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我没看错,题目应该是:“中国高铁技术真的是世界领先的吗?”,而不是“中国高铁技术的国产化率是多少?”吧?
那某答案拼了命论证中国高铁技术国产化率,又是什么目的呢?
==========================开始正面回答问题=============================
一、我国运行中的高铁系统,是世界领先高铁系统
里程上讲,我国高铁吊打全世界;
速度上讲,武广、郑西和沪杭曾经的时速350是世界高铁实际运营的最高纪录(先骂一遍某阻);
同时,380AL创造的486.1、380BL的487.3是实际运营车辆创下的最高纪录(当然,BL跑这个纪录的时候还是经过了少许改动,不过也可以算作实际运营车辆)。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高铁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可以用奢华二字来形容的线路。
接受
@小狼CHARLES的建议,先简单说两个评价线路水平的指标(不是唯一指标,只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指标)
1、线间距:及双线铁路中左右两条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线间距越大,会车时产生的影响就越小,因此能接受更高的速度;
2、
最小曲线半径:简单点可以称作“转弯半径”。半径越大,弯道越平缓,也越能接受更高的速度。
京沪、京广、沪杭、宁杭等标准350线路的标准如下:
线间距5.0米
最小曲线半径R=7000米
而看看隔壁日本,东海道新干线线间距4.2米,其他各新干线(不含迷你新干线)4.3米;
R=4000米
这个标准在我国,连250都达不到(250的标准是线间距4.6米,R=5500米)
所以,可以想象,拼了命利用摆式列车冲击时速320和360的日本人,看到我国的高铁线路,是怎么样一种羡慕嫉妒恨了吧。
所以,稍微夸张一点的话,可以说:与其他行业相比,高铁是我国目前在世界上领先程度最高、最能令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行业之一。
就我自身,也时不时听到日本人当面对于我国高铁的称赞,那时候的感觉……
二、高铁技术如何?
很简单,我国高铁目前掌握的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的。原因无他,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CHR2引自川崎的E2-1000平台固然有点老,但也并非过时,日本人自己还在运行着;
CRH3C、380BL基于ICE3平台(关系略复杂,不展开讲),这是西门子目前最新的平台;
CRH380D,是庞巴迪Zefiro380平台第一个具体化了的列车型号,也是最先进的列车之一。
线路上不用讲了,天朝的架桥铺路能力,在经过了数十年来大规模的建设之后,已经达到了逆天的水准,无论是建设速度还是精度都可以说世界领先。
而目前我国高铁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认为来自规模和集成两个方面。
规模很简单,京沪、京广这样的线路长度,是别的国家没有的(东海道+山阳不过800多KM,京沪1318KM,京广2118KM)。因此,具备对高铁长距离持续高速运行能力进行测试的,只有我国;
集成方面,能够让全球各优秀高铁列车同台竞技、实现取长补短的,只有我国。同时,我国在输出高铁时,能够实现从土建到列车、信号系统等方面进行打包输出,提供一次性解决方案。
三、高铁技术就此能领先下去吗?
不能盲目自大。
上面已经说了,我国目前的领先,主要是基于超大规模和博采众家之长,但在技术储备方面,恐怕不能说已经领先其他国家,甚至,还可以认为依然需要追赶。
高铁,是一个系统。是线路、列车、信号系统和人的有机结合。
线路不用多说了,我国目前的技术基本是领先的,而且暂时也看不出被赶超的迹象;
信号系统我不太了解,不敢多说。引用一句维基的解释:中国列车控制系统(
英语:China Train Control System),简称CTCS,是
中国铁路参照
欧洲列车控制系统,并结合
中国国情构建的技术体系。(
中国列车控制系统)
列车方面,前面已经说过了,CRH380系列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列车之一。
顺便卖句私货:虽然380BL和380D现在出镜率较高,但真正引进后被吃透的,反而是E2平台。四方厂真的尽心了。
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我国在列车技术上的储备,还不能说世界领先。
380BL也好、380D也好,都是基于国外公司开发的平台;
380C/CL是3C和380BL的后续发展;
380A/AL虽然外形变化很大,但还是不能和E2完全脱离关系。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实际运营着的最高水平的列车,尚没有我国独立正向开发的车型。
当然,如果不是某阻强压着CIT500不给实验,那么说不定我今天就可以在这里说:我国已经拥有了独立正向开发世界最高水平高铁列车的能力。(再骂一遍高阻)
另外,我国在高速摆式列车技术上,尚且没什么表现。
当然,主要原因是没有必要。
因为,当前的豪华线路水平,即使不用摆式列车,也能实现时速350。
但如果将来进一步提速呢?
