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
但费曼有篇文章,谈美国教育和巴西教育的差别的,可谓鞭辟入里。
怎么说呢。哪怕美国教育教出来的人,不能有类似费曼这种思维模式的话,他同样不可能看出巴西教育的问题所在——甚至于,他很可能本来就是在美国以巴西模式学出来的。
正如费曼吐槽的、美国外交部的某些人那样:后者一定会很高兴在巴西接受教育,因为那才是他们最擅长的。
找这些人谈论他们从来就不曾接触不曾明白、甚至说出来他们都完全理解不了的问题,那当然只能是标准的“问道于盲”了。
举一却不知反三
关于巴西的教育方面,我碰到过一些很有趣的经验。
我教的一班,都是预备以后以教书为职业的学生。事实上,在那个时候的巴西,受过高深科学训练的人大概也找不到其他工作。这批学生已经修过很多物理课,我教的是他们在电磁学方面学过的最高级课程:“麦克斯韦尔方程式”(Maxwell’s equations)。
里约大学的建筑分散在城中各地:我的课就被安排在一幢滨临海湾的大楼中。
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有时我问一个问题,学生马上就答得出来。但下一次我问同样的问题——至少在我看来是同样的题材、同样的问题——他们却答不出来了!
例如有一次,我谈到偏振光,拿了些偏光镜给他们。
偏光镜的特性,在于它只让电矢量(electricvector)在某一方向的光通过。我向学生说明,根据偏光镜的光暗度,就可得出光的偏振方向。
我们一手拿着一片偏光镜,一前一后地放在眼前,然后转动其中一片。这样一来我们知道能够通过两片偏光镜的光一定具备同样的偏振方向——换另一种说法,我们看到的,是第一片及第二片偏光镜皆容许通过的光。但接下来我问他们,如果只有一片偏光镜时,我们怎样分辨出偏振方向呢?他们茫然一片。
我也晓得这问题不易回答,脑筋要很灵活才行,于是我给他们一点提示:“看看从外面海湾反射的光。”仍然没有人说半句话。
我再说:“有没有听过布儒斯特角(Brewster Angle)?”
“有!布儒斯特角就是当光从一种具备某个折射率的介质反射出来,而正好完全偏振化的角度。”
“当光这样被反射出来时,它的偏振方向如何?”
“这光的偏振方向是跟反射平面成直角。”我自己还要想一想呢,但他们却背得滚瓜烂熟!他们甚至还知道那个角度的正切值等于折射率!
我说:“然后呢?”
还是没有回答。他们才刚刚告诉过我说,从具备某个折射率的介质——就像外面海湾的水——反射出来的光是偏振光;他们甚至还告诉了我光的偏振方向呢!
我说:“看看海湾,透过偏光镜来看。好,现在转动偏光镜。”
“噢,这是偏振光!”他们大叫起来。
研究了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原来我的学生把什么都背得很熟,但完全不理解自己在背些什么。当他们听到“从具备某个折射率的介质反射出来的光”,他们完全不晓得这就是指“水”之类的东西。他们不晓得“光的方向”
就是当你看着一些东西时的方向,诸如此类。因此当我问“什么是布儒斯特角”时,我就好像在向一台电脑问问题,而刚好敲对了关键字眼而已。但如果我说“看看海水”,就什么反应也没有了——在他们的记忆里头,没有“看看海水”这一条呢!
学生个个“讲光抄”
后来我到工学院里看他们上课。上课的形式大概是这样的:“两物体……是相等的……如果相同力矩……造成……同等的加速度。两个物体是相等的。”如果相同力矩造成同等的加速度。“学生全部坐在那里,把每个字记下来。而当教授重复那句话时,他们逐字检查,确保没有写错。接下来他们又默写下一句话,一直这样下去。我是唯一知道那位教授在说些什么的人,他的意思是指具备相同”惯性矩“的物体,而这并不好懂。
我实在搞不懂他们这样能学到什么东西。这位教授在谈惯性矩,却不会讨论一下,如果一件重物挂在门边,而你要把门推开有多困难;但如果你把这件重物挂在接近门轴之处,推门便轻松得多——完全没有类似的讨论!
下课后,我问一个学生:“你抄了那么多笔记——接下来你会怎样处理它们?”
“噢,我们要好好地读,”他说:“然后考试。”
“怎么考法?”
“很容易的,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其中一道考题。”
他看着笔记本说:“‘在什么情形之下两个物体是相等的?’答案是,‘两物体是相等的,如果相同力矩造成同等的加速度。’”因此你瞧,他们有办法考过试,“学”会了所有的东西,但除了背下来的东西之外,什么也不会。
我又跑去参观工学院招生入学考试。入学考试采取的是口试形式,我获准列席旁听。有一个学生表现实在出色:他有问必答!主考官问他逆磁性是什么,他回答得完美无暇。接下来他们问:“当光以某个角度穿过一块有厚度的物体,折射率为N时,这光会怎么样?”
