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上海的人均gdp是韩国的76%,最低工资标准却只有韩国的26%?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把话放在最前面。

从昨天下午开始,评论区里冲进来一群人,开始拿劳动时间说事。这些人的论据是韩国每年劳动时间是1900多小时,月均160多小时,并不是200多小时,所以我是在抹黑韩国。

但实际上根据韩国自己的规定:

韩国从(2018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每周最长工作时间缩短至52小时的新劳动制度。
据韩联社报道,每周52小时工时制的率先适用对象为员工人数在300人以上的事业单位和公共机构。这些单位若要求员工每周工作时长超过52小时时,便属于违反《劳动标准法》,违规者将被处以2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2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以下的罚金。

而且从我跟之前韩国朋友的了解来看,以韩国的加班情况,月均160多个小时的劳动时间就是在糊弄鬼。

当然,更重要的地方是,在韩国没有规定最低月薪的情况下,所谓的“韩国最低月薪1万”就是用52X209这个算法计算出来的。如果按照某些人说韩国每月劳动160小时的话,那么韩国的最低月薪也就是8000多。

如果这样的话, 那么说韩国最低工资1万的人,就是别有用心了。

与其在这儿说我如何如何,倒不如先把这个全网早就以讹传讹的“韩国最低工资1万”的说法给纠正一下。

————————

关于韩国工资这事,真的是实打实的演绎了什么叫以讹传讹。我也算是见识到了以前号称专业的知乎,怎么到了今天这个鬼样子。

首先,韩国提升了最低工资标准这个事,没有任何问题。的确是提升到了每小时约合人民币52元左右。

但是,目前我是查不到韩国规定的月最低工资标准的。目前所谓的最低工资1万人民币这个数,实际上是把52/小时,乘以韩国月平均劳动时间209小时计算出来的。

表面上看,这么算看起来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很有问题。

上海的最低月工资标准是2590元,但与此同时上海每小时的最低工资标准是23元。

上海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59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23元。月最低工资标准不含五险一金,由用人单位另行缴纳。月最低工资标准也不包括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加班费、中夜班津贴、夏季高温津贴及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下的岗位津贴以及伙食补贴、上下班交通费补贴、住房补贴。

如果按照韩国最低工资的算法,上海的最低月工资应该是23X209,即4807元。

至于韩国的最低工资有多少,我可以贴个韩国统计厅的数据:

韩国统计厅近日公布的一份数据,今年(2021)上半年2064.7万名工人中,近三成(29.8%)平均月薪不及2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85万元)。
具体来看,有205.6万人月薪不到100万韩元,占比10%。月薪在100~200万韩元的有409.7万人,占比19.8%。月薪在200~300万韩元的有687.5万人,占比33.3%,有366.6万人月薪为300~400万韩元,占比17.8%。400万韩元以上的有395.2万人,占比19.1%。这里面是有很多人拿不到所谓的每月1万的最低工资的。

我再贴个2019年的数据:

调查结果显示,首份工作月薪超15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8754元)的青年有所增加。
据报道,韩国统计厅2019年5月针对15至29岁青年就业特点的分析结果显示,首份工作月薪处于150至200万韩元区间的最多,占34.1%,较前一年增加0.3%。而处于100至150万韩元区间的青年占27.7%,较前一年减少3.4%。50至100万韩元区间也减少1%

这里所谓的“工作”指的就是全职工作。2018年时,韩国已经将最低工资上调到了每小时7500韩元。以此计算,韩国的月最低工资应当不低于150万韩元才对。但实际上,仍有相当一部人的月薪是低于150万韩元的。

类似的问题,在美国也是一样。

美国大多数州的最低工资都已经超过了10美元/小时,部分州甚至可以达到15美元,按这个标准美国应当没有月薪低于3000美元的工作了。

但实际上呢,美国月薪低于3000的工作还是相当多的。

再说说法国:

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10月1日起,法国法定最低工资将上调2.2%,即每月增加约35欧元,从现在的每月1554.58欧元增加到每月1589欧元,最低时薪从每小时10.25欧元增加到每小时10.48欧元。

还是同样的计算方式,如果按照每小时10.48欧元,每月工作172小时(21.5工作日X8小时)计算,也应当有1800欧元左右,但为什么法国规定的每月最低工资标准只有1589欧元呢?

这个看一下相关的规定就知道了:

近日,江门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调整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决定从2021年12月1日起,将我市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1720元/月,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17元/小时
对比我市上一次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此次调整的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由1550元/元调升至1720元/月,增幅约10.97%;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由15.3元/小时调升至17元/小时,增幅约11.11%。

看清楚问题出在哪儿了没?

