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的制造业真的强大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in-hua-qiang-26-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管国内国外都有一些很奇怪的比较,拿低档国货和高价外国货比较,然后得出结论。至于中国制造到底咋样,就拿我从事的检验科的医疗器械来说吧。我负责的生化仪,以前清一色的国外品牌,厂家利润很大,现在迈瑞之类的国产开始出现大大冲击了市场,虽然质量上确实比不上一些进口仪器,但是追赶的步伐很快,有些国内厂家生产仪器,知道国内难混,就出口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外国对中国制造的有这很深的恐惧,因为太全了 ,一旦追上来那简直是噩梦。


user avatar   qygg-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给各位看一下什么叫严丝合缝,这个视频简直是强迫症的福音。

强迫症福音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3796141472227328

再看一个精雕细琢。

精雕细琢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5476308930285568

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具备了自主研发和制造CNC雕刻机、CAD/CAM软件、数控系统和高速电主轴的综合能力。

换句话说,我们已经有了能够生产好机床的企业。


1.我并不认为,中国在机床领域已经超过德日,现在世界上最好的机床当然还是德日制造的。

我想表达的是,先吃饱再吃好,现在起码我们点啥了。

2.就跟苏明玉说的一样,大企业因为他们需要的精密度高目前来看,还是要用日德的机床。

但是我们给中小企业多了一个选择,中小制造企业才是制造业的基石。

北京精雕的工作人员,看到这个答案,

麻烦把广告费打我卡上,谢谢。


user avatar   ren-y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98年汛期,长江、松花江、嫩江、珠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那是一场全流域的大洪水,全国29个省市遭灾,受灾面积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死亡3004人。

最危险的时候,就是8月7日下午1点,九江长江大堤决口30米,到8日下午4点半,决口出又塌下20多米,决口宽度达到60米,时刻有可能溃坝,局面接近失控,而洪水正向九江市区蔓延,如果洪水扫过九江,那么九江460万人全部流离失所,九江浔阳、庐山两个区42万人直接面临生命危险,京广大动脉也会被拦腰切断。

大家可以看到,当大坝决口的时候,水流速度是非常快的,而决口处堤坝承受的压力,也是非常之大,意味着随时可能进一步溃坝,那就会重演花园口决堤时的惨剧,而在堤坝上的军民,更是绝无幸理。


那时,解放军接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抢堵决口,需要从江堤上不停的抛投砂石和粮包,但是洪水会瞬间将这些冲走;直到运来了钢管,把他绞成栅栏打入江底,然后飞速地抛块石、钢筋笼块逐步形成围堰,逐步降低涌入决口的水流速度,然后才能把大堤直接堵口。


那时,南京军区「红军团」和福建武警近3000人在决口内垒出160米长,6米高的围堰,都是在拼命;在50多个小时里,总共沉入9只船;沉入石块2万吨,碎沙石4万方、钢材8吨、木材50立方,组成了钢木土石组合坝,最终经过数万子弟兵连续4天在大堤上冒着生命危险的奋战,九江大堤在8月10日围堰合龙,避免了一场比唐山大地震更可怕的惨剧。


20年前,我们是冒着生命危险,用人力去填,誓与大堤共存亡,何等悲壮!幸好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工业国,能用机械做到的事,就不再需要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了。

20年后,我们不但有了海量的工程自卸车、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还有了更强大的工业力量。

这是2017年3月,武穴市长江大桥钢围堰下水的图片和视频,这个庞然大物有多大呢?8层楼高。大家可以看看它跟卡车和人的对比就能感受到了。这个多重呢?自重4000吨。我们再回忆一下当年九江大堤决口的时候,我们一共抛投了8吨钢材,2万吨石块,8万方沙土;如果在98年,我国有这样的工业能力,还需要子弟兵去拿命拼么?


再感受一下珠港澳大桥的沉管,珠港澳大桥海底隧道总长5664米,由33节沉管对接而成,每节标准沉管长180 米、宽38 米、高11.4 米,单管节重达7.4万吨。大家感受一下沉管跟塔吊的高度对比,就能感受到这是怎样的超级工程;如果在98年,我国有这样的工业能力,还是否需要子弟兵在大坝上奋战4天?



最后再感受一下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的超神速度,上百台挖机同步开挖,进行场地平整工作;而雷神山施工的最高峰时,有1306台工程设备同步开工,如果在98年,我国有这样的工业组织能力,还是否需要7000子弟兵在九江大堤上舍命抗战?



幸好我国已经是一个有完整工业种类的制造业强国。在2020年的这场疫情里,因为制造业的强大,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加强大。


患者需要氧气?医院供应不足?中石化长岭炼化可以产出纯度为99.8%的优质医用氧,每天可以稳定运输50吨医用氧气到武汉,缓解氧气供应问题;


医患需要口罩?中原石化、海南炼化立刻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开始生产聚丙烯;到2月17日,海南炼化顺利完成1500吨聚丙烯PPH-Y40的生产,到今天已经陆续投入市场。为什么是海南?因为海南当地就有熔喷无纺布生产企业。大家还记得我前面那篇关于口罩的文章吧?1.32吨聚丙烯可以生产33万个口罩,1500吨聚丙烯就可以生产4.95亿个医用口罩,四舍五入就是5个亿。


口罩的耳带由氨纶长丝做的,而氨纶长丝又是由聚四氢呋喃生产而得,仪征化纤迅速开始生产四氢呋喃(THF),在2月16日已经生产了210吨,可以全部用于生产口罩耳带;所以中石化才能豪气干云的喊出「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




如果我们不是工业国,谁能想得到以前做电池的比亚迪、做手机的富士康,分分钟爆出来十几条口罩的生产线,一天就能生产上百万个口罩?就算有产能,又上哪儿去买熔喷布和耳带?


1998年抗洪,解放军调用了车辆23.68万台次、舟艇3.57万艘次、飞机和直升机1289架次,但是那时我们的运输机是什么?运12,载重不到2吨。而2020年我们的运输机是什么?运20,载重66吨。现在我国为了堵口,可以眼睛都不眨地把一台载重30吨的大卡车(20万)满载麻石直接开进水里堵口,就是这么霸气,不差钱,不差车(司机安全)。



幸好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一步一步地推进国产化。无法国产化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高价采购,随时面临技术封锁和禁止出口。比如2月17日,美国准备限制GE公司向中国出口LEAP-1C涡扇发动机,而这个发动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民航客机C919所使用的发动机,目前还没有Plan B。这就是美帝司空见惯的技术封锁



无法国产化就意味着国内庞大的采购需求最后仅仅养肥了一批买办,而我等工科学生只有顶尖的一批人能够加入国际高精尖企业拿高薪,其他人只能苦逼兮兮的去加入代工厂。


随便说几个我熟悉的行业

1、集成电路行业国产化。

无论精密机床、数控机床等基础工业,还是导弹、雷达、舰艇、航空航天等尖端产业,都需要集成电路作为核心。在上世纪80年代初,8086的芯片都需要进口,那个时候全国才有多少外汇?靠出口纺织品工艺品出口家具之类换回来的外汇,再花高价从国际市场上购买8086/8088这种成本微乎其微的芯片,而且高端芯片动辄遭到巴统的封锁,这种酸爽,简直让人忍无可忍。


中科院微电子所、清华微电子所、复旦微电子所等一批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就是应对很多国家对中国微电子行业主流制造技术实施的技术封锁,那一阶段,微电子所的主要工作是开发集成电路的生产工艺。简而言之,当某微电子所做出了0.6um的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后,我们就会展示给美帝和巴统一个信息:我国已经掌握这项技术,贵国如果继续封锁0.6um工艺的芯片出口我国,或者卖高价给我国,那么鄙国将用五年时间自行开发并生产,不再进口贵国芯片。于是美帝的行业协会就会游说国会批准开放此项产品的对华出口。


现在中国仍然在进口大量的芯片,但是一方面,中端及以下芯片(中芯国际SMIC)绝对能够国产,只进口高端芯片;另一方面把钱给台积电(TSMC)和台联电(UMC)总比给美帝的垄断企业要强。


给大家讲个故事,我们做模拟集成电路和射频电路的时候,如果想借鉴国外某些重要芯片的话怎么办呢?我们会先打磨掉封装,然后拆出芯片;用蚀刻的方式一层层的脱掉芯片上层的覆层,然后照相,人工扒版图,分析出电路,用Spectrum仿真工具进行仿真,Ohyeah!