“它会从另一边出来,跟入射光平行——出现位移。”
“位移有多大?”
“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计算出来。”立刻把它算出来了。他表现得很棒,但到了这时候,我对什么都开始怀疑了。
口试完毕,我走到这个优秀的年轻人那里,自我介绍说我来自美国,现在想问他一些问题,而这不会影响到他的考试成绩。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可以举一个逆磁物质的例子吗?”
“举不出来。”
我再问:“如果这本书是用玻璃做的,我透过它看桌子上的东西。那么当我把书倾斜的话,我看到的影像会怎么样?”
“它会被反射,偏射角度是书本转动角度的两倍。”
我说:“你确定你没有把我的问题跟平面镜搞混了?”
“没有搞混。”
刚刚在考试时,他才告诉过我们说,光会出现位移,跟入射光平行;因此事实上,影像会移到旁边,但不会转个角度。他甚至还计算出影像会平移多远呢!但他没意识到一块玻璃就是具有折射率的物质,他的计算更可以直接应用在我的问题上。
不能问问题
我在工学院还教过一门数学物理课,有一次我想说明如何应用“试误法”来解题目。这是一般学生很少学习的技巧,因此我首先举一些简单的算术例子,示范怎样用这方法。然而令我震惊的是,在大约80个学生之中,只有8个人交出第一次的指定作业。因此我在教室里特别强调,他们必须动手尝试,而不只是坐在那里看我计算。
下课之后,学生派了一个小代表团来见我,并且说我不了解他们的学习背景,事实上他们不用做那些习题也可以学习,他们早已学过算术,这些东西都在他们程度之下。
于是我继续讲课,而无论后来教得多深或多复杂,他们什么作业也不做!我当然晓得原因是什么:他们根本不会做!
我无法推动他们做到的另一件事,是问问题。终于,一个学生告诉我其中的原因:“如果我在课堂上问你问题,之后大家都会跑来说:”你为什么浪费大家的时间?我们的目的是学东西。但你却打断他,问他问题。“
这是一种打压别人的坏风气。事实上大家全都不懂,但他们表现出一副很懂的样子,以把别人比下去。他们全在假装明白课程内容,如果有学生偶然承认有些事情不够清楚,问问题,其他人便立刻摆出高高在上的样子,表现出一切都很清楚明白,并告诉他:“你在浪费其他人的时间。”
我跟他们说,大家一起做功课、讨论问题都是多么有用的方法;但他们也不要那样做,因为他们认为,开口问别人是很丢脸的事——真是可怜可悲!他们努力学习了不少,人也很聪明,但他们让自己陷入这种可笑的心理状态。
这真是种奇怪的、完全没有意义的“教育”!
一点成效都没有
学年终了时,学生请我做一次演讲,谈谈我在巴西的教学经验。他们说,听众将不只是学生,很多教授、政府官员都会跑来听讲,于是我先要求他们答应我畅所欲言。
他们说:“没问题,这是个自由国家。”
到了那天,我带着大学一年级用的物理教科书走上讲台。他们都认为这本书十分之好,因为书里用了各种不同字体——重要的东西都用粗黑的字,这些是要牢牢记住的;较为不重要的用浅一点、细一点的字等等。
立刻就有人说:“你不是要批评这本书吧?写这本书的人也在场呢,而且每个人都觉得这是本很好的教科书。”
“你们答应过我想讲什么,就讲什么!”
演讲厅里全坐满了。首先我把科学定义为“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然后我问:“教学生科学有什么好处呢?当然,如果不注重科学,这个国家就还不够文明……。”
他们全坐在那里点头赞同,我很清楚这正是他们的想法。
然后我话锋一转:“当然,这是十分荒谬的,因为,我们为什么一定非要追上另一个国家不可?我们应该是为了一个好理由、充分的理由才教授科学,而不是只因为其他国家也研究科学。”我谈到科学的应用、科学对于改进人类生活的贡献——我着实挖苦了他们一顿。
然后我说:“我这次演讲的主题,是要向各位证明,巴西根本没有在教科学!”
他们明显地激动起来了,全都在想:“什么?没有在教科学?这话太疯狂了!我们开了一大堆科学课呢!”
我告诉他们,刚到巴西时,令我最震惊的是,看到小学生在书店里购买物理书。这么多巴西小孩在学物理,全都比美国小孩更早起步,结果整个巴西却没有几个物理学家,这真是令人惊讶极了——为什么会这样?这么多小孩那样的用功,结果却一点成效也没有!
