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唐朝安史之乱睢阳保卫战中,张巡死守睢阳,在此过程中吃掉三万城中百姓?这段史料真实么? 第1页

        

user avatar   duo-kan-le-ji-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饿上三天歹心生,骂张巡的人,是否可以先饿上三天,然后再来评价?

更何况,他被饿了几个月啊,他身肩半壁江山,他后退一步就是国破家亡,他能退么?

他饱读诗书,难道不知道吃人是不道德的吗?

他当然知道,可他没得选啊,外无援军、内无粮草,他能怎么办呢?放弃睢阳,逃往南方,然后死伤更多的黎明百姓?

如果我们是张巡,扪心自问,我们能退吗?

有人可能会说,可以退,可以从睢阳撤退,然后再守其他的地方,一样能保住半壁江山。但真的是这样么?我们现在就翻开历史,好好地看一段当年的故事,相信看完之后,你就有了答案。

一、张巡3000新兵守雍丘

755年11月9日夜,安禄山坐着精心打造的装甲战车,带领15万大军,从范阳(今河北涿州)出发,如同饿虎扑食一般向着长安杀了过去。

由于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华北平原上各个州县的长官,一看到安禄山的大军就吓得两腿发软,要么望风而降,要么弃城逃窜。还没有打一仗,安禄山就冲到了500里外的常山(今石家庄)。

蓝线为河流,黑左虚线为安禄山偏军,右虚线为主力军的行军路线

12月5日,安禄山杀到陈留(今开封)。

12月8日,安禄山杀到洛阳东边的最后一道天险——虎牢关。

12月12日,安禄山大败唐军名将封常清,攻下洛阳,兵峰直指潼关。

但潼关易守难攻,先后被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大唐名将坚守了起来,叛军一时难以西进。

756年1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伪燕之后,在攻打潼关的同时,又派出了两路大军,试图切断江南与长安的联系:

第一路,以张通晤为将,攻打曹州(今菏泽)、宋州(今商丘)、谯郡(今亳州)、再打凤阳、寿春、合肥等地。

第二路,以毕思琛为将,通过汝河攻打叶县,然后再打南阳、襄阳、荆州等地。

其中的第一路,就是我们今天主要讲的张巡守睢阳。

张通晤带着叛军很快拿下了曹州和宋州,兵锋直指谯郡。

谯郡太守杨万石是一个二五仔,叛军的影子还没有看到,就举城投降了。为了拍叛军的马屁,他还逼迫一个县长,带着大量的酒肉到半路上迎接叛军。但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位县长,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该县长的名字叫张巡,当年48岁。虽然他的官很小,但他从小就博览群书,精通兵法。当同龄人还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竖立了远大的理想,只愿意跟在大人物的屁股后面探讨学问。

开元末年,他如愿考中了进士,被分配到了清河县担任县令。在任期间,他政简刑清,节用爱民,再加上他非常注重义气,但凡遇到困难户,都积极扶贫或倾囊相助,所以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由于政绩优秀,任满之后,他便被调到了中央。可惜当时正值杨国忠当权,由于不愿依附杨国忠,他又被赶出了京城,调到了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当县令。

当时真源县有很多土豪劣绅,肆意欺压百姓。张巡到任不久,便用霹雳手段,杀了最大的土豪以儆效尤,从此之后,真源县的老百姓终于过上了几天安稳的日子。

再之后便爆发了安史之乱,谯郡太守让他箪食壶浆以迎叛军。

对于顶头上司这种投敌行为,张巡大怒不已,立刻招集了1000多人,在玄元皇帝(老子被李治封的官)的庙里大哭了一场,之后他就举起了义旗,开始起兵平叛。

张巡把打击的第一个目标定在了200里外的雍丘(今河南杞县),该城位于真源县的上游,是遏制叛军南下的交通要道。

当时雍丘的伪县令叫作令狐潮,也是唐朝投降过去的二五仔。在张巡率军抵达之前,他刚打了一个胜仗,并俘虏了100多名官军。

为了邀功,令狐潮打完胜仗,就跑到了几十里外的叛军大营,准备领完赏赐之后,再回雍丘收拾这些俘虏。

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刚出城不久,这100多名官军就上演了一出监狱风云,他们顺利地杀掉了守卫,冲出了监狱,向着城门杀了过去。

更加神奇的是,张巡恰好在此刻赶到了雍丘城下,看到城中大乱,他谎称自己是吴王李祗的先锋使(当时李祗为河南都知兵马使,全权负责河南的平叛事务),唐军主力马上就到,此刻投降既往不咎,否则格杀勿论。

守城的叛军一听,还以为中了里应外合之计,顿时就没有了士气,张巡趁机攻占了雍丘城,并杀掉了令狐潮的老婆。

令狐潮听说老窝被端以后大吃一惊,急忙率领15000名叛军杀了回来。此时,雍丘城内的军队不过3000多人,面对五倍于己的敌军,最好的办法肯定是坚守不出。

但是,张巡却没有办法坚守,因为他刚入城不久,人生地不熟,僵持下去必然凶多吉少。他必须打几个胜仗,让城中士兵和百姓相信自己的实力,愿意听从自己的命令。

于是,张巡趁敌军立足未稳之际,身披战甲,带着1000多名骑兵就冲了出去。双方在城外大战了几个来回,张巡身先士卒,拼命厮杀,终于打退了叛军的第一波进攻,稳定了军心。

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张巡又击了退叛军的多次冲锋,以牺牲1000多人的代价,杀伤近万敌军。令狐潮见久攻不下,不得不回去叫了援军。

当年三月,令狐潮伙同其他叛军合计4万多人,又一次杀了回来。

此时雍丘城内只剩下了两千多名官军,敌我兵力更为悬殊,城中官民惊恐不已。

为了稳定军心,张巡故技重施,对众位将士说道:“敌知我城中虚实,有轻我之心。今若出其不意,必能大胜。”大家一听,又是这一招,万一敌人有所准备怎么办?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死马当活马医啊。

于是,张巡又亲率1000名士卒杀了出去,不过与上次不同,他将这群人分成了几个小分队,让敌军不知兵力虚实,更不知从哪里防守。

叛军果然如张巡所料,看到唐军从四面八方杀了出来,以为中了埋伏,顿时大乱不已,急忙向后撤去。张巡乘胜追击,杀了数百敌军之后,才又返回了城中。

第二天,备受打击的令狐潮终于学聪明了,他也不直接攻城了,而是找来了上百门投石机,对着雍丘开始疯狂轰炸。

由于雍丘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城墙不高,更不结实,所以,不到半天时间,城墙上的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就被全部轰塌了。

图中青砖即为女墙

叛军见状,以为攻城的最好时机已经到了,又一次发起了总攻,纷纷扛着云梯就朝着城墙爬了上去。

刚开始一切都很顺利,城墙上虽然会时不时地掉下来一些石头、滚木,但是密度明显不够。叛军一个个激动不已,爬的更加卖力了,都想拔得“先登”。

但是等爬到一半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周围的空气开始燥热了起来,刚开始他们还以为是自己身体虚弱所致。但等他们抬头一看,才发现原来唐军士兵正一手拿着沾了油的稻草火把,一面露着满口白牙对着他们呵呵冷笑。

不知道谁喊了一声“火、火、火……”,雍丘城下转眼之间就变成了大型烧烤现场,刚刚还一身冷汗的叛军已被烧得滋滋冒油,鲤鱼打挺,惨不忍睹。

令狐潮急忙鸣金收兵,再次向后退去。张巡根本不给他好好撤退的机会,又带着一队骑兵冲了出来,杀死了数百敌军。

当天晚上,张巡精神焕发、再接再厉,又派出了一队骑兵去偷袭敌营。叛军哪里会想到,白天已经挨了两记闷棍,晚上还有一棍,所以再次被闷杀了几百人。

双方就这样,你攻我守,你走我追,一直互砍了60多天,历经大小300余战。令狐潮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打不进雍丘城内,只好率军撤了回去。

哪知道,张巡得知叛军要撤,又率军在后面用刀剑送他们了一程。与前几次相比,张巡这一次打得格外生猛,不仅杀死了几千叛军,还顺道俘虏了2000多人,差一点就活捉了令狐潮。

死里逃生的令狐潮彻底的被打怒了。不带这么打人的,我可是四万人啊,你起码得给我点脸吧。

于是,退到半路的令狐潮又不退了,转过身又回到了雍丘城下,这一次,他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也要拿下雍丘城。

要脸归要脸,可自知之明令狐潮还是有一点的。通过前几次的对决,他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张巡的对手,所以,他又转变了战法,准备诱降张巡。

由于他们两个人之前就认识,还有一定的交情。所以,令狐潮单枪匹马就跑到了雍丘城下,以老朋友的身份和张巡聊起了家常里短。

张巡自然知道对方的意图,为拖延时间,他也就陪着令狐潮聊了起来。两个人从相遇聊到了相识,又聊到了张巡把令狐潮的老婆杀了,两位聊得不亦乐乎。

令狐潮见感情已经到位,就趁机劝道:“天下已亡,足下何必坚守危城?”

