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核心期刊《银行家》发表 10 岁学生散文,作者系主编之子? 第1页

  

user avatar   kai-ch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读过《世说新语》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个印象,就是那会儿的神童特别多,甚至构成了一种现象。比如孔融让梨,陈元方应对,钟毓钟会面对曹丕时的对答如流等等。

甚至世说里还专门设了夙惠一栏,专门搜集这些小名士们的轶闻趣事。

为什么?

为什么会在这么一个年代里,中国人就突然这么大范围早熟了?芝兰玉树怎么他就生阶庭了呢?

我想王松奇书记的回答,可以很好地解开这个疑惑:

我连续三期甘冒风险刊登我儿子王青石的文章,实际上就是要显露一种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处世姿态和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办刊理念。

瞅瞅,瞅瞅,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多会说话。

没有这种不拘俗套和处世姿态,试问能诞生出这么多神童吗?

门阀,门阀。


user avatar   bi-xiao-tian-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刚被期刊《冰川冻土》上“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这种马屁paper刷屏,前天又有人扒出,金融界核心期刊《银行家》在2006年刊登了10岁小学生王青石的散文而这位小学生正是《银行家》主编王松奇的儿子!

这位主编爸爸父爱如山,不仅登儿子文章,还索性在期刊上开了个父子集专栏,发了儿子文章、放自己书法、推儿子新书……也不知道是儿子给爸爸交版面费还是爸爸给儿子发稿费。

有记者采访王松奇主编,他的回应是:没啥解释的,谁文章好就发谁的。

一时间网友愤怒不已,你10岁小学生好能好到天上去吗?再好也不能把儿子的散文发表在金融领域核心期刊上吧?你这不是以权谋私吗?让那些辛苦发paper的学生怎么想?

拿散文发paper在学术界就实在太嚣张了,出于好奇我去扒了这个期刊。

我发现《银行家》里其实专门设置有一个叫“文化休闲”的栏目,平时就是发发散文诗歌书法之类的。老王小王那些娱乐文章都是发在“文化休闲”中的,并不像网友喷的那样“主编的儿子拿散文发核心期刊”。

照这么看,如果儿子确实写得好,发一两篇好像也没啥毛病吼。而且2006年的事情今天突然被扒出来,感觉这记者也是有点刻意。

但是!我仔细研读后,发现这个事情的比我想象中要大很多!!这个小朋友在爸爸主编的期刊不是发了一两篇!而是将近100篇啊!现在我就带大家一起来品品!


1、王青石(主编儿子)究竟发了点啥?

一开始我准备去知网上下载王青石的文章,没想到这一下就是一下午...

王青石在《银行家》首次发文是2006年的11月刊,那年他才10岁。从那以后我一直扒到了2018年!整整十二年,横跨了他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啊!奥运会都办三轮了他还在《银行家》上写文章…

整个途中我扒崩了5个知网账号、输了23次验证码、N次愤慨小王特么咋就这么能写!

我挨个下载下来看了,先给大家展示一下冰山一角。别的不说,王青石的这个知网收录量简直吊打当代99%的大学生!

据我统计,王青石同学在《银行家》上一共发文92篇,其中有几篇诗歌汇总计为一篇,如果分开算的话加起来估计要过百

但《银行家》这个期刊只是月刊,“文化休闲”栏目每期也就发几篇文章。光在月刊上王青石就发表了百余篇,合着你们父子是这个栏目的包年用户啊

王青石在2013年出了本书叫《2013写在波特兰》,王爸爸在《银行家》上提到了2013年去波特兰参加儿子高中毕业典礼的事。总之青石是在美国上的高中和本科。

再结合青石在《银行家》的创作轨迹,可以画出下面这张图。

每个作家都有创作的巅峰和低谷。青石的初中为了准备出国,耽误了创作。但去美国读高中后,创作能力迅猛上升!整个中学时代几乎保持每月一篇的更新速度。

在美国读本科期间是他的创作巅峰!大三往后可能学习忙,就没空写了。当然,也可能人家只是长大后不想在《银行家》混了。

无论怎样,如果这本期刊有劳模,王青石一定能在勤勉榜排名前三!

