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影《十二公民》? 第1页

  

user avatar   fei-niao-bing-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邀请,这个片子我当然要说一下

首先,关于美版、日版、俄版的对比分析以及现实联系,请参见我之前写的作品

“暴打女司机”与跨越时代的《十二怒汉》 - 知影 - 知乎专栏

然后,我们说说中国版的《12公民》

公民,字典中的解释如下:“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

很难说,将翻拍之后的《十二怒汉》定名为《十二公民》,是为了强调,还是为了反讽。“十二怒汉”很精准的概括了这部剧作的核心,就是源于愤怒导致的阶层偏见冲突。但如果徐昂翻拍此片是为了强调“公民”,不是“怒汉”,那么对不起,我就看见一个公民,剩下的都不是。如果问我为什么,因为除了何冰扮演的8号,其他人并不清楚公民所代表的意义。是的,你有权利,但你也要负责任,要对你运用权利的所作所为负责任。从开场到结束,除了8号陪审员何冰揭示了自己的检察官身份,体现出他的公民意识从何而来,其他人并没有意识到,如果身为一个公民,你该如何谨慎而坚决的使用你手中的权利,又该如何勇敢而明确的对言行负责。

所以,有人质疑这片子没意义,因为中国并无陪审团制度。我想说的是,其实改变制度,成立陪审团并不难,难的是让参与陪审团的每个人,明白这权利的边界,责任的沉重,以及一个公民应该尊重的程序正义。要让大家明白这一点,对现在的中国,我觉得基本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难度。

关于剧情,我不多说,翻拍片也无所谓剧透,我只想说说,哪些是真正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改编。

很多人说,“仇富”是这个片子的核心改编,我不觉得。“富二代”是个有本土特色的标签,但美版原作里,“贫民窟二代”一样是个标签,导致了后面的一系列冲突,俄版则是“车臣”。这是出身歧视的起源,中国版本并未改变这个标签化身份的设定。真正与原作,以及俄版日版都不同的本土改编,是“肆无忌惮”。这个改编相当隐晦,但却很关键。在美版、日版、俄版里,尽管陪审员之间会因为各种偏见相互抨击指责,但非常注意手法和语气。尤其是美版,反对种族歧视、身份歧视的政治正确一再强调,“贫民窟出身就是罪犯的苗子”这样的话轻易说不得,说了就会被大家抗议,甚至一起转身,用无声背对来表示愤慨。

但在中国版里,“河南人”如何如何,“外地人”如何如何,坐过牢的就一定不是好东西……这样的话一再横飞,尽管有人对此表示不满,但无济于事,该说的照样说。直到最后,也并没有人为此而大动干戈。这是电影里的现实,也是电影外的现实,大家已经习惯了。

相对原作对于“公正”和“程序正义”的探讨,这种并未刻意强调,却从头蔓延到尾的“肆无忌惮”,才是本片最值得关注的本土化质问——权利的边界在哪里?你的权利能否践踏他人的权利?

每次翻拍,不同国家的导演总是竭力结合本国社会文化,融入对本国问题的思考。俄国是宗教和民族冲突,日本是女性和阶层压制。《十二公民》的翻拍,清晰的体现出一个事实,就是每个人都在强调自己的权利,而无视对他人的冒犯。以剧中最激烈的3号陪审员,韩童生扮演的出租车司机为例,在一个大家都在讨论问题的场合,他自顾自的拿起纸笔,和对面玩起了游戏。8号愤怒之下过来抢走了他的纸,他却勃然大怒,要求对方向他道歉,而8号并未获得大众的支持,不得已还真的被迫低头道歉了——请问你如此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但无视他人的尊严,可曾想过道歉?没有,我有错么?错误都是别人的,我才不道歉。即使在8号道歉之后,3号也没有想过自己引发冲突的举动有何不妥。


同样,10号北京土著对于“外地人”的歧视,对于“蹲过牢”的侮辱,对“我们家孩子没法升学只能做民工”的痛诉,也是典型的“只重视自己权利,忽视他人存在”的表现。你们家孩子是人,别人家孩子就不是人?

