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踩屎感」,最主要来自鞋垫和中底缓震材料提供的感觉。其中中底起最决定性的因素。
一双优秀慢跑鞋的中底往往符合这几个特性:
所以大体上,好的慢跑鞋,中底往往——
在做到很好的缓震性同时,又尽量减少卸力效应,能给脚底足够的回弹,同时在每次缓冲/回弹中提供稳定的支撑性。中底性能尽可能缓慢衰减,能满足600公里左右的使用寿命。另外,中底受外界环境影响导致的性能变化也要在可接受范围内。
加上一款慢跑鞋主要目标人群都是最普罗大众的跑者,所以一种中底材质能最终确定应用到产品上,上述几个特性缺一不可,至少不能有很明显的短板。
这与定位竞速/比赛的跑鞋还不一样,因为后者有很强的目的性,即所有设计/用料都是为了追求在竞技前提下的发挥,耐久啊适用性啊都不会是关键要素,且潜在用户也有非常相似的特点,接近是为一部分人量身定制的产品(举个例子好比战斗机的发动机和客机的发动机,战斗机的更讲究性能,而客机的却在满足性能同时更在意经济性和稳定性。)
以上这些,都说明一件事,不管「踩屎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双慢跑鞋仅仅做到「踩屎感」强,意义并不大。
评价跑鞋中底性能是个多维度综合下来的结果,其中的一项再高,其它项太弱,可以说这种中底科技是没有价值的。
跑鞋的中底材质在工业上并不算什么太黑科技的东西,它的孪生兄妹,不管是橡胶啊、各类eva变种啊、“爆米花”TPU啊、泡棉啊……生活中就能接触到很多。难点还是在于将材质像汽车一样慢慢调教,比如调节物理密度、里面增加其他材料提升某个弱项、中底间额外放入支撑条/板等等,做到性能的均衡。
评价一双跑鞋只是「踩屎感」强,多少也有些过于片面了。
个人观点,跑鞋中底最重要的特性是缓震(实际上回弹是基于缓震而言,实现了缓震才可能有回弹),运动品牌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个新的中底科技更新换代,有些印象深刻脚感感人,也有一些存在明显的偏科(比如很弹然而稳定性却一塌糊涂),总体来说中底的体验提升很大。
如今运动品牌在设计中底时还会加入动态数据的考量,比如落地方式,跑动中的能量消耗,中底前后掌高低落差再结合外底的形态,等于衡量跑鞋中底的优劣标准又增加了很多维度——几十年前跑鞋够软够轻够弹就是极好的,如今还要考虑更多。
「踩屎感」这样已经有些年代感的词,以后估计会越来越少被提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