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小学的成绩有很大的欺骗性,到了初中就会有很多的学生掉队,是真的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很多年前,国内有过一个在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的“小博士”张炘炀。他10岁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13岁考入到北京工业大学读研究生,16岁成为北航数学专业的博士生。他也因此而获得了全国最小的博士生的纪录。

但如果不看“10岁上大学”这个略带传奇的事件的话,那么考取的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显然不能算作是什么天才。

这个事件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张炘炀在10岁就掌握了高中的知识,并且还能考出一个二本线以上的成绩,将之与同龄人对比简直可以说是在塔尖上的人物。可要是与正常高考的学生们相比,这成绩就根本就拿不出手了。

而到今天,我们也没听说过张炘炀做出过什么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张炘炀实际上就是那些“小学神童”的代表。我的亲戚中不少人在做教师,大家的一个共同感触是,很多人在小学的成绩之所以好,只是因为“学得快”、“学得多”,而不是因为“学得好”。好比说学一门技术,有些人上手很快,但后面学不深,有些人上手虽慢,却能把基础扎稳。在初期的考核中,自然是那些上手快的人占便宜,但到了后面,那些基础更稳的人却可以后来居上。

除此之外,从我接触过的有限的学生来说,我发现不同学生的能力点也不一样。有的孩子记忆力好,有的孩子分析能力好,有的孩子其他能力好。小学的内容基本以记忆为主,有些记忆力强的孩子可能会占很大便宜,但如果遇到那些不用记忆的,就不见得有优势了。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在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基本都是满分,因为那时候考的都是简单的数字计算、四则运算这些。到初中遇到了几何、函数之后,成绩相对就低了一些。到今天来说,你要是问我三位数以内的乘除,我基本也可以做到几秒钟之内心算给出答案。去菜市场买菜,也可以很快算出十几种菜加起来的价格。但如果是高中数学中的部分内容,有一些就不太能算得好了。

大体上说,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学习,都是随着内容的不断深化而更考验学习者的理解分析能力。小学时期教学的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与初高中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不过,通常来说,小学成绩好的学生,到了初中就算成绩下降,也只是因为部分能力跟不上,大多数人并不会“掉队”。

我当年上的初中很有意思。不少学校到了初高中,会将学生划分为“重点班”与“非重点班”进行区别教学。我当年读的初中虽然也这么做了,但我们的玩法很有意思。比如一般学校的重点班是一个年级有10个班,1、2、3、4班是重点班,配专门的好老师,其他班配一般的老师。但我们的学校是1班是重点班、2班是普通版,3班是重点班、4班是普通版……然后,同一组老师既教普通班,也教重点班。

按照后来学校领导给我爸聊天时候的说法,其实学校这么搞的目的,既是有教学公平的考虑,但又怕部分不爱学习的学生影响爱学习的学生。也就是说,普通班与重点班享受到的教学是一样的,但重点班的高分学生比例更高,学习氛围更好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后来的中考情况来看,我们班近60个人里有40人左右上了高中,而隔壁班仅有10多个。(当年的高中录取率比现在要低不少,60%的录取率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成绩)而到高考阶段,几乎所有的985、211的学生都出自于我们一班的学生,二班学生考得更多的是普通一本、二本。换句话说,那些小学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到初中翻盘的概率其实也没有那么高。那些小学学习成绩好的人,“掉队”的比例也不算太高。(说起来我本人就算是掉队掉得最狠的了,但也不过是从初中入学时的全班第二跌到第十名左右而已,但有意思的事到了中考的时候,我又考出了全班第五的分数)

所以,既不要因为小学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但也不必为此觉得担心。毕竟,学习能力这种东西,真没有那么容易丢。


user avatar   herb-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接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同学小学阶段作文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偶尔还会被当成年级的范文。但从初中开始,她的作文成绩逐步下滑,虽然不给她拖后腿,但泯然众人,再也不是她的优势项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按道理,我们的写作水平一般是很难下降的。

我找来她小学阶段的几篇作文,我发现,这位同学的作文被老师“圈点”的地方特别多。语文老师批作文,如果遇到好词好句,便会用一连串的红圈标画出来,以示鼓励。

从小学作文来看,这位同学属于语言方面的“早慧”选手。在许多同龄人还抓耳挠腮凑字数时,她已经能够很熟练地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虽然比拟都略微老套,但没有病句,表达完整。

再来看她的初中作文,语言方面并没有退步,但为何分数却不可同日而语了呢?

这其实就是我们作文学习中的一个特点:随着年级的升高,文字本身对分数的影响越来越低,思维品质对分数的影响却越来越高。

这个规律,其实跟我们的语言发育规律是一样的。

我家老大刚刚入幼儿园时,班级小朋友有的说话特别清楚,有的句子只能说半截而且很含糊,差异很大。这个时候我们家长注意的往往是:你能不能把音发清楚,把句子说完整。

但现在一年半过去了,小朋友的语言水平差距已经不大,大部分都差不多,基本都能发音清晰,表达清楚。这时候,(除了特殊情况外)我们家长几乎不再讨论孩子们的发音问题,我们关注的是,他们表达的内容本身。

在作文表达中,同样如此,有的孩子小学就能写很漂亮的排比句,有的小学阶段却连比喻和拟人都用不顺手。但在升入初中以后,“写漂亮句子”,慢慢地就能成为一个越来越普及的技能,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把比喻和拟人用得贼溜。

所以,当这位同学再写出“豆大的汗滴顺着脸颊滴落”“我的心脏如小兔一般狂奔”(我随手写的,并非同学原句)这样的句子时,审美疲劳了的初中语文老师,再也无法像小学语文老师一般把这种表达作为一个可贵的能力而进行圈点。

那这位同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因为表达的俗气吗?