隔壁日本在4.3m线间距、R4000的线路上,利用E6摆式列车冲到了时速320。
我国目前有没有列车能在同等线路上跑到320?
不好说。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前几年的降标潮,一批原计划350的线路已经降标到了300乃至250(第三遍骂高阻),此外,还存在合宁合武、沿海等早期建设的250线路。将来,当政策原因消失以后,这些线路总是要提速的,那时候,我们能不能拿出来相应的技术,在线间距4.6m、R5500、均衡超高220左右的线路上实现300乃至350?
至少目前没有相关消息。
早年引进的X2000也没有后续发展车型。
所以,在我国拿出高水平摆式列车之前,尚不能说我国在列车上已经领先其他各国。
当然,还是要再强调一遍,我国目前来说,对摆式列车的需求不高,因此不太会在这个方面下功夫,这也很正常,恢复350才是当务之急(最后半句是私货)。
此外,在高铁的运营方面,和日德法相比,我国的运营模式和调度能力还有待提高。(这方面我不太懂,有请大神们回答)
四、为什么要泼冷水?
原因很简单。
不可盲目自大。
早几年高铁刚出来的时候,一片批评声和质疑声时,车迷们百般解释我国高铁技术非常先进,但没多少人听;
现在,社会上对高铁越来越持肯定态度,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以高铁为豪。同时,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些人,认为我国高铁技术已经吊打全世界。
这样的过度吹捧,对我国高铁的后续发展有害无益。
正确认识自身优缺点、肯定成绩、不放松向前的脚步(前几年的波折耽误了很多时间),才是我国高铁技术不断进步、一直保持领先的前提。
再强调一遍,高铁是我国的骄傲。
原华夏荣光传遍世界。
最后副一个很多年前自创的对联,供诸君一笑:
万里神州皆跨越
和谐社会现曙光
横批:君志长留(鸣谢
@布鲁斯凯奇 @十年毛寸)
我国高铁的安全性、效能性、舒适性、便捷性、经济性等运营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
安全性方面
坚持把“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理念贯穿于高铁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深入实施高铁“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程,健全高铁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推进高铁外部环境安全综合治理,确保了高铁安全持续稳定。2008—2020年,我国高铁每百公里平均事故率较境外高铁低82%。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高铁已累计安全运行92.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3.2万圈,安全运送旅客141.2亿人次,是世界公认最安全的高铁。
效能型方面
发挥高铁成网运营效应,实行“一日一图”,优化和增加高铁产品供给,列车开行数量持续增长、通达范围不断拓展。目前,全国铁路日均开行动车组列车7400多列,占全部旅客列车开行数量的77%。世界银行2019年研究报告指出,我国高铁客运密度大约是欧洲高铁客运密度的两倍。
舒适性方面
我国高铁线路基本采用无砟轨道,铺设重型超长钢轨和无缝线路,具有超高的平顺性。复兴号动车组采用减振性能良好的高速转向架,车体振动加速度小、振幅低、噪音弱,平稳性指标达到国际优级标准,较好解决了列车空气动力学、轮轨关系、车体气密强度等技术难题,提高了列车进出隧道、高速交会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车厢内空调系统新风达到16立方米/人小时,比其他国家高7%—60%;车体宽,空间大,横断面积达到11.2平方米,比其他国家多14.3%,为旅客提供了宽敞舒适的旅行环境。
便捷性方面
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2306铁路互联网售票系统,单日售票能力达2000万张以上,目前互联网售票比例为86.2%,单日最高达90%。依托12306平台,推动高铁网与互联网“双网融合”,推出电子客票、移动支付、在线选座、刷脸进站、互联网订餐等服务举措,同时保留纸质车票、车站窗口等传统服务渠道,保证老年人和脱网人群出行便利,显著提升了铁路服务品质。
经济型方面
