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体能极点的原理、体能极点后的第二次呼吸、以及面对极点时应该如何应对——
看过赛车的人都会留意到,每台车在出发前轮胎被棉被一样的东西裹着,车手在热身圈时也会非常“骚气”的左右晃动车身。这个动作叫暖胎,因为只有车胎达到适合的温度,比赛中赛车的性能才能发挥出最大。
相比赛车其它部位,车胎进入比赛状态似乎要更慢一些,所以才有了专门的暖胎动作。
——运动时的人体好比一台赛车,只有当你全身从内而外都处于一个极佳的状态时,才能全力的输出,否则运动不了多久就会遇到各种各样不舒服的状况。
如果说人体的运动器官像发动机,那内脏器官就像车胎。往往运动器官们已经升温、进入运动状态想大干一场时,内脏器官们却还处于“刚睡醒”的状态。
当运动器官们开始大量耗能,内脏器官远没有达到适合运动的状态需要,造成体内缺氧,大量的乳酸和二氧化碳积聚,使神经中枢和躯体性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遭到暂时破坏,就会出现恶心、想要呕吐、心率剧增、情绪低落、抗拒运动、动作迟缓…等现象。
这就是「体能极点」现象。
每个人的「体能极点」也因人而异。运动基础较好的人,体能极点往往出现的较晚,反应时间更短更轻微;偶尔运动一次的人,体能极点出现的会更早,表现更剧烈,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些。
越是强度大的跑步,比如1公里、3公里,体能极点在前几圈就可能出现;10公里左右的跑步活动,体能极点一般在2-4公里时出现;更长距离的比赛,体能极点则往往也会更靠后一些,出现的程度也更为轻缓。
在长跑里,人往往会经历好几次体能极点,这些极点就像一座座山峰,翻越时会痛苦不堪,但一旦内脏器官机能随着运动慢慢改善,身体的氧供应增加,极点现象也会慢慢消失,生理过程也会出现新的平衡,前方又会变得柳暗花明又一村起来。
对应「运动极点」,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也有专门的称谓,「第二次呼吸(second wind)」。
其实严格意义上,second wind更加接近“第二波能量输出”的意味,仿佛在经历极点后,身体重新注入能量,每一部分的器官都开始更强劲的输出了。
运动强度骤增的越激烈,体能极点出现的反应就越强烈。因为体内的两大供能系统,无氧和有氧,无氧耗能的糖原一旦消耗完,而有氧耗能的脂肪供给没跟上,「体能极点」就出现了。
加上消耗糖原供能产生大量乳酸,肌肉也会变得酸痛,很影响接下来的运动表现;当脂肪分解进入状态,能提供足够能量了,「第二次呼吸」也就到来了。
所以在长跑中,我们要留意的两点:
运动比赛不像赛车,有些赛车赛还会设置专门的暖胎/热身圈,避免体能极点很大一部分工作在于运动前——
以及,在跑步策略方面:
对多数跑步爱好者而言,一开始跑的太快都会是体能极点过早到来的前兆。另外运动前控制饮食,确保进食和运动间隔至少40分钟,避免内脏器官在运动同时超负荷运作,也会减少极点的发生;
有经验的马拉松选手往往把比赛前2公里作为热身,甚至待前5公里完成后才会根据状态真正确立比赛的最终目标——这种情况,原本可能出现在6公里、15公里左右的体能极点就非常轻微,几乎感觉不到了。
注,体能极点和撞墙并非一个概念,关于马拉松撞墙请见:
更追求成绩的比赛,像1公里、3公里,比赛一发枪选手就会“真刀真枪”的实干,这就要求选手在热身阶段即把自己身体调整到能直接进入高强度运动的状态,如将心率慢慢提升到较高的水准,这样后面极点带来的负作用也会更小一些。
知乎机构号:ASICS亚瑟士
内容汇总:ASICS亚瑟士知乎内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