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司马懿前期是忠臣吗? 第1页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忠臣孝子,都是盖棺定论的事情,没有『前期的忠臣』和『后期的忠臣』之说。别的答主也说了『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这两个人先不谈,就拿三国里面的人物来说,有很多人,多活几年,少活几年,历史的评价是大不一样的。


话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袁绍心思活络了,想立刘虞为皇帝。于是写信劝袁术,理由有两个:

1. 汉献帝未必是汉灵帝的后裔 (这个当然不对,但是可见流言的力量,以此观之,曹芳说不定是曹睿的亲儿子呢)

2.自己的家族已经被董卓杀了,但是名义上也是汉献帝下诏,我们如何再能侍奉他?

袁术回了一封大义凛然的信:

圣主聦睿,有周成之质。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乱尚未厌,复欲兴之。乃云今主‘无血脉之属’,岂不诬乎!先人以来,弈世相承,忠义为先。太傅公仁慈恻隐,虽知贼卓必为祸害,以信徇义,不忍去也。门户灭绝,死亡流漫,幸蒙远近来相赴助,不因此时上讨国贼,下刷家耻,而图于此,非所闻也。又曰‘室家见戮,可复北靣’,此卓所为,岂国家哉?君命,天也,天不可雠,况非君命乎!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

说皇帝有周成王的资质,现在只是汉家小厄,怎么能说无血脉之属?之后缅怀了袁太傅的耿耿赤心之后,然后体贴的说家族被杀是董卓作恶,和圣上无关,所以我袁术只以剿灭董卓为务,其他的我不知道,也不想听。


试想,如果袁术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病死了或者被流箭射死了,那么袁术留在世间的将是一个大节无损,不拘小节的乱世佳公子的形象——一方面袁术是袁家嫡子身份高贵,以前担任校尉的时候是『路中悍鬼袁长水』,『以侠气闻』。而一到大是大非,又能写出这样慷慨激昂又忠肝沥胆的书信…… 没准千载之后的今天,还能有一波袁术粉呢,惋惜袁术若不死,可为大汉栋梁!


但是可惜,他活的太长了,后来的一系列的蝇营狗苟和最终的僭号已经彻底的暴露了他的自大骄狂和目无君主,所以一生落了一个骂名。


再想关羽,关羽曾经投降曹操,斩颜良后离开,追随刘备而去,从而成为千古佳话。如果关羽没有打得过颜良,或者杀了颜良之后为流矢所中,不治而死。现在又是什么评价?肯定不会是武圣人了。


司马懿也是如此。早年的事情,平心而论,中规中矩,不算好也不算坏。司马家诚然世食汉禄,但是他本人长期在曹操的霸府任职,是魏臣而非汉臣。如果司马懿七十岁去世,没有发动高平陵事变,或者干脆已经发动了高平陵事变,但是只是解除了曹爽的权力,软禁起来,还没有来得及动手就挂掉了,那司马懿依然是妥妥的魏国的大老元臣,擎天一柱,就算比不上周公和诸葛亮,那也是霍光之流亚, 毫无疑问会得到是一个忠良的评价。 可惜,高平陵和之后的大屠杀改变了一切,如果说在做完这一切之后,司马懿还能落一个权臣的评价而未必是要取代魏国的话,之后的立家庙于洛阳,就是典型的「有异志」了。


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我们不知道司马懿到底什么时候开始有篡权的心思,只是知道当他有机会攫取最高权力的时候,他甘冒奇险的去做了。如果我们信「晋书」的后妃传,那么至少在青龙二年的时候,司马懿就和自己的儿子可能就商量过大不敬的事情了,然后司马师也因此毒杀自己的老婆夏侯徽。「后(夏侯徽)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但是对这段话一直以来也都有争议,当时的司马懿羽翼未丰,司马师更是连臣可能都还不是,谈不上「纯臣」不「纯臣」。

但是三国时代的史料本就残缺不全,并且很多地方真伪莫辨,都是孤证也不好说该信还是不该信,如果说晋书的记载是真的,那就说明司马懿在魏明帝时期就在计划着一盘成功概率微乎其微的大棋;如果晋书的记载是错误的,那么最迟到嘉平年间,司马懿已经有不臣之心。所以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司马懿有计划以晋代魏,目前有记载为证的时间最早可以推到青龙二年;最晚到嘉平元年。


user avatar   lang-xie-yang-wen-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忠臣,有句名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正如动拆迁是亲情的试金石,动荡的政局也是忠臣的试金石,不经过切身利益的考验,是谈不上忠不忠的。譬如曹操、曹丕、曹叡在位时期,上头烈日当空,司马懿就算是条龙,也得盘着,就算是头虎,也得卧着,要出幺蛾子,考虑过三族的感受了么?

