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答案将多种因素混杂在一起写了,导致比较混乱,我来整理一下。本答案最好结合前面几位答主的地图来看,我就不盗图了。
首先军事上,因为三国志的记载很简略,所以无法得知战术级战斗具体的内容,其中记载的胜败场次并不一定能反映实际情况,因为胜败的大小无法判定。还好,战略上的东西还是大致能看得出的。
第一阶段,刘备军要打过去,需要建立前沿据点。先是让吴兰、雷铜、张飞、马超去绕背。这波操作应该算是奇兵,因为如果成功了,那接下来的仗根本就不用打了,曹军侧翼完全暴露,只能直接回家。但是这波操作被识破,于是奇袭失败。吴兰、雷铜被杀,张飞马超跑路。
奇兵失败,于是刘备正面出击,最终成功在阳平关外立寨。
分析这一阶段:战略上刘备是进攻,曹军防守。刘备奇正相合,非常高明,但是曹军也不是吃素的,击败了奇兵。但问题在于不知道这奇兵到底有多少人,损失如何。所以这个战果很难说得清楚。奇兵这东西,本来就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如果奇兵获胜了,汉中之战就可能演变为一场碾压式战斗。所以曹军虽然获胜,但战略上也仅仅是守住了基本盘。而刘备的正面部队成功立寨,基本的战略目标也已经实现。
第二阶段,刘备军寻求突破点。战争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汉中之战简直就是教科书。因为地理问题,刘备军根本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强攻作战,所以刘备的大军根本不去进攻阳平关。只是站稳位置,坚固粮道,从两翼寻求突破。先是让陈式去北面抄后路,结果被击败。然后刘备亲自出动,从东面突破,顺利占据定军山。请注意,这一步是决定胜局的一步。
分析这一阶段:战争没有必胜之法,但是可以用自己的优势去攻击敌方的劣势。曹军作为防守方,本来具备天然的优势,他们有坚固的关卡,有整个汉中的资源,军事力量应该也强于刘军,毕竟刘备只能动员半个益州的兵力,没有理由认为曹军会比刘军少。刘军远道而来,后勤压力大于曹军,地理上被堵路,军事力量也不占优。刘军不具备正面强攻的条件,所以他们选择了正确的办法,也就是站稳正面,寻找弱点突破。先是陈式从北面突破,如果成功了,将会成为定军山的翻版,但是陈式失败了,不过这只是一次尝试,这样的尝试可以有很多,因为进攻方的一大优势就是只需要攻破一点就行了,所以北方不行,就去东南,而刘备亲自去东南,终于打开了局面。如果从这个结果去反推,陈式在北方的进攻也对曹军起到牵制作用,虽然他失败了,但也许已经影响到了夺取定军山的战局。而曹军则犯下了下列错误,导致优势丧尽:
1、曹军采取的移民政策。有人以此来论证刘军惨胜,我是不赞同的。因为汉中处于曹操的统治之下,他要移民,刘备不可能阻止,这种无法阻止的事情根本不能作为刘备惨胜的依据。只能说曹军一开始就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但是这个准备不是没有代价的,首先古代的移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定会造成大量非正常死亡,这些人对曹魏政权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不要看见史书上对某些官员的称赞,他们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完全解决这种问题,只能是相对减少。第二,正因为要大量移民,导致汉中的资源无法被曹军利用,反而会造成巨大的后勤压力。有人比较了双方的补给线大致相同,但是刘备方都是山路,而曹军拥有整个汉中的资源,只不过因为他们搞移民才导致后勤压力,这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这也为后来曹操耗不过刘备埋下了伏笔。
2、曹军无人能与刘备正面抗衡。曹军虽然击败了刘方的几股偏师,但是刘备要在阳平关立寨就能立寨,要占领定军山就占领定军山。要知道曹军是防守方呀,定军山这种要害之处必定应该是重点防守的,但是依然被轻松占领。
