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相对于其他两国,为什么蜀汉的将领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好感?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g-zhe-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魏是军阀剧,这类剧本上下五千年你随随便便都能找到不少,什么挟天子、禅让、手足相残啊各种戏码哪朝哪代没有,总能找到重复类似的,有意思伐?


吴是宫斗剧,这类剧本实在是腌臜小气得紧,有这功夫刷下80集的甄嬛、70集的延禧攻略我估计都更有趣一点,至少玛丽苏没那么憋屈;

季汉是浪漫史诗传奇剧,翻遍上下五千年你都很难找到在正史中能存在这样的人性光辉、浪漫理想、君臣义气和不朽精神。

士大夫追求君臣鱼水、匡扶天道,贩夫走卒追求兄弟义气,说中国人从上到下的伦理三观由此塑造都不为过。

三国没了季汉故事会怎样?

不怎样,无非又是一段厚黑、充满斗争杀戮的愚蠢历史周期律loop罢了。这种东西看多了很无聊的。


user avatar   zhang-jia-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因为季汉诸将相,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游侠浪漫情怀。

说直白点:

很能打,够义气。


说句得罪人的话,社交网络上,相当部分历史人物爱好者,不是从史书入坑,而是从衍生品——小说、漫画、游戏——入行。

许多季汉爱好者根子是《三国演义》,之后再看史书,一起爱上了。这不奇怪。就像某位著名魏国谋士的爱好者们,许多都是根据小说和易中天老师的讲解,爱上了某谋士,然后才在史书里拼命找这位的各色记录,找不到就脑补。

但季汉诸将相为什么是衍生作品钟爱的主角呢?

不是他们多成功,而是他们的经历,足够浪漫啊。


先说一点:能打

冷兵器爱好者,基本会一边倒地热爱骁勇善战、万夫莫敌的诸位。就不说季汉了,曹魏爱好者那边,张辽人气远高过于禁,典韦许褚的讨论话题远多过韩浩史涣。孙吴爱好者那边,甘宁也远比徐盛存在感强吧?吕布这么个战绩破落户,就靠着便弓马有膂力号称飞将,有一拨拥趸。

类似的,论战绩则李靖、徐世绩远迈其他唐将,但民间声望上,秦琼尉迟恭高得惊人,甚至比战绩胜过他俩的侯君集还高。除了演义功劳,重要的还是:能打。

大家都敬重运筹帷幄的大将,但招人热爱的,总是上马能战的人啊——您看各种论坛里每天讨论单挑能力高低的,有几个人会去排治军排序、政治手腕高低呢?

《权力的游戏》里,泰温公爵有句话:有些战争是靠剑赢的,有些战争则靠渡鸦与书信——这就是他的政治家视角。但我们普通人,还是喜欢剑。

所以了,季汉虽然记载疏略,但关张有万军之勇,黄忠有勇毅冠军之称,马超自负多力,赵云强壮挚猛,这些多招人爱啊!

——比起张郃巧变、于禁治军之类,显然还是万军斩将更酷嘛!


一点:义气。

以前说过,曹魏基本是颍川班子+诸夏侯曹宗族,配合各地豪族(李典、臧霸)与外姓诸将(五子良将)。孙吴基本是江淮派(周瑜们)和江东顾步朱陆。所以他们两家的关系到后期,很容易乱七八糟。

刘备手下,基本是游侠豪族,混社会的。关羽是山西游侠,张飞赵云是河北大哥,马超是西域流亡诸侯,黄忠魏延是行伍提拔。诸葛亮祖上阔过,自己毕竟躬耕。法正是逃亡到蜀中的关西人。姜维是边地官员之子。

刘备自己则是老兵油子(彭羕所谓老革),乱世活雷锋。四十七岁之前,规划人脉基业,那是没有的,就是到处打工当活雷锋,帮孔融,帮陶谦,帮曹操,帮刘表。处处碰壁,但陈寿所言,折而不挠。

跟诸葛亮一遇,风虎云龙。

与关张之情,至死不渝。

对手下诸将,信赖有加,提拔起人来凶猛之极:魏延汉中太守,一军皆惊;黄忠老兵让关羽不满,后将军。

有人造谣赵云投降,刘备拿起手戟就揍:不可能!

