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作为一个贫二代或你所知道的贫二代在搞学术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的?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g-shi-xi-ren-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贫二代面临赚钱的问题。

有人说学术搞好了也可以赚大钱,过得很好。

关键是智商——薪酬比。学术研究绝对是世界上智商——薪酬比最高的工作。


所以大谈见过谁谁谁搞学术也不差钱,是废话,因为各行各业做得好都不差钱。关键是看门槛,对于多数人来说,是要在很有限的智商下多赚点钱。动辄美国顶级名校,发顶级论文,人口中一万个最多一个人有这本事。

对于还没有真正进入学术圈的贫二代来说,不要老是去想什么“勤能补拙”。你就应该问自己的智商(特指在所研究的领域的天赋)是全体同龄中国人之中的万里挑一么?不是的话,贫二代还是歇菜吧。万里挑一都达不到,还好意思谈搞学术么?(实在不行,再降一格,降到千里挑一)

————————————————————————————

结论:智商(特指在所研究的领域的天赋)不够的贫二代,不必趟这摊浑水。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觉得要搞学术那就好好搞,在一个真正研究性的学校有个固定位置才能说在学术圈站住了脚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苦苦挣扎混到博士毕业然后连滚带爬地去个不入流的学校以教书为生的话,只能说是选择了教书这个职业,想要混进学术圈是很难很难的,想为某个学科的发展做点贡献也是很难的,顶多隔三差五发几篇灌水文章自娱自乐而已。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你手里没有资源,没有可用的学生或者博后,教学压力又大,还有个池浅王八多的问题;另一方面你也混不进人家的圈子,人家学霸们也不太可能带你玩。当然我不是说在一般大学以教书为生的就是loser,这样的工作压力小、工作稳定、收入中等,不管是富二代还是贫二代,很多人对这样的生活还是很向往的,但我觉得这主要还是你自己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要不要搞学术的选择。PS:个例总是有的,对于个别理论专业,在教书为主的小学校也有出头的机会,但是我觉得不能指望这个,全美国好几万在teaching school教微积分的数学老师,不也就出了一个张益唐?

具体到贫二代能不能搞科研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可以,但是你要确定你真的是这块料。我仔细想了想我知道一点底细的人大部分小时候家境都一般,没有谁是那种有几千万产业可以继承的富二代。不过首先我觉得能上网发帖或者看帖的贫二代都不是穷得揭不开锅那种贫二代吧?如果你家真的穷得住在四面透风的土坯房里面,全家就一条不破洞的裤子谁出去谁穿,一到春荒连饭都吃不上饿得半夜去偷人家猪食的话,还是解决生存问题更重要一点。

你说的前两个问题不是贫二代特有的问题。比如父母不能在学术上提供帮助,父母能指导你发paper的人总是极少数吧。我上小学以前爸妈教我一点点认字、加减乘除什么的,这样我五六岁开始就能看点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但是上学以后他们很忙整天见不着人,好像也没在学术上帮到过我什么。我小学初中上的都是不入流的学校,老师素质很差很差,高中在重点高中里面也是很不入流的那种,黑帮横行,年年都有打群架打死人的,有几回警察直接来教室拷人。大学也没考上清华北大,还不是一路跌跌撞撞国外PhD,postdoc,faculty这么混下来了?资源少这个也是一样不是贫二代特有的问题,中国的富二代有几个有好的学术资源的?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上大学之前也都没接触过编程啊。你说的这个其实我也有一点点同感,我高中的时候奥赛连个联赛一等奖都拿不到,刚上大学的时候也特别自卑觉得好像人人都是大牛,自己就是屌丝loser一个,结果后来混的好像也不是那么差。再后来才知道根本不是我自己智商的问题,而是光靠看四书五经考不上状元的问题,中国奥赛这种专业化培训已经让各种野路子失去生存空间了。