前面分析了曹军本来有三大优势,结果移民导致后勤优势变成劣势,无法正面抗衡刘备,导致军事优势不复存在,被刘备占领要害定军山,导致地理优势反转。
第三阶段,刘备以定军山为突破点奠定胜局。定军山是位于阳平关东部的一座山,此山以北是盆地,所以占据此山,进可居高临下的进攻阳平关的后路,退可据山而守,成为改变整个战局的战略支撑点。刘备占领此点,曹军只有三个办法,其一是击破阳平关之敌,断了刘备的粮道,这样刘备就大事去矣。其二是和两面防守,与刘备军对恃。第三就只能撤退到另外一道防线防守,但是由于当地地形(大家可以去看前面各位的回答中的地图),撤退之后就只能在盆地中作战,曹军所有优势荡然无存,所以这个选项和失败没有多大区别。
曹军此时没有选择正面击破阳平关前的敌人,而是选择了与定军山对恃,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原因:
1、刘军在阳平关的营寨非常牢固,曹军难以攻克。
2、可能刘备只率了少数人前往定军山,大军仍然在阳平关,所以曹军并不占优势,无力强攻。所以后来刘备强攻张郃只用了1万人,与曹军对射的时候并不占优。
3、曹军非常惧怕刘备,所以视身后的刘备为大敌,刘备在哪里,战场就在哪里,所以被刘备调动。
夏侯渊被调动到定军山之后,陷入了被动。因为刘备军在山上,可以随时出击,而夏侯渊在山下,且必须防备南方和东方两个方向。进攻无力,防守难全。结果刘备选择强攻薄弱的东部张郃防线,曹军左右两难,夏侯渊分兵支援,被法正看见破绽,于是OVER。
斩了夏侯渊之后,刘备自信就算曹操来了也不怕,因为此时双方的态势已经完全反转。曹军除了兵多之外,所有优势都已丧失。夏侯渊无法攻破阳平关外的大寨,无法攻破定军山,曹操来了也是一样的局面,何况曹军遭受大败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此时的刘备只要不犯错误,就行了,而曹操则必须要强攻获胜才行。
请注意,这和刚开战时的态势已经发生了全面的翻转。刚开始时是曹军优势,他们只需要守住就行了,而刘备则必须寻求突破,此时的刘备是战略劣势,所以刘备的几只偏师失败,更多的是因为战略劣势导致他们必须要去冒险求功。而到了此时,则刘备方变为了战略优势,他们只需要维持现状就行了,曹军则必须寻求突破。刘备只需要把阳平关大寨和定军山这两个点守住,就能获胜。
第四阶段,曹军寻求突破,刘备守点骚扰。曹操亲至之后,依然没有办法,只能选择强攻阳平关大寨和定军山据点。但是这两处显然非常坚固,虽然有高翔被击破的记载,但是显然曹操并没有达到目的,刘备军的粮道依然坚若磐石。而曹操在定军山下以优势兵力进攻刘备,显然也只能将刘备从山下赶回山上。而占据战略优势的刘备军的偏师就不再如同之前那般痛苦了,高翔能坚守粮道,赵云黄忠能威胁曹操粮道,并不是说蜀军突然就变得能打了,而是战略之势易也。就拿赵云来说吧,黄忠去偷袭粮道,结果逾期不回,显然是咬到硬骨头了。但是为什么黄忠并没有被击败呢?很简单呀,黄忠军是从山上进攻呀,即便不利,只需要慢慢退回山上就行了。而曹军大部分又隔了一条河,曹操虽然“扬兵大出”,但是没有卵用。赵云为什么敢只帅数十骑就去营救?因为战场宽度只有这么点呀,曹军再多也无能为力。后来为什么赵云敢部空营计?曹军为什么自相践踏?赵云军为什么能以劲弩于后射魏兵?显然也地形有关,曹军即便打过来了,也是挤在山道上,赵云军显然把营地扎在高处,所以只有我射你,你射不到我,曹军再多也无力进攻。
同样的,高翔那边也是如此,只需要坚守就行了,之前因为山多无法进攻的劣势一下子变成了优势。即便是接战不利,只要慢慢退到高处就行了,而且刘备还可以在定军山出击调动曹军,使得曹军难以兼顾,无法全功。
由于移民问题导致的后勤难题成为勒在曹操脖子上的绳索,导致主场作战的曹军居然耗不过远道而来的刘军,曹操进无力强攻,退觉得可惜,毕竟此时整个汉中盆地依然全部掌控在曹军手上,所以才会发出鸡肋之叹。
纵观整个汉中之战,曹军一开始就缺少必胜的信心,从结果来看,他们的移民政策貌似正确,但是在战斗还没有打响的时候就移民,显然是没有必胜的信心。而且这种政策一旦推行,对于整个战局将会起到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士气,比如后勤,比如统治基础,比如人心。战役刚开始,曹军占据战略优势,但是夏侯渊不是刘备的对手,导致战略优势逆转。曹操到后,刘备充分利用自己的战略优势,不去和曹操正面作战,坚决维持现状,并派遣偏师骚扰曹军后路,最终曹操耗不下去,只好撤退。
