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在专业领域内已达成共识,但大众还是停留在旧有认识的现象? 第1页

           

user avatar   haibaraemil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挑几个小问题,其中一些差不多的问题不知道翻来覆去邀请过我多少次了,你们提问之前不知道先搜索一下有没有相似问题么?!

1、月球始终只有相同的半个球面朝向地球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也不是机缘巧合,这个现象叫潮汐锁定只要子天体离母天体足够近就会达到这个状态,月球只有一面朝向地球,火星的卫星也是只有一面朝向火星,木星的主要卫星、土星的主要卫星、天王星的海王星的主要卫星也都是这样,只要离母天体足够近,就都是始终只有一面朝向母天体。系外行星也是一样的。

2、对天文学和行星科学来说(对一部分地球科学也适用),最少的时间尺度也是十个百万年(Ma)的量级了,这就算是“很快”“很短”“瞬间”了。你说人类文明史期间为什么XX没有XX变化?一瞬间都还不到能有啥变化……

3、地震(目前为止)真的不能准确预测。地震云真的是伪科学。


再说大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发现和成果就是真相么?

我的专栏 有一个“前沿速报”系列,专门用来介绍最新的top期刊(主要是Science、Nature和Nature子刊)行星科学方面的最新发现和成果,我的回答 里也经常会对新闻媒体报道的最新发现做一些解读(主要是辟谣),但经常被问到“这是事实吗?”“所以这是真的么?”“所以真的是这样么?”我觉得这其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不确定我能把这个问题概括好。

大众可能觉得,如果像Science、Nature之类的学术期刊发表了什么成果,或者是NASA、欧空局这种高大上的媒体公布了什么发现,比如发现了一颗宜居行星、发现了第九大行星、发现了一个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统、XX天体表面发现了液态水/冰下海……那就是真相(事实上90%都是标题党……)。

但实际上,真相虽然是客观事实,但真相是置身于以一个叫做“过去”或者“未知”的黑箱里的,科研工作者们虽然努力探索真相,不代表我们发现的就是真相,也不是跑过去把黑箱给砸了。

有些知友看了我的介绍文章也会给我评论“这些论文总是‘可能’、‘可能’的,能不能整点有用的?”但真的很遗憾,大部分情况下,给出一个百分之百明确的结论是很难的,即便是实验科学,也能难去再现一模一样的宇宙环境,有时依然要加入大量的假设和经验。或许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百分之百的真相,但科学的意义在于利用现有的观测结果,一点一点排除过去的偏差,努力向真相靠近。我在这个回答里说过自己的一点看法,当然这里是我在行星科学和地质学方面的经验,不同的学科也是有差异的:

以今推古,多解性是不可避免的。看到下午下雨了,晚上地上是湿的,这是无疑的;但看到晚上地上是湿的,是否一定是下过什么了(可能是洒水车),是否一定是下午下的(可能是早上下的然后天气潮湿一直到晚上还没干),是否一定是雨(雪和冰雹)?每个可能性都能发一堆paper,这并不代表那些作者认为他们发现了真相——他们只是在用理性的事实、猜想、理论和实验结果来证实:这种case是可能的


那么由此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成果不是totally新发现,或者一个成果/发现随后被证实是错误的或者不符的,那么这个成果是不是没有意义?

不是每个科研工作者都能做出引领时代的新突破的,事实上即使不说是绝大部分,至少很大一部分科研工作者们的努力都是在一些修修补补的问题上,这些工作或许上不了大新闻,但对我们不断完善过去的成果的可靠性和局限性都有很大的意义,这些工作也很重要,也需要人去做。

而如果一个成果/发现随后被证实是错误的或者不符的,只要不涉及学术不端,那就不是什么打脸,更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坏事儿,恰恰相反,这些矛盾和差异能让我们学到更多:之前的观测是不是哪里有问题?实验的设计是不是哪里不合理?是不是有仪器上的限制可以改进?之前的假设是不是哪里有问题?分辨率不足是不是会带来识别偏差?误差和噪声的影响如何优化?所以恰恰相反,这些“错误”让我们离真相又近了一点


