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睛是一种生理特征,无关美丑。与西方人相比,亚洲人的眼睛相对小,久而久之这种特征被西方种族主义放大,使得“眯眯眼”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亚洲人形象,逐渐带有歧视性的意味。
由于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西方社会当中的亚洲人标准形象肯定会有“眯眯眼”的特征。特别是在时尚圈当中,这个意味着美的领域,出身亚洲的超模几乎都是标准意义上的西方“亚洲美人”。
这种西方意义上“亚洲美”实际与亚洲社会的主流审美差距甚大。比如在中国,浓眉大眼一直都是主流审美的标准。而作为中国高校的清华美院,其学子也是中国学生,但在审美标准上选用的基本都是符合西方审美标准的模特,有可能会强化时尚圈内亚洲人“眯眯眼”的刻板印象。
可以肯定,这些中国学生并没有歧视自己人的想法。但是也不可否认他们是在借鉴和模仿西方的审美标准,这种借鉴和模仿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审美标准在国际时尚圈当中尚缺乏话语权的一种体现。因为我们无法输出自己的审美标准,甚至连自己文化当中美的定义也无法掌握的时候,我们就只能是追随、模仿、抄袭别人的审美。
西方审美的强势在电影文化当中有诸多表现,特别明显的例子是迪士尼动画版《花木兰》与真人版《花木兰》,在中国影迷当中获得的评价呈现两极。动画版《花木兰》在1998年上映,那恰恰是好莱坞电影开始在中国电影市场当中展示权势的一年,当年在中国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引发了观影的狂潮。
在那样一个好莱坞文化强势的时期,《花木兰》动画当中关于中国文化的错漏都被一一略过,木兰形象的问题、历史背景错误的问题、地理位置错误的问题等等都被接受。在强势文化面前,文化移植的主动权并不在我们手上。
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市场的壮大,好莱坞也无法忽视中国人的感受。然而,好莱坞始终缺乏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了解,始终还是停留在西方标准的中国文化上。真人版《花木兰》主演虽然符合东方主流审美标准,但电影价值观依然是西方式的,所谓中国元素大多是堆砌,没有任何历史美感,也没有任何文化传承,历史错误的问题始终未改,福建土楼的乱入让人抓狂。尽管是一部完全以中国为背景的好莱坞电影,结果却在中国遭遇滑铁卢。
文化定义是一种话语权,审美标准同样是一种话语权。不可否认,在时尚领域,西方文化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四大时装周都是在欧美国家,一些中国时尚人士甚至以参加时装周为荣。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和销售国家,但是在服装设计等高价值环节,依然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上。
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如果想在时尚圈获得认可,不得不接受西方那一套审美标准,不得不采用西方那一套的美学定义。这与清华美院的这些学生无关,跟他们的作品也无关。
在大众对于“眯眯眼”的敏感与学生们选择“眯眯眼”模特背后,是中国时尚圈在全球缺乏话语权的体现,中国时尚人士还不具备美学定义的资格。
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物”是外在形象,“心”是直觉体验,所以“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
美既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时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审美离不开个体的美感,美感脱离不了社会文化的土壤。一个脱离了中国社会文化土壤的审美标准,迟早会引发这样的争议的。
这样的争议其实也挺好的,当然争议的焦点应该在审美采用中国视角还是西方视角的问题,而不应该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用“跪舔”这样的词汇来指责学生。争议的目的在于使大众明白目前在时尚领域,中国时尚界还没有多少话语权,这既是这些学生的无奈,同时也应该是这些学生的目标。
搜狐《狐度》出品
作者:柯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