有的人喜欢看那些“主角帅兵力战,对方一败如山倒”的战役,其实这种战役通常都是由一些军事之外的原因来决定胜负的,而汉中之战中,交战双方势均力敌,纯军事的交锋,我认为非常好看。
几年前也就算了,都2018年了,解读一场战役,谈含金量,结果贴一堆史料,长篇大论一番,却没有一张地图,纯属盲人摸象的瞎扯淡。
没有地图,又岂会知道史料里,局部战场的胜仗和败仗,有什么意义,所以要用大量地图,来手把手地解析汉中之战。
刘备在汉中之战中,翻越米仓山西北段,绕过阳平关,登上定军山,出现在曹军身后,实现了反客为主,再避实就虚,击毙夏侯渊,直逼汉水。随后,曹操亲临汉中,迁武都30多万人、汉中8万人,引发人口才数十万的关西的后勤和徭役灾难。
刘备针对曹操后勤压力巨大,就主动退回定军山,而曹操为避免侧翼暴露给刘备,则不得不渡过汉水,进至山下,与刘备对峙。同时,刘备分兵在阳平关确保粮道,其本人则在定军山,以游军骚扰曹军被拉长至汉水以南的后勤补给线。
随着刘备骚扰成功,曹军后勤开始摇摇欲坠,士兵不断逃亡,而刘备则开始正面挑战曹操。曹操只能避战,而选择撤退,但此时,约50万军民迁徙造成千里馈粮的补给线,终于崩溃,进而导致了曹军的溃败,并引发各地百姓起义。
刘备迅速推进,解放了农业发达的汉中郡西段,并沿汉水,夺取了汉中郡东段,东三郡,除去曹操迁走汉中西段的8万人外,刘备获得了剩余的数十万人口和土地,几乎获得了完胜。
《华阳国志》将汉中誉为“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注1),揭示汉中自古就农业发达,物产丰富。
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据说“又置义米肉,县於义舍”等,而被誉为“民夷便乐之”(注2),至211年,关西数万户百姓因战乱流入汉中,更是号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注3)。
可见,以汉中的肥沃土地,养活数十万人,并且固守是不成问题的,即使短时间里增加关西10多万百姓,也没见汉中闹饥荒的史料记载。
可以说汉中这家旺铺在张鲁手上不断增值扩张,还将“宝货仓库”留给下一任曹操(注4),结果曹操一接手,就不断赔钱,以至于要到搬迁的地步,这是为什么呢?
217年,刘备在护军黄权的谋划下(注5),开始攻略汉中和凉州武都。
217年冬,刘备先派遣张飞、马超、吴兰、雷铜(注6),走金牛道,途中转小道,踏上陈仓道的沮道段(注7),避开阳平关的夏侯渊等人,直接趋向武都。至于目的,无史料记载,或许是计划在武都断陈仓道,这个回答不重点讨论。
218年3月,曹洪等人击斩吴兰和雷铜,张飞和马超跑路。
218年4月,刘备走金牛道,开往汉中。
218年5月-6月,刘备抵达阳平关外,与驻守阳平关的夏侯渊对峙(注8)。
218年7月,曹操开始准备西征刘备。
218年9月,曹操抵达长安(注9)。
218年末-219年春,在曹操尚未抵达汉中时,与夏侯渊对峙的刘备,开始一系列求变的军事行动。
刘备派遣陈式,率领10多营,约万人,翻越走马岭,前去“绝马鸣阁道”。
夏侯渊连忙派遣张郃驻扎阁道以北(注10)的广石(注11),陈式发动进攻,可未能攻下,稍后徐晃率援军击败陈式(注12)。
谭图对这个马鸣阁道,似乎标记在现利州昭化区,可此地在阳平关西南100多公里,刘备要是在抵达阳平关前,陈式前往这个马鸣阁道或许还有意义;当刘备抵达阳平关后,派遣陈式前往此地就完全失去意义了。
要是徐晃击败陈式,是占据这个马鸣阁道的话,就等于完全掐断蜀军后路,刘备只会落得个被全歼的下场,结果丢了汉中的却是曹操,所以谭图的马鸣阁道,是有问题的。
而根据宁强县委的考据,此马鸣阁道非彼马鸣阁道,也就是说存在两个马鸣阁道,清代浦起龙注杜甫《飞仙阁》引用朱鹤龄的话,曰“飞仙阁,在今汉中府略阳县东南四十里。或云,即三国时马鸣阁”。
可以说《徐晃传》中的马鸣阁道,就在阳平关北面,陈仓道的起始段,这样也解释了曹操为什么要说“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的原因(注13)。
