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第2页

                       

user avatar   ze.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大的障碍是,根本没必要说英语。

在国内,读论文,查资料,考试用到的英文,主要是读写,什么时候真的需要说英文呢?

几乎没有。

没必要说,自然说不好。一星期不说话,中文也说不顺,更不用提几乎没说过的英文。

但是,这不代表中国的英文教育失败。

说的少,就会纠结于发音,语法,甚至追求一些过时的俚语。其实,出了国,就会发现,最重要的是交流。

每年出国那么多人,有几个是口语流畅才买机票的?几乎没有!

每年海归那么多人,又有几个是因为口语不流畅而回国的?几乎没有!

到了那个环境,需要说,需要用,一两个月后,自然会。非母语者,永远不会说的像母语英文的人那么流畅,但这不影响你交流,也不必打怵。

非要在国内追求英语说的像外国人,就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不如增加点词汇量有价值。


user avatar   rainy-sun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鉴于评论区开始写一些奇葩长单词,我来一个娃6岁的时候教我的单词: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评论区大家继续哈,学习快乐~

-------------------

先说答案

最大障碍:背单词。

这几日天气特别冷,旧金山湾区都下雪了。突然想起了特朗普大爷的经典推特

于是乎,跟七岁的娃试试讲讲拉尼娜现象。来来回回实在解释不好的时候,

我说:Why don't you be a weather scientist in the future so that you can find it out yourself?

她说:Mommy, that's not weather scientist, that's meteorologist.

我想想,对哦。GRE里考一个meteorologist完全是小菜一碟,为啥我说话的时候想不到呢?

因为,我的大部分单词是“背”出来的

读一遍单词,记一遍中文词义。或者蒙住中文词义看英文单词,说出来了就过。

我认为我是认识这个单词的。

下面哪些情况似曾相识,请自觉点头:

做题一定能选对的单词说话的时候从来不敢用;

看见明明认识的单词写的时候却一拼就错,一听就懵;

每个单词都听得明白,就是不知道句子说的啥意思;

明明昨天刚背过,怎么又忘记了呢;

要不是明天还要考试,一万遍想把单词书撕得粉碎……

在多次被娃打击过后,我开始琢磨,为何我学了n年的英语(n>娃的年龄),知道词根记忆法,知道联想记忆法,啃过红宝书黑宝书,却赶不上一个娃的词汇量呢?为什么娃还会冒出很多同级的当地小朋友都不认识的单词呢?

因为娃没有背过一个单词,所有的单词都来自于阅读

背单词为啥成了障碍了呢?

  1. 背的单词不会用。
    背的单词是单独存在的。那么名词的单复数,冠词是a还是an,可数还是不可数都有可能没记住。因此使用的时候漏了冠词,复数的单词忘记了怎么拼写都成了常事。
    我家娃的英语启蒙是从绘本开始的。因此我注意到她一开口名词绝对是an apple,不会出现a apple或者I have apple.
    原因很简单,因为她在书里没见过那样子用的apple.
  2. 背的单词记不住。
    记忆本身是需要极可能多的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并且加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事物绑定在一起记,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一个单词独立记忆无疑给记单词加大了难度。
    Leonardo DiCaprio这单词好记不?太不好记了。但是附上一张照片,是不是立马好记多了?

3. 背单词严重压制学习乐趣
兴趣是所有学习得以持续的原动力,丧失了兴趣,做任何事都变得事倍功半。背单词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完全机械的一种毫无乐趣的活动,把语言学习原本很有乐趣的一件事变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折磨。

阿哲的歌多少年没唱了“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紧紧跟随,爱如潮水它将你我包围”还是张口就来,背了无数遍的三个代表我似乎仿佛依稀已经忘记了...