黄权真的投降了,刘备叹口气:他也是不得已,我要好好对他的家庭。

整个势力很简单,很平民,但有种地道的家庭氛围,有种理想主义的情操。君臣相得,很是务实。

终于故事到了高潮:刘备为了关羽之仇,出征败死;桃园结义是罗贯中编的,但结合前因后果,说刘备对得起关张,那是没错的了。再后来白帝托孤,“君可自取”,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终于鞠躬尽瘁,星落五丈原。再三十年后,姜维至死还追求幽而复明。

三个字:讲义气。

臣对君讲义气,君对臣讲义气。大家都是百折不挠地讲义气。这种人员构成取得大成功是不可能的,但多么动人啊。


所以了,一群彼此讲义气,彼此对得起,而且确实很能打的人扎了堆,那不就是一部写在历史中的武侠小说,一部写在历史里的浪漫骑士小说么?

所以了,人们更容易喜欢季汉的将相,就类似于,比起拥众称霸江表的孙权,大家更爱他哥哥。

孙权字仲谋,孙策字伯符。权谋很有用,是渡鸦与书信;但人民爱的还是策和符,是理想主义长剑的英锐之气啊!


user avatar   hui-yi-zui-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蜀国的人有人情味,就拿刘备和黄权这对君臣举例吧。

夷陵之战时黄权在江北驻守防止魏军趁火打劫,没想到夷陵之战刘备战败,陆逊一路追到了巫县,黄权孤军在江北,回蜀国没希望,降吴是做不到,只好降魏。

黄权自己也是这样说投降的原因的: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从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

曹丕听说黄权来降,很是高兴,说您弃暗投明,是想学汉高祖手下的陈平,韩信吗?

这个时候一般人看到曹丕这样说,肯定得拍几句马屁,结果黄权很诚实的说,我投降吴国那是绝对做不到,但也回不去蜀国,我本来就是败军之将,免死已经算是大幸,哪里能比得上古代那些贤才呢。

这个话说的不卑不亢,没想到曹丕听完很高兴,给黄权封官。


再看一件让我很感动的事,君臣的心有灵犀。

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

有人说黄权的妻子儿女被刘备杀了,黄权却知道这是假的。曹丕还让黄权发丧呢,黄权回答:

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

推诚相信,明臣本志。

黄权这话意思就是跟曹丕说,老刘懂我。


黄权投降魏国,按法要抓捕黄权的家人,有关部门就打算行动了,但是刘备却说:

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我辜负了黄权,黄权没有辜负我。


刘备与黄权把黄权投降这件事处理真的很温情,本来想看一出好戏的曹丕等人没有得逞,毕竟曹丕太冷了。


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

等到刘备去世,魏国群臣肯定很开心,都祝贺曹丕,唯有黄权,一点也不开心。

黄权这个行为在热闹的朝堂上不能不引起人注意,用一句小品台词说:叛徒你神气个什么啊。

但是黄权做了一个昔日臣子做的本分,你去世了,我不开心。


文帝察权有局量,欲试惊之,遣左右诏权,末至之间,累催相属,马使奔驰,交错于道,官属侍从莫碎魄,而权举止颜色自若。

曹丕的小剧场,实在觉得黄权这个人太稳重了,怎么一个降将一点也不慌呢,我得试试他,一般人要是被连环夺命CALL,早得慌的要死,权一点也不慌。


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明年卒,谥曰景候。

黄权作为一个降将,官做的不小,但即便如此,他也没说过蜀国坏话。

司马懿曾经给诸葛亮写信说黄权是个爽快人,经常夸奖你。

按理说黄权逢场作戏,表表忠心不好吗,可是他从一来到魏国,他就没说蜀国坏话,这是很不容易的。


黄权的后代也没辜负刘备对黄权的恩,黄权在蜀国的儿子黄崇,后来担任了尚书郎,最终在邓艾入蜀时战死于绵竹,为国捐躯。

一方面看出黄崇的爱国,一方面也反映了诸葛亮没有私心报复,一个投降了的人的儿子还能当官,这不是一般的领导能做出来了。


为什么蜀汉更让人觉得亲切,想一想曹丕怎么埋汰于禁这位老臣的吧。

于禁回来时,胡须头发都变白了,身体瘦弱,曹丕表面安慰,但是却在于禁拜谒曹操陵墓时,给人家画画埋汰人家,把于禁活活气的羞愧病死。

说起来曹丕为什么对黄权执念那么深,估计就是觉得怎么别人家将领投降了还那么神气。

想一想孙权怎么逼死陆逊的吧,这样一看,刘备是不是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好感,毕竟你不愿意被埋汰死,被逼死吧。


其实还有糜竺糜芳,芳芳投降等于坑死了二弟关羽,糜竺立刻负荆请罪,知道躲不过去啊,自己再亲有人家睡一起的兄弟亲吗,结果刘备亲自松绑,说芳芳做的事,不怪你。

有人说刘备装仁义,为了刷好感,可是你想一下曹操曹丕孙权这些人装都不想装,梦里都能宰了你,你怕不怕。


以前说书的大多不说走麦城之后的事,有的师父也不教,直接跟徒弟说没人听,你把司马懿篡权说的天花乱坠,没用,老百姓不爱听,你还不如多说说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老百姓爱听。

现在时代变了,演司马懿篡权,司马懿女装背出师表都有人看,可是这种朴素的好感也许说不出,但是看看历史,或者读读演义你都能感觉出来,蜀汉这个国家的温情。


user avatar   zhang-ting-61-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剧本拿对了...

蜀汉这个剧本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是一个极好的范例。第一位男主自幼家贫,但血统高贵,立志干出番事业。他白手起家,在乱世中起起浮浮,虽四处漂泊,却名满天下。最后已经年近半百的主角依旧一事无成,但他百折不挠不肯放弃,选择和强大的敌人抗争到底。接着就是全剧最有主角气质的男二号闪亮登场,他掏出剧本大纲,告诉男主接下来剧情马上要大转折,然后临危受命出使别国,带回了数万援军,完成惊天逆转。之后的男主如同蛟龙入海,一发不可收拾,数年之间发展壮大,最终遭到忌惮,被双面绞杀,含恨而终,死前举国托付给男二号。

然后男二号正式上位成为主角,他接过前男主的烂摊子,辛苦经营,居然打造出一个政治清明、兵精甲足的国家。再之后他和大boss多番缠斗,还屡占上风,名震天下。但英雄也敌不过天命,他死后,继承人们继续保护着这个国家,他们虽然不如第二位男主那么厉害,但也尽忠尽责,君臣相安无事。最后上位的第三位男主有着不输给前两位男主的执着,但拼尽全力也无法回天。而直到这个国家灭亡,还有无数人愿意为之捐躯赴难,其中就包括这位男主。

这样的剧本当主角就是王道主角,当配角也是人气配角。要挑bug只能挑进攻成都以及曾经一度想要在荆州赖账,但荆州的事赖账未遂,最终还是还清了,这个可以在剧本里想办法洗掉,成都的bug确实洗不掉,只能留着。啥,你说称帝也是bug?别逗,不称帝主角这帮人的存在本身就成bug了。

吴国的剧本直到袭击荆州前还是没什么毛病的...