张巡哈哈大笑回了句:“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

令狐潮听罢,心中暗骂,老子啥时候以忠义自许过,你竟然给我戴了顶这么大的高帽。得,我走还不行嘛。

令狐潮退回之后,便在雍丘周围驻扎了下来,啥事也不干,专门截雍丘的粮食,一直到756年6月8日之前,双方没有再发生激烈的战斗。

6月8日,哥舒翰率领20万大军东出潼关,与叛军作战,结果全军覆没,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李隆基外逃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登基称帝,召集天下诸军勤王。

已经和张巡打了半年,并且屡战屡败的令狐潮看到长到沦陷,急忙写信招降张巡,希望他能够认清大局,早日投降。

由此看来,令狐潮倒是一个心胸挺宽广的人。张巡杀了你的老婆,你不计较;张巡差点把你都杀了,你还不计较;一心只想让张巡投降,这种宽广的胸怀,可惜用错了地方啊。

张巡接到信后,决定把信里的内容全部公开,因为即便自己不公开,长安失守的消息早晚也会传到城中。到时候隐藏在队伍里的投机分子,指不定就会整出什么幺蛾子。与其坐等毒疮自爆,倒不如自己提前挤疮。

将士们听完信中的内容,全都大惊失色,潼关20万大军毁于一旦,一代名将哥舒翰被俘投降,高高在上的皇帝落荒而逃。他们都打不过叛军,雍丘只有3000人,再坚守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

于是,有六位高级将领出现了动摇,表示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皇帝生死不明,不如早降。

张巡看着他们的举动百感交集,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他们与自己同生共死,浴血奋战,都是难得的勇士啊。如今情势所迫,投降是人之常情,但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对不住了兄弟。

张巡假装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谎称明日召集所有将士之后再商量投降之事。

第二天一大早,张巡在大堂之上,挂了一幅李隆基画像,率领将士集体朝拜。这六个人还以为朝拜之后,就要出城投降。但哪知道,张巡突然脸色一变,让人把他们给绑了起来,然后痛哭流涕,大骂他们的投降计划。

看到主帅如此悲情,再加上国破家亡的刺激,全军将士顿时跟着痛哭了起来,纷纷恨得咬牙切齿,大骂六人的无耻行径,并将他们的脑袋砍了下来,扔到了城外。

令狐潮不仅心头一紧,打又打不过,招降又无望,他也只好学起了围攻南阳的田承嗣,将雍丘城团团围了起来,不放进去一粒粮食。

这一招虽然很笨,但还真的特别管用。不久之后,雍丘和南阳一样也开始出现了粮荒,饥饿难耐的张巡看了看黑色的大耗子,咽了咽口水,准备一咬牙就……

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发现,城外不远处,刚刚停靠了几百艘叛军的运粮船。

张巡不由大喜,立刻心生一计。当天晚上,正是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张巡把军队全部集中到了城南,装作要偷袭叛军。

令狐潮不知是计,急忙跟着把军队调到了城南,准备抵御张巡。但就在此时,张巡又悄悄地派了1000多名士兵,从城东溜出了城外,在夜色的掩护下顺利地跑到了河边。

这群饿得两眼直冒金星的唐军,看到粮食之后,又想了想耗子,士气大振。随着偷袭大队长的一声令下,杀人的杀人,放火的放火,抢粮的抢粮,一个个分工明确,爱岗敬业,不一会便把叛军的军粮抢走了一千多斛(约10几万斤),并把剩下的军粮烧了个干干净净。

恼羞成怒的令狐潮,拍着桌子大骂不已,第二天黎明时分,他又一次下达了对雍丘城的总攻命令。由于被玩弄的太没面子,所以,这一次令狐潮打得格外卖力,战况也格外的激烈,叛军像潮水一般涌向雍丘城,唐军则不断地利用弓箭射杀敌军。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好多天,叛军和往常一样,依旧是寸步难行。但是,好不容易吃饱饭的张巡也并不舒服,因为他突然发现城中的弓箭又快射完了。

粮没了可以抢,弓箭没有了,总不能也抢吧。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要么就是突围,要么就是投降。但张巡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名将。

一天晚上,他命令士兵制作了上千个稻草人,然后又给每一个稻草人套上了一件黑色的衣服,搞得大家都以为他要施法念咒、撒豆成兵。

就在大家迷惑不解的时候,他又让士兵们给稻草人绑上了绳子,从城墙上慢慢地往下放。

城外的令狐潮隐隐约约地看到上千个人影爬下了城墙,大惊失色,以为张巡又要搞夜袭。于是,他急忙命令弓箭手不停地向城头放箭,以期杀死这些“唐军”。

不知不觉间,叛军竟然整整射了一夜,等到黎明时分,一个个累得东倒西歪的叛军,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射了一夜的全都是稻草人。更可气的是,唐军又把稻草人拉回城了中,拔掉了上面的十几万只箭,射向了叛军。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一千多年后的游击队之歌,竟然在大唐这个神奇的时代上演过。

草人借箭之后,张巡还觉得不过瘾,在随后的几天里,他故伎重演,天天晚上往城墙下系稻草人。

令狐潮见了,大骂张巡贪得无厌,想把自己当猴耍。于是,他命令士兵只箭不发,只当看了一场曲苑杂坛。

时间一长,叛军再看到城墙上系人,还真就习以为常了,不再做任何防备。

几天之后,张巡见叛军已经彻底懈怠,便精挑细选了500名勇士,趁着夜色把他们放到了城下。

叛军见了根本不为所动,还以为是稻草人。等500勇士溜达到他们军营的时候,他们还在那里吃喝玩乐,说说笑笑跟没事人一样。

此时不打,更待何时。只见勇士们提起砍刀,大喊一声,就冲了进去,一边砍人,一边放火,杀得好不热闹。

叛军被吓了一大跳,谁能想到,稻草人也会砍人啊。所以,他们根本没有丝毫抵抗就大乱不已,自相冲撞践踏者不计其数。

中军帐中的令狐潮,这几个月来已经练就了一身高超的逃跑本领,一听见动静,他就骑上了战马,夹着尾巴一溜烟跑了十几里。

在确定唐军没有追来之后,他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把残兵败将们又聚拢在了一起,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第四次将雍丘城围了起来。

把雍丘城(河南杞县)第四次围起来的令狐潮,可能已经被张巡打懵逼了,所以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如同一个可爱的老北鼻,本就不高的智商又出现了严重的下滑。

张巡见雍丘城中的木头快用完了,就对令狐潮说:“潮啊,你把我围的好苦,我实在受不了了,准备走了,你只要撤退60里,我今天就弃城逃跑。”

令狐潮一听,心中暗骂,你这把我当傻子啊,退60里哪够你跑,哥哥我退80里,你赶紧跑吧。

张巡见遇到了这种二货,急忙率领城中的所有军队跑了出去,把30里范围内叛军的军营全部拆了,将木头运回了城内。

被戏弄的令狐潮大怒不已,人和人之间怎么连一点信任也没有呢?他又立刻下令第五次包围了雍丘城。

过了一段时间,张巡又对令狐潮说:“潮啊,上次兄弟逃跑可不是有意骗你,当时我是真的准备跑了,但是我的马饿的不行,跑了几十里就跑不动了,所以,只好返回了城内,至于拆你们的军营,全是兵痞子们见财起意干的。这样吧,你再给我30匹战马,我百分之一百逃跑。”

令狐潮见张巡说的如此情真意切,竟然真的又信了,送给他了30匹马。

张巡得到马以后,眼泪都快被笑出来了,他精心挑选了30名善于骑射的勇士,把马分给了他们并命令道:“明日,令狐潮肯定会来收城,你们一定要趁其不备,奋力杀敌,每人至少斩杀一名敌将。”

第二天,等了一夜也没有见到张巡逃跑的令狐潮,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气急败坏地率军跑到了雍丘城下,大骂张巡两次戏弄自己,真他娘的不是个好人。

张巡拼尽全力憋住了笑声答道:“潮啊,我真的想跑,但将士们不让我跑啊,你再等等,我一定跑。”

令狐潮这才意识到,自己又中计,大怒不已,就准备攻城。但还没等叛军摆好阵型,唐军的30名勇士就骑着战马冲了出来,左砍右杀,如入无人之境,一顿饭的功夫,就斩杀了100多名敌军并俘虏了14名叛将,以及不少兵械牛马。

令狐潮只好又率军退了回去。

过了几天,令狐潮觉得次次都上当,当当不一样,实在太没有面子了,一定要让张巡也上一次当。

绞尽脑汁之后,三脚踹不出来一个屁的他,终于想到了一条毒辣的妙计。有一天,他假装以朋友的身份,希望张巡能走上城楼和自己唠嗑唠嗑。

张巡觉得,以后估计还要再骗几次令狐潮,得提前维护一下和谐的关系,便准备应允赴约。

但是张巡的手下大将雷万春,却认为令狐潮应该有诈,你都骗人家两次了,即便是一头猪也该学聪明了。所以,他及时挡住了张巡,站到了城墙的最外侧。

令狐潮见有人过来,以为计谋已成,大喜不已,急忙让早就准备好的弓箭手朝着雷万春射了过去。一箭、两箭、三箭,连续六箭全部射中了雷万春,可是雷万春连喊一声都没有,依旧岿然不动。

令狐潮大惊失色,明明是一个人啊,怎么连动都不动呢,莫非张巡识破了自己的计谋,整了一个稻草人?他又赶紧派兵前去侦查,这才知道,对方确实是一个人。

令狐潮见状长舒了一口气,彻底的服了,远远地对张巡大喊道:“刚才看见雷将军如同泰山,才知道您的军令如此森严。可是唐朝大势已去,你逆天而行,又有何用啊?”

张巡哈哈大笑,冷冷地答道:“你连人伦都不懂,还来谈论什么天道?”

令狐潮一声叹息,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才能与勇气和张巡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于是,他只好跑到陈留(今河南开封)找来了三个叫瞿伯玉、李庭望和王福德的帮手,再来攻城。

可是这三个人依然不是张巡的对手。

756年7月,令狐潮和瞿伯玉派了四个假的使者,忽悠张巡说皇帝要诏见他,让他离开雍丘前往关中,但是计谋被张巡识破,令狐潮撤退。

756年8月,令狐潮和李庭望率领2万多叛军袭击宁陵,试图截断张巡的退路,张巡趁着夜色率领3000士兵夜袭叛军,叛军大败,死伤大半。

756年10月,令狐潮与王福德率领步骑兵一万多人攻打雍丘,再次被杀千人,大败而逃。

756年12月,攻城彻底无望的令狐潮,再次使用围而不打的方法,在雍丘的北面直接建了一座坚城,切断了张巡的粮道。另外他又派出了几路大军,攻破了雍丘周围的几座城池,将雍丘变成了一座孤城。

被逼无奈的张巡,在坚守了整整一年之后,只好主动放弃了雍丘,率领3000多人转移到了东边的睢阳。

二、九千敌十万,张巡誓死守睢阳

睢阳位于今天的商丘,东汉末年,曹操在此修建了一条睢阳渠,将黄河与淮河连接了起来。所以,睢阳的位置极为重要,一旦失守,叛军便可乘船而下直达淮河,南方必将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

