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孤陋寡闻」里的「孤」是什么意思?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孔鲤 @李超字子越 @叶微香

“孤陋寡闻”一词原出《礼记·学记》篇“大学之法”章。

原文俱如左: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考虑到先引证古注,不如先求证今解,结果王师文锦的《礼记译解》是这么翻译的:

出处: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本)(图版1)

这么“信雅达”的翻译!(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给王师跪了!ORZ)

显然,王师文锦并没有在明处给我们什么帮助。

于是,稽考了朱彬的《礼记训纂》

出处:《礼记训纂》(中华书局 清人十三经注疏本)

仅根据《礼记训纂》所辑用的 郑注、孔疏、朱注。只有孔疏对其作出了解释:

则学识孤偏鄙陋,寡有所闻也

这代表了解释该句的一种比较广泛的意见。

=================(以下一家之见)=================================

分析这句话,个人认为,不应该单独分析一句话,而是要综合文本,放在段落中、篇章中去看待。我们来看此章是怎么描述的: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相对应的关系:

四兴 四废(六废中前四者)

  1. 禁于未发之谓豫 → 发然后禁
  2. 当其可之谓时 → 时过然后学
  3.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 杂施而不孙
  4. 相观而善之谓摩 → 独学而无友

显然,在第4兴中,为了和“相观”相比较,作者用了“独学”一词,并且为了突出对比论证的效果,特意强调出“独学”的后果是“孤陋而寡闻”。(1)

另外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对比如下四句话: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我们先来参照王师文锦的《礼记译解》(下省称《译解》)的翻译(图版1)。在《译解》中,王师将“扞格而不胜”翻译为“格格不入,不能战胜邪恶”,将“勤苦而难成”翻译为“相当劳苦而难有成就”,将“坏乱而不休”翻译“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而不可收拾”,将“孤陋而寡闻”翻译为“孤陋寡闻”。依王师的翻译,该四个“而”字,前三者其作用一一为“递进”、“转折”、“递进”;最后一个“而”由于王师采用不译,所以我们暂时存疑。

通检王师所说,比较四句话,个人认为,这个“而”也应该是表“递进”的关系。分析前三句话来说,前者(扞格、勤苦、坏乱)与后者的关系,都为“顺承”,“递进”是正的顺承,而“转折”是逆的顺承。因此,依据文例,此处的“而”不当有异,也应该是“顺承”关系,那么是哪种呢?显然,依照行文逻辑,不可能为“转折”,那么,应该作为“顺承”来考量。(2)

通过上文的(1)、(2)两点,个人这么理解:“孤”是对上文“独学”之“独”的再进,也是对下文“寡闻”的铺垫。

所以,根据《译解》及个人理解,当解做:

“独有己见,不闻众人谓之孤,偏执俗说,不信大雅谓之陋,夫不闻众人,不信大雅者,以其无师友之交,故,寡于闻见也。”(A)

当然,这个是通过文法分析得出的结论,能不能找到训诂依据呢?

关于训诂依据:

出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孤的解释

康熙字典明文以“孑处”解释学记的“孤”,似乎确证我的文本分析是错的,然而,假如我们代入行文,却不甚妥帖,因此,这里应该是“孑处”(一个人单独学习)的引申义“只有己见”。所以,从训诂上来说,这是可证的。(B)

综合A.B两点,据此提出个人看法如下:

“独有己见,不闻众人谓之孤,偏执俗说,不信大雅谓之陋,夫不闻众人,不信大雅者,以其无师友之交,故寡于闻见也”

参考阅读:

《礼记译解》 王文锦 中华书局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礼记训纂》朱彬 中华书局 清人十三经注疏

《礼记注疏》孔颖达等疏 中华书局 十三经注疏

《礼记集解》孙希旦 中华书局 清人十三经注疏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 中华书局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孤的解释

《汉语语法学》

以上,谢邀!




  

相关话题

  如何在六个字以内营造出画面感? 
  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哪些食物让你念念不忘? 
  明王朝两百七十六年历史里最让你难忘的事件或者细节是什么? 
  《小王子》的哪段话或情节打动了你? 
  曹操为什么那么喜欢曹冲和曹植,不喜欢曹丕? 
  古籍中有没有让你拍案叫绝的情节、桥段和描写? 
  中国有哪些逆天的文物? 
  苏轼、韩愈、欧阳修、柳宗元去北大中文系上课会不会被碾压或者碾压别人? 
  奢侈一次是什么感受? 
  为什么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河北、陕西、湖北、河南、江苏、浙江的简称却不是赵、秦、楚、魏、吴、越? 

前一个讨论
在武汉十一中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下一个讨论
精通历史是一种什么感觉?





© 2025-04-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