我举例说,这好比一个深爱希腊文的希腊学者,他知道在他自己的国家里,小孩都不大爱念希腊文。但当他跑到别的国家,却发现那里的人都在研究希腊文,甚至小学生也在读,他高兴极了,但在一个主修希腊文学生的学位考试上,他问学生:“苏格拉底谈到真理和美之间的关系时,提出过什么主张?”——学生答不出来。然后学者又问:“苏格拉底在第三次对话录中跟柏拉图说过些什么?”
学生立刻眉飞色舞,以极优美的希腊文,一字不漏的把苏格拉底说过的话背出来。
可是,苏格拉底在第三次对话录里所说的,正是真理和美之间的关系呢!
这位希腊学者发现的是,那个国家的学生学习希腊文的方式,是首先学会字母的发音,然后是字的读法,再后来是一句及一段地学下去。他们可以把苏格拉底说过的话倒背如流,却完全不知道那些希腊字是有其意义的。对学生来说,一切都只不过是些很人工化的声音罢了。从来没有人把这些声音翻译成学生看得懂的东西。
我说:“当我看到你们教小孩‘科学’的方式时,我的感觉就跟那希腊学者一模一样。”(很够震撼是不是?)
费曼挑战教科书
我把他们的大一物理教科书举起来,“在这本书里,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实验结果,除了一个地方。那里谈的是球体从斜面上滚下来,书中说球体一秒钟移动多远,二秒、三秒钟又如何等等。但这些数字其实有‘误差’,因为,如果你看这个图,你会以为自己看的是实验结果,因为那些数字确实是比理论值大一点或少一点。课本甚至还讨论怎样修正实验误差——这倒是很好。问题在于,如果你根据这些数据来计算加速度常数,没错,你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可是假如你真的动手做这个实验的话,由于球体本身的惯性作用,除了滚动之外它还会转动,因此你会得到计算答案的5/7,因为有部分的能量消耗在转动上了。
所以,书中唯一的实验‘结果’,也一定是来自一个假实验。从头到尾就没有人弄一个球让它滚下来,而他们永远也不会写出那些数据来!“
“我还发现其他事情,”我继续说:“随便把书翻开,手指到哪一行便读那一行,我都可以更进一步说明我意指为何——证明书里包含的不是科学,而只是生吞活剥地背诵而已,整本书都是如此。事实上,甚至我现在就敢在各位面前,当场随便翻到书中任何一页,读给大家听,证明我的说法。”
我念道:“摩擦发光(Triboluminescence):当晶体被撞击时所发的光……”
我说:“在这样的句子里,是否就是科学呢?不!你只不过是用一些字说出另一些字的意思而已,一点都没提到大自然——没有提到撞击什么晶体时会发光,为什么会发光。各位有没有看到过任何学生回家试做个实验?我想,他没有办法做,他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做。”
“但如果你写:‘当你在黑暗里拿把钳子打在一块糖上,你会看到一丝蓝色光。其他晶体也有此效应,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这个现象被称为摩擦发光。’那么就会有人回家试着这样做,那就是一次与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经验。”
最后我说,实在看不出在这种一再重复下去的体制中,谁能受到任何教育。大家都努力考试,然后教下一代如何考试,大家什么都不懂。“不过,”我说:“我一定是搞错了。在我教的班里有两个学生表现很好,另外有一位我认识的物理学家也是在巴西受教育的。因此,看来虽然制度很烂,有些人还是有办法成功的。”
哈,当我讲完之后,负责科学教育的一位部长站起来说:“费曼先生刚刚说的全是些让我们坐立难安的事情,但看起来他是真心热爱科学,而且他的批评也很具诚意。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听他的。来这里之前,我早已知道我们的教育体制有病;但我现在才发现我们患了癌!”——说完随后坐下。
那让其他人也获得了畅所欲言的自由,空气里顿时洋溢着兴奋的气氛、每个人都站起来提出建议。在演讲前学生早就组成一些委员会,把我的讲稿油印出来,他们也推动其他委员会做其他事情。
然后,发生了些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情。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就是费曼先生提到的两个学生之一。但我从来没有接受过巴西的教育,我是在德国受教育的,我今年才刚到巴西。“
另外那个优秀的学生也说了些差不多的话。而我提到过的教授呢,居然也站起来说,“我是在巴西接受教育,但那是在战争期间。当时,幸好所有教授都没有留在学校,我所有的东西都是靠自修学来的。严格说来,我也不是在巴西的制度之下受的教育。”
我完全没有预期会那样。我知道他们的体制很糟糕,但百分之百的糟糕——那真是惨不忍睹!
