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句话叫做“平时袖手谈心性,难时一死报君王”,讽刺的就是古代中看不中用的“清流”们。
民国多大师,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咱不说科学,因为民国科学几乎一无是处。比做诗,有李白杜甫厉害吗?比作词,有苏轼辛弃疾厉害吗?比文章,有韩愈欧阳修厉害吗?比书法,有王羲之米南宫厉害吗?比小说,有曹雪芹罗贯中厉害吗?
都没有。
这些个“大师”们离我们不过区区百年,近的不行。然而畅想一下,五百年后的人们回忆往昔,若想起“大师”这两个字,能想起几个民国的人否?
换句话说,现在我们觉得他们是“大师”,只不过因为离我们年代太近而已,离的近自然知名度要高上不少。再过五百年,大浪淘沙,是不是真的大师到时候见真章。既然说是“大师”,好歹得有点家喻户晓的传世作品吧?那些活跃在语文阅读题里的大师们,有几个有海内外公认的顶级作品呢?走出了中国国门,有些“大师”们知名度几何?读这篇回答的各位,季羡林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黄侃徐复等等等等,你们能说出他们的哪些作品?
其实在未来的历史里,民国都应该被划作闰朝,一个从始至终没有统一过国家的政权,一个持续了不到四十年的政权,一个在四十年里换了好几波人六七个元首的政权,充其量只能跟五代十国里的梁唐晋汉周一个等级,是彻底的闰朝。
在这个时代里走出的“大师”们,是纯粹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文盲遍地,认字的没几个,搞学问的就更少,所以基本研究啥,都是这个领域内的权威。要是引进了一门西方自然学科或社会学科,那更成了开宗立派的大人物,“大师”的头衔妥妥的没跑了。
所以我们看民国最多的是什么?“国学”大师。“国学”虽然东西都是旧东西,可是学科却是新学科,比诗词歌赋比不过古人,可是李白苏轼是不会复活过来跟民国的人比“国学”的。总结一下前人的东西,“国学大师”就一批一批的诞生了。当然不是说这些工作简单,像钱玄同刘半农这些学者们都有极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可是在将来的文学史上,他们大概率不会成为后人争相学习的对象。
其实,就算他们每个人都是苏轼欧阳修,就算他们每个人都是货真价实的真的国学大师,又能怎么样呢?
两晋的时候,门阀盛行,当时的贵族们好食五石散,是一种毒品,吃完了飘飘欲仙,但身上皮肤非常容易破裂,所以只能穿宽松的麻布衣裳,所以看看以竹林七贤为首的两晋士人看起来都是仙风道骨的,其实都是嗑药嗑的。而当时的士人们见面,盛行谈玄学,对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十分热衷。
到了东晋,像王羲之的时代,那是流觞曲水畅怀无限,大搞行为艺术。带着家丁奴仆,前呼后拥的乘车野游,在人工挖成的水槽上漂流着酒杯,飘在谁的面前就作诗一首,好不浪漫。
然而“东晋” 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时代,他的时代是个并称词——东晋十六国。
在江南的门阀曲水流觞的时候,华北的百姓们正在烈火中熬煎。胡人的铁骑蹂躏了整个中原大地,如石虎般的逆胡暴君能够把中原人杀的十室十空,将几万名少女纳入宫中奸淫,高兴了就杀几个吃肉。把野兽放到田野里以便随时打猎,百姓敢打伤皇帝放养的野兽就要阖家斩首。中原的大道旁到处都是被逼死上吊的百姓,死者的尸首挂满了树林,绝望的中原百姓组成了“乞活军”,乞活乞活,就这两个字就能看出什么叫做生灵涂炭。
知道了这个时代背景。再看看兰亭集序,会看出另一种味道。
同样,再看看民国。
日本步步蚕食,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林立,苛捐杂税数不胜数,神州大地无时无刻都有饥荒,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活活饿死。西北的军阀盛行屠城,上海的黑帮在城市里动用迫击炮,农村的农民祖孙三代人“世袭”一件衣服,连顿顿吃糠(谷壳)都是一种奢望,认字的十中无一。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唐朝的人怎么发音,研究小篆的字有几种写法,研究一些八百年都不一定用的上的生僻字,真的有什么意义吗?
