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和日本同样都是被打开国门,日本发展得快?为什么日本从幕府变成了帝国,中国从帝国走向了分裂? 第1页

     

user avatar   xiao-xi-zhi-shui-zhend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晓松在《晓说》里提了几句日本,虽然有些不同观点,但有一点还是同意的:大部分所谓“分析”都有马后炮的嫌疑。

当然,高晓松解释“日本国运上升、中国国运下降”,我觉得更是马后炮而且更扯。。。

看到有几楼已经很受欢迎,也说了不少中肯的话,本人决定从另一个方向解释这个问题:贸易

有个现象很有趣:大都市大多是交通要道,但不同的是,古代大都市大多是陆地要道,近现代大都市大多是海港。

比如北京,现在北京雾霾可谓世界第一,但究其原因,与地理上三面环山有关。古代不存在雾霾问题,反而要堤防外敌入侵,于是各国选都第一要义是要易守难攻。北京如此、京都(三面环山)、罗马(七丘之城)、巴格达、墨西哥城这些古都都有类似特征。但大航海时代发展起来的国家,比如英国(伦敦)、荷兰(阿姆斯特丹)、葡萄牙(里斯本)、美国(华盛顿、纽约、费城离海都不远),其首都选址基本都在海边,而且一般来说,海岸城市发展速度比内陆城市高出了不止一个数量级,其原因就在于大航海时代带来的贸易资源。

日本列岛狭长,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距离海边超过200公里,天然良港众多,早在日本战国时代,日本就是欧洲各国远东最终目标,据说不少船队来了中国还要再去一次日本才返程。虽然日本在江户时代锁国200年,但幕末大门一开,日本海运优势重新建立起来,日本著名财阀三菱,早期就是靠了西南战役时代(1877)海运业发展了起来。

不知大家想没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大门由英国打开,而日本大门却由美国打开呢?

对英国而言,中国是巨大市场,是商品终端。但对美国而言,中国也是巨大终端,为什么他们不来中国,反而要去日本呢?原因在于,英国在远东早已有一个庞大的东印度公司,而美国却刚刚拿下加利福尼亚,在整个太平洋还是一无所有,若想打通中美贸易圈,必须借助日本做中转站。

事实也与此类似,美国南北战争刚刚结束,立刻着手修建横跨东西铁路、购买阿拉斯加、拿下中途岛,到了19世纪末期,又接连拿下夏威夷、菲律宾,其目的便是将太平洋变成美国一个大湖,这盘棋不可谓不大。(现在太平洋基本就是美国内湖了。。。)在19-20世纪交替期,中美两个大国一个是新型工业大国,一个是消费大国,中间必须要有一个做贸易的地方,而日本基本就处于这个中间地带。

而且本人有个感觉,中国太大太有魅力,在远东可谓独一无二,所以谁都想占住这块地方。日本对欧洲列强算是远东最东边,还是个小岛国,一点用处都没有,如果大量驻军反而要特别成立军队,费时费力,故而投入精力不会太大;至于美国,日本对他们是中转站,有很大用处,疼还疼不过来。所以一直以来,列强对日本的态度一直没有对中国那么强硬。记得有一条是“内河航运权”,中国是让列强夺了个干净,但日本却一直保有。

不信?可以翻看条文,会发现有些很有趣的事情。

1854年《日英友好条约》第4条规定:英国舰队进入日本港口,要遵守日本法律。如果指挥官违反日本法律,那么港口可以对英国舰队关闭;如果船员违反法律,必须要受处罚。

1855年《日俄友好条约》签订,其中规定日本给予俄国片面最惠国待遇,但3年后却变成了双方最惠国待遇;

1858年《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安政5国条约一部分)第2条规定:当日本与欧洲国家出现冲突,美国负责调停(日俄战争最终调停就与此有关)

维基有一条把安政5国条约与同一时期的天津条约做了对比,基本是汉字,大家都可以看懂:


大体而言,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与西方管制不严厉甚至有些鼓动情绪很有关系,至于中国太大太招人喜欢,于是很多国家都限制中国太死,反而导致中国不容易成功。

大致如此吧。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角度说:一个是为什么日本转型快,另一个是为什么中国转型慢。

日本转型快,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学习A转向学习B是很容易的。这里面没有一个心态转换的问题。日本已经习惯了大举借鉴外国制度、文化的政治模式,对此并没有多少抗拒。

第二,船小好掉头。说白了就是,日本本身力量并不大,内部势力纠葛相对简单。这不像大国内部利益集团盘根错节,而且实力都不弱。日本的政治力量相互妥协,并推动根本性的变革,也就相对简单。比方说倒幕运动中几个强藩,一开始有的主张保持幕府,有的主张推翻幕府,但其目标其实都是要改革。这几个力量在彼此斗争中很快就联合起来,成功推翻了幕府。如果中国的形势这么(相对)简单,也轮不到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太平天国或者曾国藩恐怕都已经把清廷扫进坟墓了。

第三,日本当时适逢德川幕府衰微,形成了中央弱而地方强的不稳定格局。强大的地方势力,又基本都是依靠着海上贸易的。他们的流动资金比幕府宽裕,同时也有经济上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无论这种改革是用“尊皇攘夷”来完成,还是名义上拥护幕府的“公武合体”来实现)。因此在日本需要大规模改革的时候,恰恰也是其政治不稳定的时期;最强有力的政治势力,恰恰是在对外贸易中赚得最多的政治势力(也就是对外界最为了解的)。这两个要素合并到一起,就促成了倒幕运动以及之后的大规模改革。

那么反过来说,中国转型慢,也有几个原因。

第一,中国从来都是本地文化的主导者。从来没有过大规模学习外国的经历。这个心态的转变,需要一段时间。实际上中国这个心态的变化花费了至少60-70年时间。这就是三代人的时间差。因此,中国在学习欧美方面自然有劣势。

第二,中国当时的统治者是异族。有的事情,本族统治者可做,而异族不可做。这是因为异族统治者天然会受到汉族的怀疑。因此满清一代,总是(至少在表面上)极度尊崇中国传统文化,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也是为了减少汉族民众对其统治的质疑。这导致了,满清在面临文化激变的过程中会比汉族统治者更加保守,更不愿意改变。