由于我的巴西之行受到美国政府某个计划的赞助,因此美国外交部要我就巴西经验写篇报告,我就把我的演讲内容写出来。后来透过一些渠道,知道外交部有些人的反应是:“这显示出,送这样天真的人去巴西是多么的危险。这个笨蛋只会给我们添麻烦,他根本不了解其中的问题。”
刚好相反!我觉得外交部这位仁兄才真够天真:就因为他看到大学里开了一大堆课、也有种种说明,就以为看到了真相!
我比较赞同某个美国人曾经说过的话。
他说他在大学选修了各种什么美洲印第安人历史之类跟他后来开计算机公司没有毛关系的课,他说自己还是受益良多,不是因为这些课程本身的内容,毕竟谁毕业还记得住什么印第安人搞过什么事情,有用主要是因为考试前夕忙的焦头烂额要每一科都拿全A的时候锻炼了他的抗压和学习陌生知识的能力。所以后来他招聘的时候也会看简历上各种跟这个人本专业没有毛关系的课程的GPA。
也就是说,少跟我扯应试还是不应试,这不是关键
关键是我现在让你处于巨大压力之下,我看你能不能完成任务,完成率是多少,比如上次quora有人问说还有80个小时马上要考一个考试,他现在毛还没有看过一根,肿么办。
我那天正好在群里讲黄易山的帖子,这位Reddit前总裁说,很简单,你现在不要刷帖子了,你至少还有3天时间可以利用,那么这三天就不要睡觉了,还是有救的。
我学生的姐姐纽约大学毕业后在华尔街,他说她曾经有一个月准备考试看书不出门,就穿个连帽卫衣,困了就帽子盖上趴桌子上睡觉,饿了点外卖,就是不出门。
就这就是能力,至于你在学校学了个什么鬼,我们不关心,反正放到工作场所就是没有卵用,反正你还要被我们回炉一遍。
但是,如果你之前就有了抗压能力,我现在扔几本很难的你完全没有了解过的书给你,我相信你能很短时间之内吃下来,而不会跟学渣一样跟老子说你得了这个病那个病读不下来,没法熬夜,没法集中精神,觉得自己快要精神崩溃。
我前几天写了个帖子在quora,我说中国的教育出色之处在于激烈的竞争本身,我并不觉得美国本科教育多么出色。SAT和ACT的题简直简单到恐怖的地步,我都不说其他国家了,尼玛好多国家有个雅思就过去了。瑞士简直(好吧,我不想认识从瑞士回来的人,谢谢,我教过了,我领教过了,我不想有任何交集了)
结果立马两个人来反驳老子。
一个是麻省理工的黑人本科学生,我不歧视黑人,但是你懂的,我看他资料写他体育不错,还是什么田径一类的教练,所以,你懂的。
他讲话模式是这样的:我剑桥xxx学校的同学不同意你的看法
我说:我不关心。
我如果在雅虎,会直接把他屏蔽掉,因为我觉得傻逼才会说:我清华大学的同学不同意你的观点。
我会说:你清华的同学关老子毛关系啊,你会不会进行逻辑论证反驳?不懂就滚!
好,第二天他又来了,他说:我和我的同学在笑你写的垃圾(他用的crap这个词)
然后他写了一大堆明显没用经过GRE考试连如何逻辑论证都不知道的狗屁,没有任何事实论据和推理,连difference都拼写错误了。老子看得懂GRE,看不懂他写的,因为有个句子还有语法错误,是个不完整句。而且大量模糊词,使得你搞不懂他那个浆糊脑袋要说什么。
不好意思各位,我真的不喜欢看黑人写的东西。
Sorry
老子怀疑他又是跑田径上的麻省理工吧,多半SAT数学是不是又是美国平均分水平。(美国经常数学全国平均分就是满分的一半的样子。我跟你们说过了研究生考试都考圆的面积公式是哪个,高中的小赛达考试在考两个数字的中位数是多少,你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全国这个数学水平是多么的吓人,以及他们如果来中国可能会读几天就想自尽或者嗑药,说不定生产各种聪明药的厂家会暴富)
另外一个是沃顿商学院的,最讨厌这个人了,非常自我,每次不认真看我的东西,只喜欢扯他自己的,他意思是中国人就死记硬背一大堆,不知道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
我回复:你是不是在谈国外中产或者精英教育的理想:有个灵魂导师带领你,启发你,让你找到你兴趣所在,带领你开发你智商。
我说:在发展中国家,大面积提高知识素养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引导式的教学。
然后他把我投诉之后,把我的评论给删除了
然后继续又侃侃而谈他的陈词滥调。
老子已经没有兴趣读了,直接把他删除了,然后屏蔽了。
我觉得这几个都是蠢人。
以后精英大学的myth会逐渐被打破
包括西方人创造的这一套当初改革开放拿来忽悠我们的东西:投行,现代公司管理制度
我原来在群里分享过哈佛大学然后在麦肯锡做事的人他自嘲的帖子,他揭示了很多投行的内幕,怎么把自己包装的很专业教客户一些根本没用的玩意儿。是
因为你发现现在中国的市场已经开始产生了很多创新的模式,是连西方世界都不熟悉的
所以为啥硅谷那群脑袋还灵光点,每天转发拼多多和抖音文章呢
你看看这群所谓学术界的,完全不清楚世界正在巨变中。
你现在跟我说中国的应试教育错误
那是因为你老牌资本国家,你富裕的情况下就推理出一切的合理性。
然后你把各种问题都归结于中国应试教育。
现在中国正在一个自我论证自己教育优越性的过程中,还需要时间。
但是不代表这个体制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这群西方人根本不屑于了解中国最优秀的中学里面最优秀的学生的状态
甚至他们根本没有去过任何一个中国的学校
然后张嘴就来:没有创造力,只知道背东西。
典型的把耳朵蒙住:我不听我不听!