再比如下图habitat这个单词,放到后面这本书里,显得格外有趣。back up a little bit是不是很形象呢?当你看的时候如果你微微一笑,那么基本这些单词以及用法都记住了,而且以后不经意的某一个时刻,它就会从你的脑子或者嘴里蹦出来。更重要的是,你会很享受这种学习的过程。

再来举个例子,试试给孩子列下图中的单词表:olfactory bulb, frontal sinus, siphenoid sinus, soft palate, nasal cavity...孩子能看到第三个都是神奇的一件事。但是放在书里,这本书,我家7岁的娃读了不下50遍,每个部位在哪儿,怎么回事门儿清。

母语同非母语的学习方法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母语不是刻意“学”或者“背”出来的。原则上来说,英语并非我家娃的母语,为什么能比说母语的孩子学得更好,我认为是巨大的阅读量积累以及极大的阅读兴趣作用下的结果。学英语如果能静下心来(前提是没有应试目标),找适合自己的书来听或者读,是更有效更实际办法。

最后放一张娃近半年的阅读量统计,从八月到一月6个月共阅读325本书,平均一个月54本书。 (七月份数据有之前的累积数据,不参与计算)。

好的语言能力是读出来的。

把背单词花的时间用来读一本喜欢的书吧。


user avatar   zengeryoun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意中刷到这个题,我不是学语言的,但我想讲讲我对口音这问题的理解。

我赞同前面的回答:确实口音这个问题对我们国家的英语学习造成了很大干扰,我们要学会忽略。但事实是口音这个问题真的非常影响信息的传达,而且国人,实际上整个东亚都一样,口音是我们和西方主流英语区交流可能最大的障碍,因为这个障碍可能根本无法逾越。

我上英语课时,有一个泰国女生,在纽约已经生活了好几年,英语非常的流畅(泰国整体英语普及率本身也比较高)。在我听来她的发音非常的清晰,但我的老师却认为她的发音问题非常严重,西方国家的人很难听懂。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日本和韩国学生身上,只要用词正确,我基本能听懂要表达的意思,但普遍西方同学认为口音很重。与此相对的是印度口音,有过出国经历的人都有体验,真的非常难听懂,但西方国家的人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发音问题很大,很难懂。同样的情况有北欧和意大利的口音,普遍亚洲同学都觉得听起来很费力,但西方同学不认为。

我和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东亚整体上和英语国家交流太少,整个英语区并不习惯这些地方的口音,而相比之下印度的口音非常常见,大家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发音和断句方式。所以口音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国人注意到口音的问题并非小题大做。

口音问题可以改吗?可以认为几乎不能,所以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歧视的标志。我身边同学来看,部分出生在美国的同学,可以做到完全是白人的口音,初高中过来的,极少一部分可以没有母语口音(即使部分人的中文并不流畅,但还是可以听出英语中中文发音方式)。我认识有人花了大量的时间辛苦练习,请了专业的人指导很大程度达到了白人的发音方式,但是总体来看在口音上花时间是效果微乎其微。很悲观的一个结论是:我们应该更多的和其他国家,其他语言的人交流(不只是英语国家),让更多人熟悉中文的口音。


口音这个问题,还关联到了我们本身文化的弱势,以及在西方文化中真空一般的存在。但我觉得深入下去对个人帮助不大。我想讲几个小tips,这些点在我出国前并没意识到:

1. 重音

这实际上是口音问题很重要的来源。国内的教育中会意识到词语的重音(但大部分人解决的也不算好),更重要的是句子的重音。可以理解为如何断句的问题。由于中文语序和英文非常大的差异,我们经常会无意识的在一些不该断句的地方停顿,如果单词量很小,一个词想很久就更容易造成这种不流畅。托福口语我自己录下来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说的时候觉得很流畅啊,只是一两个地方想不起来了,但听得时候会发现那几个停顿导致这个句子根本无法理解。