所以今后如果你们还来问我,你介绍的这些最新成果都是真的么?我还是只能告诉你们:

我只是在如实介绍论文的结论,这些未必是真相,但这些都是人类向真相艰难跋涉的足迹这些成果将来也完全有可能被不断修正、改正或者推翻。

如果说这么多年的科研训练真正教给了我什么的话,那应该是:

永远有质疑的精神,也永远有开放的心态


最后照例安利一下自己~


还有个汇总版:


user avatar   ne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学,关于”种族“(Race)的概念。简单来说,种族不是一个生物学(biological)概念,而是一个文化(cultural)概念。基于race建立起来的很多认知不具有生物学和基因学基础,却是文化、历史、权力博弈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并固化下来的产物。


连续几年,美国人类学组织举办了一个巡回展览,叫“Race: The Power of an Illusion”,翻译过来就是,「种族,一个虚幻的概念,以及这个概念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个展览的官网是:pbs.org/race/000_Genera,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浏览一下,有很多互动的小游戏,很有意思。


官网上用10点概括了关于“种族”这件事,简单翻译一下:

  1. 种族概念是一个现代的产物。古代社会对人类的区分方式是根据宗教信仰、社会地位、语言等差异,而不是通过肤色或其他生物属性。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对异族的划分,长相也不是主要的考虑因素,文化才是,文化包括语言、文字、习俗、儒家思想这些。
  2. 种族并没有基因学基础。这点和下面的3、4、5点类似。
  3. 人类没有subspecies,人类的基因构成是所有动物里面最接近的。
  4. 肤色的不同仅仅是肤色深浅的差异,不是“种族”的差异。
  5. 本地人群的基因差异不比“种族”间的基因差异小,也就是说两个朝鲜人的基因差异和一个朝鲜人一个意大利人之间的基因差异没什么不同。
  6. 6到10点都是主要针对美国社会说的了,基本上就是奴隶制度创造了一个新的“种族”的概念,这个“种族”不再强调文化的不同,而是开始强调生物构成上的不同,这是美国的创造,是历史上的首创。从此,肤色的不同变成了“种族”的基础。而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维护美国宪法。因为美国宪法宣告人人平等,那么奴隶制度就是不合理的了,为了合理化奴隶制度,只有创造出一个有别于人类、人类之下的劣等种族,也就是那些黑色的、外貌迥异的非洲人了,这样既维护了奴隶制度,又没有使得“人人平等”的宣告落空。所以在美国社会,“种族”是一个为了固化阶级剥削关系而被创造出来的社会概念,而非生物学概念。因此,虽然“种族”是构建的,“种族主义”却是真实的。


虽然人类学和其他一些社会学科早就抛弃了以“种族”来区分人的方式,“种族”依然作为官方和流行的概念存在于人口普查和大众传媒中。仅举一个小例子给大家看看“种族”概念的迷思。

很多人都爱看NBA吧,很多人都认为黑人就是有更加优异的运动能力,就是有生物学上的优势适合篮球运动吧?可是给你们看一段话,是一个体育记者在40年代的美国杂志上写的,

The reason I suspect that basketball appeals to the _____with his ____background is that the game places a premium on an alert, scheming mind, flashy trickiness, and artful dodging.

翻译一下,“我认为篮球这项运动之所以适合( )人,是因为这项运动需要敏捷的动作、巧妙的布局、聪明快速的假动作、以及灵活的闪躲。来填空,我们现在大概都会填(非洲人)吧,然而在1940年代的美国,这位体育记者指的却是犹太人。原因是,40年代的犹太移民和今天的黑人同样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玩的起的运动也就只有篮球了,所以那个时候霸占篮球场的不是黑人、而是犹太人,当年的人用同样的生物学立场去解释为什么犹太人打篮球打的好,然而几十年后犹太人社会地位提升了,就再也见不到什么具有”优秀篮球基因“的犹太人了。