这种本土化特色情节,其根源就是中国民众意识中大多只重视“权利”,而无视“责任”,自己的脚跨过了别人的界限而理所应当,别人的脚一旦跨过来就暴跳如雷。自己永远是对的,如果别人反对,即便心理知道他是对的,也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死硬到底,因为“面子”是我的利益,而“正确”是大家的利益。因此从这个陪审团的一开场,很多人就漫不经心,一口断定“富二代就该毙”,喷那些被丑化的标签,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权利,就是没有想过,“富二代”也是一条命,而陪审团正在做的,是法律程序中,对于终结一个生命的抉择,每个人都可能是这个抉择中的对象。

以自我为中心,肆无忌惮,永远充满道德感的俯视。虽然在原作中,3号和8号陪审员也是“有罪”方最为激烈的两个人,但《十二公民》中的这两人,实在是聚集了太多中国人的特征,让这部戏有了本土的灵魂。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里没有十二个公民,只有一个公民在引导十一个毫不关心的人,直至最后。虽然算是一个好的启蒙,但《十二公民》这个名字,名不副实。

另一个亮点,是原作中睿智的老者,9号陪审员,翻拍之后,他改变抉择,引领意见变化的理由,让西方法律文化中的“罪”,有了不一样的中国高度——他通过自己在中国独有的“文革”中的遭遇,告诉大家,你们觉得那是“罪”,但我觉得可能只是“罪名”。证明一个人有罪,很难,需要逻辑严密的证据链。但要一个人有罪名,那可太容易了。大家一起动嘴就是,给你扣个帽子嘛。这种行为在中国真不是匪夷所思的童话。也正是这段话,将西方化的“罪”与“非罪”,转化成了中国独有的“罪”与“冤”。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富二代”身份带来的现场情感倾斜。要知道,冤,这个词我们从小到大听太多了,谁都可能遇见过。随后5号陪审员,那个一直摆酷,背上有纹身的前黑帮成员,也用自己的遭遇证明了“冤”有多可怕,1年半的冤狱,改变了他一生。“谁管你是不是冤枉的,你终究是蹲过大牢”。冤狱和平反在中国独有的历史渊源,让这个话题在开场没多久之后,就落入了中国语境。

此外,美版中那个浑浑噩噩,只顾赶回家看棒球赛,随意改变自己立场的7号陪审员,也被改编出了很有中国特色的小人物味道。在这里他着急的不是什么无关的娱乐,而是他那一箱子被停水停电的冰棍,是他的生计所在。他着急结束这场他看来毫无意义的讨论,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好回去拍李老师的马屁,给水给电,继续他卑微的小商贩生涯。他在扭转立场之前的这一番爆发,虽然还是证明他不关心,也不在乎有罪无罪,但给了这个小人物一个坚实的心理动机,以至于他看起来都不那么令人讨厌了,当然这并不代表他的做法是对的。

另一个出场不多,却隐隐不散的角色,不可不提,就是——李老师。他是这场关于法律和公正的讨论真正发起者,也是掌控者。开场他官腔满满的拉开了序幕,中间韩童生与何冰接近失控要开始斗殴的时候,他出场一句话就镇住了场面,大家恢复秩序他又瞬间消失无踪。大家的孩子是他的学生,小商贩被他的爱人管着,学校的保安就更不用说,这个角色让你想起了谁?相对于原版, 这个威严满满的角色,才是真有味道,也是“公民”不可能出现的一个暗示。你想做公民?你孩子的未来在人家手上呢……

最后,8号何冰在讨论中所说的一句话,也引出了我们这个社会独有的特色,就是“我们不关心过程,我们只关心结果”。陪审团存在的意义,是研究和质疑已有的法律证据,寻找其中的破绽,得出是与非的结论。但3号韩童生的一句话,是很多人的心声,也是我们经常在讨论过程中看到的——“你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你告诉我是谁杀的?真相是什么?”