并不是。表达的俗气并没有给她添彩,却也绝不会造成因此而扣分。

她的问题出在,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事,她都浮于表面。能够把一朵花写得很漂亮,但当需要从写景上升到抒情时,这份抒情总是敷衍;能够把一个场景写得比较完整,但当需要写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时,我看到的却只有比较空洞的词汇。

在她的文字里面,我看不太到“她”的真实想法,看到的都是一些套路化的表达。

当我引导地问她,你看到这个景或事,你心中有什么感想时。她的回答往往是:没什么想法。

如果我再问,那你作文中针对这个景或事所写下的想法从何而来。她的回答往往是:从书里看到的。

后来,我与她一起鉴赏一些作品。我发现,只要我问某个从文章中间段落抽出来的句子的作用时,她的回答总是:承上启下。

有一些确实是这个用处,但很多情况下,却并非如此。

至此,我似乎明白了她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个学生是一个认真学的好学生,但在这个认真学的过程当中,却忘记了“思考”的重要价值。不管是解题方法的具体使用,还是对生活中接触的人景物,都缺乏独立思考。

在她的小学阶段,语言的早慧以及囿于小学作文的整体水平,“缺乏思考”并没有被发现和意识到。但当“漂亮句子”带给作文的加持退去后,思想贫乏的问题终于暴露了出来。

这个问题是初中才出现的吗?肯定不是,只是在小学阶段,“思考”没有进入到作文考试考查的范畴罢了(或者说程度比较低)。如果一直保持这种思考的真空状态,我很担心高中需要写议论文,当思维品质对一篇作文起决定性作用时,这位同学将面临怎样的困扰。

我这只是一个个案,不能代表所有小学突出然而初中掉队的同学。但我想它给我们的重要提示是,我们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要去有意识地警惕一下,漂亮的成绩后面到底有没有被遮盖的学习能力或者习惯的短板,并进行有意识地培养训练。比如让孩子们从小开始就养成思考的习惯,在接受知识输入时,能够对知识,对身边的事物多问一个“为什么”,也许会在高年级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我的公众号:一吨语文

更多作文学习干货

————————————

针对小学及初中低年级的同学,我们可以通过日常对话等潜移默化的方法来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方法如下(出自我对如何让孩子爱上语文的回答):

如下是经常在我课堂上出现的对话场景(对话对象为中学生,已做模糊化处理):

我:“这位主人公为何会做出如下的举动?原因是什么?”
同学:“责任,信念。”
我:“很不错,方向是对的。请你更完整和详细地陈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同学:“责任意识和信念。”
我:“可不可以阐述地再具体一点呢?”
同学在酝酿几秒钟后,会说出一两句完整的话,但意思却偏离了“责任”与“信念”。

这不是发生在一个同学身上的个案。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常会思考,为什么,这些同学明明能够理解文章,能够用比较准确的关键词(比如“责任”“信念”)概括出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但在要求详细地阐释时,却无法用完整的语段来表达自己呢?

当我鼓励他们去向着明明正确的方向(即他们自己总结的关键词方向)去进行完整表达时,他们却无法用准确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好不容易表达出来的语句却并不符合自己的初衷,甚至完全走向了其他的方向。

存在这个问题的同学,在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上,还有分化。有的会在书面表达时,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有的在书面表达时,仍然容易陷入混乱。后者,看他们的作文,总有一种特别遗憾的感觉:围着关键字眼一直在打转,极尽挣扎,就是说不到点子上。

理解没有问题,表达成为了他们的掣肘。

当我们一直以书面表达(主要为作文)作为评判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唯一标准时,却疏忽了,书面表达的问题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而要解决书面表达的问题,追根溯源,我们发现,它可能不仅是简单的一句“孩子不会写作文”,而是“孩子不会表达自己”。

如上的分析与这个问题的关系在于:我们许多人,包括部分老师和家长在内,将语文的理解太狭隘,将语文等同于“字词句段篇章”。“口语交际”环节,很难进入到大家的视野。而对于低年级的同学们而言,“口语交际”其实就是行之有效的表达训练。

同样是语言学习,当我们拿起英语课本,背诵单词短语时,我们能够很明确地判断“我此时此刻在学英语”。但语文学习呢?几乎与我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根本无法分开。

举个例子。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学生作文。这位同学做公交车,路过某个地方,等红灯时发现一个招牌写着四个字“阳光不锈”。这位同学面对如此意味深长的四个字感慨良多。当绿灯亮起,车往前开出去后,这位同学猛然发现,这个招牌完整的字眼是“阳光不锈钢”,顿时觉得俗不可耐。

这是不是语文的学习呢?

“阳光不锈”带给了她文学的审美,“阳光不锈钢”的大反转又像一个文字游戏让她体会到了语言的狡黠与多变。

这就是语文的学习。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在日常中,我们与同学们的每一次对话,只要留心,亦可以是非常好的语文学习机会。

比如,我们可能会出现如下的对话场景:

家长:今天运动会好玩吗?
学生:好玩。
家长:都有什么好玩的?
学生:额,都挺好玩。

“都挺好玩”,典型的概括。能不能举例子呢?我们引导着同学们去详细地描述一下让自己觉得好玩的事件。

家长:“你给我详细说说呗。”
学生思考一会儿后:“没啥好说的。就是挺好玩。”
家长:“具体的每个人都干啥了呢?你把你几个好朋友都干啥了跟我说说。”
学生:“小王调高没跳过去,摔了个大马趴。小李跟我一起跑接力赛了。小张跑长跑差点累死。对了,小王摔倒的时候,我还去扶他,他还不让我扶。”

此处的思路略微有点跳跃太大。这时就需要我们帮同学们顺一顺。

家长:“小王这件事很有意思。但你还没说完小王就去说小李小张,让我有点乱。咱们好好地先把小王这件事聊一聊。你再给我讲讲,他为啥摔倒,干嘛不让你扶?”