最低小时薪资对应的是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月工资对应的是全日制劳动者。在全世界范围内,就没有用每小时最低工资乘每月劳动时间来计算月最低工资的这种计算方法。因为凡是按照小时工资计费的用工单位,100%是不能提供长期就业岗位的,所以要提供更高的薪资来雇人。反之,能提供长期就业岗位的,一定会提供低一些的薪资,因为“稳定”本身就是有代价的。这在世界任何国家的就业市场都是一样。

但是现在我能看到的,不管是提到美国、欧洲还是日韩,计算最低工资的方式,都是直接用每小时最低工资X劳动时间,然后得出一个每月最低工资是多少。但很多人为什么不想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假如按照最低每小时工资乘劳动时间的做法就可以算出每月最低工资,那为什么政府要规定个每小时最低工资,而不直接规定每月工资呢?我也没听说过那个按月给工资的公司,会在大月份的时候,给员工多发一天的工资。

而我更纳闷的问题是,明明上海就有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直接拿来跟韩国的每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比不就行了?但凡是个企业财会人员,或者是负责招聘的HR,或者是一些公司的行政,应该都知道月最低工资和小时最低工资的区别。现在这问题下的一堆人,阴阳怪气的也好,痛心疾首的也好,还是想往回找补的也好,怎么就连这个最基本的差异就解释不清楚呢?

当然,如果有些人明知道这其中的差异,还在这儿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至于说为什么上海的GDP只有韩国的76%,但小时最低工资不到韩国的50%,这个问题的确是可以从产业结构等问题进行分析的。你有什么想法完全可以说。

然而,如果真的要抬杠,我也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去说。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可以看到,吉林省2021年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是19元,最低一档也有16元。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可知,2020年吉林省的人均GDP是5.1万元,折合约8000美元,约相当于韩国人均GDP(3.15万美元)的25%。但是,吉林工资标准的最低一档(16元),差不多也相当于韩国最低工资的30%左右,最高一档相当于36%左右。

一个人均GDP相当于韩国1/4的省份,最低工资相当于韩国的1/3,这说明什么?说明吉林的经济和社会保障比韩国要好?

我要说这话,得被不少人冲烂了吧?


PS:

在发出这个问题的回答后,这个问题下面有一位知友不同意我的意见。在回答下予以回复的同时,还专门写了个回答:

这个人的逻辑实在是非常有意思。

他口口声声在强调韩国法律对劳动者的保护有多么严格,即韩国只要是全职工作,就不可能时薪低于最低工资。只要拿到的工资低于法律规定,那就一定有法律豁免的特殊情况。

因为“韩国对劳动者的保护很严格”。

要不是看到那么韩国职场霸凌事件,我还真特么信了。

而面对我贴出的韩国统计厅的这个数据:

据报道,韩国统计厅2019年5月针对15至29岁青年就业特点的分析结果显示,首份工作月薪处于150至200万韩元区间的最多,占34.1%,较前一年增加0.3%。而处于100至150万韩元区间的青年占27.7%,较前一年减少3.4%。50至100万韩元区间也减少1%

面对这个质疑,他的回复却始终只有一个角度:

他的逻辑我也总结了一下,是这样的一个经典三段论:

韩国法律规定全职工作最低工资不会低于RMB 52/小时。

现实中韩国有大量低于52/小时的工作。

所以,这些工作都不是全职工作。

在他的逻辑里,我肯定是必败的。

尽管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想,韩国那月薪低于150万的30%以上的青年人里,不可能全部都是兼职工作吧?那可是几百万人呐。

但是,在这位大哥眼里,这就是有可能的。

凡是挣不到最低工资的,一定都是兼职——而只要是兼职,虽然月薪不超过150万,但时薪肯定也都是高于韩国最低工资水平的。

换而言之,在他眼里,韩国的劳动法规定了什么,什么就能得到不打折扣的执行,绝不可能有任何企业敢于违背法律来招聘员工。

也就是说,大韩民国是真正的人类法治之光。

既然如此,那我觉得我就没必要掰扯了。


PS2:

针对相关的质疑,再补充几个说明吧。

首先,按照各国公布的所谓“平均劳动时间”来计算劳动时间没有任何价值,因为这些时间是以年为单位把所有的节假日都算了进去之后得出的整体时间,但企业在进行计薪的时候,不可能这样计算,否则类似中国这样,10月放个长假,给你少算一周的工资,也没人愿意。在国内,不管当月是否有假期,也不论是大小月,通常都是按21.5这个工作日基数来计薪或者是核定工作量的。法国的情况我不清楚,但按照“平均劳动时间”来计薪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

其次,如果硬要拿劳动时间来掰扯,那就会发现韩国并没有“最低1万”的月薪,而很多国家的“最低月薪”跟时薪X劳动时间也对不上数,反而是“最低月薪”/劳动时间折算下来的时薪,要高于法律规定的最低时薪——这反而是在鼓励企业给提供不固定工作。

最后,还是那句话,不管法律规定的如何,是否能得到落地和执行才是关键的。就拿发过来说,目前他们的最低月工资是1500欧元左右,那是不是说法国就没有月收入低于1500欧元的人了?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显示的很清楚,法国依然有近1/4的劳动者(约400万人)月收入是低于1500欧元的。

上海的情况也比较类似,按照之前的统计,月收入低于3K的也有15%以上。(尽管这是2018年的数据)

在现实中,为什么最低工资制度往往不能得到彻底执行呢?

