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答主已经说得比较全面了,我谈谈自己的切身观感吧。
春节前后我回了几趟家乡的小城办案,自从上大学之后已经很少回去,家人也已经移居南方很久了,不过小城里依然还有一些亲戚和同学。
一个亲戚在春节期间驾车追尾,被对方报警后发现是酒后驾车,血液酒精浓度检测结果150mg/100ml,当天就被警方以危险驾驶罪立了案。无奈之下,亲戚找到我做了他的辩护律师,之前几次回去有一半以上是为这件事。
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同学家里拥有当地最大的连锁企业,不过从去年初卷入了一场借款合同纠纷,官司打得不顺利,苦于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律师,于是我顺手也接下了这个案子。
危险驾驶罪的辩护比较顺利,抽血环节被我发现医院违规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棉签擦拭亲戚手臂,导致血液检材被污染了,最重要的血液乙醇浓度鉴定结果受到质疑。再就是由于医院一次性采血管库存短缺,使用了低于法规标准容量的管材,导致血液样本凝结,鉴定结果再度雪上加霜。更好玩的是,由于当地警力不足(每次酒驾路检警方都会全面出动导致警力分散),在笔录和送检申请表上签字的警员都是辅警,办案程序出现违规。几项关键质疑被我第一时间整理成法律意见书提交给了警方,至今我都还记得交警队队长那一脸错愕的表情,似乎有点想不明白是从哪跑来了这么个烦人精,打破了他们一贯的平静。再后来,检察院采纳了我的辩护意见,案件退回公安补充侦查,再后来,估计也只能撤案了。
同学家里那边是一桩借款合同纠纷,总金额接近400万,一审是在当地找的律师败诉了,二审的时候无奈找到我。看完一审的庭审笔录我也很懵,整个质证环节居然被对方完全吊打,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但实际上他们家很冤,虽然公司在借款合同上签了字,但实际没有收到钱,还白搭上了一座临街商铺给实际借款人做抵押。
没办法,只能把自己手上在忙的事情往后推,接过案子重新组织证据,跟对方请的京城大律打了一场遭遇战,二审总算是扳回一局(裁定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而上周回去就是为了开这个重审的庭。
整整两天的庭审,着实让人有点体力不支,之所以庭审持续这么久,感觉是因为案子被二审发回,这在小城的法院里算是件值得领导关注的大事了,所以庭审过程小心翼翼,所有的举证都务必充分,所有的辩论都被准许了,看架势是要办成铁案。庭审结束,合议庭的法官陪着我们等书记员整理庭审笔录,闲聊中得知这个案子果然是要交给审判委员会,集体决策,分散风险。
晚上饭局,同学半开玩笑地跟我说:“你知道吗,你现在是这里公检法系统的名人啦。”
见我不解,他掰着手指解释道:“因为你亲戚酒驾案子的程序违规,这边医疗系统都开会整顿了,要求以后必须严格执行规定,公安那边也很尴尬,你出名了吧。检察院那边也都知道你了,那个案子发回之前听说也上了检委会讨论。现在法院要上审委会讨论今天这个案子,你的名字又得上一次榜……”听完他的解释,我哭笑不得,只得举杯掩饰道:“惭愧,给家乡人民添麻烦了。”
临走之前,同学开车带我在城里兜了两圈。小城的变化不大,只是新楼盘多了,而街上的年轻人却明显少了很多。同学说现在稍有能力的家庭都倾向于把孩子送出去读高中,甚至初中,而这些孩子一旦出去,基本就不会再选择回来了。记得那天庭后闲聊时,主审法官说他们法院一共36个员额指标,但实际符合员额条件的法官只有20个,年轻人不爱来这小地方,所以只能20个人干36个人的活,他一年经手的案件接近300件,真的累,边说边止不住的叹气。
另一个审判员问我,小伙子你猜我多大年纪,我说您看着也就40多岁?他说我快60啦,这头发是染的,不然都是白的。末了,他又感慨:“小伙子不错,像我们这的律师,也不更新知识,翻来覆去就打那么几种简单的官司,应付不了大案子,还是得学习啊……”
车正好开到城市的主街,我看到了那仅有的三家律所,几个小门面都相互紧挨着,与旁边的内衣店共享着同样风格的招牌。想起之前在准备辩护工作的时候查过当地近几年的危险驾驶罪判例,几乎百分之九十都是同一个律师代理的,然而结果无一例外都是认罪认罚了事。或许,这样习以为常的辩护结果也不会被当地人认为有什么问题吧。
我劝同学,你们家是不是该招聘一个专业的法务啊,再签合同好歹不会那么草率。同学苦笑道:“去哪招啊,上大学出去的都不回来,回来的都愿意进体制内,哪有靠谱的来你这上班?”