第一位男主出身不算高,少年时期就有勇有谋击退海贼,之后为国家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方诸侯。国家大乱时,他率领义兵讨伐国贼,深入敌方,在皇陵间和国贼交战,何其勇壮!结果男主不幸战死,长子接替他成为男主。这位男主少年丧父,四方奔走终于要回父亲旧部,之后渡江作战,开创基业,数年间横扫江东,英雄盖世。结果不久他被人刺杀,第三位男主是前一位男主的弟弟,在哭泣时被扶上马,然后率军平叛,兴兵报父仇,关键时刻顶住压力,力排众议,和大boss拼死抗争,也是看得人热血澎湃。虽然后来和盟友打过一架,但也有正当理由,没人规定主角不能讨债。

然而后面的剧情就开始变得奇怪了。偷袭盟友是什么操作?向boss称臣又是什么操作?逼死男二更是什么神操作?接着男主的儿子们斗了起来,男主的手下们也跟着站队斗,然后男主居然把儿子和手下给一锅端了。WTF这什么猎奇剧本?不行了,这剧大家就当是腰斩了吧...

至于魏国的剧本,也是前期没什么毛病。男主这回出身比较高,爷爷是皇帝亲信,爸爸是三公,自己年纪轻轻就当了官。不过没关系,也有喜欢龙傲天主角的嘛。男主前期也是经历各种奋斗,既有官场的也有战场的,闪光点不少。国贼入京后,主角起兵救国,之后继续奋斗,情节曲折婉转,十分正面励志。接着又和吴国剧本一样,主角爸爸被杀了,主角兴兵报仇,嗯很感动。啊不对,主角怎么在乱杀人?好吧这段先略过去。

剧情就这么正常发展到迎奉天子后,开始变得诡异了起来。怎么这天子老是和主角搞得要你死我活似的,主角不是他的手下么?算了反正他戏份不多。接着又是男二号死了,还是服毒自尽,然后编剧再也刹不住车了,主角拿错剧本往反派方向一路狂奔,又是称公又是称王,最后他儿子干脆称了帝。啥,你说天子自愿?你以为观众会相信?

剧情发展到最后,主角的一个手下突然冒了出来,他们一家使出和主角父子同样的手法,干掉了主角的家族,全剧终。我咋觉得这片的主题突出了一个善恶终有报?搞半天这是一部教育警示片?

至于司马家的剧本...

讲述主角辛辛苦苦给老板干了几十年,一路苟成公司二把手,最后祖孙三代想法子一脚踢开老板自己当老大的故事?就我个人经验来看,这部作品透露出的价值观怕是不太好过审...


user avatar   BlackCloak 网友的相关建议: 
      

.

蜀妖作乱,吴粉回避。


这问题有个小纰漏,老革命刘备和他们兄弟们,并不仅仅是比魏吴的众人更得人心。

我们拉开历朝历代或统一或割据的创业团队名单来看看,哪怕从夏禹、商汤的团队数到民国。

在中国老百姓心里最有感情的,究竟是谁?不言而喻吧?你看王者荣耀,就差个马超了。

唐三千,宋八百,说不尽的三列国。——梅兰芳(可能也许大概说过)


三国故事并非从近现代或者明清才开始流传,在南北朝时期对猛将的比喻依然是「关张」。

那么请问这种比喻的基础是什么?没有一个广为流传且普遍认同的文本,这种比喻无法成立。

就好像我们今天盛赞某人有马某某的眼光,也是基于对马某某之富有的普遍认知上。

换言之,刘备一伙的故事,在离三国不远的时期,依然在被传颂。


谈猛将必称「关张」,说君臣则属「三顾」,论情义不过「桃园」。

发现没有?刘备团伙凝聚了不只一个阶层对终极理想与目标的最美好预期。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炷香。诸位在社会上扑腾的众生,又何尝不期待一份三顾的恩遇?

刘备的创业故事,到今天依然给诸位劳动人民以激励,问季汉何以得人心?实属必然。


不仅是横向比较另外两家,纵向来比较历朝历代甚至古今中外,刘备团伙也是极稀少没污点的。

刘备个人最大污点,至今都是三国演义里吃了刘安老婆肉的虚构桥段,这是明朝价值观的锅。

整个季汉的最大污点,就是巧取豪夺了刘璋的基业。除此之外?借荆州?汉室天下,要跟贼借?

可请问夺刘璋基业又算什么污点?乱世军阀不得民心,不得臣心,不取代你留着过年糟蹋百姓?


