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微信热文《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 800W 的学区房》? 第1页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早我就明白了一件事。

无论是北戴河,还是巴厘岛,还是马尔代夫。

小孩子对大海的兴趣,永远只有一件事,就是刨坑

所以我要是当爹了,想带孩子出门去海边玩,不用纠结哪的大海漂亮,就找个沙子多的地方,太阳不太晒。给小朋友发个铲子,发个桶,我就在边上找个椅子一躺,偶尔起来看看他会不会挖太深把自己给埋了。

就得,小孩子绝对兴高采烈挖一天。


我小时候,北戴河就是国人的马尔代夫。自然爸妈也带我去过。拍了好多照片,多年以后,再看小时候的照片,挺陌生的,因为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偶尔的几个印象,都是长大了,反复看照片,形成的假回忆。

每次暑假往王府井或者天安门溜达,总能看见家长抱着或躺或迷糊的小朋友,小脸蛋通红,头发被汗水打湿,一绺一绺地贴在脑门上。每每到此时,我都心生一种莫名的难受,那么小的孩子,跑这里来遭这种罪干嘛呢。


前些年,有一次去舅舅家,路过秦皇岛西边的抚宁县,吃完午饭没事干,就找了个不大不小的山包遛弯,当地美其名曰是个景区,其实就是个大公园。登到顶上往四下看看,结果一瞬间,啥都明白了。

沿着蓝色的箭头看去,左边是绵延起伏的山峦,右边是一望无际的昏黄大海。中间唯独窄窄的一线之地,一瞬间有种,给我一万人,给我粮食,给我……我就能。

“天下第一关”

那个最窄的地方,就是山海关。什么叫兵家必争之地,就是傻子都看得出这地方太重要了。于是真正明白这五个字的含义,但此刻,已经是童年第一次来此地的二十年以后了,李闯,吴三桂,陈圆圆,崇祯,皇太极,种种历史在心中翻涌,全在那放眼望去一瞬间。


当时那个小孩子又懂个什么呢?


《昆虫记》是中小学课外必读书目之一,然后我问了下北京的初中生,见过蚂蚱没,有人竟然说没见过,这就让人很头疼了。我小时候房前屋后全是树,什么螳螂蚂蚱蛐蛐蝈蝈一大堆,抓虫子,尽自己所能去祸害他们,就是我童年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后长大了,美其名曰“接触大自然”。

之所以人类对主子有某种天然喜爱,就是因为猫咪符合某种儿童的特质,而儿童的特质是啥呢,就是贪玩嗜杀、狡黠反复,且长得贼可爱。我不知道妈宝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孩子的,可能是中国文化里,“赤子之心”之类的词语太多了,以至于婴孩是个绝对的褒义的,带有某种先验完美的意象。但在另一个语境里,小朋友,常常被用在恐怖片里面,代表着混乱,无常,善恶模糊。不信去看看欧美的灾难片,带领大家冲出浩劫,拯救世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受过教育,有过妻儿的白人中年形象。教育,使人从动物性走向人性,而不是反过来。

幼儿的性格里有一些乖张的本能,大城市的孩子在高高的电梯房里,没机会逮蚂蚱杀蜻蜓,就和精力过剩的猫咪一样,毁坏主人的mac和钢琴。从某种程度上,多带孩子出门挖坑,是非常有必要的。发泄完过剩的精力,是不是该往正经事上面多引导呢?

学区房是什么,顾名思义,是带好学区的房子,而好学区几乎等同于更优质的教育。如果家长不能让自己的小孩拥有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应该做的不是想办法试图弥合这样的差距么?扯什么环游世界呢?

我不相信发个小铲子在海边刨坑,就能学会外语的语法,数学的公式。学着把目光放远,体悟更加深层的世界。

存在于我们时代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教育使我们更加深刻而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而认同这一点的人,恰恰是受过教育的。

换成大白话就是,一群没文化的人,看另一群没文化的人写东西,然后集体以为这就TM是世界社会运行的一般规律,最后污染到我的时间线。

《战狼2》上映的时候,巨多的所谓自媒体疯狂蹭热点,写了一些千人一面的东西。我顺手给其中一个回复“公众号的东西发发就得了,别跑知乎上再贴一遍。”结果作者来劲了,直接呛回来“我爱发哪里发哪里,你管得着么!”


恩,管不着。


“自媒体”,我都耻于用媒体两个字形容某些垃圾制造机。给我的感觉,就像那些在让自家宝宝在地铁里拉屎拉尿的家长一样。

一些人期望这个世界更美好,偏偏有一些人,期望世界更糟糕,从而显得自己更美好。那些污染了微信时间线的人,又会慢慢污染更多地方,让所有人看起来一样傻。这样他们在人群里,就显得不那么傻得突出了,而且还赚到了钱。


星新一有个短篇《喂——出来》,课本里有过,非常短。讲的是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大洞,一个人,丢了个小石头进去,结果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人们把垃圾,核废料,一股脑全丢到这个大洞。地球因此变得干净异常,正当人们为此感到由衷欣喜的时候,一个小石子从天而降,却无人发现……


