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奇,从热索沿着吉隆藏布谷道南下,到阳布也就一百三十公里左右距离,福康安是怎么深入七八百里的?何况他在甲尔古拉山就被挡住了。
3月20日更新:
我回来看了一下,好家伙一大波八旗太君子孙、满克斯、二鬼子涌进评论区……
不是,我寻思你们能来点干货反驳我吗?在我评论区里搞复读,这就是无能狂怒吗?
拜托,你们到底拿不拿的出能反驳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解放军出版社、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的干货来啊?
我倒是真的想见识一下,国内外研究中国军事和军事史的专家学者里,究竟有没有认为福康安能比肩甚至超越卫霍的带聪明?
说个笑话,在著名带清遗老代表、《清史稿》作者赵尔巽眼里,清粉竭力鼓吹的千古战神福康安,其实不如同传的富察·明亮,另一个同传是孙士毅。
福康安是千古战神,那带清两三百年里别说千古战神一箩筐,万古战神也是一抓一大把。
带清赢麻了都。
——分割线——
好家伙,八旗太君精神孝子贤孙们脸皮之厚,已经刀枪不入了 ,居然敢碰瓷卫霍。
是时候给神奇物种泼泼冷水了。
查查国家军事权威对于汉匈战争以及卫霍的战术战法、功绩成就、历史意义的评价,很难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载录的河西之战与漠北之战: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载录的汉匈战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载录的清廓战争:
两相对比,公开处刑。
别急,还有更狠的。
【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同本书里对清廓战争的描述:
……
以及【中国军事史编写组】载录的汉匈战争:
而【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清廓战争的载录:
……
有福康安什么事?
就这居然有脸碰瓷卫霍?
——原回答——
知乎清吹怕不是从虎扑历史区来的?跟廓尔喀这种菜鸡打了一次几千人级别的战争,还没全胜,就敢吹战神了,更过分还有吹让所有汉人将领黯然失色的?
老实说,曹贼“以一当十”都不敢这么无耻鼓吹。
打廓尔喀唯一看点就是所谓“距离”,然而福康安赖以作战的人力物力后勤,基本都是当地藏人支撑,实际作战距离并不夸张。
福康安要是战神,那李广利这位受限于西汉时代的军事科技、后勤、地理、经济、粮食、医疗等条件,却依然能翻越帕米尔高原,远征灭大宛的,是不是该叫战神之王?
福康安打廓尔喀也算什么威震千古的不世之功的话,有清一代早他么睡觉吹、吃饭吹、啪啪啪吹的百年循环了,网络的清吹们真以为自家满洲君臣谦虚不宣传呢?
搞笑,大清鼓吹自家功绩,什么时候客气过?“得国之正莫如我大清”之类无耻到令人发指的言论是谁说的?药店连?以“十全武功”洋洋自得又是谁?尼玛镇压台湾农民起义军也要算进去标榜鼓吹,简直……
满清高压统治奴训+文字狱+禁锢思想等等,早就把自我洗白鼓吹粉饰的手段玩到了极致,而且遗毒至今,一堆清吹张口康乾盛世,闭口带清无昏君、东北嫁妆、给新中国打960万领土等暴论,如果福康安真有清吹鼓吹的那般威震千古堪比卫霍,早就成为所谓的“公认”了。
还轮得着这里一堆神奇生物搁这上蹿下跳?
2.09更新:
总结一下清吹的话术
1、把包括我引用过的文献以及原始史料中,关于福康安反攻阶段道路非常难走的话反复复述,强调其道路难走。
(关键我在回答里,也一再强调其最大难度是反攻阶段爬山涉水道路难行险峻,并无否认这一点,争议在于,只是道路难行是否达到清吹嘴里的“汉族王朝”历代都被完爆的TOP战神水平?)
2、英尼战争中尼泊尔人表现还可以,所以福康安打的不是弱旅。
(其实还有个更离谱的跟我说因为英国人仍在征召尼泊尔雇佣兵,所以福康安打的绝对是强敌。)
我的回答最下面有直接参与廓尔喀军事改革的英国人的自述与转述,包括深耕廓尔喀首都十几年的英国人。
在与福康安交战之后没几年,尼泊尔人逐渐开始深入接触英国人并展开贸易,在英国退役军官的帮助下进行军事改革。
到与福康安作战的十周年后,尼泊尔人在首都附近的军队基本实现了连队化编制,统一服装颜色,淘汰火门枪,列装火绳枪并展开射击训练。
但在1802年英国人仍然认为他们射击水平非常垃圾。
英国人最初并不想吞并或武力入侵廓尔喀,而是试图将其视为可以帮助自己稳定北印度的盟友。在尼泊尔进行了十五年的军事训练和改革。
所以,十几年后英尼战争中尼泊尔人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自己塑造的。
@高天流云 这位朋友,反复说我看文献不仔细,但是他自己又反复用1814年尼泊尔人的军事水准,来论证1791年尼泊尔人的水平。
我想问一下这位朋友,您看的什么文献告诉你可以拿1814年的廓尔喀军来论证1791年廓尔喀军表现?
1814和1791,我左看右看,也并不相似。还是说您觉得英国人十几年的改编,顾问,训练调整,武器服装后勤统一,都是白用功?
二十几年后的廓尔喀人当然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语,要不怎么会在第二次清廓之战中把清军吓得屁滚尿流呢?
“仅隔二十余年”..........................卢沟桥事变1937,抗美援朝1950,这甚至只仅隔13年。在您看来恐怕志愿军战士和国民党军队也是大部分因素都没变啦?
照本回答下很多人的逻辑,我也可以用嘉庆清军的表现来论证福康安时期就是运气?