在理论上,最低工资制度的价值很大,他可以保障劳动者最基本的收入,但现实中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

实际上,无论是中国、韩国还是欧美国家,面对最低工资制度,态度最为激烈的往往是中小企业。因为大型企业基本上都可以提供远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薪资,但中小企业则不然,特别是那些初创型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很多都没有什么高技术,经营风险也大,对成本极度敏感。如果是在经济向好的时候,你好我好大家好,倒也还罢了,但如果遇到重大的经济危机或者类似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企业经营都有困难,再要求提升最低工资,那就真的是要了中小企业的命。

而略懂一点经济学也该知道,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永远都是小微企业占多数,解决绝大多数的就业问题。这也意味着,最低工资制度事实上并不能真的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如果雇佣最低月薪劳动者的薪资支出已经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那么对企业来说就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招聘外来劳工,比如说韩国:

近日,为缓解制造类企业新雇佣人力不足和实行每周52小时工作制带来的用人压力,韩国政府决定把2020年中小企业(员工规模5-299人)雇佣外籍劳工的限度最高提至60%,普通雇佣许可制(签证类型:E-9)项下的外国人雇佣规模定为5.6万人。提交实行每周52小时工作制书面计划的制造类中小企业外国人雇佣比例最高可达20%。纺织、食品、橡胶及塑料、金属加工、机械设备相关制造行业或位于首都圈以外的中小企业的外国雇佣比例最高可达40%,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企业可将该比例上调至60%。此外,人力严重不足、且基本不抢占本国人就业机会的“农产品产地流通中心”岗位及“食品畜产品运输行业”明年将分阶段地向持H-2就业签证的同胞开放。

为什么韩国要把这些企业雇佣外国人的比例提升到60%呢?

我可没听说三星、LG这些韩国人自己都挤破头要进去的大型企业,要开放外籍劳工的。

第二个选择,就是改固定工作为不固定工作。

现在不管是韩日,还是欧美都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一边最低工资年年加,但另一方面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甚至年年上涨。如果按照某些人所说,在这些地方随便打个工都能维持不错的生活,那这些国家何来这么高的失业率?

实际上,在欧美国家,有无固定工作,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固定工作,一是会有更好的职业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个人的信用,更方便拿到信用卡、房贷、车贷等等,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

而那些在拿韩国最低工资对上海冷嘲热讽的人,不放想一个简单地问题:假如上海真的按每小时23元、每月172小时的最低工资来计算,那上海的最低工资应当是4000元左右,如果企业再合规缴纳社保,则企业实际的用人支出是5200元。抛下盲目的义愤填膺,不妨认真想一下,上海是否所有企业都能承担得起5200元/月的用人成本?特别是那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每年就是老板自己都勉强糊口的小微企业。

如果按照某些人上海是韩国GDP的76%,所以薪资也应当是韩国76%的算法,那么上海的最低工资就应该到6020元,企业用人成本要将近8000元。那些街边的小餐馆、郊区是几个人的小工厂,真能扛得住8000元/人/月的用工成本?这意味着一个10个人的小公司,每年的人力支出就是100万,再加上房租水电各种税费,他们真的能不亏本么?这个在上海开过公司的朋友可以出来说一下。

说到底,如果真觉得提升了最低工资,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就能升上来,那为什么不干脆把最低工资定为每月2万呢?反正这么一定,中国就是世界上最低工资最高的国家了,至少还能落个好名声。

即便是规定了最低月工资的法国,月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也还有1/4,总人数达五六百万以上——当然,按照某些人的解释,这些肯定都是非全职工作。法国对劳动者的保护可严格了,不可能出现违背劳动法的情况。反正只要国外规定了一个最低工资线,就是所有企业都能以高于这个工资线的成本维持运营,不可能出现一部分企业根本负担不起用工成本的情况。

最后,这几年知乎上常出现一种论调,就是欧美日韩最低小时工资多少多少,在哪里就算是打零工每个月也能收入多少多少。对这种论调,我觉得挺扯的。不管在哪个国家,想要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一份固定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除非你是能力很强的自由职业者,能获得远超普通人的收入。何况,就连他们本国的年轻人都已经有1/4~1/3的失业率了,你一个普通的外国人过去,如果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只靠打零工,真的能维持体面的生活吗?

如果你还是觉得哪怕是在国外打零工拿个最低时薪,都比国内好很多,那就别犹豫,赶紧run吧。


user avatar   innocent-57-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韩国工资这事,真的是实打实的演绎了什么叫以讹传讹。我也算是见识到了以前号称专业的知乎,怎么到了今天这个鬼样子。”— @Zpuzzle

痛心疾首,见者无不动容。

原文链接:为什么上海的人均gdp是韩国的76%,最低工资标准却只有韩国的26%?