他的写作不仅量大,题材也很丰富。起先是文笔还比较稚嫩,歌颂春夏秋冬,描述自然风光

也有一些观后感文章。同样是学生,你写的观后感只能交给老师批改,人家的观后感已经多次发刊了!!

里面还记录了他的留学生活,通过文化休闲栏目,我都快摸清他的留学路线了!

甚至连他妈啥时候带他去的颐和园、他什么时候开始减肥、啥时候去塞班岛钓的鱼都一清二楚

总之发表范围涵盖热门电影的影评、日常生活的随笔,以及对政治时事的评论等等。从涉猎范围来讲,堪称《银行家》最强签约者!

这么说吧,如果你看《银行家》的文化休闲栏目,你就可以看透主编之子的一生...感觉这就像一个纸质版vlog,看完后我对王青石为人都了解的很透彻了。

他不仅在期刊上硕果累累,还出过几本书。

虽然销量很不可观,但这证明了他确实热爱写作,以及他爸确实热爱公开他的写作。



2、他写的水平究竟咋样?

平心而论,作为小学生作文,我周围学中文的同学都说王青石的文章确实是优秀的。他能熟练地运用排比、对比,用词都不重样的!放语文课上,那就是面向全班大声朗读的范文。

挺好的作文,放在小学生作文精选里多好!不知道为啥要来《银行家》里凑热闹,显得期刊怪活泼的。

在深度上,青石也有一些颇具启发意义的思考。比如说这篇《痛苦的周末——一个小学生的呐喊》,非常精彩!诗中抨击了当代儿童周末补习的现象

最后发出了这样的呐喊:

是啊!在哪里!!小小学生,竟然能有如此振聋发聩的怒吼,和当年北岛的我—不—相—信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道他爸当年看到作何感想,反正是先发在《银行家》了。

另外,他改写的《千里之外》也不错,中心思想也是对现实小学生课堂的抨击。

后边小学生长大了,写的东西逐渐文化,我一个工科生真的越来越看不懂了……这篇《在天赋异禀的人生中得到满足感,是当务之急》,光题目我就懵圈了,啥叫天赋异禀的人生??

大家能看懂的自行品鉴一下……

但后期也有很浅显易懂的,比如说这个:

总的来说,王青石的写作没他爸夸得那么文采斐然,但也没网上说的那么差,确实是小学生优秀范围的水平。至于那些还不错的文章,除了不适合《银行家》,别的都没毛病。


3、王青石咋能在期刊上发这么多篇?

其实早在2006年11期,《银行家》第一次连续刊登王青石的两篇文学作品之后,就有读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表示“这么稚气十足的文字不应出现在专业性较强的刊物中。”

但王主编身正不怕影子斜,于2007年1期的刊物中做出回应,表示犬子王青石的作品“文笔清纯生动,风格华丽隽永,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文化休闲》栏目。王青石是谁?你们可能不知道,他是我儿子。”

但谁又能想到,这股清新的风,一吹就吹了12年呢...

他认为儿子虽然才十岁,但才气远在自己之上,那些文章和诗歌自己都写不出来

那你还干个屁的主编啊!写东西写不过一个小学生!还说“你下班了打开《银行家》先看看头,是我写的刊首语,再看看尾,是我儿子的诗,其它内容以后再说。”合着里面的paper都没啥好看呗,干脆让你儿子来当副主编算了!

总之王松奇表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不能因为自己的主编身份,埋没了儿子的才华。最后更是用论语中的典故“贤哉松奇也!”收尾,表达了将父子二人自比孔夫子、颜回的自信。不愧是你!

父亲大公无私,其实非常好。儿子的文笔,也的确有才。但你在自己主编的期刊上,连续12年刊登儿子的近百篇作品,好好的金融期刊整成了儿子的日记本,这不是梗着脖子找骂吗?