我国高铁平均票价率约为其他国家的1/3至1/4。“十三五”期间,我国高铁累计实现票价收入11044.7亿元,占铁路客运收入的比例由2015年的53%上升至2020年的78%。世界银行2019年研究报告称:虽然中国高铁线路中高架桥梁和隧道占比很高,但高铁网络平均建设成本仅为其他国家的2/3,高铁网络经济回报率为正,有理由对中国高铁干线线路的长期经济可行性保持乐观。
我国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客运提质计划和复兴号品牌战略,全面提升高铁运营品质,打造了具有世界一流运营品质的中国高铁品牌。
来源:“中国铁路”微信公众号
高铁是一个系统,包括线路修建,接触网技术,信号技术,还有高铁网络的运营,当然还有高铁动车车辆的制造。我国拥有这个星球最大的高铁网络,以一个整个系统来讲,我们的高铁是世界最先进的高铁网络之一,其实去掉这个之一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我从事的行业是高铁动车的制造,国内就这么两家,也不用避讳,就是中国北车。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员工,没有高大上的各种数据,但工作这么多年,单就高铁制造说几句。
北车旗下两家生产高铁的主机厂,长客和唐车。最早技术引进时,长客是和Alstom合作,生产CRH5型动车组,唐车是和Siemens合作 ,生产CRH3型动车组。就平台来讲,Siemens是当时最先进的,所有引进动车组中CRH3型是唯一的直接可以跑300km的车,其他都是200km,即使现在,广铁集团仍然使用CRH3来跑高铁,运营速度300km/h,其余当年引进的车组都只是跑动车。这个时期所有动车国产化率都很低,技术买来了,但是刚刚开始学习,南北车在当时就是这些巨头的代工厂。再后来发展高铁,北车放弃了Alstom的CRH5平台,在CRH3的基础上研发出了380B系列,其实CRH3本来就是300km的底子,以这个平台升级380基本不用太大改动,基本微调一下就OK了。所以好多CRH3和380B的配件是通用的,380B和CRH3外观也基本一样(萌萌的兔子),业内人士也难以分辨……说白了380B只是CRH3的加强版。
CRH380B
CRH380B的原型车 Siemens ICE3
而南车的CRH2与380A则是天壤之别,因为从200km提升到300km需要太大的改动,除了关键系统实现国产,车头也历经多次风洞试验重新设计。这也是我认为南车在高铁技术吸收再开发上要比北车好的原因。如果当时北车只有Alstom的平台,要从这个平台衍生出380来,我感觉北车不一定可以完成,毕竟北车没有像南车株洲所这样可以傲视整个行业的科研单位,这也是南北车核心竞争力的最大差别所在……380的招标铁总规定了国产化率,其实我个人认为北车对花了大价钱拿到的技术并没有吃透,对外号称国产化率高的不行,但是核心部件真的没有掌握,我们的机车厂比技术引进之前最大的进步就是可以按照国外的图纸生产了,拥有了先进高铁车辆的生产制造经验,但是我们只有制造技术(当然这个技术也很重要,都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培养了不少制造人才,是中国高铁的宝贵财富),并无研发能力。高铁的几大核心系统中,转向架是西门子技术转让给长客,长客生产出来的和西门子一毛一样,没有任何改进创新,仅是Siemens的LOGO换成了CRC,而已。有时候转向架出了问题搞不定会请西门子来处理,还有时候没有配件了直接找西门子借,因为都是一样的。所以说我们只是知道了东西怎么做出来,但我们并不知道为啥这么做,都说我们掌握了350公里转向架技术,最高票列出来的转向架型号和厂家都是国内的,但是我认为所谓掌握就是就是明白了其中规律,可以举一反三,但是我们目前只是生产出来,至于为啥参数这么定,可不可以改,我们并不知道。不管怎么说,转向架好歹技术是买了的,也就是我们的了,也确实是我们自己生产,那么可以说是掌握了该技术。但是我要说的其他核心系统,北车仍然没有掌握。1、牵引变压器,380B只有两家,Siemens和ABB,国内没有技术受让方,进口(国内合资厂生产,技术在外企);2、牵引变流器(IGBT),有且只有Siemens,但是为了国产化率,西门子直接供货一半,剩下一半供货铁科院,铁科院贴了自己牌子后卖给北车装车。从部件来看,都是Siemens,同样进口; 3、辅助变流系统,情况同牵引变流器,进口;4网络控制系统(最核心系统),有且只有一家Siemens,进口;5、所有控制电器柜,西门子和北车四方研究所(Siemens国内技术受让方,情况同铁科院),进口;6、齿轮箱,西门子和福伊特,但由于福伊特出现过裂纹,所以所有车做三级修都要换成西门子(这个补充一下,南车戚墅堰研究所自主研发的380B齿轮箱刚刚通过了30万公里考核,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进入380B的供应圈,和西门子分享市场),进口;7、制动系统,克诺尔垄断,进口;8、门系统:IFE一家(克诺尔子公司),进口;9、牵引电机,西门子和永济(西门子技术国内受让方),情况类似铁科院,进口。