至于那些秒杀解放军还有拿英国外籍雇佣兵来证明福康安牛逼的,我都不知道是清吹还是清黑。
更新:
在点评福康安的指挥才能之前,有必要先把地形图弄上来。
上面四张是我自己用手机拍摄的我书房里的大比例立体地形图的战区区域地图。最后一张则是《第二次廓尔喀之役》里面的收录图。
其中拍摄有成都的那张图,是告诉你们,本次廓尔喀之战福康安所使用的主要兵力就是来自成都平原西部川西嘉绒藏区等处的一堆土司土屯士兵。
比如跟清朝死磕了很多年的金川兵,就是主力之一。
那本史料的名儿我忘了,好像是 土屯官厅志 还是 土屯职官志 来着。卷四有专门的记录参加廓尔喀之战的土屯官兵的人数。
总数多达8000人。
他们对于抗击异教徒入侵藏地非常狂热,尽管这一块的信仰和卫藏后藏实际上是大不相同的,金川一带实际上是苯教残余。
但是他们仍然将后藏卫藏视为自己的宗教圣地,所以热情参与抗击廓尔喀人。
此次作战,绿营和索伦兵人数都不多,主要依赖川西土司兵和卫藏土司兵。
另外,福康安的后勤基地也是在卫藏,粮食火器弹药火药全部以卫藏地区为核心进行采购。只有部分马匹来自西宁。
在达赖集团的全力支持下,福康安实际可以调动的总兵力有近两万人。(少量四川绿营+一千索伦营官兵+6-8千嘉绒藏区土司兵+数量不明的卫藏土司兵)
不过许多土兵还要分处把守关卡,部分绿营要押运粮饷。
可直接投入日喀则-吉隆一带的战区直接作战兵力在万人以内。
但是廓尔喀人的数量肯定也不超过万人。
之前在下面叙述的内容已经讲过一部分,福康安此行的后勤采买主要是由达赖团队和两名清政府官员负责。
康区,前藏等处采买的物资,统一汇集到卫藏拉萨一带再往日喀则方向前送。
开战之前,达赖团队已经准备了足够一万五千人一年之用的粮秣。除弓箭是西宁送来之外,其余火药,铳炮都是在藏地就近解决。
好在廓尔喀人也没什么火炮,火枪也是老式火门枪搭配火绳枪为主。
之前有人在网上到处说廓尔喀人装备英式武器,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把几十年后的廓尔喀再次入侵打出藏尼条约那一次跟这一次福康安的混淆了。
此战打完差不多十年之后,英国人才开始逐渐渗入廓尔喀,汉密尔顿亲自抵达廓尔喀首都一带时,已经是福康安这一仗十几年后。经过一些英国教官和商人的努力,那时的廓尔喀人逐渐实现王都附近军队的连队化,服装统一和配置火绳枪。
此战尽管福康安,达赖,廓尔喀王子一共送了四封信给东印度公司,但未能得到回信。东印度公司也没有介入此战。
因此,除非有些廓尔喀贵族私人雇佣了在北印度游荡的英国冒险家或退役军官,否则廓尔喀军中不太可能出现燧发枪。
至于火炮是肯定没有。
在福康安抵达之前,廓尔喀军和清军,藏地土兵,爆发了两次堡垒攻防战。
廓尔喀人攻击日喀则宗城卡寨,尽管守军只有七十多人,但廓军未能得逞。清军则攻下了廓尔喀人一个一百多人驻守的营寨。
在正式开战之前,福康安得到了许多时间和达赖团队一起囤积物资,还有时间调查事情原委,通信。和廓尔喀方面交涉,甚至还收到了对方的六件礼物,不过之后他又送了回去。
从正月到布达拉宫,一直筹备,交涉,调查到五月份,正式作战。正式动手时,一万五千人一年份物资已经聚集拉萨一带前送,至战场距离约为250-300公里。注意,从拉萨到日喀则,吉隆前线这一段,可不是什么天堑,这里是藏地少有的比较好走的地形,是河谷道。
为什么会有近半年时间在藏地筹措物资的空档呢?
因为廓尔喀当时的情况根本就不是一般网上谣传的要吞并西藏这样的宏伟目标。
乾隆和福康安的书信往来,谕旨,其实都很明确,廓尔喀人的目标主要是劫掠扎什伦布寺,这个寺庙有三千多喇嘛,防卫能力不强,但极其富裕!
再加上边境贸易的一些经济纠纷,陈年积怨。促成了这次数千人的入侵。
实际上乾隆并不认为所有的边境纠纷都是廓尔喀人的过错,但是他认为不能让他们隔三差五进来抢劫,所以一定要教训他们。
廓尔喀人这点兵力,要说有鲸吞西藏之志,未免过于扯淡。
值得一提的是,廓尔喀人入侵之后,在搬运扎什伦布寺的金银珠宝珊瑚(是的,居然还有很多珊瑚)时,廓军翻越雪山返回,遭遇雪灾,足足冻死了2300人,遭到重创。
廓尔喀人主要使用短打兵器,以短刀短剑为主,配以部分火绳枪,火门枪。披甲率我实在查不到资料,但是其军队组织是贵族征召,各地拉贾,苏巴招募,并分别发饷,补给的水平。
服装是肯定不统一了,能有多少甲,只能看那个领主有没有钱了。
因为地形原因,尽管有骑兵,但没有大编队骑兵作战,廓尔喀人也不使用长矛队。
还有一点就是廓尔喀人没有火炮。
总的来说,福康安与廓尔喀人这一仗,双方基本是拼肉搏战定胜负。在西藏当地筹措的火枪火铳小炮只能说聊胜于无。
川西的土司兵相当卖命(带有宗教战争色彩,有牺牲精神),在肉搏之中能够多次击溃廓尔喀人。
但是廓尔喀军队的水准,实话实说,属于欧亚大陆上的很低的层次。更不用说廓军并没有倾国而来,它估计也做不到这一点,它核心目标只是劫掠后藏寺庙财富(喇嘛真的有钱)。
在非洲中部几个有大规模披甲骑兵的势力,都比廓尔喀强力。
前期清军人数占优,川西土司兵+本地土兵+索伦营+少量绿营,规模在万人左右,福康安分出一支偏师三千人作为辅助攻势。
廓尔喀人三四千左右,五天不到,全部溃逃出境。
之后是一系列攻打廓军碉卡的作战,金川兵几次翻山绕道进入廓军碉楼后方,得以一路破碉前进。
详细作战过程记载我就不复述了。到最终一战,甲尔古拉山福康安受挫为止,廓尔喀军集结规模最大达到约7-8000人水平,清军则减员至5000人水平。
综上,这场战争敌我双方战场汇集作战兵力长期保持在一万五千人以内。属于小型作战。
讲道理,可以说菜的不忍直视。廓尔喀人没有组织过任何像样的战术突击,反突击,迂回,和冲锋。
基本上廓尔喀人就是依托各种障碍物和营寨进行命中率超低的射击。
即使十年之后英国军官的评价都还认为廓尔喀人基本没有合格的射击能力。当时就更别提了。
其实清军最后停步不前的甲尔古拉山之战,廓尔喀人虽然有七八千人,但真正和清军交手的廓尔喀人也就四五千。
因为有至少三千人的一股廓军只是“隔着横河与大河交汇处隔岸放枪助威”................
