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道选择题:
据英国史料记载,在鸦片战争期间,一些中国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材料反映了
A.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 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 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不用说别的,只说在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军的信用其实比清朝政府要好得多。最起码,人家买东西、雇工人是给钱的……
甚至到了1900年前后,德国人侵占青岛的时候,还出现了当地农民背着德国士兵从海滩涉水上岸的奇景。
对于清政府来说,其实当时真要想发动老百姓,最简单的做法是:英国人给你多少钱,我出双倍。但清政府对于老百姓的劳动力,一直想的都是白嫖……
当然,这也不是说英国人就是什么善男信女。可要是对比一下当时英国人跟清政府对待普通百姓的所作所为,你还真说不上到底谁更差。比如说1900年前后,山西出现了一场罕见的大饥荒。在这次饥荒中,清政府的官员一直都是想着把事掩盖下去,反倒是太原城中的外国人在积极联络赈灾事宜。你可以说他们是收买人心,可对于那些快饿死的人来说,外国人未见得就比官老爷可恨。
《茶馆》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我爱这国,可是谁爱我啊”?一个不值得爱的国家,外国人打起来又有什么难度呢?
随便举几个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小细节:
1、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国复仇女神号在石浦附近寻找避风港时,抓住了一个当地渔民给他们带路,当这个渔民战战兢兢的把英舰引到安全处后,英国人直接给了他10块银元后放了他。
2、同样在复仇女神号上,有八位在南方雇佣的中国司炉,他们每个月可以挣12银元,船长霍尔记载道,“这些人很愿意为他做雇佣兵,当北方遭到英军袭击时,他们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怜悯”。
3、浙东战役,满清军队出发时没有携带任何补给,因为他们认为所过之处“村井繁荣”,结果“讵意乡民闻官兵过境,迁避一空,我兵绝粮,屡意溃散”。
3、在英军以一人死亡的代价击溃浙东清军后,开始反攻慈溪的旗军大营,这时之前逃散的乡民又聚集到了周围的山头,兴致勃勃的观看战斗,毫无害怕之意。
4、英军进攻上海时,一队士兵在黄埔江左岸登陆,他们携带的火炮被陷进了泥里,这时“当地居民自发的帮助他们移开被卡住的火炮,搬运云梯”。
5、同时在上海,乡绅曹晟组织了一支自卫队,他在《夷患备尝记》里写道当时人心惶惶,但并非担心洋人,而是担心旗军屠城。
6、在占领镇江后,英国人震惊于普通中国人对待他们的殷勤之情,随军医生克里走在一片废墟的镇江城里,不时有人向他兜售新鲜水果和蔬菜,上尉福布斯则走街串巷收集中国钱币,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群友好、善良、好客的人中”。
7、林则徐与琦善去职后,继任的满人官员认为之前的汉人翻译均为“汉奸”,将他们全部遣散,然后便让当时英国的中文秘书、传教士马儒略(John Robea Morfison)替他们居中翻译……在之后签署南京条件的谈判中,满清方面没有一个人懂得英语,翻译完全依靠英方的罗伯聃、郭士立、马儒翰几人,结果他们就在条约第二款中给满清挖了个大坑,其内容是英国民人及其家眷,都可享受与英国官员一样的待遇,进入“each of the above—named Cities or Towns”,但在递给满清官员看的中文里则为:“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