陪审团质疑证据和程序,是他们的职责,但破案寻找真相这事,是警察的职责。可惜,大部分人也意识不到,这个责任的边界所在。如果说你质疑?那你就必须给我个答案,那能质疑的人就很少了。而且答案我随手就给出了,那还要警察干什么呢?

总之,《十二公民》的改编很成功,是依靠很多这种本土化的意识和细节支撑起来的,粗看起来好像比较简陋,单调,甚至生硬,不过如果仔细思考,会觉得格外意味深长,水下没有彰显出来的东西,远比水上的多。比如那个广被人诟病的检察官证件一瞥,好像伟光正,但我觉得很悲哀。8号充满公民意识,源于他是检察官,职业素养在那里。但这个社会,有几个检察官啊?其余11个人,算得了公民么?在非常多的细微调整下,《十二公民》这个集中在一个房间里,情节不出奇,完全依靠演员发挥演技支撑,靠对白取胜的电影,成为2015年目前为止最好的非商业片。

这个改编,对得起原作,也对得起观众,对得起演员的努力,对得起所有人。


希望大家尽力进场去看,支持国产佳作。我记得,有人曾经吐槽,“韩国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只有改变电影的国家”。现在电影在努力改变国家,那么请你支持一下电影吧。光靠电影孤军奋战,那就真的只是一个白日梦。

PS:意外看到有人气愤的指控“这电影抄袭!”这个抨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感谢用户能有如此强烈的知识产权概念,这是时代的进步。但这部电影是“翻拍”,制作方从来没强调过这是自己原创,而是翻拍经典,肯定也是获得了原著授权的(当然这个我没有证据,如果有人能证明制作方并未获得美国方面相关授权,欢迎出示证据,我铁定支持!)另外这也不是《十二怒汉》第一次被翻拍,俄罗斯,日本,也都曾拍摄了富有本国特色的《十二怒汉》。既然洋人拍得,我们中国人当然也可以拍得,获取授权就好。


user avatar   male-s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部像话剧的电影


user avatar   jin-gu-29-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电影翻拍自美国1957年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剧本底子在这里摆着,而且做了很多符合时代特色和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创新,所以整体质量不错,细节也很用心,演员应该都是话剧演员出身,所以虽然表演上有些戏剧化,但台词功力和舞台经验很牛,表演很有张力。所以是部国产良心剧(虽然不是原创)。

我想重点说说,正是由于进行了根据时代和国情的本土化改编,在改和不改中出现的一些不合逻辑的地方。

1.由于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所以整个故事的背景必须进行改变,本剧的改编是,这是一个政法大学对学生进行的一次补考,让学生针对社会上一个真实案件进行模拟法庭辩护,然后由学生家长模仿西方的陪审团制度进行最后的讨论,得出一个一致的结果,作为补考是否通过的根据。嗯,这个设定就有点尴尬了。首先,我不知道哪所大学会想出这么有创意的补考方式,也算是蹭社会热点?所谓补考,那必定是第一次考试没通过,或者没参加吧,那第一次考试是什么形式的?也是这个样子,还是正常的答卷子?如果第一次考试是答卷子,那这次变了形式,是不是不公正了?如果设定成一次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都比补考合理吧?其次,就算是这个设定合理,那为什么这么巧,需要补考的学生的家长都在北京?现在的大学生可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要是有个学生的家长都在海南,怎么办?来一趟的路费学校给报吗?还是说剥夺这个学生的补考机会了?再次,就算是恰好这些学生的家长都在北京,学校对这些家长的身份需要核实吗,或者说要求严格吗?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家长都是什么身份,7号小铺老板和11号保安直接就是来凑数的,这个不说了,3号家长是替他姐姐来的(他姐姐姐夫怎么不能来),4号家长是一个女学生的“干爹”(这也行?虽然他们说是真心相爱冲着结婚去的,但,这个学校能提倡吗),5号家长看年纪和最后的结尾镜头,应该又是某位学生的恋人(就算是哥哥,那父母怎么不来),9号家长应该是学生的爷爷或姥爷吧(难不成又是父母都不在身边),10号家长,那个歧视外地人但又得靠收房租吃饭的,他自己说了,孩子考不上大学就得去当民工了,那也就是说他的孩子没在这个学校上学啊(他来干什么,又是个凑数的),最后算下来,12个家长,只有2号、6号、8号、12号四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家长,喂,这次补考也太儿戏了吧?