当时的睢阳太守叫作许远,是一代奸相许敬宗的玄孙。当年许敬宗为了前途,主动投靠了武则天,陷害忠良,修改史书,被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是他的这位玄孙却极为正直,曾经担任过河西与剑南的高级领导,但因为得罪了杨国忠的狗腿子,被贬为了县尉。安史之乱以后,他才临危受命被派到了睢阳。

俩人汇合以后,清点了一下人马,一共有9000多人,比雍丘多了6000人,看起来还不少。但此时,叛军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顶峰,为了尽快打到南方,安庆绪(安禄山儿子)让大将尹子琦带领了十几万人前来攻打睢阳,这其中还包含了突厥、奚族的大量精锐。

面对十几倍的敌军,99.99%的人,恐怕早就逃跑或者投降了,但是张巡和许远却做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誓与城池共存亡,半壁江山的安危全部压到了他们的头上,他们退无可退。

757年1月,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睢阳保卫战正式打响了。

为了尽快拿下睢阳城,尹子琦刚一上来就发动了疯狂的进攻。仅仅半天时间,双方就鏖战20多仗,为了鼓舞士气张巡和许远全都亲自上阵,和士兵们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终于打退了敌军的一波又一波进攻。

战场的惨烈程度让许远意识到,自己的才能不及张巡,所以,当天下午,许远便主动交出了兵权,把张巡推举为了主帅。

刚当上主帅,张巡就惊讶地发现,军中出现了一个叫田秀荣的叛徒。此人在战前就和叛军勾结了起来,相约以绿帽子为号——他戴着绿帽子出战,叛军便围攻他,双方里应外合,使其部下全军覆没。

能想出这种馊主意的人,智商肯定高不到哪里去。

啥颜色的帽子不好戴,你偏偏戴个绿帽子,显眼不?

啥主意不出,让自己全军覆没,就算你没有里通外国,张巡岂能饶了你?

既然没有智商,那么保密工作自然也不会做到位。所以,田秀荣刚戴上绿帽子出城,就被人告发了。

张巡和许远站在城墙上一看,气得是火冒三丈。只见叛军对着田秀荣大喊:“秀儿,是你吗?”

田秀荣戴着绿帽子直点头,双方一通配合,秀儿所带的唐军果然被打了个全军覆没。

出卖了战友的秀儿回来之后还大言不惭地解释道,自己只是为了引诱敌军而已,如果再给自己一些精锐,一定能打得贼军屁滚尿流。

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张巡被气得怒目圆睁,嚼齿穿龈 ,将田秀荣拉到城头,当着所有士兵问候了一遍他的十八辈祖宗,然后砍下了他的脑袋,扔到了城下。

尹子琦看见内应被杀,心里一惊,士气顿时失落了许多。

张巡见状,趁其不备,亲自带着几千名精锐骑兵就冲了出去,一通滥砍滥伐,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并缴获了一大批车马牛羊,全都分给了将士,他自己则分毫没要。

捷报传到关中,唐肃宗李亨大喜不已,便将张巡提拔为了御史中丞,许远则被提拔为了侍御史。

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鏖战了整整五个月,叛军也没能前进一步。

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来到了夏天。城外金黄色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际,风一吹麦浪滚滚,让人心旷神怡。但坐在城内的张巡却心急如焚,因为他们的粮食已经快被吃完了。

睢阳城中本来有6万斛粮(约720万斤),基本够9000多名士兵吃一年时间(平均每人每天2.2斤)。但是河南节度使李巨却把一半的粮食调拨给了濮阳和济阴两地。更气人的是,济阴得到粮食之后,就投降了叛军。所以,睢阳的粮食再过一个月就要被吃完了。

张巡思来想去,决定再用一计,暂时解决一下军粮问题。

在随后的几天里,只要看到叛军在收割小麦,他就集结士兵,擂鼓筛锣,装作要出战的样子。叛军见了,心里慌得一批,立刻停止收麦,准备接战。但这时,张巡就会停止擂鼓,让士兵们继续休息。

反复几次之后,尹子琦就变成了几个月前的令狐潮,再听到擂鼓便放松了警惕。张巡见时机成熟,便和大将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10几位将领,各自带领50名骑兵,打开了城门,朝着尹子琦的将旗冲了过去。

张巡和南霁云等人左右开弓,肆意驰骋,不一会的功夫就斩杀了50多名敌将,5000多个贼兵。

杀红了眼的张巡,见敌军被打得如此不堪,便准备擒贼擒王,直接干掉尹子琦。但奈何当时没有照片,他根本不知道尹子琦长啥样。如果在军中大喊,谁叫尹子琦,人家肯定不会答应。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张巡灵机一动,又想到了一个妙招。他找来了几根蒿草,削成了箭的模样,随便乱射。

被射中的贼兵,刚开始心头一惊,以为要向安禄山报道去了(此时安禄山已经死了),但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棵草而已,不由地心生愉悦,以为张巡的箭已经射完了,赶紧向尹子琦报道这一喜讯。

哪知道,他们的喜讯正是尹子琦的唢呐,神射手南霁云早就等待这一刻了,只见他弯弓搭箭,嗖地一声,一只利箭便穿越了重重阻碍,一下子扎进了尹子琦的左眼之中。

主帅被射瞎了,本来就大乱不已的叛军,犹如无头苍蝇一样开始四散奔逃,尹子琦只好忍着巨痛,撤到了后方。

唐军在奋战了五个月之后,终于取得了难得的胜利,暂时保住了睢阳。

但是我们不得不佩服尹子琦小伙的命真大,身体真棒。刚刚过了一个月,他就养好了伤,又带着十几万大军,把睢阳围了起来。

此时,睢阳城中的粮食已经见底了,每一个士兵,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实在饿的不行了,大家就开始捉老鼠吃。老鼠吃完了,就吃铠甲和弓箭上的皮子。皮子吃完了,就把纸和树皮、草根搅在一起生吃。

不久之后,城中的9000多名士兵,便饿死了将近8000人,只剩下了1600多人,而且这群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瘦弱地连弓箭都拉不开了。

尹子琦得知城中的情况以后大喜过望,决定对睢阳城发动总攻。

叛军用云梯爬城,张巡就拖着瘦弱的身体,用钩杆将云梯顶翻,再放火烧掉云梯。

叛军用木驴攻城,张巡就把金属烧成液体,直接泼到木驴上面,让其着火融化。

叛军使尽了所有的方法,依然攻不下睢阳,无奈之下,尹子琦只好又一次学起了令狐潮,围着睢阳城挖了好几道战壕,战壕的外面又修筑很多栏杆,准备把张巡等人全部饿死在城中。

8月,唐军又饿死1000名士兵,只剩下了600人。

张巡和许远把这600人分成了两个部分,张巡守东北,许远守西南,大家没事的时候就坐在城墙之上尽量减少活动,需要补充体力的时候,就把纸嚼碎了咽进肚里。

有人劝说张巡和许远丢下睢阳,向东逃跑。但是张巡和许远商量了很久之后认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一旦丢下,贼兵必然乘胜追击,江淮一带就要战火四起,不如坚守睢阳,以等待援军。

随后,张巡让大将南霁云带领了30名骑兵冲出了睢阳,到300多里之外彭城(今徐州)求援。

此时,驻守在彭城的是河南都知兵马使许叔冀,此人手握重兵,但没有什么才能,只是被宰相房琯,派来制衡新任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的小丑而已。

接到求救信后,许叔冀觉得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制衡贺兰进明,其它与自己无关,所以,他就无情地拒绝了南霁云的请求,还非常心机地要送给南霁云几千匹布。

为啥是送布,不是送粮食呢?

因为许叔冀知道,睢阳现在最缺的是粮食,而不是布,送布的话,南霁云肯定不会要,自己还不会落下见死不救的骂名。

南霁云见状大怒不已,骑在马上谩骂不止,要求和许叔冀决一死战,但许叔冀只是站在城墙上低着头,什么话也不说。

南霁云骂了一会,知道对方只是一群毫无人性的混蛋,只好调转马头又跑到了几百里外的临淮,向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求救。

之前我们在讲颜真卿的时候讲过贺兰进明,当时他只是北海太守,曾率5000名士兵渡过黄河援助了颜真卿,并打下了信都郡。

从前面的经历看,他是一位不错的忠臣。但此时,他也不愿意出兵相救睢阳。

一来,他害怕出兵之后,宰相房琯会让许叔冀偷袭自己。至于他和房琯到底闹了什么矛盾,房琯为什么要派人制衡他,我们不得而知。因为从他的生平看,他根本没有造反的打算。

二来,他又嫉妒张巡的功劳。自己是河南节度使,手下的张巡如此厉害。如果救了张巡,以后张巡大概率要顶替自己的位置。

所以,见到南霁云之后,贺兰进明以睢阳可能已经沦陷的理由,也拒绝了出兵。

南霁云一边痛哭,一边祈求道:“城也许还没有陷落,如果已经失守,我就以死谢罪。”

贺兰进明见南霁云如此忠勇,便想把他留下来为自己所用。于是便大摆宴席,准备收买南霁云。

南霁云坐在桌前痛哭不已,用撕心裂肺的声音说道:“我出城之时,将士已经一个月没有吃到粮食了。现在您不出兵,还设宴奏乐,我怎么能够独自享用。大人坐拥一方,据有强兵,怎么能见死不救?睢阳一旦失守,下一个就是临淮啊!”

看到贺兰进明依旧无动于衷,南霁云愤慨万分,情急之下,拔出佩刀砍断一根手指大喊道:“霁云既然不能完成任务,请留一指以示我不负主将。”

说罢,他起身离席,带着满手的鲜血离开了临淮。临走之前,南霁云越想越悲痛,绝望至极的他,又抽出了随身的弓箭射向了一边的宝塔,指着城中喊道:“我灭贼回来,定要杀掉贺兰进明,此箭就是我的誓言!”

