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14 班的来打卡了,工作间隙写回答,想到哪说到哪:
1、清华经管的培养项目,对于通识教育是费了心思的。大一的时候,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彭刚老师的「西方文明」。通过这门课,很多人第一次真正阅读了柏拉图、边沁、罗尔斯、密尔、安兰德等人的作品,开启了更多思考问题的路径。
经管学院有一门课,叫「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则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发挥思辨精神(而不是玩哲学家报菜名)。印象很深刻的是,这节课有个小作业:采访你认识的最富有和最贫穷的人,以此为契机探讨分配过程中的正义。说到底,经济学不就是在学关于稀缺资源的分配吗?在研究分配问题时,多想想,没毛病。
2、但所谓「社会贡献大」(一个自黑梗)的经管学院,毕竟不是人文学院,是要恰饭的。这一点,钱颖一院长显然很替学生着想,所以在大一大二就安排了实用类写作和商务沟通课程。我们那时,说实话执行的有点走样,写作老师夹带私货有点重,但据说现在有了改善。
实用类写作,中国高中教育强调得太少了。工作中的写作,说到底是在传达信息,而不是靠堆砌新奇的素材和漂亮的词藻来展现技巧。而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则会专门用几门课程来教传递信息的能力。
(一个侧面:在全校公选课上,涉及小组作业,自告奋勇做 ppt 的往往是经管同学,恐怕是此类课程的后遗症。)
3、经济类必修课设置,和对门差异不大,无非就是大一的经济学原理和数学基础课(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大二的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等。我因为数学实在差劲,大三开始就走上了靠行为经济学等边缘学科凑数的邪路。
必修课程另外的半壁江山,则是公司金融、投资学原理等金融基础课程。另外,像是会计学原理等财会类基础课程,经管学院非会计专业的同学也要学,事后回看,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有助于读懂报表。
4、经管的老师总体而言非常负责,像是白重恩、李稻葵等具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经济学人,也会坚持留出 officer hour 和学生交流。另外,请大家珍惜钟笑寒老师讲的经济学原理。他的讲授,每一个环节都显得很自然,但显然又经过了打磨,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做出了本土化的演绎(比如用李逵和张顺来解释比较优势)。对于毕业后不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朋友来说,很多东西可能都慢慢忘记了,但钟笑寒老师传授的思维方式却能跟随人们很久,正所谓 a little knowledge can go a long way 是也。
5、经济与金融专业出来的学生,很多都有种不太讨其他院系喜欢的特质。以我为例吧,习惯于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一切都可以辩证看待强行五五开,追求世俗上的成功同时还喜欢立牌坊,这种心态还挺普遍的。经管有大牛,但相对其它学院而言,少了一些「极客精神」,多了一些利用规则的好手。
6、所以,回到一开始说的,入学时读一读边沁和安兰德,以后内心就舒服多了,学院的课程设置的确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