徐晃击败陈式,避免了蜀军从北侧包抄的危局。但是,刘备派陈式占据马鸣阁道,并非仅想着从北面对曹军进行包抄。
219年1月-2月,刘备在阳平关与夏侯渊对峙时,而沿狭窄的金牛道,蜀军所能摆开的阵势也就数百米,而汉水就在刘备营地以南。
所以刘备就在稍早派遣陈式占据马鸣阁道之际,又留下高翔在阳平关外,确保后方金牛道的粮道,而本人则率军“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注14)。
也就是说,刘备往南渡过100多米宽的汉水,再非常冒险地翻越米仓山西北段,一直向前,终于踏进汉中盆地,再登上了海拔800多米高的定军山。
定军山周边,水源充沛。至此,蜀军出现在曹军身后,成功实现了反客为主。
219年2月,刘备翻越米仓山,登上定军山,出现在曹军身后,这让夏侯渊坐不住了,他只能“将兵来争其地”。
曹军赶来会陷入被动,但不来则更被动,所以夏侯渊把张郃从广石调回,并亲自率军从阳平关,往南渡过汉水,抵达走马谷,与刘备在定军山下对峙。
可刘备势高,夏侯渊势低,所以曹军只能在定军山下,修鹿角作围,其中,夏侯渊本人修筑南围,而张郃修筑东围,以防蜀军(注15)。
刘备在南围和东围全都放火,然后专挑曹军弱点进行重点攻击,这目标就是张郃,而张郃果然被蜀军打的“军不利”。
一旦东围被攻克,曹军就会被蜀军拦腰截断,并全歼于汉水南岸的绝境,于是夏侯渊亲自去南围救火,再分出一半兵力援救张郃,而这一分,夏侯渊就完蛋了(注16)。
主帅凸出,而且分兵了,法正瞅准机会,一句“可击”(注17),刘备派遣黄忠进击,在欢声雷动中,蜀军临阵斩杀曹魏都督夏侯渊,以及益州刺史赵颙(注18)。
张郃等人只能连夜退回汉水北岸的阳平关。次日,刘备率军往阳平关方向,乘胜而进,进逼汉水(注19)。
而夏侯渊的司马郭淮,推举张郃为代理都督,并建议在汉水北岸“远水为陈”,刘备为防范曹军半渡而击,就没有渡汉水(注20)。
但此时,汉中曹军只能困守汉水以北的阳平关一带,全面陷入被动,而蜀军可以从西面和南面对曹军进行包夹,刘备即使不往阳平关方向渡汉水,也可以往其它方向渡汉水。
所以曹操不得不来了。
219年3月,得知夏侯渊已死,随后曹操率军从长安出发。
219年3月-4月,曹操走完500里褒斜道,抵达汉中,又赶至阳平关(注21)。
曹操大军抵达阳平关,刘备就主动退回定军山,而曹操为保护侧翼,防范刘备从定军山渡汉水,与夏侯渊一样,也只能从阳平关往南渡过汉水,进抵走马谷,与刘备在定军山下对峙,而曹操的悲剧也就此开始了。
曹操从褒斜道而来,则曹军后勤粮道的部分地段,可以走褒水,而沿褒水往汉中则可注入汉水,再沿汉水往西100多里,就是汉水南岸的走马谷了。
走水路的漕运虽可以降低人力,可曹军沿汉水,却必须要经过蜀军的驻地。
刘备派遣黄忠、赵云,沿汉水南岸,往东前进约10公里,期间渡过漾家河,最后来到汉水南岸,漾家河东岸的北山筑营(注22)。
换句话说,曹军以汉水为漕运的粮道,需要经过黄忠、赵云驻扎的汉水南岸的北山脚下,就在蜀军的骚扰范围之内。
所以刘备面对曹操主力,先不与交战,而是派遣黄忠、赵云随时袭击曹军沿汉水漕运的粮道(注23)。
曹操的悲剧很快就要开始了。
曹操在抵达汉中的前后,他居然要放弃“厥壤沃美”的汉中。
他命令张既、杨阜把武都(注24)(注25),总共6万多户百姓,约30万人,走祁山道和陈仓道,迁徙至京兆、扶风、天水。
稍早又命令杜袭把汉中西段的8万多百姓,走褒斜道,迁徙至洛阳、邺城(注26),一路行程超过2000里。
以上合计差不多40万百姓,再加上原夏侯渊数万守军(注27),和曹操援军,军民合计约50万人。
而曹军粮道,从河东(注28)经过长安,再经褒斜道至汉中,行程1500里,而整个雍凉地区,百姓也只有数十万人。
而227年,曹魏重臣孙资上书认为动员“十五六万人”,会导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注29)。在244年,曹爽发动兴势之战,动员10多万人,结果关西“关右悉虚耗矣”(注30)。
可见从河东到雍凉,仅仅数十万人口,所能承担的后勤人数上限也就是20万人,于是乎,汉中的曹军很快就要出大事了。
与曹军一样,刘备也需要通过成都后方,来提供后勤粮草。
