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首尔长大,大概5岁就学会了谚文,6岁的时候就能看懂报纸上关于广岛亚运会的新闻了。当年,首尔地铁4号线修到了安山,我此前就能把4号线从당고개到사당的站名都背下来,还编成小曲哼哼。
我7岁那年到了帝都,从零开始学中文,大概用了1年学说话,再用了2年学读写,到了10岁的时候,说话写作跟一般的中国小朋友就基本没有差距了。
此后我很长时间没有回韩国,等到我再回韩国,已经是2004年了。我惊讶地看到:很多路牌、站名上都加上汉字了!
于是,我小时候背过的、自认为读起来“高洋上”的地名都开始以汉字浮现出来了,于是我感觉〇都碎了……
병점(地铁1号线):餅店——您家以前卖炊饼?
구파발(地铁3号线):舊把撥——谁告诉我这是啥?
가락시장(地铁3/8号线):可樂市場——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些地名用韩语读,是完全没有笑点的!我小时候还觉得很好听很有韵律感-_-#
我感觉韩国大街小巷的路牌加上汉字标注,是为了方便东亚(中国大陆、日本、中国台湾等)的游客,韩国人自己在生活中是意识不到这些词的汉字的,研究这些基本和考据差不多。不懂汉字的人完全不会把병점和年糕联系起来……
直到80年代,韩国大量的出版物都是现在日本书刊的模样,就是汉字词用汉字印刷,其它的用谚文。
是不是该晒家藏了?
家藏1——1964年《聖經全書》
这是韩国以前最主流、最正式的写法,竖排书写。
家藏2——1977年的数学书
多见于学术类书籍,外来语直接用英文写出。
9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使用,输入汉字会使行文效率急剧降低,所以汉字的使用频度迅速下降。
首先是对比较冷僻的汉字词,直接写成谚文。
家藏3——2002年《韓國財政史》
可以看到,汉字词基本上消失了。
但是,仍有群众反映,看不懂“經濟”这个词。于是就出现了正文全部用谚文,在必要场合(容易混淆,或者需要知道汉字怎么写)用括弧注明的情况。
家藏4——2004年的基督教歌本《많은물소리.BLUE》(众水的声音)
可以看到급전직하(急轉直下)。这是韩国目前最常见的标注法。
这也确实要考虑输入效率的问题,即便是在日本,用电脑或手机输入汉字,无论对于输入法研究人员,还是普通使用者,都并不是特别随意的事情。
当然,如果学汉语者变多,倒是有可能使全民都不懂汉字的情况略有好转,但是韩国很多汉字词是日本词,跟现代汉语还是有差别的,比如
숙제——宿題
시합——試合
거래——去來
这些词在中国大陆分别是作业、比赛、交易。
另外,实用性也是个重要的因素。比如기린的汉字是[麒麟],但是几个韩国人会有耐心去学它怎么写?况且这个词除了指代长颈鹿以外,没有任何其它义项。中国人不会手写[喷嚏]的还一大把呢……
不是很懂现在人怎么买啥都成投资了,买车也要核算一下机会成本了,买手机也要考虑卖二手了,买游戏主机也要考虑跌价了,买游戏卡带也要考虑好不好出手了。
车是消费品啊,什么手机电脑主机卡带也都是消费品,消费品就是用来让你用,感受效用的。
你需要这个效用,它能提供这个效用,它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最终维持在一个你愿意接受的水平,这就够了。
你要是不需要这个效用你就不买呗,如果你的城市真有良好的公共交通,确实省钱,省时间还省力,那你就别买呗。你买了难道不是你需要么?既然需要那还说什么呢。。
要我说,撸串才是一生最坏的投资,变成了肥肉你还得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去减肥,可能还会带来未来潜在医疗成本。那为什么撸串摊子还是这么火?因为爽啊,因为它提供的效用我们确实需要啊。
所以不要干什么事都用投资思维去理解,这样会成为资本增殖的奴隶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得到效用,而不是让生产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