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本文作者。对于现在本问题下的一些回答,我表示十分遗憾。
截止到11月4号晚7:30分,这个问题下的每一个回答我已经都看过一遍。武断地说,目前为止在回答区大言不惭的人当中,有至少80%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回答区跑偏,首先我觉得我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这篇文章其实并没有改到我满意的程度就发了出去。主要是出于种种原因,有一些问题在文章中我没有,或者不便明显地说出来。所以在这里,我想做一些说明。
针对这个问题,文中原文为:
如果不拿项目,不发论文,没有任何人才帽子,那么普通高校新晋青年教师每年的基本收入最多约在9万元。
无论如何,一名新晋大学教师的年收入如能达到15万元,那将绝对处于同行中的最顶层。
所以普通高校的新晋普通青年教师年收入15万,能做到吗?各位可以按照文章中的这张图来核对一下。
如果你知道自科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等关键词是什么意思的话,那我觉得你应该很清楚地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几乎不可能。
那为什么要取这样的标题呢?
首先,原标题为:“寒窗苦读23年,一年收入15万?”。
其次,是出于谨慎考虑,如果改成“一年收入不到10万”,我怕树大招风。
所以回答区说“15万不少了”的兄弟们,你们看文章了吗……
2. 就算能够赚到15万,这个收入多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强调一个前提:
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读完博士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可能9年义务教育给了很多人错觉,让人觉得博士是谁想读就能读的。
你和刘翔都会跑步。但是刘翔110米跨栏能跑12秒88,而你不行。
同样的,你和别人都识字,都有本科学历。但是有人能读完博士,拿到毕业证,你也不行。
个人觉得,这是同一个道理。
所以博士是什么?是和你本科毕业证含金量相当的一张破纸吗?
博士是一道门槛。而且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能力跨过去的门槛。
文凭高不能换来高工资,我双手赞成。但是博士这个文凭不只是一张废纸,它代表的是一种能力。
除此之外,大约有些小朋友本科/研究生毕业23、24岁的样子,或者因为自己只有本科学历,所以觉得管你是博士生还是本科生,总之毕业年龄应该都是如花的年纪。
但事实呢?博士毕业35/36的也大有人在。为了从事这份工作,人到中年,积蓄为零,好不容易工作了每年也就赚个10来万。
而且朝不保夕,6年考核不合格直接滚蛋。
你觉得这样的待遇是正常的吗?应该常态化吗?
换做是你,这样的工作你愿意做吗?
3. 没帽子没项目没论文,就活该拿低薪吗?
有人用社会的残酷来痛斥青椒们:你到企业去没有业绩人家会给你开高薪?你没项目没论文,怪不得工资低。
嗨,瞧您说的。诺奖得主屠呦呦没评上院士,这您知道吧?(当然有一些集体经济时代的遗留问题在,这里只是举一个人尽皆知的例子)
所以传说中的“绩效”考核,符合科研规律吗?适用于所有科学研究吗?
4. 有些人的回答里提到了这样一些内容:
唉,这让我说什么好。
首先,文中也已经提到,我不否认有一部分大学老师能够通过职称晋升、横向经费等等方式提升收入。
但是,我已经列出了未经过任何有意筛选的大学教师的实际工资。
这里面,有人才评上副高就能拿到40万年薪,还有人工龄23年也只能赚到12-13万。
但是大部分人,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只能拿到不到15万的工资。
这些人的个人收入信息,足以堵住单凭一张嘴的空谈了吧。
5. 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贱贱老师说得非常清楚了。
①绝大部分人工资没那么高,
②“越老越吃香”倒不见得,“越老越吃翔”非常真实。
“绝大部分人”这个加粗颇得我心。我看腻了官媒和学校报道里优青、青千、杰青、院士的风光无限、衣锦还乡,我想给大家看看大多数。
除此之外,还有这种言论。
作为一个曾经想做青椒,后来被导师、朋友、老师,和工作后的经历反复劝退,但其实直到现在也没有放弃读博想法的人,我想说两句。
我不想靠读书赚钱,我可以清贫可以拮据,可以不追求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什么“财务自由”,可以再也不吃荔枝,不吃车厘子。实际上我对于物质生活真的没有什么要求,我可以每月只花900块的生活费也一样过得很开心。
但是我不想当我父母年老多病,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我没有能力去救他们。我不想因为我选择了这样一份工作,而只能看着他们死。
毕业后工作半年了,最后晒一下我现在的工资吧。
您账户3251于10月08日14:49入账工资,人民币6930.27。[招商银行]
本科毕业,今年23岁。13薪,加上奖金,工作第一年净入10万大约是有了。
只谈收入,这是不是就耍流氓了?
