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在查询昭和16年到昭和20年的日本国民生活情况。
以下将展示在下搜集到的关于饮食方面的一些资料,日文部分就由在下做翻译(有不妥之处还请指出)。
首先看一幅日本国民每日摄入食物组成变化的图表
いも類:土豆·甘薯·柏树·山芋·红薯等
みそ:味噌
野菜:蔬菜
雑殻:坚果
我们的目光集中在1930~1946,也就是918事变/满洲事变到日本战败这段时间的数据。可以看出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国民的饮食结构变化都并不大。太平洋战争之后可谓是除了薯类外全线供给下降。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为了让各位看官有个更加深刻的体会,让我们拿它和中国2015年的居民食品消费粗略比较一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6
让我们取15年的数据,加和再换算成g/day,与1946年的日本比较一下
这大概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请诸君想象一下没有鸡鸭鱼肉乃至水果,靠着地瓜白薯填塞胃袋的日子吧。
至于日本人的主观感受,接下来是个人翻译的一段生于日本帝国时代的老人的自述
原网址:太平洋戦争中の食生活は?
(要问太平洋战争时期人们的饮食生活的话)这个时代(出生)的人们已经白发苍苍了。
我是昭和8年,1933年出生。战争结束是在昭和20年,1945年。现在68岁(2001年)。
上过前线的人应该都进入古稀之年了。
我的体验是在小学2年级到小学6年级的时候,这个时期的体验在这里(网页)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完的。
说到发育期的年龄,自然要谈到食物的事情。
虽然根据成长环境与场所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谈到食物的话还是说说农村比较好。
粟和稗子倒是不吃,占据了主食位置的是干豆渣·麦糠·南瓜·地瓜·杏干·大麦等。
白米饭加上梅干就是最好的招待了。至于肉,凡是目光所及之处都不会有的。
一切的生活物资都在国家的统制之下。虽然规定了每个人应该分配多少,到了战争末期这种分配也变得有名无实。
即使鞋子还是衣服也是这样的。每年大一点的孩子都要为了鞋子而辛苦操劳。即使拿到的是左右大小不一样的鞋子也很高兴,可是后来连这样的也领不到了。即使是穿着草鞋,新的草鞋也会在学校被偷走。
那是在【无胜利,无欲望】的标语下忍受物资短缺的生活。
虽然海里似乎有很多鱼,但是出海捕鱼的船也受到军方的管理。后来出海的人越来越少,再后来出海的渔船甚至会成为轰炸的目标。
战争结束后,我不但一直低烧,还因为饥饿与营养不良而发高烧。
从我们这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谈到战争,每每都是一旦谈到食物的话题然后就不得不结束了。
那时在日本的大中城市生活的人们则应该体验了轰炸的恐怖以及衣食住行的种种心酸。
我听说甚至有人因为那段生活带来的精神重压乃至于拒绝谈论这段经历。
记得野坂昭之(可能字不是这个)有本叫《美国羊栖菜》的小说讲述了终战前后人们的饮食,还得了奖。
也有以这个时代为背景的动漫,当时看的我泪流满面。
这些事情我曾经和我的侄女讲过,讲了快2小时也讲不完。
即使经过了这样的生活也有人活了下来,有时真令我感觉生命是如此的顽强啊。
··········································································
也许还会继续搬运一些资料(顺便锻炼下阅读水平)
直到日本投降之前,日本底层平民的生活水平还是高过所有日占区域底层民众的。
“汪伪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心的南京,万马齐喑,百业萧条,大小工厂纷纷破产,外贸公司相继倒闭。
香烟、糖、油、煤饼、肥皂等绝大多数生活日用品,都执行了配给制度,而且分量极少,质量也很差。作为主食的白米几乎从市面绝迹,或者仅限日本人可买。
市民只能以玉米粉和土豆、山芋充饥。
汪伪政府偶尔配给的“平价粮”,最初还是糙米和碎米,之后变成了拿掺有沙子的豆饼渣、变质的军马料和腐烂的杂粮磨制的混合面,不仅让人难以下咽,而且还有食后中毒的危险。
如果谁真的按照日伪殖民当局的配给粮食定额生活,那么可以断定和慢性自杀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