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删改和禁毁。
关于禁毁,现在有《焚毁书丛刊》和《补编》,左公已提,故不赘。 @宁南左侯
关于删改,也有,但是四库的删改也没有它乎叙事中的那么魔性,要承认但是不要夸大它的影响。因为即便是过了《四库》这么一道手,也没有说就能达到让”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经过了这么大规模的删改和禁毁“的程度。
例如16年匿名答案中提到的在《三朝北盟会编》里对“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这句话的记载点窜。《三朝北盟会编》原文作:
“疾病则无医药,尚巫祝。病则巫者杀猪、狗以禳之,或车载病人之深山大谷以避之。其死亡则以刀刃裂额,血泪交下,谓之送血泪。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所有饮食祭祀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
但是四库点窜、删改的不只是生焚所宠奴婢,而是直接大幅度删改:
“疾病则无医药,尚巫祝。死,贵者焚所乘鞍马以殉之,所有饮食祭祀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
甚至直接删为(文渊阁)
“疾病则无医药,尚巫祝”
更加彻底。
不过相同的记载却可见于《大金国志》。四库本的《大金国志》写为:
“疾病则无医药,尚巫祝。病则巫者杀猪、狗以禳之,或车载病人之深山大谷以避之。其亲友死,则以刀刃裂额,血泪交下,谓之送血泪。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所有饮食祭祀之物尽焚之,谓之烧饭。“
与《三朝北盟会编》相比,只是把送血泪前多了一个“亲友”,但是符合《大金国志》原文,也就是说保留了原貌。两本书的译校、编修还是一个人……所以说,为了隐晦等各种原因而点窜、删改是有的,但是四库这个点窜的水平吧……不要把四库馆想象成真理部,因为它没这个能力,知道吧……
而且《四库》是收录天下图书,不是收藏。清廷也不可能(当然,主要是做不到)把天下版刻全部统一。各种与钦定版不同的书籍,也不是就失传了,在清代也不是没有刻、藏。更何况现在能看到的各种古籍,在点校过程中,也基本都是尽可能地穷尽版本,反复校勘、比对和确认的。没必要把古代史给整成一种”虚无主义“的恐惧。
很多人知道《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
然而有一部分当时修四库的时候认为不符合收录条件,但无伤大雅,或者存疑(比如有的认为是伪作)的书,单开一列,仅列为存目,不收录全文,称之为《四库存目》,计6793种、93551卷。
而还有一部分,是被禁毁掉的书籍,连名录都不列,就是为了物理意义消除。这部分粗略估计有3000种以上,经近年普查,现余存的禁毁书大约是1500种,目前整理有《四库禁毁书丛刊》和《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拢共934种。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像对待《明实录》那样直接销毁的,这种既不在《四库》也不在《存目》,《禁毁》里也没有。而且,这部分到底有多少、都是什么书,不知道。
那么问题来了:一边是6793种,一边是3462+3000+其他不知道多少种。
这算不算题主问的“大规模”呢?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