你在整个中国历史里,很难找到这样素净没污点的创业团队。

要么是凌虐黎民大开杀戒,要么是颟顸堕落骄奢淫逸,或曰高欢、宇文泰,或曰苻坚、张士诚。

不去残仁害义屠戮百姓的,又难免诛杀功臣背信弃义,或曰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辈。

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欺辱孤儿寡母最后烛影斧声,这一辈子很干净?


请问刘备一伙都做了什么?

一个卖草鞋的破落户,一个杀人逃犯,一个流氓头子,还有一个爹妈死光光在家种地吹牛的书生。

然后这里面诞生了华夏智慧的化身,仁义武勇的极致,与天下唯二的英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人,身边会聚集什么人?


在他们奋斗的几十年里,自相逢始,不离不弃,有始有终。百折不挠,壮心不已。

没有残害过百姓,没有在昏暗的世道里和光同尘,与那些刽子手同流合污。

为什么会携民渡江?因为打过来的那个人他喜欢屠城啊!

屠徐州、屠彭城、屠兴国、屠宛城。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是你,你不跑?


有的所谓英雄,听到磨刀霍霍,就去杀人全家。当面烧信件,背后拉清单,救火的一律杀光。

张邈你对不起我,我杀你全家。七万降兵有没有混进来的奸细?有杀错没放过,屠光光。

荀令君是我之子房,奈何心念汉室,那请你去死吧,我该当魏公了。

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劳苦功劳,奈何不姓夏侯不姓曹,让你封侯就偷乐吧。


有的所谓名将,年青时靠上山抢劫抓壮丁起家,在奴隶贩卖的大市场里风生水起。

最出名的一次操作是背刺盟友,晚年打襄阳战况不利,那就顺便掳掠一下百姓,所谓贼不走空。

有的所谓柯基,用得着你时靠你牵马坠蹬同坐一辆车,用不着你时堵门放火,赐死你儿子。

靠大都督逆风翻盘,坐稳江山后流放他儿子。靠名将逆风翻盘,坐稳江山后修书一封骂死名将。


有的所谓狼顾,承老板三代人知遇恩情,腆居少东家四友,满门勋贵,恩宠无二。

打顺风仗时血流遍地,筑京观以煊赫武功。打逆风仗时龟缩不出,千里请战,女装加身。

指洛水为誓,保政敌太平,秋后算账,灭人满门,凡有八族,诛杀异己。

千古后遗惠万年,人人可为天子,人人可弑君父,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不亦快哉。


盘点一下同时期各人留下的典故。

梦中好杀人?堵门放火?反复无常?见小利忘义?虚有其表?凡有八族?

刘备一伙留给后世的精神符号里,可有这些阴暗龌龊的蝇营狗苟么?

起于桃园结义的豪情,承载自三顾茅庐的壮志,最后是五丈原的落幕。惟贤惟德,都是美好的。


黄权走投无路投奔了曹魏,刘备是怎样对待他家人的?他的儿子黄崇是为季汉殉国的第一批人。

当时的人不是傻子,如易中天辈所叫嚣鼓吹的虚情假意,连你都糊弄不了,能糊弄乱世的人精?

芸芸众生最后期盼的都是一份安稳太平,向往的是阳光春雨,人情关怀。

这些东西却往往不存在于朝堂庙算,沙场战阵。或者有,但很少。


可你在刘备一伙的事迹中,却总能看到那种普罗大众对人性的期盼。

桃园结义或许是虚构的故事,但刘关张的情义与这故事描述的情境不相悖,所以故事是成立的。

携民渡江也许是愚蠢的,可在面对一个刽子手的屠刀时,与百姓生死与共的仁德是闪亮的。

这样的人身边会吸引的,往往也是那个时期重情重义,流不尽热血的壮士。


所以你说为什么季汉更得人心?因为对良心和道义有期待的普通人毕竟还是大多数。

有的柯基,在做了坏事后,因为心虚,才会改编出什么通荆门、关背德之类的口水歌。

权御天下,是给只看颜值和基情的粉红美少女听的,是泛娱乐下的安逸,和平日久的萎靡。

没见过社会残酷,人心险恶,没经历过日月蹉跎,所以不懂壮烈激昂的义勇。


而这个民族在乱世时,激励岳武穆的是关云长,激励文天祥的是诸葛亮。

历朝历代,督促着臣子的是三顾茅庐,警戒着君王的是惟贤惟德。

刘备一伙所代表的,是这个社会各阶层精气神所能达到的一个上限。

试问抗日战争时面对侵略者的刺刀,是要千里走单骑的决然,出师表的坚韧,还是柯基之奸险?