以上我说的这些进口系统对北车的每一列380B都适用,每一列,我没有任何夸张,其中每个系统外企的供货量都占到4成以上,因为技术转让的时候就谈好了,必须保证相关技术出让方的份额。你看,好多核心系统我们只是依葫芦画瓢,但不管怎么说,技术我们买了,国内的技术受让方生产,就是我们的。但是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牵引系统(牵引变流器和牵引变压器)这三个高铁的灵魂,ABB,西门子和克诺尔没有出让技术。好多人说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好吧,我们花了大价钱是站上去了,但是我不认为目前我们有能力更上一层楼,能把巨人肩膀整明白就不错了,但是有些肩膀就是不让你站,对,花钱也不行。所以你要说中国的高铁技术是不是先进,就好像问虚竹的内功是否深厚,那当然深厚,但不是他自己修炼的,是无涯子直接给的,和乔峰不一样,在初期他无法自由运用。所以就车来说,中国高铁很先进,但是我不认为它属于中国技术。西门子才是中国北车身后巨大的影子,实际统治着中国近半数高铁的核心技术。
380B网络控制系统人机界面。操控屏右下角西门子LOGO
牵引变流器 TCU
辅助变流器 ACU
齿轮箱
主变压器
转向架
不过北车也不是一无是处,在动车200公里这个级别,通过对Alstom平台的吸收,北车大连电牵和北车四方研究所实现了网络控制的纯自主,牵引系统则由北车永济实现了自主,现在新造的CRH5都是纯自主了,老的ALSTOM的CRH5在四级修全部换成国产。还是棒棒哒~
现在南北车合并,是一家人,不知道新的公司会不会放弃西门子这个大爷的380平台,统一改用南车的380平台,毕竟南车的吸收更好。
其实作为一个中国铁路人,我希望我们可以正真强大起来,我也相信,在可见的未来里,中国一定可以正真掌握高铁车辆技术,就像当年的直流电力机车一样。虚竹到了最后不也是一等一的高手嘛~但是,没错,宿命般的但是…目前,我们要认清现实,不能装B。尤其业内各位同仁,必须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共勉!
以上(就是喜欢这种B格满满的知乎范儿啊~)。
补充一下,当年创造487km/h的CRH380BL是经过改装的,减去四节拖车,八动四拖共十二节,比实际运营少四节车。但是由于试验大幅超出了西门子的设计,西门子无法评估这种速度对牵引系统寿命的影响,所以对此车不进行质保,要知道当时这个车还是新车,没有载客过,就出保了……此车目前在杭州动车所,所有故障处理,物料更换都由主机厂自行买单,西门子一概不管,所以,真的不能装B......
今天中车上市啦~再说一些~我们国家的标准动车组这个月就要下线了,由原南车北车旗下的四方和长客各试制一列,目前车在进行最后的调试。标准动车组国家规定了整车要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原来北车380B那一套行不通了......),网络控制系统必须自主,关键系统部件也要完全自主。南车其实已经基本实现了,所以不出意外四方(原南车旗下)试制的这一列基本就是380A换个壳子,而铁总的规定意味着北车无法再使用380B的平台了(380B说白了就是西门子的车),据我了解长客试制的这一列车使用了原北车永济的牵引系统,网络控制系统则使用了铁科院的系统,制动系统也采用了铁科院的。铁科院在牵引和制动两个领域跟着西门子和克诺尔学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展示一下学习成果了……这两列车已经结束了各项试验,现在在东北进行最后的载客运行,试验完成后相关各科研单位、企业将在铁总牵头下对两车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详细分析实验数据,最终吸收两个平台的优点,确定我国未来的高铁平台。标准车组最快18年就要量产了。不过从目前北车版的标动来看,还是有着西门子的影子,比如动力配置,设计语言等。
-------------------------------------------
话说目前我国共有4个技术平台的17种型号动车组,型号多、技术标准不统一,各车型在旅客界面、操作界面、控制方式、维护界面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甚至不能相互救援,动车组备用率很高,各型动车组修程修制不统一,维修内容、方式和检修设备也有很大不同,配件种类繁杂,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技术源头形成的产品各不相同,不能通用互换,每个平台需依赖自己的产品供应链,大量配件为独家供货,价格贵的一B,造成维护备件储备量大,占用资金多,唉,说多了铁总都是泪.......