简要说明我与Z博士的分歧——韩国是否存在实际工作满160小时而月收入低于一万人民币的雇工?或打工人最后到手工资除以实际工作时长,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时薪标准? 我的观点是,几乎不可能(例外情况后续说明),这一点是Zpuzzle最核心的谬误,把部分国家的惯例不加辨别地套用在所有国家头上。至于他后续质疑韩国劳动法的实际执行力度,那属于另起炉灶了,在出现更详尽的数据前,暂且按下不表。

不过有一点Zpuzzle博士说的没错,大家都已经不太愿意关注事实本身了。不管赢麻党输麻党,只按照阵营和预设立场或点赞或开喷…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Zpuzzle博士的这篇文章,恰恰堪称“不学”的典型,根本没有取得直接的事实,而是根据零散的数据和国内模式想当然反推。评论区还一片叫好点赞飙升,可谓“不思”,交相辉映,成了当代互联网环境最好的注脚。

“为了工作的稳定性而接受更低的时薪”在Zpuzzle博士看来是常识,然而在这里还真就不成立。韩国没有明确规定全职工作的最低月薪,最低时薪是仅有的硬性计薪标准,只要不是黑工等特殊情况,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收入只会比最低时薪✖️工作时长高而不会因为要换取“稳定性”而放弃部分报酬,这一点是十分确定的!!原则上不管什么类型的工作或劳动者(全职/兼职/长/短/性别/国籍)都应符合最低时薪标准(除外条款后面会说)。

一个普通的韩国全职打工人,如果正常朝九晚五双休,一周工作时长即40小时。根据韩国劳动部指南及此前的个别法院判例,劳动者每周工作时长达40小时应获得一天带薪休假,一般按至少8小时的工资计算。由此可见。一个普通全职打工人工作一周记薪时长至少是48小时,一月也就是48*4再加上2个工作日16小时,约208小时,因此取209小时作基本计薪时长并无不妥。除此之外雇主每月还需额外提供相当于工资3%-15%作为餐补/交通补助,工作满一年后至少需要提供15天带薪休假(不是个别单位的福利)

由此可见,一个正常出勤的韩国全职打工人,最后到手工资除以实际工作时长,是一定高于最低时薪的(一般情况,别杠)。

有没有比这个低的?肯定有,毕竟“全职”的定义并不是以每周40小时工作为绝对界限的,比如补习老师,也有可能每天只有三节课,备课时间怎么计算要看劳资双方如何协商界定计薪时长,月收入确实有可能低于理论值1,914,440韩元,但不太可能是因为“稳定”而接受了低于最低标准的时薪,这是Zpuzzle博士的核心错误。

韩国最低时薪的规定有豁免条款,比如雇佣一同居住的亲属劳动,远航船雇佣的不同国籍的海员,以及因身体或心理原因工作能力显著低下的劳动者(老年人/残疾人等),这部分人可以采取低于最低时薪的报酬,但不仅需要双方同意,还需要经过劳动部审核,不是雇主说他能力低下他就低下。

Zpuzzle博士的主要反驳依据为何不够solid?其一,收入低于200万韩元的人群非临时工比例如何目前还没看到明确说法,其所说的“大量”从何而来?其二,非临时工实际工作时长并不一定大于40小时每周;其三,如前所述最低时薪作为一般原则也是有豁免条款的,这可不是“偷偷”。说实话Zpuzzle博士查资料的水平确实可以,也有不错的阅读思考能力,但却是空有思辨而脱离实际。前提都是错的,一套精彩的推理下来自然还是谬以千里。


“凡是按照小时工资计费的用工单位,100%是不能提供长期就业岗位的,所以要提供更高的薪资来雇人。反之,能提供长期就业岗位的,一定会提供低一些的薪资,因为“稳定”本身就是有代价的。这在世界任何国家的就业市场都是一样。”

最低薪资问题的核心,其实无非就是偏向资方还是偏向劳方的问题。普通劳动者需要接受更低的时薪以换取“稳定”,偏向谁不言自明。而最让我觉得可怕的是,Zpuzzle博士已经把这种妥协让步视作理所当然,仿佛“君权神授”一般,令人唏嘘。

高知识群体所担负的求真责任跟普通网友是不一样的。一个北师的博士,没有任何实地调查,居然可以凭借“全职工作为了稳定性需要牺牲部分利益”的印象和“数百万月收入低于1万的人中肯定也有全职”的松散逻辑洋洋洒洒写出这么一大篇文章,而且还是在关乎公众利益的重要议题中传播谬误,学术水平不忍直视。

如果您真的为了知乎的探讨环境退步感到痛心,请起码从严格要求自己开始。什么水平的证据决定了你能得出什么水平的结论,您是博士应该比我们懂。

而造谣式的辟谣,可以休矣。


user avatar   wxdata-8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扯太远了,其实就是非常简单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上海不是上海人的上海,而是全中国的上海,上海人在劳动力市场上是面临全中国的自由竞争的,这必然导致上海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同人均gdp的发达国家。

如果美国向全世界开放劳动力市场,所有外国人都可以自由在美国工作,美国的工资水平必然会大幅下降,这是一个道理。

除非上海变成香港一样的特别行政区,非上海户籍不得自由在上海就业,否则上海的工资水平必然会与其人均gdp不成比例。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谈什么长三角珠三角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没什么意义,只有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中国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城市,否则北上广深等城市仍然只能是人均GDP可观但是工资水平低的伪发达城市。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外地人到上海打工,工资不得低于最低标准。

而东南亚人或其北部的人在韩国当苦工,可以随意压价,不受最低工资标准保护。

我早就说过,发达国家,有一个算一个,黑工当道!

