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一个吧。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大概2007年?
当时新加坡的房价一直不温不火,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02年(SARS余波)两次冲击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也对买房这事嗤之以鼻,毕竟我之前在上海工作也没有买。
我回国时去了趟深圳,和一些同学坐了坐,发现他们的任何话题都在无意识的围绕着房子。大概呆了3天时间,我差点就被洗脑了,觉得应该马上买房。回到新加坡我花了3个月才摆脱了这个想法。
我是猪!!!我是猪!!!我是猪!!!我是猪!!!我是猪!!!我是猪!!!
偏题强答,还没回国,已经遭到了逆文化冲击。
大家都知道,美国社会就是一个夸夸群,你无论做什么样子大家都会夸你,你做得稀烂老师们都是说“You are amazing!You did great!” 总之,直面的批评是很少的!
半年前,重新开始打网球,跟一个来自老挝的教练一对一练习。教练,男,60+,一代移民。
前些年一直没有坚持锻炼的习惯,我打十分钟就气喘吁吁,需要休息。教练看了我一眼,说,“You are out of shape.” 然后我每次要中场休息,他就重复一次:“You are out of shape.”
你说一次就行了,要不要一节课重复五次?我不要面子啊?
第二次上课,我打了一会儿,要中场休息。他过来问我:“What is your age?” Wait! 问我多大?这难道不是美国文化taboo吗?话说我们系里一起共事30年的同事之间都不知道彼此多大年纪!教练您这就问我多大了?!
我跟他说了我的年纪。他说:“ You are really out of shape. When I was in your age, I was BLABLABLA.”(你真的out of shape。爷跟你这般大的时候, 大杀四方!)我迎风凌乱。
最近一次,我们先练习了正手。然后他说:“Let‘s practice volley. Your volley is really bad” (让我们练习截击,你的截击真的很差)。我脑袋嗡了一声,愣在球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说了啥?Your volley is REALLY BAD! REALLY BAD!!! 这么酸爽直白的话我真的来美国第八年了,从来没听过!!!真的从来没听过!!!
恍惚间,我觉得他不是我的老挝教练,而是我村里的二大爷!!!小时候我二大爷就是这么说我的!!!
声明: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教练,现在还在跟他学习。虽然他还是天天说我out of shape,但是我能理解!还增加了莫名的文化亲切感!仿佛我二大爷在教我练球!我能跟我二大爷计较啥!
在你研究生涯刚开始的时候,你的导师是如何对你进行科研入门训练的,有哪些令你觉得收益匪浅的?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218516/answer/240417128
在北美大学取得教职(assistant professor)是怎样的体验?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http s://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238389/answer/1903522494
如何看待一教授称「非升即走」是文化,体现合同契约、愿赌服输、热爱流动精神?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4057866/answer/1931273721
作为科研工作者子女是种怎样的体验?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712793/answer/2271295348
一个女生成为科学家,需要突破哪些「不容易」? - 山楂evergreen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7090091/answer/2382247929
最开始回国最大的冲击顶多就是:哇,人很多。
然后就沉醉在美食和淘宝中去了。
唯一一次有感觉明显冲击,应该2014-2015年那段时间。
我忽然意识到,我所有的没有出过国的同学都活出了一模一样的人生。
赶在30前结了婚,赶在32前买了房,赶在35前头胎。
小学中学大学,底层中产资产,小县城二线一线。
毫无例外。
怎么个赶法?
没对象的相亲,有对象的凑合,有对象但是凑不齐的赶紧分手各自再找个凑得齐的。
印象特别深刻,一个大学同寝室4年从来没恋爱的同学,相亲见第三面结婚了。
我问她,你爱这个人吗?第三面就结了?
她教训我,什么爱不爱的,爱情能当饭吃吗?你知道第三面和第一面之间房价涨了多少钱吗?我再见几面首付又要不齐了!
其实也就那么两年,后来就没有什么冲击了。
因为后来的年轻人不凑合了。
也不怎么谈房子了。
小我5年的学弟学妹都跟我一样,晚婚不育,无房无贷。
朋友圈都是一样摄影、健身、旅游、看展,非常多元化。
最近又和大学室友聊天,我问她开心吗?
她说,能不开心吗?我每天刷刷房价都能笑死。
她问我开心吗?