廓尔喀人的火门枪火绳枪,隔着百米河岸放枪,命中率和杀伤概率,自己想象吧。
毫无疑问,福康安所指挥的廓尔喀之战,最大的困难在于进攻阶段的行军过程。
但作战经过及含金量远不如福康安自己参加过的大小金川之战第二阶段。(为了避免清吹说我黑大清,我不拿其他朝代对比先,我先拿乾隆朝自己的大小金川之战对比。)
参加作战的金川土司兵也证明在残存苯教的宗教圣战号召力下,所展现出来的肉搏突击能力非常可观。
大小金川之战第二阶段,五千金川兵突击清朝企图迂回绕过当嘎尔拉山的三万野战主力,将福温等三大主将及随行武官将佐,保障文官等一百六十三人斩杀殆尽!
福康安廓尔喀之战的副手海兰察当时就在福温左翼侧后,发觉情况不对之后仅能率领索伦营建立 一个防守战线庇护友军溃兵而无法营救。
廓尔喀人的表现,完全就是标准的印度阿三水准。肉搏能力弱,战斗意志力差,射击精度低。
而且廓尔喀人军中有一大半来自低地居民,比清朝占多数的土司兵更不适应高原气候。其后勤保障能力也根本达不到一个中世纪强势封建王朝的水平。
进攻西藏的廓尔喀人不过六千左右,结论扎什伦布寺之后就冻死了两千三百人。
跟当年的大小金川相比的话,简直是侮辱了金川人。沙罗奔,郎卡还在时,岳钟琪都不敢轻易与之决死。
小时候都看过《还珠格格》吧,里面第一部出现的巴勒奔,就是“巴勒布人”廓尔喀人,+沙罗奔,凑出来的角色。
历史上沙罗奔和郎卡确实很跋扈,川西两大猛将。
直到他俩病死了,乾隆才发动了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战。
第二次金川之战虽无郎卡在世,但金川兵仍有几次精彩的大胆战术突袭,尤其是团灭福温那一次,把乾隆打的不敢再让任何人提绕道进金川河谷的意见。(这是几十年前傅恒的方案)
廓尔喀人可以说表现怂的连金川人的脚毛都比不上,战术也完全看不出来,隔着大河放枪助威友军这种蠢事也做得出来,属实是标准的阿三操作。
——————————————————————————————
最后,清吹以后悠着点,少吹点牛皮,多读点书。比如下面这些说法,就很不靠谱。
这位怕是不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如何保障军级别部队入藏的,解放后没多久就组织了震惊世界的藏地空投补给行动。
组建了个高原机队补给入藏的军级重兵集团,而且开辟了入藏的稳定客机航线。
还尼玛八十年代都达不到福康安这个三百公里后勤补给线的水平,我以为清吹一般只是 自认为可以吊打明吹,现在倒好,都开始用清军秒杀解放军了!牛逼!
别说任何朝代了,就乾隆朝参加过打金川,打缅甸的,谁还能把打廓尔喀人当回事儿?
哎哟,卧槽,这吹的。这福康安起码得生擒拿破仑,打进莫斯科活捉沙皇才配得上这赞誉。
要论古往今来的域外远征,后勤线拉的比福康安长,战争规模更大,难度更高的,那多了去了。
别的不说,就说清吹最痛恨的明朝。
王骥蒋贵十三万人西越缅甸密支那深入千里,越过那么多横断山脉,规模如此庞大。和麓川王朝在数百公里战线上摆开重兵集团打了好几年的大战。
每次会战都是福康安廓尔喀人作战规模的数倍。
至于以前生产力更为低下的唐代汉代那些远征壮举我都不用说了。关键对手是什么水平,廓尔喀人是什么水平?