大人物估计是不看微信公众号的,大人物可能会回答知乎,但也没那个时间刷知乎。这些年轻人聚集的信息旋涡,就像小说里一个个深不见底的洞,什么垃圾都能丢进去,而且不会污染到新闻 联播里的世界。在另一条时间线上, 那些精绝的,灿烂的人类文明,依旧是昂扬的,需要买票才能欣赏的,在保利和嘉德的拍卖会上才能见到的,在期刊或者研讨会上才能交流的。

他们不用担心有一天这些巨坑盛不下人民的愚蠢,但从这种文章开始,就像小石子终究会再次从天空落下。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这篇罕见的照片比字都多的文章,我不由想起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

一次去考文垂看望华威大学的表弟,我们一同参观了考文垂交通博物馆。这个博物馆馆藏非常丰富,讲解也很详细。我在门厅部分结合展品读着自行车进化的历史,深深感慨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自行车,其实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看似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改进。

这时表弟走过来,看了我一眼,又看看别处,又看我一眼。

我恍然,说你看完啦?他说他看完了。

我环顾左右,展品摆得满满当当的展品,它们讲解也列得密密麻麻,但如果仅仅是「看」,其实走一圈也真能「看」完。

然后我们便开始走马观花,一路走一路照,从室内照到室外,半个小时就逛完了这个博物馆。

如今两年时间已经过去,我至今还记得我看了半截的自行车历史,至于照了什么,早已没有了印象。

结合这件小事,再回头看看这篇文章,我有种感悟:所谓旅行的意义,不在于风景对你的给予,而在于你对风景的读取。相信不少知友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一个知识渊博,底蕴厚重的人身边,哪怕不起眼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有意义,都可以是历史的一部分。而这种从风景到意义的转化,需要的是知识的过滤和岁月的沉淀。我深深不解的是,很多家长与其花大代价把孩子和风景简单捆绑在一起,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去和这些能够将风景转化为意义的人多交流呢?亦或者说,很多家长凭什么以为,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读取出任何意义的风景,能神奇地开启自己孩子的灵智呢?他们这种风景能够凭空转化为意义的假设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当今社会很多人贬低书本,以为行万里路真能胜过读万卷书。但我们追根溯源,这句话最早出自明朝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看看原文,为什么不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答案很简单,读书在行路前,盖因不读书,行路便没有任何意义。无知者别说行万里,就是行十万里,百万里,胸中也经营不出一个土包,更别提什么丘壑了。行路理应是读书的实践,更是读书的升华,绝非读书的对立,更非读书的替代。


user avatar   lu-xiao-yi-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爸爸妈妈,好了没,我快酸死了!”我都已经按他们要求摆好姿势很久了,他们还在远处拿着照相机对我喀哧喀哧。

“宝贝儿,再等一下啊,马上就好了啊。你这样,换这个姿势!这样!”

“啊?还来啊?我想玩沙子。”

“要不给他拍一组玩沙子的图?”妈妈问爸爸。

“沙子国内到处都是有啥好拍的。再说了,这角度很难拍出风景的全貌,看不出当地特色的。这样吧,那边有几个小朋友,你让他过去跟他们玩玩。我拍几张互动图。”

耶!可以玩咯!小朋友们也在玩沙子。他们看见我,说了一溜的话,我听不懂。只听见远处妈妈喊“宝贝,笑!笑开心点!”我就冲他们笑笑。小朋友们就招呼我一起蹲下来玩沙子。

爸爸妈妈在一边看照片。妈妈坐在草地,打开了电脑。她又要开始写东西了。

“怎么样?涨粉了吗?”爸爸问。

“没。”

“我们一直这样单纯的记录,效果不是很好。粉不多的话,这打赏就没什么意义了。我觉得,咱得写篇爆文。”

“爸爸,什么是豹纹?”

“是一种内……咳咳。小孩子问那么多干什么,玩你的沙子。”爸爸继续对妈妈说,“咱得研究怎么写才能击中读者的转发欲望。读者怎么才会转呢?必须是满足他的价值观,又可以分享给别人,借我们的嘴表达他们的想法,同时抬高他们的逼格。”

“爸爸,什么是逼格?”

“小孩子别说粗话,玩你的沙子。”爸爸继续对妈妈说,“首先这标题就得劲爆,普通老百姓最关心什么我们就写什么,最想得到什么咱们就提什么,还不能正着说,最好反着说。直接就要刺激到他们的G点!”

“爸爸,什么是……”

“玩你的沙子!”爸爸妈妈一起吼道。

“房子,教育,旅行,收入,这就是当下中产阶级最焦虑的点,咱们就得切中这个。把咱出来玩的目的全甩给教育孩子上,一对比那些苦巴巴守着钱给孩子买学区房报学习班的家长,咱这不是走在时代前沿吗?”

“这跟教育有什么关系?”

“有没有关系,还不是我们说了算。出来玩开拓了多少视野,学会了多少交际,遇到多少挫折怎么解决,这都是教育的重要一环!”

“孩子才几岁,懂得了多少,记得了什么?”

“你傻啊,不管懂得了多少记得了什么,你只要说这都会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养分,滋养了他之后的成长,不就行了吗?难道我说得不对吗?同样是玩沙子,小孩子天天蹲在小区的公园玩沙子这能一样?”