因为他们不敢承认中国学生的优秀以及他们的无能。
然后部分学渣,在我们自己体制搞不下去,也跟着起哄,骂中国体制差。
我经常遇到学渣母亲,说自己孩子不适应这个应试教育,然后喜欢怪体制怪老师,总之就是不怪她的儿子。
我后来发现这个娃跟着他爸爸混老油条圈子,只知道吹牛,很简单的作业都做不了
他也只能去欧美体制学校混了,反正他们只关心人脉,也不关心学进去了没有。
然后你跟我说什么狗屁应试教育害人
就好像那天quora他们一群人又在讨论,说经常有美国顶级牛人跟他们说:图书馆90%的研究资料都是狗屎,一点用都没有。
有一个美国顶级理工学校的老头评论的很好,他说当时他得了图灵奖的教授说了这话之后,他问教授:是哪90%?
嗯,他的答案到这里就停止了
因为没有教授能告诉你,哪90%是狗屎。
所以,你为了不错过狗屎里的黄金,你必须嗅遍90%的狗屎,才能找出那10%的黄金。
教授说话的时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你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你当然会笑我方法土,说我死记硬背学了很多没有用的东西,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是我就问你,你能不能真正引导我走向我真正的兴趣?然后让我少看没用的东西,每天就读一些直指我成功之路的核心材料?
我想,就算你得了图灵奖,就算你有诺贝尔奖,你都无法保证。
你懂我意思了吧,西方世界的那套方法,只能对天才,起到一个启发作用,而且还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行。
对大部分蠢材都没有用。
所以,美国才有了今天。
所以,他的欧洲儿子们才有了今天。
现在,硅谷很多人都在逃离美国,一个国家无数付不起的阿斗,随着hispanic崛起作为第一大少数民族族裔,美国的未来真的让人担忧。
你跟我扯西方教育的优越性的时候,脸上都已经无数五指印了,我就想问问你:脸痛不痛?
回到我刚说的点,学大量知识的实际意义就是锻炼毅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而不是纠结学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
蠢人才纠结这些。
我原来有学生,我布置任务,她拖延,完不成,要放弃。
我说我的字典没有放弃,你给熬通宵。
我说熬通宵的体验很重要,我不要你每天熬,你至少来一次
她也乖,但是通宵教室熬了一阵还是撑不了,向我请示之后回宿舍去了
我觉得这个体验对她是重要的,以后工作场所,老板再布置一个类似的任务,起码她不会轻易放弃,起码她应该相信自己可以熬到凌晨4点。
这就是这件事的意义。
至于学了个什么鬼,谁隔了几年记得住啊!
我也是因为有中学大量的疯狂临时抱佛脚的能力,所以工作的时候遇到任何紧急情况我都能应付。
比如,10年前某一天
主管曾经给我打电话,说托福班有2个老师被投诉,要我顶上阅读,明天早晨8点半上课,现在下午7点,你赶紧过来学校。
我在8点到回家之前根本没有看过任何新托福的东西,然后总监给了老子一大堆没用的模拟题的书,和仅有的几个真题,还是标点符号一堆乱(那是10年前,TPO还没有出太多,上海那边过来的资料乱七八糟),还有一大堆总监本人也搞不懂的没用的网上乱下载的老外的狗屁方法(老外们最喜欢讲一大堆狗屁没用的基础技巧,你看了一大堆单词之后发出这样的心声:this is shit). 因为我们总监自己不教托福,呵呵。
备课过的人应该知道,她第二天给我5小时托福课的任务,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通常是几个小时。也就是当天晚上基本不能睡觉了。
而且她要求干货。毛的干货,今晚还要把题做够因为明天不光要讲技巧,还要讲题。
第二天才知道,投诉阅读老师的姑娘的理由是:她四级阅读满分,她认识大多数单词,她不准老师讲单词,和句子意思,必须抖干货。
突然想骂脏话,教过书的人都知道,哪儿来那么多干货!
