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你自己一个人看穿没有什么用。。。无法作为证据出现在论文里。。。
还是做一些理论预测的工作吧。你的能力可能更多会在discussion的部分出现,然后就不断用实验去验证吧。
不过目前而言,现在对很多行为的机理研究还很初级,有大量工作要做,理论结合实验肯定事半功倍的。
哦,对了,祝你也有一个好脑子,能记得住前一刻和后一刻某一块几十个纳米的区域的微小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是他里面有一层原子做出了一个埃的位移,可能是整体转动了几度,也可能是直径几个纳米的位错环突然移动了几十个纳米。
或许最适合你的还是看相,一眼扫过去就知道样品里有多少相,有什么相,这样就不用每个都拿去做表征了,不好的失败的直接扔了,真心节省时间。
还有,有好多需要用到单晶,或者特定微结构材料的单位,你也可以帮助到他们,他们可能能给你很多钱。
或许,最赚钱的还是去医学吧,一眼看出病原体,你就是世界最强病理专家。
就酱吧,祝你长命百岁。
这相当于你有一台能分辨出0.1埃的原子级细节的设备,并且这台设备不需要像电子显微镜那样将环境抽成高真空,也不需要把实验样品减薄到纳米级别以便电子透过,甚至能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实时、动态的3D成像。这样的设备如果能复制,绝对是值好几个诺奖的。
很多人都低估了进行原子级精度观测的难度和成本。确实,目前的电子显微镜已经能做到0.4埃左右的分辨率[1],离题中说的0.1埃相差不远:
但你也不想想,这样的电镜买一台要花多少钱?全世界又有几台这样的电镜?预约一次要排队多久?做一次要花多长时间准备样品和环境?拍出一张满意的图有需要重复多少次实验?
人家能拍出原子尺度的照片你就能拍出来么?人家博尔特百米赛跑还能轻松跑进10秒呢,你行么?
前段时间我跟一位Nature正刊大佬聊过,他们那篇文章的样品宏观性能早就做的非常好了,但是微观机理一直解释不清楚,为了拍出文章中的高分辨电镜图片,他们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年多的时间,花在电镜机时费上的钱保守估计也是六位数起。
更何况,这些高分辨的图像都是静态照片。想原位拍材料的结构随时间演化的视频,难度估计比拍同样分辨率的照片高出一个量级。
如果真的发明一种快速、便捷、低成本的原位原子级成像技术,整个物质科学领域的研究格局都会被改变。
如果这不是一种技术或设备,而是某个人的玄学能力。那么因为不能批量生产,其技术价值会打个很大的折扣。但依然能够将一两个小领域的研究进度加速很多倍。
我做梦都会想拥有这样的能力,相信绝大多数跟微观世界打交道的研究人员也会有一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