其实人类学致力于消除”种族“的迷思这件事可以同样应用于我们语境中对于地域的迷思,对于”中华民族“的迷思,对于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迷思……多从历史文化政治的角度想想,人和人其实差异没有那么大,都是权力关系网络中的棋子罢了。


user avatar   lin-wei-p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提起经济学,大众包括一些初级入门者,都会以“理性人假设”在现实中根本不成立来反驳经济学的理论和思想。

然而,非理性预期、有限理性的研究,甚至一些基于个体行为的经济学研究,都早已进行了几十年。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居然过千了……好惊喜……

看来月子陋习的受害者不少啊……

再次友情提醒——千万别跟岳母/婆婆硬杠啊!切记,切记~~

————————————————————————

难道不是新生儿不能强捂在厚厚的包被里吗?

无数婆婆、岳母都认为新出生的宝宝见不得一点风,受不得一点寒,不管是几月天都拿N+1层包被死死的裹住婴儿,生怕他/她们着凉了……

我自己的闺女出生时我自己照顾的,体感温度舒适的情况下我都只让她着单衣的,天气冷的时候我也是摸着她的体表温度给她加衣服。从来没有长过湿疹、出过痱子,2岁前也没有感过冒。

我老婆出院时岳母非要她穿厚衣服裹头巾,那是武汉的六月份啊,我去制止的时候还被埋怨说不怕老婆以后落病根……然后果断垄断女儿和老婆的“照料权”,老婆回家就洗头了,出院三天后洗澡,鼓励在家适量活动,只要不做体力劳动就行。不逼她喝一点盐都没有的浓猪蹄汤,只是避免过于辛辣刺激和太油腻的食物。老婆术后恢复很快,至今都庆幸自己没有遭遇其他孕妇的月子生活。

孩子加辅食也是我加的,各种辅食安情况逐渐加上,可以正常吃成人饮食的时候,果断拒绝老人强推的无盐无油的饮食方案。盐、酱油该加的加,最烦别人说吃酱油长得黑,吃盐对身体不好了,酱油只要是正规厂商的良造酱油就没问题。孩子本来活动量就大,爱出汗,不适量补充盐会出问题的好吗?炒菜不加调味料,孩子不爱吃,身体怎么长?

我自己是医生,所以跟岳母对抗有天然的辅助光环。老人们在盆友圈里看到的那些“养生妙法”没有几条是靠谱的,有木有!

再说一遍啊。本人医生,其他同学不要轻易尝试跟婆婆或岳母大人硬杠啊!后果自负……


user avatar   tian-ji-s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共识:

卧床不会降低流产的风险;卧床不会降低早产的风险——卧床根本就没有保胎作用。更重要的是,孕期卧床不仅没有帮助,还可能有生命危险。

临床上经常会有每天在家卧床「保胎」的病人。一整天不敢下床,甚至大小便都用便盆在床上解决。曾经有过一个病人,因为卧床时间太久,双下肢肌肉都发生了萎缩,分娩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自主下床活动,需要重新接受下肢的康复治疗。

但实际上,卧床休息对早孕期的流产并没有帮助。


不只是对早孕期流产,对于中晚孕期的早产,卧床休息也都没有帮助。

不仅仅是没有帮助,上面这张截图中的最后还强调,孕期卧床休息甚至还有风险。除了前面提到的下肢萎缩,影响功能,更严重的,是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对于孕产期深静脉血栓,很多人都比较陌生,但这已经是欧美发达国家造成孕产妇死亡前三位的原因了。

之前听我们主任讲过一个她经历的孕产妇死亡。大约是在20多年前,上世纪90年代,她还是年轻医生时,曾经有个产妇出院当天,在医院门口突然倒地死亡。后来经尸体解剖诊断是深静脉血栓造成的肺栓塞猝死。这个事情给我们主任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对这个疾病非常重视。

后来,我在主任组里的时候,真的经历了一次产妇的肺栓塞。这个产妇就是因为年龄大生二胎,所以一直在家卧床保胎,后来因为疤痕子宫做了剖宫产。术后第二天发生了肺栓塞。幸好之前有过预判,最后救回来了。当时还为此写过病例报道。

