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修的双学位,第一学位经济金融,第二学位法学,双学位并没有「特供」课程,都是和法学院同学在一起上课,自己的体会是:至少不会比经济类专业工作量大,但明显感觉有更多法学生觉得自己「苦」。这种苦,不一定来自于学习本身,据我观察有四种常见情况:
1、对于为什么要学法,毕业之后可以做什么没太想过,只是觉得这是一个不怎么需要学数学、看上去路子又不太窄的文科专业。一个猛子扎下去才发现要现学游泳,拼命踩水才不会沉下去,于是觉得累。
2、靠「大力出奇迹」来学习,认为只要把阅读量堆上去、文科生记忆技能点上就能应付。结果发现,背住了法条遇到案例分析题还是一片空白,反观旁边那个修双学位的,整天上课就是跟老师抬杠、《太黄太厚》就翻开过三次的王胖子,笔走龙蛇,紧急立法不亦快哉,心态崩了,好累。
3、的确有点法学理想,也羡慕法庭上刀光剑影,但进了法学院发现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一杯茶,一包烟,老太太买手套有几个民事行为分析一天。(不得不警告一下:法学院老师绝非人均罗翔,学问做得好,讲课又引人入胜的老师太少了)。
4、学习尚可以应付,但随着临近毕业,发现就业竞争压力太大了。一边是「60 万律师」的美好图景、「两万元俱乐部」的橄榄枝,一边是被列为红牌专业的残酷现实、没点名校背景 / 大所实习 / 留学经历就摸不着红圈所大门的劝退案例,不由觉得揾食艰难,众生皆苦。
不,这不是在劝退,我依然认为法学是能较好兼顾学习乐趣和职业发展的专业,但前提是有几点认知必须扭转过来:
别冲动选法学,别暴力破解,别把路走窄,注意这几点,或许就没这么苦了。
说真的,筛查频率要是上来了,隔离的功效也就那么回事。
我们武汉从上周五到本周五,七天筛了六遍核酸(刚接到社区通知,今晚又要筛),等同于七天筛七次,而且是全市一起筛,对于应检尽检而不去检的人群,会赋予“灰码”,除了医院,哪儿都去不了,无处可逃。
筛到这种程度,隔离期的长短甚至于隔不隔离也就这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