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以《拿破仑的军事生涯》为主要参考,从政治方面上说拿破仑树敌过多,政治野心超过了实际的力量,使得自己陷于孤立的境地。他一心想挫败妨碍他建立世界大帝国的英国,力图制服可能与他争霸欧洲的沙俄,因此,在登上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之后,并不就此止步,而是在外交政策和军事政策上都为建立世界大帝国继续进行冒险。
法军的几次巨大胜利改变了欧洲政治势力格局。法兰西帝国空前扩展,拿破仑成为了欧洲的霸主。可是,一个强劲的敌人仍没有罢休。英国不肯谈和;而不彻底打败英国,拿破仑帝国的统治地位,特别是在他占领地区,就不会巩固,整个欧洲大陆也不会有真正的和平。而且,拿破仑的霸业就会不断受到威胁,为了对付英国,拿破仑动员全欧洲实行“大陆封锁令”,即柏林命令,是想要在政治上孤立和经济上打击英国,而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不认真执行,拿破仑甚至不惜对这两国进行武装进攻。
拿破仑对英国封锁政策也给欧洲国家带来经济生活上的困难,难以实行预计目标,而英国与沙俄勾结且日益加紧,沙皇俄国这个欧洲封建专制的强大堡垒终究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也不满意被拿破仑压制,当时拿破仑曾对自己的近臣说:“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尽管为我,为了亚历山大国王,为了法、俄两国的利益,都是不应该有战争的。”可是一种建立世界大帝国的强烈欲望,驱使着拿破仑不断走向战争。他坚信如果不能控制俄国,法兰西帝国的霸主地位势必难以巩固,他的劲敌,英国也难以打败,在1810到1811年他没有置身于西班牙战场,没结束半岛战争前便筹划大规模进军沙皇俄国。
而对俄国的大败,以及半岛战争英国的打击后,欧洲各国反抗法国皇帝的意志和勇气日益增长了,可以说拿破仑不停打仗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巩固拿破仑帝国,由于相关条约是让法国回归革命前的领土权,解放周围的附庸国,而拿破仑面对当时形势,仍不接受议和条件,他宁愿不作皇帝,也不要一个只有旧界的帝国,拿破仑在半岛战役和远征沙俄的失败是最终从攻转守的最大因素,而后期的主动进攻便是拿破仑的战术体现,即集中兵力干掉敌方的一支主力部队并各个击破,然而实际上这依然是拿破仑为了保护旧帝国领土占有而发起的战争。
这个问题下的诸多回答很多太急于给拿破仑定性,从而忽略了拿破仑这类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直接把拿破仑当成纯粹的革命者,世界的解放者,在列强和反动势力的包围下“不得已”才称帝,才执行扩张主义政策,无疑是理想化了拿破仑。这一点 @高林 和 @何楚之 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拿破仑的扩张远远超过了维持革命政体存续的需要,甚至超过了历代法国霸权主义者幻想的极限。
但是纯粹把拿破仑当成一个野心家和自大狂也是有失偏颇的。要知道,拿破仑不是希特勒,历史上鲜有哪个独裁者在倒台后能够得到拿破仑这么多的赞扬和崇拜——不被公审清算遗臭万年就不错了。在法国,共和派的雨果和保王派的巴尔扎克都对拿破仑持肯定态度,在法国之外,黑格尔这种德国哲学家,甚至英国王室都对拿破仑有很高的评价。如果全欧洲,包括波拿巴派的反对者以及曾经与拿破仑敌对的民族中,都不乏拿破仑的崇拜者,那么我们必然不能用一般的独裁者的逻辑来分析拿破仑。
所以,一个革命者或者野心家的标签完全无法概括拿破仑,而一个“传播革命思想,捍卫革命果实”或者“野心膨胀”也是无法充分解释拿破仑的扩张目的的。拿破仑本人思想多变且复杂,在其16年的执政生涯中,不同的战争背后也是有着不同的逻辑的。
首先,他执政初期的面对第二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无疑是为了拯救法国革命不得已而为之的。他发动雾月政变的大背景就是法国对外战争接连失败,丢掉莱茵和意大利,而国内又同时面临着王党和雅各宾派的压力。他是作为法国的拯救者执掌法国的,必须要通过对外胜利来巩固政权捍卫革命。这一点基本上大家不会有意见。
