本来源。
鸡毛换糖之类励志片所讲的事情,只不过是社队企业的部分运行状态,特别是在遇到一刀切全部禁绝时的运行状态罢了。
这种一刀切的事情我们后来还在很多时期遇见过。人们对此有了深刻认识,形成了对政府决策不信任的民间思想。
其实这种一刀切的情况在更早的时期也发生过,当时发生的事情是浮夸风和三年灾害。搞出这种事的人也是某经济小能手。
有些对禾本科作物稻米种植技术比较关心的人可能知道得多一些。不得不说,袁隆平养活了很多人。
乡镇企业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
但是乡镇企业无法解决大部分人都富起来的目的。
甚至,乡镇企业无法解决各个地区都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
最终发生的事情,是内地乡镇企业大面积破产,大量技术工人流入东南沿海,促成了东南沿海民营企业的高度发展。
我们现在讲东南沿海长期高度发展,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东南沿海不但占据了地理优势,还占据了内地乡镇企业的大量廉价、熟练工。
后来这些既廉价又有工业经验的劳动力没有了,我们就迎来了国企大破产、工人大下岗的热潮。我们现在讲,全国各地都有很多东北人,这就是当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的新一批廉价劳动力。而且这批劳动力也是熟练工。
熟练工本来是很值钱的,但是挥泪大甩卖,就很便宜了。
这就构成了所谓的“人口红利”。
可以认为,这个人口红利,全部是毛泽东时代积累起来的。
不客气的讲,我国的所谓人口红利,简单说,就是毛泽东红利。
现在差不多吃完了,还剩下一点点就是基础教育,现在也在消灭基础教育,将教育内容中的国家教育、民族教育等内容清除掉,试图像港台一样英美殖民地化。比较经典的事例就是专门反共反华的袁腾飞进入教材编委。编教材的人是反华反共的,你跟我说教材不会出现反华反共倾向,我不信。
我国经济原本长期处于世界市场之外,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制约。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世界市场的大门向我们逐渐敞开了,我国经济就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期。经过20年的发展,人均产值各方面都大幅增长,达到了现在世界第二的规模,基本实现了毛泽东时代赶英超美的预期。
大体上只有一个方面没有实现,就是预计在21世纪初实现四个现代化。
这就和农业拖后腿有直接关系。
在70年代末、全国集体经济还没有“一刀切”的时候,相当多的地区已经开始尝试推广农业机械化。因为对于村集体来说,购入一到两台拖拉机,乃至联合购入收割机,可以实现全村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从而极大解放村劳动力,为社队企业提供大量劳动力。
这个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目的,也就是我国在最近十几年推广的农业合作社、以及现在推行的合村并居的主要目的。
也就是说,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工作,差不多推迟了20-40年。
所以,合村并居在趋势上,是早就应该做的事情,在实施方法上,则有一些显著的变化。
在原本的计划中,是农村经济自然发展到规模化、集约化状态,于是农村自然发展到城市化状态,从而自然进入到合村并居状态。
在现在的形势下,是农村经济并未发展到规模化、集约化状态,被迫通过合村并居、反过来迫使农村城市化。
大体相当于说,前者通过补钙和室外运动提高身高,后者通过手术打断腿强行拔高身高。反正都是高了。
前者会更加关注你的感受。至于后者么,都一刀切了,谁还管你舒服不舒服,“那不重要”。
至于你觉得重要不重要,谁在乎?