就靠这样的野蛮生长的手段,我国从90年前后开始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行业先以掌握先进制造工艺为目标进行尖端研发,获得新型芯片的进口权;然后通过多个渠道寻求世界先进的芯片代工厂落户中国,遂有了台湾人张汝京2000年开始在北京亦庄搞了中芯国际(SMIC),04年开始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各大高校每年至少培养2000名以上的工程师输送到IC行业。07年时候西安那边的英飞凌、奇梦达等IC企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我不知道09年金融危机时候,有没有哪家公司收购了国际上的IC行业核心技术,但我知道的是到2014年,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了25年后,北方微电子公司自主研发的12英寸28纳米等离子硅刻蚀机全面通过中芯国际(SMIC)生产线全流程工艺验证,并获得订单。这TMD就是零的突破!


对我们百姓有什么好处

现在的路由器只要100块钱一个,功能齐全,如果没有国产化的话,估计家用路由器都要100刀一个。

2015年,采用高通方案的手机动辄4000以上,但是采用展讯方案、MTK方案、华为海思方案的智能手机平均价800块,才有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微信陌陌约约约;等到2020年,华为麒麟990芯片已经足矣跟高通分庭抗礼;高通也低下了头,小米10放了全部顶尖配置,也不过才4000块钱。


今天一个TCL的全自动洗衣机不过800块钱,如果低端芯片没有国产化,一个芯片卖你25刀已经是友情价了。

2004、05年,便携MP3设备多贵?随便一个要1000往上吧?等到珠海炬力搞出了国产化的MP3解码芯片,然后MP3瞬间普及……


芯片的国产化带来的受益人数最多的好处,就是把原来的高端设备迅速送入寻常百姓家。


2、轨道交通设备国产化

跟上国际社会发展的脚步非常困难,中国不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在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上更不能长期受制于人。中国无法从国外买来一个现代化。(除非14亿人民加班加点种地纺织搞代加工来支撑5千万上等人的现代化生活)


轨道交通领域就是一个标准例子。记得到2010年,发改委一共批了25+10共35个城市50条地铁线路的建设,每条地铁的成本大约为200亿,其中机电设备(机车、轨道、盾构机、接触网、屏蔽门、自动售检票等等)至少80亿,50条线就是4000亿。只有形成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体系,才能有效降低地铁造价


如果购买全进口设备,机电设备成本至少要上浮50%,而花了这么多钱,有哪些人得到好处呢?国际产品生产商。他们的毛利至少在50%以上,所以产品生产商的工程师才能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5个小时,一年有一个多月假期,到中国都是商务舱+五星酒店。


产品代理商花了5%的商业成本拿走8%左右的利润,增值税17%(地铁建设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增值税就是左手倒右手),进口退税,清关报关什么的,代理商做了4000亿的生意,只留下300亿的利润,仅仅直接创造了300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


如果实现国产化,4000亿的工业销售额额会养活多少人?反正华为2013年有2390亿元销售额,有15万员工(华为的员工工资还很高),为华为做外包或者下包的配套企业也不计其数;4000亿的机电设备采购直接创造40万人以上的工作岗位,我认为是比较保守的。


40万高收入人群的消费又能带动多大的餐饮、娱乐、家电、汽车和住房市场?


所以,工业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在关键技术和设备上实现国产化,才是真正共同富裕的方法。否则只能有一小撮人富裕起来,永远没法先富带动后富,就像现在的印度。


讲个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国产化的故事。主角是上海华虹。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的AFC全部从美国CUBIC公司的产品,于1998年9月完成1号线调试。1999年3月运营。但是全部进口的缺点有造价昂贵、运营费用高、关键技术保密导致系统维护和升级困难、备品备件不足、资深维保人员要从美国飞过来,而且工时费从美国出发时开始计算。于是在3号线招标时候,政府就要求国外供应商提供国产化措施,遂由上海华虹和西班牙INDRA公司联合体中标,在实施中逐步实现应用软件本地化,维修零部件的国产化。


其实这个时候上海华虹的水平还有限,但是架不住政府扶持——政府认为上海华虹初步具备了独立设计和制造的能力,于是在2001年末1号线北延线的AFC招标中,上海华虹用6000万的价格干掉了CUBIC公司,并且实打实的在2004年把活干完了,而且培养了一票人,被高新现代、上海邮通、上海华腾之类的单位再高薪一挖——到2008年时,国内AFC行业就基本没外国公司什么事了。


一条线一个亿的合同额,50条线就被上海华腾、上海华虹、南京熊猫、高新现代、北大方正、浙大网新这些单位给瓜分了,价格降低了,服务到位了,然后地铁就在各大城市多点开花了。


而且这个时候,上海华虹还跟复旦微电子(你看我第一个说的就是微电子)合作,可以整系统的提供国产化产品,还带动了微电子行业的发展。


这个故事厉害的地方在于,从引进技术到踢开老外,只用了8年不到的时间,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从业人员。


3、石油化工领域设备国产化

前面两个例子的规模都不算大,真正大头的还是在石化行业!我在石化行业干了6年,也是与有荣焉。


一个问题:一个百万人口地区的基本生产需要哪些工业?

回答:小煤矿、小钢铁厂、小机械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小发电厂、小纺织厂、小印刷厂、小食品厂

这其实是1970年国家制订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所提出来的一个方案,具体内容是由中央财政拨出80亿元的专项资金,扶持各省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等五类工业项目。


当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外实际签订的项目共26个,其中投资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有辽阳石油化纤总厂(29亿人民币)、武钢的一米七轧机(27.6亿人民币)、大庆化肥厂(日元贷款,汇率调整,投资增加到26.7亿人民币)、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0亿人民币)、天津石油化纤厂(13.5亿人民币)


注意啊,这是1970年的116.5亿,那时的官方汇率是人民币兑美元是2.46哦!47亿美元哦!!!1970年外汇储备花得只剩2000万美元,直到1975年才有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另外,1979年中国货币供应量为26亿元,GDP为272亿美元(数字均来自网络,请有识之士打脸)


中国那点外汇,拿来引进乙烯化肥装置都不够,还想要买什么电视机?


这是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一览表




以上13套装置中,除洞氮、安庆、枝江三套装置以石脑油为原料外,其余均以天然气为原料。以天然气为原料的10套装置主要的技术进口国为美国和荷兰,合成氨装置采用美国凯洛格生产工艺,尿素装置采用荷兰斯塔米卡邦二氧化碳汽提生产工艺。部分企业采用了日本东洋工程公司的合成氨/尿素工艺。


一亩地一年要用10公斤化肥,引进了390万吨化肥生产设备,约能满足2.6亿人的化肥需求


我们的前辈(都还健在)就是靠着当年的引进装备加技术,抽调人力进行攻关,如11万吨乙烯设备攻关,30万吨乙烯设备攻关,大化肥攻关等等,靠着当年那帮善于借鉴、学习、研究的前辈的努力,一口一口的啃下来石油化工装置的生产线,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


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让中国有能力在建筑工程、高速铁路、油田、炼油、化工、造船等领域,一个一个陆陆续续的拿到了很多的世界第一


2010年,在苏州昆山,一台10万吨级的液压模锻机已经拔地而起,这是到2010年为止,全球最大的模锻机。

2013年,振华重工在巴西交付了最大的龙门吊。

2013年,中科湛江炼化投资600亿,1500万吨炼油能力,100万吨乙烯!仅仅合算90亿美元。再想想70年代。

2019年,珠港澳大桥建成,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被誉为交通工程界的“珠穆朗玛峰”。


如果没有基础工业体系的国产化,光一台低精度的精密车床就能要你300万,高端的还对华禁运,更别提搞什么螺旋桨、潜艇、大飞机了。到我们老百姓这里,就只能放弃高铁和次日达的物流,一辈子跟绿皮车打交道吧。


多亏前辈的努力,才能在40年里从无到有地把我国发展成了制造狂魔和基建狂魔,建成了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260个机场,才能让我们毫不费力地向受灾地区转运物资,才真正实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日到达!