而在捍卫法国革命之后,对莱茵和意大利的侵略,则更像是法国霸权主义传统的延续。首先,从欧陆强权政治的角度来考虑,莱茵和意大利本就是法国历史上扩张的两个传统的方向(另外一个是低地,但是在拿破仑上位前已经被法国占领)。从查理八世到弗朗索瓦二世,法国为了向意大利扩张几乎同全欧洲的打了半个世纪。而从黎塞留以后,法国也一直把干涉、渗透莱茵地区,在法国与中欧强权之间建立缓冲带作为既定国策。不论是正统君主路易十四,还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国民公会,亦或是僭主拿破仑,只要有机会,都会不遗余力地向莱茵和意大利扩张,并且宁愿为此承受全欧洲遏制的代价。从这个角度上说,拿破仑只是黎塞留和查理八世政策的执行者。
入侵西班牙,毫无疑问,是基于个人野心和家族私利的决策。这一点没得洗,西班牙在1808年之前已经是法国最恭顺的盟友了,把国王换成约瑟夫除了给波拿巴家族多了一个王冠没有什么好处。这个又蠢又坏的决策是拿破仑自掘坟墓的开始。
入侵俄国,主要是为了维持大陆封锁政策,而大陆封锁政策是拿破仑为了战胜英国所选择的战略。在这里,我们需要把拿破仑战争看作是从1688年开始的英法百年争霸的谢幕高潮。从十七世纪末大同盟战争起,英国的外交政策的核心只有两点:一是在欧洲大陆遏制法国的霸权,二是在海上击败最大竞争者法国建立海上霸权。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实际上这个争霸大局已定——英国取得了在北美和印度的绝对优势地位,法国的殖民帝国被摧毁。到了大革命之后,法国在欧洲建立了霸权,英国仍然是海上霸主,争霸战争又一次到了高潮。英国不断资助欧洲大陆的势力支持法国,而法国也试图终结英国的海上优势。远征埃及的中止代表着取道中东进攻英属印度的设想落空,特拉法尔加的失败标志着直接从海上进攻英国本土也不可能。在英国握有广袤殖民地,统治着海洋贸易的情况下,被英国封锁局限于欧陆的法国在物质资源上是不可能与英国匹敌的。所以拿破仑只能采取全欧对英经济封锁,迫使英国让步的“大陆封锁”政策。入侵俄罗斯,也是为了让俄罗斯接受对英封锁。毕竟沙皇治下只要有一个口岸对英国开放,英国商品就能被走私到欧洲任何一个角落。所以,入侵俄国也是争霸战争的一个合理延伸。只要法国不能接受同英国竞争的失败,就不得不裹挟欧洲大陆与英国打经济战;当俄国试图阻止法国的努力时,拿破仑也就必须要向莫斯科发起那场死亡远征。
总之,革命需要、争霸传统、个人私利种种动机,都把拿破仑和他的法国推向了战场。在马伦哥和滑铁卢,他自然是捍卫法兰西革命成果的英雄;在奥斯特里茨和耶拿,他是弗朗索瓦一世和路易十四的后继者;而在萨拉戈萨,拿破仑可能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和科西嘉暴发户。
======================================================
最后,我也想说一下拿破仑本人所希望建立的欧洲体系。拿破仑是个现实政治家,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不仅仅是给法国,也试图给全欧洲带来一个新秩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引用了拿破仑的自述来解释他进攻俄国的动机以及对于欧洲未来的规划:
远征俄国的战争,本来是现代最闻名的战争,因为这是明智的、为了真正利益的战争,是为了全人类的绥靖和安全的战争;它纯粹是热爱和平的稳妥的战争。那场战争是为了一个伟大的目的,为了意外事件的终结,为了安定的开始。新的境界,新的事业正在出现,全人类的安宁幸福和繁荣昌盛正在出现。欧洲的制度已经奠定,剩下的问题只是进一步建立起来。在这些大问题都得到满意解决,到处都安宁下来之后,我也就有我的国会和神圣同盟了。这些观点是他们(指维也纳体系下的君主国)从我这里窃取的。在这次各国伟大的君主会议中,我们应当像一家人一样讨论我们的利益。并且像管帐先生对主人那样向各国人民提出汇报。
按这样去做,欧洲一定很快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一个人不论去何地旅行,就如同进入共同的祖国。我呼吁所有的河流供所有人航行,海洋公有,庞大的常备军一律缩编成各国君主的近卫军。
回到法国,回到伟大、强盛、瑰丽、和平、光荣的祖国,我要宣布,她的国界永远不变;未来一切战争,是防御性的;任何扩张都是与民族利益背道而驰的;我要会同我的儿子掌管帝国政治,我的独裁要结束了,他的宪政就要开始……
巴黎将要成为世界的首都,法国人要成为万国人民仰慕的对象!……
到那时候,我将利用我闲暇与晚年,在皇后陪伴下,在我儿子受皇家教育期间,像一对真正的农村夫妇一样,驾着自己的马车,畅游帝国各个角落,接受诉状,平反冤狱,在各地传播知识,施舍恩惠。