刘备的粮道是从成都出发,走1500里金牛道,抵达阳平关外,由于蜀军并没有攻下阳平关,所以运粮士兵还需在阳平关外,南渡汉水,再翻越几公里的米仓山,最后运至定军山。
可谓艰险重重,为此刘备命令后方镇守成都的诸葛亮和董和,加紧提供士兵和粮草。
诸葛亮为了确保后勤,故意试探蜀地士人杨洪的口风,蜀人杨洪坚定地表达砸锅卖铁,也要支持刘备的汉中战争。于是诸葛亮推荐杨洪代替正在前线的法正为蜀郡太守,确保后勤(注31)。
刘备和曹操的后勤都差不多1500里,不过对于成都的诸葛亮等人来说,他们只需承担前线蜀军的后勤,并没有迁徙40万人口的额外负担。
刘备早先抵达定军山前,他为确保粮道畅通,就命令高翔驻扎在阳平关外,确保金牛粮道。
曹操在得知夏侯渊死时,就先行派遣曹真为征蜀护军,赶到汉中,然后督徐晃等人占据阳平关,对驻守在关外的高翔发动进攻,一度击破高翔营地(注32),但最终还是无法破坏蜀军粮道。
要一旦曹真破坏阳平关外的蜀军粮道,刘备不仅粮道断绝,还因为隔着米仓山,而被困在定军山,成为曹操的瓮中之鳖。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双方后勤粮道都差不多1500里,刘备可以翻越米仓山,来到定军山反客为主,而曹真却无法从阳平关翻越走马岭,从北面包抄消灭阳平关外的蜀军,来断绝刘备粮道。
曹真断粮的最终失败,不仅表明曹操失去了最后的翻盘机会,也预示着曹军在汉中的悲惨结局。
曹真断蜀军粮道的失败,而刘备骚扰曹军粮道反倒很成功。
黄忠、赵云等人随时可以从北山出发,渡过汉水袭击曹军粮道,哪怕放把火箭,都能烧到才百米宽汉水上的曹军运粮船。
而在定军山正面,刘备在山上固守,曹操从山下进攻,双方短兵相接,刘备在最前线指挥,就在曹军数十米的射箭范围内,法正及时劝说,刘备才后撤(注33)。
要是那边曹真加把劲,成功断了蜀军粮道,而这边曹操也加把劲,夹断米仓山和定军山的联系,而全力围歼刘备于定军山,那曹军就翻盘了,大事定矣。
可是两边都没有成功,而曹军的末日也终于到来。
随着蜀军骚扰成功,刘备开始转守为攻,主动派刘封屡次挑战曹操,曹操只能破口大骂刘备是“卖履舍儿”(注34),表示要召唤曹彰,可惜曹彰最终无缘抵达汉中。
由于曹操的避战,于是双方“终不交锋”。蜀军的骚扰还在不断持续,曹军50万人的后勤终于被压垮,曹军开始“亡者日多”(注35),不断有士兵开小差逃亡。
219年5月,一个多月下来,曹军的后勤和士气已经无法维持,曹操只能选择撤退。
曹军的撤退路线,有两条路,曹操让曹真等人从阳平关以北约2公里的陈仓道撤退,经武都,回陈仓(注36)。曹操本人则从阳平关出发,向东走30多公里,走褒斜道撤退,回长安。
可曹军无论走哪一条路,都会与数十万的撤退百姓,一起挤在狭窄的栈道上,这就引发了撤退悲剧,到底是百姓先走,还是曹军先走。
诸葛亮形容曹操“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注37),司马懿形容曹操“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注38)。
诸葛亮夸大一下,司马懿缩小一下,这曹操大败是逃不了的。
而从时间来看,在60天时间里,刘备从5月,曹操刚一跑路时,就迅速推进,接收汉中,并火速派刘封从汉中出发,又通知孟达从荆州的秭归出发(注39)。
6月,两路蜀军成功收复汉中东段,东三郡(注40)。
刘备的迅速推进,成功挤压曹军和百姓的撤退时间,导致曹军自动在栈道上形成溃退,而曹军将领王平宣布起义,归顺刘备(注41)。
219年6月,曹操差不多在此时回到长安,休整2个月后,8月派徐晃率领援军,火速援救襄樊的曹仁,而此时徐晃的援军依然大部分是新兵(注42)。
这只能说明曹操从汉中逃回来的情况是损失惨重,这一路病死、饿死、逃亡,还有在栈道上摔死和投降刘备,导致曹军经过2个月的休整,都没有恢复元气。
武都本来就属于凉州,迁民属于迁徙自己的百姓,而曹操在汉中西段,只迁走8万百姓,而汉中东三郡的土地人口,还是被刘备获得。
刘备在219年6月收复东三郡,就打通连接襄樊的汉水交通线,与荆州关羽的北伐,引发了连带效应。
迁民本身就是无比残酷的,百姓对迁徙是“甚于伏法”,不仅财富失去,还一路病饿逃亡,达到“类多灭门,少能还者”的惨状(注43)。