所以,卧床休息对于孕妇来说,并没有任何帮助,并不能降低流产或者早产的风险,没有保胎的作用。如果它能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也倒罢了。但是,孕期长期卧床,会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这就不是安慰的问题,严重的可能会要命。

因此,现在我给每一个孕期咨询保胎的孕妇,都会建议不要在家绝对卧床休息。如果有先兆流产或者早产倾向,确实要增加休息,把运动量降下来。但是,休息不等于卧床,日常走动、生活起居都还是不受影响的。

退一步讲,就算是真的流产了,那也比栓塞把命搭上强。更何况,卧床还不能保胎,其实并没有帮助。

最后多说一句,虽然这已经是专业内的共识,但是鉴于目前国内不少医生的专业知识落后,并没有及时跟进提高,所以还有不少医生在给出「卧床休息保胎」的医嘱。如果有医生这样建议了,这个医嘱不需要遵守;如果之前不知情,已经在「遵嘱卧床」了,那么从现在开始改正过来,也来得及。


user avatar   lu-miao-63-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口腔健康领域,有好几个口腔专业医生一直想让老百姓知道,而很多老百姓一直有误解的点。

1. 洗牙

定期洗牙,有利于口腔健康。这是口腔学科很早就公认的,但是还是有很多行业外的人有疑惑:经常洗牙会导致牙松?导致牙裂纹?导致牙出血?或者我刷牙挺好的,不需要额外洗牙?我跟大家说一个证据,证明洗牙好:我,以及我身边的所有同事,我们口腔专业的人,都会定期洗牙。并且我要求自己家人也定期洗牙。

2. 智齿

大多数智齿,都需要及时拔掉。这也是口腔学科很早就公认的。证明方法同上:我自己,以及我身边的几乎所有同事,我们口腔专业的人,都早早拔掉了自己的智齿。而且我会劝说自己的家人及时拔掉智齿。我自己是18岁时拔除了所有4颗智齿。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智齿可以暂时不拔除?上下智齿均完全长出、且没有龋坏、且位置端正、且上下牙能够正常咬合、且不会经常塞牙、且不会经常出现咬腮或磨腮等问题的智齿;或因前牙缺失,有可能需要把智齿前移或做其他用途;或者智齿完全的深深的埋伏在骨头里,且离前牙很远,且没有囊肿等迹象(这种情况也并非不用处理,要定期严密观察);满足这些情况的智齿可以暂时观察,此外均需拔除。

3. 正畸矫正牙齿

这点跟上面两点不一样,并非强烈建议。但是我身边的大多数牙齿不齐的同事,尤其是年轻的,会带牙套矫正自己的牙齿。整齐美观的牙齿,能够明显提高一个人的个人形象。

4. 举个反例吧,什么牙齿3D浮雕、6D浮雕、牙齿镶钻。。。宣传的天花乱坠。但是你看看口腔科医生,有一个戴这些东西的吗?

某一项技术或者新产品,如果行业内人士自己或者他们的家人都在用,那就肯定是好东西,我们外行人跟着用就不会吃亏不会上当。反过来的话,那就是忽悠不懂行的人的。


----------------------------------更新------------------------------------------------

@巩玺 补充了另外几点

补充1:

“老掉牙”是不对的!

补充2:

“乳牙反正会掉,烂牙了不用管”是不对的!

补充3:

“牙疼吃点药抗一抗就过去了”是不对的!

详细内容可移步有哪些在贵专业已达成共识,但大众却还是停留在旧有认识的现象? - 巩玺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667观看


user avatar   xiao-li-46-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废旧电池的中国处理现状

首先,合格碱性电池已经基本实现无汞,有害物含量已经很低。我国政府致力于从源头推进电池的”无汞化“。比如中国轻工总会、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9个部委局于1997年12月31日联合发布了《关于限制电池产品汞含量的规定》,要求到2002年1月1日禁止在国内生产和经销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25%的电池,到2006年1月1日禁止在国内生产和经销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

