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个按照知识树和标签对内容进行分类,以便采集信息、整理资源、进行讨论的网络平台。之前为了对网络和文献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图分类法制作了一张分类图——
当然,上图的知识树主要是根据现代的学科设置进行分类的,近期在查找资料,整理古代世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很真切地了解到,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对学科和事物的分类,与今天人们的观念是非常不同的。
我们今天说到毕达哥拉斯,会说他是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而在毕达哥拉斯眼中“数即万物”,他的数学观念,其实是和他的哲学观、宗教观一脉相承的,彼此并无明确的界限。今天说到葛洪,我们会说他是魏晋时代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学家,而在葛洪的时代,炼丹和医学,其实也是和他的道教实践融为一体的。可见在古人眼中,学科的界限,往往并没有当下那么明晰,今天所说的物理、化学、哲学,在古人眼中,也许属于同一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方法,在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大概可以笼统的被归入自然哲学的范畴。
科学科学,字面上理解,可以看做是分科的学术,细致明确的知识和学科分类,可说是近现代学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体现着对世界的看法,那么在古人眼中,知识和学科的分类又是如何的呢?
为了更好地认识万物,很久以前,先民就开始对事物进行分类。最初的分类,主要是关于平日接触的动植物、矿物等。成书于战国至两汉时代的词典《尔雅》,将动物分为鸟兽鱼虫四大类,这大概是我国最早的动物分类。大约同时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动物的性状,将其分为冷血动物、温血动物等类别,并按照其构造完善程度依次排列,形成高低有序的阶梯。
随着书面著作的增加,以及教育的体系化,为了便于检索收藏,东西方古文明先后发展出了不同的图书编目和学科划分体系,和上面所说的生物分类比较,图书编目和学科划分更关注知识和内容本身,大致就相当于古人的知识分类体系。
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光禄大夫刘向受命整理校对宫廷藏书,并为每本书撰写简明提要,汇编为《别录》,刘向将《别录》中的603种图书分为6大类,38小类。刘向死后,其子刘歆以《别录》为基础,删去内容提要,编为《七略》,其中的《辑略》,是关于古代学术发展的简史,因此本书虽然名为《七略》,其实还是将宫廷藏书分为6类,分别为——
可见,今天我们所说的古代科技著作,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多被归为术数与方技(合称方术)之类,与占卜、风水、修仙等并列,和今天的认知观念显然大为不同。
东汉班固在编写《汉书》时,以刘歆的《七略》为基础,保留其图书分类,删去提要部分,增补了其后的一些学者著作,将其改编为《汉书·艺文志》。此后,历代的官修史书大多都仿制其体例,编有图书目录性质的艺文志或经籍志。
七略之后,先后有学者编写了《七志》《七录》等图书目录,但最终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四部分类法可以追溯至西晋开国功臣荀勖编写的《晋中经簿》,他将六略改编为甲(经)乙(子)丙(史)丁(诗赋)四部。东晋的李充进一步完善了四部分类,最后在唐代名臣魏征编写的《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最终确立,几乎成为中国古代的官方图书分类标准,其后千年虽有调整,大体结构却保持不变。
《隋书·经籍志》收录四部经传3127部,36708卷,注释中附有梁至隋代遗失图书1064部,12759卷,共计4191部,49467卷,分经史子集4大类,40小类,以及编外的佛录、道录,具体为——
清代的《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其中的目录和提要部分,即《四库全书总目》按照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将10254种图书分为4部44类,一些类进一步分为若干小类,代表着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在千年之后的演化形式,具体为——
类书是中国古代的大型工具书,它的定位类似今天的百科全书和索引图书,往往辑录了许多书中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门类进行分类。著名的类书有三国时的《皇览》,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类书的分类方式并不固定,有以经史子集四部进行归类的,也有自创分类的,这里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询相关类书的介绍,感受下它们的分类规则。
清代学者陈梦雷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万卷,约1.6亿字,仅目录就有40卷,收录了天文地理历史人文音韵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保留了大量古籍中的文字内容。全书分为6编,32典,6109部,图示如下——