“爸爸,我觉得一样啊,沙子到哪都是沙子。”

“你现在还小,你不懂。等你长大了,你回顾一下才会明白,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将会给你人生带来多大的变化。”爸爸转头继续对妈妈说,“所以最后啊,还得表达一下对孩子的寄望。我们肯定不能说为了让孩子上名牌学校找好工作赚大钱养我们什么的,太直白没逼格。只能从人格上着手,什么独立啊坚强啊自信啊这种虚头巴脑又无懈可击的词汇能安几个是几个。”

“这不有点……鸡汤吗?”妈妈说。

“不鸡汤谁给你转发?谁给你关注?谁给你打赏?我跟你说,到时候选一些赞同我们的评论上墙,回复的时候还是往教育方面靠拢。明白吗?”

“这么做,肯定会有争议吧。”

“持反对意见的,肯定不会给咱打赏。这就是选择,就像咱们决定了出来玩,首先就得选择辞职。A跟B,你总得选一个吧。”

“明白了,我知道怎么写了。你去多给孩子照照相吧。我开动了,写完给你看看。”妈妈说。

“爸爸,爷爷奶奶怎么不跟我们出来玩?”

“嗯。爷爷奶奶给你买了学区房,正在忙着装修呢。等以后你回去上学了,他们天天带着你玩,好不好?”

“好!好!好!爸爸,这里真好玩!”我手捧着沙子咧开了嘴,“这里的沙子,真的好多啊!”

“呵呵,咱国家更多。”爸爸说。


user avatar   wang-da-ke-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果然是个大黑洞啊,多少互联网营销大咖精心炮制的十万加爆款文,在知乎三下两下就被解构完成被迫脱下画皮露出毒鸡汤甚至鸡屎汤的真面目。

我阴暗地分析一下这篇文章成为十万加爆款的原因:

鼓吹旅行即正义的文章挺多,比如曾经流行的猫力,“世界那么大”之类的,但这篇文章抓住“学区房”,“中产阶级焦虑”这些热点和痛点,然后和本来就火的“辞职去旅行”揉捏在一起,就像现在学术论文喜欢搞“交叉学科”一样,微信爆款文把热点交叉起来威力也是成倍增加,这很可能是以后自媒体写作的一个新趋势。

然后,这篇文章的广为传播,可能要归因于那些买不起“八百万”学区房(注意:自媒体文章,标题中一定要出现数字才能爆)的大多数家长。

买不起学区房,是很多家长心中的痛,毕竟买得起房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管用什么理由自我安慰,举自己小时候的例子,举隔壁谁谁菜小逆袭的例子,其实心里都是没底的,没人敢拍着胸脯说一句“学区房有什么了不起”。但现在,有人来说这句话了:学区房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家孩子还没上学就周游世界了,不比你们这些苦哈哈地买学区房的牛逼多了?

就像当年在天涯,所有人都讨厌易烨卿,但所有人都说不过易烨卿,因为人家就是比你有钱,实力碾压你,你说什么都是酸。最后只有周公子出来,不仅有钱,还是贵族,轻轻松松教易烨卿做人,最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我们这群看客虽然既不是贵族也没有钱,但在那一夜我们自动变成了周家人,喜大普奔欢庆易烨卿输了。

现在,我们虽然没钱,虽然知道那些可以辞职满世界玩的人肯定有随手就买个学区房的实力,但我们就是希望有个这种牛逼哄哄的人替我们说出来:学区房有什么了不起?那些买了学区房的人你们看看,这才是生活。然后让我们觉得其实没有学区房也无所谓,因为买了学区房的人,他们没有生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总觉得认真花时间,勤奋,努力地去做一件事,去学一样东西实在太累了,如果有个办法能又轻松,又好玩地把事给办了,把知识给学了就好了。

于是旅行即正义就出现了。

为了让你说服自己的内心,名正言顺地去玩,去花钱,他们告诉你旅行很重要,见识不同的风景很重要,旅途上认识不同的人很重要,旅行会让你成为一个更有趣的人,更好的人,更有层次的人……

但实际上呢,我因为工作原因也去了不少地方,也去过一些地方旅游,我觉得决定你见识什么样的风景,结识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的,归根结底还是你的工作和你的收入。起码我去玩过不少景点,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改变,真正给我带来改变的,还是收入的增加和读书……

同一个地方,读了书去和不读书去,那绝对是两种体验。说句不客气的话,不读书就出去玩,那绝对是浪费。人文景观就不说了,哪怕是名山大川这样的自然风光,读的书少也看不出个门道来,十分的味道,顶多品出来两三分。

但营销号不管的,努力工作多累啊,伏案读书多枯燥啊,升职加薪多遥远啊,他让你把时间多花在这些事上,那不就成了你一个礼拜也打不了一个电话的老妈么。

所以他得劝你花钱,而且要让你觉得这钱花得特别有道理,特别正当,哪怕是伸手找父母要钱去做这个事也名正言顺。因为这样的话大家才爱听。

明明就是花钱买享受,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男男女女的事儿,非要拔高出那么多意义,说是为了体验世界,增长见识什么的,搞得好像你不是出去玩,而是肩负着唐王的重托前往西天求取真经,回来就能脱胎换骨似的。


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句话,是孔夫子说的,叫“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翻译过来就是说:你要想出去玩出去浪可以直说,反正你自己的钱爱怎么花怎么花,但能不能不要找那么多拙劣的理由来欺骗自己恶心别人?你到底是奔着玩儿去的,还是“提高自我”去的,自己心里就没点数么?