你说的第三个问题是比较致命的,所以如果你的家境贫寒又对科研有热情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你最晚在开始读博之后的2-3年内,确定你真的是搞块科研的料,确定你的导师支持你,你的方向足够热门,你的能力远高于你周围的同学等等等等。你可以坦率地问问你的导师或者你们专业学术圈子里比较成功的人,你在学术圈比较体面地找到一个位置的机会有多大,我想如果有学生问的话我觉得肯定会实话实说的。科研的问题是科研队伍需要精英化,只能容许一代人中最有想法最刻苦的一小部分人留下来,淘汰率很高很高,同时又缺乏一个好的退出策略。如果你博士读完了发现自己其实不是这块料,或者做了几年博后发现拼不过比你更聪明更努力的人,或者发现老板偷偷地在你的推荐信里面使坏,或者老婆受不了你天天晚上往实验室跑等等,那你的前途不管在学术界之内还是之外都会变得非常惨淡。贫二代的家境决定了你的家庭在你退出科研的时候不仅帮不上忙,还会扯后腿。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比如说你在美国读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以后postdoc做了五六年发现是个无底洞,老板对你像对奴隶一样。某天老板当着全实验室的人面满嘴F-word骂你,你坚持不下去想退出了。这个时候如果你家能随便掏出个50万美元帮你弄个投资移民绿卡,或者能帮你出点钱读个热门专业的硕士,或者至少金钱上不需要你支持,你都很可能能够比较体面地退出科研。而如果你年迈的父母还要靠你那一年三万五的博后工资填饱肚子,恐怕你也就只能咬咬牙继续在博后的这个烂坑里面熬着了。


————————————————————————————————————

1.19更新,没想到这么多人点赞,呵呵。随便说一说我这几年来所见到的科研圈子的一些问题吧。我觉得不光贫二代,想搞科研的富二代也要想想怎么面对这些黑暗面。PS:此文谢绝转载。

年轻时候总相信事在人为,现在越来越觉得很多东西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左右的。和

@陈阳

兄弟一样,我也越来越相信这句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很多中国学生觉得光靠埋头读书考试就能够改变命运,其实这是一种偷懒的想法,读书是个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书当然要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软性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混社会是这样,混学术圈其实也是这样。我从本科毕业以后一路都是在美国的学术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说话可能不是那么接地气,不过国内培养博士的数量真的非常让我惊讶,前几年访问国内某985的时候发现他们一个组一年毕业的博士远超过我们一个系。所以我觉得国内的博士生要面对的不可控的东西只会比我们更多。

在我看来科研的两大普遍问题是某些专业传销式的博士培养体系和退出机制的匮乏。其他什么变态老板之类的很多都是这两个问题的衍生品。

首先引用一个别处看来的帖子。当然我不赞同这个人的全部观点,比如说工程学科教职好找不是因为教授不需要学生的劳动力,而是因为工业界消化了绝大多数博士;比如说搞纯数学的学生对教授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但是至少在美国,数学PhD如果想去研究性的学校一样要做2-3年博后。不过总的来说写得还是挺好的,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的专业属于哪一类。

在美国,不同学科的前途和竞争激烈程度可以从学术界人员构成等情况一窥端倪

a类学科: phd毕业能够直接找到教职,phd期间很少发文章,甚至不发文章都能毕业,
行业内几乎没有postdoc,代表学科:金融,经济,统计

b类学科: phd毕业有一些能够直接找到教职,从业者中有一些postdoc,但大部分是美
国以外学校的phd学位,phd对文章要求不高,文章影响因子普遍低,代表学科:计算机
,电子和传统工科中的偏应用方向

c类学科: phd毕业基本不能直接找到教职,从业者中有大量postdoc,其中很多是美国
学校的phd学位,phd对文章要求高,文章影响因子很高,代表学科:生物,纳米,物理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类比的话,a类学科的特点是前期从业者(prof)不需要从后期从
业者(phd)身上获得资源(这里资源包括廉价劳动力以及产出成果), 与之相类似经营方
式的是一般性的正常投资,包括储蓄,股票等等,老储户老股民可以传授经验给新储户
新股民,但不能从新人手里拿到钱。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率是固定的
,投资就是为了回报。

b类学科的特点是前期从业者需要得到后期从业者的资源,才能保持行业发展。例如教
授需要phd做科研才能发paper,类似的经营方式是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即现在的年轻
人存钱给现在的老年人发退休金,等现在的年轻人变老了,就会有新的年轻人来供养他
们。这种模式下,资金流入流出是平衡的,保险类投资主要为的是规避风险,可以保本
但基本没有太大回报。

c类学科的特点大家也该明白了,前期从业者需要得到大批后来从业者的资源才能保持
行业运行:一方面新增加的教授席位远远赶不上phd培养数目,大量postdoc积压而没有
相关业界职位,导致教授可以大批使用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只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新入行者)的支撑才能产出成果使老入行者收益。这种金字塔的模式(Pyramid scheme)
实际上就是传销模式。除了极少数金字塔顶的人(prof)能够获利,大部分
入行者的投资都会血本无归。这是由经济学规律和行业结构决定的。