到了2020年,我再不相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基建狂魔和14亿人民的前进脚步。


跟理工男一起直指真相。感谢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任易」,我是南开本科,清华硕士,12年工龄,在IBM做过销售,在地铁公司管过项目施工,在石油公司做过项目经理、售前顾问,现在在鹅厂做云计算,所以对销售、施工、人力、组织、项目、造价、IT都比较熟,对线索非常敏感。


user avatar   alex-c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朋友们可以翻翻每年中国工程院发布的《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该报告的发布单位为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具有非常强的权威性,可信性和一定程度的客观性。

“制造强国指数”采用4个一级指标和18项二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中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既包含制造业的现状,如实力和竞争力,也包括发展潜力和前景展望[1]

其最新的2018年度报告,对中国制造业水平的定位是:中国位居第三方阵前列[2]

这个世界看似很大,76亿人口,200多个国家,但真正工业化的国家并不多,有比较全面的制造业体系的国家数来数去就这些国家。大部分小国,其实比如瑞典、芬兰、比利时这样的国家在某1-2个领域里做到专精都够活了。

媒体都唱衰美国制造业,但除了中国以外,美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依旧遥遥领先。即使在现在,在制药、化工、军工、航空航天、电子芯片、汽车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领域依然是碾压式的存在。

国家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是有充分认识的,这在《中国制造2025》中是有充分体现的:目前还只是制造业大国,当然我们的对手其实也就是上面的九个国家,甚至我们认为的制造业强国只有美德日,所以说:

2025跻身强国之列,意思是和德日并列

2035强国中位,意思是干掉甩开德日

2045世界强国,意思是干掉美国

至于其他国家,都是垃圾。

也是在《中国制造2025》中聚焦的十大重点领域,

1、4、5、7目前发展较快,已经逐步领先;

2、3、6、8还与美德日竞争当中

9、10和美德日还有一定差距,并且更多的是制度性、体系性的差距

综上所述,相比于我们眼中的制造业强国美德日,中国制造业其实还不够强大。

参考

  1. ^工程院发布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 美德日中韩居前五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6617223330035069&wfr=spider&for=pc
  2. ^《2018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正式发布 http://www.sohu.com/a/277890955_120014163

user avatar   wo-shi-mao-16-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谈宏观,谈谈我家国货替代外资品牌之路。

1.华为手机替换了三星和苹果,现在全家都换成华为了,非常满意。目前期待华为赶快推出高端电视机。

2.买了一台美的微波炉,价格只有家里原来松下的三分之一,也挺好用的,松下的功能更强大,但用不上。

3.买了一台海尔洗衣机,8公斤变频直驱,比家里原来松下6.5公斤普通电机便宜,但噪音大一些。

4.美的净水器替换了3M净水器,本来还准备买3M,在京东发现3M销量还不如美的零头,就换了,目前也不错,价格便宜一半。

5.原来方太和西门子油烟机都买过。最近又买了一套方太,包括油烟机灶具洗碗机热水器,这个和华为一样,不比外资品牌便宜,甚至更贵。

6.开始觉得国货不错了,呵呵,来个大招吧。原来家里是奥迪,看满大街长城荣威比亚迪很多。去年新增一台国产荣威纯电Ei5,13.38万,这是我买的最贵的国货(房产不算)了。到今天,6个月,开了一万公里。怎么说呢,感觉太棒了,外观内饰超赞,配置超强,安静无震动提速快,车载阿里斑马智行操作系统完爆奥迪车载系统,电动车驾驶感受碾压传统汽油车,没有体验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在之乎发了很多关于这台车的帖子,遇到喷子无数,我不知道喷我的人有没有驾照,除了键盘WASD外有没有摸过方向盘,但是我非常感谢你们为我的车操碎了心。谢谢你们,我非常满意自己的选择。

掏钱买单,才是真爱。

祝中国制造越来越强大!


user avatar   feng-niao-22-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七十年代的中年油不油腻另说的人,最近有个特别真切的感受,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

就是在我们真切感受到圈子内部惊人的弊端、内耗、潜规则,进而对自己所在的行业甚至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质疑的时候,蓦然回首,她已经腾云驾雾般地冲到了世界老二的位置,且在以更快的速度,开始让我们憧憬未来的榜首之争。

我开始反思我自己,是不是“好像面包里面的蛀虫,看到的全是窟窿”,说好听点,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不是这样?国运的腾飞,其实是发力于高层的规划和布局,而我们看到的,其实更多是执行层面的诸多不足和疏漏。

举个例子,联想错过了高端服务器的机会(技工贸和贸工技之争),错过了门户网站的机会(fm365),错过了网上购物的机会,错过了软件系统研发的机会,错过了手机市场的机会,这些机会的错过,对于联想来说,是致命的。但对于国家来说,有华为,有新浪,有百度,有阿里,有京东,有用友……那么机会就算是抓住了,对不对。当然如果你是联想的一员,你自然很可能会觉得可惜,本来就是两回事。

再说说与国外顶尖企业的对比,我刚工作的时候,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甚至pc、笔记本,都是18M,HP、SUN等国外厂商的地盘,从高端到低端基本全部占领,只有最低端的浅浅一层,是国产品牌发力的地域。这些国外品牌的营销战略也非常厉害,好比一台小型机,最终价格只是list price(列明价格)的百分之几,中间的利润,都让给那些总代、分销商去瓜分,因此产生的结果就是:
洋品牌大行天下,尤其是高端行业:金融、电信、能源等;
人人都以在外企为荣,有面子又有里子;
一大堆代理洋品牌的代理商,种类层级繁多,典型的洋买办二狗子;
国产品牌生存入狗且被鄙视。

然而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河东河西不必等到三十年,现在完全是另一片天了,国外品牌仍然能占据一些高端领域,但是在人们心目中的光环在退却,而国产品牌如涨潮的海水,逐渐侵蚀和蔓延,好比手机来说,华为固然是佼佼者,但像vivo,oppo,小米等也大行其道,离了胡屠户,也不怕吃混毛猪。

大环境就是这个意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国家层面的规划就是这个感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以说:路线是个纲,规划是张网。

规划和布局,有点像是玄铁重剑一样,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大的方向看准了,沿着布局执行下去,客观规律就会发生作用,这就是制度自信。感觉中国制造就有点像是在搭积木,小的模块逐渐积累成了大的模块,然后再以大的模块为基础,构筑更大的模块。汇小流成江海,积小器成大器。万丈高楼平地起,一般人看不到下面的地基,也看不到设计图纸,更多的是为建筑工人唱一首赞歌,当然也有不少人抓住工地事故和空气浑浊不放,赞美别人家风光更好。

很多人之所以对这个国家仍然是满腹牢骚,除了公知拿人家钱替人家办事的这一类以外,我觉得还有以下类型:
对“发展”本身的认识不够:以为发展必须是完美的、纯规律的、线性的、甚至加速的,不能接受中间有问题、有反复、有错误、有回退、有矛盾;
自己受到了伤害且无法释怀:比如怀才不遇了,被领导穿小鞋了,房子拆迁被黑社会威胁了,想要公平竞争却被潜规则了,等等(我列举的都是我自己经历的事儿,肯定还有更惨的)。一腔幽愤无人说,化做喷子上网来;
看书少,思考少:这里不带贬义,就是说,可能您在专业领域,知识渊博学历高,但是,对于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这方面的书看的少,或者想的不够通透。导致在遇到问题之后,容易上纲上线,钻牛角尖认死理儿。