————————10月23号更新————

今天又朋友圈又出现一个十万加,地址如下:

mp.weixin.qq.com/s/Stqr

我看了下,文章内容基本就是知乎几个高赞答案的拼接,大段大段的文字全文照搬一字未改,亏他好意思写什么原创作品严禁抄袭。

熬毒鸡汤的营销号先挣一遍钱,然后再来个卖解药的,这次都不自己熬汤了,从知乎舀几勺直接当去卖,再挣一遍钱。真是越来越不要脸了。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回答应该被知乎《如何装逼装得别人一愣一愣的?》一题收录。


user avatar   zhou-tong-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彻头彻尾的王八蛋文章。

这几年有一个很奇葩的思潮或者说仅仅是流行的论调,那就是我如果不能给我孩子提供这世界最好的条件,那我就不应该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很多人拿这个当不生育的借口,其实就是自己贪图自在,怕养孩子麻烦,自己还想当一辈子宝宝哪有这心思去照顾别的宝宝。你买不起学区房对孩子不能负责,你全家辞职周游世界就是对孩子负责了?

我只想政治不正确地问一句,你们家孩子算老几啊?是金枝玉叶,还是十一世班禅的转世灵童?一出生就得选最好的医院?一落地就得选最好的托儿所?8岁入学一定不是史家胡同就是景山小学,最不济也是中关村一小?你们把自己的孩子当宝贝,但在别人眼里不过就是一个飞机上高铁上,叽哩哇啦扰得一车人打个盹都很难的熊孩子,兔崽子。百度百科随便输入一个搜得到的名字,里面排名靠前的人有几个是靠800万学区房钦定的30年后一定兑现的各行各业风云人物?

谁说必须有能力给孩子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条件的父母才有资格生孩子?800万学区房,非买不可?不买就是父母失职?买不起800万学区房,就一定得拒绝普通的low逼学校,喝着父母毒鸡汤,在父母的洗脑文里摆pose,当模特,做样子,周游世界?你九九乘法表都不会背,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京杭大运河都不了解,你跑巴拿马运河边上拍个照,你就洗涤了灵魂了?你就塑造三观了?你在哪里跌倒了?又在哪里爬起来,并学会了坚韧不拔了?

妈逼你亲生父母在800万学区房这道坎上跌倒了,他们自己都不想爬起来,而是选择原地打滚,任性辞职,周游世界,发洗脑文撒泼,用鸡汤文为自己的真懦弱假坚强无耻美化。就凭他们,就凭他们这两个没耐力,没勇气,没担当只不过靠走狗屎运实现了有颜有钱有假期的巨婴,凭他们能教会你如何面对丛林世界的残酷现实,强韧抵挡,冷静分析,找到出路?你爸爸妈妈自己是狗屎运加身,自己老子底子厚,才侥幸有能力做到职场清零,还依旧衣食无忧。可你呢?你爸妈就这么一直逃避现实的作下去,把你上学的钱都糟蹋了,未来你长大了,除了会在欧美热门景区摆pose,装装逼,啥生存技能也学不到,到时候面对8000万一套的学区房恐怕只能哭爹喊娘。醒悟过来,是你这脑残,装逼,自私,任性,没长大的父母坑了一生,也晚了。

扯他妈什么淡呢?

800万学区房买不起,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800万学区房那是起跑线么?那是他妈权贵子弟,画地为牢,禁锢阶层,阻止阶层跳跃,维护贵族城池的护城河!

进不了这个城池的适龄儿童就完蛋了?就建不起健康的三观了?就不懂的美国总统可以被调侃?就不了解耶路撒冷常年有战乱了?放狗屁!这世界上还有太多认真负责的老师,还有太多普通但正规的学校,还有太多平凡而真实的人生。人生的模式并不只有两种,要么鲤鱼跃龙门,从小就进贵族学校长大一定当权贵,要么破罐破摔,干脆辞职领着孩子过把瘾就死,不顾后果的周游世界。

这世界,要么直接上位,要么破罐破摔的父母很好找,在洗脑文的助威下,这些年网络空间到处都是,但他们在做父母这件事上,永远做不到成功。

这世界,任劳任怨,承认万物为刍狗,正视惨淡的现实并咬牙接受严酷规则,苦心经营天不负,让生活越来越好的父母更多的是。他们的模式才是物理世界得以有序运行的大多数的真实人生。

孩子,别怪我怼你父母。18年后,你会来谢我的。你会和我一样骂这对强词夺理,三观全程拉瘌痢的丑恶父母和神经病巨婴。你会和我一起咒骂这篇虚弱矫情,幼稚荒唐,并试图洗脑骗赞的王八蛋文章!

噫,

四大牵缠已久,

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播种后人收,

无非是龙争虎斗!


user avatar   yangxiaoc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高中生求救楼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久没上你乎了,我来强答一下。其他答主说的东西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为什么知乎上许多人认为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是负面的,是否和母语是汉语有关系?