接着,南霁云又跑到了真源和宁陵求救,终于得到了3000名士兵和100多匹战马。

而就在南霁云对外求救的这段时间里,睢阳城中的士兵们终于饿到了极点,连纸都被他们吃光了。

被逼无奈的张巡只好做出了一个史上最残酷,也是后世争议最大的决定——吃人。

由于这一段过于惨烈,我就直接贴上两唐书中的原文了:

城中粮尽,易子而食……巡(张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远(许远)亦杀奴僮以哺卒……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8月中旬,南霁云终于带着3000生力军回到了睢阳,但进入城中之时,又被叛军发现了,南霁云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打进了城中,只是3000人,只剩下了1000而已。

仅靠着1000多人,张巡竟然又拼命死守了整整两个月,最后死的只剩下了400将士。

10月9日,叛军又一次对睢阳发动了进攻,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在射完最后一枝箭之后,只好放弃了抵抗,向西一边叩拜,一边哭着说道:“臣力竭矣,生不能报答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

张巡被俘之后,尹子琦用不可思议眼光,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位骨瘦如柴,却值得任何人尊敬的对手,问道:“听说张君督战之时,总是嚼齿穿龈,何至于如此啊?”

张巡愤怒地答道:“我立志灭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

尹子琦见他已为俘虏还如此嘴硬,便大怒不已,用佩刀撬开他的嘴巴。但尹子琦惊讶地发现,原来张巡只剩下了三、四颗牙齿。

嚼齿穿龈这个被后世人觉得夸张的成语,谁能想到,它就是张巡人生的真实写照啊。

尹子琦见张巡如此忠义无双,便想胁迫张巡投降,但他根本不为所动。

尹子琦又想逼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还没有应声。张巡就大声喊道:“南八(南霁云小名),男儿一死而已,不可向不义之人投降!”

南霁云仰天大笑回道:“公知我也,怎敢不死!”

于是,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一同遇害。张巡终年49岁而已。许远被俘之后,被押送到了洛阳,后因不愿投降,也被杀害。

睢阳被攻破三天之后,唐朝宰相张镐率领大军终于赶到了睢阳,并用木棒打死了另一位不愿营救睢阳的濠州刺史闾丘晓。

十天之后,广平王李俶、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收复了东都洛阳。

唐肃宗李亨听说了张巡的事迹倍受感动,将其追赠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画像凌烟阁。许远被追赠为荆州大都督,画像于凌烟阁。南霁云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

后来唐代宗李豫又为张巡和许远,在睢阳(今商丘)立了一座双忠庙,这座庙至今还在,门口悬挂着一副楹联:

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贰二忠臣!

130多年前,隋唐最后的忠臣尧君素独守河东城时也曾易子而食,当时我对他的评价是:

一座河东城,无数忠臣骨,悲壮,亦悲凉!

明知没有希望,但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坚守的人;

明知大厦将倾,还要把血肉之躯化为擎天之柱的人,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虽然他们要匡扶的是一个腐朽的王朝,但他们担起的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

生者苟活,死者永青!

很多人并不赞同这种观点,有人说:

毫不感动,甚至有点反胃,不就是个拿工资办事的么,什么深受皇恩,皇帝知道你是谁么,甚至拿的钱都是隋朝克扣百姓弄来的,然后去干阻碍统一进程加深百姓痛苦的事,有啥悲壮的!

还有人说:一个人唱的忠君爱国大戏,只能得一纸空文和几个达贵的眼泪,但需要一城百姓拿命来和戏,百姓何罪需要易子而食才能活命?这种人,真是死晚了。

但我依旧坚持我的观点,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古人的道德。我认为尧君素是一个英雄,而张巡更是一位英雄。

我反对他吃人的行为,但我敬佩他宁死不屈的精神,以及为天下统一做出的杰出贡献。

如果没有他以弱抵强,坚守雍丘、睢阳22个月,叛军打下江南,不知要毁掉多少家庭,死掉多少百姓。

可能很多人会说,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因为挽救一群人的生命,而牺牲另外一群,哪怕是一个人的生命。

可是,这些话只存在于理论之中,现实往往都是残酷的啊。

张巡饱读诗书,难道不知道吃人是不道德的吗?

他当然知道,可他没得选啊,外无援军、内无粮草,他能怎么办呢?放弃睢阳,逃往南方,然后死伤更多的黎明百姓?

退一步就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如果我们是张巡,扪心自问,我们能退吗?

不能啊,战死沙场也罢,因为吃人遭世人唾弃也罢,就是不能退啊。所有的压力都让我一个人抗吧,所有的罪都让我一个人担吧。

我相信再过千年,辱骂我的言论依旧不会停止,但我只愿用我一已之力,保求未来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我不敢奢求大家来夸赞我,我只想大家在看待我的时候,能够将我一分为二,功是功,过是过,说我功大于过,我的牙齿就没有白碎,我的命就没有白死,如此而已。

身上若无千斤担,谁愿拿命赌明天。我肩上的责任又岂止千斤、万斤!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喜欢历史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梁山微木说历史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笔者将以史实为依据,用类似小说的形式,将《资治通鉴》这本书中所记载的,1300多年的历史书写下来。

其它回答:






user avatar   albert-ale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常人的感动愤怒与恐惧都是廉价的。别看现在一堆人带入到睢阳百姓视角恨不得绑着张巡去投降请功。他们真穿越回去活在睢阳城后的广大江淮地界,估计还巴不得把自己儿女送去给张巡吃了,只要他能守住睢阳。

毕竟,安史之乱被叛军蹂躏过的的地方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贵乎这些袖手论道坐谈性理的小资们不知道是否真有有没有这种“给时间以文明”的觉悟而把自家性命献祭了,反正睢阳军民确实没兴趣,毁家纾难不是说着玩的,人家没读过书的平头百姓比贵乎动辄985毕业的高材生们更知道什么叫家国天下这四个字的背后不是什么洗脑出来的迂腐道德而是切切实实的自身根本利益所在。

顺便,谁说安史叛军不吃人了?读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么,知道颜杲卿咋死的不,真以为安史叛军是啥王师了?一群小清新,活该每天活在被迫害的恐惧中而不能自拔。

PS:战争起因是狗咬狗又如何?官军残暴不逊叛军又如何?

事实是,睢阳保护住的江淮人民起码能正常生活安养性命,官军总不能主动去抢一圈吧?

被叛军攻占的地方先被叛军轮一次,再被回鹘抢一次,最后还得被官军捡个漏。

作为几千万江淮人,倘若你们有的选,你们希望张巡守不守睢阳?假如你是长安人,你希望不希望有人拿出张巡的作风死磕叛军守住潼关?

不过也不好说,比如爱惜人民生命的我大宋天子们,总会做出些让小清新非常感动的充满人性光辉的抉择。。。


user avatar   wu-yi-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这样下去,我建议知乎的历史话题改为喊口号大赛好了,一言不合就高唱一曲正气歌来压人,要不以后看谁背的诗词多,谁的历史问题就回答的有道理,吼不吼啊?我这篇答案是要为张巡说几句话的,但是你们动不动就上升到什么民族高度,真是要让人犯尴尬症啊,以为这是轩辕剑的最新剧本?不说别的,哥舒翰他老人家的意见征求过吗?回纥人民感到非常受伤。

我们就说汉人吧,王夫之这一辈子民族斗争的弦绷的紧不紧?他总不是你们眼中的什么键盘侠小清新,精神少数民族吧?他评判这件事的时候就批判张巡,说:“无论城之存亡也,无论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人家非常清楚围城时的这种“人相食”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也就是唐朝那个时候民间笔记还不发达,只能依靠官方史书上的高调,所以能给你们想像的空间,把吃人弄成是一场双方自愿的狂欢。多看看晚近时期围城战留下的一手记载,看看固守战到底是怎样的,看看在这样的场景下,城内和城外都是怎样的心理状态;在饥饿中,军民的关系是怎么互动演进的。连这些都做不到基本了解,而动辄高谈阔论,慷他人之慨,我也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小清新了。所以,咱们看一下一千多年前的睢阳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好不好?

先看一下关于食人事件的一手记载吧。旧唐书什么“人心终不离变”的鸡汤我们就不灌了,那里面的干货记载是“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新唐书说的则是“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很明显,这中间的共同点是,睢阳完全断粮有一个“既尽”的时间点,之后军人才开始主动食人。有一点需要注意:在围城战中,职业军人永远处于食物链统治地位,如果军人的粮食已经到了“既尽”的地步,那么,平民的大规模饥饿状况产生,更应该在这时间点之前!无论大家认为张巡是民族英雄还是杀人魔王,大概都不会认为他是在睢阳防御战中,把城中百姓的性命和军人同等看待的圣母型角色吧?

好,现在我们来考证一下这个“既尽”的时间点。关于城中粮食的情况,第一手资料是张巡部将南霁云的自述,在他突围而出,向贺兰进明求援时,有这样的交代:

霽雲慷慨,泣且語曰:「霽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矣!霽雲雖欲獨食,且不下嚥,大夫坐擁強兵,觀睢陽陷沒,曾無分災救患之意,豈忠臣義士之所為乎!」因嚙落一指以示進明,曰:「霽雲既不能達主將之意,請留一指以示信歸報。」座中往往為泣下。

《资治通鉴》将南霁云求助之事系于八月,而睢阳陷落是该年的十月九日。按照南霁云说话的场景,显然只可能夸大,而不可能把城中饥饿的情况往好里说。那么,则睢阳开始饥饿的时间最早也应该是七月初,而且这里所谓的“睢阳之人”,很明显指的是平民,那么对于军人来说,“既尽”的时间段只会更晚。因为《新唐书》明确记载军人是“初杀马食”,如果七月初他们就开始饥饿,那么在八月显然是无力支持南霁云的这次整整带了五十匹马的求援行动的。

经过论证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军人“既尽”的时间点跟南霁云求救的时间基本是前后脚,也就是一直到城破,满打满算,最多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而此时城中有多少军人呢?准确地说,是一千多人。

將士人廩米日一合,雜以茶紙、樹皮為食,而賊糧運通,兵敗復征。睢陽將士死不加益,諸軍饋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饑病不堪鬥,遂為賊所圍,張巡乃修守具以拒之。

这是资治通鉴系于七月的记载,当时军人的存粮已经需要精打细算的供给,但还未完全断粮,平民则很可能已经系于完全饥饿的境地,和我们上面的分析完全符合。而开始吃人,无论参照哪种记载,至少都是南霁云求救之后的事情了。而南霁云也仅仅带回来了一千多人而已,加上城中还剩的六百到八百人,士卒依然是一千大几百人左右,绝不会超过两千人。