我拿自己也举个例子,个人比较喜欢古文,但其实很多年一直在文辞优美,对仗工整的这个套套里面转,还养成了怀才不遇、悲观厌世的小矫情。感谢后来被投入到了生活的熔炉之中,又阴差阳错地去做销售,经历了世事人情,却又幸而未曾被打败变颓废,再看书的时候,忽然就明白了很多之前看不通透的地方。

我觉得古文有两种经典,一种是美文,如果懂得审美,则很容易欣赏和迷醉(有人终生就在这个圈子里不能自拔),例如滕王阁序;另外一种经典则是慧文,就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智慧,才能有共鸣和认识的,比如出师表。我的理解,前表说的是创业艰难,成败难说,所以惟有努力再努力;后表说的是事在人为,机会总有,所以也惟有努力再努力。所以更能体会到出师表里面的诸葛亮,才是成事做事的类型。那就是人们不理解,甚至诋毁我,前路又艰难,希望很渺茫,但我不抛弃不放弃,功成不必在我。而非是三国演义、戏剧传奇里面那种一切尽在掌握,凭阴阳如反掌博古通今,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范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真诸葛,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这是江湖上的传说而已。

小小寰球,总有几个苍蝇碰壁,莽莽红尘,也多的是英雄豪杰。哪有岁月静好,不过是负重前行。所以约翰·F·肯尼迪说: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所以他说:即使是上帝在尘世的工作,也依然要靠我们自己来完成。近来很感慨歼十之父宋文骢及其团队的经历,扪心自问:他们不是大家常抱怨的效率低下的国企吗?他们一度连工资都不够,不得不去卖面条,他们不郁闷吗?在和兄弟企业的竞争中常被压制,他们不委屈吗?好容易有了个型号,却一再被质疑和问难,他们没有压力吗?研发试飞过程中诸多苦难,他们没有苦闷和彷徨吗?但他们心中有更高尚的目标,激励着他们完成了别人未能做到的伟业。

所以我觉得那些愤懑和牢骚满腹的人真应该问一下:自己心中的梦想,经历了尘世的打磨,还存在否?自己还在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为着这个梦想奋斗么?尤其是当你已经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

中国制造,是典型的“撒一层土,夯实,再撒一层土”,现在已经夯实了中端,开始向高端迈进,开启了制造业蛋糕上中下三层包括上面的樱桃“我全要”的模式。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这里,我不展开写论文了,大家也不爱看,推荐一个链接:

我只想说,连我们普通人都相信我们能搞定航母、大飞机、核潜艇等一系列高端制造业尖端技术——且时间也就是这么三五年的时候,你就说中国制造强大不强大吧。

回过头来看看家里的电器,手里的手机,再想想十年前是什么样子,是不是感觉时间都去哪儿了?我甚至觉得我已经被时代抛下,孤零零的落在后面了,尽管我还算是努力的人儿。

我老家,八线小县城,两三年之内,小区里面汽车从偶尔见到,发展到现在满满当当停不下的地步,虽然大多是国产品牌三五万一辆,但模样好看用起来也可以,超级大富豪也出现了。

有一次坐高铁,我和朋友说:有时候真是要用力想一下,才恍然明白,我们现在是在全世界最“高级”的铁路客运运输工具上,全世界最好的,没有之一。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国运带着我们一起向前奔驰,但由于惯性的存在,我们往往体会不到。我记得有句话,似乎是说:在对上帝的祈祷中,抱怨往往是最真切的发自内心的。那就还是用老人家的句子来劝慰一下: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代人有一代人之机遇,一代人亦有一代人之使命,希望我们能无愧于这个时代,诸君一起努力。

最后,希望大家也对网上的一些负面情绪抱有宽容,人总是会成熟和长大的,当然也需要有个过程。我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当年也愤青过。在这里,把自己20岁写的诗,和去年写的诗放在一起对比一下,也回顾一下,自己从悲观厌世到积极面对的转变,挺有意思的。


弱冠述怀

万里扶摇凌云志,一事无成二十年。

孤灯黯黯摧鬓短,夜雨飕飕急梦寒。

空自临歧吼铜剑,还应抱恨赋枯兰。

破箧新诗聊共叹,自是人生难等闲。

--------------------------华丽的时间分割线------------------------------

不惑抒怀

莫叹人间行路难,从来绝顶费登攀。

一腔未须逢人说,百事何妨对己参。

应知天意先忍性,渐觉深心可塞渊。

长风为扫云霾散,轻舟欲过万重山。


user avatar   yaocheng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一个大客户参观过我工厂的设备和流程(我自己设计的),工厂很是简陋,像招待所级别。同年他访问了位于波兰的全球数一数二制造同类产品的德国工厂,回来跟我说,他们的工厂管理比你好,环境比你好,简直就是五星级工厂,但是设备和流程落后你一个时代,将来你肯定可以轻松击败他们!我想,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们的技术从偷师已经开始到了自创阶段,而西方可能还安逸于之前100年的成就,觉得还可以领导100年。我只是中国众多创业者中的微不足道的沧海一粟,但是众多孜孜不倦梦想追赶并超越“外国”的小粟们汇聚成了中国制造的洪流。只要国家稳定,不出乱子,中国制造如果不是现在,那么未来都将领导全球。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这几年我们国家这么多创新的东西出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类古训已经烙入我们的基因,其实一直鞭笞着所有国人向前进!

———————————————————-

我并不认为管理不重要,相反,非常重要,巨大的差距是存在的,所以要不断努力。只要做实业的人都知道,管理的完善绝对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都是小修小补,最后活得最长的那家就是合理的。当然,这都是其次。我想说的是,我们中国人如果自己都不自信,认为德国的美国的设备和技术肯定都比我们好,那么就毫无前途了,你将永远得到二手货。照有些人说法,我们中国永远造不出氢弹了,我们J20航母也不用造了?相反,50年前我们就搞出来氢弹了,J20和航母也造出来了。是用了美国技术还是德国技术?未来中国制造业能否真的强大,不是靠总是觉得外国月亮圆的人,而是靠坚信中国月亮不比外国月亮差的人!但愿将来有一天论坛上再也没有这个问题了,也不需要我们这种沧海一粟把时间花在键盘上去激励信心,因为没人将再质疑我们国家和人民的能力了,全世界都认为我们是强大的,毋庸置疑!

——————————

很少看自己的回答,竟然很早就破千赞了,感谢大家!也感谢鼓励我的朋友。其中也有不少人说我吹牛,认为是我客户客套话,或者认为我这样的末流工厂根本不可能和世界一流工厂相提并论,我也只能一笑而过,祝福他们了。反正吹牛了,也不枉再多吹点。

我主业是做贸易的,不是开工厂的。五年前脑子里冒出一个奇特的想法,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硬着头皮开了一家工厂,果然被我验证成功了,所以才有了外商过来的一番说辞。这几年来,我在这家工厂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所有设备和流程工艺都是我一手设计研究,我的员工都不知道我每天在鼓捣什么,但是等他们得到设备时,感觉见到了宝贝,因为他们干活又可以轻松一点了,收入又可以高一点了。外商当时看到的是我2.0版本,如今我已经发展到5.0版本,设备和工艺水平比当时更加高效和优异。如今我看到当时的产品,我只能把它们扔进垃圾桶,但是当时外商已经觉得性价比一流了!我马上要迎来新的设备,以及应用我设计的最新一代的工艺和流程,预计生产效率会提升50-80%,我能预想到员工们的笑脸了。

随着工厂和产品的不断完善,我客人依托我的产品几乎狂扫当地市场,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他的竞争者拿着我的产品到处找他们的供应商仿制,我知道虽然他们可以做出样品,但是要高质量完成大货会是有相当难度的,他们现有技术工艺水平,要么牺牲质量,要么高成本,哪一条都是死路。因此我客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订单也越来越大,今年又增加不少类目,都是原来德国人做的系列,都要转到我这边来做。