答: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汉语长期是“上位语”。


---------------------------------------------------


I. 有关双层语言、上位语、下位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维基上diglossia的定义先抄下来。

In linguistics, diglossia (/daɪˈɡlɒsiə/)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dialects or languages are used by a single languag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community's everyday or vernacular language variety (labeled "L" or "low" variety), a second, highly codified variety (labeled "H" or "high") is used in certain situations such as literature, formal education, or other specific settings, but not used for ordinary conversation.[1] In most cases, the H variety has no native speakers.

简单地来说,diglossia就是“双层语言”,在一个社区中有用于书面、文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上位语”H和用于日常口头交流的“下位语”L。上位语是官方的、用于教育的,因此,上位语总是在通过知识分子和政权机构影响着下位语。单就词汇来说,上位语的词汇总是大量涌入下位语中。

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上位语,例如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佛教文化圈的梵语、巴利语;而在东亚文化圈,上位语则是汉语,或者说是文言文。

上位语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上位语长期用于书面、科技、政治、教育等与权力和文化相关的领域,因而上位语带有官方、正式、有文化、先进等色彩。

2. 新的学术成果或者政治行为等等概念往往先用上位语表达,再向下位语传播。

3. 在封闭的文化圈内,新的概念用上位语表达时,往往没有可借鉴的词汇,因而倾向于使用上位语本身造新词。

4. 如有来自其他语言,特别是来自其他文化圈的借词,下位语往往是通过上位语辗转借入。

II. 作为上位语的汉语

好了,我们回来看汉语。虽然汉语在历史上一直有文白脱节的问题,但是汉语作为整体是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直到近代,其上位的语的地位依旧有很大惯性。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近代翻译西方的概念时是用汉字造词,这实际上是在用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当然汉字已经被日本“内化”)在造新词或古词新用,以对应欧美文化圈的文明成果;越南很多外国的国名是按汉字读的,如俄罗斯叫Nga,是来自Nga La Tư,即俄罗斯,但这个词俄-蒙-满-汉-越一路而来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汉语汉字词是上位语,通常它是第一手的概念载体,即使是在翻译中,它是第一次译文,所以它在同一时代大批量借入同一种非汉语言词汇的情况很少。当然,汉语依梵语借入的佛教词汇是另一个情况,因为在佛教领域,梵语才是上位语。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附加结果。因为汉语有上位语的优势,这使得很多汉语母语者或者东亚文化圈的人士感觉借词,比如日朝越借汉语词,是文明不够发达的表现,而汉语因为是发达文明的载体,因此借词很少。在你乎上,有一次讨论数目字“万”,我说这个词搞不好是突厥语等北方草原语言的借词。我猜到有人会反对,但是没想到反对的意见是:汉文明如此发达,数目词不可能是借词。其实,在这个论调中,直接就把借词和文明程度绑架了。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多中国汉语使用者也比较倾向于外来的概念要汉语义译,不要直接借入,特别是借音。

III. 作为下位语的日语

我们再站在日本、日语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脱离了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汉字和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历史惯性还存在,所以近代日本翻译作品往往仍用汉字造新词,当然,这和汉字在日本已经内化有关系。不过,由于近来以来日本的发展和中国的贫弱,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不断衰落,但并没有确立新的上位语。这个时期的日语借词法语、德语、英语各占一席之地。但到了现代,特别二战以后,不仅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基本消失,而且英语已经成为de facto的上位语。这以后的日语,借词大量的是英语借词,法德等语言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与国别文化、地域特产等相关的词汇中,新的科技词汇、新概念等,已经普遍是用英语借词。这实际上是上位语变化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下阿昌语。阿昌语是一种缅彝语,与缅甸语很接近。历史上阿昌族地区大多是傣族土司管辖,上位语是傣语,下位语是阿昌语。阿昌语中很多古典的政治、科技等词汇,都是使用傣语借词。但现在由于汉语的普及和流行,很多地方的阿昌语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替代了一些原来的傣语借词,甚至是替代了一些固有词。此外,羌语支大量语言过去奉藏语为上位语,现在也大量转向汉语西南官话作为上位语,也是这种情况。这和日语中大量涌入英语借词有一些类似之处。

IV. 日语中的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

学习过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中有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一般来说,汉语母语者会觉得汉字词更清楚明了或者相较于外来词更“日语”。但事实上,虽然日语中汉字词的比例非常高,但是汉字词读音的系统并非与日语十分契合。换句话说,即使是现代日语,汉字词的读音体系和日语固有词的读音体系仍有一定区隔。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日语固有词是没有る打头的词语,但汉字词有,如“留守、類似”等。又如,古典日语少有浊音打头的词语,现代日语因历代音变造成一些浊音打头的词汇(如“出す”)也都很少,但汉字词就比比皆是,如:“学生、雑誌、男子、爆弾、疑問、事実、敏感”等等。再有,日语固有词一般没有拗音,今日=きょう,这样的例子也是历史音变的结果,而汉字词的拗音就实在太多了。

这实际上是说,外来词的概念即使翻译为汉字词,单从音系上来讲,未必有我们想象地那样贴合日语。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语是一种音拍语,词汇是由多个音拍(mora)连缀而成的,比如さかな是三拍,はずかしい是五拍等等。汉字词和外来词如果简单从音拍上来看,并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义译音译那么大的差距。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日:(漢)哲学てつがく[4 mora];(外)フィロソフィー [5 mora]