众所周知,到了皇帝老儿日落西山,有了上位的机会,疾风一吹,司马宣王原形毕露,但此前哩?很不幸,在大魏天下板荡之前,已有过前例,这就是汉魏禅代。在这出历史剧中,司马宣王的表现如何?

司马懿祖上世代仕宦,叨食汉禄,按照彼时的伦理,可谓天然的汉臣。司马宣王出场时也的确是一副汉臣的架势: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

建安六年啥情况?袁曹官渡之战刚收场,天下汹汹,尚未知鹿死谁手,司马宣王坚持将装病进行到底,的确是一副大汉纯臣的架势,想必也借此大获声名。可惜,待到老曹平定河北,天下三分有其二,大势既明,戏剧性的转折就发生了:

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

给了点威胁,捎带有了荀彧推荐,立马就坡下驴。按说司马宣王的肉体就算被玷污,精神总归还能自主,搞搞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戏码总还有可操作性。有意思的是,这位大汉纯臣不但热衷为曹魏献计献策,更成为劝进曹丕篡汉的急先锋:

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侍御史郑浑、羊祕、鲍勋、武周等言:“令如左。伏读太史丞许芝上符命事,臣等闻有唐世衰,天命在虞,虞氏世衰,天命在夏;然则天地之灵,历数之运,去就之符,惟德所在。故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今汉室衰,自安、和、冲、质以来,国统屡绝,桓、灵荒淫,禄去公室,此乃天命去就,非一朝一夕,其所由来久矣。殿下践阼,至德广被,格于上下,天人感应,符瑞并臻,考之旧史,未有若今日之盛。夫大人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时已至而犹谦让者,舜、禹所不为也,故生民蒙救济之惠,群类受育长之施。今八方颙颙,大小注望,皇天乃眷,神人同谋,十分而九以委质,义过周文,所谓过恭也。臣妾上下,伏所不安。”

总之,建安年间的疾风已经刮出了司马宣王这棵草的成色,汉魏的板荡也识别出了司马宣王属于什么品种的臣子,既然不忠于汉,岂望忠于魏?

汉室大势已去,此公从切身利益考虑,选择了助魏篡汉,待到曹魏政局不稳,有机可乘,此公从切身利益考虑,选择营建家门,取而代之,岂非顺理成章?

由此可见,司马宣王从来不是什么忠臣,其行为逻辑始终站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角度。对于这类人,没有咬你一口,是因为你比他强大,没有背叛你,是因为对手出的价码不够高。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政客,毫无政治理想可言。

司马宣王在曹魏前期的忠臣相,实际是被忠臣,因为在三曹手下讨生活,当个忠臣更容易利益最大化。可以想见,此公若生活在汉武帝、汉光武甚至汉明帝时代,也一样会是一副忠贞模样。很可惜,人造黄油式的忠臣经不起太阳曝晒,于是乎前汉后魏,司马宣王的底子也便暴露无遗了。


user avatar   yan-mou-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 先说结论,前期是忠臣是个伪命题,看人不可盲人摸象。所谓的王莽恭谦未篡时正是这个道理,他汪兆铭也曾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呢。

一个人是否忠诚是要经的起时间考验的,前期所谓的忠诚可能是因为自身实力不够也有可能是面对的诱惑不够,也有可能是面对的威胁不够。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驴得水》里的周铁男一样,如果警卫员没开那一枪或者警卫员直接一枪打死他,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他“不怕死”的结论,因为他前期表现出的确实是一股英勇无畏的面貌。但是当他真的“死过一回”我们得出的结论就相反了。因为我们知道前期的他并没有真正理解死亡对他意味着什么?所以是不怕死的,但真正死过一回之后他便怕了,因为他是真的理解了。

勇士为什么会变成恶龙也是一个道理,忠诚也是一个道理。当你没有尝过权利所带来的快感时,你的所谓的忠诚只是表象而已根本做不得数的。但是你在尝试过权利这块奶酪的口感之后还能把控自己不任性妄为,那才能真正称的上忠臣。何为权力?即随心所欲!一个人最难控制的不是色欲和食欲而是权力欲。权利带来的自由感是食物和女色不可替代的。xx一直倡导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自古有几人能够做到呢?那真是需要“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操。如果你还无法理解权力是什么?你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吆五喝六的部门组长,不可一世的团队总监,威风凛凛的总经理,他们可以享受你的吹捧他们可以让你倒水带饭他们可以炒你鱿鱼灌你酒,这就是小方面权力的威力,大方面的我们就不细谈了,你可以近一步联想。