清代末年,面临千年未有变局,各界人士救亡图存,将西方图书引入中国。为了对翻译来的西方图书进行宣传整理,著名学者梁启超编写了《西学书目表》,将图书分为西学、西政、杂类三大类,打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对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产生了一定影响,具体为——
古代西方的知识分类,与图书馆的发展密不可分。最早的图书分类也许来自两河流域,亚述王朝末代君主亚述巴尼拔曾在尼尼微建立图书馆,收集了2.5万多块泥版文献,每块泥版上都有标记,表明其收藏地点。为了便于检索,又制作了一些泥版图书目录。随着亚述王朝覆灭,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大量泥版被埋藏在废墟中,不为人知,直到1845-1854年期间被考古学家重新发掘。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古希腊学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不同领域已经出现了问题分类的雏形,但真正的学科分类则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思想要么是实践性的,要么是生产性的,要么是理论性的。”把知识划分为生产(诗歌)、理论和实践三部分,如图所示——
传说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卡利马科斯(Callimachus,公元前310-前240)编写了西方世界的第一份书目Pinakes(意为书表)。全书长达120卷,但如今仅存残片,无法了解其全貌。关于卡利马科斯的图书分类,有6大类、8大类、12大类之说,一般认为包括——修辞、法律、史诗、悲剧、喜剧、抒情诗、历史、医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其他几大类。每一类均按照作者字母或年代排序,附有生平和图书信息的简介。
教育,是知识分类体系的另一源流。柏拉图之后,古希腊逐渐形成了以语法、逻辑和修辞为基础,注重演讲和思辨的教育特色。这一传统随后被罗马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以语法、逻辑和修辞为基础学科(Trivium),天文、几何、算术和音乐为进阶学科(Quadrivium)的教育传统。
西罗马灭亡之后,教会成为古典文明的避难所。修道士卡西奥多鲁斯(Cassiodorus,490-583)在意大利南部建立维瓦留姆修道院,以个人藏书为基础建立了图书馆。他致力于发展教育,强调要研究非宗教书籍,以加深对《圣经》的理解。为此,卡西奥多鲁斯收集了大量世俗藏书,在修道院内设置了抄书室,并配有装订工人。在卡西奥多鲁斯和同时代的西班牙神学家波伊提乌(Boëthius)、圣伊西多(Isidore)等人的总结发展下,古典时代的教育被定型为包括前三艺(Trivium)和后四艺(Quadrivium)在内的“七艺”教育,成为西方中世纪教育的规范。
文艺复兴时期的瑞士博学家康拉德·格斯纳(Conrad Gesner)编写的《世界书目》(Bibliotheca universalis),是印刷术发明后,欧洲的第一部综合性书目。《世界书目》收录了约3000位作家的12000多本图书,将其按字母排序,并添加双向索引以便检索,他的工作被认为是培根等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先驱。格斯纳后来准备出版一本21卷的分学科增订版书目,其中的药物卷从未被出版过,已出版和计划中的分卷包括:语文学、辩证法、修辞、诗歌、算术、数学、音乐、天文、占星、神秘学、地理、历史、机械、自然哲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基督教哲学和药学。
法国图书馆学者Gabriel Naudé(1600-1653)曾为当时执掌法国大权的枢机主教马扎然管理图书馆。图书馆的藏书一度达到4万卷,是法国第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为了有条理的组织藏书,Naudé建立了一个7大类的分类系统,包括:神学、医学、法学、历史、哲学、数学和人文学科,和之前的分类法相比,Naudé的分类已经和今日的学科分类比较接近。后来,他又将大类扩充至12种。
18世纪,法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这是堪与文艺复兴媲美的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事。1751-1772年间,在书商布雷顿策划下,以哲学家狄德罗为主编,数学家达朗贝尔为副主编,孟德斯鸠、魁奈、杜尔哥、伏尔泰、卢梭、布丰等约150位学者,参与编写了著名的《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一般称为百科全书)。这被认为是史上第一部总括科学、艺术的综合性百科全书。
从工具书角度而言,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的百科全书并非完美,书中词条质量不一,一些词条夹叙夹议,不够客观。使其流芳百世的是其思想价值,用狄德罗的话说,就是以此“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为此,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为百科全书编制了一份全面的知识图谱,名为具象人类知识系统(Système figuré des connaissances humaines),将人类知识分为记忆/历史、理智/哲学、想象/诗歌三大领域(这种划分可以追溯至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整理成汉化版如下——