第三,很多巨大的政治转变不是说主政者忽然开窍了,把事情改变了。而是说,反对派把主政者推翻了。然后反对派开始执行新的做法。原有的主政者未必不愿意进行相关的改变,但是一个政体的过度成熟会导致内部利益集团盘根错节,任何大的改革都举步维艰。日本幕府倒掉了,因此得以全面转变。而满清几十年在台上,自然无助于激进改革。中国是个大国,要撼动整个政局,是非常困难的。一次巨大的起义,也未必能改变什么。清廷到1900年代中期才开始正经改革,比日本已经晚了40来年。而拖到1912年满清才算彻底倒掉,很多重大的改革这才逐渐推广开。

第四,中国是个大陆国家,而不是海洋国家,与对外贸易有关的力量在社会中占的比例太小,不足以像日本那样达到能够立刻改变整个政局的水平。因此,在满清时代,主导性的力量未必对世界有充分的了解,改革的方向自然也很难找准。


user avatar   lishaot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而言之就是,换个老大做小弟,简单;不做老大做小弟,难矣。

————————

日本是个小弟,看到别的大哥厉害,于是跪倒了拜个新大哥,虽然换了衣着,变了腔调,但马屁拍的紧点,日子确是更加滋润,尤其当他看到过去的老大还因不肯放下尊严而潦倒。

而中国,被另一个老大打败了,自然重新开始反思自己,彷徨到底是跪着把钱赚了,还是站着一身潦倒,毕竟已经做了千年的老大。

但老大毕竟是老大,即便做了另一个人的小弟,也总有些桀骜不驯,眼中的凶光偶然让他的老大有些畏惧。也许正是他有作为一个老大的倔强与坚持,当初才能成为老大,现在也无时无刻不想着成为老大中的老大。


user avatar   coldisland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是单一民族构成的岛国,国土面积不大,地域差异较小。虽然德川幕府制定有闭关锁国的政策,但从历史上看,其经济对外依赖相对较强,也更重贸易;其文化也是输入性和借鉴性的。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破除了革新的阻碍。王政复古,天皇亲政,统治合法性没有异议,保证了政局的迅速稳定,为革新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中国国土面积的广阔和地域经济形态的多样性,使中国完全可以做到自给自足。清王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民族矛盾一直存在。满清贵族对汉族的防范和汉族对满清统治合法性的质疑自始至终从未消失。镇压太平天国后汉族地方势力的崛起对满清贵族统治也形成了挑战。内生的、长期延续发展的儒家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惯性,文化认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民族认同。

清王朝内部的民族矛盾,政治紧张,经济的自给自足和文化惯性决定了其难以适应西方文明的挑战,难以作出改变,即使作出改变也三心二意。对于统治者来说,攘外必先安内,一切施政在于维护自身统治,因此才有刚毅的“宁赠友邦,不与家奴”,才有慈禧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辛亥革命虽然革了清王朝的命,但清王朝彼时本就徒具其表,其灭亡反而打破了脆落的政治平衡,形成了权力真空,政治处于混乱之中,谈何发展。

------------以下为看了回复后的一些补充------

首先感谢评论中几位的肯定。历史是复杂的,存在不同角度的解读,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但在知乎这样的网站讨论历史问题,最好还是严肃平和。作为非专业人士发表看法,可以粗疏简陋,但不要戏谑不恭。特别是近代史,与当今人、当今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避免预设立场、简单臧否和情绪宣泄,才是有意义的讨论。

对上面几位提到的几个观点,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大家探讨。

一是关于朝鲜。的确,朝鲜国土面积亦小,但其与大陆接壤,因此,与日本不同,长期以来,朝鲜从来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近代以来,朝鲜夹在中、日、俄之间,生存尚仰人鼻息,根本不具备革新的条件。此外,日本虽然借鉴了汉文化,但孤悬海外,其实内化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而朝鲜受汉文化的影响之深,远胜日本,另起炉灶的阻力必然更大。

二是小国认干爹,发展快。这实际上已经是地缘政治的问题。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作小国易于崛起的条件,但绝非必然。外因发挥作用,必依赖与内因。其实国无论大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外部制约遏制都是必然存在的。过于强调外因而忽视内因,不免自我开脱之嫌。20世纪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竞争掩盖了许多内在的,本质性的问题,应切忌简单的归因于此。

三是甲午海战。甲午战争起于对朝鲜控制权的争夺,终于日本占领台湾,起于陆战,终于陆战,本就不仅仅是一场海战。黄海海战成为这场战争的象征,是因为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彻底覆亡的悲剧性。从整个战争的角度来说,军政体制混乱,战略理念、战术素养、后勤保障全面落后的清朝军队必败无疑。即使是海战,北洋水师虽然在战舰总吨位上处于优势,但巡航速度和火炮发射速度则处劣势,远海作战几无胜算。黄海海战失利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退避威海卫,希冀通过陆防、海防、舰队联合作战自保。但怎奈日军沿陆路长驱直入,保卫舰队的防军大多一触即溃,甚至不战而逃,威海卫迅速失陷,北洋舰队被困于自家军港,从而彻底覆亡。北洋舰队和晚清一样,本就大而无当,徒具其表,其近代化的外衣下,掩盖的是整个国家腐朽没落的机体。外强中干,战败几乎必然,战胜才是偶然。 在此,推荐一下宗泽亚的《清日战争》,此书胜在史料丰富,可以帮助我们透过表象,深入思考这场战争。

即使甲午战争清朝战胜(虽然我认为几乎没有可能)。我认为也只会延阻日本的崛起,并不代表中国会迅速近现代化并崛起。阻止中国进入近现代化的内因不会因为一场战争改变。中国内部的矛盾甚至可能会因为战胜而加速激化。晚清,满清贵族已彻底腐朽,政权维系靠的是威权惯性,以及与崛起的汉族地方势力妥协维持平衡。甲午战争,主要依靠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水师,战败固然很痛,战胜朝廷未必不如芒在背,一系列的内部斗争和政治洗牌在所难免。

1876年,日本驻清国公使森有礼赴任时与李鸿章有过一次谈话。李鸿章对日本模仿欧洲风俗穿欧式服装提出质疑。

森有礼在应对中说到:清朝开国最初推行的服装式样,喜欢的人也许并不多。

李鸿章:此乃我国的变革,但绝不掺入西洋的风俗。

森有礼:虽谓之变革,然贵国的变革却是强迫的变革,贵国人民不是经过一段苦痛的忌嫌期吗?

