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东西南北只有「东」字被改成简化字? 第1页

  

user avatar   dang-pa-po-cheng-wei-fei-x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化字的来源无非就是老生常谈的那几种,关键是为什么「東」字作为一个只有八画的、非常简单易学的汉字,居然也会被简化呢?

首先说个题外话。有一个理应不难,但总莫名其妙被带偏的认识:行书或草书书法作品中的字形与简化字形不能划等号,即书法家写的仍旧是「東」,只不过是草书字形,不是草书楷化后的「东」。不过,有些古代刻本或钞本偶尔确实会用楷化后的「东」。


在1955年,正式的一简字方案出台前,文改会本想确立三种简化方式:简化笔画、简化字数、简化写法。只是后两种总被今人无视,或者没人感觉到而已。

1、简化笔画数,大家都懂的。

2、简化字数,是指精简汉字的数量,规范社会用字,也逐步减少汉字以更易迈向拼音化,这主要是指合并简化和废除多余异体字。其中的异体字,是指音义全部或部分相同、写法相异的字,比如「强-強」、「夠-够」、「傘-繖」这种,鲁迅所谓「回字有四种写法」,正是指「回」的四个异体字。

3、简化写法,是指多数印刷字形尽量不改动,但可在书写时将某些汉字或偏旁简化。我概括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a.用行书或草书字形,如在手写时可将「貝」作「贝」形;

b.某些字作另一个字的偏旁时,用别的汉字替代,如用「上」代替「襄」,这样一来「曩鑲壤嚷攘瓤」等字都暂时不必简化,但仍可在手写中简写,还可与「让」保持系统性;

c.某些字作另一个字的偏旁时,简省某些部件,如将「蜀」简省作「虫」,这样一来「鐲」等字虽未被简化,但仍可在手写中写成「鉵」,还能与「触独烛浊」保持系统性;

d.手写时不同偏旁混同,如在写「罙」时,采用其草书写法「尔」形,与「爾」的简化字同形,因此在书写时混同;

e.在上下结构的字中,用两点简省汉字的重复偏旁,如将「棗」手写作「枣」。

——————————

第一,在原先的草案中,只有少数汉字是印刷字与手写字统一简化,绝大多数仅仅是在手写时才简化,后者的方案名为《汉字偏旁手写简化表草案》,这是为了在制作铜模和汉字简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若将这么多的复杂部件全都类推简化,制作汉字铜模是非常耗时耗力的事,需要好几年时间。)

第二,这也是为了将草书楷化充分贯彻到简化字中。不过全部草书楷化并不现实,但当时认为,把草书先放到手写中是有好处的,比如加快书写速度。

第三,被简化的偏旁不局限于是否繁难,有些字只是为了提高书写速度、给手书字制定统一的字形规范。

自然地,这也会导致印刷字形和手写体的不同。

(当然,三种简化方式之间很难做到截然的区分。比如「罎」和「壇」原本是两个完全无关的汉字,只是凑巧均有「坛」这种俗写,普通话里的读音也刚好相同,被合并简化之后,笔画、字数、写法都得到了简化。)


到了1956年的正式方案中,手写简化的部分被完全删除,但仍体现了部分精神。有些许手写简化字形,并没有被放弃,反而让印刷字都向之妥协。

我认为,「東」字应当就是写法的简化,还属于《汉字偏旁手写简化表草案》中手写、印刷一致的那种。现在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字形并不太复杂的所谓繁体字或偏旁被简化,诸如「釒」、「訁」、「見」、「貝」、「頁」、「車」、「魚」等等,这些在如今看来可能并不必要的,正是其中写法简化部分之孑遗。

(按:「車」字的手写简化本来是「平」形中竖出头和「丰」形,正式方案才改为「车」。)

简而言之:我认为「東」字可能并非因为难学而被简化,更可能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


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上,「东」是四个方位汉字的俗写中最常见的一个,故先简化「東」比较有群众基础。


那么,为何在这部分被删除之后,仍有些明明很简单的字和偏旁,也会被简化呢?

看待一个政策,不应脱离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一来,这与当年日渐偏左的气氛有关。别看现在我们认为很多字和偏旁毋须简化,但在当时偏左领导、学者和群众眼中,这也算得上复杂了呢!自然是越简越好。

二来,虽然《汉语拼音方案》与《汉字简化方案》同为「文字拼音化」的过渡措施,但是二者的制定目的有别:

与今人所想不同,前者才是明确为了帮助扫盲而制定的方案,才是官方当年大力宣扬的有助于扫盲的政策。而且,汉语拼音被当作拼音文字的雏形,中央也希望借此让人们先适应拉丁字母,故即便他们只是想假托「拼音能够扫盲」的名义推广之,也是在情理之中。除此以外,它也被用于汉字不便使用的领域,以及帮助推广普通话。

至于后者,用当年官方的说法,就是「便于当前的使用,也为拼音化创造条件」。虽然周总理和吴玉章先生等人也都说过「想用简化字减轻文盲和学生的学习负担」之类的话,但总体上对它的说辞非常地笼统。它不仅是为了简化复杂汉字以降低学习难度,也简化写法以加快书写速度,同时也希望能更便捷地打字、翻译、活字印刷等等,即只愿有利于那时的「实际使用」。

