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开部分词汇意思不同(比如手纸在日语是信的意思)
文化水平比较好的武士一般能看懂中国文人书写。
《近代社会と識字》中明治初期,大约有1.4%的日本人能看懂公告。此时公告基本是文言文写的。(把文言文当成拉丁文就行了,一种上层社会用的语言,清朝也就三百万人能用文言文写文章。中国科举用文言文,英国高级文官考试科目也有拉丁文希腊文。)
谢邀,如果文体要求是汉语文言,那武士阶层应该真的很吃力。
从日本当时的情况来看,武士普遍可以应付候文,类似今日的「伪中国语」
「貴方明日何処行」「君之事大好」,但汉语文言对他们来说难度太大了,
大部分武士估计连汉音(长安音)都不怎么会,更不用说系统学习文言文。
当时武士流行的是把 和语 改成 吴音,おまえ=>ごぜん(御前),おはします=>ござ(御座)
很多人对日本古代有个误解,就是以为他们跟朝鲜、越南一样,官方文体都是汉语文言,
然而并不是,日本最起码从镰仓时代开始,官方文体就候文化了,
举个例子,汉语文言的「依...之状」在候文变成了「...之状依」(来自 ...に依りて)
候文化的初期,也可以叫变体汉文(变体文言),但到了后期就彻底和化,「~参候」「~申候」「~御座候」这些日语独有的丁宁语开始在候文大泛滥。
当然话说回来,由于汉字本身表意功能很强,所以汉语文言vs候文的交流,一定程度上仍是可以的。
日本人当中能熟练掌握汉语文言的,主要还是位阶比较高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