孔乙己知道茴香豆有四种写法,然而咸亨酒店并没有给他免了一文的酒钱。同样,民国的大师们就是把生僻的繁体字给研究出屎来,依然阻止不了日本兵在街上拿中国人练枪法。
知道秦始皇他亲爹是谁并不能填饱肚子,知道他爷爷是谁也不能。
这就是一百个陈寅恪钱玄同也比不上一个袁隆平钱学森的原因。
他们是可敬的学者,他们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可是这些后人鼓吹的民国“大师精神”,对人民的意义,约等于零。
这种情况太正常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出了多少大师,有很多不但是世界级的,还是全人类历史级的,结果政治军事上却被法国、西班牙瓜分。你说达芬奇算不算大师?大师中的大师啊,他曾经效力于米兰公爵,而米兰却一度被法国打亡国了。马基雅维利还亲自执掌过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政权,结果也是亡国了。
古希腊也是,光一个雅典城,就出了无数大师,人才从没缺过,但希波战争之后军事就不太行,国家规模并不算大的斯巴达、叙拉古、马其顿,一个都打不过,最后干脆给罗马人屠城了。
这个命题逻辑上的一个问题是:
首先,大师只是一个领域的精英当中的佼佼者,未必和国力有很大的直接关系,也未必是专精于军事领域的。大师们名气有多大,取决于他的总体成就,而不只是军事成就。同理,有些回答,以国力和军事来衡量大师的成就也是不公平的。
比如说,意大利当时那么多大师,西班牙有几个大师?哥伦布都还是意大利人呢,我说得上名字的也只有一个贡萨洛-科尔多瓦,就是创造火枪长矛体系的那位,但西班牙陆军就是靠着这个,横行欧洲几十年。论世界范围和历史上的贡献和知名度,别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什么的,马基雅维利就比科尔多瓦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但论领兵打仗、革新军队,如何能比后者?
第二,为什么文艺复兴意大利打不过法国、西班牙,古希腊打不过马其顿、罗马,一个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些敌手都是军事强国、未来的大帝国,也比较中央集权、军制统一,意大利和希腊则是一堆封建小国和小城邦的诸侯割据状态,政令、财政不统一、军队各怀鬼胎且装备制度落后,还互相之间打来打去,很容易各个击破。
这个话题其实在历史和军事史上是很有意思的,也是一个有名的悖论,西方近代以来无数科学和理论成就都是意大利和德意志小邦出的,为何还打不过英法?相信应该是有人研究过的。我自己有几个帖子提到过,那就是城邦、封建割据地区因为政治控制松散、思想相对自由,是很容易出大师,民国实际上一直也是军阀割据的状态。
但是说到武力,则确实基本上是不如中央集权并厉行了军事革新的很多强国厉害,包括日本也反而是明治维新之后变得强大的。
“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指的是于右任。
于右任,搞过教育(复旦公学),办过报纸宣传革命(《民立报》),甚至干过驻陕总司令。
面对敌人入侵,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能扛枪扛枪,能用笔写文就写文。
如今有些人,非要在全民族的抗战中,寻出鄙视链来,来故意哗众取宠。
这些人,给他们一顶“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一点儿都不冤得慌。
我一直很不喜欢这种对比方式,仿佛民国文强武弱才不行一样,实在是太抬举大师们了。
民国的真实状况,是武弱,文更弱。
民国大多数所谓的”大师“,不是靠着传统国学招摇撞骗,就是混了个国外野鸡学历回来招摇撞骗,其中有价值者极少。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人类文明狂飙突进的世纪,伴随着两次科技革命的,是文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音乐、艺术等文化领域的全面繁荣,世界范围内的大师不知凡几,可以说是真正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刻。然而就在这样一个闪耀的时代里,民国的文化影响力几乎是完全缺位的,别说跟日美欧发达国家比了,很多地方连印度都不如。民国几乎没有产出过原创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艺、政治、经济理论,也几乎没有产出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艺术家。民国在文艺层面上属于世界洼地,随便哪个国外大师去民国,都是天神一般的人物。
民国跟日本比武力,还能扛个十几年不投降。真要换成文艺,那连比都没得比。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民国虽然拉胯,但也出过一个真正的世界级大师,他的思想不光彻底改变了整个中国,同样也影响到了全世界。这位大师的名字,叫李德胜。
首先,民国没有大师。