李鸿章:此乃我等为勤皇笃志的结果……请问阁下你对亚洲和欧洲的交际,将来的发展有何高见?

李鸿章急转话题。此时清朝统治已逾两百年,一些事尚属敏感词,以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避之惟恐不及,中国内部之紧张可见一斑。


user avatar   Trevor-W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问题本身的提出就彰显了提问者知识结构的欠缺,把“发展速度”,偷换为“发展水平”,又把发展水平狭隘地局限在诸如科技创新,人均收入等等微观指标。。。忽略了不同国家起点不一,社会矛盾的结构和强度各异,进行变革的内外部条件也不同等等这些事实

@姬轩亦

喵喵吐槽了“到底快不快”的问题。。。

我就吐槽下“到底打开国门同时与否”的问题。。。(况且“打开国门”不是一个瞬发的魔法,而是一个长期过程,发展的内容也不简单等同于开放吸收外部要素,更重要的是改造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

黑船开关是1853年,明治维新是1868年,甲午战争是1895年,日俄战争(此时日本已经初步工业化)是1904年。

对应地,《南京条约》是1842年,《马关条约》是1895年,洋务运动是1860年以后,百日维新是1898年,辛亥革命是1911年,五四运动是1919年,国民大革命是1927年左右。

看似是同一历史时期,但是要注意,日本是小国,而且是非大一统的小国,本土政治军事经济力量面对入侵者的反抗能力很有限(无论是积极反抗还是消极抵制),几乎不需要在“保守”还是“革新”之间做选择题(不开关就挨揍,江户的将军跑都没地方跑,北京的皇帝可以去西安),而且强势的藩阀可以通过短期的战争掌握政权力量,一旦做出明治维新这样的决策,执行过程中无非就是快慢问题,先打倒幕府,再死一个西乡隆盛,旧武士阶级就差不多了。

中国呢?两千年传统的大一统帝国,中央有组织严密决策集中的成熟皇权政治,地方有绵延千年的儒家士大夫集团和配套的宗族体系,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绝对经济力量庞大,入侵者只能蚕食,分割,无法绝对压迫,新的上层建筑也好,技术实践也好,要实施、推广,涉及到的矛盾关系,牵扯到的利益冲突,所必须的启动资源,远远不是一个割据岛国可以比拟的。

另外,仅仅从微观社会结构上来讲,古典中央帝国那种扁平化的庶民-官僚社会,相比较日本国那种等级森严、军政合一的军事封建社会,缺乏一支既掌握充分资源、又具备接受信息能力、同时还能控制武装力量的“革命”骨干力量组织(日本的维新武士阶级),而中央帝国的皇权对地方延伸有限(满清还有个民族问题,不展开),士大夫阶级天然不需要变革现有秩序(要变革的部分在一开始不占主流),接受海外文化的新知识分子一开始不掌握足够力量。(这样的集团,要到国民党的“一大”才初步形成,而到共产党延安整风以后才稳定下来并且开始持续发货作用)

综上,中国更大、更复杂、更缺乏变革力量,几乎不可能以一场明治维新式的运动(我们就把此后若干年的战争、暴动和暗杀也算作明治维新的一部分好了)来完成政治建筑和社会体系的转型,而只可能在反复的试错、回环中逐渐打开发展道路。“中日几乎同时打开国门”即使在形式上存在,打开国门的积极影响的传递效果却不可能等价。

所以现实中的中国,从1840到1911,半个多世纪的古典社会和帝国政权的逐渐崩溃相叠加才导致了形式上的革命,又酝酿了十多年才有1927的国民革命正式开始击碎古典社会的一切组织结构,而这个过程要到1949年才初步完成(到现在远远没有完全完成)。我们就不提1979至今的某些短暂的历史回潮了。

我其实很反对把中国,特别是前现代中国,在经济文化上作为一个集体去考虑,去和别的国家比较。北京和四川是一回事?北方和南方是一回事?十八省和边疆地区是一回事?城市和农村是一回事?平原和山区是一回事?

当你把中国,比方说,和日本或者别的发达国家,就发展程度进行比较的时候,你是拿东京和北京比?拿上海和大阪比?还是拿你自己的家乡和哪里比?比的对象是数据指标还是主观体验?是整体实力还是局部水平?

要是把中国看做欧洲大陆那样的整体,思考问题会简单很多。当然,我不是在鼓吹国家分裂,而是要正视政治大一统并不能直接导出经济和文化的均匀发展这个事实,既然古典社会都不可能均匀化发展,那么往现代性的转型怎么可能像小国一样在几十年的尺度内获得整体成功呢。

如果你不知道中国有多大,有多丰富,就请坐一趟北京到广州的普通快车,尽量别睡觉,从窗户往外看,不要做别的,就看,然后记住,然后多想想。


user avatar   jiwei-l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日国运近代翻转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过度解读,还有一些深入人心但非常扯淡的理论,比如什么学习能力,民族性之类的东西,看到目前的答案,发现这么多年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没有什么长进.

简单说一下,日本近代超越中国的原因,在于17,18世纪日本社会具有中国不具备的优势,主要就是城市化程度受教育程度,有多少人知道19世纪初日本识字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高于法国,而当时中国90%以上的文盲?

又有多少人知道江户时期的东京(江户)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已经具有了相当发达的城市文化?很多人应该听说过浮世汇,其实浮世汇背后是当时日本的浮世文化,浮世的意思的是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市民汇聚在江户的闹市中,使人产生浮游尘世之感,其实反映了当时日本的城市文明和商人阶层的兴旺.这种现象的产生跟日本的城-町二元结构有关,利于打破小农经济使人口向城市聚集,进而产生市民阶层文化,也就是日本所谓的町人文化.具体大家可以去了解下江户时代的剧院和公共澡堂的发达程度.现在西方讲日本,江户时代的城市化现象是一个重点,可惜国人一直到今天对这个问题还是知之甚少.