在乎的人已经死了。
这个问题居然在知乎上这么火,我作为一个曾经并且现在依然从事相关工作的浙江人感到比较意外,因为合村并居这个事明显是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基础,学习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经验。这类项目以前叫新农村建设,两新工程,等等等等,在浙江已经开展了多年,有过不少成功经验,即使是最新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在浙江也已经开展了两年多了。
从很多回答来看,不得不很遗憾地说,虽然这两年山东相关部门来浙江学习考察过多次,但浙江经验是无法照搬到山东的很多地区的,而且在照搬的过程中,可能山东部分地区的实施出现了走样,背离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初衷。
我这里提出几个要点以供商榷:
1、合村并居也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也好,最终目的一是全面优化农村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二是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充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背离了这个初衷,任何口号和行动都将失去意义。
2、自愿搬迁是合村并居的基础。对于不够富裕的地区,可以“合村”,但谨慎开展“并居”。只有在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农民才会有强烈的改善居住条件的意愿,而背离这个意愿,仅仅靠强制性政策来推动合村并居,无论在资金保障还是工作推动上都是开展不下去的。这个,浙江在推动“两新工程”中有过深刻的教训。
3、建议以搬迁奖励为主要方式来引导和推进合村并居,谨慎使用拆迁方式来强行推进。当然,建新区建议采取拆迁方式为主。一方面,拆迁方式的成本是连浙北富裕地区都无法承受的,山东的农村到底有多富?另一方面,强行拆迁也必然违背了“并居”的自愿原则。
4、循序渐进,切忌搞大跃进式推进,试图一口气把农民赶上楼。不要只想着节地率而忽略了发展的客观规律。且不论高层安置在土地权属上存在合法性争议(高层公寓房安置到底是办理土地出让还是办理集体使用?如果出让,农民变城镇户口了吗?如果集体使用,是不是涉嫌小产权房?),以目前的地方财力和安置政策,农民上楼必然是普遍吃亏的。
浙江经验是在新社区,普遍采取联排房安置方式,这在实现“节地”的目的之外,同时也符合农民建新的意愿;如有自愿需求的,给予集镇区的高层公寓房安置。同时,谨慎布局村庄布点规划,合理安排新社区、保留点和撤并点,用新社区更好的人居环境、更全的配套设施、更便利的交通条件来引导村民自愿搬迁,坚决不搞强行撤并。不想搬的就留着,没关系的,等到经济条件上去了,看到新社区成规模了,成气候了,搬迁意愿会上去的。
5、适当提高搬迁奖励标准。要舍得在老百姓身上花钱,把更多实惠留给村民。虽然即使在浙江,搬迁奖励依然是不够村民用来建新房的,但之所以浙江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没有遇到太大抵触,一方面当然和浙江尤其浙北地区藏富于民间有关,另一方面是靠安居环境的大幅优化和改进来引导,最主要的还是舍得在搬迁奖励上投入资金。
6、对于土地承包权流转开展得不够普遍的地区,实际上是不具备“合居”条件的。怎么可能人搬进新社区“合居”了,同时又要到很远的承包田里耕作?根本就行不通。土地是否普遍流转,农民是不是还普遍需要自己下田种地,其实也跟当地的经济发达水平相关,所以这也是对上边第1点的一个补充:对于不够富裕的地区,可以在行政区划上予以“合村”,但必须谨慎开展“并居”。
最后还是得重提一句,“合村并居”是一个长远的、持续性的工程,它必然要符合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村民改善生活的基本意愿,符合“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放一张浙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效果图吧。我们的理念里,“合村并居”应该是这样的:
——————————————————————————————
5月30日补充。
首先是很多人搞不清搬迁和拆迁的区别。
搬迁是指有建房意愿的农民,自愿搬到新社区,政府会对这些农民给予一定的搬迁奖励。在规划中需要撤并的自然村,政府会停批村民建房。
拆迁是指为公共利益将农民宅基地征收,同时给农民安排新宅基地。和搬迁不同,拆迁具有强制性,并且在拆迁前会按标准对农民住宅进行评估,加上拆迁奖励,拆迁农民到手的钱远比搬迁奖励高。
应该以搬迁奖励为主要方式来引导和推进合村并居,谨慎使用拆迁方式来强行推进。
其次很多人认为老百姓并居后,实际上是吃亏了,毕竟还得贴上几十万才能住上新房。这恐怕是一个事实。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这二十多年里,城市里的住房通过拆迁,通常都是房子变新、变大、地段变好了,所以普遍是升值了。而农村的房子,搬迁也好拆迁也好,最终往往是贬值了。为什么呢?