本来我也很佩服福康安这次成功又出色的战役,怎么着也是一次漂亮的特种作战。
但愣是被清吹吹的犯恶心了都。
更新线——————————下方内容为有关廓尔喀王国的一些军政基本情况和针对清吹吹牛逼的辟谣内容。上方为更新内容,对福康安的指挥才能的评价以及继续打击清吹的部分。
首先向高赞 @Xanthe 致敬,这个问题看下来,似乎只有他是在一本正经的认真回答问题。
而其余的人则把这个问题演变成了带有某种不可告人目的的狂欢。实在令我倒胃口到极点。
在收拾他们之前,我还是要先好好回答这个问题,针对高赞的内容做一些补充。
首先是关于廓尔喀王国当时的基本情况,实力,军队水平等。
我所依托的主要是《中国藏学》2007年第四期——《第一次廓藏战争(1788-1789)中的议和潜流》(载《中国藏学》2007年第1期)的续篇。《乾隆朝第二次廓尔喀之役(1791-1792)》
以及英国人弗朗西斯·布坎南·汉密尔顿著的《尼泊尔王国廓尔喀家族统治时期的 法律行政及政府军队管理》
首先是关于廓尔喀王国的性质,主要观察者为柯克帕特里克上校(Colonel Kirkpatric)。
廓尔喀王国有明显的双轨制,东部地区更接近于 古代印度教体系,而西部地区更充分地模仿了穆罕默德(伊斯兰教)体系。
每一个小领地或庄园被称为“岗”(Gang),每两个或三个小的“岗”由称作乌姆 拉·莫库杜(Umra Mukudum)或玛哈特(Mahato)的官员管理,十到二十个岗由一个名叫德沙利(Desali)或 乔杜哈里(Chaudhuri)的高级官员管理,由穆贾达尔(Mujumdar)或会计师协助。
东部基本官员叫比查里 (Bichari)西部被称为达罗加(Darogah),地区贵族首脑,类似公爵伯爵的级别,在东部叫卡伊(Karyi),西部地区 叫做瓦泽(Vazir)。他们就组成相当于印度地区的拉贾议会(土邦王公会议)。
廓尔喀王室为了监管控制这些地方贵族拉贾会议或在英国人眼里算是拉贾法庭的贵族群体,在每个地区派驻一个类似特派员的代表叫做苏巴。
一个区域的拉贾一般由五六个婆罗门贵族家族组成。
“苏巴是一个管理财政税收、司法和警务的官员。 事实上,他一直负责打理他所在行政区的整个皇室 收入。 他有时借助于一个叫福兹达尔(Fouzdar)的级别较低的下属官员以自己的名义收集不同的收入分 支,有时把它们交给下属伊扎拉达(Izaradars)进行征收。福兹达尔斯之下的土地财政收入,是由乔杜利斯 (Chaudhuris)或德萨利(Desali),及上面提到的其他下级军官征收。 这些办事机构没有一个是世袭的,对 他们的报酬也没有任何正规的支付体系。 有时他们的津贴是按土地支付,有时是按租金百分率提成,有 时候又是按月发放工资。 整体上似乎在很大程度上由苏巴自行决定。 但在库尔查(Khurchah)的名义下, 苏巴和其手下的每一个人,尽可能从他的下属身上榨取更多的油水。 苏巴在他的职权范围内拥有一些武装人员,这些人被称为海港人,但他们是非正规军,如同孟加拉 民事当局所雇用的布尔坎达人(Burkandaj)。”
总之在英国人眼里,廓尔喀王室主要靠一批由自己心腹和首都贵族青年组成的“苏巴”团队,作为和地方拉贾们合作的特派员包税人,共同控制王国地方政务军务。
后面还有一大堆关于地方贵族和特派员如何包揽地方财富和刑事处罚,收入等内容我就不一一转述了。
总之根据这位英国上校访问其王国首都期间的了解,廓尔喀国库年收入水平在三百万卢比左右。
地方贵族和特派员权力非常大,掌握地方军政财实权。
而全国的核心权力掌握在一个大拉贾委员会手上,有十二位大佬,掌控全王国局势。
高级官员的职位咱们就不多扯了,反正很拗口,总之高级军官职位叫 塞尔达。
注意了,接下来关于廓尔喀军队的见闻,是在和清朝的廓尔喀之战后十年了,是1802年开始的记载。
廓尔喀在和清朝的战争之后,开始引入一些英式军队的规程,开始改造他们的军队。
廓尔喀人开始尝试统一军队服装和津贴标准,此前主要是靠分配土地给小军事贵族,再由他们去征召士兵并给士兵支付工资。
首都一带的士兵和连队级军官基本得到了土地。
英国人还记录了1802年廓尔喀军事贵族的土地的产出水平。“每一个在连队担任指挥的苏巴达尔(Subahdar 尉官)有 15 小块开特(khets 计量单位)或田地,每年 收到 400 卢比或 500 卢比,其中每一地块田估计产出 100 穆里斯(计量单位)或 23-41 温彻斯特蒲式耳 (计量单位)的谷物。 如果土地被出租,尉官获得一半收入”
英国人对廓尔喀军队训练水平,着装,射击能力的观察。
“几乎没有士兵精通战术,去考虑他们所拥有的强大国家。 他们是否习惯于更迅速的服从命令 听指挥,更灵活熟练地使用武器,这不是很重要。 可他们不会装子弹,他们拥有所有的明火枪,但这些枪 的状况不是最好的。 他们不使用刺刀,而拥有各种刀剑,也许这更适合这样的国家,我相信这些人在使用 刀剑时十分灵巧娴熟。 他们的腰带上也有一把大刀或匕首(Khukri 廓尔喀刀),他们手中的刀的用途与胡 迪布拉人(Hudibra)的目的一样多。 这种情况在柯克帕特里克上校著作的第 118 页对面最上面板块的图 形中做了展现。 当这位绅士访问这个国家时,同一连队的军人穿着非正规服装,有些是红色,有些绿色, 有些蓝色。 当我见到他们时,这种不正规已经得到改进,所有的人都穿着红色服装。 除此之外,每一个连 队都有其独特的领徽或帽徽。 尽管他们的武器不干净,但他们看上去并不像柯克帕特里克上校看到他们 时的情况那样糟糕,正如他说得那样他们的火枪看起来似乎没有几支适合服役[5]”
“ 军队有两种:一部分是来自低地的投机者,士兵一个月通常获得五个卢比,并且经常值班。 其余的都 是从泽闵达尔(农户)家族中最结实的年轻人中挑选出来的,由于他们的父母或亲属会送来其他年轻人 代替他们,因此他们常常感到欣慰。 由于在军事变革中没有任何一种指令被尝试执行,唯一的练习就是 打靶射击。 一个班的列兵每天接受日常食物配给;根据他们认定的刚勇行为,一年的军饷分两次发放从 20 到 100 的卢比不等。 然而,那些收入超过 25 卢比的人数很少,整个部队装备有火绳枪、剑和靶子。”
首先,根据以上内容,要澄清几个著名谣言。
这特么谁传出来的扯屁谣言。
廓尔喀人直到和清朝打完仗十多年之后,才开始普及火绳枪。而且只是偶尔训练,射击水平并不理想,他们更擅长使用短剑短刀。
服装也一直到英尼战争时期才略有改善到逐渐统一,之前的军队服装大概是五花八门,要看你来自哪个地区的贵族麾下。
这真是清吹的经典老谣言了,一度把老子也唬的一愣一愣的。
经过我仔细查证,在福康安和廓尔喀作战期间,福康安,达赖喇嘛,以及廓尔喀王子,一共给东印度公司发去过3-4封信。
福康安是希望披楞(东印度公司)一起参与围攻廓尔喀,达赖是希望东印度公司不要相信廓尔喀人的话参战。
而廓尔喀人直到接近战争尾声的概念六月底,才写了两封信给东印度公司希望得到援手。
东印度公司从头到尾都没有来得及参与或影响这场战事,更谈不上大力援助廓尔喀,武装他们。
廓尔喀人直到十年之后,才让有意图通商合作的英国军人,冒险家,东印度公司高层进入首都,甚至插手军队改革。
那时廓尔喀人才开始普及统一军服,火绳枪。但仍主要依赖短打武器。
有几个清吹ID特别喜欢在我的回答下留言,屡屡看到他们拿乾隆万里转运物资进藏打仗吹水。
今天我特地查阅了一些清史稿的史料还有中国藏学,中国西藏网 藏学研究 上面的几篇论文。
特地在此强调澄清。
此次入藏作战,清朝军需物资从内地运输的,只有弓箭和4500匹马。
其中1500匹马由福康安到达西宁时,勒保从甘肃绿营中抽调出来,给福康安和随行官员携带银两所用。
其次是索伦营赶到时,沿途在青海藏区的蒙古各部处购买了3000匹马,供索伦营官兵使用。
最后就是弓箭,是从西宁带去的。
其余粮草,火药,老式火器,全部经由达赖等藏地僧俗贵族在前后藏就地采购。一共在藏地就近采购了14万石粮食,以及大批牛羊,可供一万五千人一年之用。
从四川采购的物资,从头到尾就没运进西藏。
为啥呢?