仔细查阅一番后,我认为事情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我在期刊的《文化休闲》栏目中看见了很多重复的作者名,像刘平、刘天铎、周文彰,都是发文的常客。刘天铎钟爱四季,而刘平偏好念诗。

我大胆推测,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这个文化休闲栏目人气不咋地,平时没啥人想着往金融期刊上写诗,只能靠他们几个人苦苦支撑。为了保留这一栏目,维持《银行家》内容的多样性,持续为大家带来“清新的风”,王主编不得不从儿子抓起,让他疯狂输出。

面对父亲的委以重任,王青石付出了很多努力。他无论再忙都会坚持写作,笔耕不辍,高效产出了很多内容。“无论忙到何种程度,石头始终信守承诺,每周向王芳交一篇稿。”

也就是说,王青石能在期刊上发那么多篇文章,完全是形势所迫外加他爸逼的啊!

人家爷俩是在牺牲小我成全大我,从2006年到2018年,燃烧自己12年的时间与才华,满足读者嗷嗷待哺的求知心!才不是为了一己私欲啊!

说得我自己都差点信了...


4、这个核心期刊,它究竟有多核心?

这个事情一爆出来,大家都非常愤怒。觉得这可是核心期刊啊!莘莘学子熬破头都发不出paper,最后被个10岁的小学生在期刊上一篇接一篇地发?这简直是把我们科研狗的尊严放在脚底下踩啊!

王松奇这种做法当然是错误的、恶劣的。但我觉得大家还是要冷静一点,别看个标题就开骂。

你发不了核心,往人家孩子头上甩锅干啥?你熬破头挤的是正刊,人家孩子发的是“文化休闲”小栏目。别一口一个“有个主编爹就核心期刊一篇接一篇”。当然如果你本来就是想投诗歌散文,那倒是可以控诉一下。

再科普两句。很多人一听到什么“北大”、“核心”、“期刊”这样的词就觉得很厉害,觉得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风气都被搞烂了。但我说实话,这本《银行家》真的没有那么牛逼。

它的确是北大核心期刊,曾经是。《银行家》收录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2011年版和2014年版,却没有收录于最新的2017-2019年第八版

这意味着《银行家》这本期刊,已经被踢出北大核心期刊的行列了。

而且说实话,北大核心本身也不是最牛逼的,南大核心就比它牛逼。而南大核心期刊目录从2010年到2020年都没有收录过《银行家》,也就是说,这个所谓的核心期刊它也没有那么核心。

当然不是说不核心就能随便上,这毕竟是个学术期刊,不是你家的后花园,别有点啥花花肠子都往里面倒。

哪怕是我这么个小小的公众号,要是我天天发些《随笔·在甘肃天水放牛的那些日子》、《痛苦的寒假·一个科研狗的哀嚎》、《过柱子教会我的那些事儿》、《减肥的重要性——写给亚清的信》、《我在海淀清华揍了一个师弟》啥的,粉丝早就取关八十多回了。

让儿子在自己主编的期刊上发了将近一百篇文章,还搞出了父子集这样的特辑。10岁孩子的作品也许有他独特的光芒,但再高你俩也不至于在国家的期刊上秀父爱吧?

说白了这就是占用公共资源,以权谋私,没得洗。拿着学术期刊的版面给儿子练笔出风头,真的不怕其他作者在背后戳他的脊梁骨。

据说期刊已经给出回应了,王主编就等着接受处理吧。


四、风雨飘摇的中文期刊

从《冰川冻土》“导师崇高师娘优美”,到核心期刊主编让10岁儿子刊登散文诗歌,中文期刊的水刊历史真是源远流长。前途堪忧啊。

老有人问,为啥中国人搞科研都要苦练英文,拼命发英文文献呢?咋不往中文期刊投呢?中国就没有厉害的期刊吗?