前期的宣帝无疑是一个“忠臣良相”的模子,两次成为托孤大臣,勤心辅政,多次抗击吴蜀的进略以及平定地方叛乱,是朝中的中流砥柱,所谓的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张悌甚至把他和葛公并称二相。然而随着自身的权力和实力越来越大受到的威胁自然也就越来越大欲望也就越来越大野心自然就越来越大。一个幼帝,一帮腐化的宗亲皇族,一帮被降职罢黜排挤架空的世族。面对这样的局势,无疑是一个天大的机会,皇权面临着架空,不是你曹氏宗亲架空就是我世族架空,这是何等的诱惑。宣帝敏锐的洞察到了这个局势,我偏向于他从一开始就只是想“营立家门”而非拨乱扶正,周一良先生也说是“司马氏固不待司马昭而路人皆知矣”于是宣帝开始阴养死士【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开始舆论攻击、 【懿辞职, 时人便为之谣曰:“何、 邓、 丁, 乱京城 】团结世族打着拨乱扶正的旗号等着时机的到来。

魏正始十年,时机到了,宣帝趁曹爽和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控制洛阳 。事后宣帝背信弃义,不但夷曹爽三族,连其党羽何晏等人以及站错队的名士们,也一并砍光。【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自此曹魏军权政权从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值得一提的是蒋济当时推辞封赏,不久发病亡,身为太尉的他,是因为对曹爽的愧疚还是因为亲手葬送了曹魏政权的悔恨或两兼有之我们都不得而知,反正极有政治嗅觉的他就这样挂了。

至于这件事情谁对谁错我就引用甲乙论做个阐述吧【甲以为曹爽兄弟,凡品庸人,苟以宗子枝属,得蒙顾命之任,而骄奢僭逸,交非其人,私树朋党,谋以乱国。懿奋诛讨,一朝殄尽,此所以称其任,副士民之望也。乙以为懿感曹仲附己不一,岂爽与相干?事势不专,以此阴成疵瑕。初无忠告侃尔之训,一朝屠戮,谗其不意,岂大人经国笃本之事乎!若爽信有谋主之心,大逆已构,而发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懿父子从后闭门举兵,蹙而向芳,必无悉宁,忠臣为君深虑之谓乎?以此推之,爽无大恶明矣。若懿以爽奢僭,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僭滥不当矣】以上。

【宣王既诛曹爽,政由己出,网罗英俊,以备天官】【二月,天子以帝为丞相,增封颍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前八县,邑二万户,奏事不名。固让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固让九锡。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庙于洛阳,置左右长史,增掾属、舍人满十人,岁举掾属任御史、秀才各一人,增官骑百人,鼓吹十四人,封子肜平乐亭侯,伦安乐亭侯。帝以久疾不任朝请,每有大事,天子亲幸第以谘访焉。】我们先不论辞相辞九锡辞封地是否作秀(都政由己出了,是丞相是太傅差别真不大了,毕竟霸府的雏形已经建立起来了皇权已经得到控制)但是子嗣无功受封立庙于洛阳显然是不合适的,立庙于洛阳倾逼宗庙则是典型的僭越行为。这一点从当时为葛公立庙亦可印证。说句笑谈:葛公一个堂堂“蜀武帝",各地要求为其立庙时都以“礼秩不听”而不从。【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后迫于民意,后主方下诏在近墓处(沔阳)为他立庙。宣帝后面倒是堂而皇之的直接倾逼宗庙。其篡位之心昭然若揭。

我记得泪公说什么夺权政变都是逼出来的,因为夺权政变风险大。但马克思有云:资本家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政客。 所以啊不要用自己的脑袋去衡量别人的胆量,尤其是刀山火海滚过来的权利野兽【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这么一个狠角色你能以常人度之?驽马才恋驿豆呢!




  

相关话题

  《三国志》记载夏侯渊曾经穷的养不起自己的孩子,夏侯是大家族,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是当时发生了天灾吗? 
  如果拿变形金刚中的人物对应三国人物,你会怎么对应? 
  赤壁大战刘备为啥派人不和曹操合作,拿下江东平分天下? 
  关羽的鬼魂为何不把孙权弄死? 
  曹操的能力在帝王中能排前十吗? 
  为什么大部分三国题材的游戏里,张飞的武力值都高于包括关羽在内的其他武将? 
  孙权到底有没有统一中国的野心? 
  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公孙渊兵多,为何还是输了? 
  如果选一个三国“梦之队”,主公一名,谋士五名,武将五名,你会选谁? 
  为何马超会在父亲马腾在曹操手里做人质时联合韩遂起兵造反? 

前一个讨论
Excel 到底有多厉害?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第七期《演员的诞生》袁立的表现?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