而曹魏战争和迁民引发的徭役,和巨额钱粮花费,又引起各地百姓起义。218年,弘农郡陆浑县,普遍畏惧汉中的“恶惮远役”,于是百姓孙狼杀了县主薄,开始起义(注44)。
此外,河南尹梁县,颍川郡郏县(注45),南阳郡宛县(注46)也相继发生起义。
早在218年初,许昌发生勾结关羽的叛乱(注47),到219年关羽北伐,荆北和豫州颍川崩溃,大量屯田民逃亡(注48),曹操还要考虑迁徙在这一带的产业,被司马懿劝止。
而弘农郡、河南尹、颍川郡、南阳郡,都是曹魏在黄河以南经济的核心区域,这些地方不是百姓造反,就是大兴土木,国家濒临崩溃状态。
曹操死时,整个曹魏依然处于“士民颇苦劳役”的状态(注49),要不是大魏吴王助攻,曹魏后果难料。
东汉的汉中,连同关西流入百姓,有数十万人口。
曹操迁走了属于自己的凉州武都郡的数十万百姓,只迁走汉中西段的8万百姓,考虑到“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活着抵达目的地的百姓不会太多,迁民可谓得不偿失。
而曹军损耗巨大,需要招募大量新兵,而迁徙数十万人,徭役和花费,又造成国家动摇,各地起义。
对刘备来说,除了汉中西段的8万百姓外,其余包括汉中东段的三郡等在内,数十万人口和土地,全部被刘备获得,可以说,刘备几乎获得汉中之战的完胜。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拥有了益州和大半个荆州的刘备,决定再向东夺取汉中。
刘备为什么一定要夺取汉中呢?用蜀郡太守杨洪的话来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手下的护军黄权也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这是因为秦岭之地势高于大巴山,秦岭之险亦远甚于大巴山之险,若巴蜀无汉中,则等于把家门大开了,曹魏随时可以领兵攻入。事实上,这两年来,曹操大军虽已撤走,魏将张郃却经常率领部队侵入三巴,掠夺人口,搞得刘备不胜其苦。
而且,刘备只有拿下汉中,才有资本可以转守为攻,找机会北上、规取关中、凉州,再与荆州关羽配合,拿下许都,则大业可以矣!
所以刘备在经过一段时间稳定蜀中局势后,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初展开了大举东征,大军分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领军,以法正为谋主,赵云、黄忠为将,攻入汉中;另一路由张飞、马超、吴兰、雷铜四将领兵,攻打凉州南部的武都郡,目的是控制祁山,切断汉中夏侯渊兵团的后勤供应线,但这一路由于安排不当,将领们在作战协同时出了问题,结果被曹洪曹休击退,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另外一边,刘备在汉中也连遭挫折,他先派蜀中名将陈式(陈寿老爹)率领十营兵力(汉制一营为千人)欲截断马鸣阁道(在陈仓道上的略阳东南至勉县西北,为关中进入汉中之咽喉,因栈道艰险,连马通过都会害怕的嘶鸣,故名),以切断曹军的粮道,结果却被徐晃轻松击败,蜀军逃奔无路,被挤得如同下饺子一样,噼里啪啦从栈道上跌落悬崖,摔成肉饼;与此同时,刘备亦亲自率领一万多精兵,分十队日夜不停的攻打张郃据守的广石(今陕西勉县西北的隘垭口至茶店一带,在汉水北岸),亦不克。夏侯渊也稳稳守住了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走马岭上,在汉水北岸)。曹魏各将各司其职,各守险要,似乎没有任何破绽。
但刘备此来,是下了巨大决心的,绝不会因为这点挫折而就此退缩,他要求全军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不怕疲惫坚持到底,持续用兵达一年之久,终于被他找到了夏侯渊布军的破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刘备暗率精锐部队,从沔阳(今陕西勉县)南渡汉水,顺山势隐蔽疾行,神奇的迂回到了阳平关侧后方的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五公里),因为,刘备发现,这个军事重地,居然无人把守!
