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温铁军两面不讨好,自由主义者觉得他“跪着造反”;保守主义者认为他太过于田园牧歌。
在我看来,温教授是一个螺丝壳里做道场的人,他很努力,很用心,但是没有什么意义。
我国三农问题很其实好解决,解决方案就摆在那里,可惜由于基本国情,所有人都选择无视。
这么说,南非是不可能在保证500万白人生活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把南非3000万黑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到白人的程度。
永远不可能。
但是,想解决3000万被政策性歧视的方法却很简单,一直都在那里:让南非3000万黑人与500万白人一块投票。
也许南非资源真不够3500万人享受高水平的生活,但是话又说回来,凭什么要牺牲3000万黑人来保证500万白人的生活质量呢?
在黑人与白人同票同权的南非,永远不用担心政府会出台任何歧视黑人的政策。
如果没有今天这场因全球产业链断裂而发生的全球化危机,温铁军教授到现在也不会出名,过去温教授工作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等工作本身就不具有曝光度,而且在90年代以前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社会上(注意只是社会上,国家层面中国从来没有实行过完全的自由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由于人们按利己的本性去从事经济活动,追求个人利益,结果能使整个社会受益,而满足人们利己心的最好途径是实现经济自由,对私人经济活动,就不要加以任何干涉,而听任其资本和劳动自由投放、自由转移。
同时他们还认为,一个国家最好的经济政策莫过于经济自由主义,应当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国家的作用仅限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个人安全,以及举办一些资本家私人经营无利可图的工程,因为不干涉原则这套理论在90年代获得了大多数社会精英的认可,甚至被福山教授认为是世纪末的人类变革终结。
但很遗憾,事实证明真理是握在少数人手里的,首先是因为金融危机打破了全球产业布局所依赖的产业链分工。
全球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是全球产业资本根据利润导向来形成产业的不同环节在全球的分布,可是跨国公司特别是金融资本利用全球资本流动性获取全球产业链的收益,却没有支付风险成本;
那么,风险不断累积会因为任何一个偶然因素造成断裂!08年金融危机,10年欧债危机,11年粮食危机,加上这次疫情都是这种弊病的体现。
例如这次疫情在多个工业化国家,包括原材料国家等爆发,使得原来按照追求利润导向的、风险偏好型的、而不是风险厌恶型的全球产业布局,当疫情陡然爆发的时候,这种巨大风险对全球产业布局造成了根本性的冲击,危机就爆发了。
在这个关口上,很多人就开始反思总结了两条:
1西方的金融危机教训警示中国不应照搬西方资本市场制度
2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措施,都需要结合实际分析。
简单说就是:不再把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金融制度当成先进,不应要求中国按照那套体系来深改。过去情有可原,现在则荒唐至极。
总之,近年来温教授的红证明了,中国过去依附于全球体系,过度依赖加工贸易型的外向型经济,属于粗放数量增长并且形成美国危机中国也危机的风险,这引起了不少人的异议,这才是温教授的理论被人们接受的原因
记得曾经一次大学讲座,某位经济学大牛教授来我校演讲。时值广东台的《财经郎眼》收视火热,于是便有同学在台下提问了:“请问先生怎么看待郎咸平教授?”
我清楚的记得台上的教授脸皮微微抽搐了下,然后尽量去隐藏自己语气中的不屑:“同学,我们这里讨论的是正规的学术问题。”
台下一片哗然。
那时候看郎咸平的节目,经常会有些好玩的碰瓷,比如郎说:“我坐飞机去重庆,在头等舱遇上了重庆市长黄XX,黄市长是非常有水平的,我们在飞机上聊了2个小时......”