睢陽士卒死傷之餘,才六百人,張巡、許遠分城而守之,巡守東北,遠守西南,與士卒同食茶紙,不復下城。賊士攻城者,巡以逆順說之,往往棄賊來降,為巡死戰,前後二百餘人。
……
與城使廉坦同將步騎三千人,閏月,戊申夜,冒圍,且戰且行,至城下,大戰,壞賊營,死傷之外,僅得千人入城。

那么问题来了,不到两千人,这么多人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吃掉三万人,度之常理,这样的剧情未免过于惊悚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南霁云除了带回了一千张嘴,也是带回了粮食的,“驱贼牛数百入”。无论如何,吃人显然是张巡的最后底线,在没有可用之粮之前绝不会开始屠杀,那么开始食人的时间,则还要进一步缩减。真正吃人的时间越短,这个“三万人”的定额就愈加可疑。

当然,一千多人在不到六十天内吃掉三万人,加上数百头牛,如果都是精壮成人的话,本身是可以接受的数字。但问题是,睢阳城破时,唐军士兵已经完全失去了正常战斗力,“癸丑,賊登城,將士病,不能戰”。既然都大开杀戒吃人了,说这病是饿的,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城中在军人开始吃人或更早时,已经爆发瘟疫了。这并不是随便的猜测,而是围城战后期非常普遍的情况。而这三万百姓中,不少死于瘟疫,或者军人尚未完全绝粮,而平民已陷入饥饿时的那段混乱时期,死于“人相食”之中。张巡和城中军人吃的,集中在攻城战晚期,而且一开始可能只是食用尸体,后来才开始系统屠杀民众食用,由于城池很快陷落,这个数目并不占三万人中的多数。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要为张巡辩解什么,吃人多还是吃人少,其实并不改变睢阳食人事件是一场残忍的人道主义大灾难的性质。但问题在于,在我们的历史长河里,这样的人道主义大灾难,实在是太多太多,不可胜数,让人麻木不仁。仅仅同样在《资治通鉴》的唐书中,“吃人”的记载就随处可见:

悉焚揚州廬舍,盡驅丁壯及婦女渡江,殺老弱以充食。
……
賊買人於官軍以為糧。官軍或執山寨之民鬻之。人值數百緡,以肥瘠論價。
……
官軍掠人,詣肆賣之。驅、縛、屠、割如羊豕,訖無一聲。積骸流血滿於坊市。
……
不耕稼,專以剽掠為資,啖人為糧。

我就不继续往下引了。事实上,在一千多年前,睢阳城中真实的情况,只会比史书上潦草的几个字的记载残酷百倍。看似张巡的军队没有吃掉全部三万人,好像减弱了事件的残酷性,事实上,那不是一蹴而就的,三万人马上通过流水线变成了粮食那么轻松写意的事。那是长时间的煎熬、折磨,是人性的逐渐崩塌。从一开始睢阳军民共享存粮,倾力抗敌,到粮食缩减,只能保证军人的供应,再到百姓间开始相食,到瘟疫传播,再到饥饿的军人开始食用尸体,然后也被传播,一直到最后军人针对百姓的定向屠杀与食用……这是一条走向人间地狱的血路。

睢阳城中的百姓在整个事件中是失语的,我特地参考了笔记小说发达的明清时期的记载,才能旁证围城战后期的一般规律,补全睢阳之围记载里缺失的环节。譬如李自成的开封之围中,也基本遵循着百姓相食-军人吃百姓-军人相食这样的一般规律。不过,证明他们并不都是成为军人盘中餐,而是很多死于自己的饥饿与瘟疫,以及百姓间的相食,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毕竟,无论是什么样的结局,他们都是永远的牺牲品。

当然,历代都有无数人为他们鸣冤。只不过在当时,朝野之所以有反对张巡的声浪,将食人事件夸张为骇人听闻的屠杀三万人食用,倒并非完全是多么仗义执言,多么在意平民百姓的生命。张巡之前和虢王李巨等勋贵就因为将士表功问题而爆发冲突,在权贵圈中形象不佳。他自己为了守护一个腐朽的王朝殉身后,自己还作为一个标签,一个木偶,成为朝廷上脑满肠肥的人们党争的工具,读史到这里,让人感觉必须得捏着鼻子,要不然会恶心至极。

不过,这批想把张巡搞臭的权贵裹挟着一些正义感朴素的清流,倒也确实算师出有名。毕竟无论人多人少,吃人的事毕竟发生了。即使是当时为张巡辩护的两股最强的力量,也都难以直接为张巡屠杀百姓食肉的恶行本身开脱。李翰拿“这不是他的本心”来进行辩解,本来就已经有些乏力,而韩愈更是回避了吃人的问题本身。“古今道德观不同”并不是万能的法则,不用引用儒家经典来说明这一行为的恶劣,能让辩才无碍的韩愈在文章中如此虚弱的回避主要论点,本身就说明了传统道德在这一事件的威慑性。

当然,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从上面基于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张巡是在穷途末路之际冒了天下之大不韪,而且作恶规模并没有史书记载的那么骇人,除开这些污点之外,他的勇气、责任感、忠诚,终究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尊敬。我们可以从史料角度论证,他并没有长期大规模屠杀平民供军队食用,也可以从技术角度上对他提出一些批评(比如没有像明末开封之围的守将一样及时遣散妇孺,反而屠杀他们),但是这终究都是细枝末节了。在把视线聚焦在这位忠诚勇敢,在极端场景下私德有亏的优秀将领的同时,也许我们也该稍微投一点目光,在那些同时代的平民身上?毕竟,那是我们更有可能成为的那一类人。

叛军最终进入睢阳城时,城中只有四百名平民。没有任何叛军屠城或平民反抗的记载,大概最终是做了叛军的顺民了。之前尹子奇曾两次撤去对睢阳的围困,平民有充足机会逃亡,因此可以说,最后留在睢阳与张巡一起坚守的,基本是对他非常信任的人。这四百人在这几个月来的互相杀戮中获得了什么感受,我们已不得而知。他们是之后又被唐王朝的军队重新接收,得以在病床上善终,还是在新的战乱中成为两脚羊?我们不得而知,他们就像所有百姓一样,成为一个证明上位者仁慈或残暴的符号,永远消失在史书的缝隙中。

而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在张巡守睢阳的同时,有一条不太起眼的记载。那是睢阳陷落前的一个月,战事最为残酷之时。之前,唐军决定联合回纥,在西线展开一次反攻。面对异族使者,唐肃宗做了这样的承诺:

初,上欲速得京師,與回紇約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于是,在睢阳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与血肉饲喂守城的军人,为了挡住叛军推进的步伐时,同样是李唐王朝的子民,另一大批平民的命运,就这样被皇帝的一句话,被轻飘飘地划到了凶狠的异族那一边。

你看,历史原来自己会说话呢。


user avatar   zhao-g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1.脱离时代特点而谈道德要求是耍流氓

每个历史时期有当时的道德。只要是较为稳定的时代,这个道德就是最符合那个时代的生产力等社会基础的。道德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时代。在今天,你去搞三纲五常,那是愚昧;在千年前,你去五讲四美三热爱,那估计离亡国灭族都不远了。所以,以千年后的道德去要求千年前的人,那是对历史的无知。而张巡所做的行为,是符合那个时代的道德标准的。

2.脱离整体去谈局部是耍流氓

有个话题曾经讨论过汪精卫的伪政权到底有没有价值,其中重要的论据就是汪伪政府保障了敌占区的稳定,作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缓冲,减少了敌占区的国民伤亡。这个观点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了整体去谈局部了。要知道,敌占区的伤亡减小,其代价就是日本更加顺利的解决了后顾之忧,从而给抗战区更大的伤害。从局部来说,汪伪政府确实减少了人民所受伤害;从大局而言,中国人受到的伤害更重了。张巡当时的睢阳也是这种情况。

安史之乱是一个由野蛮落后的军阀集团对相对文明富庶的大唐王朝挑起的战争,无论从国家的统一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百姓的安居乐业来说,安史集团都是落后、非正义的。这种情况下,对整个大唐帝国而言,对安史集团的妥协,都是对整个国家和百姓的不负责;而睢阳局部的牺牲,换来对整个东南地区的保障,为唐朝正面政府军争取了重要的时间,对整个战局影响重大。也就是说,睢阳军民的巨大牺牲,换来的是整个大唐伤亡的减少,整个战局向有利方向的转进。所以,这个牺牲的意义是重大的。而离开整个战局去单纯谈睢阳,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3.脱离当事人诉求去谈价值观是耍流氓

睢阳的军民当时是什么情况?“人知将死,而莫有畔者”(《新唐书》),“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旧唐书》)。也就是说,当时的睢阳的军民是死心塌地跟着张巡守城的。我估计有人会怀疑史书是不是为这位大唐功臣美化。如果有人这么质疑,可以看一些基本的战争情况描述。睢阳军民在围城期间,仅靠孤军硬是撑了数月,大小四百余战,毙敌十二万人。这种战果可能是仅靠强令约束而非同心协力死战得来的吗?也就是说,当时睢阳军民是绝对忠于唐王室,绝对信服张巡的,正因如此,才在一场几乎必败必亡的战斗中死战到最后,从四万户人家打到四百余人。这种战果就是万众一心的最好证据!睢阳军民在大局面前不怕牺牲,求仁取义,事后还得被人指指点点一副替他们做主的模样吗?

实际上,这种情况后世依然经历了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战时期的多次围城战。死守面临的是伤亡殆尽甚至城破后的屠城;投降作顺民则很容易被保全,至少伤亡远不会这么大。那么,该怎么做?历史已经给了很明确的答案了。

最后,以《正气歌》怀念张巡这位时代的英雄:“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user avatar   chen-ying-n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有一个人,以7000余人,力战几十万叛军,保住大唐半壁江山,为郭子仪争取到了宝贵的10个月时间,为朝廷守住了至关重要的粮税之地,他能否称得上大唐的护国英雄?

这时候估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说:当然称得上!

如果还是这个人,为了抵挡几十万叛军南下,神招频出,计谋用尽,最终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亲手杀死爱妾,吃光满城4万百姓,你还认为他是英雄吗?