所谓汉中,其实就是一块由汉水河谷扩展开的盆地,四周都是高山,重要的城镇几乎都在汉水两岸,阳平关是这块盆地的西大门,定军山就是这块盆地的西侧门,如今最险的阳平关已被刘备绕过,若是再被他突破定军山,接下来就是一马平川,汉中郡治南郑将直接暴露在兵锋之下,汉中再不可守,所以夏侯渊听闻定军山被占,急忙调来张郃,举重兵前去争夺,汉中之战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刘备自然也深知这一点,所以趁着魏军刚扎好营寨、立足未稳,立刻发动夜袭,猛攻曹营东围张郃一面,张郃顶不住了只得向南围的夏侯渊求援,夏侯渊乃分兵一半增援,蜀将黄忠抓住机会,从山顶的走马谷上疾冲而下,推锋必进,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夏侯渊正带人在营边修补鹿角,万没想到蜀军这时打来,当场被这神奇的景象所震惊,一愣神竟被当场斩杀,曹方的益州刺史赵昂也同时被斩;曹军群龙无首,顿时全面败溃。据史书记载,夏侯渊十三岁的儿子夏侯荣(也是著名的三国神童,七岁时就会写文章,诵书日千言,有过目不忘之能),当时也在军中,左右忙劝他随大部队撤退,夏侯荣却不肯,说:“君亲在难,焉所逃死!”竟奋剑而战,冲入敌阵中战死。
神童曹冲病死的时候,也只有十三岁。
张颌则得以全师而出,退守阳平关,远汉水而设阵,刘备也不敢渡汉,生怕张郃名将,半渡而击之,遂掉过头去,尽夺阳平关以西、汉水以南诸险要。汉中曹军诸军乃共推张郃为临时主帅,坚守汉水以北,向曹操求援。
消息传来,曹操再也没法淡定了,大军立即出发,去汉中会会刘备这个多年未见的老对手吧!
这一年曹操已经65岁,足堪老迈,离他去世也不过一年多而已,就有大臣劝曹操仿照周文王的方法修德来远,不要到处奔波征战,何苦来哉!曹操一声长叹:“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其实,就算不是为了江山,只为那个少年时曾替自己顶罪的好兄弟夏侯渊,曹操也要走这一遭。
于是,年迈的曹操,踏上了自己最后的征程,为了老对手,为了好兄弟,为了忘却的纪念。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月,曹操大军从长安向西南,从秦岭间的斜谷经褒斜道进入汉中,经由南郑到达阳平关。但刘备非常顽强,竟神奇的不逃跑了,且派兵守住各大险要,只是不肯出战。曹操在阳平关与刘备对峙了一个多月,都是小打小闹,一场大仗都没打成,而刘备虽已在汉中打了一年多仗,几乎到了山穷水尽之境地,但仍命后方诸葛亮砸锅卖铁,“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倾尽一切支援前线,就算拼光所有部队,哪怕抽干益州之人力物力,也一定要将汉中得到!曹操久攻不下,自己也后勤难继(陈仓道诸险要已被刘备占领,曹操只能由褒斜道小路运粮),只得一声长叹:“《吴子》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语曰:“‘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汉中直为天狱,实为鸡肋,可弃之。”乃于五月下令从汉中全线撤退,返回长安。
看来曹操真的老了,对于难啃的骨头已然有点消化不良。英雄迟暮,便不再是炙人的太阳,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另外一边,曹操刚退走,刘备便立刻行动起来,全面占据巴郡、汉中、武都三郡,并将地盘一直向东推到了房陵、上庸,遂自封汉中王,一时风头无两。只可惜,这一大片地方,有地无人,曹操早榨干了鸡肋里的汁水,这些年已将三郡二十几万羌氐汉各族民众与五斗米教徒全迁光了。
黄巾、董卓之乱后,天下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芜,历史的关键词遂由“土地兼并”转化为“人口争夺”。土地的重要性远比不得人口,曹操可以放弃土地,但绝不会轻易放弃一个人口,汉中之地足有近三十万人口,这可是一块大肥肉。
刘备很无奈,要知道整个益州十二郡118县加起来也不过八九十万人口啊,他花了足足两年的时间,用尽西川之人力物力,只换来一块有军事价值的空地,真是一场惨胜。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老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敝”,全然忘了他在”隆中对“时还说益州“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呢!这其实都是他老领导刘备害的啊!