归根结底还是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农村土地的所有权虽然名义上是归村民集体,但一来是村民集体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永远受到政府制约,集体所有权的本质还是国家(政府)所有;二来农民本身也不具备对自己宅基地真正意义上的使用权——不能交易,使用权就不具备完整性。这就导致了国家实际上可以用各种隐性的方式来随时剥夺农民对自己宅基地和房产的权利。农民一辈子的积蓄,可能一个“合村并居”就化为乌有。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转发一篇贺雪峰教授的文章,把这件事情讲到位了,关注的朋友可以好好看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侵删)此文为转发,此文为转发,此文为转发。
贺雪峰,男,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博士、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现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一
2020年5月6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政务动态栏目发布“省自然资源厅召开《山东省村庄布局专项规划》等项目和技术规程专家研讨会”,消息称,国土空间规划处将“编制全省村庄布局专项规划,指导各地完成县域村庄布局,制定全省合村并居规划指导,稳妥推进合村并居”,引发广泛关注。
据齐鲁网、“网上问政”公号和东岳客公众号2020年5月8日进一步的延伸报道,合村并居又叫做合村并点。
山东之所以要合村并居,原因是“山东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有农村常驻人口4900多万,行政村6.9万个,村庄密度0.43个/平方公里,平均每个村700多人”,“山东省农村人口多,村庄规模小、密度大”,早在2001年山东省政府就出台关于规范“小城镇建设”的47号文件,对“合村并点”进行了说明。
“2008年开始实施合村并点试点的德州市认为,长期以来存在的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带来的‘三高两难’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三高“一是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基层负担重。按每村平均5000元计算,仅全市财政承担的村级工资费用就近4000万元。
二是空心村比例高,土地浪费严重。全市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达257m2,高出国家标准107m2,空心村比例达80%。有的村庄房屋空置率高达50%。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水平低。医院、学校、超市等基础设施,因村庄过于分散而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家的扶持资金分散到各村,就像撤胡椒面,收效甚微”。
”两难“一是村级管理水平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难。二是民主管理难。大家族在村中的人口比例多,家庭宗派治村的痼疾难以割除”。
因为合村并居是牵涉到农民基本生产生活的大事,所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召开一次专家研讨会,就引发广泛关注。合村并居在山东省是有特殊含义的,就是不仅合村并居,更重要的是合村并点。
2014年我到山东德州调研,当时德州市规划将德州8000个自然村全部拆掉,建1000个左右的大型社区。拆除8000个自然村,就牵涉到德州市全部农民的利益。大拆大建,拆农民房子要钱,建社区要钱,初步算下来也要超过千亿资金投入。
德州市是一个财政贫市,不可能拿得出这么多钱,市领导的想法是通过增减挂钩将拆农民房子退出的宅基地形成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卖到青岛,换回资金搞建设。问题是青岛并不缺建设用地指标,德州市即使腾出建设用地指标也卖不出去。
德州市因此只能靠贷款建社区,向农民收取建设成本,以及降低建设质量标准。结果就是,以前农民在自己房子住得好好的,现在非得被强拆搬进社区,还要自己出钱,搬进社区房子的质量差、面积小,社区也没有可以存放农具的空间,距离承包地太远,之前庭院种植蔬菜也没地方了。
总之是搬到社区生活质量下降了,生产生活更加不方便了,还将原来计划到城市买房的积蓄用于买了社区质量很差的住房。拆村并点的结果就是:政府花了很多钱,农民不满意,规划因此无法持续。德州市终于在拆除大概10%的村庄以后难以为继,合村并居不了了之。
合村并点并非在山东,也并非仅德州在做。2015年9月14日山东临沂曾发生过一个影响恶劣的拆迁案,就是为让农民搬到合村并点的社区,强拆农民的房子。农民不愿搬,在自家房子坚守不出被烧死。
农民宁愿烧死也不愿搬迁,是因为合村并点的社区住房质量差,生活不方便,生产更不方便,还要自己出钱买房。虽然农民不愿搬迁被烧死的极端情况比较罕见,山东农民普遍反对合村并点却是事实。
二
那么,为什么山东省象着魔一样非得花费巨额财力去合村并居,拆农民房子建社区呢?
前引德州市所说“三高两难”成为支撑山东省着魔于拆农民房子的理由。问题是,“三高两难”实在是小学算术题,经不起算啊。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相对于德州计划花费上千亿资金来合村并点,每年4000万元村级组织运转成本何足挂齿!
空心村比例高?农民进城自然就会有空心村,空心村仍然还有无法进城农户需要留村务农,还有大量进城失败的农民将来需要返乡,村庄对农民生活的保底显然极为重要。
有农民进城了,将房子空在那里,他们需要时再回来住,为何非得将农民进城后留下的空房子立即拆掉?有人说农民空房子不住人,浪费了土地。
问题是,不住人的空房子就是空在那里,土地也仍然在那里,怎么就是浪费?中国并没有粮食紧张到非得将农民房子拆掉将宅基地复垦种粮食的地步。
反过来当前中国仍然存在普遍的季节性抛荒。耕地大量抛荒,却将拆农民房子复垦农民宅基地种粮食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岂不荒唐?何况农民空房子仍然是作为退路来保留的。
2020年新冠疫情条件下面,幸亏农民在农村有房子,他们可以返乡安全度过疫情。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绝大多数农户都已经自发到城市买房了,农民城市化是必然趋势,指望靠合村并点来为农民提供良好基础设施,恰恰是花了大钱没办成事。
“两难”就更不能成立了。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难?
