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质量差已经成为了如今年人们的一大痛点,一天下来已经很累了,
却由于自身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内分泌失调、外界环境刺激等造成难以入睡。
现在人群的睡眠质量到底有多差,我们可以通过这张表格城镇+农村地区的入睡困难率分布来看,
我们单独看一下总表,就能发现一个明显随年龄的增长而产生的睡眠质量下降问题,
男性的睡眠问题主要集中在25-34岁以及45岁步入中年之后。
无论是入睡困难,浅层睡眠,还是被动早起。睡眠问题比率增长主要发生在这两个年龄段
而女性可能面临这比男性更大的问题。
首先女性的入睡困难(DIS),和浅层睡眠(DMS)的比例本身要高于男性,而随者年龄增长,女性的睡眠质量下降也非常明显。
首先是入睡困难上来说,随者年龄变化,女性入睡困难比例从5.1%(25岁+)升至7.8%(35岁+),12.5%(45岁+),16.2%(55岁+)同样到了65岁之后才减缓至13.6%
而浅层睡眠可能是更多女性的难题了、在35岁+的年龄组中出现浅层睡眠的女性已经达到了10.2%,55岁+的年龄组中比例达到了夸张的19.0%。5人中就接近1人有浅层睡眠的障碍。
实际上,尽管在65岁退休后人群睡眠质量会有一定的缓解,
但是许多正值当打之年,工作繁忙的人来说,深夜会一定会感觉到,明明上了一天班挺累的了,为什么躺床上却还睡不着?
其实,“越累睡的越好”并不完全准确,
总结:
长期的睡眠质量下降可能会造成疲劳累积,并且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当中,而生活和工作当中的疲劳会再次影响睡眠造成恶行循环。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恶性循环的发作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如何治疗——指南推荐
对于已经处于长期疲劳状态的患者,单纯的“多睡会”已经无效了,需要进行一些额外的治疗。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由于失眠的原因非常复杂,单纯的看我的文章并不能完全构成诊断依据;假如失眠问题已经持续很久的话,还请去当地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就诊。我听过很多朋友以为精神科里面的病人都是脑子有问题的,很抵触去精神科看病。然而失眠是精神科难得的治愈率比较高的疾病了,精神科医生对于失眠的治疗是专业的,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按照欧洲睡眠医学会的推荐[4],治疗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认知行为疗法、包括心理教育/睡眠卫生、放松训练、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和认知疗法等等;单纯使用该类疗法效果不好的患者,可能需要添加药物治疗,包括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等。
是否可以预防——自然补剂层面
当然,8成以上的人都没有这么严重的症状,
只是偶尔会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会失眠或者感到疲劳感很重,对于这些人群安眠药等治疗方式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通过改良自律神经方式,进行内在改善、可以帮我们拥有良好的睡眠。简单解释下自律神经分为活跃身体的‘交感神经’和放松身体的‘副交感神经两种。
白天交感神经好好工作,帮助活跃行为,傍晚交替,晚上副交神经活跃工作,可以处于理想的平衡状态,有助于调节我们的身心健康。
最近朋友推荐我吃了这个日本比较火的三得利健康芝麻明EX,还挺不错;采用的是每一颗芝麻中含量非常低且,仅1%成分的芝麻素,这样可以最大化吸收;
另外,由于芝麻当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采用更好的提取技术,可以有效去掉会影响到吸收的坚硬表壳和大部分高卡油脂,让服用更加高效。
而且芝麻明ex采用了胶囊剂包装,单剂量较小容易吞服,同时瓶盖内部内置了干燥剂,吃的时候也不会因为不小心把干燥剂倒出来了而误服
最后,这个产品是日本三得利出产的,对于三得利这个老牌子,我比较放心。
它让我们以更加健康的方式生活~
随者着年龄的增长,睡眠问题会越来越多得来困扰我们,只有在根本上调节了,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建议饮食和作息时间提前做好规划,晚上十一点前上床睡觉、慢慢地发现第二天、学习、工作更加顺畅。心情也跟着变好不少。
现代人拥有一个好的睡眠,特别是通过拥有好的自律神经来养成能够进行高质量休息的体质,会在生活和工作两方面上改善生活质量,最终从本质上改变人的生活。
当然,平时自己也要记得制定一些运动计划哦,要有好的身体和睡眠,是离不开一个好的身体基底的。
参考文献
1. Xiang Y T, Ma X, Cai Z J,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insomnia, its sociodemographic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and treatment in rural and urban regions of Beijing, China: a general population-based survey[J]. Sleep, 2008, 31(12): 1655-1662.
2. Skarpsno E S, Nilsen T I L, Sand T, et al. Work-related mental fatigue,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insomnia symptoms: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Norwegian HUNT Study[J]. Behavioral sleep medicine, 2020, 18(4): 488-499.
3. Mizuno K, Tanaka M, Yamaguti K, et al. Mental fatigue caused by prolonged cognitive load associated with sympathetic hyperactivity[J]. 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 2011, 7(1): 1-7.
4. Riemann, D., Baglioni, C., Bassetti, C., Bjorvatn, B., Dolenc Groselj, L., Ellis, J.G., Espie, C.A., Garcia-Borreguero, D., Gjerstad, M., Gonçalves, M., Hertenstein, E., Jansson-Fröjmark, M., Jennum, P.J., Leger, D., Nissen, C., Parrino, L., Paunio, T., Pevernagie, D., Verbraecken, J., Weeß, H.-G., Wichniak, A., Zavalko, I., Arnardottir, E.S., Deleanu, O.-C., Strazisar, B., Zoetmulder, M. and Spiegelhalder, K. (2017), European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somnia. J Sleep Res, 26: 675-700. https://doi.org/10.1111/jsr.12594
4. Chen D W, Wang J, Zhang L L, et al. Cerebrospinal fluid amyloid-β levels are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J].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18, 61(2): 64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