近几年,又有很多其他市场的客人找到了我,都惊讶于我的产品的高质量和生产的技术水平,刷新了他们对“中国制造”的认识,他们也尝试找其他供应商仿制我的产品(主要我产品价格太高,他们觉得如此简单的产品应该在中国可以找到大批供应商),但是全都铩羽而归!我也看到网上一些我的产品的仿冒品,我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工艺和技术,画虎不成反类犬。随着我的技术迭代越来越快,我的产品优势还会越来越显著。即使他们用老派技术和工艺强行做到接近我质量水平,我也可以利用成本优势这个核弹毁灭所有竞争者。但是现在既然他们没成功,我也自得其乐,还是继续努力提高护城墙,练好内功。

工厂管理虽然有所提升,但还是欠缺。主要是人手不够,工厂没有闲人,我外贸公司和工厂两头兼顾,外贸公司抓管理和销售,工厂只专注技术和生产,所以还是没起色。好在人少,员工待遇好,都一心希望工厂越来越好,所以都当自己的事情在做,知道在质量方面我的眼睛进不了沙子,所以都按照最严格的标准制作产品。因为工厂生产效率极高,所以我对员工也是很好的。空调是必须的,爱开多久开多久。周日是强制休息的,想上班都没门,但工资照发。加班2倍工资(法定只需要1.5倍哦),加班也不强制,自愿原则。五险之类更不用说,强制,不想要就换工厂,在我这里我一定要给他缴纳。反正我的工厂在本行方圆十里是奇葩的存在。员工们都很好,经常舍不得用空调,因此夏天时候每次我巡视工厂,都是来监督他们把空调开起来。我本人非常讨厌血汗工厂,那种靠剥削压榨工人几块钱致富的,我觉得这钱赚的不安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工厂尚处在快速发展期,艰苦创业期,等稳定之后,逐步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硬件进一步员工工作环境,朝着五星级工厂的方向前进。希望有一天,客人们来访问我的工厂会说,你的工厂环境和管理简直跟世界一流的工厂毫无差别,但是你的设备、技术和工艺流程他们却望尘莫及!这就是我的美梦!

———————————

对于非制造业人员来说很难理解我说的设备和工艺技术改进对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作用。我这里可以简单用事实说话。

昨天我工厂正式试验了6.0版本的工艺技术,但是因为6.0版本的另一台新设备还没有到位,所以只是初步小规模验证性试验。

5.0版本中,我们步骤设计是A1-B1-A11然后A2-B2-A21,其中A和B是两个工人,A其中占4个步骤,B2个步骤。A是关键步骤,技术工,工资比B高30%,A重要性显而易见。6个步骤,A1,A2步骤每小时200个速度,A11,A21步骤每小时100个,B1,B2步骤每小时可以到200个速度。因此,在这种步骤设计下,只有AB两名工人时,假设A1,A2前置,最高速度是100个每小时。如果不前置,70-80最多了,因为A不能同时做A1和A11。

今年六月,我上了一台新的设备。这个设备原先的意图是A1步骤可以用机器来做,这样A专注A11,A21就可以了,这样A的使用效率会达到100个每小时。后来经过两个月思考,我发现新机器其实可以连A11,A21都可以做,而且完全不需要使用A这个技术工。于是我根据新机器的特点改变了流程设计,生产方法设计,也就是6.0版本。A1,A2用新机器每小时竟然可以达到1000个每小时,A11,A21基本可以达到400个每小时,而且因为完全是数字化,质量也提高一个档次。而且A的所有步骤都可以让工厂里任何一个闲置工人BCDE普工操作这台机器完成。而且因为采用新工艺,B的理论速度也可以提高到500左右(需要改进升级现有设备)。所以,如果A1,A2前置的话,现在理论最高速度为400个,实际受限于B流程速度,最高速度是200个,下一阶段只需要提高B的速度到400,那么总效率就可以轻易达到400了。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改变。一、产量从之前100上升到400;二、工厂对A技术工的依赖性大幅度下降。三、普工代替了技术工,理论上同等条件单位工资成本下降。四、A1,A2,A11,A21质量从由人工控制到数字化管理控制。五、工人人数不增加。

以上就是简简单单的设备和工艺技术更新带来的指数级效率提升,工厂在不需要增加任何人员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效率大跃升!

上面说的只是简单寥寥几句,内部是很复杂的。但我认识的大多数工厂的逻辑其实是,增加A工种工人数量,A1-B1-(C+D)1,A2-B2-(C+D)21,以达到200个产量目标。而要达到400,需要双倍ABCD。这时就需要一个管理来单独管这8个人,整个过程实际上除了产量增加,劳动生产率几乎没怎么提高,那利润率也不会怎么提高,员工工资,产品竞争力也不会有大的改观。

—————————————

因为这几个月工厂一直很忙,我也一直在研究新工艺、新设备,于是我基本要在工厂里呆上5-6个小时左右。待时间长了,最不能让我容忍的是工厂里的胶水味。员工们也许习惯了,从来没人向我抱怨过,也许是他们在这行干了很久了,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我们这个行业胶水味是标配,无法避免。他们能忍受,我实在是不能忍受了。于是这几天花了点时间想出来一个办法,花了2000元钱,做了两个装置,把胶水机器封闭住了,并把臭味往外排出。好家伙,虽然看上去没那么高大上,但效果真是一流,今天在工厂我几乎闻不到胶水味了!拔除了这个眼中钉,终于能够有朝星级工厂前进的基础了。思维定势是很可怕的东西,这常常阻碍进步。我之前也是觉得这不可避免,只不过自己呆了几个月真受不了,所以这次才强迫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说,所有改善都是渐进型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看到外国的工厂都漂漂亮亮干干净净,开始时候估计也跟我差不多。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2021年11月

9月份去东莞,那里的工厂说限电很离谱,做二休五,另我很惊讶。但上个月开始,我们这边也限电了,做三休四。限电这事,国家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可惜执行起来就变成一刀切了。所以一刀切实际就是单位GDP能耗低的企业在补贴单位能耗高的企业。更离谱的是,往往高能耗的企业规模大,大而不能倒,限电时他们却可以豁免,这就变相鼓励了高耗能了。其实通过电价进行能耗调控是最佳途径,限电是最差的下策。不过,这不是我们底层小民考虑的,交给庙堂之人吧。

限电对我工厂短期内是有影响的,但长期来看却是有帮助的。只有面临问题的时候,才会逼自己一把,挖掘自己的潜能,工厂也一样。我历来是非常遵守规矩的,政府要求做三休四,我完全是按照要求做的,绝对不会像其他企业一样偷偷生产,员工们也认为我死脑筋,不会变通。但是,我也不是躺平,而是想着如何尽最大可能挽回点产量。因此,我做了全盘规划。如打仗一般,在限电时间挖战壕、准备弹药,打扫战场,而在非限电时间全力开战,就是一直开枪射击。然后,我又研究了一下工艺,增加了部分装置,让瓶颈步骤的产量可以提高一倍。这样,经过总体规划,产量可以达到原先一周六天产量的80%,基本可以达到的我的目标。这几天新一代设备系统调试完毕,很快将正式试运行。如果一切顺利,三天产量估计可以达到原先六天产量的120%。限电正在解除,放开后理论正常产量就可以达到原来的两倍,这将是非常大的进步。限电倒逼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加优化我们的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假设我偷偷生产提高了产量,但一定时间的产量是和之前一样的,其实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提高,这不是我的目标方向。每一次面对难题其实都是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所以,我从来没有惧怕过问题,相反,当作一次机遇。

限电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我有更多时间去思考管理问题了。限电期间我花了一个月整理了仓库,并建立了全新的仓库管理体系,仓库的混乱状态将会一去不复返。整理仓库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材料浪费问题,除了眼睛看得见的浪费,还有眼睛看不见的浪费,比如员工寻找材料浪费的时间,以及明明有材料却还需要采购等待一个月的时间。随着工厂发展得越来越大,管理也必须跟上步骤。