这里英方翻译故意混淆了港口与城市的区别,使得普通英国人获得了与英方官员一样进入城市的权力,后来英方正是依据英文本的这一表述。声称清政府早已承认英国人进城寄居的权利、并由此引发了之后接连不断的“反入城”纠纷。
——————
8、英军在驻扎舟山期间遭受了一次严重的疟疾,因此邀请了以雒魏林为代表的英国传教士来舟山设立医院,这些传教士带来了用于治疗的奎宁,不仅是英军,舟山当地居民也在医院里得到了治疗。
9、“1840年的8月,几艘英舰被派往大连收集淡水与新鲜肉食,由于当地官府严禁百姓与英人做交易,因此他们什么都没买到。到23日时,鲍彻(Bourchier)船长决定下手试试运气。 在凌晨两点英国人上岸抢到了3只大牛和两只小牛。
在英国人带着牛上船后,牛群的主人斗胆来到了布隆德号上,在一番交涉后英国人给每头牛付了10块西班牙本洋,牛主人们皆大欢喜,还用中文立下了字据,大意是公平交易,下不为例。
10、 奕山在被派往广州督战时,宣称:“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有这样的上司自然上行下效,最后导致义勇与官兵先在广州城里发生了火并:
“往往兵勇互斗,放手杀人,教场中死尸不知凡几,城中逃难之人,兵勇或指为汉奸,或夺其财物,城内汹汹,几于机变”。广州平民对清军的记载是:“官兵杀人食人肉,挺刃莫敢相枝梧…贼未及讨民被屠 ”、“徒有剿夷之名,反有害民之实,动辄欺良,滥冒邀功,种种罪恶,发数难堪 ”。
11、相比对“汉奸”问题的严防死守,满清朝廷对满人则是另一套标准。
英军撤出定海后在传教士郭士立住所查获了一批满文书籍,裕谦大惊之下上奏道,“清字清文,非旗人不能谙习,该逆何竟有之,实堪骇异…抑或广东驻 防中,竞有习教通夷之人,均未可定 ” 求查究 “满奸”一事。道光急忙宽解道:“过虑必无之事,朕断不之信…所见固是,然二百余年以来,内地汉人能习清文者,自必有之…决非我八旗之所为,信而有 征”。亦即根本不相信 “满奸 ”的存在。
12、在攻击镇江城前,英军从清军手里占领了城外一个位于高处的村庄,在这过程中村庄里的居民们的表现是“在大街上看着我们,一边冒着危险观看我们与他们的同胞战斗,一边非常镇静的端着碗吃饭”。
清朝的绿营,说白了就是皇协军保安队。而英军可是真鬼子。打得过才叫见鬼。
我毒力撕尻出一个细节因素,下图是1835年某地官方发布的行军作战章程。涉及到交战的内容极为简略,而且有好几处“开炮即可成功”、“无不退之理”、“不难破贼”这样的词句。
专制巅峰、压制顶峰也好,环境封闭、思维保守也好,内外长期无对称战争也好,说明这些大因素映射到军队内部,就促成了粗糙的“战术想定”。上下脑中从未构想过如何与精于枪炮的敌人进行一场持久的、艰难的会战,上官口授锦囊,大兵们只需如此这般,贼自速溃。因此,武器是陈旧低劣的、训练是简单应付的,过去不也是这么混过来的嘛。既然大家都等着枪炮摆开,齐施几轮后便轻松建功,那么一旦敌人是韧性十足的就只能拉胯了。后来撞上刚揭竿的长毛都没办法硬干,碰到英军如何不被吊打。
如果你问当时老百姓对清朝统治怎么看待,清朝如何腐朽无能的话的大原因的话,很多答主已经解释的很好了。
我从纯战争层面解释一下为什么清军输的那么惨,从武器的方面分析一下两国背后的差距。依当时情况,就算清军有英军的素质也打不赢。
第一是经济问题
英军军舰开进长江切断京杭大运河,这个是逼迫清朝快速投降的核心(英国人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年切断大运河就切断了向北方运送钱粮的方法,没有漕运的钱粮北京直接就是财政危机