2.刚才没说1号,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家长,只是一个学生,来组织这次讨论会的。不知道是这个演员本身的演技问题还是导演要求这么去演,总之我觉得他是整部剧的最大败笔。作为一个被挑出来组织这么多人参加讨论会的人,就算不是学生会干部或班干部,但起码应该是个班里的活跃分子或优秀学生,而且组织领导能力得到老师认可的吧?但他呢,全程看不出一点组织能力,整个会议全是在争吵中度过的,而且他全程是一副为什么让老子来组织老子不爽你们吵你们的跟老子不相干的表情,没对别人有一个笑脸吧,谁对他有一点不尊重,立马大呼小叫吹胡子瞪眼甚至老子不干了,你可是面对的学生家长啊,你代表的是你们学校的形象啊,你这个样子,丢的是学校的脸面知道吗?而在美版里,1号和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和别人争吵是不突兀的,而且全程很好地控制了会议流程,很有领导力和亲和力,存在感很强的。

3.嗯,可能为了和原版一样,体现在一个密闭闷热的空间里所以大家心情烦躁失去理智吧,本剧让众位家长去一个破旧的仓库里讨论,没有空调,还漏雨……喂,你是个大学你知道吗,这些人是被你邀请来配合学生补考的好吧,你就不能拨出一间好一点的教室来?只有十二个人啊,一间普通教室就能放下了吧,就不用说活动室了。还是那句话,这是代表你们学校的形象啊,太不当回事了吧?

4.作为案件最重要的证物的那把刀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们一开始都认为它很特殊,不是寻常能见到的,具有唯一性。原版是一把刀把上有雕刻的刀子,从镜头上看可能是人工雕刻的,所以被认为不寻常很正常,虽然最后被打脸。但这一版里,那把刀子再怎么看也很普通吧?而且在1957年,没有网络,想找到另一把一模一样的刀子确实只能一家一家店去转,很不容易(虽然男主很快就找到了),但改到现在这个时代,网络这么发达,男主能在网上包邮就买到一把一样的刀子,居然案发讨论了一个多月,还有人认为这把刀子不寻常?

5.还说刀子。在原版和本版中,都是有人对死者身上的伤口提出疑问,然后5号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结论,这种刀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是往上刺而不是往下扎,所以凶手应该是不熟悉这种刀子的用法。在原版中,嫌疑人本身就是小混混出身,对各种刀子的用法了如指掌,所以这是个证明他清白的有力证据。但在这一版中,嫌疑人是个富二代啊,他对这种刀子的用法不熟悉才应该是正常的吧,所以这个证据不是反过来证明他是很有嫌疑用了这把刀吗?

6.原版有一个剧情,刀子上的指纹被凶手走之前抹掉了,所以警察提取不到,而且后来嫌疑人是又回到家里才被警察抓到的,推测是他来拿走这把刀子。这在后来的剧情中也是个很重要的关键点,来证明嫌疑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到底是冷静还是慌张。但在这一版中,不知道为啥这个情节被略掉了。那刀上到底有没有指纹?有的话,那一切讨论都没有意义了,只要对比一下嫌疑人的指纹就真相大白了。如果没有,证明凶手很冷静,但冷静的话为什么还把刀子丢在凶杀现场,直接回自己的家,直到被捕?