c类学科经常会刮起一阵劝退风,但常常会遭到行内人的抵制,这个道理和参与了传销
的人员会拼命维护传销金字塔结构,以期待新入行者的道理是一样的。

科研队伍需要精英化我当然是理解的。但是现在美国的情况是有个别出了名的火坑专业不做个五六年postdoc,手里没有一两项基金和一把大文章,找faculty的门都没有,一个三流烂校放出去一个AP位置能收到上千份申请。和金融或者统计比起来,难道生物的科研队伍真的要精英到这个地步才有资格指导学生怎么杀小白鼠吗?显然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上的博士实在实在太多了。科研职业化使得不管多么艰深的专业都有大批的博士在里面奉献青春,所以现在很多专业博士毕业以后是无穷无尽的博士后。现在光一个哈佛就有两万多博士后,其中哈佛医学院有将近一万,而全美研究性学校新的生物AP位置一般来说一年绝对不到100个,竞争有多么惨烈可想而知。国内前几年情况要好很多,博士毕业留校一两年就是副教授,现在这样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而且在大批海外博后回流的今天,国内有些学校好像还有个歧视“土博”的问题。

再就是退出机制的匮乏。在今天的体制下,如果一个普通年轻人一路顺水顺风,博士毕业的时候大概是27岁,如果中间稍微有一点坎坷,毕业找不到教职再做两期博后,很容易就三十五六岁了。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名校毕业,很聪明又很努力的年轻人如果22岁本科毕业不读研而是出去混社会,到27岁是个什么样,到36岁又是个什么样?到了不得不退出学术界的时候,就算你是物理博士编程功底很好有一点谋生手段,也要面对比你的顶头上司比你小很多岁之类的尴尬;如果专业再不接地气一点,学一身杀老鼠过柱子的屠龙之术,离开学术界之后的生存状态可想而知。如果人在国外,那还有个身份问题,绿卡把大批人死死地钉在博后的烂坑里面,任人宰割。我在国外见到过和听说过很多很多这样的事情,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就这么变成了唯唯诺诺的北美猥琐男,真的很让人感慨。

年轻人有理想主义,愿意为学术献身当然没错。毕竟人类社会要想发展下去,总要有一批人带着殉道者的狂热,不计得失地站出来投身科研探索我们宇宙的奥秘。这其中当然有些人名垂千古,但很多人只是我们这样的小小螺丝钉,还有太多太多想做螺丝钉而不得的人当了炮灰。但是在今天学术界高度职业化的状态下,作为一个家底不是那么厚,不是那么输得起的贫二代,还是要在选择的时候慎重一点点。一方面要对自己有一个合适的甚至偏保守的定位,确定自己真的是这块料;另一方面在拿到稳定位置之前,还要有一点离开学术界之后何去何从的打算,有一点在学术界之外的谋生手段。当然对自己的定位还要考虑到自己的专业的一些实际情况,参见前面提到的abc三类学科。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美国20来名的学校的PhD学生,发了几篇不错的文章比身边的大多数同龄人要强一点,老板是业界中牛但是又没有牛到一个电话搞定你的工作的程度。那么如果你是在商学院,毕业后想找教职希望其实是挺大的;如果你是工科,很可能需要有在名校牛人手下做两年博后镀金的机会才值得拼一下;如果你是搞超弦的。。。。。。还是把编程学好去华尔街赚钱吧,人生苦短,愿意献身探索宇宙奥秘的牛人又多,真的不缺你这一个。。。。。。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建业教授? 
  为什么波函数总是处于能量本征态? 
  如何看待上海对全球青年科学家吸引力全球第四?上海为什么这么吸引青年科学家? 
  如果人类发现一块已知手段完全无法摧毁的球形金属,对人类有怎样的影响? 
  都有哪些研究明史的学术大拿和著作啊? 
  我认为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是物理学必须研究的重点,您怎么看? 
  贫贱夫妻如何才能不哀?有哪些快乐生活的方法? 
  退休后的数学家或物理学家通常怎么打发生活? 
  21岁,图书馆管理员做了快2年,工资特别低,做得也不开心,该辞职么? 
  超导体在重力研究中能发挥哪些作用?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的女生女生缘很差,男生缘却很好?
下一个讨论
基础科学应该缩小招生规模吗?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