坦率地说,基本没有。有句话叫“中文的只能叫文章,英文的才叫文献”,很残酷,但很现实。

国内水刊太多,往水刊上发水文的人也多,水来水去,越水越水,最后大家看见中文期刊就觉得水。像我们材化领域,中文期刊都是不看的,里面的数据结论不足为信,看了也是白看,没啥价值。

有人又问了,那为啥这些垃圾水文还让它存在呢?审论文的人也知道它是水文,就别让发表啊!

也不能这么说……水不水是相对的……CNS大牛眼中,IF<5的SCI可能都是辣鸡。带你做毕设的师兄师姐眼中,你的本科毕业论文可能都是闹着玩的水文。咱们喷别人带坏学术风气的时候,也先掂量掂量自己搞科研的心态有多水吧。

正如我以前说过,水刊是水博最后的港湾。水刊要活下去,只能收水博的水文;水博要毕业,只能把水文投到水刊。两者互相温暖,谁也别嫌弃谁。

但再继续这么搞下去,中文期刊永远抬不起头。最后全都停业整顿、关门大吉了,大家全往国外投,我国也甭想有啥话语权了,科研搞成这地步估计也就到头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多次学术重锤的敲打下,大家对于水文风气的容忍度都越来越低,行业内对于打造高质量期刊的渴望也越来越迫切。

希望中文期刊受此压力能慢慢变好吧。也希望科研工作者们在写论文、投论文的时候多想一想,想想中文期刊的未来,也想想自己科研的未来。

毕竟你做科研的最初目的,不是为了水的。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毕导”!


user avatar   shen-p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几年前,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神童也特别多啊,什么七门不及格拿新概念作文奖啊,什么英文都不会却能写拉丁文啊,什么高中熟读二十四史啊,什么学富五车妙笔生花小才女,长大了却搞不清服贸啊。

你要看他们出身,不稀奇啊,一个个都是家学渊博,父母不是作家就是主编,所谓书香门第,门阀世家,都是这么玩的。当时的纸媒出版物,那就是权力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能捧子女一把,为什么不捧呢?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张爱玲云:“出名要趁早”,出名早了,这红利就吃到嘴里了。晚了就赶不上了。

后来互联网越来越发达,这群新概念出身的作家神童,怎么就再也写不出什么好作品了呢?为什么作品的数量和质量,还比不上那些网文写手呢?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创作才华,在开放的平台上,没人罩着自己,写多了,就容易露馅儿。

他们一部分人去了社交平台,一个个自诩意见领袖,每天甩几百狗屁不通的段子阴阳怪气,嘲讽体制标榜自己,互相吹捧党同伐异,这就叫“公知”。因为干这个也不需要才华和学问。这个恶臭圈子,也有人护着他们。

再后来,大家都玩这些了,人民群众也被教育成熟了,他们还是只会玩老梗阴阳怪气,那套话术一百年都不变的,大家就笑了,原来你就这点本事?我家小朋友上小学写个看图说话都比你文理通顺有逻辑,于是,他们又混不下去了。

但是,无论大家现在多么嘲讽他们的真实水平,但他们当年的名利都吃到嘴里了,卖书赚钱,圈粉割韭菜,上节目拍电影,一样都没落下,再怎么扒皮,人家也是不会吐出来的。

这位主编其实已经很良心了,毕竟学术期刊没啥传播度影响力,玩个自娱自乐,他儿子也不会被吹成神童。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外国著名期刊《奶车》也有专门的科幻小说栏目。有一个9岁小女孩的科幻小说也曾发表在这个栏目上。主编负责期刊内容,但期刊的未来前途要取决于读者,读者喜欢则期刊可以继续发展,读者不喜欢则期刊衰亡。这本身不是什么问题,问题在于现在的期刊不是这个样子的,期刊早已衰落,就算是《读者》《故事会》的订阅者也在持续减少。现在的所谓“学术期刊”却畸形繁荣,原因是他们的盈利模式不同,他们基本上没有读者,完全依靠提供“学术评价体系”为生,即发文章可以评职称,虽然比领导直接任人唯亲多了一个环节,但是时间长了最终会变成主编任人唯亲,所以这种体系不导致腐败才怪呢!