7.两个证人之一的老人,作证说听到了嫌疑人和受害者争吵并且看见嫌疑人离开。为了证实他说的对不对,大家做了个实验,最后证明老人从卧室走到门口打开门需要40多秒,而不是他自己说的15秒。原版和这一版都是这样,这是我一个从看原版时就有的疑问,这房子得有多大?就算是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走的慢,换成一个身强力壮的人,速度快3倍吧,从卧室走到门口需要10秒的房子得有多大?原版发生在1957年,还是在美国,所以我只能存疑,不知道那个时候的美国是不是普通人能住得上这么大的房子,但是在这一版,故事是发生在北京,发生在当下啊,大家想想,首先北京有这么大户型的房子吗,其次,就算有,一个成天找被遗弃的儿子要钱,一事无成的外地人,一个一生默默无闻,需要被别人认同的孤寡老人,买得起或租得起这么大的房子吗?

8.另外一个证人,那个作证夜里从自家的床上看见了对面窗户里行凶的全过程的女人,是最重要的一个证据。但实际上她是近视眼,那个时候没戴眼镜,所以不可能看见。在原版里,女人的房子和被害人的房子是隔了一条街,街上有有轨电车,她是恰好通过有轨电车的玻璃看见对面的情况的,我不知道那个时候美国有电车通过的街道有多宽,但根据电影里的描述,不是很宽的,因为说她从屋子里一伸手都能摸到轨道了,虽然是夸张,但也说明确实离得很近,估计也就二十米左右吧,那一个近视眼是很有可能看见对面模糊的情况,只是看不清楚的,所以这个女人是在想当然的情况下做了伪证。但在新版里,因为是在当下,因为是在北京,找不到有轨电车,所以改成了是隔着城铁的玻璃看见对面的。好吧,有见过北京城铁的同学想象一下,城铁两边的居民楼距离有多少?别说一个没戴眼镜的近视眼了,就算一个双眼视力一点五的人,在晚上,能看到对面楼上的模糊影子么?那这个女人可不是想当然地做伪证,而是故意做伪证了。

9.在原版里,发现这个女人是个近视眼,是因为她的鼻梁两边有小坑,而且老做揉鼻梁的动作,新版也沿用了这个设定。但别忘了,50多年过去了,科技在进步。我不知道1957年的时候眼镜质量如何,会不会在鼻梁两边留下坑,但我知道我也戴了二十多年眼镜了,也不是很贵的好眼镜,但我的鼻梁两边没有坑。而且,如果这个女人是为了美而不戴眼镜的话,以现在的化妆技术,就算有坑也可以被粉盖住吧,更别说导演和编剧知不知道现在有一种玩意叫隐形眼镜?

先说这些吧,还有一些其他小细节就不说了。说这么多,不是为了喷也不是为了黑,新版真的是一部不错的国产良心剧。只是想说,再做改编时,真的应该多下些功夫,更严谨些,有些不能照搬,有些也不能随便改。




  

相关话题

  特朗普声称要废除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Act),这会带来哪些影响? 
  美国麻省理工知名华人教授陈刚,因未能向美国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国的工作和获得的奖励遭逮捕,对此你怎么看? 
  广东汕尾新增 1 例确诊,系深圳超市员工,其 3 名家属和 2 名同事核酸阳性,下一步防控应注意什么? 
  阿米尔汗《摔跤吧 爸爸》为什么排片这么少?时间也不是特别好? 
  如果中国清朝没有没落,仍然强大占据世界大部分GDP,拥有众多的附属国。 那么到了现在这个世界会怎样? 
  如何评价昆明机场设立祈祷室? 
  如何看待李佳琦被指虚假宣传状元蟹一事? 
  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将开展,试点期限为五年,不包括农村宅基地,将产生哪些影响?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如何看待世卫组织称,如能继续控制病毒传播并减少死亡率,新冠肺炎大流行非常有希望在 2022 年结束? 
  怎么看待山东9岁男孩过年给作为长辈的9个月大的婴孩下跪磕头?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压气机叶片是扭转的样子?
下一个讨论
如何很快判断出一个人是不是聋哑人?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