我们为何要鼓励同学们详细尝试小王摔倒这件事呢?目的有二。一是训练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二是帮助同学们观察生活,观察生活其实就是在积累写作文的素材。

划重点了。这就是在积累写作文的素材。

说到这里,我岔开说一句题外话。我接触的不少同学,在小学阶段都进行过这样的一个工作:背素材。有的是背作文书上的,有的是背诵媒体上的,不一而足。

当我们苦于千篇一律的“运动员表现了奋勇拼搏的精神”“我们班级展现了团结的风貌”这样的空话套话满天飞的作文后,在整天要求同学们写真情实感时,是不是要想一想,在要求孩子们“背素材”的时候,是不是已经将他们指向了一条并不明智的作文学习之路?

我们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求同学们“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心”。在他们还比较幼小,没有足够的观察能力去观察生活,观察自己的情绪情感时,我们作为老师或者家长,就应该肩负起帮助同学们去观察生活,去发掘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责任。

这就是生活处处是语文。只看我们这些领路人,愿不愿意花心思,去进行这样的“教学”。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喜欢完成任务的。最好的教育肯定是春风化雨。在不知不觉中,让同学们进行了一轮“综合性”的语文学习。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甚至超越了一门学科的属性,机会成为我们作为人的一部分。我的这个回答,并没有解答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语文的问题。但我想,对于我们低年级同学的家长(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读者)来说,也许,我们可以先试着改变自己对于语文的观念,然后再潜移默化地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并不意味着对语文系统学习与阅读的否定,勿杠)也许,在我们的努力下,孩子自始至终都不会爱上这门学科,但至少不会妨碍他掌握必备的语文能力,并且考一个理想的分数。

——————————————

公众号:一吨语文

更多语文学习干货

————————————


user avatar   jenny-20-77-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知道吗?有很多学生初中语文很好,到了高中却一落万丈。

你知道吗?有很多学生初中百试百灵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却再也不管用了。

有的人在高中可以逆袭,也有的人在高中经历滑铁卢。

作为一个带过数十年高中生,见过无数进入清华北大的考生,也了解其中故事的老师

我想大声的告诉你:

是真的!!



3年前,我陪我的侄子,去一所超级初中面试。

小侄子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说:

“我来自xx小学(当地最好的一所小学),是学生会主席,担任班长,每一次考试都....”

可谁知,超级初中的那个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直接打断了他的话,并且意味深长地我们说:

“到了初中,一切从头开始。小学的成绩对初中意义几乎不大,现在是重新洗牌的时候!”


是的,重新洗牌。

其实,别说小学成绩,就是初中成绩,从某一个角度讲,也有一定的欺骗性。

做了这么多年一线教学工作,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告诉你

初中成绩优秀,到了高中一落千丈,是高中再常见不过的一件事了,所有高中老师,几乎都见惯不怪。

/01/

我曾专门去请教过几个教育专家,发现这些专家不仅在教育上有一套独特的理论,而且还能轻松的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特别优秀,他们的孩子,基本都进入北大清华,最差的一个进入了香港中文大学(当年高考也考了全省前20名)。

当时聊天的时候,这几个教育专家,提到了一个颠覆我以往认知的观点,第一次知道的时候,我特别震惊。

他们说:小学阶段坚决不要让孩子上任何的学习补习班。

我对高中的学习模式颇有研究,但是对于小学,

确实不够了解,所以我特别好奇,问:为什么?那小学学习的特点是什么呢?

这些专家给出了一个共同答案——玩儿:探索性并高效的玩儿。

我又问,什么是探索性并高效的玩儿?

其实很简单:

让孩子在玩儿的过程中间,能够明白和认知到生活的一些基本常识

并且在玩儿过程中间学会基本的人际交往

而且在玩的过程中间,能够锻炼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自我的反思能力

所以,傻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学好玩好的孩子才是真的好!

不过,你可能还是觉得,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复杂呢?


有很多同学,想要看更多的干货!

点击下面的链接,关注落云歌公众号,会一直不断更新热点素材,陪伴你走过学习成长提升之路!

(点击卡片后,再次点击图中链接即可关注公众号哦!)

/02/

我把当时几个专家的一席话,做了一些小小的记录:

Q1:小学班上最优秀的孩子都考100分,我的孩子考不到100分,我也很着急,不上补习班,分就提不上去啊。

江专家:小学阶段的100分没有多大意义!!我告诉你,要考到100分,很简单,让他大量刷题,提高对题目的熟悉度。但是,这个方法就是杀鸡取卵!

为什么?这本质是一个非常低效低质的方法,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得不偿失。

因为大部分的孩子,通过学习,考到95分左右,其实就已经证明了他的学习能力。

但是从95分到100分,这个差距,只是由熟悉度和细致度决定,越熟悉的孩子考得越好。

为了这5分的熟悉度,牺牲孩子大量玩耍的时间,拼命练题,让孩子丧失一些基本的能力和爱好,划不来!!

这个时间,孩子可以做更多有长效收益的事情。

Q2:我的孩子一回家就玩儿,每次不做作业,非要催,我该怎么办?

张专家:那就先让他玩儿呗,约定好时间,比如半个小时后,就不玩儿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既然他想玩就让他先玩吧。

让他玩好之后再认真学习,但是这个时间要进行限定,一切没有规矩的玩耍或一切没有限度的玩耍,都是对孩子非常有害的。

所以在玩耍之前要说好玩多长时间,可以怎么玩,以及玩后该怎么做,也要养成对孩子说话算数的习惯。

Q3:我经常忍不住骂孩子或者向孩子发脾气,怎么改善?