当然,这一段写于圣赫勒拿的自述,可能和所有政治人物的自传和日记一样,带有为自己辩护的私货。不过这不妨碍我们从中看出拿破仑的理想(或者说野心)。
首先,拿破仑希望建立一个泛欧罗巴的邦联,整合并统一欧洲。而在这个过程中,法国需要起到一个主导和核心的作用。其实这样的思想在亨利四世时代就已经提出,后世的戴高乐也是秉持着通过融入欧洲来让法国伟大的思想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可以说并不是一个纯粹天马行空的幻想。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者中同时盛行着法兰西民族优越论和国际主义两种倾向。一方面,革命者在民族主义的热情下希望追求法兰西民族在全欧洲的优势地位,同时,革命思想又需要承认各国人民的自由权利。两种倾向结合起来,得出的结论就是,法兰西需要通过把德意志人、意大利人、波兰人从专制君主和外国入侵者手中解救出来,带领各民族获得解放,最终建立各民族之间的联邦并实现法兰西的伟大。拿破仑对欧洲体系的设想,其实就是基于这种愿景,他整合意大利和莱茵,解放波兰,不得不说是带有这样的目的的。不能因为说拿破仑没有统一意大利,或者给自己的亲戚在莱茵搞了个王冠,就否定他整合欧洲,解放一些民族的功绩。当然,人们很快就会发现,追求法国优势的沙文主义和支持各民族解放的普世价值内在有着根深蒂固的矛盾,而当两者冲突时,拿破仑站在了沙文主义的一边,最后也会被其它诸民族在“民族之战”中击垮。半个世纪以后,拿破仑三世在模范他的伯父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最终也因此败在了团结起来的德意志人手中。
其次,拿破仑的底色仍然是个革命者,并且至少在原则上是认同宪政民主的。他所试图给全欧洲施加的秩序,是大革命的精神而非旧时代的残留。当然,他自述中说的还政于民之类的话,可能只是失败者给自己脸上贴金。不过在他在位期间的实际操作中,被强加给莱茵、低地、意大利的宪法都是带有进步色彩的。哪怕是在他帝制晚期野心膨胀入侵西班牙的时候,他也迅速废除了西班牙的贵族和教会特权,甚至一度赢得了西班牙自由派的支持。诚然,拿破仑开倒车了,但是没有必要因为一个人“不够革命”而把他开除出革命者的行列。要知道,在拿破仑去世半个世纪之后,欧洲第一个稳定的民主共和制国家才被建立起来……在我们看来是开倒车的行为,可能在当时只是给超速行驶的车踩一脚刹车。
最后,不得不提出,虽然拿破仑刻画了这么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但是他在构建他所设想的欧陆体系时掺杂了太多的私利。作为一个科西嘉人,他过于重视家族利益。所以才会肆意把王冠分给自己的兄弟和姻亲。不过,鉴于贝尔纳多特当上瑞典国王后迅速和拿破仑翻脸,除了自己那帮不成器的兄弟、养子、姻亲,拿破仑可能也找不到别人去威斯特伐利亚、荷兰、那不勒斯给自己当代理人。
由此可见,拿破仑希望建立的,是一个基于革命价值、以法国为核心的欧罗巴邦联,并且在其中为自己的家人分几杯羹。这样的理想是所有君主国不能容忍的——革命价值本身就是原罪,以法国为核心既不利于均势,也是任何独立民族所不可接受的,他那帮德不配位的亲戚上位更是打破了正统主义原则。在这种背景下,执念于均势的英国必然会利用其海上优势和巨大的财富不断支持欧洲大陆的反拿破仑势力,重视正统的且利益受损的奥地利普鲁士一旦有机会必然会加入反法同盟,德意志、西班牙、意大利的民众在民族情绪的推动下也不会欢迎法国人的统治。拿破仑只能像古典时代的征服者一般,寄希望于用武力击败所有对手之后在军事威压下推动他的整合大业。而这也注定了他最后的失败。
同意 @高林 的观点,最主要的是原因是拿破仑自己的野心,而不是传统观点中的欧洲封建国家对革命法国的围剿。
拿破仑的战争实际上要分成两个部分看待,一个是起于1792年,终结于1802年的前两次反法同盟,这是大革命时代的战争,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拿破仑逐渐从“波拿巴将军”变成了“第一执政”,而在1802年到1814年,这是拿破仑掌权的时代,属于“法兰西皇帝”的战争,而这两场战争法国都不是无辜者。