这时候估计很多人会感到震惊和犹豫了。

这就是当时大唐朝廷面临的困境。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朝廷论功行赏,大臣们议论张巡功过。

有人说张巡以一己之力,击碎了叛军南下的计划,为朝廷收复长安、洛阳争取到了最宝贵的战略时间,让东南的粮食和赋税得以源源不断的供给中央,这是再造社稷的不世之功。

有人说张巡为了守住睢阳,竟然大开杀戒,吃了满城百姓,与禽兽无异,简直不是人。

唐肃宗看着满朝文武争论不休,起身望向人声鼎沸的东南方,一时间,思绪乱涌,让他迟迟无法下定主意。

直到李翰亲自为张巡作传,记载下了他传奇的一生,唐肃宗看完感叹不已,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并授其子官职,朝廷关于张巡的争论才渐渐平息。

张巡本是文官,从小博览群书,开元年间进士,道德人伦的书籍,他是读过的,所以不是很多人猜测的那样——张巡没有文化,没有基本道德人伦观念。

他在清河当县令的时候,政绩优良,爱民如子,对有困难找他帮助的人,全都倾囊相授毫无吝啬,所以也不是很多人猜测的那样——张巡对老百姓没有感情。

由于任期内好评如潮,张巡被招回长安,当时正是奸臣杨国忠当道,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一定会得到重用,他坚持不肯,再度被下放地方,所以更不是很多人猜测的那样——张巡为了一己功名。

“安史之乱”爆发后,面对声势浩大的叛军,他先是坚守雍丘,大败敌军,坚持到雍丘实在守不住的时候,他主动放弃雍丘退守宁陵。

在宁陵再度大败敌军之后,他并没有死守宁陵,而是选择合兵睢阳,与睢阳太守许远一起扼守住叛军南下的必经之地睢阳,所以,这又推翻了很多人的怀疑——张巡不懂变通。

坚守睢阳期间,他先是抓出军中叛徒,保证队伍纯洁性;随后领兵出城袭扰,提升守城将士的士气;继而在敌军收麦子的时候,反复击鼓影响敌军判断,最后趁敌军疲劳的时候,直捣大营,斩将拔旗。

守城10个月期间,张巡用上了《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中几乎所有能用的计谋,被当时的将领普遍认可为有超一流的军事才能,还被选入了武庙,这也推翻了很多人的怀疑——张巡用兵能力不行。

之所以事情最后还是发展到了吃人的境地,是因为张巡在坚守了长达7个月之后,竟然没有等来朝廷的半个援军!

最开始,将士们饿了还能吃树皮和纸,后来就开始吃麻雀老鼠以及铠甲弓箭上的皮子,最后终于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吃了,士兵们拉不开弓,举不起刀,眼看敌人就快要破城而入,东南半壁江山也将会沦为叛军之手,在这种绝境之下,张巡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杀死自己的爱妾,强令官兵吃下。

无论是《新唐书》《旧唐书》还是《资治通鉴》中,都白纸黑字写着“爱妾”两字,那些说张巡无情的人,也许从没想过,如果不是恰逢战火纷飞的年代,张巡可能牵着爱妾的手花前月下,低低切切,在无数个温柔浪漫的夜里吟诗作对。

可历史没有如果,张巡在危难之际,选择让自己的爱妾当了第一个牺牲品。

看着张巡表明了誓死抵抗的决心,许远也杀掉了自己的仆奴当军粮,可士兵众多,完全不够分,吃完主帅的家人后,他们只能对城中的老弱妇孺下手,短短数月之间,睢阳城中的四万余人,被吃得只剩下四百活人。

城破当日,张巡向西方叩拜说:我已用尽计谋,可孤城实在守不住了,臣活着不能报答陛下,死后一定变成厉鬼杀贼!

城破之后,叛军主将尹子琦看见睢阳城中的惨烈场景,惊得一时失神。

他十分敬佩张巡的英雄气概,询问道:“你督战时,大声呼喊,眼眶破裂血流满面,牙也咬碎,何至于此?”

张巡道:“我要用正气消灭逆贼,只是力不从心而已。”尹子琦发怒,用刀撬开他的嘴,发现只剩三四颗牙齿。张巡骂着说:“我为君父而死,你投靠叛贼,乃是猪狗,怎能长久!”尹子琦佩服他的气节,想要释放他。

身旁的人说:“他是正气冲天之人,怎能为我所用?而且他得军心,不可留。”尹子琦于是以刀胁迫张巡投降,张巡誓死不降,最终,身死魂灭。

张巡死后第三天,朝廷的援军终于到达,第七天,朝廷收复睢阳,第十天,朝廷收复洛阳。

只是这些消息,张巡永远都看不到了,在他死前的那一刻,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一定还是,睢阳失守后,东南半壁江山不保,千里焦土,生灵涂炭,他是在不甘和愤怒中死去的。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为什么张巡苦等了10个月等不来援军,在他死后的第三天援军就光速到达?而且还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

这只能说明——当时的朝廷里,有人不希望他活。

死去的烈士和活着的英雄,其实人们往往更希望看到的是第一个。

在当时的格局下,各方都在丢城失地,唯独张巡以数十倍劣势兵力打出了惊人的战绩,这凸显了大唐其他将士的无能,而且,张巡保住了东南半壁江山,功劳实在太大,如果带着如此军功活着走入朝堂,如何安置也是难以抉择的问题。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已经有了一个守护神郭子仪,如果再多出一个守护神张巡,朝廷也将陷入异常艰难的境地。

这可能就是朝廷一定要等到张巡死后才肯出兵援助的真实原因吧。

很多人谈到张巡,只知道他是一个功劳奇大的“吃人恶魔”,当初的唐肃宗同样也是,可是当他看完李翰写的《张巡传》后,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但比起张巡这样舍弃名利,甘心留千古骂名下无间地狱,那些又都算不了什么。

细想起来,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肯定读过张巡的故事,因为他在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中塑造了一个与张巡类似的角色——章北海。

作为第二部中与罗辑齐名的第二主角,他用世人完全不能理解的手段去延续着人类文明。

他看到了人类与三体战争的必败结局,为此隐瞒了所有人而孤独地走下去,他伪装必胜信念,刺杀军中要员使舰队发动机向无工质发展,提出冬眠计划,劫持“自然选择”号太空舰,所有人骂他是人类的叛徒。

他却笑着说:“我想为人类文明保留一颗种子。”

在最后的黑暗战役中,当人类的舰队能源有限,必须杀死同伴,保留火种时,他又一次站了出来:

“孩子们,这事就由我来做吧。”

“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是吗?“东方延绪大声说。

“从成为军人的那一刻起,我就准备好了去任何地方。”

最终舰队只留下一艘宇宙飞船,带着人类的希望飘向宇宙深处,幸存者在大战爆发的原地构建了一处太空陵墓,在这里,为黑暗战役中的全体死难者举行了葬礼。

同样的道理,那些“安史之乱”中的幸存者们,他们为张巡修建的祠堂,又何尝不是祭奠张巡甘愿下地狱的太空陵墓。


原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枫冷慕诗”。

这是原文链接,大家喜欢可以关注下。

吃掉睢阳满城百姓,保住大唐半壁江山,他是英雄还是魔王?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争过程中的食人悲剧,只是迫不得已情况下的极端现象。定要将【张巡】和【吃人】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而探讨“吃人应不应该、正不正义”,还是以此行为瑕疵来否定英雄本身,实为对这位千古英雄、无双名将的污名化。

雍丘-睢阳之战中,唐军守将张巡指挥由乡兵和百姓精壮组成的兵马数千人,多次以少胜多,两年内大小战四百余次,累计歼灭安史叛军十二万,为唐朝保住东南半壁江山,终能平定叛乱,立下决定性功劳。以如此奇迹战绩,张巡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最出色的守城名将之一。睢阳保卫战也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城市机动防卫战的经典之作。

然而,此战极为惨烈,因守军粮尽,最后以人为食,城中百姓几乎死伤殆尽,因此关于张巡功罪的争议,从当时到后世一直不断。

张巡苦战孤城,而唐朝援军迟迟不至的原因很简单,便是此前唐肃宗李亨为了激励人心,塑造典型,张巡已经被从战前的一个小县令,一路升到了“御史中丞,河南节度副使”,说句不好听的,朝廷在官爵名位如此慷慨,就是把他当烈士来追封的。谁都不愿意张巡真带着这样甚至必然进一步的加官进爵,以及护国英雄的光环,活着进入帝国朝堂。

绝大多数朝堂高官乃至平乱前线将领,其实都巴不得张巡赶快去死,去当烈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其一;立下如此大功的英雄若是活了下来,难以安置,会给朝堂激烈的政治斗争增加变数,所谓“搅乱朝局”,是其二。

所以唐朝各路援军迟迟不至,偏生最后张巡城破身死仅仅三日后,援军就到了。而且唐军七日后就能收复睢阳,一个月后坐拥十余万大军的叛将头目尹子琦就兵败身死。——真是之前的帝国军队没有能力救睢阳么?

正因为睢阳之战意义太过重大,张巡一众英雄表现太过杰出,所以反而印衬得朝堂上禄禄诸公何等无能,逗留不进勾心斗角的前线将领又何等误国,所以睢阳守卫战最后时刻的不得已悲剧,才在这些掌握话语权的道貌岸然之辈的声嘶力竭中,千百倍放大了。生生造出一个「张巡杀尽城内三万人以饱餐」的超大气球。

事实上,睢阳城几万民众,绝大多数的都是在困饿交集中死去的,和古代任何一场大灾荒或长久围城战中,民众的死法一般无二。最后所剩的数百守军是在茶纸、树皮吃尽的情况下吃军马,马吃完了罗雀掘鼠,雀鼠又尽时方有食人之举,而那时苟延残喘的寥寥数百民众……其实也一样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靠着如此“不忍言事”才撑下去的罢了。甚至唐朝朝堂当时公开争论的,也仅是「损数百人以全天下」,是否该当。否则,难以服天下人心!

