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双雄会》,B站有资源。
下面先上几张图片:
这是紫禁城里面的士兵服装,按照《出警入跸图》里面的士兵还原的,可以看出这部电影的服装非常用心。
下图是《出警入跸图》里面的明军。
接下来是大臣的服装。难得的是,影片中大臣在奏事时随身携带笏板,这在很多明代的影视剧中是见不到的。《女医明妃传》的服装是近几年还原的非常好的了,但大臣奏事的时候并没有笏板。
下图是《出警入跸图》中骑马的官员。
官员的乌纱帽也符合那个时代的样式,没有像个别电视剧一样,加上帽正。而且,老电影本身的那种质感,让人看了就有一种古画的感觉。
接下来是宫殿的内部。崇祯皇帝上方的匾额上书“九思”,这一点还原的非常良心。而且整个宫殿内部布置,显得非常淡雅,没有满清时代那种土豪金色当主色调布置风格,光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的明代影视剧了。老电影人是真的把电影当艺术品来做。
下面是影片中明代的官军服装,主要是张献忠被招安后的部队。可以看到明代的全甲重骑兵,士兵的范阳笠,藤牌,三眼铳等,这些还原的也非常好。
藤牌。
三眼铳,在这里用作迎接上级官员的仪仗礼炮。
归顺后的张献忠,穿将军铠,这凤翅盔还原的也非常好。
还有明军的旗帜,很多关于明代的影视剧,明军的旗帜就是一面旗子上面写着一个“明”字。而这部电影,连行军的白虎旗,还有青龙旗等等都还原出来了。很难得啊,在其他的电影里面,没有看到这一点。
官员出巡,发布的禁令。连这个细节都体现出来了。
还有官员仪仗的乐队。
这部老电影是1984年拍摄的,陈怀皑导演,许还山主演。根据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改编,时代背景是明代崇祯年间。整体的服装和道具非常的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第一次看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果穿越到明朝末年,大概就是电影里面的样子吧。
又看了一遍电影,发现这片子的历史顾问是明史专家刘重日先生。
现在的电影,能这么用心,就好了。
更新一下。
还有一部央视正在制作的纪录片《海龙屯》,讲的是万历年间播州杨应龙叛乱的事,大概在今年年底播出。里面的盔甲由沐风国甲工作室制作,参考了《平番得胜图》中的明代边军形象复原。通过微博目前放出的图片,可以发现这部纪录片的服装和道具也非常考究,可以说非常非常接近那个时代了。以下图片转自沐风国甲工作室的微博。侵删。
佛郎机炮
值得一提的是下面这一张拍摄宫廷戏份的照片,画面中坐在那的应该就是万历皇帝。注意这黑色的乌纱翼善冠和红色龙袍,比某些电视剧中明代皇帝带着金丝翼善冠穿着明黄色龙袍要严谨的多。仔细看看图中皇帝的面相,还真的跟万历皇帝的画像有几分相像,可见剧组在选演员的时候还是很用心的。
整个片子对于服装和武器的还原非常到位,这才是纪录片的样子。
最后,还是希望我们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好作品可以看。
再更新一点。
今天无意中又看到有人安利老电影《战国钟声》,背景是战国时代的楚国,看了一下截图,服装和道具还原的也很不错。
这是里面的将军甲胄。
这是湖北省博物馆复原的曾侯乙墓出土甲胄。
还有一部分士兵甲胄,注意士兵手持青铜短剑的长度,这里还原的非常好。
这是宫殿内部,里面的壁画和青铜器。
还有一部正在制作的电视剧《柜中美人》,背景是唐代中晚期,是神话题材的电视剧。但看了放出的片花和预告片,发现服装还是非常符合那个时代背景的(有考究党可能也会发现,这剧服装有一些不对的地方,但总体上还是符合“较高的还原度”和“参考价值”的这个问题了 )。一部神话剧在服装上能做到这样符合史实,很难得了。
上面是剧中的盔甲,下图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甲胄壁画,可以看出该剧的盔甲在还原上还是用了心的。肯定也有一些瑕疵,但唐代中晚期的那个风格,已经出来了。
再来一点图片。
这是第一次在影视剧里看到比较符合史实的唐代大臣朝服。
下面是女装
皇帝冕服
普通人物。
还是习惯性歪题。如果放大到枪械和装备还有其他细节上来讲的话,1952年拍摄的《南征北战》第一版当之无愧,作为对比的话,文革翻拍的那部彩色电影就不怎么样了。当时解放战争结束不久,部队还装备有大量缴获的国军装备没来得及销毁和吃灰,所以电影里出现的武器基本上都是真家伙,参演的也不是普通的群演,而是货真价实的作战部队,同时电影的拍摄得到了粟裕的关注和支持,另外林彪对电影中的台词进行了修改,陈毅也改过剧本中的几段对话。
整部电影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军的真实装备还原度相当之高,鉴于开头说的先决条件,这部电影是在特定年代下拍出来的,可以说是本色演出,要想以后再拍出这样的电影基本可以说是不可能了。
本答案中图相当多,流量党慎入。本人半吊子军迷,错误之处欢迎达人拍砖,指正。
▲国军的坦克是货真价实的美制M5“斯图亚特”
▲M8“灰狗”轮式装甲车
▲美制威斯利吉普车
▲电影中国军军服,大衣里面常服的扣子是系住的,不是现在影视剧里经常用的美式开领
▲日本的陆王偏三轮,山寨于美国的哈雷,抗战胜利后国军也曾经装备
▲共军士兵用的是日械三八大盖,弹仓上有个防尘罩
▲高营长的大衣都是日式的
▲师首长的大衣也是日式的,加了毛领子,高大上凸现
▲美M101 105毫米榴弹炮,二战时美军的师属火炮
▲解放军的防御阵地,战壕不是如今影视剧这种笔直的。直的虽然好看,但一梭子就打穿了...
