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国其他铁路的做法,如果是20‰坡度,那么秦岭大隧道可能更长,观音山的展线更绕,同样需要更长的隧道。这在当年近乎徒手凿隧道的条件下,等于需要更长的工期,更多的投资,修出来的铁路也更长。这对于当时那个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国家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国内有没有其他20+‰的电气化山区铁路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川黔线。结合川黔线的机务运用说一下秦岭段。
建好之后第一步肯定也是先急吼吼得憋着电气化,20‰的坡度也就允许两台蒸汽机拉个千把吨以20kph的龟速运行,一样没有多少效率。至于电化之后,可能需要前二后一的SS1或者其他进口6轴电车拉着两千吨以30到40kph的车速运行,如果一直延续到现在,那么就是SS3B+4G四节棍拉个二千来吨。当然还有水红线那种极端情况,一样20+‰坡道,但是那边就是SS3B双节棍搞定,车速不算快倒是真的,靠着9600千瓦的小时功率硬吃上坡,靠着电阻制动下坡。
结合我国修筑铁道的历程来看,除非沿线地形条件特别坑,一般山区铁路坡道限制在13‰,曲线半径依照建设年代逐步变大,这样电气化以后SS3B都能拉牵引4200吨的货车以接近70kph的速度快速运行。按照建筑历史,最开始的宝成是30‰+困难300米曲线半径,之后的黔桂都贵段是13‰坡度+300米曲线半径,再之后川黔是普通13‰坡度+300米曲线半径,困难25‰坡度+250米曲线半径。WG时期的贵昆、成昆、湘黔都是13‰+一般700米曲线半径与困难300米曲线半径。有鉴于此,成昆才有那么多头晕目眩的展线。成昆虽然看着艰难,但是其线路条件上非常好的。而川黔的凉风垭路段坡道是25‰,最小曲线是250米,真的比不了。
这些铁路都是一个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对于自身发展建设的尝试,不必苛责先人的智慧,反而要对他们报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