如果大师是指在科学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那么民国时代一个这样的人也没有,一个也没有。
其次,月入为普通国民37.5倍—600倍的民国知识分子,作为地主的儿子/ 官僚的弟弟/ 买办的哥,本就是中国古典精英利益集团的一分子。
1949年中国古典精英利益集团遭到历史性打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拉下既得利益神坛,锦衣玉食,一去不返,利益受损,心怀怨恨 —— 于是将当年相对不那么烂的一些知识分子拔高为“大师”—— 与其说是“敬仰大师”,不如说是怀念文人精英集团失去的阶级利益。
正因为当年的中华民国优先保障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由地主及作为地主大儿子的军阀、地主二儿子的官僚、地主三儿子的文人知识分子、地主四儿子的买办等构成的中国古典精英集团的利益,所以近代中国才国家贫弱、人民痛苦,被工业化日本轻易侵略 —— 除了古典精英利益集团自己交游内外、锦衣玉食、琴棋书画、四手联弹、“民族脊梁”、“民族良心”。
————————————
ps:很多知友拿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论证民国有大师,拉倒吧您!在叫床一样口口声声喊“大师”的人眼里,tg 是“民国大师”及其当代传人们的对立面。
2007年的时候,有一篇文章是这么写的,
名字叫《民国有多少大学生?》作者是王晓渔,这个人还算比较著名的。虽然有些吹民国,但数据尚可一用,至于后面他的评价我就弃之不用了。
这篇文章我节选一下给各位看看。
中华艺术大学以“左联”诞生地而著称,鲁迅也去那儿作过演讲。让我吃惊的是,整个大学居然只是一幢三层楼的房子,比如今的小学还要貌不惊人。考虑到“左联”书记冯乃超也把中华艺术大学称作“野鸡大学”,所以一直只是把这视为特例。后来关注民国学术史,才注意到其它大学的学生人数也是少得惊人。吴大猷在《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里,就明确提到1925到1929年他就读的整个南开大学不过300名学生。民国人物的传记经常有传主名震全校的记载,每每看到这种段落,我就忍不住笑起来,在一所只有300名学生的学校里,哪怕你什么事都不干,几年下来也能混个面熟。
那么整体有多少大学生呢?
以现在的大学数量计算,每所大学三五百学生,1000所大学也有三五十万大学生。但根据《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的教育部分可以知道,1936年全国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加在一起也不过110所左右。书中还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1912至1937年度历年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统计表,共计104095名学生,同时注明民国元年以前毕业生总数是3184名。也就是说,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到1937年的四十年间,总共只有不到11万名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生。这些数字的具体统计标准,表格没有透露。苏云峰在《中国新教育的萌芽与成长(1860-1928)》里也引用了不少数据,其中提到1931年全国专科以上在校学生是44130名,规模相当于现在一所规模较大的大学。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里,民国二十年(1931年)学生数是44167名,两个数据仅出入37名,应该比较可靠。
嘛……
能上学的人就那么多,只要上到大学,就可以吹一吹自己是全国前0.01%,这些“大师”的成色到底有多少还是个问题。
固然有不少“真大师”的存在确实为抗日救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我家乡那边有位大师叫于右任,各位闲了可以查查这位大师的事迹,还是做了不少事情的,可惜现在的故居都只有那么大一点儿,而且还没几个人去。
但绝大多数所谓的“大师”也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文科,社科类大师不是说没有用处,事实上在战争,尤其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能发挥一定作用的,比如那些“真大师”,像李大钊,于右任,邵飘萍多多少少是起了点作用的。
至于某些大师嘛……我只能呵呵一笑了。
我能想起的唯一一个工业上的世界级大师,是侯德榜。硝酸,纯碱与碳酸铵的制备,军工农都大有帮助。甚至走出国门担任印度Tata集团的总工。不过去印度就意味着不为国民党所用呗。福建人啊,老蒋都不带去台湾(或带不去台湾),终为中共所用。民国对真正的大师,态度可见一斑。
谢邀。
民国诸位算不算大师,咱们姑且搁一边。
提问这位的逻辑,却很是奇怪:
大师存在与否,与当时国家是否受侵略,有啥决定性关系?