自电池的“限汞令”发布之后,我国电池企业积极革新生产工艺,改进原料配方,目前正规电池生产企业生产的电池已经基本实现无汞。

尽管老式的廉价电池(指含汞较高的碳锌电池)已经非常罕见,我们仍然要从我做起,抵制非法廉价电池,购买正规干电池。

其次,目前中国政府不鼓励集中收集废旧电池。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科技部、商务部等5个部委局于2003年10月9日联合下发的《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规定: 目前,在缺乏有效回收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鼓励集中收集已达到国家低汞或无汞要求的废一次性电池。

此外,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8年6月6日联合下发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定: 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镍镉电池、氧化汞电池可以不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以上规定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专家科学论证后的要求。

废旧电池可以不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市民可以将废旧电池分散投入到正式的生活垃圾收集箱,与生活垃圾一起进入我市的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最后,在没有找到下家之前,收集废旧电池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环境危害。详细论述请参考果壳网《废旧电池:回收的困境》。主要理由:废物分散可以充分利用环境容量;然而,集中却不加特殊处理的废旧电池,很容易超过环境容量,造成环境污染事件。


引用自知乎,侵删。

原地址:zhihu.com/question/2026

感谢作者。

规范转载,人人有责。


user avatar   yuan-qiu-4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起点创世晋江为代表的网络小说届,以及以咪蒙为代表的自媒体届,之所以难登大雅之堂的根本原因真不是作者水平不够,而是因为……
这届读者不行。

简单来说,因为他们生存的原因便是迎合读者的欲望,一切以市场为导向,读者水平能登大雅之堂,作品就能登,读者不行,作品就不行。
我以<收获>为例,作为纯文学领域的最高殿堂级杂志,几乎所有当代作者都向往的地方,类似于科研界ns级别的刊物,作为至今没有任何广告的杂志,它的选拔方式是如何呢?
读者送稿——责编初审——主编复审——总编终审——发布
当然,收获这样的杂志还有交叉审核,即几个编辑一起看一份投稿,但不管怎么样,这样就直接产生一个问题,编辑的眼光决定一切。
这当然有好处有坏处,因为编辑的眼光,远比一般人的眼光要挑,而收获这样杂志里的编辑,更是挑。
好处是如果收获这样的杂志刊登了你的作品,可以让你直接拿着这本杂志进当地作协,并且在作协鄙视链里,也算是顶端的存在。如果是长篇作品,只要你肯钻研,中国作协都不难(真不难,近几年在收获上连载的长篇小说,我没看到没进中国作协的。)
这就是纯文学杂志的逼格。
但坏处也很明显,纯文学杂志,办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曲高和寡,听得懂阳春白雪的人,不可能有下里巴人那么多。
而且编辑喜欢一种风格,读者们未必喜欢,路遥当年写平凡的世界,被<当代>杂志退稿,原因就是编辑不喜欢这样过于平淡,一眼能看到结局的小说,可这小说放在市场中去,却完全打了当年编辑们的脸。

而且一旦某个总编喜欢某位作家,你就能看到长篇累牍,长达4.5年一直占据大篇幅又臭又长的小说,对市场反应极其迟缓,这里我就不点名了,懂的都懂。

如果这样的模式,出来的作品水平不够,是要好好拷问下作者的水平了。




可网络小说呢?我以起点为例,他与传统杂志完全不同,有着极为完备的商业竞争机制。
网络小说每天上传的量极为巨大,大概有几千本,而读者们很少会去关注底层的小说,这就需要网站进行筛选,把受读者青睐的小说挑出来,再进行大力宣传。
怎么筛选?
一部小说从签约到上架,一般会经过6轮左右的pk,6轮生死搏斗后,最终的胜利者,会拿到最大的奖品——网站的巨幅宣传,这代表着海量的流量与利益。
怎么pk?
我以最近一部大火的奇幻作品,放开那个女巫为例。
这部作品作者二目,是个萌新作家,所以这部作品一开始,也进入了奇幻作品分类的新书精选推荐,至于这个推荐在哪里…………反正你们自己找,肯定找不到就是了。