而以后我们国家的高铁列车不论出自中车旗下哪个子公司,都会从里到外,从软到硬一模一样,这将大大降低铁总的运营成本,注意是大大降低,铁总不哭......
-------------------------------------------
我个人觉得,南车的380A这几年已经相当成熟,而北车这个铁科院的平台是第一次用在高铁上,原来高铁一直都在依靠西门子,所以在最后的定型评估时,在技术上原北车可能不会有太多的话语权(今天上市仪式上送给上交所的礼物就是380A的模型,380B果然后娘养的......)......不过这个东西技术只是一方面,最后可能是政治和利益的博弈结果,我一介草民就不嫌(CHE)丑(DAN)了。
中国标准动车组(左为长客版, 右为四方版)
长客版复兴号司机室(孙子)
CRH380B 司机室(儿子)
Siemens ICE3 司机室(爷爷)
血统一脉相承
--------------------------------------------
最后再说点感慨,当年四个平台技术引进时,川崎是日本基本过时的技术;阿尔斯通是阉割版的(本来原型车是摆式列车),且非常不稳定,各种坏,不客气的说当年的CRH5简直一堆废铁,唯一的优点就是不怕冷,长客基本欲哭无泪......不过长客久病成医,虽然被CRH5虐的够呛,但是从不断的修修修,不断的改造改造改造中完全吃透了这个平台,总终逆袭,拿下阿尔斯通平台,并且继承了其不怕冷的优点,整出了380B高寒版(这个防寒技术确实自主研发),赞一个~庞巴迪的CRH1平台并非庞巴迪自己研发,而是通过收Adtranz的技术,其实也是过时的技术,全车采用不锈钢(并非其他车型那样的全铝结构),乘客座椅不能调节(有时候要倒着坐......)......而西门子平台与以上几家相比完全就是高富帅(脑补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里叫美女时秋香回头镜头)。CRH3本身300km的底子,全铝车身,WTB+MVB两级网络控制,四动四拖式分散动力,难怪刘部长一眼就相中了,现在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好多技术标准也参考了西门子平台(比如网络控制和动力配置以及内饰)。为了四个平台,铁道部花了天价,尤其西门子,谈判一波三折,对于金山银山换回来的技术,川崎和阿尔斯通都已经被我们完全拿下(庞巴迪在华成立了合资公司BST,其技术基本不在吸收范围内),尤其川崎的CRH2,我们在其基础上直接搞出了380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过最先进的西门子,最稳定的西门子,刘部长最想要的西门子,铁总出动亲儿子铁科院与之技术合作期望掌握其技术的西门子,在西门子ICE来到中国的第11年,仍然没有被完全吃透......阿尔斯通是物有所值,川崎是物超所值,西门子呢?对不住刘部长啊,交代的事情没有办好......
西门子交通集团的高铁业务用不了几年就要基本退出中国市场了,当年在厂里我们都叫西门子的技术人员西门子老师,现在我们虽然没有超过老师,但是仍然在西门子那儿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东西,也算是出师了。技术引进10年过去了,轨道交通领域天翻地覆,作为亲历者,只有感慨万千。
新时代已经来了,中车加油!
~~~~~~~~~~~~~2018.4~~~~~~~~~~~~~~~
夜班无聊再扯扯,其实每次写下这些总会招来无数吐槽,最多的就是: “全球化的今天,大型制造业都是全球采购,空客 波音的发动机也是和其他公司买的,你能说他们的飞机不是自主知识产权?”
