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戴了心率监测设备,跑步时还是意外频发? 第1页

  

user avatar   garminjia-m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再安全的高级汽车,依然有车祸发生,夺去很多生命;

再先进的航空客机,依然无法杜绝空难,引发舆论对安全性的担忧;

很多人会用意外来描述事故,这并不妥当。并非是意外的不可预见性,而是很多意外的本质,是人为的疏忽,最终在一系列过程中引发连锁反应才导致意外发生

我们可以不断为各种交通工具、检测设备甚至规则规定增加安全砝码,但只要这些的最终操作者是主观的,意外仍会长久存在——只能不断去强调和加深一些安全意识,来尽可能的将它降低。


心率是非常直观的反应当下身体状态的数据,当这个数据出现异常时,要做的就是赶紧调整(降低强度放慢速度),而不是感觉身体还好继续前行,意外往往都是在不留意提醒的状况下发生的。


首先,了解下跑步意外的最常见情况

跑步,尤其是马拉松是世界上非常安全的运动,但不能因为相对安全便轻视它。缺少足够的训练、对自身身体状况不了解、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激进,都是很危险的。

此前英国和美国的数据统计,跑马拉松发生猝死的概率分别为0.8人/10万和0.75人/10万,也就是说大约 13万人次 的马拉松选手中,才可能出现 1例 猝死事件(1/130000)。将悲剧归结为运动本身并不是什么站得住脚的论调。

相比之下,危险系数高的多的滑翔伞(1/560)、拳击(1/2200)、攀岩(1/1750),以及我们习以为常的骑车(1/40845)、开车(1/6700)、户外徒步(1/15700),在危险发生的概率上都要远高于马拉松。


跑步不危险不代表不存在意外。跑步意外最为常见运动型心脏骤停,发生意外的人有经验丰富的马拉松跑者、也有没怎么训练的菜鸟,他们往往有个共同点,在赛前对自己心脏潜在的问题并不知晓,意外发生前也很少有主观的调整现象,而是忽然倒地

发生意外的地段一般出现在后半程,尤以临近终点为多。此时身体体力竭尽,心脏所承受的压力远大于正常状态。待心脏出现显性的状况,此时留给选手或救援者的时间就非常紧张了


以2014-2016年为例。14例猝死中,8例发生在距离终点不到1公里处或完赛后;11例发生在半程项目、1例发生在全程项目、2例发生在十公里项目。多数马拉松事故,包括更多起经赛事医疗人员救助成功的范例,都与运动型心脏骤停有关,其中不少选手有先天性的心脏问题,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或在赛前一段时间出现过不适症状。

因此马拉松跑者对身体,尤其是心脏方面的全面体检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很棒,跑的又快又远,体检指标都正常,为何还要专门去做全套的身体检查?殊不知跑步意外的灾难都出现在不易觉察的地方(比如先天性有心脏问题),而隐情在很早就埋下了。



这也是为什么要戴心率监测设备的原因

如今很多马拉松都配有专业的医疗团队,甚至有全程陪跑的医疗跑者,来紧急处理赛道意外。医疗站都准备了大量的急救药物和AED(自动除颤器)——这正是挽回很多生命的设备。

但上述这些只是被动的在意外发生时的补救。换句话说,此刻你离危险很近,是否能救助成功是个概率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要戴心率监测设备的原因——

很多人认为心率只为训练服务,体现了训练强度,其实更本质的,心率是人体当下状态的最直接反馈。当你心率飙升(可能有时候觉得自己还能再快一点,再坚持一会),殊不知此时心脏已经超负荷运转,处在“爆缸”的边缘了。

并且越是长距离的比赛(如马拉松),后期身体越疲惫,肌肉力量、呼吸效率、身体平衡越不在最佳状态,当心脏出现“体力不支”情况,身体其它部位能提供的支持更为有限,我们越是要时刻在意心率的变化。