就大革命时期,这场席卷欧洲的革命战争是法国主动挑起的,它最大的推动者是布里索和他身后的吉伦特派,1791年的国王出逃事件撕裂了整个法国,也让革命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到了年底布里索和他的同僚开始鼓吹战争,他们打出的口号是“战争能够让国家新生”,他们甚至宣称战争能够拯救通货膨胀,而罗伯斯庇尔则是最坚决的反对者,他一方面害怕革命事业被敌国推翻,另一方面则害怕拉法耶特会通过军功建立军人独裁——这一点上他很敏锐,却也想多了。布里索和罗伯斯庇尔这对昔日的战友在雅各宾俱乐部日夜进行辩论,但是由于罗伯斯庇尔自己提出的自我否决提案(制宪议会议员不得入选立法议会),他现在远离了国家权力中心,最终1792年4月,布里索向神罗皇帝宣战。
这场战争持续的比布里索本人的生命还要漫长,而接手这个烂摊子的则是反对这场战争的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开启了全国性的战争动员,使法国挺过了最艰难的1793年,然而这场战争同样比罗伯斯庇尔的寿命更漫长。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拿破仑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战争英雄,伴随着他在意大利的伟大胜利,到了1797年,除了英国以外,法国几乎和他所有的对手达成了和平,而到了1801年,随着“大革命最大的敌人”皮特辞去了英国首相一职,这场开始于布里索时代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点,而此时的拿破仑也成为了“第一执政”。
然而之后战争再起的原因,甚至不是布里索所宣扬的“革命”“国家”“民族”“自由”,而是一个非常封建主义的问题——拿破仑自封为意大利国王,这惹怒了弗朗茨二世皇帝,于是拿破仑时代的漫长战争又开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帝国终结,在这一过程中,拿破仑并非没有机会停手,在1807-1809年欧洲的君主们逐渐认可了这位皇帝,但是他难以满足的野心最终吞没了自己和整个帝国。
关于拿破仑与革命战争,传统上有很多叙事是存在问题的,比如一开始提到的“封建君主围剿革命法国”,实际上自大革命爆发以来欧洲各国大多持观望态度,即使是在路易十六写信邀请他们攻打巴黎之后,大革命引起的混乱更多体现在思想界,比如柏克与潘恩之间的大辩论——柏克在那时就预言了这场革命的结局是军人独裁。最终,布里索主动打破了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之间微妙的平衡。
另一种叙事是,拿破仑战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战争,因此是进步的。诚然,在法国人来到比利时时,确实废除了那里的封建税收、贵族特权,但是也强迫他们承担法国的军事开支,在当地进行了广泛的掠夺,甚至将他们不断贬值的指券也带到了比利时。实际上,在大革命刚开始时,比利时人确实效仿法国成立了比利时合众国,但是很快被利奥波德皇帝征服,彼时的他们曾求助于法国,但是那时的革命者并不想延续王朝时期的外交。有一种观点认为拿破仑战争传播了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价值,这种观点也不说错,因为比利时、荷兰的民族主义正是在“抵抗拿破仑”的过程中形成的。
与这种叙事紧密相关的一种观点,拿破仑虽然加冕为皇帝,但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皇帝,所以同样是进步的。严格来讲,这种观点也不能算错,因为拿破仑的倒车早在第一执政时期就已经开起来了,确实不是从加冕为皇帝才开始的。拿破仑恢复了天主教的国教地位、恢复了殖民地的奴隶制、关闭了政治俱乐部并声称自己就是人民的声音,相比于这些对于共和传统的破坏而言,他是第一执政还是皇帝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如果非要说拿破仑是大革命的继承者,那最多是缩水版的大革命。如果说此前的革命者或多或少还有一些政治理想,那么拿破仑可谓是真正的政治家,他只在意政治本身, @lbq 之前在其他回答里说过,如果真的需要的话,拿破仑可以给你表演一个麦加朝圣。
当然这种观点在逻辑上的问题十分明显,如果“资产阶级”比“皇帝”重要,那英国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应该是法国最坚实的盟友,而非最顽强的敌人,反过来说,在一百年前英国处死国王的时候,可没有面临全欧洲的围剿。实际上从1802年以后,就不再是革命局势裹挟着他参战,而是他主动将逐渐稳定的法国重新拖入战争,即使考虑到拿破仑的野心,当他在1807年达到个人权势巅峰的时候,欧陆国家也逐渐认可了拿破仑皇帝的地位,甚至被迫认可了他的战争成果,然而拿破仑自己从未得到满足,最终拖着整个帝国走向了覆灭。