—————-20211121

本周正式完成了新设备与其他几台设备的联动以及节奏测试。新设备堪称完美,完全与我设计时需要的效果一致,运行速度更是超过了我的设计目标。有了新设备后,我们的质量将更上一个台阶。所有老派做法的产品无论在成本还是质量上更加难以企及我的产品了。

我从建立工厂开始就秉持一种观念,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工厂已经开了5年了,我只增加了两个员工,但是产值却每年都在以50%的速度在增长。我觉得老板的观念决定了一家工厂的发展方向。每次生产来不及的时候,我的厂长都求着我加工人,但是不到最后一刻我是绝对不会加人的。我很厌恶靠人工堆砌的产能,因为这样只能让工厂虚胖,真正实力是无法提升的。所以,每次遇到产能问题,我总是寻求技术和工艺革新,革自己的命。找工人是最简单的,而革新技术和工艺是最难的。人如果一直在舒适区就永远无法进步了,最终不进则退被人淘汰。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老派工厂(人力堆砌产能)将慢慢被历史淘汰,新工厂的崛起是必然的。

今年很多外贸工厂都说生意爆发式增长,但是赚不到钱。究其原因是因为产能增长并不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买了更多材料,买了更多设备,开了更多模具,招了更多工人,借了更多的贷款,最终实现了更多产值。但今年原材料暴涨、无法出运导致货物积压、汇率不好,这些都大幅吞噬了他们本来非常有限的利润。即使假设没有这些因素,他们的利润率与之前几年比也不会提升,因为发展思路还是堆砌产能,并不是提高生产率。他们只知道从规模效应这一个因素中去获得有限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却往往忽视技术革新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堆砌人工可以在短期内促成产值提升,而技术革新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且风险极大。大多数老板潜意识中都是倾向于前者的。但是决定未来的是后者。

—————————-2021/12/12

本周又接了个大订单。这个客人我整整谈了两年,第一次跟他聊我记得是在肯德基里吃饭,他打电话给我中间因为疫情原因,沟通停止了一年,今年11月又开始谈,直到昨天谈下来了。

这个客人原先一直在国内某家工厂做,他在本国有较大市场占有率。但是前年开始,由于我的某些客人开始渗透入他的市场,产品质量和设计非常优秀,给他的市场造成了冲击。于是逐渐与我接洽,转而想采购我的产品。

其实今年我的订单已经爆满,过年前厂长跟我说不可能再接任何订单了。但是考虑到这个客人的重要性,我还是狠下心来接了这个单。因为只要这个单做下来,他今后所有的订单都会转向我,在疫情这个大环境下,还能挖到一些大客人殊为不易,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厂长对我这个决定非常苦恼,并强烈反抗,明确跟我说年内完成这个订单绝无可能。我表示理解,但是我也不是无脑接单的,我是经过科学分析并经过缜密计算的。这个订单按照既往方式的确是毫无完成可能性,但是如今新工艺和新设备运行已经趋于完美了,按照新的生产方式生产这个订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能需要的是再调配一些资源就行。厂长在我一番推论后也逐渐接受能够完成订单这个可行性,因为他还没有认识到新生产方式给工厂带来的产能跃升。

我很喜欢挑战。就跟读书时做难题一样,题目越难越兴奋,每天脑子不停地转想这些难题,当解决的那一刻就是最快乐的那一刻。每一次挑战都能让我脑子飞快运转,从而想出新的技术提升方法,促进生产率的再次提高!

----------------------2021/12/13

今天有人谈到国内专利保护的问题,有感而发。我在开厂之初设计我的原型机器时,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本来打算直接申请发明专利,觉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我的知识产权。后来问了专利机构,他说专利是公开的,然后专利被侵犯的话,需要你自己调查取证,然后去告。我一听就马上放弃了。如果在国内,我公开了我的机器,然后肯定会有一大帮人来抄袭,我也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怎么去调查取证。所以,我放弃了专利申请这条路,我采取另外几条路。第一,物理隔绝。我把工厂设在非产业聚集区。现在中国有几万家制造我同类产品的工厂,但是我地级市范围内我可能是唯一一家做这种产品的工厂。所以,隔壁众多做不同产品的工厂来参观访问也无所谓,懂制造业的人都知道隔行如隔山,我根本不用担心隔壁谁会抄袭我的技术和设备,另外我放出风去,说这些设备都是几百万以上的,他们一听基本都吓死了。而我的工人也大多没有我这个产品的从业经验,我又对他们如家人一般,他们也不会泄露,当然也不知道该泄露给谁。我觉得我的设备最厉害之处是在于我不需要工人有行业从业经验。对于所有我的对手来说,工人没有本行业从业经验那简直就不用开厂了,因为你根本无法保证质量。而我的工人来自于各行各业,三分钟上手,八小时变熟练工,他们的工友交集中不会有我的同行,泄露机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工人一般只看到设备的最终作用,而无法了解其原理和核心,所以即使知道了告诉别人也不得其法。第二,持续的技术创新。我现在设备已经发展到第六代技术了,如果其他同行千辛万苦得到了我的某些设备,但是很快他们会发现不久就又落后了,投资大笔的钱搞来的机器马上会过时,那谁都应该想想是不是应该山寨。第三,增加山寨的难度。设备不仅仅是设备硬件,还有软件,所以抄袭了硬件,软件不一定能够抄袭。这软件不一定是设备的软件,还有生产工艺,流程。这些生产工艺和流程是基于这些设备而创造出来的,但是仅仅有这些设备如果没有配套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机器的性能无法发挥到淋漓尽致,效率甚至会很低。所以,偷了设备,没偷来技术,就如偷了一堆烂铁,性价比非常低。

有人会问,既然现在已经到第六代了,何不把第一代机型申请专利呢?因为原理是一脉相承的,一旦公布第一代,聪明的人也会鼓捣出第六代第七代的,甚至比我都先进。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隐于市,因为公布除了冠给我一个“发明家”的头衔外,对我没有任何好处。而我从来不慕虚名。

我一直很注重产品和技术的壁垒,专利只是其中一种壁垒而已,而且这种壁垒是被动的。打红警的时候,基地周围围一些围墙放几根电柱只能防防偷袭,真的打起来没多大用处。其实,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只有持续挖矿,提高科技力量,建造高等级有生力量,然后一个个把所有的对手干掉,这样才能最终有效地保护自己,因为只有死人才不会抄袭你。

不过话说回来,国内知识产权方面的确是拉胯的要命,搞创新都是九死一生,收益极小。国家要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的话,知识产权保护是重中之重,没有创新靠低端劳动力堆砌GDP,结果就是走过去几千年的老路啊。人家都洋枪洋炮了,我们还几万人挥舞着大刀杀杀杀。

————————-2022/1/11

最近忙着跨年,各种统计数据汇总核对,各员工奖金的核准,各公司的财务税务处理,忙得不亦乐乎。到今天总算告一段落,下来写点东西记录一下。

忙虽忙,但开心还是开心的。2021年各个事业业绩远远超出预期,大多数重要员工收入都出现了50%以上的增长(2020疫情我们员工收入基本与2019持平,业绩也是稳定的),着实让我高兴,因为真正让他们体会到了公司好了,他们也会好。

工厂也取得了较大成绩,2021年生产总值比2020年增加了100%,至少从产值上看,现在真正像一家工厂了。

从上周开始,工厂就在冲产量了,就是因为接了那个大订单。我要求新设备线两个人配合产量必须达到1000,可是做了三天都只有600-800。我上周基本上午8点去一趟工厂,10点去公司,下午4点再去一趟工厂,晚上8点回家吃饭,回家基本吃冷饭了。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观察研究,我还是最终找到了瓶颈之所在。我们做一种产品有三个物料需要喷胶,其中两个物料很大,第三个物料很小,这些都是人放的。厂长为了便于员工操作,把三个物料按照顺序单独放置,比如一号车放置完一号料,喷胶,然后二号车放第二个物料,喷胶,再放三号车第三个物料,喷胶。每个车位都放满物料,看似最后出来很多,但是由于第三个物料很小,所以数量很多,员工放和拿都耗费大量时间,所以实际喷胶时间和浪费的时间基本可以达到3:1的水平。于是,我建议一二三号同时放在一个车位,因为一二物料很大再加少许三号就可以布满车位,马上就可以喷胶了,这样喷胶就不需要等待,可以全功率满负荷喷。最后结果是这种放置法基本可以匹配新设备线的组装节奏,今天产量已经达到了1200了,明天开始,理论生产速度我估计可以达到1500一天。这种速度,基本年前完成大订单是没有任何问题了。