听着郎咸平操着正宗的台湾普通话巴拉巴拉吹牛,是件挺有趣的事情,包括他的碰瓷。半个小时的节目就这么轻轻松松笑过去了。
只是,同样是碰瓷,温铁军教授就被人诟病的多了。温铁军常常会在演讲中有这样的内容:我跟某某人谈过某个问题。这里的某某人包括且不限于知名学者、知名企业家和某些高级官员。
郎咸平的碰瓷,被人们解读为蹭热度。而温铁军的行为,则被人骂成了犬儒注意,寻求权利庇护。
读书时候,我问过我的教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虽然我和教授的私交挺不错,经常凭着一手好厨艺,去师娘家里献丑。但是教授回答我这个问题的时候,仍然十分隐晦。
“温铁军教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教授沉默了好久,才简短的回复我,并表示跳过这个话题。
严格说来,我并不怎么关注温铁军的学术研究。因为我对三农问题不感兴趣。农业问题上,能够引起我嗨点的通常是“拼多多上的脐橙为什么能卖的这么便宜?”这一类的话题。我会去思考下,里面能不能让我赚钱。
毕竟农村和我的联系比较单薄。每年固定的农家乐,和三两好友去私家鱼塘钓个鱼,附庸风雅写几首田园风光歪诗。如此而已。
工作上的联系也有。比如山西的农村太阳能光伏路灯项目,我们的合作伙伴中了标。然后老板吐槽:“这个项目要是能赚钱才见了鬼。你进了村,村民给你挖个坑,就说这是埋电线杆的预留坑。给钱吧,一个坑两千。”
王福重指着鼻子骂:“农民懒惰愚蠢,不值得尊重。”
有时候想想,还挺有道理。
而温铁军教授,他一直思考的是,为什么农民会变成这样的懒惰和愚蠢?是什么原因剥夺了他们发展的权利?以及,农村发展究竟要怎么走,才能摆脱西西弗斯的巨石。
然而,这并不是我一个既得利益者所会去关心的问题。农村的各种陋习,不过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时不时表示下关心,更像是鳄鱼的眼泪。
就好比皖北王家坝泄洪,十几万农民流离失所。网上一片同情,呼吁要给农民以补偿。
只是洪水过后,苏北人继续嘲笑着皖北的穷。却忘记了,作为国家规定的泄洪区,王家坝这一带早已注定了自己的命运——不允许发展工商业。
作为既得利益者,我们是屁股决定脑袋。
而温铁军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温铁军思考的是如何去破局。
直到十年后,我才慢慢明白我教授所说的“理想主义者”是什么意思。
温铁军这辈子,不计较个人待遇,以农村为家,为农民发声。哪怕这些被温铁军争取来利益的农民,未必会记得他的好。
他扎根农村,办杂志,搞学院,弄培训,探索着农村发展的道路。值得人们称颂。
但他的学术理论又有很多方面是反思(感谢评论区的提醒,反思比反对更合适)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这让当权者所不喜。
他的研究往往很沉重,并不适合现在这个娱乐化的时代。人们乐于听到的依然是“农村路也滑。”
为什么温铁军知名度这么低?
或许,理想主义者,终究是孤独的。
.............................我是分割线.....................................................
最近看了个题目,然后根据温教授的思想写了个回答,欢迎阅读
看了一下这个问题下的回答,且容小僧伸伸脚。
先自报家门,本硕都学社会学,基本上每年会出去做一次调查,过去十年内去过甘肃、福建、重庆、河北、湖北、广东、河南的农村/乡镇/县城做农村和农民工的调查。
诸位要批判温铁军,首先要搞明白人家在说什么吧?就这个问题下,有人说温铁军要把农民工赶回村里,开“小农经济”的倒车。温铁军说“农村有百业“是这个意思吗?我用亲身见闻来说说什么叫农村的百业。2017年我去石家庄下面的县级市晋州做调查,那个县挨着著名梨产区赵县(就是赵州桥的那个地方),当地农业也主要是种梨和葡萄,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就开始种水果,现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梨产业链,从生产纸箱、到冷库、再到收购运输和果汁厂收购次果榨汁一条龙。种粮食一亩地净利润1000,种水果一亩地的利润能到5000以上(平均数7000左右),但是水果极为费工,一个劳动力只能照看一亩半(指完全不雇工自种经营,超过1.5亩就需要在农忙时雇工,当地的工资一天100),当地农民靠种水果一年能赚3万。这个收入比起种粮食好很多,但是仍然是不足的。除了种梨之外,当地还有工业。晋州有棉纺织业的工业史(近年衰落了),旁边的辛集是皮革业中心,当地的农民在本乡本土或者摩托车半小时通勤范围内就能打上工。辛集的皮革业工资比较高,能到6000一个月,但是一年只开工夏季的半年,当地农民家庭既从事农业又从事工业,两部分收入加起来能有六七万。这个收入比起东南沿海打工要低一些,但是农村生活成本低,能存下钱来,所以当地农民基本不外出打工,我们问的结果是每个村里只有个位数的人会去大城市和沿海打工。温铁军所谓的“农村有百业“、“离土不离乡”指的就是这个,是农业和工业的结合,您管这个叫“退步的小农经济“?