无论是大清朝还是达赖,对于川地运输入卫藏路线上的活佛属地根本控制不了,无法快速协调,受到刁难。
所以福康安的后勤,是由藏地负担的,而非内地!
当然,银子是内地带去的。
有点晚了,剩下的内容明天再更新吧。
先说结论:福康安反击廓尔喀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难度极高的跨境作战。
我贴出专门研究福康安反击廓尔喀作战经过的论文原文——《乾隆朝第二次廓尔喀之役(1791—1792)》(作者邓锐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员,已离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是国家级研究机构(副部级),是中央研究西藏问题的重要智库)。
首先,福康安自西宁出发至拉萨,全程近5000华里,福康安一路兼程到达,可谓神速!
其次,在进攻廓尔喀时,喜马拉雅山高峻、险绝的地形,给清军行军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福康安在后来的奏折里说:
“查济咙西南,山势愈窄,道路愈险……通往贼境之路,唯热索桥为扼要之地。
两面高山夹峙,石崖壁立,俯临大河,缘山一线窄径,乱石崎岖,步步陡折,其两崖高峻不相连属处所,横架独木偏桥,攀藤而过,几无置足之地……”
这里说的是历史上罕见的一次横穿喜马拉雅山的大规模的行军,随后的几次作战即在此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世界屋脊上进行。
高不可攀、险恶至极的重重雪山,有多次让清军将士根本无路可寻,只能一边修路、一边行军!风餐露宿,寝食难安。可以想见,在交通条件极为原始落后的两百多年前,那是种怎样的行军,又需要何等的坚韧!
而击败廓尔喀军的一场恶战——协布鲁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行军条件下发生的!
东觉之战——反击廓尔喀中的一次战役:
这一场战争亘八个昼夜,清军约6000多人,在海拔五、六千米的喜马拉雅山间作战!
清军将士登山陟险,鞋袜磨烂,跣足徒行,而当地大雨如注,山巅气寒,入夜雨冻成雪,兵丁昏夜登山,遇有高数丈巨石,须攀援树枝,跳跃上下,随身的弓箭多致损折……
这样的作战条件和艰苦程度,实为历史上罕见!
而最后的甲尔古拉山之战——更是惨烈之极:
此处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近在咫尺,为免于亡国之祸,廓军依仗人数优势、地形优势死战不退,清军仰攻,冒着枪林弹雨冲锋,最后仍然击败廓军!
再次,文中明确指出,福康安、惠龄、海兰察等最为依仗和战斗最力的依然是来自东北的索伦兵。
而索伦兵是从黑龙江调来,一路赶赴后藏边境,这个行军距离、这个难度……
后勤方面,清军装备、马匹、粮食只有三分之一采购于前藏达赖处,余下的为从青海、四川及其他各地采购,转运困难。
在清军攻入尼泊尔境内后,随着行军距离的增加,后勤补给和运输条件变得越发艰难!想想看,在那个年代,单纯靠着畜力和人力,要翻越喜马拉雅,把粮食、弹药送到前线,要付出多少艰辛!
随着战争向尼泊尔境内的一步步推进,最终廓尔喀人畏惧清军的攻势,遣使求和。
至此,从1792年6月清军收复济咙,飞夺热索桥攻入尼泊尔本土,至10月福康安接受尼泊尔请降,清军在境外一共作战四个多月!深入敌境七、八百里!!远非某高赞答主所说的“通过济咙后只有一百多公里”。
廓尔喀之役是乾隆朝十全武功的最后一项。
清军从后藏出发,一路翻越雪山巨谷,历经檫木之战、济咙之战、热索桥之战、协布鲁之战、东觉之战、噶勒拉之战、甲尔古拉山之战,深入敌境,连克强敌,七战七捷,兵临加德满都!
正因为此战的艰辛,在战争结束后,八十二岁高龄的乾隆帝也承认:“自古用兵,未有如此之难”!