高度的城市化利于市民阶层的形成,教育的普及,以及商业文明的发展.有多少人知道日本在战国时代末期已经出现原始的海商保险?又有多少人知道日本江户时期就产生了[米市],而现在股票交易所用的[K线图][期货]都是江户的米市商人发明的?很多人只了解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和儒家意识形态接近同时期的中国,但不了解日本社会结构与中国的巨大不同,幕府体制和中华帝国体制的差异.清朝中国到达了小农经济的巅峰,而日本则萌发了初步的商业文明,在城市化程度和教育这两项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上,日本在明治以前就是领先于中国的.

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比如日本战国时代形成的兰学(西学)传统,到德川锁国以后并没有完全断绝,再加上日本单一民族国家和清朝多民族大帝国的成功(以及形成的负担).在这里还要补充一下上面一些答案提到的,西方势力对两国策略的不同,本质上就是中国和日本的地缘政治差异.综合分析,后来的两国国运之变其实是意料之中的,并没有我们一般所认识的那么偶然.

我们想一想,中国近代对于日本的挫败,甲午海战的失利,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我觉得不是我们的战败损失,而恰恰是国人对于中国相对于日本失败的过度解读.从甲午到今天,中国人一遍又一遍的检讨中日的民族性,传统文化,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肤浅的相信中国人[懒][不团结][小聪明][不善于学习],而日本就是高大上,又勤奋又有觉悟这种谬论,不了解日本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文明之下的一种次生文化的事实.一味的从所谓[文化]上找答案,从[精神]上找原因,论证日本武士如何比中国士大夫高明,这种思维本质是"文化决定论"和历史维心主义,导致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产生不必要的,愚蠢的怀疑和批判,对国情产生一些扭曲的认识,影响是十分恶劣的.同时,很少有人去研究中日两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实际对比.

最后说一下,19世纪的情形在今天依旧一定程度上存在,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和教育相比日本仍然有差距,建国后大力进行扫盲工作,划分城乡二元结构,以农村补贴城市,改革开放几十年来迅猛的城市化进程,说明中国的当政者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我相信按目前形势发展下去,日本不复为我所忧所惧之日,近可待矣


user avatar   huang-hong-47-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微信公众号“史客郎”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贴上来给大家看看:


这个观点,其实我去年在那个小群里早就说过几次了:日本办奥运会,是它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办得成,现在这种不死不活的状态还能维持几年甚至十几年,要是办不成,那它150多年的好运就到头了,接下来的十几年,是断崖式下跌,还是高空俯冲,就看它的运气了。

它去年才那么积极,什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之类的,说穿了,主要还是为了续那一口国运的气。到现在,奥运会延期一年,疫情防控也不见起色,日本人也基本绝望了,八成人觉得这会办不成。

就是这个原因,日本人最近也不装了。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中日关系近段时间相当不好。

两件事:

一件是《海警法》,日本人最近跳得挺凶:吵吵着说《海警法》里规定可以动用武器,是要用在钓鱼岛;又凶相毕露,说如果中国海警敢登钓鱼岛,他们就会直接射击;还硬逼着美国表态,要是钓鱼岛出事,美国出不出手。

日本这种反应,背后透着股邪气。



为什么呢?

一、《海警法》规定在一定情况下海警动用武器,各国包括日本自己,都这样规定的,如果没这规定,才是怪事。有哪国会不规定警察能动用武器的?二、法律草案去年就向社会公布了,日本要是真关心这事,要是觉得不爽,当时就可以提出来,没必要在法律通过后,再来这么大反应;三、中国海上邻国很多多,日本没必要“对号入座”。

还有更邪的事,日本防卫省有高官前两天对媒体放风:两年多前,他们有两架P-3C反潜机当时穿过我们美济礁的上空,这就侵犯中国领空了,但日本人还专门加了个侮辱中国人的细节:他们当时向菲律宾申请了通过领空,没向中国申请,就直接闯了。

是不是感觉挺疯狂,有种歇斯底里的感觉?

日本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1

感觉很多人对日本有误解,要么是“经济很发达”“街道很干净”“很讲礼貌”“动漫很好看”这些直观印象里,要么就是比较虚的抽象感觉:“日本人很牛逼,搞出了明治维新”,或者“工匠精神”什么的。

这些东西也不能说不对。

但我们看问题,尤其看国家发展这种事,眼光还是动态一点比较好。我认识一个人,雍容贵妇,时尚得一塌糊涂,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感觉是享了几十辈子荣华富贵的世家之女,直到有次人家怀旧,拿出童年照片来,也就一个小丫头,衣服土不拉几,连黑白照都能看出有脸上的高原红,还有鼻涕痕迹。

才几十年,人就变得你认不出来,国家呢,当然也会变。

还是从日本这个国家怎么来的说起。

最早的日本人,是矮黑人,之后从中国、朝鲜半岛这边慢慢地有人移过去。然后是东汉末年、三国、南北朝那段,从黄巾起义,一口气打到隋朝统一,将近四百年,仗就打得没停过,数量相当大的人一批批地,就移了过去。

在这过程中,出现了大和国,出现了天皇他家。大和国和天皇他家怎么来的,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不过从文化和行为表现来看,至少应该是受了从东汉到隋朝那一波移过去的影响。

爱过电脑游戏的人都知道,对三国,日本人的狂热度比我们高多了。我二十年前和一个日本人打过交道,他就对三国熟得一塌糊涂,我严重自愧不如。问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历史为什么这么熟悉?他很含蓄又意味深长地说,三国这段历史,对日本人来说,意义很大。



然后就是日本大家熟悉白村江之战,再接着就是日本派遣唐使,彻底学习中国的文化。

这个“彻底”不是虚的,日本人当时搬得真是非常彻底。唐朝中国有两个都城:左京洛阳、右京长安,日本国家太小,搞不起两个京城,就把京城沿着中间那条朱雀大道一分两半,一半称“长安”,一半叫“洛阳”,也“左京”“右京”地叫起来。只不过那个“长安”地势比较低,老是被水淹,后来渐渐地就没什么人住了,只剩下“洛阳”。弄得后来日本大名去朝见天皇,都说是“上洛”,也就是“去洛阳”的意思。