然后战斗时先说兵器
1.英军火炮小型化,数量多,在野战中英军有绝对的炮火优势。
一个很反常识的事情是,其实那个年代大炮不是越大越好,是越小越好。火炮小型化意味着能携带更多火炮,行军速度越快,战场上转移也越快。
小型化比把大炮做大难得多得多。乌尔班大炮1453年就被拿出来轰拜占庭了,可是小型化却没那么容易—因为火炮薄了,还不能炸膛,这需要精确的计算。这背后需要的基础科学我们没有。
鸦片战争时期英海军陆战队大量装备臼炮,这个玩意五个人不用马匹就能行军,三个人就能发射。普通的八磅炮一两匹马也能拉走。而清军同时期的野战炮得牲畜兵卒一起推拉才能移动。野战一开打,数量质量清军炮兵很快就被压制了还手都不可能,清军步兵列阵不动就是挨炮轰,冲击就是炮轰加滑膛枪打,很快就崩溃了。
2.炮弹:开花弹与榴霰弹
英军有榴霰弹开花弹,清军只有实心弹和散弹。林则徐禁烟时候那民歌唱“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人死”。这是清军大炮 。
开花弹,榴霰弹打进你行军队列里,真的会死一片的。
清军为什么不做开花弹榴霰弹呢?做不出来。这俩玩意需要工厂机器精加工,不是手工作坊能做出来的玩意,不然你做出来那玩意要么他不开花要么炸膛—这个工业水平清朝也是没有的
2.枪刺与武器标准化
英军有刺刀清军没有。这个刺刀不是三十年战争的插入式刺刀,是那种不耽误射击的现代刺刀。没有刺刀,火枪手无法近战,所以清军火器与冷兵器并用,冲锋近战时候清军占劣势。
别小看刺刀这个东西。能给步枪生产插得上去且不会掉下来的刺刀,需要你生产出的所有刺刀接口大小在公差允许范围内,步枪的刺刀座同理。这种武器标准化的背后是完备的工业体系。以清军的手工打造的火枪想实现这个纯属做梦。
不过一般来说清军扛不到刺刀冲锋就崩溃了。鸦片战争里攻打定海时候英军实施了大规模刺刀冲锋。而清军在近战中一点便宜也没占到。
3.反骑兵 空心方阵。
英军步兵有空心方阵作为反骑兵手段,清军没有。
为什么。因为空心方阵的核心是士兵肩并肩结成密集的空心方阵,刺刀对外四角布置火炮同时步兵开枪射击。清军一没刺刀二没能摆到角上的轻量化火炮。马不会主动冲刺刀阵,火炮杀伤敌军同时会让马受惊。骑兵冲不开方阵往哪边转向都会被枪弹洗澡。
为什么不能用长矛代替步枪与枪刺呢?因为长矛不能射击,不能在阻止骑兵冲开方阵同时,阻止骑兵绕着方阵跑并往里面射箭开枪。
所以八旗就算战斗力还在他也没辙。空心方阵正常要用火炮轰—这清军不也没有吗。
4.这里不提骑兵
因为英军鸦片战争以陆战队为主,没带多少骑兵。要是带了的话清朝更惨,这里墙式冲锋如何吊打旧式骑兵的事就不说了
所以到了野战战场,假设两边都是英军的水准,打仗会是怎样图景呢?
英军与清军进入战场列队。
英军抢先完成炮兵部署
英军压制了清军炮兵
英军利用火炮射程优势在清军整队时射击清军步兵,清军步兵只能挨打,虽然没死几个人但是士气大减。而此时清军火炮打不到英军。
清军骑兵尝试包抄英军两翼,英军步兵展开空心方阵,清军骑兵撤退。
清军意识到干挨炮轰不是办法,队列开始前进 英军上刺刀,也开始前进。
清军部署在低处的火炮被步兵挡住无法直瞄英军,只有部分高地上的火炮继续开火。英军却在步兵队列后方拿出了小型臼炮,曲射的。
清军和英军距离继续接近。
英军发射榴霰弹密集杀伤清军。
双方一进入步枪射程,清军立刻抢先用抬枪射击。
双方继续接近。
清军鸟枪射击。英军按惯例继续前进
英军近距离实施齐射。
英军实施刺刀冲锋。清军无刺刀的火枪手后退,阵型出现一定混乱,持冷兵器者上前。。。此时英军只吃了两三轮鸟枪齐射,接近满士气,可清军已经被几轮炮轰和齐射打的快崩溃了。
没有然后了。实际世界线里英军发射榴霰弹时候清军已经崩溃后撤了