而且,这次罕见的军事行动,它的胜利绝不仅仅代表了清王朝的封建武功,这份旷古未有的荣耀应该属于参加这次战斗的来自各个民族的勇士!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的那句话:“在清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形成和巩固。”
最后,我们来看看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初,廓尔喀军队的战史:
一、尼泊尔统一战争——英军首次入侵尼泊尔遭遇挫败。
廓尔喀第十代国王普里特维致力于统一整个尼泊尔,于1766年攻陷了基尔提普尔,基尔提普尔陷落后,加德满都王国于1767年向英国东印度公司遣使求援。
此时的东印度公司已经在印度建立起强大的殖民武装,于是派遣金罗克率军2000名进入谷地,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张。廓尔喀军队将英军诱入山地,利用地形优势予以重创,英军最终退回印度。
1769年11月,廓尔喀王国将首都迁至加德满都,尼泊尔历史进入近代。
二、英尼战争——高原险峻的地势和尼泊尔人的激烈抵抗带给英国人的回忆。
第一阶段:1814年10月和11月,尼泊尔军队在台拉登山区(Dehra Dun)给予英军粉碎性打击。
在东部的战争中,英军得到急于收复失地的锡金军队帮助,但仍未能取得可观战果。英军本计划由主力部队越过马克万普尔直逼加德满都,结果直到第二年5月,仍未能攻克马克万普尔。
第二阶段:英军集中两万军力,通过森林中一条隐秘的小径奇袭尼泊尔军队,最终攻克了马克万普尔等城,逼近加德满都。1816年3月,尼泊尔接受了英方条件,宣布投降。
在上述这些战役中,充分说明了在跨时代的技术革命尚未出现之前,面对尼泊尔境内异常险峻的地形、艰难的运输条件,任何外来军队想要击败尼泊尔都非易事。
———————————————————
福康安戎马一生:
乾隆三十八年,年仅19岁的福康安被派往前线历练,参与攻打大金川,大学士温福战死,福康安死里逃生;
四十二年,调往东北任盛京将军;
四十九年,率军平定甘肃田五起义;
五十一年,渡海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
五十三年,调广西,预备征安南;
五十六年,奉旨进藏平廓尔喀,期间从西宁出发赶往拉萨,全程近五千华里,途中步行多日,之后率军翻越喜马拉雅山跨境作战;
六十年,赶赴贵州,平定苗民叛乱;
嘉庆元年,积劳成疾,病死军中,年仅42岁。
———————————————————
补充:在真实的历史上,福康安不仅具有杰出的军事统帅才能;他的行政、经济思想也颇为高明,看看他对西藏做出的特殊贡献:
第一、西藏对外贸易和外国人进藏的管理办法
在反击廓尔喀入侵结束后的1793年,福康安经深思熟虑后,于当年的二月 ( 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 ) 上奏清中央,力陈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和具体管理的办法:
首先,对外商来西藏进行贸易,应每年酌定次数,并统一由驻藏大臣发给执照往来,还要专派官员进行稽查,改变过去那种允许自由进出国境,漫无限制和无人管理的状况。
福康安建议,“每年巴勒布止准贸易三次,克什米尔止准贸易一次,令商头呈明驻藏大臣由何路行走,给以执照稽查出入”。
其次,外国人来西藏瞻礼、朝圣者,也要求实行一体管制。
以前,西藏任由外国商人、朝圣者等自由进出,这与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极不相称。
福康安的规定,正是实行国家管制,行使主权的体现。
第二、西藏当地货币体系的建立
众所周知,国家主权的最重要体现之一,是铸币权。
在此之前,西藏地方并无自己的货币,也没有当时内地流通的“乾隆通宝”,市场上既有内地的银锭,又有外国货币,混乱不堪。
故福康安建议中央设置铸币机构,专门铸造供西藏使用的银钱。而且,特别规定——银钱正面用汉字铸“乾隆宝藏”,背面用藏文铸“乾隆宝藏”字样——不要小看这个细节,这就是国家主权的最重要体现!
第三、课税与驻军
福康安坚持在西藏当地的商贸中课税,这在历史上属于首次——既体现了中央政府的经济管辖权,又减少了中央对于西藏的财政补贴;同时极大减轻了当时西藏底层民众对于寺庙的负担,实可说是一大善政!
在军事方面,福康安力主在西藏驻军,后经乾隆帝批准,政府常年在藏地驻兵三千。
以上所述福康安的思想,都列入了他所主持制定的《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其中对西藏的各种制度作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其中有些极其重要的内容,虽然源自乾隆帝的想法,但福康安作为章程制定者,也起到了重要的赞划作用,比如金瓶掣签,这一重大制度沿用至今(1995年,十世班禅大师圆寂,经国家批准,按照金瓶掣签的传统,确定了现今的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从此,西藏地方的区划、地理、户籍、驻兵等情况均详细载入清朝政府编修的《大清一统志》里。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清史稿》
2、《乾隆朝第二次廓尔喀之役(1791—1792)》
3、《福康安在藏整顿吏治与减免租税思想初探》
4、《福康安在处理西藏事务中的若干经济思想》
5、《尼泊尔史》(英)约翰·菲尔普顿著,杨恪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7月。