前几天我的一家老牌供应商乐呵呵地跟我说,他说他现在跟国内某一家公司在合作搞一种产品,很有前途,让我也帮他去国外推推这个新产品。我一看真想笑,因为我已经生产了三年了,国外市场一个个正在被我攻下。我看他的工艺都是老派工艺,产品质量也一般般。我认真问了一下他成本(基本我的售价比他成本高10%),他说组装成本非常高,做这个产品组装阶段就需要10个人,产量一天1000左右(他们这种血汗工厂一般工作时间8:00-21:00,11-12小时工作制)。我听了非常高兴,为啥呢?因为我两个工人10小时就可以做1200,劳动生产率几乎是他的6倍左右,而且做出来的产品质量甩他几条街!我夸赞了他几句,祝他好运。

昨天编制了一个采购数据库,加上之前已经数字化改造的仓库,工厂再朝数字化方向迈出重要一步。我的目标是创建新型数字化工厂,一家与众不同的工厂,不仅硬件要数字化,软件也要数字化,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工厂管理和运营模式。现在网络如此发达,数据处理如此简单高效,很多工厂繁杂的管理工作实际都可以完全独立出来,以前那种工厂运营和管理方式我觉得过时了。工厂大多数员工文化程度不高,跟不上我的思路,所以我把采购工作(我们的采购基本是下单而已,因为供应链我已经全部搞顺了)单独分离出来交由我的外贸公司处理,那里的员工知识水平高,操作和处理这种工作得心应手。昨天我们发出了第一个采购单,非常完美。根据我的设计,数字化后的采购和仓库,会比之前出入库流程提高90%的效率,成本也会大幅度下降。以后厂长再也不用天天追着那些供应商了,我的外贸公司那些姑娘们的拿手好戏就是追踪,反正不怕被烦死就趁早投降把东西交给她们!采购实现数字化管理后,下一步就是生产管理数字化了,但任重道远,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2022/1/26

为了把大订单完成,上周在工厂督战并干了一个礼拜的活,直到本周一晚上11:53分正式完成订单生产,比预计提前7分钟。为啥这么精确的时间呢?因为最后一只产品是我自己做出来的,回到家已经12点半了。昨天早上起来就去我的外贸公司处理所有供应商的款项,供应商们过年都嗷嗷待哺呢。前天还穿着粗布衣服在远郊工厂流水线上卖力地做产品,昨天摇身一变就穿着高档衣服在顶级写字楼优雅地签字,这反差很有画面感,想想都有点想笑。今天付款现在基本处理完毕了,可以闲下来写点东西了。

我在工厂干活期间,最大体会就是如果你要创新流程工艺,改进设备,那你就必须自己亲身体验过。我的几次设备创新都是因为我干了一段时间的活,觉得太累太苦(我本身是个懒人),所以盘算着怎么把我做的这些工作优化。或者用工艺流程去改善,或者用机器设备去代替。亲身参与了,我就了解到了这些工作的核心步骤在哪里,我们优化的重点在哪里,然后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就会形成一种想法,再经过实验去论证,最终就形成了创新。

这次由于时间紧,订单大,我临时叫了我的第一代临时工们过来帮忙(都是我的亲戚们)。他们看到我现在的设备都惊讶不已,因为之前我刚开始做工厂时,我们总共6个人每天产量也就400个,现在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做到接近2000个,所有设备和工艺都被集成优化了。因为瓶颈在喷胶,所以我们临时工组在外面帮他们做一些喷胶工作,即便我们也采用了比较先进的喷胶机器,我们5个人的产量还是比不上我最先进的设备一个人喷胶的产量,问题是我们做得累死,那人却怡然自得。事实证明,创新永远比人力堆出来要强悍的多!

这次是大规模用我的新工艺做产品,有些产品不太完美,有些次品,完美产品率大概98-99%,但是我已经找到问题根本,下一次做绝对可以做到100%完美了。相对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出现1-2%次品率是绝对可以接受的,总体成本还是大幅度下降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天进步一点点!

--------------------------------------2022/2/14

本来是闲时在知乎胡诌几句,想不到不知不觉已经超过3000赞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说明很多人愿意看到我们新一代实业慢慢进步,而不是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我们中国的圆。当然也不乏有不相信和质疑的人,这都很正常。反正相信我的人,希望我的经历能够鼓舞他们,能让他们取得一些进步,不相信我的人,当做质量差一点的小说看罢了,毕竟编小说也不是容易的事呀!

我之前说过,我是做贸易起家的,半路出家开工厂。因为半路出家,我也不知道怎么开工厂,完全没有经验。但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不走寻常路,而且一走就要走到黑那种。我自己没经验,又不想复制其他工厂的模式,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创建一家理想化的工厂。现在想来,其实就是因为当初开厂没有经验,没有受到本行业工厂固有思维的限制才有了今天长足的进步。如果我开过工厂,我肯定会否决我这么理想化的傻瓜想法,因为大多数开工厂的都认为工厂不可能这么开的。早在读书之时,老师就跟我们说过,思维定势是个很可怕的东西,一旦思维定势了,脑子就会偷懒,创新就受限制了。你对这个行业了解越深,你可能就会被它限制地更厉害。

但是,走创新这条路,一旦迈开了步子就收不了了,因为创新往往会给你正向激励。每次创新,企业就会上一个台阶,然后给你很大的利益回报,让你情不自禁地去想下一代创新计划,然后实现之后给你更大的回报,这就是正向反馈。我现在每天散步时,睡觉时都会时不时地产生一些新想法。过年期间,我又想出了一个新一代的提升方案,现在已经进入可行性试验阶段,希望在今年上半年能够实现这个方案。这个方案已经离我当初的理想化方案很接近了,之前我和工程师讨论了三年却一直受某些技术和流程限制无法实施,如今基于现在改革后的流程,现有技术似乎可以达成我的目标了。一旦实现,对我工厂来说绝对是革命性的,所以今年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让我这个新想法成为现实。

自上次多年前我的大客户赞扬我的自研设备和流程之后,去年我又给我另外一个在瑞典的客户视频连线看了我的第一代设备和流程(实时连线,视频质量不高,细节看不清那种),我跟他说这是第一代机器,我的新一代机器和流程不便展示。他也是跟我做同类产品的,他的模式是把我的产品买过去再做一些深加工,然后高价卖给最终客户。自从我和他视频之后,他的订单和项目就越来越多,他对我的产品质量大加赞赏。他跟我聊天时还经常跟我说,希望有一天我能把我的第一代卖给他,如果不能卖,我也可以直接去他们国家开厂,到时他会非常乐意投资我的工厂,一起成立合资工厂就行了。不管是不是客套话,我反正相信我的这些个创新的东西在同行人眼中是有非常高的价值的。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而不强,不然,贸易战就简单了。

贸易战中,谁宣布定向停止出口某某产品,能让贸易对手秒死的,谁的制造业才能说强而大!

............《贸易战引论》第六章

过年了,说句吉利话,中国制造业正在大踏步坚定地迈向强大,绝对有希望尽快强大起来。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论产值,中国=美国+日本+德国。

论实物(钢、铝、发电、路、桥、楼、铁路、船、汽车)产出,更是吓死人,很多东西的产出占世界比例都超过50%。只有中国和外国之分。

这些很多人都已经说过了,我说一下中国的优势在哪里,为什么中国的产品有竞争力。

我们知道,美国的航空很强大,例如波音公司动不动号称:发动机在美国生产、机翼在日本生产、陀螺仪在瑞典生产、起落架在德国生产,等等。

从表面上看,波音公司是不是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集成能力?把世界各国都调动起来,生产它的部件,最后它来组飞机卖钱。

那么,这些成千上万的部件有没有可能都在美国生产呢?答案是:不能!