最扯淡的是:唐朝人也有地域歧视,不过是关东关西人相互歧视,宋朝以后才改成南北歧视。关东就是秦朝时叫函谷关,后来叫潼关以东的地方,关西就是潼关以西。日本人也照抄了,所以也有关东关西,京都大阪一带是关西,东京就是关东,也相互鄙视。“关东煮”就是日本的那个“关东”。

顺带着说一下,日本也有南北朝,也有战国。反正连地域歧视都能抄去,不得不说日本人这抄的,真是太上心了。所以很多日本右翼网民,网上发文说到中国时,喜欢用“中国父”“父の国”。但这不是表示尊敬,而是嘲笑中国过去很牛逼,现在不行的意思。

绝大部分历史时间,日本其实在东亚不怎么起眼,偶尔会引起关注:像倭寇、明朝万历年间侵略朝鲜,不过也就一时热度。要是把当时东亚世界的国家分等级,日本大概是第三等:中国是第一等,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政权第二等,朝鲜、日本、越南和众多藩属国第三等,“国际地位”不怎么高。



当时日本人也比较穷,要是有空去看日本古画,会发现日本普通人古代只穿上衣,是光屁股的,只有富贵人家才有下身衣服。农民遇到丰收的年份,早餐、晚餐是能照得见影子的稀粥,中午是掺着大豆叶或者蔬菜的米饭。就这样,日本当时掌权的幕府将军还觉得老百姓生活得太奢侈,不断下令,要农民这种饭要少放大米,多放大麦或土豆。要是遇到荒年,那就更惨了。

2

这种看上去完全没希望的国家,后来是怎么起来的呢?

很多人会回答: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怎么来的呢?这就要从当时是怎么一种情况聊起。日本自从向中国学习后,一开始学中国,搞君主专权,后来就专不了了,就变成幕府将军代天皇掌权,名义幕府将军是天皇的大臣,实际上日本真正的统治者是他。

想象一下曹操和汉献帝的关系就行了。

只不过曹操这类,是个自己当皇帝前的过渡,日本呢,就这么一直搞下去,成制度了。

这个制度怎么破呢?

那就是明治维新了。

明治维新怎么来的,日本人编了个神话: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驶入东京附近的浦贺海面,逼迫日本幕府承诺与美国通商,佩里的军舰涂着黑漆,所以被称为“黑船事件”。因为佩里来了这么一下下,日本人有了“睁眼看世界”的机会,然后日本人认识到幕府“闭关锁国”是多么不对,统治是多么腐朽,然后他们发动武装斗争,这场战争叫作倒幕战争。然后日本就向西方学习,就搞明治维新了,然后就甲午战争,成世界强国了。

如果这样,这个世界就太简单了,差不多等于:我为什么穷,是因为我不懂炒股,我下决心去炒股,之后我就成股神了。

如果真是这样,如果有人成不了股神,那基本上只能证明这人的智商只配进精神病院了。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智商只配进精神病院,那么人民当然应该推翻它。要是它不愿意,人民又推翻不了它,这时候有人替天行道,跑来推翻它,这个国家的人民应该欢天喜地,敲锣打鼓,迎接这支“义军”。

知道为什么日本人要这么宣传了吧?

就是为了打中国做的宣传。

那日本是怎么工业化的呢?是英国人狠狠地带了它一程。

如果英国人不带,日本现在的情况,比非洲国家好不了多少。

拿一个常见的现象来说吧,这个世界上有不少白手起家的人。但如果去仔细探究一下他的发家史,只要他不刻意掩盖的话,就会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至少在起步时,有懂行的人带过他一程。

一个国家要工业化,也基本是这个思路。

而且和个人创业相比,一个国家工业化要复杂得多,它是个系统性工程。这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别的不说,举个例子好了:前段时间贸易战,中国芯片技术为什么被人卡脖子?因为ASML不敢供货,那为什么中国自己造不出来?因为高端极紫光刻机是由10万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而这10万多个零部件是由全球成百上千家的企业供应。

这还只是一个行业,一个国家要完成工业化,至少得几十个、上百个行业。这种复杂程度,没人带,光凭自己玩,是非常容易掉坑里去的。

那英国为什么要带日本呢?主要是为了防中国和俄罗斯。直到现在,日本还是这个作用,要是没有中国和俄罗斯,美国会立刻把日本榨成渣渣,再扔到茅厕里去。

英国是怎么带日本的呢?

3

英国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掉幕府。

从后面的史料来看,英国人最早是想直接利用日本幕府的,但没多久就发现幕府将军对他们不大理睬,对防俄罗斯有兴趣,但对搞中国,不但没兴趣,更没胆子。

幕府将军还派人跑去法国,让法国人帮他们建钢铁工厂,建造船厂,买军舰武器,法国人还会派军官来训练日本军队,日本产的生丝法国人也全包了。

这就犯了英国人的忌。

英国人就决定先颠覆掉日本幕府再说,当时日本有几十个诸侯,其中两个和幕府关系不好:萨摩和长州。英国人拼命出售给武器,没钱也没关系,先赊着,还特别注重培养“自己人”,送了好多人去英国学习,其中一个叫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大家都熟悉吧?

几十年后,他已经是日本首相,就是他发动了甲午战争。

和伊藤博文一起出去的,还有个叫井上馨的。

甲午战争前,日本国库其实屁个钱都没有,就是他从英国那里借了一亿多日元,才开战的,打到中间,又没钱了,又是他去英国人那里借了八千万两白银。

扯远了,继续聊英国人怎么搞掉幕府的。有钱有武器,还有英国支持,萨摩和长州的军队就去攻打幕府。这里还有个细节,当时萨摩和长州这两个诸侯的地方军队还不敢,英驻日本使馆有个叫萨道义的,拼命保证说没事,仗这才打起来。

英国派出大批军官当类似后来顾问的角色,这仗哪方会打赢,谁都能看出来。幕府连吃败仗后,就退守江户,也就是东京。英国人出来,安排幕府将军退位,给他扣了个“闭关锁国”的帽子,其实人家都跑去和法国人谈得那么深了,哪里锁国了?这不过是颠覆的招数而已,对颠覆别国,英国人在行,美国人更在行,这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家传技巧。