▲ZB26捷克制轻机枪消焰器特写,供弹是20发直弹夹。值得一说的是现在直弹夹越来越难找了,很多影视剧用56冲的弯弹夹来替代...姑且把弯弹夹的当布伦吧。机枪手还有垫肩,细节好评啊
▲在防御阵地内射击的解放军步枪兵,手中的三八大盖上了刺刀,但听老辈人说过,上了刺刀的步枪射击准头会差一点
▲解放军的重机枪火力点,装备民24重机枪,仿制自德国MG08,和捷克轻机枪一样在各类影视剧中出镜率相当高,事实上它确实是国共两军的明星装备
▲民24的枪口防焰板特写,很有沧桑感
▲重机枪特写,副射手和竖起来的标尺瞩目
▲通讯电话兵手里还拿着山东煎饼,和开头共军士兵发牢骚所说“反攻反攻,反到山东”莫名贴切
▲共军反冲锋,能看到防御阵地细节,比如有两个轻机枪火力点
▲高营长赠给女游击队长的是缴获的美制M1卡宾枪
▲师首长向高营长介绍战况,手中的望远镜疑似是国军曾装备的德制蔡司军用望远镜,或为以蔡司为蓝本仿制的中正式望远镜
▲老兵的破片木柄手榴弹,有点像抗日战争时期国军精锐部队装备的28式榴弹,但把枪榴弹的榴弹用来打防御战就太可惜了,所以更怀疑是边区造,为了加大破片杀伤力在弹帽上刻着纹路。电影中的解放军前身是华中新四军,有自己的兵工厂和较为粗放的军工体系,代表人物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作者吴运铎
▲进攻的国军部队手持上了刺刀的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也被翻译成“春田”搞得很多人以为它是日货,其实它是美军二战时的明星步枪
▲仰攻的国军机枪手抱着的是美制勃朗宁自动步枪,缩写是BAR,可靠的班用火力,两个脚架可以摘下来,也可以打开当小弹夹的轻机枪用,同为二战名枪。不过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除了小部分勃朗宁的BAR之外,大部分应该是比利时FN公司取得授权后生产的BAR,口径7.92毫米,能更好的兼容国军制式的毛瑟步枪弹,美产和比利时产的主要区别是弹夹上方的提手(感谢评论区知友指正)
▲手持BAR的国军机枪手和步兵突入解放军防御阵地的缺口,钢盔是日式的,其实除了远征军和驻印军等几个有限的序列之外,大部分美械国军是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全装美械的
▲封堵缺口的解放军,手持美制汤姆逊M1冲锋枪,这把枪在二战美军中大量装备,《拯救大兵瑞恩》《风语者》中也出镜。因为射击时声音很像打字机,M1冲锋枪得到了芝加哥打字机的绰号
▲国军机枪阵地,装备日本92式重机枪,采用弹板供弹,无论是可靠性和杀伤力在整个二战都是比较差劲的,唯一的好处就是气冷,这个奇葩的机枪也不是鬼子原创,而是仿制自法国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第三张)
▲转进的国军,乘用车是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十轮卡,皮实耐用,可靠性强
▲右一解放军机枪手手里拿的水壶是日军二战时的制式装备,电影中解放军装备主要以日械为主,很符合史实,毕竟这是战争初期,大队长还没来得及把大量美械移交给共军
▲女游击队员手中拿的是中国仿制的德军88式步枪,俗称老套筒,枪口下方的捅条比较瞩目,是比较落后的装备,但在民兵手中符合史实
▲突袭车站,镜头交代的很明白,解放军夜袭车站,国军机枪手跑了,老兵用的是国军留下的BAR。后来的车站防御战里这挺BAR再次出镜,这次是打开了脚架当轻机枪用
▲解放军装备的日制四一式山炮,75毫米口径,重500多公斤,可以用骡马拉着走,威力比九二步兵炮,在日军是联队一级的火炮(九二炮是大队炮)
▲解放军士兵炸坦克,很教科书的一段。先打手榴弹,后面的己方机枪火力拼死拦阻坦克后面的步兵,爆破手利用弹坑等有利地形接近敌坦克并将其炸毁
▲被炸断履带的斯图亚特,悬挂清晰可见
▲左下角被打死的国军机枪手,装备是美制M1919A6重机枪,气冷散热,两脚架便于携带,缺点是相当笨重的存在,有点德军MG34通用机枪的味道(第三张图)。当然,二战通用机枪的巅峰是冲压工艺制作的电锯MG42,MG34的工艺还是比较复杂,关于MG42和34的比较我在下面这个问题里有过比较简单回答。
为何中央军德械师制式机枪为ZB26(捷克式)而不是德国mg34机枪? - 知乎好了,上面就是我在电影中看到的一些装备,与大家分享。
其实这部电影在我看来还是有一些缺点的,比如解放军的帽徽。影片背景是1947年,取材于莱芜消息和孟良崮战役,不过这个八一五星的帽徽就有些穿越了,正确的是两个扣子的八路帽(新四帽)。事实上,真实的孟良崮战役开打的时候,我军还有很多官兵还是国军帽呢。
▲孟良崮战役中为我军指路的老大娘,我军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帽徽清晰可见
