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卡路里食物,可以叫高能量密度食物,这类食物当中就包含高糖食物。
但还有一类高能量密度食物就是高脂肪食物,这是减肥最可怕的敌人。
高糖食物容易发胖,跟胰岛素有关。高糖食物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本身属于合成代谢激素,会促进糖类合成为脂肪。另外,高糖食物容易造成胰岛素飙升,之后出现反弹性低血糖,低血糖容易诱发食欲,促使你吃的更多。
所以,含有100克碳水的粉条和百面包,理论上说还是后者更容易让人发胖。后者血糖指数要远远高于后者。
但高脂食物,可能更容易胖人。脂肪的单位热量就比碳水化合物高一倍多。而且食物脂肪倾向于直接转化储存,生热效应小,且跟摄入量不成比例。糖类和蛋白质,摄入量越多,产热反应消耗的也越多。脂类食物却不是这样。所以,除非整体热量摄入较低,否则食物脂肪容易大比例地直接储存为身体脂肪。
总结一下,减肥,最好不要吃高能量密度食物。如果吃,宁可吃高糖食物,也不要吃高脂食物。尤其是对运动人士来说,高糖食物虽然是高能量密度食物,但吃的恰当,配合运动,还有利于运动和健康。比如保证甚至增加肌糖原的储存,维持肌肉比例等。
再说下肥胖的原因。基础代谢较低是一方面原因,其实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目前这个领域的研究也还没有结论。总结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吃不胖,有些人一吃就胖?有这么几种可能的原因。
总体来说,25%-40%的肥胖取决于遗传因素。在某些环境下,遗传因素的比例可以提升到70%。
父母肥胖,孩子肥胖的几率也升高。有研究称,父母有一方BMI大于等于30,孩子成年后肥胖的可能性比父母不肥胖的儿童高2倍;父母BMI大于等于35,孩子成年后肥胖的危险为3倍;BMI大于等于40时为5倍。
现在有很多跟肥胖有关的基因突变被发现,这些知识我们不展开说。总之拥有易胖基因的人容易发胖。
还有一个跟肥胖原因有关的理论,叫“设定点理论”。设定点理论是说,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胖瘦调节器,位置在下丘脑深处。这个调节器,会给每个人设定一个体重范围,超过或低于这个量,调节器会自动调节,让你的体重回到设定好的值。
意思是说,人的胖瘦,好像体温一样,受身体的精密调节。给你设定的体重低,你就怎么吃都不容易胖,身体会通过提高静息代谢率(RMR),提高储脂酶等一切手段,让你的体重回到设定点。比如研究发现,人体重减轻时,脂肪细胞会自动提高储脂细胞酶的水平,加速脂肪的合成。减肥前越肥胖的个体,随着体重减轻,这种储脂细胞酶升高的也越多。
还有一个经典的实验,也很能说明问题,这个实验研究了6个肥胖男人31天的体重变化和RMR情况。发现节食不仅会降低RMR,并且RMR降低的百分比比体重降低的百分比要大。也就是说,节食,体重下降,RMR下降更多。通过节食,想减去脂肪,会越往后越难。
好消息是,设定点理论还认为,定期运动可能会降低体重设定点,把你从胖子命,改成瘦子命。而且,抗阻运动导致的瘦体重增加,无疑也会提高RMR,改变体重设定点。
近几年有个新概念,也很受人们关注,叫Sarcopenic肥胖。各种翻译都有,我们可以称其为肌减少性肥胖。以前都知道,随着年龄增大,人的肌肉量会逐渐减少,影响RMR,进而使人肥胖。
Sarcopenic肥胖理论还认为,除了肌量减少会引起肥胖,肥胖也会反过来引发肌肉量减少,进一步加重肥胖。这样就形成一个循环:肥胖者,肌肉加速减少,脂肪加速增多。
Sarcopenic肥胖的原理是说,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会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加速肌肉分解。肌肉分解又进一步促进肥胖。一项来自加拿大近千名样本的研究也支持了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