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理解很多物理理论中的「观察者」?这是不是属于比较唯心的说法? 第1页

  

user avatar   LinkinBry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半夜睡不着,不请自来。

我争取从头说起,写一个中学水平能够看得懂的答文。太长懒得看的同学可以直接下拉到第五点。

短目录:1:电子双缝干涉实验;2:观察者效应的发现;3:观察者效应现象的物理意义;4量子擦除实验;5:观察者效应的机制;6:总结

先说结论:观察者效应揭示的问题本质,就是这个世界是遵循逻辑的。

对于量子物理的问题,应当从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说起。

  1.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在于一位先生开了个脑洞,在已知电子具有波的性质的前提下,他在想:如果让电子一个一个通过双缝装置,是否可以产生干涉图像。
    这个脑洞鸡贼的地方在于,双缝干涉的原理,是波通过双缝装置,被分成了两份,然后这两份波和自身产生干涉,形成干涉图像。
    而微观粒子除了具有波动性,还具有粒子性。那么单个电子,是否“被双缝装置分成两份”,就是关键点。
    在双缝实验中“波通过双缝”和“产生干涉图像”互为充要条件。
    做这个实验的人自己估计都不会想到,这个实验的结果,竟然是真的产生了双缝干涉图像。

    很快这个脑洞止不住之下,另一个实验就顺势被设计出来了,这个实验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探究”电子是否真的同时通过了双缝“,所以就有了以下这个实验:
  2. 观察者效应的发现
    为了探究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电子通过双缝的细节,脑洞停不下来的各位很容易就能想到一个实验,我们接下来称其为”观察实验“。
    实验装置很简单,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基础上,在双缝上各自安装一个探测器,如果电子通过其中一个缝隙,则能被仪器记录下来。脑洞先生满心以为这将能够很好的解释杨氏双缝干涉实验问题。
    万万没想到,这一探测,出了岔子:
    当实验者试图探测电子的实际路径时,实验结果发生了改变,干涉图像消失了。
    这就是观察者效应。
    接下来我先简单解释一下观察者效应的物理意义
  3. 观察者效应现象的物理意义描述
    量子物理里有一个简单的共识,就是不确定性原理。
    题外话:目前来说我要反对Ivony
    学关于不确定性原理的解释:Ivony同学解释的不确定性原理,是基于测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系统本身造成扰动,而造成测量的不准确。这种情形是客观存在
    的,也是我们早期将不确定性原理翻译成“测不准原理”的出发点之一。但是必须要说的是,不确定性原理是有着严格的数学证明的,哪怕没有测量行为造成的扰
    动,不确定性依旧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情形,就是矩阵数学中证明了动量和位置是一组不对易的量。同样的还有时间和能量。
    因而将这种扰动解释为不确定性原理的机制,是不严谨的。
    题外话结束
    不确定性原理体现在许多方面,而有一点,微观粒子的叠加态。
    简单的说,就是微观粒子如果可能存在A或B两种状态的话,那么在我们观察它之前,他是处于A和B的叠加态之中的。
    当然这对于某些非离散的状态,比如粒子的空间位置,也是成立的。
    薛定谔老人家提出著名的猫盒问题,就是试图否定这种叠加态的存在。当然我们说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这种叠加态的存在。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形态,其实就是揭示了叠加态的存在:电子可能会通过缝隙A,也可能会通过缝隙B,但是只有这个电子既通过缝隙A,又通过B的时候,才会出现双缝干涉。这种情形就是叠加态。也就是我们说的薛定谔的猫又死又活。
    而这种叠加态并不难制备,应该说叠加态才是微观粒子最普遍的状态。
    而观察者效应,说的就是我们的观察让叠加态坍缩成某种A或B的确定状态的过程。
    这个坍缩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词,在后面我会解释。

    在观察实验里,观察者效应,表现在:
    在我们观察电子的路径时,电子的路径通过缝A且通过缝B的叠加态消失,而转化为A或B的确定状态。
    而由于电子确定只通过缝A或者B,因而不会产生双缝干涉图像。
  4. 量子擦除实验
    我们接下来用这个同样脑洞大开的实验去试图解释管擦者效应。
    量子擦除实验的脑洞在于:如果我们观察了电子的路径,但是却处在一个没有人能够知道的情形——比如观察设备的输出和存储系统坏掉了,但是输入系统依旧完好的情形——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干涉图像的出现。

    而量子擦除实验的结果是振奋人心的:虽然我们的探测器在工作,但是干涉图像依旧产生了!

    量子擦除实验告诉我们:是否存在观察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察者知不知道
    或者说,严谨点的表述是,逻辑上来说,观察者有没有可能知道

    是不是感觉更唯心了?我可以先丢结论:并不是,而且恰恰相反,唯物的不行。这个我很快会解释。

    我们接下来去探究这一系列实验背后真实作用的机制。
  5. 观察者效应的机制

    先丢结论:逻辑,观察者效应机制存在于逻辑之中。
    至少基于杨氏双缝实验和其一系列的衍生实验,这个结论是十分明确的。

    我们把之前提过的几个概念都拿出来,其中会有一些有用的东西
    • 一个关键词:概率波。
    • 我们在杨氏实验中研究的叠加态,是电子的位置/路径,而电子的位置可以用概率波去描述
      最原始的杨氏双缝实验,“电子同时通过双缝”的说法,更严谨的表达是:电子的概率波同时通过双缝。
    • 观察的过程,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确定概率的过程

    就是这么一回事。观察的过程,在观察实验里,具体的说,就是:

    一开始,电子有一定概率通过缝A,也有一定概率通过缝B。而当我们的观察装置探测到电子通过缝A时,那电子就一定是通过了缝A而不可能同时通过缝B,反之亦然。


    Ivony同学提到观察会导致被观察对象的扰动,虽然不是能够从根本上去解释不确定性原理,但是用在观察者效应中是再好不过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Ivony同学提到的是观测手段对对象的扰动,而且近似于对其经典的物理状态,比如位置和动量的扰动,而这里所指的,是观测结果本身对对象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在概率上,而非某个确定的物理量。

    观察改变了电子的概率波站在空间中的分布。

    我们打一个比比方,在我们观察之前,电子可能出现的位置是一团云,概率云。中间密集,边缘稀薄。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实际就是发射了这样一朵概率云。概率云飞过双缝装置,被双缝分成两份,然后产生了自干涉,最终产生干涉图像。

    而在观察实验中,我们通过设备的观察,在设备探测到电子通过的一瞬间,我们确定了电子通过缝隙A。如果我们看得到概率云,就会发现概率云整个的体积缩小了,
    它全部出现在了缝隙A的范围之内——因为探测到电子就通过这里,缝隙A以外的地方电子出现的概率为零。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坍缩。概率云的体积坍缩了,变小了,我们可以简单的这样理解。只通过了缝隙A的概率云自然不会发生自我干涉,也就没有了干涉图像。

    而在量子擦除实验里,虽然我们观察了,但是我们依旧不知道电子会出现在什么位置。只要逻辑上不存在记录电子位置的可能性,概率云本身就不会发生坍缩。它依旧被双缝装置分成两份,分别从A和B中通过,然后自我干涉,产生干涉图像。


    观察者效应在于:我们从逻辑上排除了一部分可能性,重新确定了粒子状态的可能取值(值域),从而重新确定了概率。

    当然量子擦除实验也提示到一点:只要存在逻辑上能够获知观察结果的可能性,无论观察者本身是否利用了这种可能性,甚至是当前技术手段不能实验而仅仅存在于理论中的可能性,只要有,那么就不会产生干涉图像。
  6. 总结

    观察的行为本身,是对逻辑进行修正的概念。如果我们的观察无益于对观察的叠加态对象进行逻辑上的修正,那么观察就没有观察者效应的意义。

    因而我们说,观察者效应不是唯心的,而是严格的遵从于逻辑,是非常唯物的一种现象。

    增补 2016.4.29:我这里使用的唯心/唯物更多的是通识教育里的概念,并非是哲学术语。哲学术语里对于唯心/唯物的定义和我日常的理解是有所偏差的。

    我愿换一种表达方式:观察者效应是严格遵从一个客观的存在,并没有因人的意志去改变。

    另:指正了我关于唯心/唯物概念的Gaberber知友提到我这是比较「正统」的哥本哈根解释。这让我荣幸又惶恐,但是还是很不好意思的说,其实我一直不是很理解哥本哈根解释。我并非专业出身,整理这篇答文的时候加入了很多个人的想当然,在评论区内尤其。我一直觉得这篇答文里我提到的“观察修正逻辑”,其实大约相当于「微观现象被通过某种方式在宏观上造成影响,这里的某种方式就是观察」,不过这种拍脑袋下定义的方式很民科,大家笑过就好。

PS:对于观察者效应及其背后更根本的问题,学界应该说争议还是挺多的,无论是哥本哈根解释也好,或者后来出来的林林总总的各种假说,再到最近很热门的退相干,包括我自己在上面认同的观点,到目前为止都只能算是假说,缺乏决定性的证实,或者说是”诸多假说的一种”。

但是就观察者效应本身,这种解释目前来看是自洽的,而且并没有引入很多的其他假设。


我在正文之中并没有体现"假说”这一点,这是不严谨的,不过为了行文的流畅性,只好把这放在这里来说明了。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请参考我的这个答案:

怎样解释「薛定谔的猫」,能让一个没有高中数学基础的人理解?

事实上这种困惑很多人都会有,而我觉得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有发达的视觉。是视觉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

这种错觉就是,似乎我们可以在不影响一个东西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测量


只要看破了这一点,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也就是测量导致结果变化),便一点儿也不神秘。

试想一下,假如你没有了视觉,你将如何观察这个世界?

或者更简单一点,面前有两堆粉末,其中一堆是糖粉,而一堆是面粉,请问你如何才能知道哪堆是糖粉?

舔一下对吧,没错,舔一下,味觉就会告诉你哪个是糖粉。但是别忘了,在你舔舐的时候,将不可避免的破坏你所舔舐的那堆粉末。。

而且,你怎么能确保你没有舔舐过的粉末,也是糖粉呢?

最终,为了证明这堆粉末都是糖粉,你只能完全的摧毁它,把它吃到肚子里,,,,



事实上,大多数的测量,都会存在副作用,只不过可见光的能量实在太低,我们的视觉实在是过于敏感,光,在很多时候可以让我们无损的对一个物体进行测量。

但,这只是一个错觉,光的能量再低,也有能量,当我们把视角放到电子的尺度,光的能量将不能忽略,任何测量将不可避免的改变被测量的物体




  

相关话题

  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历史唯物主义? 
  同向的惯性需要额外的力去克服吗? 
  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 
  如何看待MIT SPARC聚变堆能量输入至少可以到10倍,理论和简单原型测试已经通过,论文即将发表? 
  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有区别吗? 
  怎么形象清晰地解释「周期 3 意味着混沌」? 
  假如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全知了,你会做什么? 
  为什么历史上很多伟人对女性有偏见,如叔本华,孔子,是由于女性本身的生理上问题还是性格上的劣性? 
  在原子结构方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哪些? 
  如何区别氦气球和氢气球? 

前一个讨论
意大利北部的伊松佐河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阿里巴巴封杀福建莆田籍客户?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