我们的史诗故事,崇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正是说大义难得。

一个民族传唱最悠久,最脍炙人口的故事文本,奠定了这个民族内心深处的基调。

所以华夏儿女百折不挠,对情义仁德,有更多的期盼。

很多外国人根本不懂中国人的逻辑,因为他们的史诗中,没有我们的壮烈决绝。


以刘玄德比亚瑟王,不列颠的王,圆桌骑士阵仗远超五虎将,梅林之妖胜武侯甚多。

于是兰斯洛特上了桂妮薇儿,赵子龙七进七出,为的是保存刘备血脉。

于是亚瑟王被私生子莫德雷德扎了个透心凉,昭烈帝白帝托孤,葛公死而后已。

英格兰正义与希望的代表却沾满了腌臜的腥臭,类似的戏码在曹魏与孙吴倒是不停上演。


不得不说,华夏人民对世间美好情义与拯救世道的英雄的期待,上限要高得多。

但这个上限,并非平白出自某个圣人的金口钦定,也不是某个说书人的异想天开。

而是在这个国家,最混乱迷茫的时期,真的诞生了这么一群人,完成了这样一段跌宕的人生。

哪怕在史料缺失,很多事迹被湮没的情况下,依然成为了华夏文明对仁德义勇最高的赞美。


不可思议。

在那个人命如草芥,血流漂杵,泗水为之不流,道德沦丧,狼心狗行之辈充塞,末日一样的世界。

有一伙人心向光明,逆风而行,以仁德对残酷,以大义对阴谋,以豪勇对强权。

有季汉这批人,鞠躬尽瘁,拉高了人民对义气、勇气、智慧、仁德的期待与上限,幸甚至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一条,季汉做到了。人民自然更有好感。

.


user avatar   ting-yu-ge-zh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中国传统的英雄传奇故事里,要有结义兄弟,要有由弱到强,要有锄强扶弱,要有护国安民,要有神勇武将,要有超级军师,要有忠肝义胆,要有满门忠烈,要有继承遗志……

季汉的历史,能找出以上所有要素的影子。

季汉的英雄们,将自己活成了史诗传奇的样子。

或者可以说,以后的史诗传奇,都写成了他们的样子。

不要说什么《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故事的基调,在继承曹魏的西晋玩完之后就基本定下了。魏武晋宣,不但羯族的石勒看不起,连司马家的小皇帝都觉得祖上干的事太难看。老百姓也是,唐宋时期去勾栏瓦肆听书,听到刘备战败就伤心难过,听到曹操战败就拍手称快。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懂得好歹,心中总会有杆秤。


user avatar   li-wen-yong-54-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张飞的孙子张遵、赵云的儿子赵广、黄权的儿子黄崇、李恢的侄子李球、傅彤的儿子傅佥都在对抗魏军的战斗中战死。姜维部队得知阿斗投降后拔刀砍石,姜维直到最后想的都是“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霍峻的儿子霍弋在确认阿斗平安之后才投降魏国,驻守永安的罗宪独自抵御东吴名将陆抗的攻击数月之久。这些人都做到了诸葛亮所说的“报先帝之殊遇于陛下”。至于魏国的曹爽、贾充、钟会、荀顗(荀彧之子)、王凌,吴国的孙峻、孙綝、诸葛恪、韩综(韩当之子)、步阐(步骘之子)等,他们不是心怀异志,就是阿附权贵,不是起兵作乱,就是投降敌国,他们大多是忠臣之后,有的还是皇亲国戚,可当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却没有人能站出来。东吴丞相张悌阵亡前说“君臣俱降,无复一人死难者,不亦辱乎”。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蜀汉这个注定要灭亡的政权能有这种凝聚力,或许与刘备诸葛亮的仁德公正有关吧。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曹魏阵营