2.用词

这个可以 参考我们看香港或者台湾的报纸,你会发现很多词和用法非常难理解。同理,由于交流很少,我们的很多叙述和用词方式是西方国家普遍无法理解的。以前人们用“中式英语”去概括,而且是一种负面的看法。但客观来看,这个问题本质还是:我们文化隔阂太大,我们不了解在某个语境下更加通用的表述方式,他们也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用这样的表述。更有一些情况,这个语境在西方更本不存在,或者我们的文化中根本没有对应的语境。比如前段时间很有意思的关于“you are welcome”的讨论,这个用法对于中文母语真的非常难理解。我们一个“不用谢”概括了所有情况,但实际生活中Thank you之后,在不同场景下会有非常多的回应“Sure”“ No worries ”“ Not a problem ” “Not at all ”。就像这些表述中的微妙区别,如果你没在实际的情景中见过,你很难直接用中文解释去理解。所以,读书看报,看剧都会有助于增加你对英语文化和英语语境的理解,重点是此时此景下不同的人会用什么样的表述。

3.语法

在口语中极其不重要,你听中文你也不会通过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获取信息,你会敏感的注意到一些关键对象,以及一些关键修饰。你可以有意识的注意你日常的中文交流,我就发现我有非常多断了的句子(成分残缺,语义重复累赘,形容词和名词混用......),但这些完全不影响我的交流。转换到英语同理,有那个词在差不多的语境之下,人们就能理解你表达的内容了(我们生活中最多的信息传递实际上都是肢体语言而不是口语传达的)。但为什么人们还是强调语法,还是同样的问题,交流太少,西方并不理解我们的语法表达方式。


说到底,本质还是需要多说,多去交流。我们的文化本来就比较内敛含蓄一些,鼓励去交流可能难度本来就很大。但是非常客观的现实是,西方语境之下,含蓄(或者说不外向)这种非常中性或者说性格上的问题,在现实中潜移默化的被理解为非常负面的和消极的。最后,抛开前面悲观的事实,积极的理解是:你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增进了英语人士对中文的理解,也一点点儿减少了无数中文英语学习者的壁垒。


user avatar   peng-gong-ting-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

介绍下我的背景:我来美国6年,上班1年。上班在创业公司,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同事们喜欢凑在一起聊大天

我之前以为,至少在中国留学生里,我口语算很好的,毕竟有挺多人蛮一般的(全靠同行衬托), 也经常被问到我是在大陆长大的还是来美很久了。但是我上班之后发现,和母语选手真的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口语好不好这个东西不好量化,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以日常实战水平来评估。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分为大致以下水平,每个水平都是一个大的跨越:

  1. 考过托福雅思类考试,能回答简单问题
  2. 可以在课堂上、会议上等正式场合可以听懂,但是1v1交流不太顺畅
  3. 1v1交流顺利,愉快的正常聊天,像母语一样自然流畅
  4. 在4人左右的小聚会中可以谈笑风生
  5. 在5人及以上的群体聚会聊天中自然的搭话,插科打诨,达到母语的流畅度
  6. 恭喜你,不说中文没人看得出来是在中国长大,哪怕你有些许口音

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看起来,尤其3-5,都差不多,下面我来一个个具体解释一下。


考过托福雅思类考试,能回答简单问题

这个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how are you?', 'what you up to?', 'describe the city you live in' 等等的基本问答句子。这类句子一般都不长,用词很基础,好好学过英语的人都可以说个大概。

这个阶段主要的难点在于:

  • 掌握基本英语发音,主要是元音要发准确,不然容易表达成完全不同的意思。比如shit / sheet,hike / heck 等等,元音准确了才可以达意。
  • 最基础的词汇量。比如你想说【晚上我吃了红烧排骨】,你可以不会说【红烧】,可以不会说【排骨】,但是你要是连pork都不会说,我不知道你该怎么表达你吃了排骨了,你只能说【我晚饭吃了meat】,虽然不太影响但是这个交流总归差点儿意思。其他很多基础词汇同理
  • 知道日常基础表达。这个就是高赞答案说的美国韩梅梅瞎说话的情况。你得知道‘what you up to'这类最最日常的几种表达都是啥意思才能回答,不然驴唇不对马嘴


可以在课堂上、会议上等正式场合可以听懂,但是1v1交流不太顺畅

这个是很多国内托福雅思六级八级考的不错的小伙伴、以及一些刚出国不久的朋友们的情况,就是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但是自己回答的时候磕磕绊绊的,说的又着急又不太达意,能急死个人。