第一,群众增收致富的机会在城市,指望村干部带领农民群众致富怎么可能!
第二,合村并点大折腾就能突然冒出带领群众致富的村干部?民主管理难?将小村合并成为大村就可以防止家庭宗派治村的痼疾?大村有大村的管理难处,小村有小村的管理优势。从来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民主管理难不难与村庄规模大小有关系。
三
相对全国来讲,山东省行政村规模普遍偏小,这个意义上讲,山东合村并居也并非就一定不好(当然,我以为合村并居没必要),但合村就合村,何必花那么多资金去拆农民房子,建所谓“新型社区”。
山东省在村庄之上普遍有管理区,山东的行政村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自然村(也就是村民小组)比较类似,管理区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行政村比较类似。在我看来,山东省合村并居最简单的办法是将现在的行政村改成自然村基础上的村民小组,将管理区改成行政村。改变体制,不拆农民房子,更不拆掉自然村。
一个管理区下面有若干个自然村,有若干分散的居民点,有什么不好?这方面,山东烟台在管理区一级搞党建示范区,没有大拆大建,几乎不花财政成本,就完全解决了德州市所谓“三高两难”的问题,群众满意,又没有财政压力。这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四
实际上,最奇怪的事情是,山东牵头合村并居的居然是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就是过去的国土资源厅。本来行政建制应当归组织和民政部门管,是地方政府的职责,自然资源厅只管理土地,何以会管到合村并居上来?自然资源厅管到村级组织行政成本太高、村干部带领农民致富难上来,手也未免伸得太长了一点?
之所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手会伸这么长,与自然资源部曾发布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有关。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原国土资源部出台政策,允许地方政府在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的同时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农村建设用地主要是农民宅基地,减少农村建设用地就要拆农民房子,将农民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动起歪脑筋,通过合村并点来拆农民房子。
拆了农民房子农民住哪里?就住到廉价低质量建设的所谓社区,农民生活生产因此变得很不便利。
在经济条件比较好、财政能力比较强的地区,地方政府拆农民房子会给予比较多的补偿,农民搬进社区还比较满意,比如四川成都和山东青岛,政府财力比较强,实行增减挂钩,农民还是受益了的。
而对于山东德州这样的财政穷市,地方政府没有财政能力,拆农民房子却不能让农民获得满意的安置,搞得天怨人怒。临沂因此烧死了不愿拆房子的农民。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因为合村并点造成极其严重的农民利益受损和干群关系对立。
德州市自身财力不行,他们希望将拆农民房子所减少的农村建设用地变成可以交易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问题是,农村宅基地太多,山东德州拆除8000个自然村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挂钩形成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远远超过市场需求。
德州市刚开始时是希望将指标卖给山东比较富一点的青岛,问题是青岛也有增减挂钩,不缺指标。德州的指标卖不出去。原本指望靠拆农民房再卖指标获得土地财政收入,用这个收入偿还建设社区的贷款。现在指标卖不出去,建设社区的巨额贷款无法偿还,地方政府因此形成了巨额地方债务。
五
合村并居因此成为农民不满意、地方高负债、国家利益受损失、大量资源被浪费的多输的折腾。
山东合村并居这样的拆腾不能再搞了。
对我来说,那是关于“故乡”的回忆和眷恋,那里有我熟悉的纵横阡陌、房屋田舍、鸡鸣犬吠、乡音风俗,那里有我的父母兄弟、邻里亲朋,有我养过的猪、放过的羊、种过的地。
然而,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回不去的家乡,多少人就这样,一直在路上。月光如水,滴滴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
公众号:雨林随笔
微信号:yulinsuibi
本人济宁人,说下这个情况。
这不就是被叫停的万人村嘛!