转自网友萨克达以游对平定廓尔喀的简述:
早在调福康安入藏之前,乾隆就已经部署清军展开了反击。乾隆五十六年,驻扎在成都川军绿营入藏,此时廓尔喀军已经撤出扎布伦寺,据守占领的聂拉木、济咙和绒辖三地。川军绿营迅速穿插至聂拉木,与驻守的廓尔喀人交锋,这是清军同廓尔喀军的第一次交手。这一仗,清军的人数约有500余人,廓尔喀守军不过百余人。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激战,聂拉木防守坚固的主寨和周围的小寨都被清军攻破,大将玛木萨野的侄子也被活捉。此战廓尔喀人的抵抗很顽强,但清军长途奔袭,取得这样的战果,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不过由于指挥战役的成德、鄂辉在行军时进展迟缓,而且事后请求的封赏太重,不仅没有得到表彰,还被乾隆严厉斥责,圣旨中居然出现了“无能畏怯、恬不知耻”的字样,大概也有鄂辉此前“欺君”的原因在。
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福康安奉旨由西宁出发,仅带30名侍从,星夜兼程赶赴拉萨,并将沿途的所见所闻奏报乾隆。福康安的这入藏,是清代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一次军事探险考察。福康安离开西宁时正值严冬,途径寒冷荒凉崎岖的高原,并站兼行,全程将及5000华里,包括耽搁日数在内,于乾隆五十七年正月到达拉萨,只用了50天(按照当时的记载,来往西北的喇嘛和藏族商人走这段路,需要四个月左右)。福康安沿途考察了自然地理环境,对众多战略要点如巴颜哈拉、玛楚喀(黄河源)的气候、水源、物产、地理风貌做了详尽的描述。在他之后,乌什哈达带领的索伦兵主力,也是沿这条道路入藏。可以说,福康安此行,是为清军主力入藏做了一次战场侦察。
福康安在拉萨住了27天。这段时间里,福康安做了许多大事:首先,游说达赖及前藏的贵族,获得了达赖的支持,动员了不少前藏贵族的私人武装(土练)作为清军的向导和友军;其次,借口后藏贵族抵抗廓尔喀不力,撤换、处分了一批亲近班禅的贵族武装首领和高层喇嘛,换上了达赖的亲信,使得在当时对清政府和乾隆更为服从的达赖集团力量渗入了后藏;第三,亲自审问廓尔喀俘虏,并走访了一批在拉萨的尼泊尔商人,详细了解了此次廓藏之争的诸多原委和廓尔喀的风土人情,对廓尔喀的政局特别是国王特拉纳巴都尔和王叔巴都尔萨野之间的矛盾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后来入廓作战打下了基础。处理好这一切之后,福康安将所见所闻和所为详细奏报了乾隆。
不过,福康安在拉萨也做了一件糊涂事。东印度公司一直对廓藏之争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此时派出信使,积极与福康安接触,暗示愿助清政府一臂之力。福康安居然信以为真,请旨乾隆,称自己准备发动藏地土练“会同他方”(当时清政府并不了解东印度公司的性质)一同进剿廓尔喀,后来被乾隆驳斥。
此时,惠龄和海兰察也抵达拉萨。福康安得到了两名助手,遂带兵1050人(藏兵500、从西宁来的原安设台站的兵士100、川省换防兵士400、巴图鲁侍卫50名)赶往日喀则。此时,廓尔喀军队已经撤出扎布伦寺,聂拉木已在清军手中,后藏地区的经济已经略有恢复。三人在当地考察了战场,进行备战,用时两个月左右,清军的索伦兵、金川兵主力也抵达了日喀则。乾隆封福康安为大将军的圣旨也传抵藏地,福康安厉兵秣马,正式打响了反攻。
济咙之战,廓尔喀军低估了清军实力,主力与清军进行了野战,被一战全歼,清军恢复了济咙。廓尔喀军迅速撤入境内,福康安率军翻越喜马拉雅山进行追击,在世界屋脊之上,连打了几场漂亮仗。
首战热索桥。热索桥在西藏与廓尔喀的界河吉隆河之上,河水湍急,河岸高峻数十丈,藏人以铁锁架桥,上铺桥板过桥即为廓尔喀境内,是进军西藏的咽喉要地,廓尔喀军在河两岸的险要之地修有坚固的碉堡,有充足的兵力把手,并在清军来到之前就拆除了桥板,南岸廓尔喀一方留有重兵,一旦清军架桥就以弓箭、火枪攻击,可以说是固若金汤。福康安先集中兵力攻下被岸的碉堡,又用海兰察之谋,派遣藏兵翻山至吉隆河上游,砍木为筏顺流直下佯攻南岸,吸引防守铁桥的廓军迎战,北岸清军趁势架桥,水陆齐出,一举攻克了热索桥。
再战协布鲁:清军夺下热索桥后继续南进,所经山径逼仄,乱石丛集,越大山数重,无路可通,只能一边修路,一边前进,军行大河东岸,傍山几无驻足之地,官兵俱在石岩下露宿,深入一百六七十里,未见敌踪,后发现在协布鲁地方有廓军碉堡集聚,那里地形与热索桥相似,也有东来注入大河的一条支流,河道宽深,因连日大雨,山洪涨发,桥座已被拆毁,廓军俱在南岸抵御,枪弹如雨。清军先从北岸抢渡不成,遂夜半乘廓军归寨,军士即赶紧接缚大木,缘木过河,兵分数路,或顺山仰攻,或绕至敌后突袭,或抢登敌侧山梁夹击,于乾隆五十七年五月二十四日(1792年7月12日)黎明,各路合攻,廓军溃败。
三战东觉:清军既得协布鲁,南行130余里即接近廓军严守的东觉。廓尔喀军在此据险而守,于山巅立营,半山以下筑有木城、石碉、石卡,直到一条东来西注的“横河”的河边。两山夹河对峙,壁立数千仞,下视“横河”,仅如一线,地势险峭无比。福康安审视敌情,在北岸分兵数路:少量部队由正面用大炮昼夜轰击,吸引廓军主力;海兰察率军取小道绕行至廓军背后发起猛攻;福康安则迂回到上游水浅处渡河。此战,福康安身先士卒,经过激战攻下对岸的石卡、木城。在正路炮攻廓军的清军在福康安得手后趁势杀出,搭桥过河仰攻,复登高山,尽克营寨十余处。海兰察连克七寨,与福康安主力会合。清军再获全胜。