这个阶段主要难点在于:

  • 形成英文的思维。如果说的时候想中文,然后试图实时翻译成英文,自然会慢
  • 掌握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掌握四级英语词汇,做到脱口而出一些准确的动词和名词,比如take, break, give, 等等的小词要会准确使用,无需使用任何大词


1v1交流顺利,愉快的正常聊天,像母语一样自然流畅

这个就是上面阶段的升级版,这个阶段没有捷径,就是多练。说的机会不够多,这个阶段真的就是多练才可以以同样的词汇量达到不同的流利度,多练才能自信

评论中有人提到泡妹撩汉的口语级别,或者正常深度的交流(不深入聊哲学聊历史聊文学艺术等等),到达这个级别就完全够用了。泡妹撩汉无非就是清晰完整的表述自己,不被英语影响自身魅力,也就是此级别的要求。如果感觉撩妹起来用英语费劲,那其实平心而论其实便是没有做到在1v1的情境下自如表达。

当然,如果自如表达了还是没撩到,那也不是英语的锅了。毕竟中国妹子也不是你想撩就能撩的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也不是中文就能随意聊的


在4人左右的小聚会中可以谈笑风生。此处特指4人中只有你一个人是non-native

这个和1v1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1v1的话对方只能耐心听你说话,被迫和你互动,放慢语速、用简单的句式等等,这都会造成你口语不错的错觉

但在4人的交流环境中,另外两三人有很大可能会畅所欲言的聊天,语速和内容都回归正常。这个阶段难点在于:

  • 听力,听力,听力。这个阶段语速和用词都是他们日常级别的,你想要做到完全的听懂、并有余力做出回应的话,至少需要做到绝大部分英文电影关键对话可以无字幕听清每一个词的程度。
  • 词汇量。这个阶段需要做到的畅所欲言,但是很多人会卡在一些日常用的关键词上,比如说【我刚养了个小奶狗(puppy)不爱吃狗粮(kibble)】,【我去看了皮肤科医生(dermatology)治痘痘(acne)】,【我做羊排(lamb shank)都用迷迭香(rosemary)】,等等。不是说找不到替代词汇(这是更初级阶段的要求),而是找替代词汇的过程需要花时间,但是在这个阶段,很多日常词汇要做到准确的脱口而出,交流才可以顺畅。不然另外两人没等你想好说什么呢,就开始说下一个了,不会耐心等你解释自己


在5人及以上的群体聚会聊天中自然的搭话,插科打诨,达到母语的流畅度

这个是最高阶的口语要求了。你可以回忆一下在中文的多人聚会中,大家是以什么样的语速、信息量来交流的,多人在同时说话、插嘴,大家一起笑,一起开玩笑。这个阶段就是需要做到英语的极熟练才可以。难点主要在于:

  • 词汇量,词汇量,词汇量。不同于以上的dermatologist,puppy等常规词汇,而是那些我们日常母语会说、可英语不知道怎么说的表达方式。比如说【吹牛逼】,【撩妹】,【得了吧你】,【吓得我眼前一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我家狗能量爆表,天天拆家】等等,这其中有非常口语化而常用的回应,有特定的专业术语,有具体情境下该说的特定词汇,等等。这个需要大量的积累和联系才可以做到信手拈来,不然你还在支支吾吾的时候人家早就换下一个话题了
  • 听力。再多人聚会中,背景音杂,人多,语速极快。这个阶段需要达到的听力水平就是在英文电影里那些出现在背景音的句子可以听出个大概。
  • 对美国日常生活的了解。再多人聚会中,美国人奇爱谈政治,经济,商业,体育等等。先不说其中涉及的专业词汇,比如棒球各种数据的名称,就说他们用大白话说了一个事情,你了不了解这个领域直接决定了你能不能插进话。不过这个在母语里也是类似,不懂的领域聊不起来,也不是英语的锅。