这都是时人对这两个方案的美好期许。


「西」和「北」没有必要简化,这二字笔画已经很少。

至于「南」字偏旁,确实曾有一个手写的简化字形,也源自草书,只是未被正式方案采用,留待以后再简。

按照原定的计划,汉字就是要分批简化,直至完全改用拼音文字。也就是说,他们并不认为其他汉字没有简化的必要,只不过是准备以后再简。因此,相对更复杂的「南」字会被列在「待简化清单」里,也不算意外。

早在1958年,一简字方案还没彻底推行开来,大家即要求汉字必须再简。

1960年4月,一简字方案大致推行完毕还未满一年,文改会即遵循中央指示,力求让每一个汉字都不超过十画,着手为第二次的汉字简化作准备。

(这段往事极少被人提及,以至于很多朋友误以为二简字是从七十年代才开始提出。)

1966年8月,大家懂的。文改会被迫解散,很多成员被下放到农场劳动,一简字方案的起草者陈光垚先生也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同年12月,文字改革先驱吴玉章先生病逝,享年88岁。这几件大事,给文字改革事业造成了严重挫折。

1972年,经周总理示意,「文字改革」被重新提上日程,少数下放劳动的前辈被召回重组文改会,这一举动遭到F4天团的激烈反对。

也正是由于F4天团,《二简字(草案)》一直拖到1977年才公布。

在1977年12月姗姗来迟的《二简字(草案)》中,「南」字也确实被简化,简化字形就是去掉中间的「¥」形。好在草案中的这一部分并未实际推行过,仅是允许公开讨论而已。

(题外话1:上图中的一些简化字形,如「血」、「皿」、「雨」、「舟」等,与1955年《汉字偏旁手写简化表草案》中的字形雷同。)

(题外话2:草案中有很多字都和「東」一样,笔画很少,但仍被简化。我认为,主要有两处原因:一即上文提到的简化写法;二是受到浓烈的左倾思想影响,为了迎合政令,不得不为二简字凑个数。原先曾有一版1975年草案,精挑细选出111个二简字,但部分最高层领导认为实在太少。)


人算不如天算。

a.政坛连续近三十年的云谲波诡,让文改会自身难保,也让二简字多次难产。

b.即使是唯一公布过的这份草案,也由于过分赶工和人事全非,以及文盲的减少,导致推行蹭蹬,仅半年就尴尬收场,全部回炉重制。文改会也再次重组。

1979年有调查显示,民间对继续文字改革事业的支持率高达95%以上,但就后续几年的实际动静来看,我认为此时的热情并不及前人。可叹十载心潮澎湃,奈何今朝激情难再。

c.时代在变,人也会变。多年的实践和经历,以及第二次开眼看世界带来的强烈思想冲击,让人们对汉字认识的既有分歧,再次日益地突显(之前,持异见者一直将之深埋心底,或者口是心非)。许多人又一次重新审视汉字,逐渐意识到汉字是一种早已发展成熟的文字,并非尚未进化成拼音文字的过渡阶段,更不是什么阻碍中国进步的落后糟粕垃圾。他们也终于发现,扫盲、教育和文化事业并非区区文字能够左右,反而是后者依赖前者。

d.最后,信息时代早已悄然来临。汉字输入法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发明,彻底打破了汉字无法顺应时代潮流的魔咒。

——这些变数,反倒救了汉字一命。

因此,当我们看到1977版《二简字(草案)》时,委实毋须惊讶。尽管成果难以恭维,但它也只是单纯地想续成五十年代末未竟的使命,却担了四十多年的骂名,着实有点冤,也是被有意地甩锅。

有些人认为,汉字简化的停止是因为官方一致认为没有必要再继续了,我以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直至1985年,一部分官员以及文改会的老人们,对二简字甚至拼音化还是抱有理想的,否则也不可能花近十年心血在新版的二简字方案(后更名《增订汉字简化方案》)上,更何况新方案已经几近完成,只是面世日期一拖再拖,等待上级的审议、公布等指示。


其实,文改会自己也早就发现了一些毛病,承认某些笔画简洁的字不一定方便学习和使用,反而可能增加初学难度。同时,由于自1986年起官方已不再坚持拼音化,一部分原本为减少汉字个数而合并简化的字,反倒可能变成累赘,比如「鍾」和「鐘」。但是为了保持人们用字的稳定性,只好将错就错至今,仅是微调,如仅用于姓名中的「锺」。

废除多余异体字倒是没什么槽点,这是两岸四地政府都会做的事。只是当时大陆废得太快太狠,有一小部分字产生了和合并简化字相同的问题,至今在不断纠正中。

最后,字形跟对称性应该没过多关系,可能是巧合。但从美观的角度来说,传统汉字中的一些比较对称的汉字,确实比简化后的字形好看一点点,至于书写的便宜程度,另当别论。

(我发现后面一大段内容全是偏题的……但又不想只有前文的蜻蜓点水,索性啰里八嗦地全写上。)




  

相关话题

  如何区分「裏」和「裡」字? 
  为什么韩文和日文都有汉字? 
  将日语句中的假名全部转为其来源的汉字,会不会造出什么梗来? 
  要不要恢复使用繁体字呢? 
  钟鼎文和籀文的关系如何? 
  在手機電腦打字的時代,降低文盲率的簡體字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有必要恢復美觀形象的繁體字嗎? 
  一想到当年汉字差点被拉丁化就感觉很气愤,该怎么看待? 
  「陈」(陳)的部首是什么? 
  大家支持繁体字吗? 
  WTO、DVD 或者 CCTV 算不算汉语? 

前一个讨论
海淘的风险有哪些?
下一个讨论
今天被12岁弟弟扇耳光。我该怎么办?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