清军入廓主力大约有六千人,在落后的条件下,在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长途奔袭,穿插作战,其艰苦可想而知。据福康安的奏报,登山陟险,鞋袜磨损,跣足徒行,被石棱角擦伤及被蚂蟥咬伤者,双足肿痛。当地多阴雨天气,每天只清晨两个时辰稍晴,交午即云雾四合,大雨如注,山巅气寒,入夜雨冻成雪,兵丁昏夜登山,遇有高数丈巨石,须攀援树枝,跳跃上下,地面一沾雨雪,滑溜难行,随身的弓箭多致损折,帐幕等难于携带。在这样的条件下,清军深入敌境,连克强敌,打得确实可圈可点。
国王特拉纳巴都尔早在福康安尚在日喀则时,就派出使者与福康安谈判,要求进行和谈。福康安攻下了东觉,兵驻在雍鸦山,直接威胁加德满都。此时挑起战争的沙玛巴已经病死,特拉纳巴都尔和巴都尔萨野为避冰峰,率军逃出了加德满都,再次向清军求和,送还了此前扣押的清政府使者和藏地贵族,放回了俘虏,请求上表称臣。此时,东印度公司再次与特拉纳巴都尔接触,表示愿意出人出枪,对抗清军。特拉纳巴都尔得到了东印度公司的支持,态度再次犹豫起来。此时廓军主力尚在,福康安见廓尔喀人态度又有犹豫,遂决定再次发动攻击,歼灭廓军主力。
在雍鸦山之南,还有噶勒拉、堆补木、甲尔古拉——集木集三重大山,南北相向,陡峻非常,廓军主力据险死守。福康安率主力于七月初二日晨越过雍鸦山,下至山沟,仰攻噶勒拉山巅上对方的据点,苦战一日攻下木城石卡,乘胜追逐敌人到堆补木山口,复登山击败廓军,这时已届半夜,统帅不让稍息,军士越山至堆补木山下的帕朗古。连夜分兵两路,一路由横河上游搭桥过河拟进攻集木集山;另一路主路由福康安督率,七月初三日晨至横河北岸,夺取桥座,自辰至午,战况极其惨烈,廓军不敌,拆桥未果,退至南岸,清军乘机过桥,攻下桥南碉卡。其横河上游一路也过河得手,两路会合。
福康安入廓以来,连战连捷,此刻又连克噶勒拉和堆补木,头脑多少有些发热。他不顾清军连战疲惫,两路兵马会合之后立刻进军甲尔古拉山。此时天降大雨,道路湿滑,廓军在甲尔古拉山居高临下,清军仰攻。廓尔喀人从高处乱枪齐发,清军损失惨重,战场打成胶着状态。此时又有一支廓军隔河来源,在河对岸放枪攻击,清军腹背受敌,无险可守,损失惨重。驻守集木集的廓军也趁机倾巢出动,猛攻铁桥企图切断清军归路。多亏有海兰察率金川兵和川军绿营死守铁桥,数次打退廓军,福康安率军杀出血路,清军撤退。此战,清军参战者5000余人,损失了1000至1200人(这是特拉纳巴都尔得到的战报的数据,福康安上奏乾隆没有提及损失),大将台斐英阿、阿满泰、墨尔根保、英贵、棍德依、张占魁等战死,可谓是一场败仗。廓军参战人数约有七八千人,损失均不详,但甲尔古拉——集木集要塞不失,加德满都的危机暂缓了过来,是没有问题的。
福康安虽然受挫,但清军主力尚在,甲尔古拉-集木集要塞的危机还没有解除,清军此时距离加德满都,只有十公里左右的距离。特拉纳巴都尔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对抗福康安,遂下定决心求和请降,派出重臣,带着沙玛巴的遗骨及其家人,以及大量犒军的牛羊粮草来福康安军营谈判。此时冬季即将来临,福康安战败之后,头脑也清醒了许多。他已经从俘虏的口中知道特拉纳巴都尔已经逃出加德满都,廓尔喀境内尚有不小的回旋余地,自己手中只有几千人,随着深入敌境,后勤粮草供应越来越困难,自己无法完全征服此地,而且冬季即将来临,一旦大雪封山阻断归路,廓军必然趁势反击,到时候清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在请旨之后,福康安与廓尔喀人勘定了边界,签订了合约,在廓尔喀遣使向达赖和班禅谢罪之后,于乾隆五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从帕朗古撤军,第二次廓尔喀之征结束。
此次征廓,福康安率军不足万人,在落后的条件下翻阅喜马拉雅山,深入敌境,除了甲尔古拉山口一战受挫之外,所战皆克,公平地说,算得上是一场足以自豪的胜利。
福康安打尼泊尔没打下来就是名将,那郑和打距离远得多的斯里兰卡抓到国王岂不是超级名将?
菜不菜也就那个样子,因为他征战对手也就那样,军纪是真不行
福康安的经历就跟岱清的战争水平一样,靠人堆战术,其他的根本打不过,古代王朝是少量精锐加大量后勤兵,后来就是就地征赋了,在明朝基本上北方少量精锐加军事装备死磕,南方因为崇山峻岭所以是大部队包围搜山捡海式消灭
只有岱清不管哪里靠人数堆,最后变成了肉盾
福康安也是这样的,去台湾平定暴乱不去迎地在后方先把逃亡灾民给抓起来砍了当军功,真是牛批
看到清吹在原地跳脚,说什么福康安要是汉人能吹上天???不好意思 这货不如耶律大石的半根脚毛。清吹就说自己是鞑子吹,不用把民族团结当挡箭牌。我也懒得说啥,只能说仅唐朝比这货强的多的异族名将就不止:契苾何力黑齿常之高仙芝哥舒翰浑瑊…
至于福康安水平如何,能碰瓷卫霍这样的扯淡言论?至少卫霍不是随便拉来几个人都能在大规模兵团作战中战果比这俩强的。至于被鞑子吹的这货嘛:
如何评价李广利远征大宛?
如何评价高仙芝攻灭勃律?
如何评价郑和灭锡兰山国?
这仨不仅远征,还灭国了,对方怎么也是倾全国之兵,可不是面对的只有廓尔喀的来犯。
如何评价耶律大石西征,卡特万之战击溃绿教联军数万?
如何评价苏烈平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击破十姓部落十万大军?
如何评价李文忠在洪武第二次北伐出居庸关,经应昌、哈拉和林打的称海(今外蒙古科不多)?
这仨不仅远征,对手可是数万人甚至上十万的水平,不是只有几千人。
所以到底什么水平?历代进行过远征的将领,随便拉出来就有几个直观的比他强的多的。至于那些没进行过远征的将领,只是不好比较而已。
一般般吧,反正就是被清粉吹高了,被碰瓷到了卫霍二将,属实有点不要脸。
因为清算的不彻底,这些遗老遗少还都有钱有势,所以天天拍辫子戏给自己的老祖宗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