然后明治维新就开始了。

这些事,都是萨道义自己写的,当时英国人怎么搞翻日本幕府的,要是感兴趣,可以看他写的这本《明治维新亲历记》。但这些事,可能不够隐秘,萨道义写了,在这以后的事,可能更隐秘,他没写。

之后差不多发生这么几件事,应该能看出个大概来:

搞翻幕府的这些人中,有不少其实很讨厌英国干涉日本的事的,后来几年之内,这些人全莫名其妙死了,像大久保利通,莫名其妙在路上被人刺杀了,刺杀他的,是一些“民权派”首领,现在可以称为公知的那一群人。之后上台掌权的,就是伊藤博文这些英国当年培养的人。

这段时间,日本要技术给技术,要英国派专家指导英国就派专家指导,要钱给钱,真是要啥给啥。像日本海军的摇篮江田岛海军兵学校,二战时那群打美国的日本海军军官,都是这学校出来的,连建学校的砖,每一块都是从英国运来的,一块就值一两银子。这帮日本海军军官的英语,也是溜得一塌糊涂,完全和国际接轨。

江田岛海军兵学校

从1869年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政府其实欠了一屁股债。钱都用来办各种工厂了,当然这些工厂的技术,也是从英国引进的。最狠的年份,一年的财政收入只有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一,剩下的窟窿,也差不多都是英国人给填的。

哪怕到今天,要是有人在这种状况下能借到钱,要么对方是他爸爸,要么是他丈人丈母娘,最多也应该是合作伙伴,连亲戚都不可能做得这么好。

拿来和清朝对比一下,就更能看出来了。

清朝当时也搞洋务运动。

但从英国人那里,除了几艘炮艇和一两艘军舰,什么都搞不到。

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从美国人那里搞来的机器和设备;搞了个马尾船厂,是法国人来做指导的,其它基本像个瞎子一样,到处乱摸,一点也不像日本人当年,从煤矿到铁路,从钢铁厂到造船厂、枪炮厂、火药厂,一路都是英国人做指导,连日本当时唯一有竞争力的两大产品:生丝和妓女,怎么出口创汇,英国人都细心指导过。

英国最狠的还有一手:先进一点的军舰,除了极高的价格,否则就不卖给清朝。甲午战争里那几条还有点像样的军舰,像“镇远号”“定远号”什么的,都不是英国造的,是德国人造的。

顺便说一下,德国人当时也是刚玩海军不久,他们当时也在摸着石子过河,在这方面不要说比老牌海军强国,英国,比法国、比俄罗斯都差。甚至有些造船厂还不如清朝自己的。

有种说法,说清朝北洋海军多么多么牛逼,只是因为清朝腐败,所以才输了,其实北洋海军不管是吨位,还是武器,当时早就远远不如日本海军了;还有种说法,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这事是有的,自从冷不防被清朝从德国买了几艘比较大的军舰后,清朝其实就算满手是钱,也买不到军舰了。

然后就是甲午战争。还没开战,其实结局就已经定了。

和甲午战争有关的,还有三件事:

甲午战争开战,是因为日本偷袭了替清朝运兵的“高升号”,这是艘英国船。刚开始清朝很高兴,觉得这下动了英国船,英国人会很生气。没想到英国人说这是清朝的责任,故意置英国商船于危险境地,所以要赔钱,最后清朝只得赔了三十万英镑。

真是鬼扯蛋。

第二件事是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在大东沟厮杀时,英国远东舰队就在不远处观战。顺便说一下,就算中日海军当时联手,都打不过这支舰队。直到确定北洋舰队惨败,英国舰队才扬长而去。

第三件事就是马关条约签了,中国要赔日本2.3亿两白银。英国一定要两国答应折算成英镑,等双方同意,签了文件后,英国突然狂抛白银,白银兑英镑的价格,变成只有原来的一半。英国等于不劳而获,白得了2亿多两白银,日本付了军费,死了不少人,得到的反而没英国多。

4

自己付了辛苦,结果英国人得了最多,为什么说日本人好运呢?

其实日本人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付出代价最少的。

要是认真去研究,就会发现除英国外,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后来能成功实现工业化,最初都有其他国家带过一程。

德国、日本所以能崛起,就因为英国带过他们一程;美国能崛起,某种程度也可以说英国人带的,因为最早时,美国人也是英国人。

法国的情况比较特别,它是和英国当了两百年的对手,为了打仗,往英国塞满了间谍,英国有什么一举一动,它都会跑去抄来,也算英国带出来的。不过法国作业抄得有点偏,它的工业头重脚轻,奢侈品生产占了大多数,真正的重工业就没怎么搞好,后来因此吃了不少亏。

俄罗斯有点复杂:沙俄时发育不良,因为最初带它的是荷兰,荷兰工业化是半吊子的,自己都没怎么搞好,后来法国人、德国人也带过它一小段,真正把这事搞全,是因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赶上历史机遇,先是和一战失败的德国抱团取暖,被猛地带了一把,然后赶上世界经济大危机,苏联人勒紧裤腰带,猛烈引进美国技术,这才把工业化补全。二战打赢,又从德国抓了一批技术专家,弄到不少技术资料,这才赶上。

法国、美国和俄罗斯就不说了,打了多少仗,死了多少人,吃了多少苦头都不知道。这三家中,就算最简单的美国人,南北战争也死了几十万人。

德国付出也很大。

它还是普鲁士的时候,曾经在腓特烈大帝率领下,以一国之力,力杠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这三个当时欧洲最大的强国七年之久。

这难度,差不多等于越南扛住五常围攻七年。

那么,英国人为什么这么厚爱日本人呢?

原因其实并不难猜:在欧洲,是一大堆小国,在东亚,可是就一个超级大的中国。像中国这种国家,稍不留神,就会崛起,一旦崛起,对英国人的霸权来说,就是噩梦。所以必须压着打。

英国这种对中国的忌惮,极其深。

深到了李鸿章都没看穿的地步。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就跑去欧洲和美国转了一圈,俄罗斯和法国都答应,会帮中国扛日本。李鸿章是个见缝插针的人,他可能觉得日本势力在东亚增长,英国也会不安,专门跑去英国,想把英国拉得至少近一点,结果英国人说还是不行。

李鸿章就不顾外交礼仪,赌气说:你们英国人从来都只知道帮日本人,也没听说日本对英国有什么回报的,将来有你们好受的!