我说,我也挺开心的。
没有赶在30前结婚,但是其实34也OK。
没有赶在32前买北上广深的房子,但是其实晚几年买的国外的房子也不错,还没公摊。
没赶在35前头胎,但其实我真的不喜欢孩子。
年龄焦虑。
我本科第一年读的不太开心,犹犹豫豫了大半年后才下定决心转专业,重新开始读大一。之所以犹豫,主要是因为国内有非常严重的年龄歧视,还没转脑子里就已经出现了HR问“你为什么转了一次专业啊?”的场景。
纠结的这半年里询问了不少同龄人的意见,国内的朋友一律都是让我少折腾,反正本科就三年,剩下的两年忍忍就过了,研究生再说;英国的同学则是直接说不开心就转啊,为什么还要再吃两年苦头。家里也是除了我爸很支持我,其他人的态度都模棱两可,明明所谓“耽误”的时间也就一年,而且我还早上一年学,本科毕业的时候刚好22岁,家里其他人则是一副“十年光阴眼看就要被你浪费了”的态度。
同专业的课友甚至不能理解为什么区区一年能让我如此焦虑不安,他们一一给我分享自己的经历,我才知道原来F高中毕业后先去杭州拍了两年的淘宝模特;E则是A2那年就进了电影公司,拍了三年纪录片才决定歇一歇上个学;N在剑桥读得身心俱疲,不到半年就退了学,去东京读了一年的语言学校,过了N2后申请了我们学校的日本研究……当然,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高中毕业后就直接进了大学,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有选择,高中结束马上读大学不过是众多选择中的其中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
虽然最终在老爸的大力支持和朋友的不断鼓励下顺利转了专业,开开心心读到马上要毕业,但这几年的经历确实和我当时预想的一模一样。且不说正式的全职工作,就是找实习时在面试的时候都会被问到“你为什么转了一次专业?”,我实话实说,因为不喜欢原来的专业,课程设置一改再改,与我的兴趣不符,面试官总是不解地反问,“那一开始怎么没看好呢?”“那当初决定读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
在他们看来,人生是一条必须且只能向前的单行道,正是因为前方大雾重重,所以每走一步都要慎之又慎,绝不能出半点差错,如果你说能见度实在太低,很容易走岔跑偏,对不起,那是你视力有问题,其他人怎么就有能穿透迷雾,一眼看到尽头的火眼金睛呢?
大二结束后本来准备等大三毕业gap一年,写写文书找找实习旅旅游,再去读研,我爸依旧很支持,但抵不住其他家人的联合反对,理由无非是又耽误一年、在家怕是要当废物、又找不到全职工作、找到了刚入职又要辞职……我也只能作罢,大三一开学就着手准备申研。申了好几个项目,时长有一年的有两年的,因此又陷入了纠结,这次倒不是因为年龄,是因为几个项目的方向我都很喜欢,实在是难以取舍。
遂又去寻求朋友们的建议,不出所料,三年时间,大家一点儿也没变。国内的朋友都劝我读个一年的赶紧回来找工作,甚至别等到九月交完毕业论文才回来,四五月结课后就马上回国,因为隔离说不定还要耽误上一两个月,磨磨蹭蹭的肯定会错过秋招。国外的同学则是让我提前列好选课清单,仔细对比下异同,更喜欢哪个就去读哪个。
家里除了我爸,其他人当然是也希望我快速地读完一年的项目就马不停蹄回来工作。“要是读两年的你就又要耽误一年啊,你本科就多读了一年,研究生再耽误可怎么办呢,一年又一年的这么荒废下去,一不留神就要三十了呀,你不知道慌的吗?”