这个问题下还有人说农民留不在城市里是因为户口制度,这是活在15年前的中国吗?六七年前我还在念本科时社会学界的认识就已经不是户口制度而是买不起房了,温铁军说“农民留不在城市的原因是缺乏财产关系”这个是现在学界主流观点。我再现身说法一下,17年我还真的在广东中山的工厂里做过农民工买房的调查,当地的政策白纸黑字地写着买房或者学历大专以上可以直接落户。现在全国除了那几个巨型城市,买房可以直接落户口。但是,能在打工地买房的农民工非常少,一般估计也就5%,主流是在老家县城买。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农村结婚女方除了彩礼外往往要求县城有房(北方因为有供暖问题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是为了下一代在县城读书。这样形成的家庭模式是男方在外地打工,女方在县城打零工或者不工作陪读。最近十年县城蓬勃的房地产就是这样卖出去的。
这个问题下还有人说温铁军要为土地私有化铺路,这是怎么yy出来的?如果说前两个误解是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这一条简直是异想天开无中生有莫名其妙。温铁军,包括武汉“华中学派“农村研究的贺雪峰,都坚决主张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因为农村土地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如果农民工失业了他还能去种地不至于吃不上饭,这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也不认为温铁军是经济学家,他对自己的定位“三农学者“是很准确的,温学术的优长之处是农村调查做得扎实,对问题的分析到位,至少温讨论的是现实中的中国农村,不是“真空中的球形中国农村”,不是知乎用户在空调房里脑补出的中国农村。但是对他的问题解决思路我本人略有异议,倒不是思路不可行,而是在具体操作中会有些问题。农村的资源是集体资产,存在着成员权的问题,说大白话就是一个外人去村里投资很可能会被“关门打狗”,举个例子,同一个村子的村民因为村庄传统伦理的约束可以不偷其他村民果树结的果,但是对外人就没有这种约束了,外来资本的监督成本是很高的。所以“资本下乡”可行的最后还是本乡投本土,靠村里的能人带动,能人吃肉其他人喝汤。但是吧,投资农业真的有点做慈善的意思,因为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太低了。即使是我上文提到的利润高的瓜果蔬菜种植,一年的净利润算下来也只有沿海打工收入的一半,这种高附加值的农业都极为费工,一个劳动力也就照看1.5-3亩地的作物,一亩地的净利润1万到头,这样算下来还是打工划算,所以现在农业劳动力全是50岁以上的返乡农民工和老年人。这种现象的成因涉及到农村的内卷化,现在的主体农业劳动力50后60后是建国后的大婴儿潮,农村人口指数级增长,等到这一代老年农民故去,接下来农村人口就进入了下降区间,“谁来种地“在未来的10年真的会成为问题。所以各位珍惜现在还算廉价的蔬菜水果吧,10年后瓜果蔬菜会涨价到种一年地和打一年工挣得一样多,否则谁会去种地?