所以对我而言,拿破仑对于大革命有两个重要贡献:第一,他稳定了内外局势,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虽然也开了倒车;第二,他作死了自己的帝国,让革命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个人认为这既有拿破仑个人野心以及对形式的错误判断,更与法国大革命1794年热月政变后法国的形式和帝国的合法性有关。
1794年热月政变前的革命法兰西,尤其是雅各宾派统治期间,采取恐怖政策,注重进行激进的社会革命,包括严惩嫌疑犯、没收逃亡贵族土地财产、实行全面限价法令稳定粮食价格、取消积极消极公民之分与财产权限制、民众普遍参与政治、普遍征兵制全民皆兵、实行义务教育、宣传革命节日和民族认同等。但是热月政变后,这些政策逐渐被部分或全部废除,政权落入一些相对保守的资产阶级和军人手中,他们反对激进的社会革命,自此为了转移社会矛盾,法一的统治者通过倾向对外扩张和军事胜利获得合法性,而不是社会革命。
热月政变后,随着许多激进的社会革命政策废除,比如全面限价法令废除,自由贸易和私有财产权又成为了主流,民生受到极大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城市贫民来说,里昂等城市的工人因为粮价上涨、通货膨胀而发动暴动。雅各宾派也试图夺回政权,发动过政变,还有就是巴贝夫作为早期的共产主义者(这个人非常不简单,理论很有前瞻性,可以说是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者之一)反对热月党人的政策,要求重新实行全面限价法令,惩治反动分子,全民皆兵等,后来虽然巴贝夫等人失败后被处决,但是民间这样的浪潮始终没有停止。
拿破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高位,他的军事才能,以及在城市通过炮兵压制反叛者的经验,使其被资产阶级和军官们认为是有能力对外军事扩张对内维持秩序的能人,所以逐渐高升。从拿破仑从埃及返回,后来在西哀士等人支持下,发动雾月政变,拿破仑真正开始掌权开始,拿破仑大规模的军事扩张主要是因为两方面。
1.拿破仑的扩张,可以满足国内各阶层的利益和需求,获得其支持,从而为其政权提供合法性。拿破仑多次与反法同盟作战,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战争可以直接或间接满足许多阶层的利益,从中获得支持。
对于军官们,战功可以为其获得晋升和社会流动的条件,在战争中掠夺财富、艺术品,要求当地精英“捐赠”,也是发家致富的方法之一,这是热月党人时代军人在意大利等地扩张的动机与方式。
对于来自农民的普通士兵们,战功可以使其获得晋升与社会流动的机会,对于大部分普通农民,这是在法国大革命实行反教权政策,关闭宗教学校后,为数不多的进入体制、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拿破仑也倾向提拔一部分军事才能出众的普通人民出身的人成为军官。后来司汤达的《红与黑》就认为红代表拿破仑时代的进步军人,而黑代表波旁复辟后的腐朽教士。
对于资产阶级,拿破仑的战争可以为其获得大量经济利益。比如拿破仑实行大陆封锁,保护民族工业,奖励发明专利,随着加勒比的蔗糖贸易被英国人切断,欧洲本土的甜菜糖业发达起来。还有就是拿破仑大量的军事扩张所需要的武器、补给,许多工场主、商人通过获得订单,为军队提供这些物资获得大量利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里的葛朗台就是为军队制造酒桶而富裕起来。
总之拿破仑时代,虽然继续雅各宾派的遗产,加强中央集权,细化行政区域,通过特派员对各地进行有效管理,但还需要与本地精英合作,除了通过控制舆论之外,拿破仑还需要为其提供政治、经济的利益,在征兵、征税、维持治安上获得他们的合作。
但是后期随着拿破仑多次军事扩张的失败或损失惨重,各地的精英也蒙受了巨大的负担与损失,开始反对拿破仑的军事扩张,以塔列朗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要求停止对外扩张,后来也给拿破仑拖后腿。后来联军进入巴黎后,也是这些精英与联军进行合作。
2.拿破仑时代的帝制,合法性来源于旧体制截然不同,必须通过军事胜利和个人威望维持统治。