好,上完5小时,对不对?恭喜你,这个阅读课这一周连上,今晚回家又是狂熬夜备课
我们曾经认识一个老师,熬夜备课到眼睛出问题进医院。
老子眼睛还好,出差的时候备课过度疲劳加40度高温,然后走着走着眼角膜红肿,突然就角膜炎,然后也没有时间去看病。
所以,你觉得换个资料给我,我搞不下来嘛?
我就算换个行业,假以时日,我很可能超过你,因为我做事就是do-or-die的精神。
我写了这些在quora上吗?
没有,我觉得他们是被时代抛弃的人,多说无益,天天投诉老子的人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why bother?
如果觉得有用请点赞,码字很累,谢谢。
推荐一个看外文资料的工具,可以省去你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输入的时间,扫描一下就会出单词的意思和句子意思。
关键是它可以避免你用手机查单词过程中又开始刷知乎或者朋友圈,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没有了
下面是几本跟美国相关的书籍
我喜欢看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史,原来在群里还跟同学们分享过一篇经济学人的文章,讲解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觉得它能告诉我们这个国家是如何走上强国之路的
这本书有上万评论,值得一读
美国不同的种族,造就不同地区的性格,无论是北部的德国人,纽约的爱尔兰人,还是意大利人,犹太人,他们总是不断改变塑造着美国的脾气
我喜欢阅读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历史,我觉得从他们的角度去看大的历史,更加的立体,更加的充满细节,更加的生动,更加记忆深刻
历史不再是时间表,而是每一个人生的沉浮
下面这本书,我觉得符合我的兴趣,我喜欢通过电影和书籍去探知美国的每一个城市历史,包括芝加哥的黑帮,包括纽约的富人区,包括硅谷的房价
书的简介:
美军曾经跟我吐槽我国海军,所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这本书经常会搞五折活动
下面这本角度非常特别,因为我上次跟群里分享牛津大爷写的一战德国为什么战败的帖子,里面说到美国人派兵过去,结果坚持要先培训新兵再打仗,欧洲人很不满,说美国人压根没起到太大作用,因为等他们培训完了,战争都快结束了
所以战争对于美国人的意义是什么呢?
当然是金钱
每一次的战争,美国人总是渔翁得利
我觉得有必要了解他们的成长道路,看看能不能给自己一些启发
长期阅读的朋友,可能需要下面这个东西
我的其他高赞回答
现代教育的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 国人往往愿意夸大中国教育的缺点,无视美国教育的问题和现代教育的本质矛盾,而把自己的种种和中国社会发展某些方面的问题归咎于中国的教育上。
1. 适当的应试教育不会摧残人的创造力
人们常常批评中国教育的一点就是认为孩子们天天应试会伤害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对此最佳的反例就是韩国。韩国应试教育比中国还要残酷,进行全面的量化管理。然而韩国不仅技术创新做得比中国多,球踢得还比中国好,电影拍得比中国强,连肥皂剧和综艺节目做得都比中国专业。这是为什么?
在以上的每一个细分领域讨论中国同韩国差距的原因,都可以另写一篇答案。但一个共同点是,韩国在以上的每个领域都创造了一个健康的人才市场。既然是市场就要符合经济学原理。而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就是: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具体到人才市场就是,人们会为了得到想要的工作机会而努力获得相应的培训,无论这份工作是科学家,工程师,还是足球运动员。中国学术圈的问题,不是因为应试教育影响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而是因为认真的科研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励,对腐败造假的纵容包庇伤害了科研人才的市场。
再说一个例子:IMO,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IMO都会把各国选拔出来的孩子们关在一起考试做数学题,根据成绩对国家进行排名。因此大多数竞赛强国都会在考试前的几个月开始对自己国家的国家队选手进行培训。而能进入国家队的孩子,在这之前很可能已经经历过若干年的奥赛教育。因而IMO大概是最为极端的应试教育之一。那些在IMO中获奖的孩子们长大后怎么样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还在么?
我们可以从菲尔兹奖,这个被成为“数学家的诺贝尔奖”的获奖结果中看出些一二。从1990年开始算起,每届菲尔兹奖获得者中都会有至少一位是IMO获奖者,一共26位获奖者中有13位是曾经的IMO获奖者。这些在数学研究中做出巨大突破的数学家们,曾经也是应试教育的经历者和优胜者。那场应试,伤害到他们什么了?