最后加一点对马前卒的评论,马氏农业一言以蔽之叫“农业工业化”,他脑补的景象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地割过去,至于人口嘛,都工业化了自然不需要那么多农业人口了,通通去城里打工。马前卒的思路原则上没多大问题,农业的发展方向肯定是机械化、智能化乃至于无人化。但是马前卒的这个思路完全忽视了中国农村和农业的多样性,他的这套描述只适用于北方大平原上的大田作物。南方稻作区多丘陵,而且水稻要灌水排水本来就需要地形梯度,稻作区只能用小型机械,需要的农业劳动力必然比旱作农业多,完成工业化的日本种水稻也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水稻的生产效率就是低,但是主粮又不能不种,日后恐怕要靠农业补贴活着了。还有我上面提到过的瓜果蔬菜,特别费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能够和县域经济/乡土工业匹配,农民能有农业工业两份收入。马前卒设想的农业工业化,现在北方的大田作物已经是这个模式了,社会学界还有人写过论文,大概是叫“经营性小农“,从播种到收获有全套的农机公司,每年收夏粮时有河南的机队一路向北从河南割到黑龙江。
未来10-20年中国农村会经历一轮分化,一些工业乡镇/农村不仅不会衰退反而会欣欣向荣。比如说浙江海宁有一个镇全镇织窗帘,家家户户资产几百万,他们也不往城市搬,就住在村里的大house,日常开车去杭州逛商场看电影,这个就叫“农村有百业“、“离土不离乡“。而那些自然禀赋恶劣的村庄会继续人口流失乃至于消失。
如果有机会建议大家多去各地农村走走,见识不同的风物和水土,真的很长见识。
一些评论质疑能搞工业的乡镇/农村很少,我不是说了嘛,未来农村会有一轮分化。最近几年一直做扶贫调查,我当然知道大部分山村根本不可能有工业,各位有心的话可以查查精准扶贫的贫困村都在什么位置,除了河南东部这种人口爆炸又没工业卷成皮皮虾的地区,全国90%以上的贫困村都是山村,土地都不够,何况工业?工业发展要么依托厂矿(山区情况)要么依托交通和产业集群(平原上),因为改开后外向型经济+海运的现状,东南沿海地区能够发展工业,这是长三角珠三角发达的乡镇工业的背景。山东和河北平原上的农村工业又有不同的背景,这个区块的特点是县域经济发达,县里有工业,这和农业时代的传统有关系,河北太行山前的这片区域在农业时代就是手工业中心,也与本地重工业基础有关。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河北在治理雾霾之前很多钢铁厂是盖在村里的。制约这个区域乡土工业发展的因素不是评论里说的“吃拿卡要”,那个点没去和村干部聊过肯定想不到——是村里的集体建设用地有多少。因为现在有耕地保护,村里的耕地不可能转成集体建设用地了,没有集体建设用地就没法盖工厂。所以一个村里有多少集体建设用地存量就决定了这个村有多富裕,而这可以一直上溯到包产到户时村里是不是把地全分了。来举个例子,在晋州调查时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富村,这个村里有一个饼干厂有一个纺织厂,还盖了楼房,村民都在村里打工,村集体也有钱给楼房免费供暖,而附近的村子最多只有几个小作坊和养猪场,这是因为这个村有个很厉害的支书,从公社时期就是大队干部,村组织有力,所以当初他们分地时留了三分之一的集体用地,而其他村把地全都分了。工业和农业争地在平原区是个严重的问题,现在的耕地政策实质上限制了工业用地的扩张。
8月25日补充下耕地红线的问题
我国因为无法保证海外粮食安全供应选择了口粮自产饲料进口的粮食战略,这就是“十八亿亩红线”的来源。而我国交通便利、适合发展工业的平原地区也是粮食主产区,这就会产生工业和农业争地的问题。占据先发优势的东南沿海土地已经生米煮成熟饭了,中西部再想发展工业就面临土地审批的问题。之前郑州弄了个龙子湖大学城中央不批就是因为占了优良耕地。现在国土部门用卫星拍违建,耕地里面堆了砖头都能给拍出来,想偷偷盖厂房是不可能的,要盖只能盖在宅基地上。现状就是这么个现状。像河南,不是没有工业潜力,但是工业用地受到限制。
要想解决现在的困境可以有两条路线:1. 农业技术大革命亩产万斤;2. 绝对的粮食安全(世界第一海军)
之前说要写精准扶贫的内容,更新了~这可能是目前知乎上写扶贫最好的文章(厚颜无耻脸)
作为一个从最穷农村出来的,之前有写过农村上学的经历
我们家曾经还是建卡贫困户