在旧体制法兰西,波旁王朝的绝对君主制建立在路易十四的“君权神授”理念之上,其实从中世纪卡佩王朝法国国王就开始通过涂油礼等方式,依靠天主教会支持神化王权。路易十四时代更是认为君主权力不可限制,君主从上帝那里获得统治的合法性,无需像等级君主制时代那样获得民众的同意,国王既国家,主权属于国王。
这种情况下,哪怕国王的后代是傻子,也可以用君权神授观念维持其合法性。
然而从法国大革命开始,1789-1791年之间通过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践行17-18世纪启蒙思想的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等理念,路易十六的权力被制宪会议限制,实行三权分立制度,路易十六被认为是第一公民,主权也从国王转移到法国人民手中,国王统治的合法性不在于君权神授,而是法国人民的同意。
再后来随着革命激进化,君主制被废除,共和国建立,路易十六被砍头,再到1804年拿破仑恢复帝制,帝制的恢复一方面是较为保守的法国统治阶级出于防止激进革命,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进行了妥协,是法国大革命远离激进走向保守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拿破仑的个人野心。帝制之后,波拿巴家族恢复了一系列贵族头衔、礼仪,扶持亲戚登上各国王位,也是这一点的体现。
但是拿破仑的帝制已经和旧体制绝对君主制截然不同,而是类似大革命后的君主立宪制的理念。拿破仑虽然比1789年后的路易十六拥有远远强大的皇权,但是理念上并不是生在波拿巴家族就理应获得合法性,这种合法性建立在拿破仑的个人威望与军事能力之上,可以说这一时期主权属于法兰西人民,但是拿破仑是这种对这种主权的保护者。
所以拿破仑不断进行军事扩张,提高个人威望,获得军事胜利,才能在各阶层民众中建立起统治的合法性。在乱世中,这样对内稳定秩序,对外开疆拓土的军事强人,要比一个出身高贵的纨绔子弟更有资格成为皇帝,那种君权神授的粉饰是比不过威望与能力的。如果拿破仑没有这些威望与能力,不足以证明能为法国各阶层人民获取利益,那么其他的军官就很有可能取而代之,不必像旧体制那样在乎出身而有所忌惮。
后来的拿破仑三世也是一样,通过稳定法国社会秩序、发展法国经济、甚至转向自由主义恢复一部分议会民主政治获得合法性,当然军事扩张也非常重要,进行普法战争很大程度也是担心在自由派那里失去让其后人获得皇位的合法性。
似乎是常识的冷知识:从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到1815年第七次反法同盟战争,拿破仑主动发起的只有1812-1814年的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
这个问题拿破仑三世就曾经回答过,他的观点似乎不如本问题下的知友那么深刻。因为他没好意思把拿破仑的穷兵黩武完全归咎于欧洲各国的干涉和阶级斗争。
在总结“波拿巴主义”的时候就路易拿破仑皇帝指出,拿破仑一世的理想是解放欧洲各民族,然后由法国领导它们。也就是“进步的法国领导之下的进步的欧洲”。
但路易拿破仑也承认他大伯违背了这一理想,把进步的法国领导解放的欧洲变成了波拿巴家族领导被分割的欧洲。这之间的差距才是拿破仑穷兵黩武的真正原因。
从法国的角度说如果拿破仑领导的法国是为了夺取法国的“天然疆界”也就是“莱茵河边界”,那1801年《吕内维尔合约》已经实现了法国的目标。
如果拿破仑要以法国的自然疆界为基础和俄国瓜分欧洲,那他就应该好好当一个霸权主义者,面对现实承认俄国的强国地位,不要把手伸到波兰去搞华沙大公国。
如果拿破仑真想以法国为基础重塑欧洲秩序解放欧洲,他就应该实现各民族的统一和解放。可他自己又是拿破仑皇帝!他统治之下没有统一过任何一个民族。他从德意志撕下一块给自己的妹夫建立贝格大公国,然后又剪下一块给自己的弟弟建立威斯特伐利亚王国。为了让妹夫开心他又把他送去当那不勒斯国王。
意大利、德意志在拿破仑到来以前是破碎的,在拿破仑统治之后依然是破碎的。
拿破仑为什么和欧洲各国君主贵族结下了不死不休的仇恨?不是因为他要推翻这些君主和贵族,而是他要让波拿巴家族和他身边的那些追随者、投机客取这些君主贵族而代之,成为鱼肉欧洲人民的寡头集团。
拿破仑以革命的继承者自居却处处像专制君主看齐。法国的历代国王都没掌握过拿破仑这么大的权力。他要实现公民权利却封了一大票贵族。正是在他统治时期法国贵族几百年来形成的贵族内部的平等被一扫而空。路易十六的弟弟可以满足于伯爵爵位,但拿破仑的元帅如果不是公爵就显得战功不够多。而在公爵成群之后拿破仑又册封了一大票亲王!真是革命极了!