我慌什么,即使晃荡到三十又能怎么样呢?我还有大长的人生,三十岁也不过刚刚起步,就算是六十岁才能退休,也至少还有一个三十年要走,每天都紧赶慢赶,时刻紧绷着一根弦甚至恨不得原地起飞是为何呢?说得更难听一些,每秒都准备冲刺,埋头朝终点狂奔为的是什么呢?怎么看都怎么像是活得不耐烦了急着下阴曹地府快活呢。
莫说我还没经过社会的毒打,我已经挨上了锤,但即使是不断受锤我也要寻出一条自己的路,我不想过按部就班、一眼就望到头的日子;我不想在毕业后就马上宣告精神死亡,只剩一副躯壳在地铁上被挤成肉泥;我不想过那种所谓的安稳平静,人人羡慕,其实不过如一潭死水的人生。我也没有想飞黄腾达,走上人生巅峰,我只是想多体验一把,我在上大学前一直走在自己规划好的路上,每一步都经过了严格的计算,但每一步都走得无比窒息,我再也不想回到从前的压抑了,我要放松,我要给自己不断试错的机会,我要允许笔直的大路上生出无数的小岔路,我要能偶尔快乐地开小差也不着急回来……
我要给自己许许多多的选择,而不是把自己框死在一个体系下。
2012年开始旅居瑞典,度过了自己的研究生和职场新人的阶段。2016年一张单程机票,没有回北方的故乡,而是开始沪漂。正好在瑞典过了4年零一周,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回国之后约朋友到处胡吃海喝,要把瑞典这几年错过的中餐吃回来。第一顿吃的是沪小胖,酒足饭饱到了抢单环节,我举手,比划了一个伴随我走南闯北的结账手势。服务员秒懂,拿着一个pos机形状的东西走了过来。
放下手,我直接伸手拿出了钱包,抽出一张信用卡,递出去,服务员也刚好走到桌边,至此所有动作都一气呵成,衔接之顺畅像是一台彻底润滑的机器,叮叮当当,隆隆作响。
服务员愣住了。
朋友慢吞吞地拿起桌上的手机,服务员拿着那个pos机形状的机器,对着手机滴了一声,开始滋滋嘎嘎地打印小票。
我虽然看懂了,但是仍然大受震撼。因为那天我支付宝账号刚刚注册,微信里只有过年抢的20块钱,甚至还没绑银行卡。就这张递出去的信用卡都是回国之后刚办的。
回家赶紧弄好了手机支付。
另一件别扭了一段时间的事情,是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纯粹的物理上的距离感。
瑞典位于人均社恐的大北欧,个人空间大到离谱。对于一个旅居他乡的外国人来说,其实也蛮舒服的,你别搭理我,我也不想打扰你。当然喝过酒之后会变成人均社牛,这是另外的故事了。
然而我在八月份回到上海开始地铁通勤,挤地铁都不说了,早高峰可以理解。我一时无法接受的是下了地铁,大家还是人挨着人,一起移动到电梯,移动到检票口,移动到地面,才最终散开。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和陌生人距离少于半米的感觉,就像夏天穿着短袖,挨到了另一个穿着短袖的汗津津的胳膊。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被上海的烟火气治愈了。
那天已经是深秋,天气转凉。大概晚上六点左右的时间,不是什么节日,可能就是个周五的晚上。我在租住的路口,看到了住在街口的一家人吃晚饭,五年多前的短短一瞥,到今天都记得清楚。
一张折叠圆桌摆在街角的人行道,人行道铺着最常见的那种花纹地砖,地砖上有积年累月留下来的烟火痕迹,早已变了颜色。圆桌周围是苍蝇馆子里最常见的那种塑料凳子,一家老少三代七八个人围坐在圆桌旁。桌上摆着一桌子菜,满满当当,红绿相间。一桌人说说笑笑,没人动筷子,桌旁还剩一个空位。
一位中年妇女端着最后一盘菜出来了,大概是白灼虾,也许是糟虾。一盘虾码得整整齐齐,拥成满满一圈。虽是水煮,却似泛着油光,红白分明。
最后一盘菜上了桌,最后一位家人也上了桌,他们开始了晚餐。
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他们的这顿饭,成了我终于接纳上海的那个时刻。我也从来没有想通,到底是那个街角,还是那张折叠圆桌,或者那一盘最后端出来,不知道什么味道的虾,唤醒了我以为我已经丢失掉了的那个叫做烟火气的本能。
罩着我的那个来自北欧的泡泡,啪的一声,再也没有出现过。
加更一个,在国外,陌生人之间(客服,护士之类)可客气了,笑容可掬,但是我总觉得那层客气的背后,是冷的。
在国内,看医生,人山人海,护士脾气火爆。有次带娃去挂水,没有床位,只能坐在走廊里。那时娃才几个月大,又哭又闹,我正焦头烂额呢,只见一个护士冲过来对我一通吼:'那边有个床位马上空了,你还不去等在旁边占个位?!你怎么磨磨蹭蹭的呀!!快快快!'
好久没人这么凶我了,当时真的感觉很受冲击。看着这个护士比我还着急的样子,虽然被吼了,可是心里暖暖的。
这个我可以来吐槽一下。我读书时候出国,十几年以后回国。之前听到别人说逆向文化冲击,我都觉得这些人真矫情,什么不礼让啊,电梯挤不上啊,人和人之间没有距离感,邻居大妈爱问工资收入之类的,那都不算事儿好嘛!又不是第一次来中国,出国之前难道不是这样的吗?怎么隔了几年还'冲击'上了?!我回国来那基本是如鱼得水,应付个插队瞎挤,邻居大妈那都是稳准狠, 毕竟老娘是土生土长啊。
但是没想到回来以后,有一件事还是让我极其不适应。那就是年龄焦虑。在国外,完全没有感觉变老。我工作了十几年,离退休还有二十几年,感觉人生才过了一小半。身边同龄人还都在忙着谈恋爱,偶尔有几个结婚的。妥妥的年青人阶段。
回国以后,突然发觉铺天盖地的35岁招聘限制。35就被嫌老了,过了40的已经在聊退休了。Excuse me! 怎么回个国,就一步踏入老年人阶段了呢?
