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识人的经验:
如果一个人在一开始会跟你把利益谈得非常清楚,他多半是正直磊落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先小人,后君子”。
研究生阶段,最大的利益问题是论文的署名权,这直接关系你和导师两方的利益。
我刚进师门,我导跟我开会,非常郑重地跟我说:
XXX(我的名字),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科研。科研会有产出,比如paper。我跟你讲几个原则。
第一,凡是项目中的数据,你在使用之前,需要跟我商量,因为这不是你个人的数据;
第二,如果你发论文,凡是我没有作出实质贡献的,不能署我的名——因为这对你不公平;
第三,我俩合作的论文,如何署名,我俩商量着来,按贡献的大小署名。
第四,学术需要合作。我鼓励你与不同的人合作,这些论文发表不需要经过我同意,但必须遵守学术道德!
正是这“四项基本原则”,我不必去猜测她的心思,而是大大方方地与她合作,与其他老师或者同学合作。一直以来,我跟她都相处很愉快。
很明显,题主没有跟导师谈清楚署名的问题,导致现在要猜导师心思,心累。到底要不要署名,看你导师。可以试探性地问,也可以问问往届的师兄师姐。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你导师压根看不上你的论文,觉得这论文署他的名有损他的形象……
最后,附上我关于导师的另一个回答:
因为就是这么教,这么练的啊。
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叫信息不对称,一个叫考核时间短。
首先信息不对称是最严重的原因,你说的对,学历高的人不一定能力强,学历低的人也不一定能力差,但问题是强不强弱不弱,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别人怎么知道的?脑门上又没刻着字,刻的字也可能是你自己刻的……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公认的显性信息来辅助判断学历就是最明显的东西。你会发现同样学历的人,大家也更加注重你的学校好不好?你的英语你的证书……越是显性,越是有公认标准,越是客观可以衡量的东西,大家越在意。
其次,考核的时间很短。一个人去找一个工作,也就出事,面试几次见下来面谈的时间。一个人真正的能力,必须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慢慢的看出来。但找工作的过程容不得给你很多时间,慢慢的观察,你总不能先让你干个一年半载,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你吧。所以在面试这种很短时间接触就需要做决定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有客观标准可循的东西作为决策辅助。
而事实上就算是要了,你也会设置三个月到6个月的试用期,本身就是弥补上述问题的。但这是建立在我先要你,我才有权利让你在这儿试用给我看,而不能用三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面试期来考核你。那这对应聘者也是不公平的。
女王:求求题主放过我,我可不敢有什么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