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他下了一道命令,命令外戚卸任,太后交权,对方乖乖照做了,就这么简单。
每次看到类似的问题,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维,任它发散跑题到另一个问题——
“你曾经误解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
冤如狗的秦昭襄王绝对可以在众多被误解的历史人物中排到前五名,还是没有水份不需要争议的那种。
如果在做一个推论时连大前提都是错的,那就别提根据错误的前提推出的结论了,结论不知道已经错到哪个爪洼国去了。首先我就要很负责任地告诉题主,“太后实际控制着秦国”、“五十多岁的秦王如初生婴儿一样无助”,这个大前提,从来就是错的!
秦王无权吗?并不。太后掌政吗?并不。四贵能控制秦王吗?你仿佛在逗我笑。
由于某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在很多自认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群中,“秦昭襄王前半生不掌权”仿佛已经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常识和定论。“大家都这么说,还能有假吗?”然而,谢耳朵九岁的时候就曾提出过疑问:
所谓大家都知道的有时真的未必是对的,它当然有可能,是曲解,是谣言,是以讹传讹的错误解读。
让我们先从最浅显易懂的论据说起。大家小学时一定都学过《完璧归赵》、《将相和》,浮夸的语文书插图应该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在现代文课文中也学过“狭路相逢勇者胜”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学时又学《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鲁仲连义不帝秦》,这都是非常基础常见的文史典故,上课教小朋友用的,可信度算得上高吧?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些故事中那个凶横狂暴的秦国,它的最高领导人是谁?
是秦王。而这些故事中的秦王,无一例外,全部是秦昭襄王。
按照时间线,上述典故发生在昭王四十年(即驱逐楚四贵的当年)之前的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昭王十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后的也有之,最晚的是到昭王五十年左右(鲁仲连义不帝秦)。
请问语文课本中提到秦太后一个字了吗?没有。
即使是在昭王十年的典故里,很多人认知中太后正在掌权的日子里,这时候发生的故事中,并没有人提到秦太后。
攻伐是秦王在做,外交是秦王在办,《战国策》中那个时期的“秦”,通指秦王。战国时期,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最大的两件事无非是战争与外交,两件事都在躬亲处理的秦王,怎么可能是一个没实权的人?
好吧,也许你会说语文课本样本太小,那让我们把样本放大一些,不仅仅是在语文课本中,而放眼于整本《史记》、《战国策》——不论怎么说,这两本终归是可靠度最高的信史。看看在遇到国家大事的时候,秦王和太后分别在做什么。
昭王元年,韩军请求秦国援助,大事。秦太后为母国利益不许,使者转而求甘茂请奏秦王,秦王发兵。事迹载于战国策。这里太后出现,然而决策失败,最终决定权在于秦王。
昭王八年,孟尝君相秦,后受谗逃走。从头到尾都是秦王在做决定,太后未出现。有趣的是,孟尝君逃走也是靠贿赂了秦王的宠姬,而并非太后身边的某某人。
昭王九年,联军攻秦,大事中的大事,函谷关都被攻破了,秦王问计于向寿、公子池,太后未出现。
东西互帝至五国攻秦,秦王“废帝请服”,太后未出现。
昭王见乔装入秦的赵武灵王。这里太后没!出!现!《史记·赵世家》:赵主父“因观秦王之为人也”,秦王“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在史书里,这件事从来只发生在秦王与赵主父之间,宣太后?她只在网络鸡汤文和谁都能编辑的百度百科里出现在过这段故事中。史料?不存在的。
魏冉被罢相。这次宣太后终于出现了。出现来干什么的?请求保留魏冉的相位。
(连个相位都要请求保留你和我说她掌权???)