这个转变太突然了。我觉得自己和25岁没啥区别呀,而且更有经验,也更有闲暇时间了,怎么就被嫌弃了呢?好疑惑。
而且,没人觉得年龄歧视是不应该的,是政治不正确的,连政府部门招聘都标明要35以下。我不能理解啊不能理解!
在国外十年,回国唯一感觉到的文化冲击是来自一种思想层面的影响,就是国内大多数人的思维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于是我会想办法攻击你或者说服你。这个是让我特别不能接受的一点,中国国内的集体主义大概率会把人拉向这样的维度,虽然许多人可能意识不到,但确实这个问题让我本人感觉到十分的难受,很多国内的朋友,不懂得如何去倾听,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更多的是一种交换与相互认同,若非在相互认同这个范围内,则会因为观点的分歧相互指责,就比如说我身边人总对我说,你早点结婚吧。我说结婚对我来说不是那么的重要,他们则会讲出许多不结婚的坏处,试图让你接受你早点结婚一定是正确的事,如果你不接受,你就是年轻人不懂事,或者用别的什么道德观念来压制你,让你的个人想法被削弱,你就成了被动同意默认这个思维的一份子。
这个文化方面的影响,我不知道有没有其他朋友赞同,但是这对我来说是感受最明显的地方。这种特点在互联网上更明显,你发表某些观点如果招惹来反对者,那么他与你沟通的方式并不是倾听与思考,而是一种争吵争辩,一定要有正确的那一方,如果你死也不支持他的看法,什么样的帽子就来了。。。
所以对于有些精神洁癖的我来说,可能国外确实有各种各样物质上的不足,东西确实没有国内好吃,物产也没有那么丰富,生活也没有那么便利,但能舒舒服服做我自己,没人强迫你必须接受某种思考,也没人和你争辩,我觉得对我这种人来说就很满足了。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最后,有些人总喜欢在一个问题上扯到另一个问题,这样的逻辑实际上有个专业名词,欢迎大家了解这个冷知识
实话说,真的生活很久了,真的理解了生活是什么的人,没有什么所谓的逆向文化冲击。
生活一两年可能会有逆向文化冲击,因为你在国外其实也没什么真实的生活。
当你理解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你就发现其实也差不太多。不敢说没差别,但是那种差别,应该是你去之前,回来之前,就可以预料的。
先分析一下这道题说的是什么!再杠能杠到点上。
我觉得文化冲击逆冲击不是在比较各国不同的地方,单纯的区别有可能不会产生冲击。文化冲击(逆冲击)是阐述个人在居住环境变化之后产生的感受,是一种比较主观的感知。产生冲击的原因可能是三观,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
比如有个人一直吃肉,吃了半辈子了,开始吃素,吃了四年,突然给你一片肉,刚一开始有可能会感受到“逆冲击”,因为个人习惯,接受能力等因素,这个冲击的强弱,持续的时间会有区别。一般来说“逆冲击”比“正冲击”好适应。毕竟是曾经的习惯。要是说,“我吃了十年素,再吃肉我吃不出来,没区别”,也有可能,我们不能排除有逆冲击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没有逆冲击的可能性。
再比如,吃了半辈子素,吃了四年肉,又开始吃素,也可能会感到不适应。但是吃肉和吃素这两种生活习惯,没有优劣,没有哪个高级哪个低等。
很多别人提到的逆冲击,年龄,996什么的我没有机会感受,每次回国也是像“游客”一样,待两个礼拜。感受最多的就是,出门吃饭,交通,景区。景区没什么感觉,以前在国内也不怎么去。
1.去全聚德吃饭,服务员非得让我点精品烤鸭,我说不用,普通的就行。服务员说,宴请外国人(我男人和他妈)还不点好的?我说我们就是一家人吃个便饭。然后那个眼神,感觉想要掐死我。
(我就是已经习惯了点餐点多点少,点便宜的点贵的,没人干涉我,不行吗?)