他们根本就不是所谓强大的中产阶级作为基础,而是剥削广大的弱后清贫国家为基础。

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以色列无不如此。

想想日本所谓的研修生,想想新加坡的大陆司机,想想以色列底层巴基斯坦人。

这些人,跟前段时间 @风大 可稍息否 论证的一样,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发达国家法律意义上的“人”或“民”(为何整个东亚的生育率如此之低?),跟我们奴隶社会一样,那时的人和民,根本就不是普通的劳动人民,最起码是小地主起。那时的劳动人就是“二脚羊”。


世界上唯一没有原罪崛起的国家只有一个。


user avatar   hao-hao-22-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发现了一条被称之为韩国悖论的规律!

已知韩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27.3人,上海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22人。

已知韩国最低收入远高于上海。

按照知乎评论区键盘侠提供的条件,已知韩国房价比上海低。

于是,我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那就是:韩国的人均住房面积要高于上海?

然而现实是:2016年,韩国人均住房面积33.2平方米,而上海在2000年的时候,人均住房面积就已经达到33.4平方米了,2017年为36.7平方米……

修改为:2016年,韩国人均住房面积33.2平方米,而上海在2003年的时候,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就已经达到29.35平米,2012年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是33.9平方米,2016年为36.1平方米。



其他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统计局当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个公报很好找吧?哎……知道你们懒得找,在上海市统计局网站可以查到。

另外,哪个说韩国没有公摊面积?哪个说建筑面积只有本国才有?对,你们说的都对!韩国确实没有公摊面积!建筑面积这个说法也确实韩国没有!

在韩国,确实没有公摊面积这个说法……也没有建筑面积……

就像在日本,没有内裤,因为他们管那东西叫胖次……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好吧,上图:

以下图片来源于r114网站。


韩国人大部分居住在公寓里,这个公寓不同于国内的公寓,而相当于国内的物业小区住宅。随便打开一个韩国房产网站,每一套房子都有两个面积。一个称之为供应面积,一个称之为专用面积或独家面积……说人话:就是一个是建筑面积,一个是套内面积。

套内面积除以建筑面积我们称之为得房率……在韩国叫专用率……

在韩国,高层公寓没个70%上下,都不好意跟人打招呼。

就这么简单一个事……

这东西它客观存在,你给他起个名字,管他叫啥呢!它叫无脑认为宇宙第一国没有公摊率也行。但是……本质上,本质上,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

还有,韩国送阳台是吧?嗯,好,【上海住建委回应:房屋“赠送面积”不可能转正-温州搜狐焦点】

中国也赠呀!上海也赠!可人家不让呀!赠多了,契税少收了怎么算?容积率怎么算?开发商用赠面积拉低纸面容积率,就可以提高实际容积率,就可以多盖楼!明白吗?在北方,还涉及到供暖面积……

对于开发商而言,面积不值钱!但税值钱!容积率值钱!兄弟姐妹们!

我再提出一个假设?会不会不知道在中国买房子会赠送面积的人,他们根本就没买过房子……

还有,凭什么说韩国统计的数据就一定是拿专有面积统计的?

好,我们略微动脑思考一下,假设2016年韩国人平均住房面积真的是用专有面积,也就是套内面积统计的。

我们已知2016年韩国人口为5122万,韩国大约有登记住宅1272万套,韩国人均专有面积为33.2平方米,也就是套内面积。那么很容易就计算出韩国房产的平均面积为133.7平方米。

哦?这可有意思了!注意,这还只是套内面积,要是再算成被口诛笔伐的建筑面积,那不得供应面积140-150平的房子满地跑了?这可能吗?

宇宙第一国的人也觉得这数据水的不行,这不科学……

于是他们2020年又发布了一个报告……下图画圈的是韩国全国60932个被调查的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68.3平方

下图框内是家庭平均人口数,2.38人。

简单做一下计算68.3÷2.38≈28.7平方米。

别听别人说什么你都信,自己动动脑子想想,这数据尼玛对不对呀?很难吗?很难吗?很难吗?可能,对于某些人来说,确实很难…看来那句话没错,脑子是个好东西……

我这人挺坏的……你们空口白牙的,而我是真去找数据了!