1.成败分析:刘备诈取益州后应该休整完立刻进攻汉中张鲁,不出半年必定拿下,因为张鲁军队军纪散漫,很容易出现大破绽。
2.最低风险:拿下汉中后与益州连成一片,无论防守还是后勤都坚不可摧,日后曹操即使来攻汉中,刘备只要守住阳平关,曹操短期攻不下来自然会撤退【1.打张鲁知难而退。2.打汉中是以此为跳板取益州,现在跳板没了,打不打都难说】。相比打夏侯渊的汉中风险多低,是完全可避免的。
3.战略短缺:可是刘备不仅没攻汉中,反而跑到荆州去和孙权争三郡,说明不仅时间充足劲头还很大,最后曹操攻破汉中,刘备害怕益州有失才火急火燎赶回来,三郡也不要了,图什么呢?最后又在法正的劝说下才接受现实下决心进攻汉中。
【裴松之说:刘主之智,岂不及此?//刘备还真的就是不行,包括之后的夷陵之战】
开始:刘备进攻汉中近两年毫无收获,损失很大,以至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
转折:转折点在于刘备攻阳平关不下,于是南渡沔水绕过阳平关出现在定军山,夏侯渊赶紧来堵口子,在定军山下扎营,夏侯渊率精锐轻兵守南围,张郃率重兵守东围。刘备猛攻张郃,但打不下来,于是夏侯渊分一半兵援助张郃,之后刘备放火烧防御工事,夏侯渊竟然亲自跑出来救火,以至于被黄忠斩杀,顿时军心大乱,刘备乘胜荡平夏侯渊营寨。此前刘备毫无胜绩,亏了夏侯渊跑出来,这是三军主帅该做的事吗?坚守不出的话刘备能否攻破南围都未必,即使攻破,夏侯渊也可以提前跑路,主帅不死,刘备就无法颠覆汉中局势。
战略优势:张郃部军心不稳,唇亡齿寒,于是退守到阳平关。张郃临时统领全军,军心才稳定下来,刘备也返回阳平关外并想过汉水来攻张郃,郭淮建议半渡击杀刘备军,刘备没敢行动。虽然此时并没完全获胜,但是极大的摧毁了汉中守军的军心和曹操的信心,增强了刘备打到底的必胜决心。【曹操不放弃汉中,刘备就纠缠到底,曹操不可能对汉中孤注一掷,所以刘备敢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
曹操率大军来到汉中后,刘备在汉水另一边敛众拒险,保高山不敢战,终不交锋,企图使曹操知难而退。
一个多月后,曹操将所有军队撤出汉中,刘备如愿以偿。
曹操放弃汉中分析:
一、如果继续攻打刘备,短时间内肯定打不下来,时间一长很难保证后方不出问题。【夏侯渊和刘备对峙近两年时间,虽然刘备攻不破阳平关,但夏侯渊也不能拿刘备怎样,说明阳平关外汉水另一边的刘备营寨也是险要之地】
二、如果留守大军继续防守汉中,那么应该选谁为主帅呢?曹真?曹休?这都不重要。刘备今非昔比,有法正一旁出谋划策,而夏侯渊一死,不仅动摇了军心,还动摇了防守汉中的信心,没死的话继续留守兵力坚守就是了,现在死了,就等于告诉曹操,你派夏侯渊守汉中但被我杀了,汉中险些颠覆,继续守可能还会上演这一幕。
三、刘备打汉中两年时间,足以证明不拿下汉中誓不罢休!继续防守汉中,就要长期作战,至少也要三万以上的兵力,就需要从其他地区抽调兵力将领,那么每月需要多少粮草、军饷?这简直就是无底洞啊,好似美国在伊拉克一样,但美国达到了目的维护了美元,而汉中的价值就是进攻益州,可现在防守都难,何谈进攻?且刘备的后面就是益州相比之下后勤补给方便,汉中距离关中中原路途艰难遥远,后期补给压力十分大。现在平安无事还好,但法正这人眼光精准专出奇策,守军一旦危急都无法及时救援,不像合肥背靠中原,随时可增援。一旦有失,前功尽弃。
四、如果撤出汉中,只是暂时无法进攻益州了,但以后还可以再图谋。同样,刘备此战极大消耗了益州的元气,短时间内不可能打出汉中,并且刘备出汉中作战同样极其艰难。且曹操陆续搬空了汉中的人口和资源,给人一种打的赢就打,实在不行就放弃汉中的感觉,而敌人也别想凭汉中恢复元气。综上所述,衡量得失后没有必要再防守汉中
关于一些野史谬论:
一、截曹操粮草:刘备打了两年还有多少兵力?如果派的兵少那将毫无作用,参考徐晃马鸣阁道。派的多了就等于交战,曹操正求之不得呢。
二、刘备让刘封挑战:曹操到汉中,刘备保高山不敢战,用的是“不敢”二字!刘备让刘封下山挑战,那肯定要过汉水,曹操直接将其擒杀即可,还费劲召曹彰来干什么?曹操用得着图那个虚名赌那个气吗?除非是比武招亲过家家!况且曹彰原本就在长安,何来晨夜进道,西到长安而太祖已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