我也只能无奈摇摇头。
回来路上一个人开车,最喜欢这种有些孤单的长途自驾,思绪不经意间就飘得远了。
一座几十万人口的小城,一个人手不够又只有年长法官的法院,几个生活惬意没有什么压力的律师。即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意识到,法院其实跟医院一样,提供的也是一种司法资源,而律师服务也是一种专业度很高的商品,但能给他们的选择却不多。网络和电商可以抹平大都市与小县城的消费差异,但终究有些东西还是无法弥补。想起了同学的那句调侃,
或许我这样一个“闯入者”,真的就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名人”吧。
很多法律从业者对于基层法律工作者不太感冒,认为法律工作者相比于律师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法律职业素养,也没有律协这样有力的监管,鱼龙混杂实属必然。
但专职律师的法律服务属于高消费,不是所有人都负担的起,法律工作者为底层老百姓提供他们能消费得起的法律服务,填补着法律服务市场的空白,本身还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在基层,首先要找的不是靠谱的律师,而是性价比最高的律师。
对于基层来说,大多数案件并没有复杂到需要考较律师的专业技能的程度,律师只要做到尽心尽职就完全可以胜任了。基层最常见的案件无非是交通事故、离婚、民间借贷和劳动争议。这些案件属于律师的基础工作,大概相当于厨师工作中的酸辣土豆丝。这样的案件一般事实清楚,法律依据明确,刚入行的年轻律师仔细看几个案例,找找法律相关规定,也都能做个大差不差。
如果是这样的案件,在省城或者其他地方找律师不一定划得来,在当地找个年轻律师,收费又低,也普遍比老油子律师尽职尽责,是最划算的。
如果是其他比较复杂比较专业的案件,比如刑事辩护、拆迁补偿、合同纠纷等,那还是需要费点心思找个专业律师了。
想找专业律师其实并不难,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个方法。
首先可以看律所是否有主打业务。有些律所是综合性律所,所里各个律师业务专长不同。但也有一些律所主打某类型业务,比如现在比较活跃的刑事辩护专业所,包括尚权、靖霖、我执业的金亚太等等,如果要找刑事律师,到这些律所去找肯定不会错。如果一个律所敢宣称他们专做某一类业务,就必然会在这类业务上有专长,日常的培训以及实务的积累也都会有倾向性,在这样的律所成长起来的律师自然会在某一类业务上优于其他律所律师。
其次,可以到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去找,这个是最能摸清律师功底的方法了。通过裁判文书网上收录的律师承办案件,可以看出这么几个问题:一是律师承办的案件量,二是看律师的业务专长,三是看律师在起诉或者答辩时的意见够不够专业,四是看其意见呗法院采纳的比例。能够把这几个问题摸清楚,基本上一个律师的底就被摸透了。这个办法最专业,但门槛挺高,很多人不上网,或者受限于文化水平的问题,即使上网看到文书网这些信息也未必能得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第三就是亲友推荐。亲友推荐要区别对待,如果该亲友本身是法律专业,有专业背景的,那么他推荐的律师必然水平是值得信赖的。
如果该亲友不是法律专业,那么他无法对律师的专业水平做出准确判断,但如果这个律师是他之前委托过的,那也是可以信赖的。因为既然委托过还愿意推荐的,这个律师要么专业水平不低,案件最终结果很好,要么办案尽心尽力让该亲友体会到律师的用心,能被自己的客户推荐的律师总是有可取之处的。
如果该亲友不是法律专业,也没有委托过他所推荐的律师,那这个律师很可能只是他一个熟人,这种推荐价值不高,跟自己在网上搜索电话咨询碰到靠谱律师的概率差不多,属于薛定谔的靠谱律师。
第四可以看看律师平时会不会发表一些专业文章。长时间的写作训练给我一个很深的体会是,不经常写专业文章的律师专业水平不一定差,因为很多律师并没有写作的习惯。他们的理论功底和实务经验也可能很高。但相对来说,经常写作的律师专业水平一定不差。因为写作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长时间的写作对律师的综合素质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写作时首先需要搜集素材,这对于律师的检索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大量检索法律法规和学术文献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长时间写作必然会让律师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其次长时间写作可以让律师逻辑更加清晰,文字本身是一种输出观点的工具,清晰的逻辑必然能够让观点输出更有效率,长时间写作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更容易让人看懂并接受,这对于律师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了;最后,经常写作的律师写出来的法律文书更具有可读性,法律文书要求用词准确凝练,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论据充分论述透彻,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对于长期写作的律师来说,真的不是太大的问题。
以上就是给大家找律师的一点小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