没有拉关系的本事,就用金钱说话。现在发表论文,不但没有稿费,而且还要付出巨额版面费。这种现象早已蔓延到全球。《奶车》子刊《奶车·康缪尼克森斯》每篇费用高达5200刀乐。


user avatar   fritz-ju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典型的资本裹挟,这种片拍出来,我可以非常直接地说,它是利用我党百年这个历史事件作为热点,来达到他收视率爆表的目的。

五大书记这个没啥说的,特型演员,算是经过不少电视剧的锤炼,演技肯定没啥问题。问题在于,五大书记聚在一起开会的目的是什么,是商讨国事,有各自的见解,各自不同的理论,不然也不会说共产党会议多,现在变成了教员的一言堂,其他四位等于变成了教员的手下,完全没有这回事。就拿周来说吧,周的定位是教员的战友,生死伙伴,以及在政治上可以并驾齐驱的人物,而不是单纯地传达教员意思的人,包括刘也是一样。当年的任弼时那可是风云人物,典型的工作狂,刚正不阿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物,现在教员在说,他在写,那还叫五大书记吗???

后面的林彪就不说了,于和伟演技很不错,但是不适合这个角色。林彪46年在东北局批彭真的时候,那可是雷霆万钧,历史上也是相当的一个狠辣的人物,被于和伟演成憨憨了。林彪在东北党当政军一把手的时候,敢搞一言堂,打仗精于算计,非常重视战术和战斗纪律。到了这里,林彪喊两句爱国口号,遵从中央的口号,就完事了,这是扯呢?电影版辽沈战役里有个细节,林总在说大兵团作战,纪律非常重要时候的那个狠辣劲,于和伟演不出来。

接下来就希望三大战役部分,拍得好看一点吧,其他没啥期待了。


user avatar   tai-ji-sheng-liang-yi-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少回答提到强制生育,说说强制生育的问题吧。

现在生育率低的导致的问题,不是人口数量下降,而是劳动力(廉价劳动力)下降。如果现在瞬间消失掉一亿老人,导致人口数量减少一亿,会有人讨论人口数量下降的问题吗?

强制生育,特别是高压政策下的强制生育,比如说个别答主提出的不生育者每年上交30%(也有回答说40%,75%)的总收入作为罚款,这种政策下出生的人口,能转化成劳动力吗?强制生容易,如何强制育?假设真的实施上述高压强制生育政策,必然会引起以规避处罚为目的的生育。那么,生,是生了,至于怎么养,那就是我说了算了,只要保证成年前饿不死,依法参加义务教育,这样“养”的成本其实很低。其他的,不好意思,与我无关,学好学不好,犯罪不犯罪(犯罪更好,抓进去连饭都不用管了),什么早教、幼儿园、学区房、吃好的穿好的、高中、大学?不存在的,从怀上那一刻起,这个根本就不是人,不是子女,只是一个工具(没错,连工具人都算不上),规避处罚的工具,没有感情,只有怨恨。而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人,心理有多么扭曲变态,可想而知,因为童年不幸而报复社会的案例还少吗?一个高中都没上过,心理扭曲变态的人,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力吗?搞不好三天两头上街砍人,报复社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强制生育政策的打击面极广,上述现像绝不会是个别现像,实施强制生育前,不妨先提高监狱建设用地及预算。

当然啦,肯定又有人会提出强制“育”的配套政策,比如说子女犯罪父母连坐,子女在多少岁前死亡按未生育进行处罚,子女成年后劳动产出不达标的部分对父母进行罚款等等。如果真的能这么搞的,只能说,辣真的牛逼,辣真的牛逼,但同时,也准备好灭亡吧。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第一感觉,这些条款是针对护士的,或者说针对护理部的。

其直接目的,或者说可以预见的结果有两方面:

一,病源会增加。当然,增加的不一定都是碰瓷病人。这条争议性新闻的出现,势必会火遍界首市的朋友圈,成为老百姓线上线下、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界首市人民医院」的招牌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实现了高效传播。