英国人根本不理。

英国人的反应,不能说不对。看看中国现在工业化了以后,美国人有多头痛就知道了。如果中国再早个一百年工业化,那只怕没多久,不但没英国人什么事,之后也没美国人什么事了。

毕竟日本国家小,人口多,也没什么资源。而不管是东南亚或东亚的资源,都掌握在英国人和法国人手里,就等于拉着一条拴狗绳。而中国,却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李鸿章说得也对,因为这番对话后不到五十年,日本不满这条栓狗的绳子,发动太平洋战争,把英国在东亚、东南亚的势力几乎一扫而空。中国进行惨烈的抗日战争,虽然最终赢得胜利,却付出了4000多万条人命的代价。



然后日本被美国狂揍,基本上被打成一片废墟,还挨了美国两颗原子弹,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被核武器攻击的民族。

有段时间,美国还曾经咬牙切齿,有过这么一个彻底解决问题的计划:把日本所有的工业都摧毁掉,变成农业国,日本人不得从事工业,几代人之后,他们忘记了这项技能,日本又会回到原来那副模样……

但日本的运气实在太好,它也就苦了五六年。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人一看,还摧毁什么日本的工业,那不成白痴了?要赶紧帮日本人重建工厂,就地生产物资,拉到朝鲜半岛去打仗啊!

拿破仑说过,一个国家的战略是什么,看这个国家在地图上的位置就知道了。

日本占尽便宜的,就是这个地理位置。

哪怕它被占领,哪怕它再潦倒,只要控制这个世界的,主要是海洋国家,日本就必然是它要利用,来对付中俄的对象。等1952年时,日本工业生产就达到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最高水平,短短七年之内,其实还主要是朝鲜战争爆发那两年,日本就医治好了战争创伤。

当然,和甲午战争一样,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再次倒在日本人生产的武器下。

只不过换了种形式。

朝鲜战争刚结束,越南战争又开始,而且一直持续了快20年,从1955年一直到1975年,日本再次成为一个巨大的后勤基地。日本人再次赚得盆满钵满。

日本人说,这是“经济奇迹”。

吹吧!你有技术、有设备、有人才,别人给你资金,还包你的销路,只要是个正常人,这生意做的都不会太差吧!

有数据表明,这两场战争期间,是日本GDP增长最快的时候,很多年份的增长率都是在两位数以上;而两场战争过后,日本GDP同比哪怕增长最快的时候,也基本没超过8%的。

但这一切都有个前提:控制世界,或者统治东亚的,至少要是海洋国家。

如果是大陆国家,那一切都会改变。

5

现在日本深陷困境,有种说法是:八十年代,美国人看到了日本二次崛起后露出的獠牙,逼日本人签了“广场协议”,日本经历了失去的三十年。

这太片面了,得透过表象看本质。

这是因为从越南战争之后,亚洲不再有战争。

不是美国这个海洋国家不想控制亚洲,不想发动战争,而是它不敢:在朝鲜战争之后,苏联人出于对美国的恐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居然帮中国建立了一个工业体系!

数量不多,总共156个工业项目。

项目完成,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其实没多大花头:1959年这些项目完工时,中国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重工业产品,产量其实也没多少。

苏联人肯教的时间也不长,也就差不多6年时间;英国人手把手教了日本人36年。但中国一百多年来之所以受尽坎坷,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几千万人到在血泊中,任人宰割,任人欺凌,就因为缺少这么一个引路的,哪怕只教了6年;就因为缺一整套工业体系,哪怕这套体系量很少。

就像一堆干柴,只缺一个火星。

等这颗火星到了,就会燃起冲天大火。

这156个项目中,有一家企业叫北京电子管厂。



这家工厂就像分蘖一样,不断抽出各种技术人才,去援建各种新的电子元件厂,一直到改革开放,技术人才和企业布局已经够了,它才停止援建,然后变成了京东方。

中国人是聪明的,学的时间只有日本人的六分之一,学的东西已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日本人学的,主要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我们学的,要比日本人复杂得多,而且中国完全靠自己,更没有哪一年财政收入只有支出的10%,有哪个外国提供无息贷款,来填补这个窟窿。

一个已经有了自己工业体系的中国,就可以震慑住海洋国家。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之后,美国的军事战略就多了这么一条:不在东亚大陆,和一个主要强国发生战争。

东亚大陆只有一个主要强国。

亚洲不再有热战,日本不再有作为战争后勤基地的可能,只能起到堵住中俄出海口的作用,在美国人心中的战略地位只剩一半,日本不再有美国在经济上的全力支持。

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在九十年代初,经济开始走入正轨。

中国一旦正常运转,会产生巨大的漩涡,形成一个巨大黑洞效应,四周的技术、资金、人才……一切有用的东西,都会被中国吸引。

日本人原来以为,靠着技术上的领先,还可以维持原来的地位,但他们随即发现:中国的崛起,对他们来说,就是场噩梦。

日本人把CD做得非常精巧,结果中国弃而不用,改用MP3播放器;

日本人在等离子屏幕技术上严重领先,中国和韩国联手,绕了过去,搞了液晶屏幕;

日本人现在投入大笔的钱,搞氢燃料汽车,中国和美国联手,又绕了过去,搞电动汽车……

原因很简单:你的技术很先进?我们承认,但我们不跟着你玩。

你的技术挣不到钱,你就没法迭代升级,就没法继续发展。

反正过了专利保护期,我们就可以拿来用了。

你的市场反正就1亿多人口,还在不断老化,大不了我们不要。

我们市场规模有14亿,我们的技术可能开始很落后,但我们有市场支持,有市场支持就有迭代升级的可能性。就像一个是婴儿,一个是侏儒,哪怕侏儒再比婴儿高,他也没有长大的希望。

奥运会是日本人最后一次挣扎,它原本的计划是:砸大钱,办一场奥运会,想办法吸引几百万上千万人到日本,先赚这一票,顺便再让他们感受一下氢燃料汽车的便利,不用充电啦,续航能力强啦,绿色生态环保啦等等的一大堆。