在这个阶段真正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水平,就像母语一样张口就来,插科打诨,插话吐槽,能接住梗,创造梗,带话题,等等。这个所要求的听力水平、词汇量都不是简单几年积累可以做到的。

到了这个阶段,没有人会在关心你的口语怎么样,因为就像母语一样,只是表达的工具。


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口语很好,因为和任何外国友人可以聊很久,很多,但这都是上面提到的1v1带来的错觉,因为1v1的时候他们会照顾非母语的人。

上班之后同事很喜欢凑在一起聊大天,我从一开始极不适应,在多人的聊天中很少能插上话,到后来意识到问题,刻意训练,现在感觉好了很多,越来越可以在群嗨聊天中自如的表达自己。

写了好长,如果有人问具体怎么训练自己的就在写吧……希望这个答案对大家有帮助 :)


2019/11/19 更新

——————————————————————————————————————————————
实在对不住大家,被大家催了这么久还没更新。身为程序员对于roadmap和deadline毫无概念真是可耻……

我翻了翻其他的高票答案,其实说的都很有道理,什么锻炼听力啊,提高词汇量啊,等等,都是在我上文中提到的某些阶段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口语是综合能力的输出, 所以基础要好。

下面分享我个人最喜欢的可以训练的方法:

请看到下方中文并不加思考的说出它的英语表达:

  • 你说我老板是不是傻逼?天天开会,啥也不知道,就光会bb
  • 我家泰迪昨晚生病了,早上好了一些,开始变得特别淘
  • 昨天滑雪的时候下暴雪,雪太tm大了。我们车还被一人多高的雪堆卡在高速匝道上,还是我们去拦了个铲雪车,才把我们车子给拉出去。山都封了,我们出不去,最后在停车场住了一晚,太惨了真的


以上都是非常日常(233 因为有了脏话所以显得格外日常)的语句,作为从来不骂老板的人,第二句第三句都是我在实际生活中说过的。大家一边看着中文,一边不损害意思的把它说出来嘛?如果可以的话,那我的水平并不足以指导你,谢谢惠顾~


那么请问:

  • ‘傻逼‘ 怎么说?我们比如一般说asshole,你刚才说的是什么?
  • ‘特别淘‘怎么说?你脱口而出(如果没有卡壳的话)是哪个单词?准确的表达可以有比如naughty, 你刚才说的是什么?是不是mischievous这个词?
  • ‘下暴雪,雪太tm大了‘ 你怎么表达的?‘There was snow. And it was really huge?' 其实可以说 there was a storm and it got really crazy 就可以很准确了
  • ‘太惨了真的‘ 你准备怎么说?‘we were really sad?' 其实可以说 it's so fucked up 等等


我刚才举的例子想表达的是,在日常交流中,我们最常常卡住的地方,并不是专业词汇,而且这些非常日常话的表达。所以在平时说中文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同时想着我想说的这句话在英语里应该怎么说。

这样做之后,我常常会发现我的vocab里面缺失了很多日常的表达,通过对应中文,我渐渐的把这些日常表达补全。这方法真的有奇效。多么有效果?我很多朋友都以为我是在美国长大的


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一些小tips,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

  • 可不可以无字幕听懂英文电影每一个对白?电影比如傲慢与偏见,银河护卫队,等等,不仅要听清主演的,旁边人的插嘴,背景音,也要听懂(不包括《国家宝藏》这类需要高terminology储备的电影)
  • 可不可以听得懂舞台剧的每一句话?舞台剧没有字母,声音模糊,可以跟上吗?
  • 可不可以听得懂百老汇音乐剧?比如电影版《歌剧魅影》,能否无字幕听清歌曲里面每一句歌词?我和朋友去看很多百老汇音乐剧,比如wicked,朋友口语已经不错,但是全程懵逼,很难跟上那个语速和信息量,大家可以听懂吗?


以上三条的要求其实有一定难度,但是想要口语真的好的话,这些都不是很夸张的要求。这些如果做起来有困难的话,在练习口语表达的同时,也一定要练习听力。不然真的,你都不能理解大家在说什么,谈何开口说话呢


好啦,以上就是我的小分享,希望有帮助。谢谢大家这么长时间的支持~


我的其他回答:

那些用很贵护肤品的人后来皮肤有多好?