永远别忘了利希滕贝格的格言他说“法国人来之前说他们爱全世界兄弟姐妹,来了之后他们只爱姐妹不爱兄弟!”这就是革命和拿破仑战争里法国人的本来面目。
你们可以说1812年卫国战争、1813年德意志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抗革命的愚昧的蠢动。但我要说这些战争反对的也不是什么革命和进步。他们反对的单纯是波拿巴家族取代传统的统治者而已。
没有什么人会愚昧到反抗自由和进步,只有当打着自由和进步的旗号的人其实是一群强盗、流氓、更大的专制者的时候,人们才会联合起来把他们和他们手里骗人的旗帜一起踩在脚下!
因为他前期太过于成功,尤其是军事上太过于成功,这种成功让他冲昏了头脑,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结果到了后面,他就陷入了路径依赖,必须要靠不断地军事胜利来保证生存,一次失败就是万劫不复。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到了拿破仑这里,则变成了政治和外交都成了军事的延续,他必须走穷兵黩武的道路,否则他的敌人会反过来包围他。
拿破仑犯得第一个错误,就是称帝。称帝这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拿破仑从此之后就陷入了合法性危机。要知道,欧洲和中国不一样,没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历史传统,在拿破仑之前,政治合法性的来源是血脉。君权神授,国王的权威来自于血脉继承,来自于上帝赐福。这样的中世纪国家可能保守落后腐朽,但是稳定性非常高。而拿破仑打破了这个传统,他有点类似于中国的皇帝,靠的是武力打天下。所以这时候拿破仑需要的是一个中国的古代儒生,给他一套系统的中国式天命理论:天命无常,而归有德之人。波拿巴氏以武力横扫不臣,重塑法兰西国体,颁布民法典,立德立功立言,所以天命归之,号称皇帝。
可惜拿破仑不知道东方这一套啊,他只知道西方那套封建制度,结果搞得帝国开起了革命的倒车,很多进步的政策和理念都废除了,整个国家也掀起了一股反动保守的逆流。
除了上面对内的错误,拿破仑还犯了一个对外的错误,那就是入侵伊比利亚半岛。这个错误更加致命。因为对于欧洲这样一个邦国林立,势力均衡的地方来说,外交错误比内政错误更加致命。连西班牙这样表面上恭顺的盟友,你都要入侵,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让波拿巴家族多一个王冠。请问下其他中立或者敌对的国家会怎么看你?这就是把几乎所有国家都变成了敌国,让自己丧失了潜在的各国底层老百姓的支持。法军在西班牙的表现,基本上和日本鬼子在中国差不多,激起了半岛从上到下的仇恨,不仅牵涉了大批的军事力量,更是进一步丧失了道义的力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的。本来你拿破仑继承了大革命之后的法国,这就得罪了欧洲原有的整个上层的封建主,现在中下层的市民商人农民也都被你得罪了,难道法国人能够开着高达去征服欧洲吗?缺乏社会政治力量的支持,单纯靠军事征服是很难很难建立统治的。当年蒙古人军事力量近似天下无敌,他也要靠各国附从军来打天下,比如蒙古征服宋朝靠得就是北方汉人军候的力量。同样的,拿破仑试图统一或者整合欧洲,但是除了法国本土人,还有谁会支持他?他以为靠着把自家亲戚派到各国去当国王或者诸侯,就能整合各国的力量为他所用吗?而后来当拿破仑接连面对俄罗斯战役失败,莱比锡会战失败之后,就算是法国中上层也不支持他了,所以拿破仑只能退位。不过法国人民真的是对得起拿破仑了,还给了他百日复辟的机会,直到被滑铁卢之败击碎了最后的迷梦。