正常情况下,高校教师拿低工资说事的,大多数(说的是大多数,不是所有)都应该是拿到了事业编制的。你去问他们,现在咱们转换一下薪酬方式,学tenure track,把15万工资给你涨到50万,但三年内考核不合格直接解聘,你觉得有几个人能答应?
同样,再去问一个普通博士,有两条路可选:一是直接去普通一本入事业编,年入15万;二是某985走聘任制,年薪40万。你看大家都怎么选?
中国的高校待遇低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如此。我之前写小说的时候,要查一些90年代的资料,看当时的杂志里就已经有很多高校教师在反映待遇低的问题,不少人也因此而下海经商,成就了一番事业。去年我采访《新周刊》的执行主编时,他也提到当年他到广州的大学工作半年之后就开始“炒更”(广东话,找兼职的意思),因为大学的收入实在是很低。最后他去了《新周刊》。
很多人羡慕国外(其实也就是欧美日韩,俄罗斯的大学待遇比中国还差)教师的高工资,但国外教师的高工资本质上是用聘任制换来的。我们学院的教授,常常去韩国、台湾、日本等地讲课。他说他在韩国、日本大学里曾经遇到过不少年轻的老师,跟他们聊天的时候才知道他们基本上都是“代课老师”。这些人在博士毕业之后因为找不到高校就职,就暂时先跟大学签一个授课的合同,然后等几年看大学有没有招聘的需求。如果有,到时候再来应聘,但即便如此绝大多数人也进不了高校。美国的高校教职体系就不用说了,大家都了解。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高校的教职工资低,就跟公务员、国企等一样,是以稳定为承诺换来的。现在有些人宁愿不当月薪三万的码农,而当月薪八千的公务员,看重的也是这个稳定。在以前计划经济的时代,抱怨一下工资待遇低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博士也不是只有一条路可走。大多数工科博士去业界,只说工资的话肯定不比高校差,而且现在很多地区搞人才引进,给的待遇也不止15万。如果一个人面对不同行业的offer时已经事先知晓了各个行业的待遇还宁愿去待遇差的那个,能怪别人吗?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明知道高校待遇差,但找工作非高校不去,同时还非得要编制,这又能怎么说?
至于另外两种情况:
第一种:我的专业市场不需要,我只能找高校的工作。
那这是个专业选择问题。而且如果你的工作市场不需要,那本科生、研究生也同样不需要。手工耿也没抱怨过自己的东西卖不出去对吧?
第二种:我找了业界的工作,但没有找到,最后只能进高校。
要是换个问题,有个人面试了10个行业的企业,结果只有1家企业愿意要他,这个人入职之后不断抱怨这家企业的工资低,这合适么?如果你真有能力,应该是面试10家企业,至少能拿五六个offer才对啊。
当然,现在国内高校在薪酬、体系管理等方面的确存在很多不合理,比如行政人员跟教师的差别较大等等,这些都需要正视。但是觉得自己读了多少年书就一定能拿到高工资,这就没啥意思了。华为倒是能给应届博士开出百万年薪,但咱们也没那个能力接着。
不要误导读者,对方生气的不是你买三万多,而是你买了又回去换三万多,而且还是这么个理由。你上来就买三万的,保证没事。
我不同意你说的双方都有错,就买东西这个过程,你告诉我男方错在哪里?不是你喜欢才买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