中:(汉)哲学[2音节];(外)菲洛索菲亚[5音节]

日:(漢)物理的ぶつりてき[5 mora];(外)フィジカル [4 mora]

中:(汉)物理[2音节]、物理的[3音节];(外)菲济卡尔[4音节]

日:(漢)百貨店ひゃっかてん[5 mora];(外)デパート [4 mora]

中:(汉)百货店[3音节];(外)迪帕特门特[5音节]

尤其是最后一个例子,日语广泛吸收外来语后,形成一些改造的方法,使其适用于日常口语,也就是和制英语、和制外来语。常见的例子还包括プリクラ、パソコン、ワイシャツ、ベビーカー、ジーパン等等。

以上的例子试图说明,如果单看语音结构,日语使用音译的外来语与使用汉字词并没有太大的优劣差别,至少比现代汉语使用音译和义译的差别小。

V. 日本学者对外来语涌入的看法

大家也都观察到了日本国内对大量涌入外来语的批评。为此,日本还设立了国立国語研究所「外来語」委員会。下面抄两段该委员会的公开文书(没时间可以跳过):

外来語・外国語の問題点
近年,片仮名やローマ字で書かれた目新しい外来語・外国語が,公的な役割を担う官庁の白書や広報紙,また,日々の生活と切り離すことのできない新聞・雑誌・テレビなどで数多く使われていると指摘されています。例えば,高齢者の介護や福祉に関する広報紙の記事は,読み手であるお年寄りに配慮した表現を用いることが,本来何よりも大切に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はずです。多くの人を対象とする新聞・放送等においても,一般になじみの薄い専門用語を不用意に使わないよう十分に注意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ところが,外来語・外国語の使用状況を見ると,読み手の分かりやすさに対する配慮よりも,書き手の使いやすさを優先している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ります。
伝え合いとしての言葉を
そもそも,どんな言葉を使うのが適切かということは,話し手・書き手の意図,想定される聞き手・読み手,話題,使われる環境など,その時々の様々な条件によって変わります。同じ内容の話をするにしても,大人に話すときと子どもに話すときとでは,使う単語,声の調子,話す速さ,文の長さなどが変わってきて当然です。また,同じ大人でも,相手がその話題に通じているかどうかによって,言葉選びや言葉遣いにおのずと違いが出てきます。相手や場面に応じて,適切な言葉遣いが変わることにいつも留意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このことは,私たちの言葉について国語審議会がかねて提言してきた「平明で,的確で,美しく,豊かであること」を実現する具体的な努力の一つと考えます。

这里面主要说的意思是大量外来词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社会的交流。他们因此提出了语言的“简明、准确、优美、丰富”的目标。该委员会还提出了外来语替换的提案(具体可参看pj.ninjal.ac.jp/gairaig)。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汉字词就更加“简明、准确、优美、丰富”呢?这实际上就是前文几次提到的“内化”。日本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已经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汉字词的音系与固有词有没有区隔,汉字词已然成为其语言的基石之一。汉字和固化的汉字读音已经是日语内在的一部分,即“内化”。从这个角度讲,外来词改汉字词也是用自有文化消化外来文化的方式。

但是针对这点,日本国内也有不同意见。1943年出生的著名日本国宝级日本语专家山口仲美就认为:和制汉语(汉语词)是与中国文化浸淫的时代相称的方法,但现在日本则浸淫在美国文化中,因此也许可以看到用片假名照搬的外来语其含意固着下来。

和製漢語は中国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た時代に合っていた方法なのであって、現在の日本はアメリカ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るのだから、片仮名の外来語のままにしておいて意味の定着を待つべきではないか。

山口仲美的这条看法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包含前文所说的上位语变换的问题。

以上这些争论说明,即使在日本国内,对外来语的排斥,主要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VI. 汉语古典音译词的内化

另外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就是汉语自身的音译词问题。实际上汉语的外来音译词很多,但是由于借入时代久远,当时的音译已经参与到后来的汉语音变历程中,变得很“汉化”了,因而让人不觉得是借词了。特别是有关佛教的词汇。

比如,说到中国传统建筑,很多人都说到“塔”。但是“塔”是明确的梵巴借词(梵stūpa,巴thūpa)。再有,刹那(梵kṣaṇa),这样的词是随佛教传入的概念。甚至很多我们熟悉的地名都是外来语译作汉语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它们“异质”呢?

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为音译标准。普通话音系的特点是声母缺少浊音,辅音韵尾仅有-n和-ŋ,因此音译一些外来词的时候,会拆出多个音节来。但古代汉语的音系更丰富一些,声母有清浊,辅音韵尾有-p, -t, -k, -n, -m, -ŋ,一些音译相应使用较少的音节。这点在佛经翻译上就很明显。一些现代翻译的上座部佛经是用普通话作的音译,与古典汉译对比,往往音节偏多,或者用字明显就是现代欧美音译词的感觉,例如:

Mahāmaudgalyāyana (Moggallāna) 古译:摩诃目犍连;白话译:马哈摩嘎喇那

Mahākāśyapa (Mahākassapa) 古译:摩诃迦叶;白话译:马哈咖沙巴

更加重要的是,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有关佛教的词汇,不论是义译的世界、轮回,还是音译的刹那、劫(万劫不复)、涅槃,亦或变形了的音译词罗汉、菩萨、修罗,都成为汉语日常使用的一部分,异质感在历史中已经消失。因此,可以说这些佛教相关的词汇在汉语使用中,没有“外来词的感觉”。