曹操:官三代,亲族为地方豪强,其父为当权宦官养子。

曹魏阵营的文臣武将要么是夏侯氏曹氏亲族,要么是颍川,南阳的豪门。


孙吴阵营

孙权:家为吴地豪族,世代为官,父,兄皆为军阀,家族亲眷各有部曲。

东吴阵营的文臣武将,皆为江东世族。


蜀汉阵营

刘备:卖草鞋个体户出身,所谓皇室宗亲类似于我家建国前是地主这种调侃。

张飞:杀猪卖肉的屠户

关羽:逃犯,上好的豆粉买点吧

凭我的阶级,我对曹魏和孙吴有好感只能是热脸贴冷屁股,人家不一定正眼看我,而蜀汉不说桃园三结义,起码让人看着有希望。


user avatar   wei-fang-wang-ke-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姜维为例,而他努力的程度令人十分匪夷所思,后主刘禅出城投降了,并下令剑阁守军也向钟会投降。姜维已经没有了效忠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是被自己的君主出卖了。而姜维却没有放弃,欲使社稷幽而复明,假投降,二桃杀三士。

  复国之志虽然天不遂人愿,但姜维的种种做法,已经完全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可以说把兴复汉室这个信念融进了身内每一滴血里,活脱脱又是一个诸葛丞相,如果是在仙魔世界里,我都以为是诸葛老大附体转生到姜维身上了。

  虽然南宋后多以季汉为正统,但之前之后的史书上却未强调伯约是背弃故国,投靠敌国,虽然投降乃是不得已,以古时那种忠孝作为主流思想的社会,怎么说也是黑材料吧,更何况老母在彼,却心有远志,不在当归,更何况彼时强调的是家族利益,以孝治天下。

  不过十分离奇,历朝历代那么多人评论姜维,都只是说他“才具难匹诸葛亮,国用维艰,屡屡兴兵北伐,有祸国之嫌。”。说他穷兵黩武,损耗国力。

  又或怜惜其才,屈于费祎之下,蹉跎了近二十年,终能得遂心愿,起大军北伐中原,奈何时移世易,中原大定,更非蜀汉称雄之时,故损兵折将而无尺寸之得,最终更被君主背弃,一生心血尽付东流,意欲忍辱负重,使日月复明,可叹天不从人愿,三族尽..林林总总,褒贬不一。

  但他们,无论对姜维是褒是贬,都好像中了集体沉默或失忆术一样,对姜维为敌国鞠躬尽瘁却很少提及。

  这么多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犹如有着异乎寻常的默契一样,都不去捅姜维的这两个人生痛点,似是无论对姜维如何评价,都保留对其的一丝尊重一样,这种情况,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根本不符合中国国情啊。

  我苦苦思索,终于得出了一个推测,就是历史上这么多文人墨客读史,都被姜维那种为理想不屈不挠、真的做到了至死方休的精神所感动,故此无论对姜维的看法如何不同,都对他抱有些许尊重,不忍去挑他的人生至痛之处。就像武侯祠连张献忠都不敢破坏,1800年来丞相保护先主庙,可谓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在晋董狐笔,在汉苏武节。

  姜维的意志比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持节不屈的苏武还要坚强,苏武被流放北海牧羊,心中毕竟还存有希望,汉室没有忘记自己一干使节,有朝一日还能重返故园啊。

  姜维可以说是被自己理想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最支持自己理想的人,亲手打破了自己的理想,可想而知,姜维当时应该是如何绝望心伤。但姜维并没有在绝望中倒下。放弃一切,而是运用自己的一切,甚至不惜抛弃尊严委身事贼,继续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对于这种意志和精神,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形容了,只能佩服再佩服。