完璧归赵。太后不存在。
渑池之会。太后不存在。
鄢郢之战。太后不存在。
华阳之战。穰侯在这里怒刷了一发存在感,然后太后还是,不,存,在。
阏与之战。太后不存在。
……
我还是说一下宣太后有存在感的事吧。《史记·周本纪》里有记载,西周君曾想过把应城献给秦国作为秦太后的供养地。这算得上宣太后在《史记》里两处最大的存在感之一。然而,西周君们这样做的目的依然是“称赞秦王的孝心,秦王一定会很高兴。”
至于秦王身边都是太后的人。我只想问题主你知道向寿么,那个“与秦王亲也,入与之同衣出同车”的秦相。他本人只是是一个人,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秦王身边不是太后的人的人,多了去了。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顺便说一句,宣太后的另外一处强大的存在感在《穰侯列传》,关于这处存在感,《史记》里的原文是:“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继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昭王即位,以魏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威震秦国。王少,宣太后自治,以魏冉为政。”
“威震秦国”的从不是“宣太后自治”,而是整个统治集团“不善者皆灭”的行为!他们杀光了反对者,能不威震秦国吗?这一句跟后面叙述的跟太后有多少权力其实根本无关。直到宋朝的《资治通鉴》,历史观上欣赏魏冉、政治立场上支持当时的北宋宣仁太后的司马光才根据自己的立场和倾向对此记载做了微小的语序调整,成了迷惑性颇强的“太后自治威震秦国”,且从此被大量不知所云的现代所谓“科普文”奉为圭皋地采用。
然而,成书于距离秦昭王时代百年左右的《史记》和一千多年后的《通鉴》哪本更有参考价值,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应该都不难判断吧。微小的文字游戏而已。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各位当事人和旁观者对此事的反应。先说昭王、范雎。有人说,昭王对范雎如此恭敬、客气,必定是有求于人。所以,范雎说的都是对的,他着急想让范雎说出帮自己摆脱傀儡地位的方法。这话的前半句本身不错,但后半句就纯属扯淡了。首先,秦王对人下跪不是第一次,《史记》中有记载的,孟尝君相秦之前,他就对着孟尝君的冯姓门客跪过,目的是请教如何使秦国称霸。别说第一个让他下跪的人了,范雎他可能连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都不是,就是一个普通的第N个,目的么,当然还是请教秦国该如何称霸。
事实上,范雎一开始对秦王说的,也确实是外战之策。即著名的“远交近攻”。秦王觉得好,并立刻就照着范雎的战略做了。执行力如此迅速,秦王的手中是否有实权其实早已一目了然。而后来在言及太后及四贵事时,范雎拿了以下几个人来举例子:淖齿杀齐闵王,李兑和公子成杀赵主父。齐闵王后文再提,单说李兑和公子成,他们何时架空、控制过赵主父?作为策士和纵横家,范雎既然拿这几个人来和秦王类比就一定是有相似度的不是吗?
无独有偶,让我们来看一下《史记》中当时的天下只知道某位臣子而不知其王的另外几个典例。齐闵王再次中枪,和他搭配的是孟尝君。然而,孟尝君架空齐王了吗?不仅没有,且只需齐王一句话孟尝君就得仓皇逃离本国。另一对君臣是信陵君和魏安釐王。信陵君架空魏王了吗?不仅没有,他还得靠偷兵符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偷完了还不敢回国,借住在赵国十年之久。完全可以说,这二位所谓声名盖过其主君的人臣,其实实际上还是被他们的主君牢牢压制的。当然,魏冉也不能跳出这个怪圈。甚至于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他受到的牵制只能比这二位公子都要大,都要多。
有趣的是,信陵君魏无忌本人还曾表达过对魏冉的同情。在他眼里,穰侯“功莫大焉”,却无故被削,是秦王在无理取闹。照兔死狐悲的道理,这两人的相似度有多高,不需再多说什么了吧。
我们不妨再纵向对比一下秦国本国和其他朝代著名的干政大臣或干政后妃:
秦出子母,过度干政,政变被杀。
秦惠文后,过度干政,季君之乱不得良死。
秦帝太后,过度干政,嫪毐之乱,被幽禁至死。
吕太后,临朝称制,诸吕之乱,被掘坟鞭尸。
霍光,架空皇帝,其妻毒死过皇后,本人善终,然而身后全家被族诛。
王莽,架空皇帝,篡汉。
窦宪,架空皇帝,被汉和帝抄家赐死。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代篡汉。
宇文护,架空皇帝,被北周武帝杀死。
武则天,神龙政变。
李辅国,“大家但宫中坐”,被唐代宗暗杀。
朱温,废立皇帝,篡唐。
慈禧太后,实际掌权,架空皇帝,瀛台政变,反杀光绪帝。
……
秦宣太后,穰侯华阳君等四贵,架空秦王四十年,把秦王逼得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无助,什么也决断不了,什么也控制不了,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没篡位,也倒台得悄无声息,安静如鸡地回到封地善终。此事没有后续。
你不觉得这个故事本身画风就不对吗?