再就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枪械的声音比较雷同,像放鞭炮一样,其实我军当时装备三八大盖的“啪——勾”枪声是很有识别性的,汤姆逊冲锋枪打字机一样的声音也没表现出来。不过整体来说,这部电影也得益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基本上原汁原味的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硝烟弥漫的战场,无论是美械国军,日械和杂械共军都能得到体现,片中用的是斯图亚特而不是谢馒头和潘兴还是很用心的。
最后,怀念一下我最喜欢的老演员,片中高营长的扮演者冯喆,在另一部反特电影《羊城暗哨》中他也是男一号,同样是我很喜欢的角色。(完)
再更一下,评论区有知友质疑我关于解放战争初期解放军佩戴青天白日帽徽的说法不属实
那我就把根据摆一摆吧,请
@水一方知友不要总是怀疑,也拿出来你的干货。
首先,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外公在世的时候我曾经向他求证过这个问题,我在以下问题的回答里曾经说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54338/answer/19226893,外公是46年参军,新兵的军服军帽还缀着青天白日帽徽。内战爆发之初,共产党一方一直将其称之为“自卫战争”,提出的口号也是“保卫胜利果实”。主要还是因为开战之初双方实力差距过大,国军手拿把攥处于全面进攻阶段,尤其在1946年6月全面开打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之战中败北(二战四平),部队全面撤退到松花江以北,大批临时扩容和收编人员哗变、逃亡,最危急时民主联军有像抗联一样退到苏联和朝鲜境内的可能;华北战场,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部队在绥远和大同济宁战役中被傅作义击败,傅作义亲自撰写了注明的《致毛泽东的公开电》,讥讽了太祖,并乘胜夺取了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一向沉稳老辣的傅总司令不免得意忘形,结果立了一个牵马执鞭的flag;战端首开的中原战场,解放军被迫中原突围,部队四散,根据地全部丢失,突出去一部分,一部分被消灭,一部分化整为零进行游击,国军达到了占领中原解放区目的;华中野战军虽然打出了七战七捷,但在淮阴战役和第二次涟水之战中被国军击败,部队被迫退至山东;山东和陕甘宁方面遭受了国军重点进攻,泗县一战山野败给桂军,陈老总承受了很大压力,陕甘宁一边延安被放弃,两打榆林均失利;晋冀鲁豫军区方面,刘邓部队久攻安阳不可,攻坚能力不足的问题暴露无遗...那个国军最好的时代,也是共军最坏的时代,战火在根据地内线蔓延,共产党一方经济几近崩溃,这个局面一直到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之后才有所好转。所以内战之初,共方首要考虑的是保存自己,当时并没有说要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直到1947年7月,中共中央在小河沟召开会议,毛泽东提出“还是要准备长期斗争,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事实上,中共也是在1947年后半年从防御转入进攻,战火烧到蒋管区之后才喊出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另一个证明是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三卷,1948年2月21日发表的《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帽花、臂章的设计方案》一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军徽、帽花和臂章,均尚无正式规定。现我军向外进攻,发展新区,已渐感觉有此需要。过去使用国民党党徽作帽花的,自应宣布一律取消。惟有些部队已自动带上红五角作帽花,亦显与苏军帽花完全混同,不甚合适……”
因此,结合上面那张孟良崮战役时《指示目标》的新闻摄影,以华中野战军为原型的《南征北战》电影中,我军的五星八一帽徽确实是穿越了。
我觉得鬼子有点自作多情了,人家泽连斯基讲话是给你们听的吗?在泽连斯基眼里,鬼子和黄皮猴子不见得有啥区别,怎么可能听得懂人话呢?就算听懂了,有什么资格感到不满吗?
所以总结起来,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你泽giegie和你拜爹爹在唠很重要的事情,你跟那裹什么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