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一方面,有些技术含量低的部件在美国成本太高,在其他国家采购比美国反而有优势,比如内部座椅等;另一方面,有些部件美国的不见得是最先进的,比如起落架、陀螺仪,欧洲的比它自己的更先进一些。

所以,事实上,美国也必须需要依赖全球产业链的配置,才能完成许多高价值产品的生产和制造。

这就造成了,比如F-35,要修一个起落架,先要联系德国的制造方,德国制造方用的可能是卢森堡的特种钢、日本的液压器,而日本的液压器用的可能又是法国的油泵,法国的油泵用的可能又是比利时叶片,比利时生产叶片时又用到了瑞典的机床。。。这就造成了F-35的生产和维修周期非常长。一旦一个部件出现了损坏,想找一个备用的,就得这么一级一级的传下去,没个三五个月,新的部件都难以到货。(问题大了!全球F35仅5成备战 3成待料维修 - 军事

美国现在比较有竞争力的产品主要有:汽车、航空、军备、医疗器材、仪器仪表、芯片、软件、化工、农产品。

除了农产品外,其他的产品都或多或少地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购部件。

然而,中国不一样

由于欧美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中国研究成功的产品,绝大多数都必须能够自主地生产所有的部件,否则的话,就会被卡脖子,轻则价格高没有竞争力、重则直接被人干死。

上面说的这些:钢、铝、发电、路、桥、楼、铁路、船、汽车,等等,都是中国完全掌握了技术的每一个细节,所以才能蓬勃发展。

这样,中国就有了一个天大的优势:中国优势产品的所有部件几乎都在国内配置。

这样,在中国生产这么一个产品,其物流、技术标准、人员对接等方面,就极其便利,效率极其高,成本也大为降低。

再加上中国的规模优势,这么一个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一定是具有极大价格优势的。

所以,中国每自主成功生产一个产品,国外的相应产品就要被玩死。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强大之处。

(当然,我们还有一个短板,就是:芯片。解决了芯片问题,台湾问题顺势解决。)


user avatar   wayne-70-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宏观的中国制造业不敢讲,但作为中国制造业某细分领域的一个小小分子,讲讲故事吧(虽然没啥大成绩),抛砖引玉一下。

所在的领域是个通用设备装备业,基本所有大型装备领域都需要它,所以市场够大。技术壁垒有但辐射范围很小,并且是高端的国外垄断,利润高的领域国内是碰不太到的。剩余大部分市场对技术要求不高,很多厂商拿着80年代的技术依然混的很好,更有关系够铁厂商,一共就三个技术人员,足见市场对这个设备要求之低。所以内卷严重,而且由于国内的反向工程技能点加的特别高 一家的技术提升会快速被其他家模仿学会,以至于国内整个行业对技术研发的需求非常低。

那么这么个破烂局面是怎么突围出来的呢?

1.创始人是某三个数字退休高级工程师,技术实力碾压同行,在一些细小领域里性价比和竞争力极高,创业前几年还是比较顺的,有时代的因素也有能力因素,虽然做的营业额都不大但积累了足够的口碑。但这些产品很快被同行抄袭殆尽,一阶段的竞争力和开发力逐渐消散。(其实也不怪人家,因为我们也抄,虽然主要抄国外的)

2.在老技术不再具备竞争实力,客户订单基本纯靠口碑的情况下,进行了管理层和技术人员洗牌,严格实行双休制,新技术人员工资大幅提升加年终奖奖金发足。这个工资在2010年左右招到十几个985和211大学的相关行业的硕士,这批人也是我们这个行业最后能招到的高学历人才,也是这批人奠定了我们现在的技术实力,之后的人才基本全被互联网吃干净了。

3.重大机遇一,某高端装备要全面国产零部件替代,通过长久积累的口碑和干净的历史背景,虽然还是被关系户们摆了好几道,但硬生生拿下了供应商目录名额,在一段时间内技术研发实力和利润率开始快速上升。

4.重大机遇二,某国外工业明珠要拓宽自己的供应链,然而全英文技术目录和异常苛刻的技术质量要求,吓退了无数同行。非常幸运的是,我们整个高管团队是当时为数不多甚至唯一全员会说英文的团队,哪怕磕磕绊绊的,依然建立了顺畅的沟通联系。再加上总经理对这个项目的异常坚持,我们耗费了足足5年的时间通过认证加入了他们的供应链体系,每年要为十几个不同项目开发新产品。虽然到现在为止这个技术带给我们的经济效益几乎为零(种类多量小,一个产品最多要10个还抠门),但是工业明珠的质量控制体系,工厂管理体系和快速开发能力完完整整的复制粘贴给了我们,我们被注入了最先进的制造基因和理念,奠基了我们的企业文化。导致竞争对手很难靠挖一两个人就能把我们的全盘技术实力带走,技术壁垒逐渐树立起来,并且国际化程度开始渐渐提升。

5.近几年进行了一次重大资产重组,引入产业基金,逐步打造自己的关系网朋友圈(毕竟当关系户是在太香),很多项目投标时技术实力和关系网络的重要性能达到二八开,必须把自己短处比冲上来。

6.建立多个产品线,学习华为集团军式销售售后模式,减少内部耗损,增强资源交换效率和产品研发效率。大量股权激励员工的同时对赌业绩,只要你达标了,多的全是你的,极大调动员工的工作动力。

7.细分市场走向下沉市场,我们现在的技术实力已经让有的销售经理狂的根本看不起同行,当我们放弃纯走高端设计开始走量时,我们的经验和积累能保证我们的效率高10个百分点的同时还比别人便宜,你们随便抄,抄完我下一代产品又出来了,更好更便宜。而且我们的产品能为客户打造核心竞争力,供货又快又稳定,产品效率高耗能少寿命长,省电又好维护,致使现在大量客户直接从研发阶段就让我们参与,开始能够书写产品技术标准和规格,慢慢的比客户还了解他们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8.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带来的便利。我们这个行业不是没有上市的,但他们都没搞懂这个行业的未来在哪里,上市了就去玩楼市或者造假割韭菜,没有利用好马太效应大鱼吃小鱼,这也是我们能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核心原因。现在我们喘过气来了,对未来的规划异常清楚,技术的发展规划有条不紊,那么越强越强的规律可能就会慢慢体现了。

现阶段体量依然还很小,但慢慢的得到了省市级资源的注意(zf很少雪中送炭,大部分都是等你体量及格了才愿意帮助),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同时初心不变,自己还是很有信心做大一点做强一点的。

这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故事,大佬们看了笑一笑过去就好。在下能力浅薄,见过太多大神大牛的奇迹,深刻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就凭自身努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老哥们喜欢的话点个赞就很心满意足了,关注就过了,我平常就在两性领域喷一喷解闷,大部分输出没啥营养,很容易污染时间线的………


感谢各位老哥的点赞哈,小透明诚惶诚恐。




        

相关话题

  马来西亚的宜居性和中国有什么差异?需要注意什么? 
  如今的中国是不是北方文化文化占主导地位? 
  二战复交非法学法硕失败,现在有一个徳企制造业采购岗位我应该去吗? 
  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中国房地产是泡沫,却没有人出来捅破它? 
  2019 年房价已经开始下跌了吗? 
  中国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对立陶宛有威慑作用吗? 
  近十年,哪些车型在你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审查制度是否有影响中国的电影工业? 
  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全部退出现役通俗来讲是什么意思?意味着什么? 
  有什么涉及机械工业的小说、电影或者任何艺术创作?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李毅对于《新京报》熊志的反驳评价?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对加入 CPTPP 持积极开放态度?若加入将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