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按当时的攻城技术,江淮地区只要防线稳固,就是打不破的。
宋文帝时期,北魏是依仗三次挫败刘宋的北伐,才在济水北岸取得了一些领土,最大的战果实际上是从淮北地区掠夺了大量人口。到孝武帝朝,北魏攻青州惨败,把通过元嘉北伐得到的领土又全部吐了出去。
北魏在淮北取得重大成效靠的是天安元年刘宋内乱导致薛安都、常珍奇降魏,使北魏取得了彭城、悬瓠等淮北重镇,将南北对峙的前线推到了淮水一带,北魏取得这些城镇后,刘宋也打不下来。
孝文帝太和三年萧道成篡宋,北魏又趁机对淮水一线的义阳、钟离、寿春、淮阴、角城等地发动攻势,均遭遇失败无功而返。齐明帝永明五年桓天生反叛引北魏南侵,被齐军击败。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亲征江淮地区,兼刘昶、王肃攻义阳,未取得任何成果。太和二十一年孝文帝亲征沔北,遣王肃攻义阳,这次北魏在沔北地区拿下了新野、宛城等郡,但在淮南地区仍旧无法攻破齐军防线。
北魏在淮南地区取得突破,靠的是景明元年陈显达起兵反抗萧宝卷,最后导致齐豫州刺史裴叔业降魏,北魏得到了重镇寿阳并据此攻陷了合肥,并趁萧衍代齐之机拿下了义阳。之后就是天监北伐了。
所以说在南北对峙的形势下,没有特殊变故,双方想要在江淮地区取得突破是非常困难的,萧梁收复淮南地区之后,直到侯景之乱才失于东魏。南朝又是在陈宣帝时期趁北周灭齐,从北齐夺取了淮南,当然,之后北周与南陈的国力差距已经不是地利能够阻挡的了。
所以说合肥孙权确实打不下来,但是如果合肥在东吴手上,曹魏大概率也是拿不下的。
而韦睿不但拿下了合肥,还在钟离之战大败北魏,北魏二十余万部队在钟离之战的损失起码是三分之二,可以说是北魏立国以来空前的失利,迫使北魏在江淮战场由攻势彻底转为守势,无力在江淮战场对南朝发动攻击,并在随后的二十年内丧失了江淮地区的大部分领土,建义元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北魏名存实亡,郢州刺史元显达降梁,北魏彻底退出江淮战场。
所以说东吴诸将真的比韦睿强吗?别说东吴诸将了,整个三国时代敢说自己比韦睿强的能有几个?
因为合肥不是叹息之墙,合肥对吴国时才是叹息之墙。
立足江南的割据政权,能过合肥、襄阳的并不少。
反观孙权时期攻合肥,不是被敌援消息吓退,就是被合肥本部人马击败,更有甚者看着合肥新城离水远了些,孙吴大军硬是近一个月没敢下船。
就这作战方式,韦睿也拿不下合肥。毕竟按孙权剧本,听闻杨灵胤率军来救合肥时,他南梁就该退兵。更别说一度形势不利,还有人建议退保三叉。
其实诸葛恪时吴将的认知,比孙权时诸将已有提高:
恪意欲曜威淮南,驱略民人,而诸将或难之曰:"今引军深入,疆埸之民,必相率远遁,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恪从其计,回军还围新城。
战略部署上有与敌援军作战的勇气,甚至围点打援的想法,起码战斗意识和战斗意志优于孙权时期的合肥攻略。
不是说必须有韦睿的韬略和素质才能攻破合肥,也不是说攻破合肥只有水攻一途。就是正常攻坚,吴人也有机会——孙权曾打得合肥“城欲崩”,诸葛恪同样攻合肥到“城将陷”。
结果诸葛恪没机会再来,孙权有大把机会却几乎次次丢人现眼。
孙权倚重的股肱谋主们,诸如张昭、张纮、秦松等,他看重的将领如吕蒙、陆逊等,有一个算一个,好像没谁劝孙权和北方来合肥的援军交战去获取胜利。
襄阳方向其实也是同样,关羽四个郡都能打得天下震动,襄樊告急,孙权集团拿了荆州几十年,楞是没啥出彩的,甚至还担心上游的防御问题。河南人张梁提出来组织精兵,力争控制汉水上游反倒是最积极的方略。
如果你看关羽用兵,会觉得北方水军朽木枯株,不堪一击。
若是你看吴人用兵,会觉得北方水军存在感不强,吴人却怕的要死。
吴人以舟船、水战闻名于世,在拿了江陵之后,连控制上游水道都成问题。
不谈控不控得住的问题,拼都不肯去拼,不是个荷兰人站出来,这事吴将们连提都不敢提。
换谁来,都是白眼、鄙视、瞧不起。
不说钟离之战,就是韦睿合肥之战这种北伐强度,吴人都打不出来,你能怪大家都喷你?
换孙权,可能打完小岘城就撤军了,打合肥就等着明年再来。
甚至有概率在小岘城下就翻车……
就是吴人北伐的条件比蜀汉好太多,才更显得无能。
所以常说,攻出去只能看蜀汉,吴人不拖后腿,不反水背后捅刀子的话,捡北方的漏子还凑合。
拿韦睿和吴将比较,其实有点侮辱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