前些年强拆,不少抗拆户出了车祸。有个大村子十来个呢,全是车祸,说起来挺巧合的。没事找些小流氓去强拆。
我家约1km处,村上的居民楼没电梯,没物业,没有供水、没有供暖,没有供气。冬天往上背煤球,往下背煤灰,要不就用煤气罐。吃水靠几户邻居兑钱打井。
我家附近大部分人家都在务农,闲时打工,有的家里还有鸡还有羊,我家里有一辆机动三轮车,两辆电动三轮车(五六十岁的农村人指望也开车轿车吗?)播种工具、脱粒机等等一堆,没个五十平咋肯能个放得下!!!
合村并居能给社会带来很大好处:
1、驱使大量人放弃农业,农业转为大承包模式,人口流入城市,给社会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通过将农村人口撵出农村方式再造人口红利。
2、驱使农村人走向城市定居,将手中的钱用干净并且背负债务,促使没有生活压力的农村人劳动挣钱,在城市买房去库存,能稳住房价和经济;
3、拆农村上楼房,给城市建设、工业用地腾出指标用地;部分地区每腾出一亩指标,奖励当地zf20w。
4、一栋楼上百户,三四栋楼一个村,腾出的用地指标流转给发达县市,每亩地指标可20-30w,这些城市用来地产开发、工业开发。
5、合村并居,减少村班子数量,有效减少基层财政投入,统一社区化管理。基层zf在每个村委班子里投入是相当多的,人员工资、办公等花费在合村并居之后能有效减少。不同宗族势力下,“小村大贪”难度更高。
6、清除农村老破旧房屋,改善居住环境?
然而,这些对农民似乎没有一丁点好处。楼房建设质量奇差无比,生活设施差。生活配套跟不上,老年人上楼困难。生产工具没地方放。
谢邀。
他举例道,“一个村范围内,如果以第一产业的农业来定价,形成的价格相对比较低,但是这个村还没有进入二三产业之前的资产盘子,所以通过把集体资产变成资产管理公司,让它变成一级资产做市商,使农户变成股东,这个过程意味着把资源性资产在村域范围内做了一次一级市场定价。
一级市场的时候金融进不来,但财政可以,当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主要的内涵是要让所有自然村都得到基本建设投资的时候,现在大致300万自然村,将得到国家财政或者国债的投资形成的基本建设,成为乡村的资产盘子。
所以往村里修路、架电、修水基本建设形成的资产,应该是国家财政折成公股放在村集体的股份制盘子里边,允许每户农民按户占有,并且分享它的收入,但是不得由农户转让,这是一级市场。”
“村集体有了一个庞大国家财政投入所形成的公有资产的盘子,但是农民把它们承包到户的无论是山场,还是林子,他们作股进来,就意味着村集体有了资产,公有制资产是国家投入形成的,农民可以分享,外部投资人可以分享,这是二级市场。”
“分层后,通过国家财政投入的杠杆,撬动农民把他们的资源性资产入股,形成村集体的资产管理公司时,意味着村集体管理公司成为了做市商,接着对外可以招商引资了。”
建议结合本问题下的回答,反复阅读上文三次左右,进一步理解温铁军老教授所强调的农村资产金融化问题。
还在纠结产权整合和土地兼并的,拖出去打屁屁;
还认为必须把农户绑在小块土地上的,坚决反对农业现代化的,一并拖出去;
还有那些认为全部机械化生产的、赶农民进城做产业工人的,也拖出去。
这是个综合方案,要努力把农村资产的价格抬起来,交易做起来。
不先做这个,直接搞进城,后果就是问题下大量回答所反应出来的:
农民手上现有资产定价过低,背上负债进城,有可能从小有产者降级为产业工人和城市服务业工人。
说实话,山东这搞法,有点急啊。
两年前的大会, 面对山东代表团时,当面强调要紧抓乡村产业振兴,现在这是在干嘛?
新时代的改稻为桑?
一平米补个四五百块钱,够干什么的?我们镇上补的最多的不到二十万,人家那是三层的楼房,连盖带装修怎么着也得三十万。
不同意怎么办?我是知道有几十岁的老人在晚上九点被成灌闯进家里,打一顿,然后摁上手印的。
寒冬腊月的把人家房子拆了,又没有安置房,有的老人只能住在亲戚家牛圈里,和牛一起跨年。这tmd是人干的事?
这些村庄不用二十年就会自然消失的,顺其自然不好吗?给农村的这些老人留条活路不好吗?