知名度高必然会带来流量效益,对于有求诊需求的人来说,这至少不是一条负面新闻,即使这也不见得是正面宣传,至少在广大市民心目中怒刷了一遍存在感,不亏。

二,护理部效益会缩减,矛盾传导到一线护理:上克扣奖金,下遭病人投诉,饱受夹板气的一线护理工作者会流失一部分。而这可能正是医院希望的呢,受疫情影响,现在所有医院业务量都大幅缩水,奖金基本靠预支年终奖勉力维持,无论是临床还是行政都面临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饭碗问题。

这个时候,劝退谁性价比最高呢?行政科室皇亲国戚动不了刀,临床医生培养时间成本太高下不了手,合着低年资一线小护士看上去似乎最好欺负,在你面前只有两条路:1.你受不了这气,被劝退了,好!硬!之前的补贴一笔勾销没了嗷,往后医院也不用养你,奖金也省了,另外你单方面违约,按合同交违约金吧,赶紧的。2.你一想到经济惨淡生活不易,此时离开也未必在短时间内找到好出路,打碎牙齿和血吞,我忍!那就乖乖被投诉背锅然后坐等科室扣钱吧,当然实际上扣不了多少钱,主要是脸皮受辱的问题,后面会讲清楚。

这里唯一的仁慈之处在于,扣钱肯定不是直接扣在你个人名义上的,而是扣在整个科室头上,最后平摊才会到你个人,主要看你脸皮之厚薄能不能承受这种无妄之辱了。

那么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事是针对护士而不针对医生呢。原因很简单,针对医生的条例实际上并不苛刻,而且诸如「首诊负责制」、「会诊制度」本来就是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内容,服务延时制、绿色通道、MDT会诊制就算你不强制要求,也是常规操作。

而护士的条款在规定些啥呢?你必须一针见血,你必须按铃秒回,你必须10分钟收治完毕,30分钟执行医嘱…且不说遇到抢救这种极端情况,哪怕同时跑来两个病人,你就等着扣钱吧,扣钱就完事了,不过扣个采血费护理费本来就没多少,习惯就好。

写到这里,我突然摸出头绪了,nnd都是套路啊!其实这一纸空文对护士的影响根本没有那么大,采血费常规护理费能有个几块几毛(采血费4块采血针3毛采血管1块等级护理26块),哪怕全退给你有何妨…关键是有了业务量,正所谓「一人背锅,全家吃饱」啊!服了服了。反正护士的利润也不出自常规护理、采血等基本操作,大家吃大锅饭而已,我上文说针对护理部可能是我多虑了。不过我也懒得删改得更严谨了,也许我上文的推测又是对的呢?

当然我所预测的第一条肯定是没毛病的,现阶段,各地医院为了扩大病源规模,都十八般武艺各施神通,很有意思。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下混口饭吃,希望大家能对这件事有更多一层认识,而不是简单归因,盲目愤慨。

一句感叹:在人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只要有意地顺风煽火,风助火长,把零星火苗驾驭成熊熊烈火简直是轻而易举。以前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会如此...这句话并无贬损之意,只是感慨人类情绪传染法则的奇妙。

比如俺一直关注的 @陈子杨Dr.outside 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就陷入思维定势了哟,这么想就想偏了↓

如何看待「界首市人民医院」推出的二十项服务承诺,患者不满意就退费?


user avatar   huang-jun-1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第一感觉,这些条款是针对护士的,或者说针对护理部的。

其直接目的,或者说可以预见的结果有两方面:

一,病源会增加。当然,增加的不一定都是碰瓷病人。这条争议性新闻的出现,势必会火遍界首市的朋友圈,成为老百姓线上线下、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界首市人民医院」的招牌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实现了高效传播。