说句题外话,实际上不怕你有建筑面积,实际面积,公摊率,赠送面积,只要把这些清清楚楚的列出来,让市场给定个价格,就没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是,这些都客观存在,但就是不规范,不统一!中国还有黑心的开发商,公摊面积超过一半……但实际上,各地的公摊面积曾经经历过几个时代,各个时代也不相同……上世纪90年代之前建的多层老公房,建筑面积与套内面积系数就是1.33,全国各地的多层老公房都差不多,那个时候房子不卖钱!分!得房率就是75%。

后来房子卖钱了,公摊面积就越来越小,阳台越来越大,后来房地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全国开启高层住宅模式,90平以下住宅有税收优惠,这个公摊面积又开始越来越大。因为你要一梯一户,就得多一个电梯井,你要宽敞的大堂,就得多出面积,你要小面积,就得多隔墙,还有管隧,强电井,弱电井,墙也厚,柱子也粗……

好吧~_~这就是韩国悖论。可能是韩国人觉得住大房子不自由民主吧。

我先不讨论韩国悖论的成因。

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从韩国悖论中,理性的看待为什么我们人均GDP与最低收入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水平,和这个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与人均收入之比,要高于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与人均收入比。

这里面的原理也很简单,因为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必须保持一定强度的固定投资,以保证前些年投入的资金,为后些年提供回报,这样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本来就缺乏资本,再不进行强制的高强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无法持续高速增长,就没有未来。

高投资国家,GDP的一大部分都拿去投资了,消费必然被压缩。

K年收入40万,有15万收入是股票分红,有全款住房一套,家里有两部汽车,电脑,空调,洗衣机,冰箱等等一系列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C年收入30万,有5万来自于银行理财,刚刚按揭买了一套房子,全新装修,每月还要还贷款,车子有一台,虽然是全款,但是有点过时, 正打算换一台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缺冰箱,空调,电脑缺一块好显卡和CPU,但是洗衣机,彩电都是新买的,而且是最新型号。

那么,你觉得谁有能力在其他消费项目上投入更多的资金?谁的生活水平更高?

显而易见是K。


后工业化国家,譬如韩国,日本,甚至美国,德国,资本积累已经完成,技术壁垒已经铸就,基础设施虽略显陈旧,但依然很完备,就相当于k。

房子车子都有了,收入还高,他的收入就可以更大比例的投入到消费当中去,也没有必要保持更高强度的投入,自然是生活水平更高。

而C,为了换新车,供房贷,买显卡和CPU,未来不得不投入更多在固定资产上,虽然很多基础设施是最新的,但依然过得比较苦B。

虽然用人去类比国家不合适,但基本原理差不多。所以韩国人的收入水平和基本生活水平高于中国是很容易理解和分析出的问题。

我们看巴西。巴西每年把自己创造的83%的GDP消费掉,当然这个是社会总消费,包括私人部门消费和公共部门消费。而经济快速发展的越南,每年要把相当于GDP33.8%的资金进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留给消费的比例自然比不上巴西。

中国更恐怖,即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年下滑,每年投入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依然要超过GDP的一半。

高投资到底好不好呢?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我们看极端的例子,前辈们在很穷时突然想开了,人活一世,人死鸟朝天,就消费,就花钱,就造,就整!

厂房?懒得建,有那钱不如去赌两把。住宅楼?宿舍又不是不能住,不如去东头刘寡妇家住一宿,嘿嘿。铁路?要那玩意儿干啥?多买两瓶茅台他不香吗?机器设备,呸,是海参不香还是鲍鱼不好吃?那玩意能吃吗?……

经年累月的持续消费,于是我们没有能力进行高强度的投资,很可能留没有高铁,没有发达的移动支付,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没有牛逼闪闪的购物中心,就不需要那么多高速公路,不需要那么多厂房,不需要那么多机器设备。

车随然不多,但依然堵车,因为路太窄太旧,什么国货与洋货之争,通通不存在,连个打火机都造不出来的国家,让我买国货?大部分人因为穷而选择不穿鞋,还美其名曰宗教信仰,反正富人是穿鞋的,难道富人没有信仰?耐克鞋?哎,我就是爱国,哎,我就是光脚。大部分人仍然住在贫民窟里,厕所?不需要,露天解决一下能死吗?天热了要开空调?呸,电风扇它不香吗?不省钱吗?

这不是我编出来的,这个国家与我们人口数量基本相当,1949年,工业基础基本与我们处于同一水平,它的名字叫印度。

假如我们从建国伊始,不进行高强度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中国。

你愿意自己所在的国家成为一个中国版的印度吗?你当然不愿意?怎么办?只能一分一分从牙缝里省钱,只能跪在地上给洋大人做廉价劳动力,只能让自己的全家浸泡在致命的毒雾中,只能忍着妻离子散,日复一日的从事高强度劳动,且拿着微薄的收入,还要冒着极大安全风险……996?与几亿农民工长达40年血汗付出,几亿农民长达50多年的付出相比,真的微不足道。

在世界范围内,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极其血腥的,虽然中国相对温和,但依然白骨累累……

所以,转过来,我们应该把大量资源投向农村,让居住在农村的居民,也能享受发展红利,投资收益。

许多年高强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一个成果,就是中国人的人均基础设施水平,要远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部分发达国家。

