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根据以下特点来猜一下这是哪个国家的经济模式:
1.自1932年非国有性质协会组织重新运营,这类协会组织服务于所在地工业行业。其工作重心在于消费产品环节,即解决大众消费产品短缺问题,生产并出售家具、餐具、服饰、冰箱、吸尘器、洗衣机、缝纫机、收音机、建材、食品、 从事日常生活服务等。在个别地区此类协会组织在上述行业中所占比重甚至达到60%至80%。它们负责生产全国100% 的儿童玩具、40%的家具、40%的外衣、35%的缝纫品和35%的鞋。
2. 国家扶持:非国有企业协会1天完成注册登记;初运营两年内免税;年均贷款利率不超过3%;财会、柜台收银和通勤外包;扶持和发展各类协会组织科技实力;100家商业银行、22个实验室、2个科研所专项服务该类协会组织发展、补贴;另设退休养老系统;对协会成员给予优惠贷款政策等。
3. 1953年前全国各类非国有协会组织和个体共计264000 家, 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在全国工业产值中占比9%,对国家经济产品多样化的贡献率超过80%。
4.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在对各类协会组织发展负责的同时监督其经营行为,这确保了有利于协会组织发展的行政环境。
5. 自1935年起设立私有性质的自留地产业,即:占地面积不超过1公顷,禽鸟和兔子养殖规模不限量,25只以绵羊或山羊,20个以下蜂箱、2-3头牛,2-3个猪圈。截至1953年上述私营性质的自留地产业在全国各类产业占比情况如下:蛋——85%,土豆——72%,奶——67%,肉——52%,蔬菜——48%。事实上私有自留地产业在保障居民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保障了农民近80%的收益来源。
答案是教科书上描写的傻大黑粗片面重工业强制集体化的所谓---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国内语境下的斯大林体制基本上是瞎扯淡,和历史上实际发生过的事情关系不大,更多的是来自八十年代中后期老戈搞新思维时代的“产物”。
正好今年俄罗斯出来一本新书《成长的晶体——俄国经济奇迹》,虽然不能说没有问题,但是比几十年来很多人翻来覆去啃食老戈的口水还是强多了。上面链接往下拉可以下载中文版简介,但是大致内容还是可以看到的。
总结起来是这么几点:
高积累,特别是对工农高积累,上交量无限逼近产出量。
低消费,甚至一部分人不消费,最好只干活别吃饭,饿死累死就地埋了。
通过家底、知识储备和进口技术,快速攀科技树,追赶技术差距。
高度指令性、军事化管理,“刺刀逼着工业化”。
这个模式可以快速把农业国改造成工业国,如果家底不错甚至是工业强国。但如果不调整一条道走到黑就会完蛋。
高积累低消费模式下,工业产值虚高而就业不足,机关臃肿不堪但消费能力微薄。这就导致越是提高产值,越是“生产不足”,生产效率越是低下;那么就会产生把一部分“低消费人群”转化成“不消费人群”来改善剩下的“低消费人群”的处境,以此提振效率。
举个例子,就是说狼性企业天天加班但是工资低,老板计算了一下發一千元加班费才能提升加班员工的工作效率。于是把最重要的岗位上的员工加班工资提升到一千元,然後宣布其他员工全部加班,加班时长再延长一小时且无加班费。
公司通过这个办法赚了大钱,但是拿千元加班费的那帮人又有不少抱怨工资低。公司赚了大钱却一直不涨工资。
老板灵机一动,将“拿千元加班费”的那帮人里业绩top10的涨工资。剩下的人,忽悠他们“下基层锻炼”,实则砍掉他们的加班费。
斯大林体制“僵化”就完了,怎么才算“僵化”呢?其实就是苏联科技特别逼近世界领先水平,而又遭到技术封锁了,斯大林体制那如同“写轮眼”的能力没办法用了。没有了新科技应用产生的额外利润,分配方面的“高度集中”的弊端暴露无遗。
核弹、坦克一大堆,居民消费被美国吊打。苏联干部出国访问一次,就叛变个十之八九了,回国就要窃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