杜专家: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而他的镜子就是父母,画笔也是父母。

所以当他看到什么样子的父母就会学习,经常喜欢吼孩子的父母,一定有一个喜欢吼人的孩子。

而且,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对孩子的学习都没有什么益处,反而会影响亲子关系。

那怎么样做才有利于亲子关系呢?

一个是陪伴,一个是聊天。

这个陪伴不是坐在孩子身边虚度时光,而是能够在陪伴时看到孩子的问题,知道孩子学习的时候是否用心。

而聊天呢,是一个促进亲子关系良性发展的妙方。聪明的父母就经常会和孩子聊天,在放松的情况下了解孩子的内心,也让孩子明白许多人生道理。


/03/

作为一个孩子的父母,也是一位教育行业的从事者,我想说,小学阶段,真的应该让孩子开开心心的过。

因为,一个人一生的学习之路,是很长很长的路。

刚开始起步阶段的时候,让我们多一点耐心培养孩子的习惯,培养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乐观的向上的品格,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至于,为什么初中的学生,到了高中,也会掉队,这个问题我也观察以久,下次我们再聊!

小落老师,也是一个正在路上努力的家长,我们一起加油。

————————————————————————

看到那么多家长针对“玩儿”和“陪伴”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实在忍不住要来解释一下这个“玩和陪伴”的问题。

我想说一下“低质量的陪伴和高质量的玩儿”,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首先我也是万千家长之一。

我的孩子在三年级以前成绩非常优秀,一直是班上的五好学生。

他的行为习惯也非常好,一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业。做完作业之后,还会读一小会儿书。

没有刻意的培养,只是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他就这么做了。

后来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孩子的学习受到了一定的干扰。

特别是家里发生一定问题之后,你以为孩子没有发觉,但是现在的孩子非常的聪明,都能够有所感知,所以特别容易分心。

那时,我的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开始分心,每一次做作业的时候,就会竖着耳朵听我们家长在说什么。生怕我们因为一点小事发生摩擦。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的孩子的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做作业的时候速度开始变慢。总会找一些理由,喝水,上厕所等等,来找各种借口减慢写作业的速度。

说实话,看到孩子这样的变化,我心里真的是非常难过的。在这里和各位家长说一句肺腑之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可以安心学习的最基本的条件。

无论怎么样,都不要在一个争吵不休或者是情绪不好的情况下教育自己的孩子。

还有,小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你装作家庭和睦,其实孩子都是察觉得到。

三年级的时候,我的孩子由于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绩自然会下滑。

所以,我就开始反思自己。之所以会涉及到小学教育,也就是因为自己正面临这样的问题吧。

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开始刻意的陪伴自己的孩子。告诉他,我有的时候发脾气的原因,尽量的减少自己发脾气的次数。经常会和他去散步,聊聊天。

我没有给孩子报任何学习类的补习班(他们班上前三名的学霸全部都报了数学或者英语的补习班,孩子曾经问过我要不要报?我坚决的回答,没有必要)。

但是,他说他想学习画画,我给他报了。他说他想学习篮球,我也给他报了。甚至他说他想去学习钢琴,我也给他报了。虽然他钢琴学得很差。还停留在最初始的阶段。甚至也因为他常常不练习,经常会挨老师批评。但是我想,这是他自己要求的。就算学不好,当他有一天在想起来的时候,总能多一个爱好,可以让他在漫漫的人生中间,面对孤独和困难的时候有所寄托。

孩子的成绩在受到关注和肯定之后,自然而然的就得到了提高。四年级的时候又得到了5好学生。小学的题目应该比较简单吧,他基本能保持在95分以上。

但是,我想说,我做的真的非常不够。

由于我本人非常非常非常的忙,所以我常常希望他的爸爸多一些时间陪伴他学习。

可是我每一次看到他爸爸的陪伴,心中都莫名的想发火。因为他爸爸就是躺在床上玩着游戏,然后孩子在旁边写着作业。孩子分心了,玩着橡皮,他看不见。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有所困惑,咬着手指,他也看不懂。他只是在关键的时刻喊一句:赶紧去做作业。

说实话,这就是低质量的陪伴。这种陪伴我个人认为没有什么作用。

你要问我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

不是要守到他旁边,而是一开始就跟孩子说清楚今天作业的要求。不在乎这个孩子做的对错。首先先把卷面写干净。如果错了没关系,爸爸给你讲一遍。然后你再给爸爸讲一遍。我们一起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很开心。

分数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懂?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如果知道自己错了。能不能再给爸爸讲一遍?

可惜我实在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看到很多家长说,一个真正的陪伴是要消耗时间精力或者是能力的,我觉得这句话确实是真实的。

高质量的陪伴,是需要用心的花费很多很多很多精力的。

所以你觉得没有效果,那么你扪心自问,你到底是哪一种陪伴?

再来说一说“玩”。

“玩儿”从来都没有错,问题是你到底是怎么玩?

你去打游戏,刷抖音,玩游戏,沉迷在各种盲盒之中,不可自拔。这也许都是低质量的玩儿吧。并不是我说的“玩”。

我只给你举一个例子:

这是张专家告诉我的,他与孩子的“玩儿”。

他经常会陪伴自己的孩子去跑步。跑步的时候他就问过他的孩子,跑一圈需要多长时间?然后他们就尝试着跑一圈,看看到底是多长时间?

