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
一方面可以保护偏科,一方面又比较公平。
但是,有这么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报志愿变得极度复杂。
我国现在报志愿有很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都需要某种程度的猜测:我的分数大概是这么多,按往年的情况我大概能报道这么高,但是今年XXXX,所以我该报这个学校。
加权以后,这种猜测就变得极度复杂,你不只是要猜测一个按成绩顺位的名次以及你可以报到的学校。你要猜测各个专业的成绩及顺位的名词,考查你所想报的专业,看看你能报到什么学校。由于一个中学生未必有什么明确的专业兴趣,而更像上个好学校,那么所要进行的猜测就更是多得不得了了。
城市里可能还好,还有各种往年数据可查,农村里有该怎么办?这个复杂度的问题恐怕会引起大规模抱怨。
第二是会面临民众的大规模抱怨。
越是人工痕迹非常重的制度,越是容易被民众抱怨。比如说为什么物理专业中语文的加权值不是0.2/0.3/0.4/0.5……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你的制度导致了他们不能往高处走,就一定会有人抱怨。加权值这个东西又没有个客观标准。无数的专业该如何加权,一定会在大量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中间产生争议。一定会有人提出你的设定方法不科学、无依据。大家吵成一团。
全都一样,是一种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别人要苛责,就要先提出非常坚实的理由出来。所以在舆论上,这种加权方法一定会成为争论的焦点。
第三是推广。很多学生和学校的消息是很闭塞的,把这个体系推广出去,就要求有一个成体系的宣传工作,保证学生、老师和家长都明了。这个有不少困难。尤其是按专业划分以后,加权条目极多。这一点对所有大规模制度变革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