学霸可以有多「霸」?

你跟你同桌最甜的事情是什么?

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为什么一线城市这么多优秀的女性还找不到男朋友?

美国最让人不解的地方是什么?

男朋友希望我每次见面把腿毛剃干净怎么办?


user avatar   yanghf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老外说句没有声调的“你好吗?”,我们都能接受,甚至夸奖他“中文真好”。你觉得外国人会在意你的什么狗屎纯正发音和完美b格语法吗?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口技不行,手技上,手技不够,身体上。

表达出意思就中。洒家在米国生活了十几年,一口标准的中国北京炸酱面口音,语法还会经常犯错,但不影响洒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职场的方方面面。当然,可能播音员和联合国标准的同声翻译做不了。

把一堆名词,动词,瞎鸡毛连在一起,从嘴里喷出去就够了。

最关键的一点是“敢喷”,要有喷对方一脸大葱,大蒜,臭豆腐+榴莲味道的勇气与霸气。


user avatar   si-tang-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只限于“说”

那就不光是词汇量的问题。

是对词汇的掌握度

连猜带蒙单词软件测出20000单词量来,跟只有5000个词但是能快速反应怎么使用,跟只有2000但是烂熟于心

完全不同的三个概念


外语教学考试痕迹太重

考试里四选一甚至五选一,选多选少选错都不给分。

生活里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么?一个词说不明白用三个词,三个词不行一句话,一句话不行五句话。

顶多对方鸡贼,欺负你是外国人,你就要把剪刀非给你个工具套装,多收你点钱。

一时想不起来earwax这个词,指着自己耳朵说要清理耳朵,clear ear thing,三个词就够了,没有店员会给你一个马桶搋子的。

想买套子不知道该用rubber还是condom,指着裤裆再学个小孩比个X,没有人会给你一把刮胡刀的,谁给你吉列你用这个切丫JJ。

对话时不知道瞳孔这个词但是想表达这个东西,没关系,你在第一时间里表达出“眼睛里那个能调节大小的洞”就行。

吃牛排不知道生熟几分怎么说但是想吃全熟的,直接套用电影里的“make it damn burnt”也能凑合过去。

你再差能差过人家老头老太太“two people, one night,how much?”去?

日常对话里,对方看见你不是母语使用者,除了少数过于偏执或者干脆不知道在想啥的人之外,都会降低语言要求的。“外国人嘛,不懂这个可以理解。

来个老外跟你问路。“泥嚎,窝箱屈烘撬折么走?”你一般不会当面笑“诶这傻逼老外嘿”,怎么自己说外语就非得要求自己语法时态发音语气对了才张嘴呢?


张开了嘴,习惯说了,后面就都好办了。


user avatar   myCATTI 网友的相关建议: 
      

0723更新:

@Alain Zeng

居然说中国人不敢开口说英语,本质原因是自卑。我有一句mmp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不敢开口说英文的原因很多,你居然就这么肯定说这是“本质原因”?请修改你涉嫌歧视的言论。

来知乎混,还混出优越感了?

——————————————————————————————


最大的障碍,是对于口语能力的认知错误。常见的两个错误观点如下:

1. 口语嘛,大胆开口说就好,别管那么多。

2. 口语发音要好,不然不好意思说。


第二点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熟悉。这个只要克服一下,创造环境或者纠正发音就好了。


真正难以克服的,是第一点认知错误——只是鼓励大家开口说,但把口语和阅读、听力割裂开来,忽略了语言素材输入的重要性。开口说话有两个前提,首先要言之有物,然后要知道如何表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去和朋友一起看电影,路上要打车、吃饭,然后要买票、买饮料,看完电影还要讨论下情节。这些场景下,应该会的英文句式你都会了么?即便不是全部都会,至少70%的句型要记得差不多才可以吧?不然还真的一个个单词往外蹦啊....