这是起点首页。

然后你需要点击右边这里。

进入分类。

然后拉到中间……

喏,这就是每一部大火作品最最开始登录大家眼帘的地方……就是这么点豆腐块大小的推荐……
但是蚊子再小也是肉啊,更何况,放开那个女巫竞争对象是和它一起上推荐的其他9本作品。
所以,放开那个女巫第一轮pk,它的点击量,推荐量以及收藏量,盖过了其他八本书,与另外一本书携手进入了第二轮pk,也就是分类强推推荐。至于其他8本书,不好意思啊,你们基本上就被宣告死亡了……
另外关于分类强推这个推荐在哪里………我估计你们还是找不到 。

这就是分类强推…………

但不管怎么样,推荐档次一层一层提高,数据一点一点膨胀,六轮pk过后,放开那个女巫在万里挑一的新书里,它笑到了最后,站在了众人之巅。
那么奖品就是……

首页封推

一般的作品,只有到了这里,才能让读者们看到。

而封推里的优胜者,能摘取皇冠上的明珠,也就是……
全渠道推广。 什么叫全渠道推广?
普通读者们只要你们上qq,qq会告诉你有这一本书。
只要你们上网,浏览器会告诉你有这么一本书。
甚至你们玩微信,微信都会告诉你有这么一本书。
一个全渠道推广,它的效果甚至可以比之前所有推广效果之和,还要好的多,而绝大部分读者,都是在第六轮封推以及全渠道推广时接触到书的。

pk胜者的概率有多少?

每一轮只有20%的通过率,六轮之后,为0.0064%,15000本小说里边,只有一本能达到放开那个女巫的高度。

这就是网文的竞争法则,最受欢迎的作品,它将占据几乎所有的资源。

所以你们见到的网文,是已经被市场一层一层筛选过的小说。

这种方式,优劣也极其明显,优势便是市场化,商业化,至于劣势也很简单,过于迎合观众了。

根据28法则,世界上8成的人,只是普通人,所以这8成的人,会将迎合他们观点的小说,推到极致,这也是网文之殇,小说必须去迎合读者,读者想看什么,他们就要写什么,作者不是价值观的输出者,而是普通读者们价值观的表达者,如果不充当读者价值观的表达者,这本书就不会出现在读者面前。

同理还有咪蒙这类自媒体,如果一个写手,长时间没有得到读者们的认可,那么咪蒙就会把这个写手冷藏,换一个更加能获得市场认可的写手。

因此,很多人把网文,咪蒙为什么没营养的原因怪罪到作者身上,是不对的。他们只是说出了普通读者们最想听的话罢了,不这么写的作者,你们是接触不到的。

end


user avatar   dspda-s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北斗卫星好多手机已经在用了,像华为,一加,小米;

在公共项目中更是推广应用的非常多了,像物流,公交;

你的导航软件指的路准不准跟卫星没有半毛钱关系;

…………………………………………………………………………………………

可以在手机装这种看卫星状态的软件,如:

中国国旗的就是北斗卫星,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日本的QZSS,实际应用时候系统是自动选择的,把位置信息提供给各种导航定位软件.

不要根据坐标发射导弹来打我啊……

…………………………………………………………………………………………

果然有人想根据坐标来打我,还好我发的只是路上一个点……想也知道室内根本收不到那么多星的……

还有很多人固执的认为北斗不行,我再更新一下:

北斗二代开始的时候的星座是针对亚太地区设计的,GEO+IGSO+MEO的模式不同于美国MEO为主的模式,优点是快速的能在重点服务区域达到高精度,用的卫星少,缺点是高纬度地区对GEO接收效果不好,精度因子值偏大,还有就是地球另外一边收不到,以后都会解决的,发星呗……

在中国最北边选个点:

这里的北斗星况如何嘞:


最少也有8颗的好嘛,还是10度仰角以上能参与定位的,看看GPS的:

是不是觉得还不如北斗多,但是不能只看星数,吃星座设置的亏,这旮沓收到的北斗GEO仰角太低,几何分布不佳,所以精度因子要差:

北斗几何精度因子最大达到6.0而且波动较大,相比来说GPS的:

最大也就4.4,所以说在这里北斗精度不如GPS是可以的,当然随着三代组网,这点差距很快就没了,多发几颗MEO就好了……

然后,咱在中国南方随便选个点:

这里的北斗星况如何?