然后他还会问他的孩子,如果我们两个人各跑半圈。那么我们跑完整圈需要多长时间?然后再看看是多长时间,当时间并不是一圈一半的时候,他会问问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

像这样的例子应该举不胜举。

杜专家的孩子一直是年级第一,他的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就有老师问他是不是提前补习,把初中的内容学完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他认为过早的学习初中的内容,或者过早的让孩子涉及到一些内容之后。当老师上课的时候,孩子就不会特别认真的听讲。而不认真听讲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他的将来是有很大坏处的。

他经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博物馆和科技馆。可不是去一次。小学的时候带孩子去一次,孩子什么都不懂,三年级的时候再带孩子去看,给他讲一些博物馆的故事,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孩子认知越来越多的时候,带孩子去看,孩子突然说这是他们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内容。每一个阶段认知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玩儿”真的是一个技术活。

我想不一定比学更简单吧!!!


user avatar   lao-qian-9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记得有过一个统计,具体的数据找不到了,大体意思就是清北的学生,他们的来源高中有非常明显的集中度,但这些学生的初中集中度就不那么明显了,而他们的小学,已经没什么规律了。这其中还有很多清北的学生出身于不知名的乡村小学,虽然我们无法得知他们小学时具体的成绩,但我相信学生的水平肯定是和学校水平密切相关的,这一点想想学区房的热度就可以理解。而这还不只是一座城市內学校之间的差异,而是全国范围内的差异。小学阶段,学生几乎没有自学能力,论家庭教育乡村小学的学生更是完败,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绩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并不妨碍他们最后一起走进了清北。(加粗字体为1月13日增加,主要是评论区对上面一段提出的疑问比较多。关于清北学生小学成绩的统计无从获得,所以只能从侧面去分析,如果不认同这种分析的,可以跳过这段,并不影响后面的结论。这不是论据,只是个引子

小学的成绩,对将来的影响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大,真正影响孩子前途的,是学习带给他们的感受。小学成绩不好,还不足以决定他们未来的命运。但是,如果成绩不好给他们带来太多负面的感受,导致他们厌倦甚至痛恨学习的话,对他们未来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学习感受。很多人混淆了两者的概念,家长更是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成绩不好,父母感受非常糟糕,他们主观地认为孩子的感受也很糟糕。他们认为必须把孩子的成绩快速提上去,才能挽救孩子,就开始各种鸡娃。可是你越逼,孩子的感受就越差,就越不想学,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破裂,孩子自信心被摧毁,失去安全感。真到了这一步,孩子就已经被毁了大半。其实相比学习成绩,小朋友们更在乎的是家长的接纳和认可。提倡小学不要过份强调分数,不是号召大家不管孩子学习,而是要避免过份关注成绩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毕竟成绩领先的总是少数,大部分人是普娃,得提前做好心理建设。

孩子的身体、智力、心理发育都有早晚,早期出现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越要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这是损害控制,不要让暂时性的成绩阴影扩散到孩子的心理层面,只要他们还保持身心健康,不抵触学习,那么就还有逆袭的机会。

这不是说小学阶段就完全不要成绩,成绩好更容易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学习感受,更容易建立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大部分小学时成绩好的会把优势延续到初中甚至高中。但这是天赋,是可遇不可求的。你让普通孩子跟着刘翔的节奏去训练跑步,他不仅达不到刘翔的高度,还会伤及根本,以至于连终点都跑不到。跑不过“刘翔”没关系,我们就享受奔跑的快乐好了,不求碾压别人,只求战胜自己。不要被别人的脚步打乱了自己的节奏,只要不断向前,坚持到终点就是胜利。

一个普通人去跑马拉松,一起跑就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你甚至可以领先专业运动员,但是你坚持得到终点吗?小学就是教育长跑的起步阶段,你全力以赴,肯定领先,但透支了体力,很容易倒在半路。

所谓小学成绩的欺骗性,不是成绩本身有欺骗性,而是有些取得成绩的方法不具备可持续性,时间久了自然原形毕露。一方面父母主导的下的努力,很可能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而土崩瓦解。另一方面,如果你小学时就已经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到了初中学习科目的数量和难度大幅增加,你的时间和精力却已经加无可加,自然就会导致成绩下降,偏偏这些孩子已经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学习,别无所长,所有的自信都来自于优秀的学习成绩,一旦成绩下降,很容易受到打击,自信心受挫,学习积极性下降,陷入恶性循环。而另一些孩子小学时成绩没那么突出,但是他们有充足的娱乐时间,在学习时间上有潜力可挖,心态上也更从容,成绩就可能逆势而上,进入良性循环。

为什么越是重点学校招生时越是看中特长?其实他们在乎的不是你会不会拉小提琴,而是要看看你的成绩是发了几分力的结果。能报重点学校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差个一两分在能力上没什么区别,但是在取得差不多成绩的同时,还能分出精力培养几项特长的就差别大了。我们本地初中有个特色班,大市范围招生,每年几千人报名,报名的基本条件就是成绩全优,经过多轮笔试面试筛选,最后只录取一百多人。开学后老师统计班级学生的特长,最后结果是一个班40个人,坚持学习两年以上,达到一定水平的特长一共是一百四十多项,平均一人超过3项。这些孩子的特长绝大多数今后也就是个爱好,根本不会成为职业。学校看中的不是这些特长本身,而是其背后体现出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力,至少进了中学,还有大把的学习时间可以挖掘。

小学成绩的欺骗性,本质是家长在自己骗自己。把抢跑的优势当成天赋的优势,高估了孩子的能力,盲目追求过高的目标,制定了超出孩子身心承受能力的训练计划,再以高压手段强制实施。看不见孩子的痛苦,听不见孩子的呼救,最后把孩子给练废了。

同时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就是迷信小学成绩的欺骗性,以为啥也不干,到了中学就会自动翻盘,这是白日做梦。

中学里翻盘的案例有,还不少,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当别人已经开始盖房子的时候,他们在往下挖地基。看起来早期比别人进度慢,但一栋房子最终能达到的高度,不是看你砌墙的速度,而是看你地基的深度和广度。小学成绩的欺骗性,正是来自于这些隐藏在地下的基础差异。

———————————————————————

评论区有几位朋友问到:前文的最后提到了挖地基,那什么是地基,要怎么挖地基,我把答案也贴在这里,方便大家阅读。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

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基本属于第五层了,那么按照需求理论,必须先满足了下层的需要,才会产生更高层级的需要。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自我实现的目标,那就要先满足他前面四层的需要,这就是地基。

生理的需要对于关注教育的阶层来说应该都不是问题,但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却往往被忽视了。

如果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经常吼孩子,甚至于加以打骂,他们会有安全感吗?如果父母整天对孩子说你考不上高中你这一辈子就完了,他们会有安全感吗?