我户口至今还在村里,对农民的疾苦我至少应该算是知乎上了解最深刻的一批人,因为从小对农村的了解加上自己的经历我深刻认识明白农村要想发展只能坚定的走城市化的道路,一批人农村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进城扎根,然后农村的人均资源大幅度提升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才真正有可能改善留在农村那批人的生活。
评论区那个说我在书店拍照的,不知道你看到那个书店有电视和茶几的
………………………
恰恰相反
说实话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农二代个人认为他的名气超过他的经济水平,某种程度上我都甚至觉得他是经济学领域里面的民科。
看他的书基本上没有经济学底层逻辑和体系,没有公式推导,基本上都是直接蹦出来一个结论。其思想翻来翻去无非就是:
1.成本转嫁理论,农民最吃亏
2.乡村振兴,具体怎么振兴喊口号
3.工业化都是人血馒头,要不得
4.提升农民收入,但是不是出门打工,具体怎么提升不知道
5.中国经济危机都是农民买单,国外靠战争
最让我惊叹的是他竟然认为继续城市化不是好事,估计他的理想社会就是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吧。真如他的思想把大家都固定在农村,还怎么实现产业升级,怎么能发展国防工业,怎么能抵御亡我之心不死的帝国主义。
整体来说看他的经济学理论就和看另外一个在国内吹的很高的稻盛和夫的管理学一样,一堆大义凛然的口号,共同点就是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门槛低。
发给哪些说我没有看温铁军书的人,我还真想反问一下你们真的看了她的书吗?
温老的名声,未来几年会随着随着生态银行的普及而火热的。但生态银行普及对三农和温老时好时坏,那就很难说了。
谁敢让他知名度高?
这么左的人,天天叫叫嚣着要收直接税。
讲知识还通俗易懂,他要火了,哪有理论能压的住。
制图派生论。
城市危机转嫁论。
非殖民地不能大农场化论。
十次危机概述……
这几个主要观点哪个一个能被今天的教科书,和主流观点所接纳?
还动不动就去意识,只讨论客观规律。
这种人给他流量,让他火了,还怎么巧立名目,拉拢豪绅,三七分成啊?
该怎么搞市场经济?
搞不好一个不留神,路灯又要添新挂饰。
对,还有个戴锦华,明面上是研究电影的。
其实比谁都左,看住了,和让他们火了。
温铁军的演讲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解释建国七十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这部分非常精彩。体现出高超的水平。
一部分是推进乡贤。这部分其实有争议。
国家的想法很简单,想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持续推进工业化。虽然三农问题要重视,防止农民破坏稳定。但也是仅仅而已。
温铁军提倡的乡贤,其实国家不太感冒。
专门说“农民喜欢听的”。
中国三农问题根本是人多地少。温却幻想让农村当“蓄水池”。但农民和城里的精神农民喜欢听。
实际上要真按他说得来,布尔什维克的化学征粮队和林肯的头皮猎人拓荒团,选一个吧
对温老师的内容,看的不是很多。说说感受。一家之言,难免偏僻,仅供参考。
1,有很多温老师的关键词,比如“八次危机”、“矛盾转移”之类的,经常被批评者认为是的生造词包装,对应工农业剪刀差,对应社会分配。但实际上这些批评者的这种对应是一种“大家来找茬”,用类比来混淆一些温老师的概念特征。
2,经济学家大多数知名度与本事成反比,因为民众更容易理解所谓接地气的伪知识点,以及更喜欢能帮助个人“致富”的所谓成功经济学,因此有些伪劣“经济学家”是割韭菜的专业高手。温老师这种打法,不受民众喜欢,因此传播率会低。
3,温老师对于日本农协的欣赏和支持,以及对于乡贤治理的暧昧,是一种个人态度,但给了很多人攻击的靶子。我也不认可乡贤农协,但这不代表温的整个逻辑结构有问题。
4,温老师各种提到“既得利益者”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很难在细节上举例,也很难在公开资料证明,因此给了一些相对单纯的人阴谋论的错觉。
所以我认为。
真的深度思考的人看了之后会有收获并保持独立思考。
而不思考的人,看不懂。也不会传播。
还有喜欢思考且不读书不实践的人看了之后会各种键盘质疑和攻击。
所以温老师没有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