退一万步说,就算拿破仑真的创造奇迹,在俄罗斯战役中制服了俄罗斯人,名义上统一了欧洲,结果呢?当年秦国统一六国,虎视何雄哉,然而秦始皇死掉没多久就“关东皆叛”。要知道,这还是在各国都认同华夏正统的情况下。换成拿破仑的欧洲帝国,估计他刚死,整个帝国就会散架,至于后面有没有刘邦这么手腕高明老辣的政治家接盘重新整合,那就更加是天知道了。考虑到英国这个一水之隔的搅屎棍,我看一两个天降猛男是搞不定这个事情,得连着天降四五个猛男才行。
不打,不打赢,怎么体现民主的优越性。
欧洲民主主要靠法国这个加冕的皇帝打出来的。
整个欧洲都敌视孤立法国,这种条件下任何外交和战略都是暗淡无光的。欧洲历史上素来有个大忌,不要跟英国和俄罗斯同时作战,一个有英吉利海峡,是海军无底洞,一个有广袤的国土,是陆军无底洞。腓特烈就是成功避开了这个定律,所以才最后取得了胜利(英国人不断输血使普鲁士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再然后彼得三世与腓特烈达成协议,反普联军就立刻宣告瓦解)。
反法联盟和拿破仑是有我没你的关系,不然欧洲什么人都学拿破仑那还得了,所以与英国和俄罗斯同时作战不是法国一方有得选的问题。早在1798年英俄就同时宣法国了,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拿破仑好不容易才拿下的意大利没多久就又丢在了苏沃洛夫手上。
拿破仑并非没有尝试过拆散英俄联盟,1807年提尔西特条约后,沙皇形式上与拿破仑结盟,商定瓜分欧洲,然后俄国对英国宣战。然而俄国海军也就是做做样子,打些小打小闹的骚扰而已。拿破仑知道俄罗斯和西班牙肯定不会真心执行大陆封锁,而且只要时机成熟就会再反。那么与其这样无穷尽的打地鼠,还不如主动出击。1809年第五次反法联盟战争,艰难击败大革命以来第四次向法国宣战的奥地利(奥皇貌似7次反法联盟参加了6次),估计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
拿破仑自己也开始越来越心急,甚至在西班牙战场还没有搞定的时候Grand Armee就向俄国进发了。结果陷入泥潭,把西班牙和俄罗斯人民也变成了自己的敌人。拿军所过之处都是就地征粮,致使民怨四起,这也是侵略战争所不可避免的。
拿破仑大军向莫斯科进军时,纸面上英奥普与俄国也都处于战争状态,但实际上英国首相利物浦伯爵应该就差没大厅滑跪了。英国立刻与俄国停战,然后在瑞典与俄国签和平协议,再然后就是盟约,从敌人到盟友一步到位(41年的丘吉尔也是这样)。而到了拿破仑从俄罗斯败退之后,普奥也立马倒戈。
所以总得来说,除非什么事件使得欧洲大陆的各大贵族君主国家同时崩溃,否则拿破仑最终获胜的几率是微乎其微。而那时都已经到了一战结束了,生产力水平已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都进行了好多年后了的级别。
李登辉这个人,看似奸诈,实则昏聩。
台湾(省)从蒋经国手里交到李登辉手上时,产业方面是四小龙里最强的。韩国在李登辉主政时,人均在四小龙里陪坐末席。但是李登辉依据神棍张家墩的理论,做出戒急用忍的决定。台湾企业失去了最佳的升级产业,扩张市场的时机。
台湾相对于韩国的劣势,不是人才不够,技术不行,而是岛内市场不足,很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产业养大做强,韩国毕竟还有5千万人。李登辉的总路线,就是放弃得天独厚的,的最大优势,与大陆市场若即若离。
所以这个人,见蒋经国坐半个凳子,分裂国民党的手腕绵长深远;方方面面精算犹如偷袭珍珠港前的军部,但是对大局的预测,笨的一塌糊涂,也是军部一个水平。归根结底,只是政客,不是政治家。
当然对中国大陆而言未必是坏事,这一点和香港李家把数码管项目搞的完全走样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