如果因为孩子成绩不好,就整天长吁短叹,一副你对不起我,你给我丢人了的样子,孩子能感受到爱吗?没有爱的家庭(也包括班级),孩子会有归属感吗?

如果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不重视他们作为个体的感受,凡事都是父母安排,把它当成机器人,我输入指令,你执行就够了,那孩子能感受到尊重吗?一个从没被尊重过的人,如何懂得自尊?人因自尊而自重,因自重而自强,因自强而自律。没有自尊的孩子,很难学会自律。

这些都是孩子好好学习的心理基础,你看不见它们,但它们一直都在影响着孩子。没有这些基础,孩子根本就不会有追求更高理想的需求。而理想,正是学习的势能,理想越高远,产生的动力就越强大。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就没有内驱力,只能被人推着走,父母又能把他推多远?

有了心理上的基础,还需要生理上的基础,那就是专注力。想学,先要坐得住,低年级儿童成绩的差异,绝大部分来自于专注力的差距。所以别急着背唐诗学算术,先把孩子的专注力保护好。

我说的是保护,还不是培养,因为很多时候专注力是被家长破坏的。小孩子玩的时候是最专注的,但是这种专注经常被打破:宝贝该喝水了,宝贝该吃东西了,这个不能碰,那个不可以!孩子的探索行为被家长撕扯的支离破碎,注意力不断被分散。同时被破坏的还有孩子的好奇心,这也是学习的原动力。

孩子的专注力天生也是有差距的,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先要接受,然后才能寻求改变。很多家长会把孩子注意力的问题错误地归结成孩子的态度问题,实际上,这并不是他们自己可以控制的,他们也是在被基因和内分泌所支配。家长要做的是切实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而不是一味地上纲上线,打击孩子的人格自尊,这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

专注力也是和兴趣相关联的,学习不专注的孩子可能打游戏就专注了,因为他喜欢啊!喜欢就投入,投入了就专注,所以我们要想法让孩子喜欢上学习,这就是常说的培养兴趣和快乐学习。非把上学弄得像上刑,就别指望孩子能喜欢,更别指望他们能专注,他们心里只想着怎么才能逃脱。

基础除了深度,还需要广度,金字塔的高度和它底座的广度密切相关。所以不要只盯着语数外,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见识多了,体验多了,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要等到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才去想:“我这辈子到底该干啥?”结果十几年寒窗苦读争取来的选择机会,就这么被随随便便的浪费掉了。这样的孩子,分数再高也是懵懂的,因为他的人生没有方向。

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从什么所谓的幼小衔接开始拉开差距的,而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的积累。这些才是将来支撑孩子学习成绩的基础。

也有朋友提到,培养学习兴趣太难了。确实,“培养”学习兴趣很难,但“挖掘”学习兴趣就要容易多了。

培养,是以父母为主,无中生有。

挖掘,是以孩子为主,因势利导。

这也是如你所愿还是如他所是的区别。

不要担心孩子的理想不够高大上,随着他们能力的提升和眼界的开阔,他们的理想和目标会不断调整。但是,理想变了,目标改了,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学习到的知识,经历过的体验不会变,这些都将是孩子终身的财富。

最近回答了另一个相关的问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可供参考:zhihu.com/answer/194979


user avatar   33-56-38-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不是的!

因为实际情况是,根本不用等到初中,一进入小学三年级,就会有很多学生掉队了。

其实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目前小学阶段课程的难度设置并不是非常合理。不知道有没有同感的朋友。

为什么呢?

第一,之前由于政策原因,取消了幼小衔接。看似是给孩子减负了,但是完全没有结合现在的现实情况。

现在的幼儿园,其实教育性已经被弱化到非常弱了,主要还是起到了托管的作用,老师主要也是负责小朋友们的一日三餐,并不涉及到很多文化课的教学。小朋友们每天的生活其实很少会涉及到学习,还是以吃喝玩乐为主。

但是,一旦进入小学之后,马上要转换成全身心学习的状态,这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其实是非常难的。所以现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开始会以非常慢的速度,讲一些最简单的知识点。但这同时也就意味了,后面讲解其他知识点的时间会被占用,会压缩。

第二,目前小学知识点的分部其实并不均匀,一二年级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学校不考试,也不布置家庭作业,对于很多自制力没有那么强,家长也没有时间每天陪伴的孩子来说,一二年级一晃而过,到了三年级之后,随着难度的陡然上升,马上就会跟不上课堂的学习进度。

而一旦跟不上一点进度,又没有及时的补齐,就会和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成绩一落千丈,再也找不到补救的方法。所以很多人都会说,三年级是一道坎,如果孩子能迈过去,学习成绩不会有太大的波动,甚至找对了方法,还能够提升;但是一旦迈不过去,可能会影响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而且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缩小差距。

因此,到了初中有很多同学会掉队是真的,但是更多掉队的同学,其实是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掉了队,或者埋下了掉队的伏笔。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也想在这里呼吁各位家长,在孩子幼小衔接阶段以及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多抽一点时间出来,给与孩子陪伴,帮助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当孩子的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多付出一点耐心,给他讲讲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做,用什么样的方法,而不是把手机和ipad丢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百度。

养好了习惯,打好了基础,今后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取得不差的成绩;而如果连学习习惯都没有养好,那后面可能会事倍功半,付出巨大的努力,也很难见到成绩的提升。