最少也有十颗星好嘛,再看看GPS:

一如既往地稳定,重点是DOP值呢?

北斗的最大PDOP值不超过3.4,看看GPS的:

可以忽略特别高的那点,还是在4.4以内,但是明显北斗的更平滑,从定位精度上来讲,肯定是不比GPS差的。

所以现阶段搞北斗的在广东测试和在黑龙江测试完全是两个概念好嘛,同样的东西去海南测随便都能过,去哈尔滨就很费劲了……等三代组网完了我们就不用再吃这个亏了。

…………………………………………………………………………………………

来吧朋友,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关GPS,但是我去微波暗室可以吧,只发北斗信号:

CNAS认证专业GNSS测试微波暗室,为了回答你我也是醉了…今天最后一天上班,别人都一心准备放假了我还给你测这个,很贵的好嘛…

来吧,你要的图,还是我这个手机,只有北斗,三米精度,实测在这暗室里能达到亚米级。

十颗全是北斗,9颗参与定位,没有GPS,没有可以辅助的,达到你的要求了么?满意了么?暗室使用费2000软妹币一小时,支持微信,转账,支付宝…

…………………………………………………………………………………………

几天来那位朋友一直没回复我,我还以为他接受了我的观点呢,今天翻了一下评论才发现并没有啊,还在坚持要能关GPS的软件呢,去怼别人了……其实编这么个软件并不难啊:

这是兼容模式定位

单GPS

单北斗定位结果,但是卫星显示里边是除去GPS其他的

之所以要进暗室而不是这么搞是因为这样并不严谨,对于手机来说卫星接收通道硬件是客观存在的,除非对外开放了芯片的底层控制指令,所谓“关GPS”并不是真正的关闭接收通道,只是不采信GPS定位结果,不能完全的确保你要求验证的“北斗能否独立定位”,毕竟芯片的底层算法咱不可控啊,万一设计导航芯片的人脑子抽了非要偷摸的用GPS引导怎么办?但是在暗室里就不一样了,可以保证只有北斗卫星信号,功率也是标校到与露天相一致的,我们这可是要给导航设备测试完了发合格证的,能够排除所有不可控因素,什么幺蛾子也没有,只能收到北斗,还能定位,那就可以证明该手机确有“北斗独立定位”之能力。

定位出来的位置是随意设置的,担心泄密的朋友可以放心的,当然,设置成白宫的GPS坐标,进去抓个小精灵也是可以的……

关于暗室使用费用的问题,我当然是没收到了…找他要也是开个玩笑嘛,大家不要催人家了,我最近一直在编写暗室测试大纲,完善测试流程,顺便测一下这个倒是不费劲的……不过价格是实在价,并不贵哦,业内人士应该了解,评论区有提到电磁兼容暗室的朋友,那个才是暴利好吗:

不久前测的,一条曲线可能只扫几分钟,就要一两千……

对于这位朋友我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他提出来质疑,我给出证明,这不才应该是讨论问题应有的内容么,也希望朋友么不要扩展到其他方面,大过年的,祝大家新年快乐!谢谢大家!


user avatar   Reek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民性(national character)的概念,已经随着纳粹的失败而消亡了。二战以后,西方已经很少有人用这个概念了,但是在21世纪的中国,这个20世纪初的概念,依旧流行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看到,很多人对一些社会现象表达不满的时候,会说「中国人怎么怎么样」?他完全忽视了某些问题是全人类共有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至少应该意识到这个事实。当然,也有可能,他只是为了发泄情绪。

关键是,为什么人们习惯于用这种语言形式来发泄情绪呢?他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是因为某些鸡汤杂志,习惯性用虚构的「外国人」来激励国人;也可能是因为上个世纪初,是最后一个通才的时代,现在的人们还能听得懂「民国大师」说的话,而在那之后,社会科学往更加专业化和领域更加细分的方向发展了。