战事粮食紧张时,首先肯定要保证有战斗力人员的供应,其余只能听凭天命。甚至直到20世纪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时也是如此:近三年围城战一共造成150万民众死于饥饿和炮火,后期一样出现了人相食惨剧,这还是在远比古代发达的现代生产力的维持下。

因此在这样残酷的生存竞择中,若主帅的小妾和仆役也在优先供应下得以维系生存,必然会遭致守城将士的不满。——所以张巡才会有杀妾以安军心的极端举动。张巡杀妾、许远杀仆,从现代人道主义角度当可批评或严厉批评,但确实唐律奴婢等同于畜产。

何况【吃人】这个行为本身,其实在古代也远没有现代人想象得那么严重,那么反人类。广大根本不会留下名字的灾荒年“易子而食”的古代普通民众,仅仅是努力挣扎着想要活下去罢了,难道那些不用吃人以充饥的鱼肉百姓的达官贵人们,道德水准反而更高?

根据历史记载,安史叛军行径残暴,其所经之处,必将城内百姓衣物财产搜刮一空,强迫精壮男子为苦力,妇女皆被奸淫,老弱病幼直接杀死,挑在刀槊之上为取乐。

短短五年,唐王朝的人口从安史之乱前的五千二百余万,锐减到不足一千七百万,损失近三千六百万,也就是三分之二的帝国子民,从此变成一串数字,消失了……

整个曾经何等繁华的河南中原地区,变成了豺狼所号、人烟断绝的无人区。多少百姓逃奔睢阳遮蔽的江淮地区避难,但求一时偷生。

安史叛军或者用不着自己吃人,那是因为他们早已经将所经之地民众都掠夺殆尽,将百姓们的生活必须都摧毁无遗,他们攻到哪里,便将战火和灾难都带到那里。到那时百姓们要么去死,要么吃人,还有别的选择么?

一些现代人享受着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的成果,一脸不屑和鄙夷「如果吃人才能延续下去的国家文明民族,就让他灭亡好了」,何等轻松写意,又何等——数典忘祖。

除了被过分夸大渲染的食人悲剧,《张巡传》中有一个反不为人注意的关键点,张巡并不是和历史上常见的某类人物那样,觉得自己成就了忠臣义士美名,一死以报君王,欣慰死去的;而是憾恨自己终究没有守住城池,没有成功守护江淮千万生灵,悲愤死去的。甚至因此苛责没有守住自己防区,导致城池陷落的老搭档许远是“误国家事”。三天后援军终于来了,七天后睢阳便被收复,十天后东都洛阳也被收复,数年后乱事终于被平息。可这些是困守孤城的张巡可能知道的么?

【城陷,贼所入自远分。尹子琦分郡部曲各一方,巡及将校三十余皆割心剖肌,惨毒备尽,而远与麾下无伤。巡临命叹曰:‘嗟乎,人有可恨者!’贼曰:‘公恨我乎?’答曰:‘恨远心不可得,误国家事,若死有知,当不赦于地下。】

张巡所能想象的景象,是叛军从此可以长驱直入,肆无忌惮在大唐一切疆土肆虐,每座城池都变为如睢阳一般的人间地狱,付出了一切可能付出的代价,最后还是一场空,何其不甘啊!所以将张巡理解成为一己之功名、对封建君主效忠而不惜一切的愚忠之辈,沽名钓誉之徒,正是对这位千古英雄的最大误读。若说张巡有负于他的妾侍,理应受到惩罚,城破身死时那种彻底绝望的剐心之痛,早已残酷惩加于其身心了。——后人又何必再多苛责?

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正是一群千古英雄,他们指挥数千新兵两年四百战,累计杀敌十二万,不但为唐王朝力保东南半壁财赋之地,更护佑了江淮以南千百万百姓。

他们并不是为某个王朝的统治者去殉死,而是为了守护大多数人的家园不被侵害,捍卫身后千万百姓安宁生活,才在胡骑铁蹄中,叛军刀锋下,竭尽所能想要力挽天倾。

如此一个英雄群体在生死绝境中,捍卫和守护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昌隆的文明,共同谱就一曲浩气长歌。

似张巡这般大唐无双之名将,声雄百代之国士,困守孤城不抛弃不放弃,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坚持到最后时刻,不屈殉国,配得起所有身后褒荣美誉,后世一切赞美景仰,可惜因为绝境之中一点无奈事,被当时后世各种非议。虽然唐朝朝廷终于还是给了身后褒奖,赠封大都督,绘像凌烟阁,却被后世许多彬彬君子乃至今日网络键盘侠们站在道德高度横加批判,只能说乡愿者国之大贼

然而,张巡的牺牲和付出,保卫了千百万江淮百姓,进而是整个大唐天下的广大民众,不至于落到睢阳这种地狱惨景,堪称浩气长存一代伟人。

文天祥在千古史诗《正气歌》中将张巡和众多华夏民族伟大英雄同列: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无数为张巡所保护的江淮百姓没有忘记他的功勋,千百年来代代耳口相传下去,张巡的祠堂始终立于睢阳(今河南商丘),安享着后人香火,作为当地最重要名胜,至今完好如新。

睢阳(商丘)张巡祠:

不止是在当时战火缤纷的睢阳、邓州、河东(今山西芮城)、真源(今河南鹿邑)等地,甚至远及江苏无锡,福建莆田,江西鄱阳这些地方,都自发地建起了张王庙,精忠祠,张中丞祠,

张巡被老百姓奉为神灵,尊为“旻天大帝”,对他的崇拜和祭祀一直延续至今。

鄱阳张王庙:
无锡惠山张中丞祠:张巡和身侧的许远像。

这绝不是光凭那些鼓吹臣子愚忠的封建统治者所能做到的,他们曾经大力提倡而被后人废弃的庙宇千年以来不知尚有多少,而正是千百年来万众人心所向的结果。

一如张中丞祠的上下八字:旻天大帝,荫被南天!

相关回答: 狐狸晨曦:历史上的逆天的军事行为:张巡守睢阳。


user avatar   shu-zhong-xiao-bai-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被吃的百姓有权利骂他

被吃的百姓的亲人有权利骂他

唯独我们这些汉人后代没权利去对他这一行为指指点点。

因为当时吃人对于他和国家而言,是最优解

否则五胡乱华重演,被吃的汉人千千万万(这里是指真吃,那些胡民是把汉民当口粮看待)

他所面对的情况和汉民族内部争斗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面对战败所面临的损失不一样(汉民族当口粮),为将者所需要的牺牲也不一样,张巡则是牺牲了人性

举个例子:解放战争的时候,如果国军或共军守城守到吃人民了,不管输赢如何,都会被后人唾弃。因为你战败后,你和你背后的利益集团所面临的损失远远达不到需要你牺牲掉自己的人性来获取胜利


user avatar   body-some-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回答问题的时候,还是清一色的满清论调——张巡是恶魔,国家不必守卫,活命至上,吃人是中华陋习云云。不过最近满清论调也遭到了官方的打击,各级大V也纷纷表态,现在再读我的回答,已经没什么新意了,唯当时,这个回答是仅有的反满回答,也是仅有被满清势力谩骂的回答。


所以,对于满清势力,你不必害怕,这不朽的中华,还会被满清所淹没么?


>>>>>正文



张睢阳代表了中华永久不灭的灵魂,千百年来为人歌颂为人敬仰,虽然你喜欢标新立异来表达你的机灵,但是你不能用无知去污蔑真正的英雄。张睢阳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中华英雄,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英雄,就没有我们中华文明的光辉和荣耀。

1. 睢阳的背景
-------------------------------------------------
安史之乱和薛刚徐敬业反唐的叛乱不同,其不同是因为安史之乱叛乱军是突厥和吐蕃等夷狄组成,这是一场夷狄企图推翻汉人政权,统治奴役中华的一场战乱。

如果没有张巡的誓死抵抗,安史之乱将直接导致另一次5胡乱华。没有睢阳抵挡住叛军,整个江淮就会沦丧于夷狄,丧失了江淮富饶地区,大唐帝国将无法调集军资;没有睢阳抵挡并牵引住叛军,大唐帝国将没有时间调集镇压军队,而按照叛军迅猛的军势,整个中华都将沦落突厥和吐蕃。



2. 为什么吃人
-------------------------------------------------
吃人的,不仅仅是张睢阳,5胡乱华的时候,胡羯将汉女当军粮,走到哪里杀到哪里吃到哪里。和夷狄战争本来就是屠戮生命悲剧,为了捍卫文明,就必须有比野蛮更坚强的意志。

城破张睢阳以死殉节,丝毫没有辜负被吃的百姓。而张睢阳凭自己绝死的意志,虽然牺牲了数万居民,但成功的阻止了另一个5胡乱华的悲剧,并换回了民族的生存。张巡之前(五胡乱华)和之后(女真、蒙古、通古斯、满洲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次次证明了,张巡当时付出的是最小的代价。

小清新眼看到的是吃人,但吃人的背景是一种绝望的玉碎之决心。取胜毫无希望,但是誓死也不屈服于夷狄之决心和意志。

如果说这是儒家所赞美的忠,那么这忠诚——
1、为百姓苍生
2、为国家社稷
3、也为代表天下的君王,
愚不愚,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没有这样的愚忠,中华的文明就不会延续至今。


3. 张巡是汉人的意志和灵魂
-------------------------------------------------
李唐是关陇贵族集团代言人,而张巡在睢阳守卫战之前,并不属于关陇集团,因此他在李唐的帝国中,也并不在重要的位置上。

如果按照现在的权利和责任来分析,张巡并没有必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李唐帝国,正如答案排前位的说法一样,换谁谁统治都是一样统治。是李家的天下还是杨家的天下,大部分人其实都不在乎,张巡也不必在乎。

但是,张巡当时面临的问题不是亡国,而是亡天下。这个天下,是中华经过300年的地狱般的颠簸流离辗转反侧,终于重新掌握了的天下,期间多少罄竹难书的血泪和无尽的屈辱!