人们常常低估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巨大作用,而夸大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果。
2. 量化考核是公共教育的未来
首先明确几个概念。教育的概念其实应该分为两部分: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前者指代父母,后者指代学校。在接下来的这个段落,我们只讨论公共教育,即学校到底应该怎么教。
很多国人总爱说,美国学校有多好多轻松,老师整天带着孩子们玩,搞素质教育,不像国内天天考试。且不说这种放羊式管理造成了美国理科基础教育的全面落后,更重要的是,在美国,公共教育正在全面走向量化,而且教育越发达的地区量化的程度越高。
GreatSchools Ratings,一种在美国常用的用来评价公立学校的分数体系。每个学校得分在0-10之间。在美国的大部分州,分数完全取决于在校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家长们根据学校的分数判断学校的教育质量,从而为孩子选择学校和学区。因此,提高学生们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是学校发展的首要目标。这故事的开局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国人不难想像到这场量化运动会走向何处。最终,学校的老师们也将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被考核。这将重塑教师的人才市场,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
量化考核是教育工业化进程不可逆转的趋势。
美国早年的放羊式“素质教育”就如同田园牧歌的纯手工时代,而量化考核就是工业革命和社会大分工。你可以指责工业化和社会分工造成了人们异化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你不能否认,工业化和社会分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注定要更广泛,因为它更有效率。纯粹而优质的手工业依然存在,但它只会以小众的,高价的形式,去满足那些愿意为了特定质感花更多钱的人。在教育市场,那叫做私立学校。
教育的市场化会做出自发的选择。这是为什么讨论衡水中学是否应该存在没什么意义。衡水模式出现在河北而不是北京上海本身就说明了答案:河北的经济水平只能负担起衡水模式的教育成本与质量比。
人们常常低估经济对教育模式的影响,而高估了人为改革的作用。
3. 素质教育不适合公共教育
素质教育是什么?无论你是指古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式教育,还是指中国古代的私塾式教育,还是当代教育书籍中的“启发式教育”,都绕不过一件事:这种教育是一对一的,个性化的,针对特定学生的。换句话说,学生/老师比例要足够的低才能保证质量。
这决定了素质教育或许在古代可以行得通,但在现代公共教育绝对不行。因为古代的教育都是给有钱家孩子的,是私人的。而现代公共教育是大规模的,低成本的,以保证尽可能多的孩子接受教育,从本质上就与素质教育的现实基础相违背。想在公共领域实践素质教育,就等同于想让每个孩子都有做科学家的能力因而找大学教授来给小学上课。这既不现实,我们也不需要。
所以素质教育应该在哪里实践?在那些能一个老师只配几个学生的地方:博士生院,私立学校,和家里。(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家里是最容易实践素质教育的地方。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应该是家长的责任而不是社会的。多数中国的父母,轻视了自己作为孩子第一个老师的责任)
要求中国的公共教育强行实践素质教育,只会让已经实现工业化的中国课堂退回到放羊式管理。而那些本可以因为标准化考试而让大多数孩子获得的教育,也只会出现在有钱人家的家教课上。
4. 美国的问题:素质教育加重了社会阶级固化
假如一个社会过分强调素质教育,并根据“素质”来进行人才选拔,那会怎么样?那就会像现在的美国一样,只有有钱家的孩子才能上常青藤。因为获得“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办法是上私立高中,而要上私立高中首先要有一样东西:钱。
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三所大学,录取率最高的100所高中,只有6所不是私立的。而私立高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来自私立初中,私立小学... 这意味着,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家庭,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社会的上升通道,从一开始就狭窄无比。
我们甚至可以怀疑,所谓“素质”教育和“素质”选拔,是不是有产阶级们的阴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否则,为什么亚裔学生在常青藤的录取上一直受到歧视,即使他们连“素质教育”的表现都比白人学生优秀得多?
5. 我们要从美国教育学习什么?