毕竟每次创新,都是几十亿、上百亿美元地砸进去,却不见回报,这次要是再不能扳回一城,那就实在顶不住了。

这种机会只是日本人的一厢情愿。

因为说穿了,就是从规模上讲,日本只是个考试的学生。

而中国却是个判卷的老师,老师说你答错了,那就是错了。

当然现在还有美国,但美国人口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将来是学生,还是老师,还不知道,所以它才慌得一批。

日本要崛起,要活得滋润,前提是中国要虚弱,亚洲要有大战事。

日本要想成功,需要数以千万甚至上亿中国人的血、尸体来滋养,它的过去一百五十年,就是靠这个活着的,就是靠这个发达起来的。

繁荣稳定的中国不符合日本人的利益,哪怕中国人不念旧恶,哪怕中国人完全忘却过去的恩恩怨怨,那对日本人来说,仍然是一场噩梦。

所以,最近这些年,将近9成日本人讨厌中国。

混乱、热战的中国才是日本最希望看到的。

当年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日本人提议的;

CPTPP,用来孤立中国,日本是最积极的,美国退出后,日本仍不死心,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大旗,想利用这个来支撑一段时间;

特朗普刚上太,安倍立即访问美国,提出了印太战略,说服特朗普对抗中国;

印度和中国边境冲突,背后也有日本在教唆。日本表示会对印度大力支持,和印度签订了相互使用物资和服务的《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

日本和越南展开军事合作,劝越南在南海给中国制造麻烦。

中国当前遭遇到的战略困难,绝大部分和日本有关,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一不会再有一个虚弱的中国,二还存在一个巨大的中国市场。

中国一旦进入正常状态,日本失去的,就不是二十年、三十年,它会失去一百年、两百年,甚至永远。它最多也就只能像一百五十多年前那样,活在中国的荣光下。

日本150多年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



user avatar   zi-zheng-zhong-y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几个闺密比较保守,男朋友说要开房啪啪啪就拒绝了,觉得没准备好。后来感情就有摩擦了,总是提起这方面的事,然后争论什么的。到底男生怎么理解女生的拒绝?
user avatar   wo-shi-da-pang-xie-9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半岛从南到北被千山山脉分割,靠关内的一带是海边的沼泽地,如果不在千山山脉建立堡垒群,给后金如鲠在喉的打击,反而退缩到山海关一线,虽然省钱精简人数,但也更难与后金军较量。

右边是千山山脉,竖着截断了整个辽东,度过山脉后是水系纵横的沼泽地,在往西的锦州、葫芦岛、建昌等地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并且地形比较平缓。如果清兵全部占领辽东,与明朝隔山海关对峙,京师的守军基本上就可以枕戈达旦,不用睡觉了。

辽东人口在天启年间的战乱向关内大规模迁移,根据明史的说法多达上百万人。崇祯初年清军攻旅顺,从水陆逃难到登莱的辽人也有十余万人。

这些人口心向明朝,反对后金的统治,是优良的士兵来源,比如毛文龙就是在兵败后经过朝鲜的援助,吸取辽东难民在海岛上扎根形成了武装集团。

后金攻打辽东的一系列战争中,大批量的汉人逃亡关内,寻求庇护,后金为了弥补工农业劳动力缺口,不得不多次进入关内掳掠生人。孙承宗等人在辽东建立的一系列堡垒,比如宁远,就通过煮盐、海运、采煤等产业扎稳脚跟,“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这样的局面作为明朝皇帝,放弃辽东,放弃数十万子民,拱手将城池、器械、人民全部让给清朝,固然可以说是壮士断腕,但更像资敌。如果一城一池的拉锯战,明朝受不了,清朝更受不了,有人说关外军队时明朝的出血口子,但放弃了关外,大同、密云等重镇不就成了新的出血口了么?

辽东军将制度到后期发展为兵将结合,放权养兵的态度,等于说你在辽东爱干嘛干嘛,地给你,子女财产都给你,你当土皇帝都可以,只要帮我守土就好。从明成祖在辽东总兵改制到正统年间收权,大抵的思路都是如此,后期天启、崇祯用督抚架空总兵,但总兵仍然有相当大的军事经济自主权力,放弃辽东,这些人你也要放弃么?把他们带入关内,他们就会把边境重镇继续变成辽东那样的地方。

当然后来明朝也真的遂题主的意思放弃了辽东,结局就是满汉八旗十几万军队扑入山海关。

明代朝廷的思路有问题,朝廷斗争导致朝令夕改,不能彻底贯彻一种作战方案,放弃辽东和放弃北京是一个级别的计划案。这个朝代已经完全腐化了,辽东什么样,关内就什么样,他无论如何都要对后金布防,布防就要起码十几万士兵,腐朽了的、高度兼并高度瘫痪的明朝财政系统养不起这十几万士兵,无论是在辽东,还是在山海关。失去了辽东的纵深防御和群山沼泽,到山海关只能是更被打的更疼。

辽东这个突出部是扳手腕的地方,你不在这里扳,就要在其他地方扳,挪个地方就能扳的过时不可能的事情。

(网上对这段历史有各种说法,野史地摊充斥,数据真假难辨,所以关评论了。)


user avatar   ju-yix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再来问




     

相关话题

  当被自己保护的人民害死是什么感觉? 
  中国会发生战争吗?问什么总感觉社会很动荡,像要发生什么大事的预感? 
  中国制造业在未来还有救吗? 
  网传复旦唐世平教授说: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这一言论是否属实?你怎么看? 
  中亚五国跟中国的关系怎样? 
  解放战争中有哪些令人震撼的照片? 
  如何看待中国女商人海外走私象牙被坦桑尼亚法院判刑 外交部称不袒护? 
  为什么骂社会和政府的愤青网民变多了? 
  同样是攻打高句丽 为何隋朝败了而唐朝胜了? 
  如何看待日本发现公元1-3世纪的汉字? 

前一个讨论
俄罗斯出口中国的天然气为何比中亚天然气贵很多?
下一个讨论
微信上被大量分享的文章《新婚姻法比地震还可怕》是否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