孔子算不算大师?鲁国好像也没称霸春秋吧。
庄子算不算大师?除了漆园吏,都没做官。他出生的宋地在战国时也不怎么样。
孟子说魏惠王,好像魏也没因此强大起来。
韩非子很了得,韩国在六国里第一个被灭。
程颐朱熹都是学术大宗师,两宋军事成就好像也不算强盛。
中国千古以来,有学术成就,又很能打的,大概也就王阳明……也许加个曾国藩?
所以了,大师多少与是否挨侵略,好像没啥必然联系吧?阿基米德还是被入侵者杀掉的呢。
当然了,我知道,许多人会因此联系出“搞学术无益于军事强国”这种逻辑——这是错的。
刘邦以前也这么认为,直到被陆贾说“马上得天下,怎能马上治天下?”刘邦才醒悟。
一个国家要强盛,需要软实力与硬实力。硬实力嘛,军事、经济、动员力。
而经济与动员力,是需要软实力支撑的:软实力构建起一个靠谱的社会构架,才有一切后来。
多少军事实力强大但社会结构不坚固的尚武强国,昙花一现就完蛋了,不用我说了吧?
软实力——也就是人文社科发展了——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合理化配置,但见效起来,没那么快。
孔子的学说,当时对鲁国帮助不大,但后来被各朝帝王加工,用来团结中上层,作为一种文化自觉。
韩非子的学说,当时对韩国帮助不大,但后来被用来建立下层民间体系。
所以汉朝昭宣时说得很直白:汉家自有法度,王霸之道杂之。说穿了,儒法交织,才编织起了中国历来的体系。中国得以改朝换代而大致保持基本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学者们研究发展的意义很大——只是会延迟一点,不那么明显而已。
中国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挨欺负,是因为偏重人文范畴的学术发展,科学范畴与实际应用就很糟糕了。
但这更像是点歪了科技树,而不是学术与大师们本身无用。
美国就点对了科技树:奥本海默这种大师给你搞出个原子弹,好了,齐活。
实际上,社科大师们对美国二战起了巨大作用:就在二战期间,美国在战时为政府做研究工作的社会科学家中,经济学家占了最大部分,他们研究诸如价格控制与粮食给养、税收与战时财政、战时生产、和人力计划等问题,他们还在军队智囊团、战略服务办公室和国外经济管理局工作。
人类学家在战争情报局的外国道德分析部,研究日本社会的道德风貌,以便揭示影响民众团体和战斗单位的士气方式。
政治科学家大部分被预算局行政管理处所雇佣,以建立一个新的行政机构使旧机构提高效率。
心理学家则在陆军、空军服役,他们进行人事分类测验,训练与选拔空军飞行员,尤其在陆军、空军,主要雇佣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帮助土兵维持恰当的心理状况,以激发高昂的战斗士气。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则大部分在陆军信息与教育处的研究部门里工作,研究士兵的态度与士气:装备使用情况、官兵关系、点名的退伍制度、以及战时表现。
所以,大师们对社会是有用的:
人文范畴大师们的学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结构,但往往有滞后性,所以当时不易察觉,不像科技领域的大师们那么立竿见影。
但还是那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人文社科有利于社会建构,合理的社会建构才能自然(而不是扭曲地)发展出靠谱健康的工业。
就像一个身体健康、头脑聪明、受过教育的人,才能领悟最新的技术。
前提是,要点对科技树。
因为骨头最硬的鲁迅从来没有没有骂过日本人。
说民国文学大师多没有理科科学家太过武断,事实上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治国方略。
单纯看看蒋介石聚集数十名文人围剿主席的一篇《沁园春 雪》,而当时的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觉得飞机更新换代太快把钱存起来等开战再买飞机你就知道了。
评论里竟然还有人觉得这对民国第一伉俪的做法很靠谱。最大的问题是,飞机没买到,主席也没剿掉,嗯,无论是兵法还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