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孔鲤 @李超字子越 @叶微香邀
“孤陋寡闻”一词原出《礼记·学记》篇“大学之法”章。
原文俱如左: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考虑到先引证古注,不如先求证今解,结果王师文锦的《礼记译解》是这么翻译的:
出处: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本)(图版1)
这么“信雅达”的翻译!(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给王师跪了!ORZ)
显然,王师文锦并没有在明处给我们什么帮助。
于是,稽考了朱彬的《礼记训纂》
出处:《礼记训纂》(中华书局 清人十三经注疏本)
仅根据《礼记训纂》所辑用的 郑注、孔疏、朱注。只有孔疏对其作出了解释:
则学识孤偏鄙陋,寡有所闻也
这代表了解释该句的一种比较广泛的意见。
=================(以下一家之见)=================================
分析这句话,个人认为,不应该单独分析一句话,而是要综合文本,放在段落中、篇章中去看待。我们来看此章是怎么描述的: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列出如下的相对应的关系:
四兴 四废(六废中前四者)
显然,在第4兴中,为了和“相观”相比较,作者用了“独学”一词,并且为了突出对比论证的效果,特意强调出“独学”的后果是“孤陋而寡闻”。(1)
另外分析文本,我们可以对比如下四句话: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我们先来参照王师文锦的《礼记译解》(下省称《译解》)的翻译(图版1)。在《译解》中,王师将“扞格而不胜”翻译为“格格不入,不能战胜邪恶”,将“勤苦而难成”翻译为“相当劳苦而难有成就”,将“坏乱而不休”翻译“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而不可收拾”,将“孤陋而寡闻”翻译为“孤陋寡闻”。依王师的翻译,该四个“而”字,前三者其作用一一为“递进”、“转折”、“递进”;最后一个“而”由于王师采用不译,所以我们暂时存疑。
通检王师所说,比较四句话,个人认为,这个“而”也应该是表“递进”的关系。分析前三句话来说,前者(扞格、勤苦、坏乱)与后者的关系,都为“顺承”,“递进”是正的顺承,而“转折”是逆的顺承。因此,依据文例,此处的“而”不当有异,也应该是“顺承”关系,那么是哪种呢?显然,依照行文逻辑,不可能为“转折”,那么,应该作为“顺承”来考量。(2)
通过上文的(1)、(2)两点,个人这么理解:“孤”是对上文“独学”之“独”的再进,也是对下文“寡闻”的铺垫。
所以,根据《译解》及个人理解,当解做:
“独有己见,不闻众人谓之孤,偏执俗说,不信大雅谓之陋,夫不闻众人,不信大雅者,以其无师友之交,故,寡于闻见也。”(A)
当然,这个是通过文法分析得出的结论,能不能找到训诂依据呢?
关于训诂依据:
出处:《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孤的解释
康熙字典明文以“孑处”解释学记的“孤”,似乎确证我的文本分析是错的,然而,假如我们代入行文,却不甚妥帖,因此,这里应该是“孑处”(一个人单独学习)的引申义“只有己见”。所以,从训诂上来说,这是可证的。(B)
综合A.B两点,据此提出个人看法如下:
“独有己见,不闻众人谓之孤,偏执俗说,不信大雅谓之陋,夫不闻众人,不信大雅者,以其无师友之交,故寡于闻见也”
参考阅读:
《礼记译解》 王文锦 中华书局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礼记训纂》朱彬 中华书局 清人十三经注疏
《礼记注疏》孔颖达等疏 中华书局 十三经注疏
《礼记集解》孙希旦 中华书局 清人十三经注疏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 中华书局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孤的解释《汉语语法学》
以上,谢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