至于掉队这种现象,其实我更愿意把孩子的成绩作为阶段性学习的成果检验。也希望各位家长能够理性的看待孩子在某个学习阶段成绩掉队的现象,不要盲目的去责怪孩子,而是和孩子聊一聊原因,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再问问孩子,自己能够给与孩子什么样的帮助。

希望我的经验能够对各位家长朋友有所帮助,也希望各位家长在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想着去责怪孩子。因为沟通,永远是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有简单的办法,可以验证你孩子真正的水平。

你自己教一下孩子奥数就知道了。

智商不太弱的孩子,其实小学六年数学内容,二年级到三年级的一个暑假就学完了。

但是,三年级的孩子,要做奥数五年级水平的牛顿问题,就只有智商高的孩子能做了。

对于高智商的孩子,你就不用浪费时间了,直接初中数学走起,初中数学学会水平(非选拔考试水平),对于智商的要求,不高于五年级奥数水平。高智商的三四年级孩子是可以看书自学的。

小学英语一个学期的词汇量才几十个,孩子用学习软件也就是两天学完,一周熟练。

小学语文课本里面的古诗,都是孩子幼儿园滚瓜烂熟的。

就是说,小学正常教学进程,完全区分不了孩子的智力水平。

所谓95分和100分,考察的孩子的粗心程度,临场发挥。

小学到中学没有选拔性考试,让老师学生都在重复无用功。

大量练习时间,花在重复的低难度低水平训练,这种训练做多了,应付难度本来就很低的考试,那就是考孩子的细心程度,临场发挥。抓的紧的学校,孩子统考大面积100分,90多分。

并不是孩子学习好,而是内卷做无用功花得时间多。

到了中学以后,因为中考是选拔性考试,所以不仅仅是会就可以了,而是要有难度区分。小学被掩盖的问题,到了中学就会暴露。

所以,中学很快就会区分出好生差生。

但是,对于一些掐尖的学校,其学生智力水平比平均值高,还是会有大面积高分的现象。因为掐尖学校,可以使用难度较高的日常训练题目,孩子训练强度又比较大。而中考对象是全体义务教育学生,所以还是会有大面积高分。

到了高中,选拔率是50%左右。而从高中到985大学的选拔率在只有1%-6%

即使是录取率高的地区,算同龄人比例也是3%以下

录取率低的地区,同龄人比例只有0.5%。

这个就需要很严格的选拔,智商,学习能力,临场发挥,差一点都不行。

高考的大面积高分,需要衡中这种全省掐尖培养。河北这种省,全市掐尖的人口比例不够大面积高分。


user avatar   xi-yun-yong-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让博尔特在早上8点30的西二旗地铁从一头跑到另一头,并不会比四眼做题家快多少。

小学考试都是验证性的,连“通过性”都算不上。高考满分750,你拿60%的成绩,就站在前20%-30%了。但小学100分拿60,说明这个孩子可能有多动症、自闭症等精神问题,高年级的话还有可能这孩子已经成混混了。小学超过50%的学生成绩在95-100之间。

一个小学生面对应用题时,他是真的掌握了抽象思维用方程解,还是虽然会列方程但不明就里,只是把它当做“多此一举”,亦或是用手指头算,单看分数无从得知。

而且这和所谓的“刻苦”无关。你让小孩子一天做50道小学毕业水平应用题,他可能还是理解不了“未知数”在方程式的意义;但由于“掰手指头”技术提高了,所以上了初中更难以纠正这个思维。

语文就更水了,除非不认字或理解不了拼音,否则大家都90+甚至95+。究竟有没有建立起文字逻辑思维和领会出题人意图的能力?根本不知道。

小学英语教学各地差别太大,容易鸡同鸭讲。但即使是一年级就开英语,也往往是浪费时间:教的东西压根不成体系;几乎没有难度变化

资深初中班主任往往都会说,初二时两极分化。因为初二开始,数学物理语文都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不再是“掰手指头”能解决。而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已经可以做中考卷不扣完型之外的客观分了(英文完形填空的科学性一直有学术争议,连英美都在撕逼)。

所以很多“双百分”的“优秀小学生”,在初中会掉队。他们可能在小学时填鸭的很辛苦,但就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思维习惯

有一种都市传说:私立初中看小学毕业生的兴趣爱好,就是把填鸭填出来的“小做题家”们给踢出去.....


user avatar   liu-yu-tao-83-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反,小学成绩顶尖的一般到了初中乃至高中仍然还是学霸。而一些小学成绩不怎么样的,到了初中却会翻身。

小学成绩确实具有欺骗性,原因在于大部分小学生小学六年还是以玩为主,对于学校课程并不想初中高中那样下死力气苦学。


user avatar   pang-qi-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概是的吧。

听一位干教育的朋友说了这么个意思的话:为什么苏南小学考试成绩平均80多分,徐州(徐州教育在江苏垫底)就90多分?因为徐州家长玻璃心,分数低了就去闹。

我觉着挺搞笑的。


user avatar   ba-zha-hei-11-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在初中刚工作一年半的数学教师,特别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认为小学的成绩确实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小学的知识大多数是机械记忆和重复练习,只要勤奋一点,再加上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就能得到不错的成绩。在这个阶段并没有考察到学生的思维是否灵活,思考问题是否深刻!即使到4.5.6年级的数学会稍微表现出一些,但是并不能很明显的把大家区分开!这也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升入初一后,面对第一次月考,孩子成绩的突然下降,会质疑,我的孩子在小学可以考90多,在初中为什么会考7.80分甚至不及格呢,是不是老师教学有问题?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小学可能以记忆,观察为主,并没有很好的锻炼到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到了初中做数学题就要考察逻辑思维,做题要有依据。这里举个 :比如试卷中给你一幅图,看着是正方形,但是题目中并没有说,它是正方形,那大多数同学看到后肯定会说它是个正方形,当你问他们为什么认为是正方形,他们异口同声说,看着像或者觉着像!哈哈!数学可不是用想当然来解题的,这就说明了大多数同学不懂得逻辑思考!如果能快速的做到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很容易跟上来的,但是遗憾的是一些同学初一一年都没有做到思维方式的转变,致使自己越落越远,心理备受挫折!