如果想说话的时候,连“如何表达”都不知道,再怎么大胆都没用,发音再标准也没有用

此外,在涉及到需要深入沟通的场合,比如儿童教育、比如旅游景点讨论等等,首先我们要有自己的完整观点和逻辑链条,然后才能愉快地聊下去。这和语言能力无关,更多考察的是我们的人生阅历和思维的广度、深度。如果做不到言之有物,那么发音再标准又有什么用?同样地,在讨论深入话题时,也需要一些特定词汇、句式的积累,如果你不知道,那又怎么聊得起来?


知乎最专业的翻译小圈子,欢迎各位加入:


user avatar   li-nian-ying-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亲戚朋友都不跟我说英语



user avatar   bella-34-4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口音的执念!!!!!算一个吧。

不少人英语还没有学到位就把有限的时间都花在了折腾ta的发音上。有这个时间为啥不想想自己说英语的时候怎么更流利、内容更充实?

明明口音只代表了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就像我们有川普,京腔,东北大碴子味blablabla一样!多么可爱多么有特色啊!!!

可以选择标准英音或者标准美音去学,但为啥要学伦敦腔?!伦敦腔就算了,皇室腔是啥玩意?!一不小心还可能学成伦敦周边乡下腔?!你听着觉得高大上就真高大上了?是英语已经学得很好了还是咋的?

特别是那种在英国乡村呆了三五年回来教发音的!哈喽?你没事吧?你们跟ta学的人也没事吧?

别换个角度:

你咋不学大碴子,不学港普呢?有意思吗?一个在中国呆了三五年的外国人教你中文发音你学不学?还嫌自己普通话太标准了?

(纯属吐槽,“瞎编的”,请勿对号入座)


user avatar   zhi-he-yo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直接的障碍就一条:需求不明确。

做过设计的都知道一个需求不明确的客户有多难缠。你给他一份简洁大气的,他要加某某元素;你给他一份华丽繁复的,他嫌不简明;你给他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他说成本太高你们会不会做设计。于是辛辛苦苦加班一个通宵,最后做出来一坨屎,客户看着实在没办法了只好闭着眼睛吃进去。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与之类似。有时候是为了考高分进名校,有时候是为了读英文书写英文报告,有时候是为了消遣时看懂说明听懂笑点,有时候是为了与外国人沟通,有时候是为了混成假美国人,有时候是单纯为了找份工作。夸张的是,同一个人身上,这些需求可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出现,而且相当多人根本没法预料自己的下一个需求是什么。

于是中国的英语教育就变成了群雄并起,单词班,备考班,口试班,面试班,写作班,再加上翻译专业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强化班,一个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的中国人几乎是百分百踏进坑里出不来,浪费了几年时间不说,还把信心都磨没了。

你不要看我的回答,你看其他的回答就知道了,每个写了几百字觉得自己说的很有道理的答主,都有意无意提到了“学英语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大问题的答案,然而每个高评论回答里,学英语的目的基本都与其他回答不相同。试想,你作为一个(可能你直接就是)需要解决如何学英语问题的普通人,看到这么一大堆好像每一个都有点道理但彼此互相矛盾的答案,能不懵逼吗,能不绕圈子吗,能不虚度人生吗?




                       

相关话题

  国外留学带给你最大的改变和思想冲击是什么? 
  中国留学海外的PhD一般怎么找对象? 
  英语中什么情况下人名会使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 
  native speaker听到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是什么感觉? 
  有哪些值得看一百遍的英文电影和英文原著书籍? 
  英文原版阅读有哪些入门书籍推荐? 
  国外重读本科的人们现在都过得怎样? 
  英语这门语言的历史发展大致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标志性的事件、作品、人物? 
  是什么支持你念完博士? 
  如何看待 哈佛歧视亚裔案历时5年宣判:哈佛胜诉 原告或上诉?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南疆维吾尔族人口暴涨?
下一个讨论
“何不食肉糜”“阶级固化”是否被滥用?如果被滥用,如何看待?





© 2025-03-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3-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