如果剔除了佛教相关的音译词,汉语的外来语直接借词就很少了。即便是现代融入的外来词,所占比较也很低。这也是汉语母语者对直接标音的外来词下意识感到排斥的原因之一。



补充两点:


前面有同学提到外来语的涌入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个问题从语言发展的长期轨迹上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汉语词汇大量涌入日语时,文化人和普通民众的仅因汉语词造成的语言断层不可谓不大,在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弥合了。这也是山口仲美上面评论的来源,要知道山口老师可是研究平安时代日语文学的泰斗,同时还研究现代日本青年人的日语。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所谓“语言净化”运动,不论打着什么旗号,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而东亚世界一些语言放弃汉字词而使用欧美语言音译词的行为又可能带有去中国化的色彩。考察类似外来语这样的问题时,这两个方面的色彩都应当予以重视。


user avatar   skywind30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久没上你乎了,我来强答一下。其他答主说的东西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为什么知乎上许多人认为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是负面的,是否和母语是汉语有关系?

答: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汉语长期是“上位语”。


---------------------------------------------------


I. 有关双层语言、上位语、下位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维基上diglossia的定义先抄下来。

In linguistics, diglossia (/daɪˈɡlɒsiə/)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dialects or languages are used by a single languag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community's everyday or vernacular language variety (labeled "L" or "low" variety), a second, highly codified variety (labeled "H" or "high") is used in certain situations such as literature, formal education, or other specific settings, but not used for ordinary conversation.[1] In most cases, the H variety has no native speakers.

简单地来说,diglossia就是“双层语言”,在一个社区中有用于书面、文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上位语”H和用于日常口头交流的“下位语”L。上位语是官方的、用于教育的,因此,上位语总是在通过知识分子和政权机构影响着下位语。单就词汇来说,上位语的词汇总是大量涌入下位语中。

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上位语,例如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佛教文化圈的梵语、巴利语;而在东亚文化圈,上位语则是汉语,或者说是文言文。

上位语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上位语长期用于书面、科技、政治、教育等与权力和文化相关的领域,因而上位语带有官方、正式、有文化、先进等色彩。

2. 新的学术成果或者政治行为等等概念往往先用上位语表达,再向下位语传播。

3. 在封闭的文化圈内,新的概念用上位语表达时,往往没有可借鉴的词汇,因而倾向于使用上位语本身造新词。

4. 如有来自其他语言,特别是来自其他文化圈的借词,下位语往往是通过上位语辗转借入。

II. 作为上位语的汉语

好了,我们回来看汉语。虽然汉语在历史上一直有文白脱节的问题,但是汉语作为整体是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直到近代,其上位的语的地位依旧有很大惯性。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近代翻译西方的概念时是用汉字造词,这实际上是在用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当然汉字已经被日本“内化”)在造新词或古词新用,以对应欧美文化圈的文明成果;越南很多外国的国名是按汉字读的,如俄罗斯叫Nga,是来自Nga La Tư,即俄罗斯,但这个词俄-蒙-满-汉-越一路而来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汉语汉字词是上位语,通常它是第一手的概念载体,即使是在翻译中,它是第一次译文,所以它在同一时代大批量借入同一种非汉语言词汇的情况很少。当然,汉语依梵语借入的佛教词汇是另一个情况,因为在佛教领域,梵语才是上位语。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附加结果。因为汉语有上位语的优势,这使得很多汉语母语者或者东亚文化圈的人士感觉借词,比如日朝越借汉语词,是文明不够发达的表现,而汉语因为是发达文明的载体,因此借词很少。在你乎上,有一次讨论数目字“万”,我说这个词搞不好是突厥语等北方草原语言的借词。我猜到有人会反对,但是没想到反对的意见是:汉文明如此发达,数目词不可能是借词。其实,在这个论调中,直接就把借词和文明程度绑架了。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多中国汉语使用者也比较倾向于外来的概念要汉语义译,不要直接借入,特别是借音。

III. 作为下位语的日语

我们再站在日本、日语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脱离了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汉字和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历史惯性还存在,所以近代日本翻译作品往往仍用汉字造新词,当然,这和汉字在日本已经内化有关系。不过,由于近来以来日本的发展和中国的贫弱,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不断衰落,但并没有确立新的上位语。这个时期的日语借词法语、德语、英语各占一席之地。但到了现代,特别二战以后,不仅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基本消失,而且英语已经成为de facto的上位语。这以后的日语,借词大量的是英语借词,法德等语言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与国别文化、地域特产等相关的词汇中,新的科技词汇、新概念等,已经普遍是用英语借词。这实际上是上位语变化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下阿昌语。阿昌语是一种缅彝语,与缅甸语很接近。历史上阿昌族地区大多是傣族土司管辖,上位语是傣语,下位语是阿昌语。阿昌语中很多古典的政治、科技等词汇,都是使用傣语借词。但现在由于汉语的普及和流行,很多地方的阿昌语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替代了一些原来的傣语借词,甚至是替代了一些固有词。此外,羌语支大量语言过去奉藏语为上位语,现在也大量转向汉语西南官话作为上位语,也是这种情况。这和日语中大量涌入英语借词有一些类似之处。