当然,我们还是能从美国教育学到不少,特别是如何在量化考核的同时保证学生福利:
5.1 多次考试取最优
高考为人所诟病的一个问题就是“一考定终身”,偶然的发挥失常对学生个人的伤害太大。这件事美国做得比较好。SAT考试可以每个月都重新考,申请大学时提交其中最好的一次成绩就行。实践的难点是要做到每次考试的标准更一致,而不仅仅是对学生成绩做正态化。
5.2 考试标准的多样性给孩子选择和思考的空间。
高考把孩子们用一个模子打造成型,就忽略了个体的差异化发展。然而量化考核不代表非要有唯一的考核标准。
美国的SAT2考试,作为对SAT基础考试的一个重要补充,需要学生选三个科目来考,难度比SAT高。这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对自身的兴趣和选择进行思考,而不是一味的题海。在此之上的AP考试,更是要选一门大学的科目来考察大学入门内容,难度比SAT2和高考都要高得多。这样,以后不打算做数理相关工作的孩子可以只考SAT,对数学有兴趣的再考SAT2的数学,大学想学数学的再考AP的数学,特别厉害的考竞赛。这一整套阶梯化个性化的量化考核标准,值得中国学习。
一句话总结:现代教育的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在理解这个前提下讨论如何改进中国教育才有意义。
随便举两个例子。
中国大学上一门课,往往只有一本教科书。美国大学上一门课,老师会给你开一个reading list,两到四本教科书,以及补充几十篇论文。所以国内毕业生往往比较自大,认为自己学过一门课,就掌握了该门课的全部知识,其实也就是那本指定教课书的知识。
但是中国的老师比较尽责,会把要考的范围都讲一遍。美国老师上课挑几个点讲。上课讲的,书单里没有。期末考的,书单里没有,上课也不讲。读的,听的,考的,可以完全是三回事。你可能非常生气,但是,毕业出来,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很强。虽然这种能力,中国的HR完全不在乎。
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的差异主要在于,
人们看到的所谓美式教育的最终成果呈现,
具体体现在美国的整体国力、科研、创新、商业、政策......
主要靠的是资本投入、最顶尖 “千分之几” 至 “百分之几” 人群的代际传承精英教育和圈子维系,以及全球搜刮他国精英教育的最优秀产出。
而人们通常理解的所谓美式教育,却与以上最终成果呈现关系不大。
若有关系,也是为美国批量复制中下层普通老百姓,以构成了从 “无业” 到 “年薪几万” 的绝对人口主体。这恐怕也不是人们追求所谓美式教育的目的。
而如先前提到的,当今美国核心科研和创新力,又确实是由全球各国精英教育的最优秀产出所支撑的。如中国,如印度,如东欧。
而这些国家的精英教育模式,也确实与不少人印象中的所谓美式教育不搭界,却更像是所谓中国式应试教育的产物。
再回到东亚,单说日韩,特别是日本,其科研和创新力也是公认的优等。但日本顶尖学生的进阶模式,与中国并无二致。
说到底,只要最终是追求顶尖和极致的,教育相关因素都逃不脱顶尖的天赋智力、极致的后天努力、全力地砸钱砸资源,以及天然圈子维护。
可能令不少人感到冲击的是,中国学生累死累活,受填鸭教育,最终的大多数人,依然只能吃糠喝稀。可典型的美国学生呢,貌似在一个路人甲公立学校里开心地混个事儿,高中毕业就开始工作,或者再上个社区学校或本州大,最后也能轻松 “年薪几万”。
但显然,这不是什么教育模式不同的结果,而是两国发展阶段和资源差异的必然。
你人多资源少,自然要更拼,也更难,成果期待也更低。人家人少资源多,自然可以轻松些,容易些,最终结果也可期。
更何况,美国的 “年薪几万”,妥妥的平民老百姓,可能是个沃尔玛的收银,可能是你家社区的管儿工,也可能是当地小公司的文员......与你我看到的那个光鲜而高大上的美国,那个科研逆天,创新爆棚,商业奇才辈出的美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半分钱关系都没有。
所以都省省吧,要认清现实,然后路线正确,千万别被各路公知和教育机构给忽悠瘸了。
自己脑抽没关系,再把孩子忽悠瘸了,可就糟糕了。
没钱的,老老实实让你孩子去拼本省最逆天的高考校。没钱且娃也搞不定高考的,赶紧找个 “资源/人数” 指标最高的领域去好好混江湖混社会。有钱有资源有户口又不出国的,能把你家娃塞进人大附啊上海中学啊也算你有本事。有钱想出国的,早早砸钱并让你家娃冲着人家顶尖私校应试标准去努力就是了。
反正到最后,你家娃的脑子,你家娃的努力,你的钱包,三者起码得有两样儿才好。
前面的答案靠谱,说一个电视台对政治的影响力:
作为右派大本营,默多克旗下的fox可以说对共和党选战都有不少影响,默多克看来不喜欢罗姆尼,所以Fox news对罗姆尼的支持可谓不痛不痒,默多克更欣赏的共和党人是现任新泽西的州长大人,他曾经数度想邀请州长大人出山,不过未果。
Fox 上的态度大概代表了共和党基本盘,就是所谓广大红脖子保守派,所以看来温和的罗姆尼难以得到这些人坚定支持(太文质彬彬,不够hard或者土气),看看共党头号狗头军师卡尔洛夫之流的人,他们才是共党能选赢的保证。
全面地,从宏观介绍差异的一篇文章:
12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Posted on June 1, 2007
This analysis is being prepared for a presentation I am going to make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Harbin, China on June 22-24. I would be interested in receiving your observations, comments, questions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educational pract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