1842年由Jacques Charles Brunet创立的巴黎书商分类法,被认为是第一种现代图书分类法。巴黎书商分类法将图书分为神学、法学、科学与艺术、历史、美文学五大类。今天,常用的图书分类法还包括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通用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偷懒一下,就直接摘录维基上的介绍了。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1876年由美国图书馆专家麦尔威·杜威撰写并出版。起初该分类法内容仅描述于4页折页中,但经历扩充至并进行23次主要改版,最近一次修订是在2011年完成。该分类法在小型图书馆应用较广。十大分类包括——
000 - 总类
100 - 哲学与心理学
200 - 宗教
300 - 社会科学
400 - 语文
500 - 自然科学
600 - 应用科学
700 - 艺术
800 - 文学
900 - 历史与地理
通用十进制图书分类法(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
19世纪末,在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基础上,比利时书目学家Paul Otlet、Henri la Fontaine研发了这种分类。此种分类方法由数字和特殊符号组成,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分类包括——
0 总汇
1 哲学,心理学
2 宗教,神学
3 社会学,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人类学
4 暂无(由图书馆具体添加)
5 自然学科,数学
6 实用学科,医学,科技,企业经济学,计算机
7 艺术,手工艺品,音乐,竞技,体育
8 语言学,文学
9 地理,生物,历史
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Library of Congress Classification)
是美国国会图书馆使用的图书分类法,首次采用于约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现时为不少欧美大学图书馆所采用,它用了26个英文字母其中的21个作分类代码。大类分别为——
A - 总类
B - 哲学、心理学、宗教
C - 历史学和相关科学总论
D - 世界史(除美国史)
E - 美国史
F - 前英属、荷属、法属美洲和拉丁美洲地方史
G - 地理、人类学、休闲
H - 社会科学
J - 政治科学
K - 法律
L - 教育
M - 音乐
N - 艺术
P - 语言与文学
Q - 科学
R - 医学
S - 农业
T - 技术
U - 军事科学
V - 海军科学
Z - 目录学, 图书馆科学
卡利马科斯的图书分类法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对整个地中海世界都产生了影响,其中也包括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
Ibn al-Nadim(932-995)是巴格达的书商兼传记作者。他受古希腊和罗马启发,编写了一部包括约2000位作者,10000本书的书目Kitābal-Fihrist,被认为是广义西方的第一部综合性书目。Kitābal-Fihrist收罗了从印度到罗马的古今书籍(其中的波斯书籍今天几乎都已经遗失),并列出其体裁、章节和概要以便检索,分类大致如图——
中亚和波斯是伊斯兰世界的主要学术中心,这里的学者也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将知识分为若干类别。喀喇汗王朝的著名学者法拉比(Al-Farabi,872-950)将哲学视为知识的总和,将其初步划分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市民)哲学,理论哲学大约对应今天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实践哲学则大致对应社会科学。在其著作《科学之统计》中,法拉比提出了如下的学科分类——
法拉比的分类法被其后的著名思想家伊本西那、纳西尔丁.图西等采纳,虽有改动,但区别不大。另一种学科分类法来自花拉子米(Abu Abdullah al-Khwarizmi,?-997,不是创立代数的那位花拉子米)。花拉子米认为学术不仅是关于事物的知识,也是关于真主和神启的知识,是特殊人群的财富,他的分类大致是——
最后一种分类法由安萨里(Al-Ghazali,1058-1111)、Fakhr al-Din al-Razi(1150-1210,不是炼金术士拉齐)和库特布丁.设拉子(Qutb al-Din Shirazi,1236-1311)创立。在其著作《王冠之珠》中,设拉子将学术分为哲学和非哲学两大类,认为哲学是不受时间地点影响的永恒真理,非哲学则会随时间、地域、族群而受到影响,可分为宗教和非宗教的,他的分类大致如下——
吠陀时代的印度重视口传而无视文本,即使在塔克西拉那样的学术中心,也没有找到文献和图书馆的痕迹。佛教兴起后,注重以文本辅助教学,记载教义,于是在古印度,也出现了图书馆那样的藏书机构。最有名的古代图书馆位于那烂陀寺,这是印度古代的佛教学术中心,吸引了包括唐僧在内的各方僧众来此学习。但可惜的是,那烂陀寺最终毁于穆斯林的侵略,其中的书籍经卷也荡然无存。(古代波斯和中亚的学术文献大多也毁于战火,其实这些文明并不是没有写过文献,只是未能流传下来)
和印度庞大的人口比起来,古代印度传世文献的数量,实在少得可怜。一方面,这和印度文化的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印度湿热的气候,以及战火的破坏,也不利于文献的保存。一番查找之后,并没有找到古代印度的学科分类,有了解的朋友,可以补充一下。
维基上关于莫卧儿统治之前印度文献的归类,其中的书籍数量尚不及西汉《七略》所载,去除宗教经典,所剩更是不多……
最后打个广告,如果有了解网站制作,并且对开发回答开头描述的平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我呀~
简化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