  为什么蜀汉的将领那么容易得人偏爱?”,也是啊,无论是什么游戏还是动漫,只要是蜀汉这边的人物,普遍都会被拉高一线,即便是《三国英杰传——曹操传》这款以曹操为主角的游戏,无论走哪一条线路的剧情,刘关张、赵云、诸葛亮等角色依然是那么出彩、丰满,毫无贬低之处,就算是最后化身为魔王的诸葛亮,也只能说是一场悲剧,而不能说其是为恶世间。

  究其原因,我想是蜀汉这个政权十分特别,不是以利益关系扭结在一起的,而是以一个热血的理念聚集在刘氏这面旗帜之下,那就是“匡扶汉室,上报社稷,下安黎民。”,诸君莫笑,想想《全面战争:三国》发售后,万人齐来匡扶汉室的情景,有时候,一个看起来十分“中二”的口号,其影响力是很令人震惊的。

  而蜀汉也没有令人失望,从刘关张,到诸葛孔明,再到姜维,从开始到结局,纵然中间偶有偏离,但大方向依然是朝着这个理想迈进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整个蜀汉,犹如一个悲剧英雄一样,浑身上下都渲染着璀璨而悲怆的血色之光,史诗版的画面如同流星转瞬即逝,以任侠和狂醉纵横一生,死亦无悔。

  想必所有心存理想与善良的人们,看了这段蜀汉历史,都会热血澎湃,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那个从头到尾、由始至终都没有背弃自己理想的蜀汉,一定会于某个时点打动自己的心,令人对蜀汉这边的人物抱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user avatar   lu-kai-67-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正喜欢三国的人,不会不喜欢季汉。

如果没有季汉,三国和南北朝,和五代十国,和中国历史上历次乱世,又有什么区别呢?

汉末乱世,得到颍川世家支持的中常侍曹腾之孙曹操,在关键战役中胜过了四世三公、名门之后的袁绍,取得北方霸权,并趁宗室刘表病故之机,夺取荆州。奈何赤壁之战大败而归,输给破虏将军之子,继承父兄遗产,领有江东六郡的孙权。其后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为魏,孙权也称帝建立吴国。双方对峙数十年后,曹魏宗室不振,政权被司马氏窃取,国号为晋。其后,趁着东吴内乱,晋朝挥师南下,一统中国。

没了季汉,这样的三国你会感兴趣吗?

这样的三国有什么魅力吗?世家权贵们的军阀混战,有什么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吗?

是季汉那群出身草莽的英雄,给三国这个时代渲染出了独特的风景。

季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英雄史诗。

传奇,英雄,史诗。三国吸引人的魅力,基本都是季汉赋予的。

没了季汉,无论是郭奉孝拍曹老板马屁,贾文和又使了什么毒计,还是孙十万又打合肥了,类似的事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随处可见,不会有多少人关心。

万人敌的关羽张飞书写着个人勇武的最后传奇;完美满足了士大夫和百姓对完美君主所有幻想的刘备,重情义到让人不相信这是一个乱世枭雄;三顾茅庐,托孤,鞠躬尽瘁,从能力到品德全部无可指摘的丞相,几乎是古代所有文人士大夫理想的一生。

综上所述,你可以是曹粉,吴粉,但只要是被三国这段历史所吸引的人,就无法不对季汉心生好感。因为季汉,才是三国传奇性的源头。




        

相关话题

  古代军队出征在外时,如何解决如厕问题? 
  为什么语文课本中有《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想教育孩子们什么呢? 
  为什么曹操把三个女儿许配给汉献帝? 
  赤壁之战先决条件那么多,为什么周瑜诸葛亮还是要火攻? 
  为何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却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 
  王朗称霍去病为中才之将,他凭什么这么认为,难道曹魏有比霍去病更厉害的人吗? 
  为什么蜀汉、魏国各有「后世粉丝」,但是很少人关注吴国呢? 
  如果李世民附身于刘禅,能赢吗? 
  如何评价曹叡这个皇帝? 
  李傕郭汜究竟应该怎么读? 

前一个讨论
你曾经误解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