关于这个,我举个例子。一个中国厨师,到美国收了个徒弟,教他炒鱼香肉丝,怎么买菜,什么刀工,什么火候,什么佐料,统统都教,后来美国小伙学会了,开个饭店天天炒,你说这鱼香肉丝是美国人炒的,所有的原料都是美国当地买的,可你能说鱼香肉丝是美国菜吗?显然不能!关键不是原材料在哪儿买的,关键在菜谱是谁写的!只要菜谱是你写的,甭管全球采购还是全宇宙采购,炒出来都是你的菜。对于上一代产量最高的380B(最后一列380B是2017年中才下线的,整整生产了10年,产量近900标准列,占全国300km/h以上高铁一半还多)来说,这菜谱就是西门子写的(甚至于在380B维护的SAP系统里,每个部件的物料号都是从西门子照搬的), 不管你用了多少国产件,多少进口件,这都不是中国车!
我们为啥要搞复兴号,就是因为我们要有自己的菜谱,现如今的复兴号这道菜,菜谱终于是中国人的了,虽然IGBT仍然用了西门子,变压器仍然用了ABB,但是哪怕全车上下的配件都从国外进口,我们也可以大大方方的说这是中国车!
大家如果有心看看高铁的新闻,已经看不到和谐号这三个字了,当年鼓吹的那些媒体其实心里也明白是个怎么回事,哪儿就自主研发了?其实复兴之前高铁的最大非议就是牛吹的太厉害,要是现在再强调中国高铁自主研发,一点毛病没有,问题是8年前媒体就这么说了......
今天灯塔国断了中兴半导体的粮,中兴一个这么大的公司立刻就停牌了,简直是灭顶之灾。看得我不由得唏嘘不已,要是放在五六年前,德国和日本给我们来这么一下,中国的高铁事业是不是也要灭顶一下......好在现在的中国铁路,已经是初升的太阳,黑夜已经过去了。
分清楚责任
一件事情如果做错了,会找到责任人,责任人很重要,不要帮人背锅。当然,也不要随便推锅。如果有人推锅给你,一定要怼回去,用邮件怼。
做好自己的事情
如果自己负责的事情做砸了,不要慌,也不要推锅。要分析一下root cause,找个solution出来,即使这个solution你自己搞不定,这个步骤也要做。尽量从工作流程中找到问题的根源 :)
不要放下自己的工作帮别人
除非老大正式的让你去协助别人(邮件为证),否则不要帮别人完成工作。很多时候,帮别人做不该做的事情,就是背锅的开始。
一切以邮件为准,不要口头协议
如果是口头确定过的东西,写个邮件发出来,抄收给所有相关的人,特别是相关的老大。并且,找他们要comments。这是以后避免背锅的最重要步骤。
这些不仅仅针对印度同事,而是针对所有同事。
SLS,这个项目什么都推迟,推迟,再推迟,只有试车是提前结束的。 2333333
PS:别的答主有说SLS是鸽王的,你们不要搞篡位,把我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置于何地?把鸽王中的鸽皇毛子的科学号实验舱置于何地?[手动狗头]
如果简单计算一下,SLS Block I 理论最大地月转移轨道运力27吨时的发射质量(忽略整流罩)249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系数1.081%
而被批拉跨的长征五号,理论地月转移轨道运力9.4吨,此时发射质量(忽略整流罩)861.7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系数1.090%
是的,SLS Block I 地月运载系数还不如长征五号,用固体燃料就是这样,高比冲分级燃烧循环发动机,高推重比发动机,高干质比都救不回来,不过起飞级固体燃料的比冲劣势影响其实并不大,运载系数其实也没差多少。
SLS的一级发动机也不是史上最强大的,只能说是NASA或者美国史上最强大的起飞推力。
SLS起飞推力 固体助推器 1490吨X2 + RS-25 190吨X4=3740吨,航天飞机起飞时RS-25长时间处于104.5%的工作状态,按照这样计算3774吨,超过了土星五号(土星五号第一级F-1发动机有两个版本,按照自从阿波罗9号起启用的稍微增推版本,起飞推力为3582吨),不得不说,大型固体发动机是真的大力出奇迹。
相比之下,苏联发射过2次的能源号运载火箭RD-0120X4+RD-170X4起飞推力3547吨,甘拜下风。
但N1运载火箭靠30台NK-15火箭发动机,起飞推力达到了4633吨,迄今为止一直保持着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的世界纪录。当然四射四败的实战记录让人有点不好意思提起它,但它的确是记录创造和保持者。
目前正在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起飞推力最高的将是SpaceX的星舰,一级28台猛禽,可以提供225X28=6300吨的起飞推力。
起飞推力第二高的是长征九号,一级和助推12台YF-130,提供5873吨的起飞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