知名度高必然会带来流量效益,对于有求诊需求的人来说,这至少不是一条负面新闻,即使这也不见得是正面宣传,至少在广大市民心目中怒刷了一遍存在感,不亏。

二,护理部效益会缩减,矛盾传导到一线护理:上克扣奖金,下遭病人投诉,饱受夹板气的一线护理工作者会流失一部分。而这可能正是医院希望的呢,受疫情影响,现在所有医院业务量都大幅缩水,奖金基本靠预支年终奖勉力维持,无论是临床还是行政都面临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饭碗问题。

这个时候,劝退谁性价比最高呢?行政科室皇亲国戚动不了刀,临床医生培养时间成本太高下不了手,合着低年资一线小护士看上去似乎最好欺负,在你面前只有两条路:1.你受不了这气,被劝退了,好!硬!之前的补贴一笔勾销没了嗷,往后医院也不用养你,奖金也省了,另外你单方面违约,按合同交违约金吧,赶紧的。2.你一想到经济惨淡生活不易,此时离开也未必在短时间内找到好出路,打碎牙齿和血吞,我忍!那就乖乖被投诉背锅然后坐等科室扣钱吧,当然实际上扣不了多少钱,主要是脸皮受辱的问题,后面会讲清楚。

这里唯一的仁慈之处在于,扣钱肯定不是直接扣在你个人名义上的,而是扣在整个科室头上,最后平摊才会到你个人,主要看你脸皮之厚薄能不能承受这种无妄之辱了。

那么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事是针对护士而不针对医生呢。原因很简单,针对医生的条例实际上并不苛刻,而且诸如「首诊负责制」、「会诊制度」本来就是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的内容,服务延时制、绿色通道、MDT会诊制就算你不强制要求,也是常规操作。

而护士的条款在规定些啥呢?你必须一针见血,你必须按铃秒回,你必须10分钟收治完毕,30分钟执行医嘱…且不说遇到抢救这种极端情况,哪怕同时跑来两个病人,你就等着扣钱吧,扣钱就完事了,不过扣个采血费护理费本来就没多少,习惯就好。

写到这里,我突然摸出头绪了,nnd都是套路啊!其实这一纸空文对护士的影响根本没有那么大,采血费常规护理费能有个几块几毛(采血费4块采血针3毛采血管1块等级护理26块),哪怕全退给你有何妨…关键是有了业务量,正所谓「一人背锅,全家吃饱」啊!服了服了。反正护士的利润也不出自常规护理、采血等基本操作,大家吃大锅饭而已,我上文说针对护理部可能是我多虑了。不过我也懒得删改得更严谨了,也许我上文的推测又是对的呢?

当然我所预测的第一条肯定是没毛病的,现阶段,各地医院为了扩大病源规模,都十八般武艺各施神通,很有意思。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下混口饭吃,希望大家能对这件事有更多一层认识,而不是简单归因,盲目愤慨。

一句感叹:在人类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只要有意地顺风煽火,风助火长,把零星火苗驾驭成熊熊烈火简直是轻而易举。以前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会如此...这句话并无贬损之意,只是感慨人类情绪传染法则的奇妙。

比如俺一直关注的 @陈子杨Dr.outside 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就陷入思维定势了哟,这么想就想偏了↓

如何看待「界首市人民医院」推出的二十项服务承诺,患者不满意就退费?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政治老师告诉学生不要有宗教信仰? 
  想学中哲想从事学术的高一女同学,大家有什么建议吗? 
  有哪些第一眼就感到震撼的图片? 
  为什么本科专业要分这么细? 
  如何看待饶毅再发文,直指蒲慕明院士领导的神经所「近亲繁殖」,多位研究员与其夫人密切相关? 
  如何评价美食作家王刚? 
  如何理解丘成桐先生所说的「学习过程,本来就痛苦」? 
  念大学与否有何区别?有好坏之分吗? 
  高校提供一小部分只招女性的岗位,以鼓励女生从事科研,这是一种好办法吗? 
  怎么静下心来专心做科研,不为俗事所扰? 

前一个讨论
如果威廉二世延续了俾斯麦的外交策略,历史会有什么变化?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土耳其向利比亚派兵?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