这部分公共产品往往是以很低廉的价格提供给国民使用的,我们的国民可以用更少的货币换取更多的资源。

所以,上海的人均住房面积高于韩国就顺理成章了。因为此前30-40年,我们每年GDP中用在固定资产投资上的比例,要高于韩国。

这还没完。

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人均居住面积,人均鸡蛋消费量,人均粮食消费量,人均智能手机数量,婴儿死亡率等数据都是发达国家级别的,没有经年累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就等不到花开的那一刻,中国人不可能达到现在的生活水平。

如果没有经年累月的进行高强度的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什么网购,移动支付,网约车,外卖平台,短视频,直播带货,智能手机制造业,4g,5g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时至今日,虽然大规模高强度的投资似乎效率越来越低,有些领域,甚至存在着巨大的浪费。

但是,在更多领域,中国距离亚太先进国家与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仍需经年累月的固定投入。比如,中国的人均电力消费,大约只有韩国的一半,没想到吧?中国是全世界发电量最大的国家,但人均电力消费确实只有韩国的一半。

这意味着什么?

工农业用电且不说,中韩两国居民用电量,大约为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0%-15%,这意味着每一个韩国居民一年里,就比中国居民多消费了约600度电。他们可以吹更久的空调,可以洗更多的热水澡,可以使用更多大功率用电设备,享受更多现代化的便利。

所以,在电力系统的持续投资就十分必要!

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还只有186台,韩国是458台。由于各国的收入与消费水平难以在同一尺度下衡量,所以汽车作为中产阶级必备的消费品,就有很强的比较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发达国家,每千人汽车保有量都基本在800-500台,我们虽说是世界第一的新兴汽车生产大国,但限于历史上,我们居民收入低,汽车生产水平低,现代汽车工业及其产业链起步晚等因素,我们的汽车普及率仍不算高。

巴西,人均GDP和我们差不多,人均服装消费额是我们的好几倍,每千人汽车保有量都是我们差不多2倍。

欣慰的是,10年后,我们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很可能要超过300台,逼近2021年巴西的水平。

十年后,我们又进行了高强度的十年固投,一些领域的持续投入将会开花结果,受益的是整个行业,亦或者是所有从业者,甚至全体国民。虽然现在,今天,巴西人的人均消费能力还在我们之上,十年以后,恐怕就远远落后于我们了。

所以对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就十分必要。

总结一下:第一,由于我们GDP的很大一部分要再投资,所以用于消费的部分就不可能充足,消费能力基本来源就是工资收入,所以我们提供给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不会太高。

第二,我们很多领域的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距离韩国还有很大差距,不增加投入,加强供给水平,单单提高收入,结果只能是推高物价,对于普通人而言,收入增长是无法弥补物价上涨所带来的损失的。


投资不足,供给不足,一味提高收入,拉高杠杆,刺激消费,只会拉高物价。具体例子,芯片,美国木材价格暴涨等。

投资过剩,居民无力消费,供给过剩,导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全行业利润大幅降低,反过来可能引发失业和企业倒闭潮等风险。具体例子,2020年前的钢铁,玻璃,水泥,煤炭,电解铝,石化,船舶,光伏……经过一轮疫情,似乎这些“过剩”产能,奇迹般的焕发了生机……

所以,我们未来要在消费和投资这两方面找到平衡点。

那么,现在中国是继续强化投资,抢占未来,还是释放消费动能,活在当下?

哎,又聊到你们最讨厌的东西了……当然得从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找答案了,“六稳”,依次稳的是,就业,金融,外贸,外资,投资,预期。这六项,是有轻重缓急的,是有先后次序的。

首条是稳就业而不是提收入,这说明我们面临的最最主要问题是不充分不稳定的就业!而非重点提高现有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

每年创造1000万个月薪2000元的就业岗位,比给每个人发1400元钱更有效率!对经济的刺激更大。

会上还提出8大任务,依次为

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投资)。

2.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投资)。

3.扩大内需(消费)。

4.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制定游戏规则)。

5.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农业投资)。

6.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消费)。

7.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投资与消费联动)。

8.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投资)

8个工作重点在投资方向明显要比消费多,且排位靠前。所以,可以推测,至少在2021年,投资依然是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全中国的人,只要是个人,都可以买个车票去上海打工,而他去韩国打工可不容易。

所以上海工资最多只能是“中国其他地方的工资+车票钱+上海物价高于其他地方的部分”。如果比这个更高,那么全国人民都会来上海打工,推动工资返回到“中国其他地方的工资+车票钱+上海物价高于其他地方的部分”的水平。

而韩国的工资,需要比得上“中国的工资+学韩语的成本+获得韩国工作许可的成本+韩国物价高于中国的部分+车票钱”,才会有中国人涌过去打工。现状是虽然韩国工资比上海高,但是比“中国的工资+学韩语的成本+获得韩国工作许可的成本+韩国物价高于中国的部分+车票钱”低,因此中国人还是愿意在中国打工。


user avatar   zhang-yong-yi-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刚才查了一下,2021年韩国最低月薪是182.25万韩元,刚好是人民币1万元整。上海最低月薪是2590元人民币。所以,上海最低工资标准大概是韩国的26%。你说的22%不是很准,当然这个不影响问题的讨论。