总之,「国民性」概念的流行,使得中国出现了很多无谓的争吵,对话通常以「中国人怎么样」开始,以「外国人也一样」结束。然后就结束了,这就是最可怕的,好像外国人也有问题,问题就得到解决了一样。由于过度强调了国民性的概念,所以人们,并没有兴趣,将问题作为全人类共有的东西去解决了。

西方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通常会避免使用「国民性」,因为这有种族主义的嫌疑。抛弃了「国民性」的概念,也就避免了很多无谓的争吵。因为很多东西已经有定论了,就是「政治正确」了,没什么可讨论的了。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定论的基础上,去解决各种实际的问题。而我们却还在认真的讨论各国国民的「国民性」,将各种刻板偏见当做知识来传播。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习惯于将其归结为「国民性」,而不是制度。即使近些年,公知由于感受到了外界压力,把话术从「国民性」改成了「体制问题」,他们内心的潜台词,依旧还是种族,而不是制度。

要反驳「国民性」的概念,其实很简单。

我最近在看《西行漫记》,里面所记载的红军战士,朝气蓬勃、充满生机;而同时代的大多数中国人,比如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依旧浑浑噩噩、毫无生机。难道朱毛等人拥有什么黑魔法吗?能够用几年的时间,让红军战士发生基因突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红白两军战士,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显然不是「国民性」的原因,而是制度。详情可以参考一下答案:

上世纪末的鸡汤文,通常会写某外国的资本家多么仁慈,不给孩子留遗产。其实那不过是因为,某外国有一种叫做「遗产税」的制度,所以为了避税,资本家当然不能用遗产的方式,将财产留给子女。同样的道理,中国的企业老板,也会为了换取补贴和避税,来雇佣残疾员工。这都与制度有关, 和「国民性」与仁慈无关。

人们通常用「国民性」来解释德国人的勤劳和日本人的工匠精神,这大概是对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了解,也不知道日本有一种叫做「劳务派遣」的制度。我很难想象,朝不保夕的日本「派遣工」,能够像正式工那样有「工匠精神」。

我们都知道驻外美军与中国维和部队的巨大差距。但通常忽视了驻外美军和中国维和部队的规模。我们的维和部队,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精锐中的精锐。而美军由于全球放火,已经不得不招收各种社会残渣来充数。其实在中国,也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升学无门又缺乏管教的时候,花钱走后门将其送入部队。我们如何保障,如果这些人,也被放到战乱国家那种「法外之地」,不会做出和美军一样的暴行呢?所以,我们并不比美国人优等,我们能够别人身上吸取的经验就是,不要称霸,不要把我们的孩子,送去万里之外,打一场与他们的利益没什么关系的战争。

总之还是那句话,只有先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能够探讨如何去解决。但是国民性的流行,使得我们将太多时间,浪费在了内耗上。

时至今日,尽管中国国力提升了,但是遇到问题,我们依旧习惯性的,归结为「国民性」。这也是我们对种族主义问题,缺乏敏感性的原因。因为曾有一段时间,各种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教育专家」,可以在公众媒体,公然的去侮辱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在「国民性」的概念下,传播种族主义,却没有人敢于质疑,反而受到顶礼膜拜。

直到我们将「国民性」用在那些,经济比我们落后的国家时,终于有人跳出来说「中国人都是种族主义者」。仿佛「种族主义」又成了中国人新的「国民性」。

真是可悲。




           

相关话题

  当温度很低的的时候,一直燃烧的火会熄灭吗? 
  齐泽克的水平到底怎样? 
  美是否是虚假的? 
  在西方社会中「埃及学」的意义在哪里? 
  如何评价王东岳这名学者以及他所提出的学说? 
  如何看待 Nature 发文《再探冷核聚变悬案》? 
  如何评价蛇酒的科学性? 
  民科这个称呼是不是阶级固化的表现?阿贝尔,伽罗瓦当时看来是不是民科?民哲更有意思了? 
  教科书上明显偏向唯物主义合适吗? 
  王阳明思想的精髓到底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破壁机是噱头还是刚需?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部分中国女性不刮腋毛?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