你不觉得这个故事在逻辑上就不通吗?
政治斗争从来就是你死我活的东西,架空、操控君主的权臣从来只有两条路,要么彻底推倒傀儡君王,自己开创新时代,要么被傀儡君王推倒,身败名裂。
而这两条路,都无一例外地,需要政变,需要流血,需要死人。
如果宣太后和她的楚四贵真的架空了秦王,真的做到了实际统治秦国,秦王身边也全是他们的人,使秦王“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无助”的话,双方的关系已经水火不容,这种情况下秦王想要收权,不经过一次惨烈的政变火并,不以一方的彻底崩塌为结束,这事可能结束么?
看过《权力的游戏》么?真正没有王权、没有实力,真正像婴儿一样无助,只凭外人一句游说脑子一热就想推倒瑟曦太后的小国王托曼的下场是什么?
连被剧迷们diss飞的2DB都懂的基本法,历史爸爸本身会不遵循么?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即:秦昭王是怎么除掉太后和四贵的?史料里记载得其实已经非常明确了,并没有什么过程,就只是秦王下了一道命令。仅此而已。史料里没有记载不是因为什么史料缺失,更不是因为什么为尊者讳,因为本来就没有过程。《穰侯列传》里说的很明确,“范雎自谓张禄先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无独有偶,《范雎蔡泽列传》、《魏公子列传》中也都有类似记载。你可能会说,这是司马迁也不知道过程。其实不然,因为这句之后,还紧跟着一句“况羁旅之臣乎?”他的意思呼之欲出,穰侯如此势大,被除掉得还这样容易,何况在秦国做官的客卿呢?这反而是更进一步印证了秦王除掉四贵的全过程易如反掌的一句话。
看到上面有答案用《后山集》中的话当做证据证明宣太后曾经临朝称制,先容我大笑三声,首先,《后山集》是诗词选,是文学,文学,文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作为一部类似《作家笔记》的随笔,还是距离战国一千多年的北宋人写的,充其量算是陈师道本人的一家之言,什么时候可以用来当史料了?那么苏轼在《艾子杂说》里还说秦昭王长得像个镇宅狮子,他就真的长得像个镇宅狮子?那同样是文学题材的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里宣太后还从没出过场,是不是就能证明历史上根本没这个人?
滑天下之大稽。
某些学者口中的什么唐中宗复位,什么神龙政变,甚至什么太后高风亮节主动让权的小说情节,就请免开尊口,别再拿出来贻笑大方了罢。
不过看了看这问题的标签……嗯,某月传,我突然有点后悔自己一本正经地答了这么多。
玛丽苏万岁,说太多浪费,您开心就好。
有这么两句话我觉得说得挺好。
“只说出部分事实即是最大的谎言。”
“假话说了一百遍,也就成了真相。”
但是,真相始终是真相。不管谎言怎么拼命伪饰自己、洗脑世人,它也始终就在史书里,不来不去。
秦昭襄王和外戚集团的关系从来是:
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原文见《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燕策二》。白纸黑字。
答完了,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