这个不难理解,简单来说因为上海是中国一部分。

只要是市场经济,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那么最低工资,主要受一个经济体内相对最穷的那部分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决定。

而劳动力在一个国家内部流动要远比在国家之间流动容易得多。

韩国人均GDP最低的行政区是大邱广域市和全罗北道,但也都在2.2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人均GDP最低的省级行政区是甘肃省和黑龙江省,都在人均6000美元以下。

粗略来说,中国最穷省的人均GDP,大概是韩国相应最穷行政区的27%左右。

对于一个统一的市场,不同地方的最低工资不太可能差别太大。于是,在中国,最穷省甘肃的最低工资大概是1700,最低时薪17.4元;黑龙江最低工资大概是1500,最低时薪13元。上海最低工资2600,最低时薪23。上海的人均GDP比甘肃和黑龙江高了三四倍,但最低工资却只高五六成。主要就是因为,只要比甘肃和黑龙江的工资高五六成,就足以招聘到足够的相应劳动者。从甘肃去上海打工,并不算困难,上海的劳动力市场是对全国开放的。

上海如果要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那么恐怕需要全中国都普遍相应提高最低工资。但这更困难,因为这超出很多地方的现实经济能力。比如说对于甘肃,一个人均GDP不到6000美元的省,最低工资3000美元,最低工资都超过人均GDP的50%了,很难有不大幅度增加GDP的情况下增加最低工资的空间。

而如果中国其他地区不能大幅度增加最低工资的情况下,单纯只增加上海的最低工资,必然导致非法用工泛滥,最低工资名存实亡,得不到执行。

比如说,假如上海把最低工资提高到6500元,然而黑龙江和甘肃依然维持1000多元的最低工资,那么你认为会怎样?如此大得套利空间,我估计上海必然会有大量非法用工,或者说把工资支付得账户设在黑龙江,但实际在上海工作这样的操作。


我个人认为,除了少数贫困地区,大多数地方,设置最低工资的意义其实不太大,不设置官方最低工资,实际上也不是不可以。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其实没太大必要设置最低工资,在上海,低于月薪2500的工作,本来也几乎没什么人干。


user avatar   zhe-ye-1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个都没啥意义。

顺便韩国这个韩国人自己调查过,60%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发达国家最高,就问你干不干吧。

说回上海也是,2500?,我出3000你给我在上海招点人过来成不,能识字有手有脚加看得见的就行。

对了,香港最低工资比韩国低,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却高的多。2万以下基本招不到人。

你说看兵书指挥叫纸上谈兵,看公布数字没有实地调查讨论经济叫啥?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希望保持成长性,不然也可以学柬埔寨,在起跑线躺平,吃人剩下的过日子。


user avatar   li-xing-he-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1.这个一方面说明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加强,但主要应该是下面这个原因:即上海市的很多企业是面向全国14亿人甚至全球市场的,因此在很多行业上海市的高薪岗位要比韩国多,薪水更高,而拿最低工资的人享受不到这些岗位的好处。

拿美国和西欧对比也能看出来。美国的人均GDP大约是西欧的1.5倍,但普通西欧人的生活水平要略高于普通美国人。尽管如此,西欧的顶尖人才依然往美国跑(甚至有的往中国跑),西欧自己留不住顶尖人才: 美国提供的高端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是西欧无法相比的。

上海是中国的人才高地之一,担负着为中国发展吸引全球人才的使命,所以上海的收入差距一定比人均GDP相近的发达国家要高。

2.拿中国某些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和发达国家比较,对14亿人中的绝大多数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对这些发达地区的大部分人意义也有限。实际上,当一些人说“一线城市的生活水平不亚于发达国家”的时候,他们只比较的是自己的圈子里的人在国内外的生活水平。连他们点外卖送餐的美团送餐员,都不能以“人”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谈话和攀比中的。




              

相关话题

  上海一初中开 11 门体育课,包含攀岩、滑冰、射击、咏春拳等,你支持体育课形式多元化吗? 
  中国是不是没有像韩国那样残忍的校园暴力? 
  8 月 21 日上海新增 3 例本土确诊病例,目前当地疫情防控情况如何?居民生活有影响吗? 
  在韩国,是不是除了首尔和釜山都叫小城市? 
  上海人看不起上海大学吗? 
  如何看待上海 100 多个小区出现家二级保护动物「貉」,为什么会广泛存在于上海?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上海有什么鲜为人知但很有意思的景点? 
  外地人在上海立足的第一步需要做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羡慕韩国人那种被美国驻军,但是生活水平高的状态? 
  现在韩国人自上而下的有预谋的偷窃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该怎么做? 

前一个讨论
老公买了个游戏机,他说六百买的,是真的吗?
下一个讨论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不过 30 几万,为何却是二战转折点?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