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中国的蔑视以及西太后支持义和团的原因,慈禧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起初并不好。
后来西方人对慈禧的评价大为改观需要归功于一个人
美国公使夫人萨拉·康格以及她的《北京信札》
这位康格夫人非常同情中国人甚至义和团,这在当时的欧美是相当少见的。上图情境中,与康格夫人一同被慈禧招待的还有其他列强的公使夫人,慈禧邀请她们进餐、用茶、游船,赐予了厚赏,还亲自给夫人们戴上了珍珠戒指。加上慈禧太后表现出的自然与亲切,康格在《北京信札》中自然对慈禧好评有加。
这些人就给西方传递出了最直接关于慈禧个人的信息。
后来康格夫人还促成了慈禧的第一幅油画像,这幅油画像被运到了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展示,最后被送给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希望罗斯福总统能早日调停日俄战争。美国为此举办了“捐赠仪式”,油画最后藏于国家博物馆,最终1905年老罗斯福也调停了日俄战争。
正是因为“油画外交”不错的反响,后来的慈禧越来越欣然地同各国公使夫人、贵妇合影留念,与洋贵妇来往的趣事也成为宫廷的谈资。而这些照片与当事人回忆录也就越来越给西方人留下了慈禧高贵又亲和、慈祥又威严的女性强人印象。
而西太后治下的普通臣子、百姓,别说握手交谈、合影留念,恐怕抬头直视都会被视为不敬的杀头大罪,除了对于权力的惶恐与谄媚又能谈什么个人印象呢?
影响评价最关键的因素是评价主体的感受,在这种慈禧本人授意的待遇与宣传手法反差之下,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于慈禧的评价能一样吗?
“通过这个女强人,全世界可以窥见中国女性难得一见的特质,可以发现让西方女性受益的优秀品质。愿全世界将她的名字载入历史缔造者之列。”
—《北京信札·结语》1908年11月16日
这段中国人实在无法苟同的评价可以看到康格夫人把女性主义萌芽的思想观念投射到了慈禧身上。西方人看到的西太后形象可以说是慈禧政治宣传以及与西方人自身观念投影相结合的产物。
与其说是中西方对于同一个慈禧太后的不同评价,还不如说这就是慈禧面对对国人、洋人两种截然不同面貌的差异化反映。
所谓版权时代明明才刚热起来还没几年,就又有人放下碗筷开始骂娘。
某些网站是盗版时代的遗留物,没错。不过盗版时代结束了吗?没有。国内的大环境依旧不适合将acg这一块实行正版化,太多的东西是会被一棒子打死的。前几天刚闹出的国家队那事足以说明问题了。
往回倒几年,大网站对这块不屑一顾,睿的番剧也是没有版权的。靠着用户这么支持发展成了现在的三足鼎立争版权,不过用户依旧没法获得很完整的体验。某站就相当于当年的逸,是给用户提供更好的环境的。之前用户和网站都对此心照不宣。到了现在,路人和萌二反而挑起某站的事来了。
确实,整个二刺螈圈都是带有原罪的圈子,也正因为如此,一点点法律层面的制裁都是毁灭性的打击。要想让圈子保持下去,就别把他抬得太高。当前这个时期还需要着某些网站,等环境真的变好了,某些网站就会逐渐消亡了。
统一回复一下:如果你依旧认为正义是绝对的的话,那么我支持你支持消灭盗版网站。但我还是想提醒你,极右和极左均不可取,这个事情不是那么绝对的存在。
几十多年来圈子里的人都一直保持着在盗版和正版之间微妙的平衡,享受着盗版又尽量将平衡点靠近正版那一端。这几年的转变本应该是令人欢喜的量的转变,但从来不是质的转变。完全推向正版相当于把自己赤身裸体面向别人。某站是一块遮羞布,遮着我们羞于见人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能力能穿上光鲜亮丽的裤衩。
更新一下
评论区有人指出我打错靶子了,确实,我写答案的时候也很意气了,仅仅说了一些我想说的; 虽然解释了某些网站的主观存在,却没解释客观条件。要说回来,某些网站本身作为一个不合道德与法的网站,于理简直是众矢之的,天理难容,是时代的糟粕,不管是用户反对还是正版网站和社会打击都能把它掐死在摇篮。但它没有被正版大潮淹没。其一,用户有需要,能理解; 其二,正版网站不会自掘自家坟; 其三,社会没有办法把盗版就认定为邪恶。有社会阅历的人都会发现社会对于盗版是明面打击,暗则默许的。这既出于自己利益的需要,也有别人利益链的考虑。
但无论怎么说,有自知之明的人都不会把这一问题拉到所谓明面上来说,因为明面上它就是邪恶,就是违法,势必毁灭。现在无论利益哪方都不愿看到这一点。某些网站也是利益链的一环,不可脱节。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