所以,如果我是一位家长或者小学教师,我可能会在小学阶段更加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这些习惯主要指:阅读习惯、写作、书写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里可以是一些简单小问题,重在培养这种方法)、简单的逻辑思维、分析自己、梳理自己,做计划等这些习惯!据我的同事讲他们家孩子的小学老师,会给他们布置很多抄字,抄计算题这样的作业,因为小学会很早的把新课学完,然后复习,而复习时,教育部门不让买教学资料,在没其他教学资料的情况下,老师只能让孩子反反复复的抄!这样不仅让孩子讨厌学习,还会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不爱动脑子的做题机器。当然这并不是某个老师的问题,是整个大教育环境的问题。所以,作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删除一部分重复作业,让孩子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社交等等!这里,还需要家长和老师做好沟通,避免孩子没按老师要求做作业而受批评!那为什么说,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阅读,书写习惯呢,因为阅读,书写这些都会成为未来升学考试的软实力,比如语文,会需要较大的阅读量,作文既要字体好又要文笔好,这些能力并不是短时间突击就能升上来的,需要日积月累。另外,你会发现,小学字写得好的,初高中依旧写得好,然而小学写得不好的,初中很难再改变,一是没有时间,而是习惯已形成很难再改变。我的课代表,因为书写从初一被我说到初二,依旧没有变化,孩子思维很活跃,解题解的很好,但是字体龙飞凤舞,需要在一堆字里找答案。我多次劝诫他,你这样会吃亏,他也明白,但是很难再改过来!

二是智力真得蛮重要的,也会有性别区分。班里,有些学生,学数学真得不费劲,有时上课睡大觉,下课自己看看课本,依旧得高分,思维非常活跃。有些学生,思维呆板,再加上初中数学课进度较快,课上跟不上,课下不积极问老师,导致越落越远。这里,想告诫那些智力平平,学习被动的同学,一定要主动起来,主动问老师,问同学,尽量把问题在课上解决。初中那么多学科,我们是很少有时间再在课下解决问题的。

三.小学时的机械重复学习会使很多孩子宁愿抄100遍单词,也不愿思考10道数学题,这是思维上的懒惰!每次中午巡班,你会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是在抄语文课文,副科段落就是在抄英语单词,很少有拿出数学来做的,因为他们认为思考太费脑子了,不如机械的抄轻松。但是,真正爱偷懒的孩子恰恰是那些爱思考的孩子,宁愿想问题,也不会去抄那么多文字。所以,有时候你会看到一些同学很认真,一天天的坐在位置上,写啊写,仿佛很努力,很感动人,但是成绩出来却很糟糕。我们不能做一个做题的机器人!

四.在小学时,我们就应该刻意的培养孩子的分配时间能力和学习效率。培养这两种能力一是为了让我们变被动支配为主动管理,让自己从繁琐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二是为了迎接初中多学科学习做准备。

五.送给那些智力平平的普通学生,其实一个班里80%多都是普通学生,做有效的勤奋,主动学习,不要等着老师发现你的问题,而是要主动找老师解决问题。为什说,要主动呢?很多孩子在小学时是班内前几名,老师可能会青睐这些学习好的学生 ,目光会更多的放在他们身上,但是现在不同了更多来自其它学校的优秀学生聚集在这里,原来可能优秀的在这里显不出来了,老师也可能会因为学生的增多注意不到你,这时需要大家摆正心态,自己主动一点,任何时候都要主动,走向社会也是要这样!另外 就是降低对自己的期待,一小一小步的完成自己目标。曾经,我们班有个女学生学习很勤奋,经常问我问题,考了几次成绩都不理想,她觉得以自己的表现不该这样。后来,有段时间她不再来问我问题了,我还很纳闷。再后来,又考了一次还是不很理想,她发微信给我,老师我这次没考好辜负你的期待,下次一定会考好的。我一下子反应过来,原来她那段时间没来问问题是出于愧疚,觉得没考好对不起我。从她的微信中,也可以看出她很急于证明自己,内心很着急。于是,我回复她,不要着急证明自己,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期待,降低目标,一步一步的来!有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有挫败感,是因为当我们的期待值与自己实际所达到的水平不匹配时,所产生的落差感,这一点在刚升入初中且在小学表现较优秀的学生中表现较明显。所以,开学第一课,我就告诉学生,不要对自己期待过高,降低目标,脚踏实地!




        

相关话题

  你会愿意老师适当打孩子的教育方式吗? 
  考高中,该做鸡头还是凤尾? 
  如何阅读古代文献?读古代文献和读今人著作有什么区别? 
  高中弟弟赌博后要辍学怎么帮他申请学籍保留? 
  大学有必要很努力地学习吗? 
  有哪些事让你觉得学校是个微型社会? 
  经济不景气,你会选择学习提升个人价值吗? 
  如何看待「裸跑弟」5 岁开飞机、6 岁写自传、11 岁专科毕业?你是否认可这样的「鹰式教育」? 
  本人初二,地理生物基本读一遍就背下来了,算是稍微有点聪明或有稍微有点天赋吗? 
  你认为你的老师真的会讲课吗,真的能把知识点讲明白吗? 

前一个讨论
在当今还有像钱钟书和杨绛那种灵魂伴侣吗?
下一个讨论
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连累了宋朝甚至以后的朝代,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