这还是新中国??这还是和谐社会吗???真的震精到无以复加!呵呵呵呵呵呵
*按照小管家的要求做了修改,过段时间,把最近了解的一些情况梳理补充一下,再发一次吧。
利益相关:山东小县城人,父亲曾经做过基层干部,不谦虚地说本人比在座多数人更熟稔山东干部们的做事逻辑。
一个针对基层的大政策被制定出来的目的,和亲自推进执行它的基层干部的动机和逻辑,有时相去甚远。
我对此政策持悲观态度。
这个问题,其实对比新华网人民网的官媒报道,再对比该问题下的山东村镇知友们的回答,就能感受到此政策的风险。
受益者和风险承担者不统一的风险。
2008年开始实施合村并点试点的德州市认为,长期以来存在的村庄数量多、规模小,带来的“三高两难”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不改变传统农村治理结构,就很难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高是什么?一是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基层负担重。按每村年平均5000元计算,仅全市财政承担的村级工资费用就近4000万元。二是空心村比例高,土地浪费严重。全市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达257平方米,高出国家标准107平方米,空心村比例达80%,有的村庄房屋空置率高达50%。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公共服务水平低。医院、学校、超市等基础设施,因村庄过于分散而低水平重复建设,国家的扶持资金分散到各村,就像撒胡椒面,收效甚微。
两难又是什么?一是村级管理水平低,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难。许多村选不出党支部书记,有的村就是“矬子里拔将军”。二是民主管理难。大家族在村中的人口比例多,家庭宗派治村的痼疾难以割除。[1]
注意引述里提到的“三高两难”,其实都是国家、省、市一级担忧的困难(管理低效、耕地闲置、法制贯彻到基层等),而不是被治理的村庄村民自身的困难。
多数村民真正感受到的困难无外乎是这些:增加收入的方式、医疗和生活保障(新农合、新农保等)、宅基地的分配继承问题、耕地分配问题(土地承包)等。
其他问题村民不敏感,但若是”改革“触动这些问题他们的反应和情绪就会比较激烈,甚至容易导致某些xx事件,这是目前基层干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切的成绩功劳只要发生xx事件,职业生涯不结束也要耽误几年不得升迁调动。
村民增收方式无外乎进城务工和在乡村开展养殖或手工业副业两大方式。
进城务工农户所分到的耕地会被转租给他人或者近年兴起的农业公司来耕作管理。但是务工者的身份仍然是农民,他们不会放弃自己的户籍和分地的权利,这些耕地相当于农户的”养老保险“。当进城务工者奉献完自己的青春回乡带娃养老时,各种轻体力的手工业副业是他们的收入来源保障。
合村并居的一个目标就是城镇化。
城镇化是城市化的第一个阶段,合村并点就是实现城镇化途径之一。城镇化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换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地区向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为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文化素质增强。合村并点这项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分别是合村阶段、并点阶段以及后合村阶段。
并村之后为了减少居住用地占用、提升生活质量,势必要推行公寓化,就会影响到村民的宅基地权益以及断绝了在自家小院开展养殖或手工业副业的可能。
况且看几位答主的回答这住宅不是1平换1平的置换,还需要自己添钱自购车库储藏室,若是置换到高层老人不方便上下楼等等等等……
你觉得真正受益人是这些被合村的村民吗?
我父母祖家周边村庄,人均分地1亩左右,有人口更多的村庄甚至人均不到1亩地;
哪怕通过合村并居把部分宅基地省出来复耕,同时搭配其他户籍审核厘清每村应分耕地人口等手法,人均耕地也大无可能翻出几倍。
然而人均1亩地和人均10亩地,又有什么区别呢?现在种一亩地的一年的收益少得可怜,农户自耕断无增收可能。
种地成本有多高?延津县农林局做过统计,按小麦、玉米两季算,普通农户不算人工,平均每亩生产性成本890元。每亩有120元的补贴,去年算下来亩均收益1094元,同比减少350元。 [2]
农民要想实现增收仍然需要进城务工或发展副业,准许土地流转让农户把分到的耕地转给其他专业的合作社,这是目前知道的为数不多可行的路。[3]
————
基层领导为了自己的仕途需要做出政绩,同时又要避免出错(比如发生xx事件)。
北方基层干部大多已经40、50岁,这些人口口声声说”深入群众“实则个人生活已经和大众脱离,对群众的呼声和需求并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以下内容删除)
————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欢迎各位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