鸦片战争之前,亚洲军队已经基本上搞不定与英军的大型野战了,无论曾一度纵横南亚的马拉塔,还是与清军打得有来有回的老对手缅甸军队,都是如此。唯一击败英国入侵的阿富汗战争,也是在英军补给断绝后撤退的路上才将英军全歼的。独立战争之后,英国成立海军运输局,改善了自己跨洋提供后勤补给的能力,之后已经可以在亚洲战场输送或投放数千兵力了,这些红虾兵再加上英印军,往往可以过万,所以也就形成了组织大型野战的能力。
事实上任何战争,如果敌方有能力组织大型野战,并且基本上都能打赢的话,都是很麻烦的事。明朝灭亡前连续输掉了朱仙镇、郏县、松锦等多场大会战,所以明朝灭亡了。除非用好了战略纵深或游击战争来以空间换时间,但是清廷的根本(京津、江浙)基本上都在沿海,也没有足够的战争意志,所以无解。
第二次马拉塔战争主要有两次大型会战,但就是这两战基本导致了马拉塔帝国的毁灭,一次是莱克将军在拉斯瓦里(Laswaree)率领1万人击破马拉塔军队14000人,这一战导致英军攻陷了德里城;另一战则是著名的阿萨耶(Assaye)会战,威灵顿率领9000人击破马拉塔军4-5万人(数据有争议),此战后马拉塔精锐尽丧,基本丧失了抵抗能力。
这两战都是标准的开阔地野战,此外说句废话,英国征服印度过程中有四场大会战,普拉西、塞林伽巴丹、拉斯瓦里、阿萨耶,印度一方确实全都打输了,所以英国征服了印度。
第一次英缅战争缅甸的战败基本上也是这种情况,缅甸军队由名将班都拉指挥,而且是本土作战,但是班都拉还是没抵挡住诱惑,选择了与英军正面野战,结果导致全军折损大半,之前和之后班杜拉虽然都有过几次出色的指挥,但这一战让他损失太大,最终无力回天。
以下为译文:
到了(1824年)11月,班杜拉指挥了一支30,000人的部队在仰光以外集结,班杜拉认为他可以正面迎战一支拥有10,000人的装备精良的英国部队。尽管缅甸人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在30,000人中只有15,000人拥有火枪。 不为他所知的是,英国人刚刚收到了缅甸人从未见过的第一批最新武器——Congreve火箭弹。更多对于缅甸人来说,这是不祥的,穿过若开·尤马(Rakhine Yoma)和阿萨姆(Assamese)山脉的丘陵地区的快速行军使他们的部队精疲力尽。
11月30日,班杜拉下令对英国阵地进行正面攻击,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大的失误,英国人拥有优良的武器装备,在大金寺(Swedagon Fort)抵御了多次缅甸冲锋,使数千缅甸士兵阵亡。 12月7日,在火箭炮的支援下,英军开始占上风。12月15日,缅甸人被赶出了他们在科基恩(Kokine)剩下的据点。最后,在30,000名缅甸人中,只有7,000名士兵返回。
由此看来,缅军主力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之战就不用多说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倒是并没有很多人们想象中清军可以利用“大”陆军优势发动野战的场面,大多数战斗都是英军海陆两栖攻打清军的沿岸据点,当时清军由于在沿海处处设防,分散了兵力,所以很多时候反而还不具备发动野战的条件。
清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在整个战争中只有一次,即浙东反攻战役,其结果是:宁波方向,英军阵亡1人,镇海方向无伤亡(《天朝的崩溃》)。茅海建的书里认为鸦片战争中很多战斗清军并非不拼死作战,实在是火力完全被压制,其实这场战役参战清军中的藏兵也不可谓不勇,一度杀入宁波城中心,据说也是因为遭到英军康格里夫火箭的轰击和排枪的交叉火力后才溃败的。
大概也正是这场战役让英军基本摸到了对方的底,之后就直取吴淞和镇江(大运河)了。
这个说起来就太大了,你写本书都可以,甚至可以写好多本。
我就说个最基本的:清军不给工资。
不是开玩笑,欠饷是文化。你去某公司就职,老板让你996,然后别说加班费没有,工资都给你欠着——是不是很魔幻啊?