面对突厥和西藩的军势,张巡的抵抗,不仅仅张巡一人的力量,更是城内百姓的意志。政权国家可更可替,但是汉人的天下绝对不能再次丧失。张巡和江淮流域的百姓捍卫的不是李唐,而是中华之天下。


4. 文明在野蛮面前并不强大
-------------------------------------------------
安史之乱中,如果江淮流域一旦丧失,中华将再一次陷入五胡乱华的混乱中。中华文明很可能就会像古罗马、古印度一样,被后人在废墟上追忆,留下一片唏嘘。

突厥和西藩也就是后来的伊斯兰力量,和之前的五胡以及后来的满蒙不同,他们已经拥有了系统的宗教信仰,并拥有相当多的人数,如果让他们进入中土腹部,并成为统治民族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人口爆炸,将彻底将汉人压迫到贱民,而永无抬头之日。

在野蛮面前,牺牲了3万百姓,,,但是对比古罗马的灰飞烟灭,你就知道张巡和张巡所代表的意志对中华来说,有多少重要了。


5. 最后
本来行文至此,就可以结束了。但是评论出现了如此多的妖孽,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贴一张文天祥的『正气歌』以镇腥臊!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在正气歌中叙述了对抗夷狄的英雄人物,对抗邪恶势力的正义,个个都代表了汉人追求道义的执着,其中就有张睢阳为抗击夷狄咬碎自己牙齿的典故。被歌颂的也不仅仅是张巡,也包括支持张巡的睢阳百姓。正因为有这样浩然正气和永不屈服的意志,才有中华文明之源远流长。

我们有先祖代代的光辉和荣耀,我们也有在逆境中永不屈服的意志,时穷见节才是正气之所在。

妖孽们和你贫瘠的智力一起消散吧!


user avatar   mao-zhui-zi-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办法,我们汉人有个祖传的毛病,面对入侵的异族,既不想亡国灭种,也不乐意俯首称臣,所以经常有张巡这样的人站出来,不惜抛弃人间所有道德信条也要异族死磕到底。

结果么,就是我族文明到现在生生不息。而吃人张巡也明目张胆的被绝大部分族人以英雄待之。怪谁呢?只能怪我族活得太久了吧,所以我族以对如何存下去的经验,比那些早已经走进历史书里的民族要多一些。有些虽然自称汉人,但我总觉得屁股站在安禄山尹子奇那边的觉得这些经验不民主不够人权,那也没办法哦

你们不服啊,有种去这里拆庙啊?




红脖子敬上

--------------------------------------这是史学问题辩论的分割线,不是闲得蛋疼的可以不看----------------

2016,08.26,突然发现自己被挂了,呵呵,与有荣焉。我先把挂我的图贴出来,免得到时候某些人不认账。

@Ludwig Lewis

告诉我们:安禄山的全部势力范围全在长城以内,旗下部队除少数契丹骑兵以外全是汉族,怎么个就 异族入侵了?

那么,问题来了,安禄山旗下的军队民族成分到底是什么样的?

先让我们来看基本史料:通鉴217

“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

这句话告诉我们,安禄山叛军的民族成分是复杂的。那么,这个多民族成分中,哪个民族,或者哪些民族是这十五万的主力呢?

再来看研究安史之乱的第一手资料《安禄山事迹》中,关于安禄山叛军民族成分的记载有以下三处:

1.养同罗及降奚、契丹曳落河蕃人健儿为曳落河,八千余人为假子,及家童教弓矢者百余人,以推恩信,厚其所给,皆感恩竭诚,一以当百。

2.阿布思者,九姓首领也。开元初,为默啜所破,请降附。天宝元年,朝京师,玄宗甚礼焉。布思美容貌,多才略,代为蕃首。禄山恃宠,布思不为之下。禄山因请为将,共讨契丹。虑其见害,乃率其部以叛。后为回鹘所破,禄山诱其部落降之。自是禄山精兵无敌于天下。

3.禄山专制河朔已来,七年余,蕴蓄奸谋,潜行恩惠,东至靺鞨,北及匈奴,其中契丹委任尤重,一国之柄,十得二三,行军用兵皆在掌握。

这三条史料中,只有第1条谈到安禄山的曳落河数量为八千,其余两条均没有说明具体数量。这大概就是这位先生以为“旗下部队除少数契丹骑兵以外全是汉族”的论据。

那么,历史事实真的如此简单么?

让我列举前辈著名史学家黄永年先生的一段话,以下资料引自《唐诗史料学》p135


黄先生告诉我们,第三条史料才是辨析安禄山叛军主力民族成分的最重要史料。那么,黄先生此说有没有依据呢?其实,在新唐书这部基本史料里,已经写出了安禄山叛军的主要民族来源,《新唐书安禄山传》:

广平王率师东讨,李嗣业将前军,郭子仪将中军,王思礼将后军,回纥叶护以兵从。通儒等裒兵十万阵长安中,贼皆奚,素畏回纥,既合,惊且嚣。王分精兵与嗣业合击之,守忠等大败,引而东。

这条史料的时间是是安庆绪篡位后。在这条史料之前,还有一条:既袭伪位,改载初元年,即纵乐饮酒,委政于庄而兄事之. 以张通儒、安守忠等屯长安,史思明领范阳,镇恒阳军,牛廷玠屯安阳,张志忠戍井陉,各募兵

我们可不可以说,张通儒、安守忠的十万奚兵,多是通过招募来的呢?答案肯定是不能。因为关中并非奚人的传统居住地。募兵也不可能招到很多奚人。那么这十万奚人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安禄山从河北带来的部队。

我这里还有一条史料,可以间接佐证安史叛军的主要成分,通鉴所载:

贼每破一城,城中衣服、财贿、妇人皆为所掠。男子壮者使之负担,羸、病、老、幼皆以刀槊戏杀之。

请看《辽史兵卫志》中也记载有契丹人相类似的作战方式

其打草谷家丁,备衣甲持兵,旋团为队,必先斫伐园林,然后驱掠老幼,运土木填壕堑

以此,我们可以下结论,安史之乱中前期安禄山部叛军的主力,必然是契丹与奚人无疑。

再说几句,安史之乱中所激发的民族矛盾问题。

奚与契丹为主的游牧民族军队,其维持后勤的主要方式,就是四出抢劫,这和其五胡乱华时的祖宗们是没有两样的,辽史中有明载:”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

下面我们看看,安史叛军是否比后辈们更加文明呢?请看新唐书怎么说的:

”思明兵所向,纵其下椎剽,淫夺人妻女,以是士最奋。是时,举河北悉入贼,生人赀产扫地,壮赍负,老婴则杀之,杀人以为戏。“

再看看后世耶律德光的作为,通鉴明载:

”契丹主见村落皆空,命有司发榜数百通,所在招抚百姓,然竟不禁胡骑剽掠....辛亥,契丹主将攻相州.....悉杀城中男子,驱其妇女而北,胡人掷婴孩于空中,举刃接之以为乐。"

史书斑斑所载,两者有何不同?耶律德光纵兵抄略,造成了尖锐的民族矛盾。激发了汉人强烈的反抗。哦,安禄山史思明的契丹奚军干着同样的事,有人现在还在谆谆教导我们,安史之乱的叛军都是政府军啊,本质上是河北军阀集团和李唐皇族的狗咬狗斗争啊。

双标玩得不要这么无耻啊。

顺便

@匂宫出梦

,你家的”史学公论“在这里不好使哦。


user avatar   nay-gong-chu-m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张巡为了维护大唐社稷,同安史乱军作战,死守城池,这一点是他的个人选择,饿极了没粮食去吃人也没什么可说的,在战争当中讨论人性确实没有多大必要性,也许很多人在战乱当中也会这么做。

他可以算是尽忠职守,为自己的任务战斗到了最后一息,最后付出了生命,要赞他可以。可是有些人,这么陶醉地夸起了被吃“更是城内百姓的意志”,说满城愿意为大唐殉身是什么意思?

难道谁做过民意调查,表示满城居民愿意为我唐殉死,宁可被吃吗?

有些人说“里面的人既然没有投降,那就说明他们是愿意被吃的。”

那好, 我另外来一段,李定国率领大军围攻新会之战,清军守军寡不敌众闭门守城,然后饿极了吃人,“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 最后城守住了,最后李定国被迫无功而返,大明最后一丝希望也没了。

如果不是因为大清是被鄙视的外族政权的话,恐怕今天新会大战也要高喊一番“我汉人气节”了吧?

里面的百姓也乖乖被吃了,这难道证明百姓心向大清?恐怕此处高谈民族气节的众位自己也不信吧?

不,这只是证明在战乱当中百姓没有选择,只是屠刀下的羔羊!

在这种满城被围的环境当中,城中的士兵数量和平民的数量相差不多,平民在全副武装的士兵们面前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只能成为待宰羔羊,所以他们被吃,是因为他们无力反抗,而不是他们乐意被吃!

我不是为安史洗地,我也不会骂张巡,一个在战争当中尽忠职守最后被敌军杀了的将领没什么要黑的,也没必要对古代人的道德要求太高。

可是,请千万不要说什么满城平民自愿被吃的话。为了什么理念要吃人可以,但请千万别说是为我们吃的,我们真的当不起。


另外,我再说一下,安史之乱,和五胡乱华是两个概念,本质上是河北军阀集团和李唐皇族的狗咬狗斗争而已,更扯不上什么中华亡天下,汉人衣冠不保(否则在五代的时候中华不是已经陆沉了?后唐和后晋不就是沙陀族皇帝吗?),我想这一点也是史学公认的吧?


真正要为这些死难者负责的也不是张巡,而是安史这样的军阀叛贼,还有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和整个李唐腐朽的庙堂。


如果有人不爽,评论区骂我也没用,概不奉陪。




        

相关话题

  中国军队还有哪些七爷,59一样的装备? 
  如何看待东部战区官方微博回复“丢掉幻想,准备战斗”?这代表什么信号? 
  西安市的外城城墙是什么时候拆除的? 
  历史上有哪些看着挺激烈却没死几个人的特殊战斗? 
  依正史记载,赵云并无太过出彩部分,为何倍受喜爱?PS·三国志里就只有长坂坡救了阿斗和甘夫人和斜谷之战? 
  有哪些「听着很扯淡却确有其事」的历史事件? 
  刘邦为什么可以奠定两汉四百年皇基? 
  “秦朝亡于严密秦法”这种骗文盲的说法,为什么现在还有不少人信? 
  王莽 朱温 高洋 司马炎这四个乱臣贼子综合能力怎么排? 
  如何评价《曹刿论战》,有科学道理吗?可重复验证吗? 

前一个讨论
你见过最丑的设计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为何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却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