平时跑个400米我们可能跑出最大心率的95%甚至更高,但马拉松后半程,我们心率达到平时最大心率的85%就要严重警惕了。也许此时你状态正好、终点不远,心脏却超负荷运转,它存在的小状况也会被快速放大,实际上正是我们说的最危险的时候。


因而,跑步的时候配速和时间固然能反应你的最终成绩,心率却是最客观反应你身体状态的。好比足球场上的一些意外,都是定期体检的职业球员却依然突然倒地,甚至不少事发者(比如在联合会杯猝死的维维安·福)在事发前几分钟对教练说“我状态很好,不用换我下去”。我们不要只在意主观的感受,也更要在意客观数据。


当心率监测设备发出提醒,超过预定值,哪怕此刻距离目标咫尺、想再多坚持一会,正确的做法都应该是放缓步伐降低强度,确保心率回归正常水准,如身体不适也勿勉强继续。

留得青山在,马拉松常有,参赛光荣,退赛从不丢人。


如何养成时刻关注心率数据的习惯

就像再先进安全的汽车,决定安全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在于驾驶者一样。这个习惯需要慢慢在平时的运动中养成。

运动手表、运动手环、智能可穿戴设备都非常炫酷黑科技,然而它们都并非饰品——工程师们在幕后将各种监测数据的仪器融入小小的设备里,就是为了全方位的准确给出身体反馈数据,并尽可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心率带功能强大,但佩戴繁琐,于是就有了光电监测心率;

比如分析了各种各样的数据,HRV(心率变异)用来分析你的压力,需要多久的休息;EPOC(运动后过摄氧量)表现你运动后的恢复过程;跑步功率分析你的跑步能力……等等。

——这些数据初看可能觉得非常复杂,但都基于你最准确的身体反应,来给出的结论。

除了帮助你运动能力提升外,它们都让你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的短板,以及不同运动强度下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知己知彼,不只为胜利,也为了为安全增加尽可能多的砝码。

试着去慢慢了解这些数据,背后也是在了解自己身体的过程——其实还挺有趣哒^^


最后的最后:

戴了心率监测设备,如果它的主人依然不管情况“危急”而猛干,且存在诸如心脏问题,意外仍会有很大概率发生,所有跑步意外都很令人遗憾;

心率监测设备,包括如今各种运动表,哪怕是针对入门跑者的,也有大量的数据分析,这些并非为了炫技(看起来很酷实际然卵用的“黑科技”弱爆了好么!!!),都是为了让不同水准的人都能了解身体状况,更好也更安全的运动;

而像《环太平洋》里的巨大机甲那样,人操作还要神经连接的方式对普通人而言肯定太过复杂,我们也在不断增加心率监测设备的易用性,每一次设计的升级、成千上万次的试验、以及过往事故的血泪教训、运动中转瞬即逝的高信息量瞬间——永远不可能杜绝意外的发生,但一定需要将它尽可能的降低。


感谢阅读Garmin佳明的第12个回答~我们未来会持续在知乎和大家分享关于运动、导航、生活、科技的干货知识/故事。期待诸位的关注和互动!

机构号:Garmin佳明

知乎专栏:Garmin佳明独家




  

相关话题

  马拉松是慢跑吗? 
  跑步需要天天进行吗?身体是否需要“休息日”? 
  如何理解跑步是一种修行,让人内心宁静? 
  冬天跑步怎样避免感冒? 
  有哪些家用跑步机推荐? 
  女孩子跑步会不会胸下垂? 
  冬天大家都是怎么跑步的(5km左右)? 
  如何看待日本马拉松选手铃木健吾突破2小时05大关? 
  在健身时,有没有哪一次突破让你印象深刻? 
  膝盖有什么好的保养和恢复方法? 

前一个讨论
马拉松比赛“撞墙”是什么感觉?
下一个讨论
信远斋酸梅汤为什么用玻璃瓶?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