清军就是这种文化,后面的湘军也欠饷不发,后面后面的淮军也欠饷不发。
那你说谁会当兵?别说,清军当兵还得行贿呢,清军士兵有三种人:
①有工资发;②不给工资;③不存在;
①一小撮士兵有皇粮吃,绝对给你工资:
这伙人是将军的亲信、仆役,某军官家里上上下下的佣人:花匠、厨师、轿夫全是正规在册的清军士兵,是当兵了才去给大人当仆役?还是当了仆役才入了军籍?没差别,军官开心就让你吃皇粮,用朝廷的钱养着自己的奴仆;
②大部分士兵不给工资:
就是军官截留朝廷的军饷,那当兵有什么好处?有好处的,就是你有一套官服和朝廷发的刀,你可以在城市里为所欲为,当地没人敢碰你;你可以开赌场、开妓院、开鸦片馆、收保护费——就是帮会(黑社会)那套东西,吊得很;所以很多黑社会就加入了清军,或者说,很多清军加入黑社会。
导致有时候天地会起义的时候,军队里全是自己人,这军队不会镇压自己大哥啊,况且也不会打仗啊;
也有不当黑社会的,那就是挂个名,自己出去摆摊卖油条、开小店、干啥都行,反正你得自己养活自己啊,不用在军营呆着,不会训练的;以至于遇到大人下来视察的时候,军官就心急火燎的满城找自己的兵让他们赶紧回军营凑活凑活事。
湘军比较残暴,那是把士兵当强盗用:我是不给工资,只有一个福利:你们占领区随便抢;打下来城,里面女人金银你们随便抢——类似水浒入伙制度,所以湘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到处是无人区,包括清军自己的地盘,就是纯抢。这也是曾国藩为啥不敢造反的原因,他这种模式是无法持久的:哪有自己抢劫自己家的王者之师?
③不存在:
就是吃空饷,军队给朝廷报我4000人吃军饷,实际上也就是大人的仆役+流氓黑社会1000人,剩下3000人假如朝廷发饷银就是军官的;
当然军官贪腐,但是朝廷也一样啊,朝廷不会按时给你拨军费的:因为上上下下谁不知道谁在干嘛啊?朝廷想法就是:散养这样挺好,没事不必给他们钱。
遇到什么真大事了,比如啥起义啥的,才会额外补缺几个月军费什么的,意思就是:行了,大爷们,散养千日用兵一时,骨头拿着,上吧,散养的皮卡丘!
所以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候,清军没啥战斗力。
那个淮军的利器——洋枪队,那是外包给洋人了,一开始谁来着,后来是戈登接手,戈登有个特点,就是道德感特别强:他不吃空饷也不克扣军饷、军队打了胜仗还找李鸿章要赏金,所以别说手下装备好,就一点:你按时发工资、还发奖金,下面士气都爆棚了,当然战斗力很强了。
我觉得吧,要是满清那伙人能给手下军队按时发工资、不克扣、不吃空饷,不要提装备代差,应该也能给英法造成重大伤亡。
就像后来袁世凯的新军,有啥了不起?就是个圈在军营里不许出去、按时发工资、按时训练,严格按纸面上的规矩干,新军闹事时候连抢劫店铺都不会,得老淮军手把手的教他们咋抢劫,啥结果?就是当时打遍天下无敌手了。
可惜啊,做不到,文化就是文化。
因为是满清想要中国被西方吊打。
人家才能有组织有明确方向地卖空这个国家,可以保证中国能够保持八旗体制到永远。
从财政收入上看,从顺治到乾隆年间清朝对英国都占有优势
但随着七年战争的胜利和工业革命的开展,18~19世纪英国在全球迅速扩张
即使英国人口只有清朝的二十分之一
财政已经把清朝远远甩开
这钱花在航天不好么?
两个县500亿资产扔到航天上能产生多少新技术啊!
结果就被几个官僚拿去霍霍了,真是太可惜了。
真是太可惜了…
——————————
哦,对了,大佐又在日常胡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