还有人吐槽“服务员想让我点的好的”
太可笑了,以后我想吃小葱拌豆腐不让进门呗,进了门服务员给我点菜,上啥吃啥呗。“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有一种关心,叫服务员想让你吃点好的”
我真是错怪服务员了,看我大老远回来的,好几年没吃上热乎饭了,可得整点好的
2.打车在路上,感觉像是在玩真人版极品飞车+跑跑卡丁车,随时随地都会有摩托车,三轮车,改装后的平板车,突突突突撞向我,老刺激了。
(我就是习惯了在大马路上开车,只能看见汽车,看不见别的车,不行吗?)
3. 去新光天地(我出国以后应该是改名字了 ),打算带我男人见识一下我以前工作的地方,等我们到了之后,我感觉楼太高了,眼晕 马上拉着我男人走了。
(我就是习惯了土鳖一样的城市,树比房高,不行吗?)
4. 出门坐公交车,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车来的快,票价便宜,报站还站站都停,车上还有引导员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
(公交车一个小时一趟,不仅不报站,要下车提前5.6个站就要开始紧盯着,然后还要拼手速,晚一秒就撒由那拉了。在国内坐公交车,真的很省心。)
国内的公交车这么美好的事情,竟然还吐槽,像有人不能理解文化冲击一样,不能难以理解这些人。
5. 出门在外,自己像个傻子,扫码付款不会用,自助点菜不会点,经常问傻问题给人问烦,理解能力下降(我是真的不明白),有时候需要问好几遍。
(国内真的很高科技,国外土的要死,人都要呆傻了,别人给我介绍啥要解释很久。)
6.人多车多,有时候脑仁疼,有时候心脏突突。
(我家那条街是个死胡同,除了邻居,啥也看不见,有时候邻居家来个送货的,我跟娃都要扒着窗户看半天,还要讨论一下,邻居买个啥,每天就是这么无聊。回国之后,好家伙,可太热闹了)
文化冲击指的是对于一种文化,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理解不习惯,导致的心理不适。文化冲击与逆冲击并不是这个环境或者习惯有多糟糕,我刚刚出国的时候,也受不了国外的土,走大马路上看不见人我害怕,抱怨出行没有国内方便,吐槽没有高楼大厦。各个国家的生活环境都有利有弊,有优点有缺点,但是文化冲击与逆冲击讨论的主要是冲击,文化本身没有优劣。
每次回国晚上回家都喜欢做公交或者打车,可以看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和夜景,感觉也是个“逆冲击”。有人说,“矫情,以前出国前没见过啊?”“矫情,国内20多年,刚出国几年就忘啦?”,有的时候,不是忘了,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习以为常了,感觉就应该这样。以前从来没感觉到夜景这么美,没感觉到公交系统这么发达,没感觉到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快递怎么能那么快,淘宝咋这么好用。对我来说,对于“逆冲击”的思考,更多的是,珍惜那些身边“早已习以为常”的事物。
还有好多 慢慢补充
读书年龄歧视。
在求学生涯中,要求一个人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必须分毫不差地踩在点上,不允许有一点差错,如果不小心岔出去了,不管是主观原因导致的还是客观原因导致的,这个人会被其他个体和社会所挑剔或评判。
比如6岁必须上小学,一些因为出生月份晚而导致7岁才上学的孩子就会被嘲笑年龄大;再比如,大学毕业就必须读研,晚一两年读研……说得难听点,就觉得你的价值低,不如大学一毕业就读研的人高,不管是找工作还是找对象,对方都会在心里犯嘀咕。
之所以有这种焦虑是因为国内把读书当做实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把求知当做最终目的。虽然国内人口基数大,竞争激烈,把读书当目的确实无法避免。但个人认为读书还是要纯粹一点,至少……不应该歧视年龄“大”的读书人,更何况晚一两年就很“大”了吗?我觉得只要是读书多晚都不“大”。
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是有很多30 多岁才读本科的人的。他们有些是参军所以晚了,有些是没钱自己攒钱好几年所以晚了,有些人就是想明白了自己想读书才来读所以晚了……周围并没有人指指点点,都是很平等地相处,也没人觉得不合适什么的,一切都很自然。
我在学校图书馆打工的时候,我的一位同事是在我校这边兼职,她本人是隔壁大学的研究生,年龄也就29,30左右。她跟我说她家庭不幸福,18岁就离开家独立生活了,到处打工,一路读书也磕磕绊绊,所以都29,30了才读研究生。虽然她的学校本身并不好,但是她功课分数都很高,更重要的是她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我想,这跟她打工的经历有关,如果她按部就班地像大多数人那样去生活,可能并不会有她现在这么坚定。
要我说,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并不相同,或主观或客观,有人快有人慢,大可不必给人扣个“你落下了”的帽子,希望我们都能尊重对方的轨迹,少点评判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