IV. 日语中的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

学习过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中有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一般来说,汉语母语者会觉得汉字词更清楚明了或者相较于外来词更“日语”。但事实上,虽然日语中汉字词的比例非常高,但是汉字词读音的系统并非与日语十分契合。换句话说,即使是现代日语,汉字词的读音体系和日语固有词的读音体系仍有一定区隔。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日语固有词是没有る打头的词语,但汉字词有,如“留守、類似”等。又如,古典日语少有浊音打头的词语,现代日语因历代音变造成一些浊音打头的词汇(如“出す”)也都很少,但汉字词就比比皆是,如:“学生、雑誌、男子、爆弾、疑問、事実、敏感”等等。再有,日语固有词一般没有拗音,今日=きょう,这样的例子也是历史音变的结果,而汉字词的拗音就实在太多了。

这实际上是说,外来词的概念即使翻译为汉字词,单从音系上来讲,未必有我们想象地那样贴合日语。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语是一种音拍语,词汇是由多个音拍(mora)连缀而成的,比如さかな是三拍,はずかしい是五拍等等。汉字词和外来词如果简单从音拍上来看,并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义译音译那么大的差距。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日:(漢)哲学てつがく[4 mora];(外)フィロソフィー [5 mora]

中:(汉)哲学[2音节];(外)菲洛索菲亚[5音节]

日:(漢)物理的ぶつりてき[5 mora];(外)フィジカル [4 mora]

中:(汉)物理[2音节]、物理的[3音节];(外)菲济卡尔[4音节]

日:(漢)百貨店ひゃっかてん[5 mora];(外)デパート [4 mora]

中:(汉)百货店[3音节];(外)迪帕特门特[5音节]

尤其是最后一个例子,日语广泛吸收外来语后,形成一些改造的方法,使其适用于日常口语,也就是和制英语、和制外来语。常见的例子还包括プリクラ、パソコン、ワイシャツ、ベビーカー、ジーパン等等。

以上的例子试图说明,如果单看语音结构,日语使用音译的外来语与使用汉字词并没有太大的优劣差别,至少比现代汉语使用音译和义译的差别小。

V. 日本学者对外来语涌入的看法

大家也都观察到了日本国内对大量涌入外来语的批评。为此,日本还设立了国立国語研究所「外来語」委員会。下面抄两段该委员会的公开文书(没时间可以跳过):

外来語・外国語の問題点
近年,片仮名やローマ字で書かれた目新しい外来語・外国語が,公的な役割を担う官庁の白書や広報紙,また,日々の生活と切り離すことのできない新聞・雑誌・テレビなどで数多く使われていると指摘されています。例えば,高齢者の介護や福祉に関する広報紙の記事は,読み手であるお年寄りに配慮した表現を用いることが,本来何よりも大切に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はずです。多くの人を対象とする新聞・放送等においても,一般になじみの薄い専門用語を不用意に使わないよう十分に注意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ところが,外来語・外国語の使用状況を見ると,読み手の分かりやすさに対する配慮よりも,書き手の使いやすさを優先している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ります。
伝え合いとしての言葉を
そもそも,どんな言葉を使うのが適切かということは,話し手・書き手の意図,想定される聞き手・読み手,話題,使われる環境など,その時々の様々な条件によって変わります。同じ内容の話をするにしても,大人に話すときと子どもに話すときとでは,使う単語,声の調子,話す速さ,文の長さなどが変わってきて当然です。また,同じ大人でも,相手がその話題に通じているかどうかによって,言葉選びや言葉遣いにおのずと違いが出てきます。相手や場面に応じて,適切な言葉遣いが変わることにいつも留意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このことは,私たちの言葉について国語審議会がかねて提言してきた「平明で,的確で,美しく,豊かであること」を実現する具体的な努力の一つと考えます。

这里面主要说的意思是大量外来词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社会的交流。他们因此提出了语言的“简明、准确、优美、丰富”的目标。该委员会还提出了外来语替换的提案(具体可参看pj.ninjal.ac.jp/gairaig)。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汉字词就更加“简明、准确、优美、丰富”呢?这实际上就是前文几次提到的“内化”。日本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已经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汉字词的音系与固有词有没有区隔,汉字词已然成为其语言的基石之一。汉字和固化的汉字读音已经是日语内在的一部分,即“内化”。从这个角度讲,外来词改汉字词也是用自有文化消化外来文化的方式。

但是针对这点,日本国内也有不同意见。1943年出生的著名日本国宝级日本语专家山口仲美就认为:和制汉语(汉语词)是与中国文化浸淫的时代相称的方法,但现在日本则浸淫在美国文化中,因此也许可以看到用片假名照搬的外来语其含意固着下来。

和製漢語は中国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た時代に合っていた方法なのであって、現在の日本はアメリカ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るのだから、片仮名の外来語のままにしておいて意味の定着を待つべきではないか。

山口仲美的这条看法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包含前文所说的上位语变换的问题。

以上这些争论说明,即使在日本国内,对外来语的排斥,主要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VI. 汉语古典音译词的内化

另外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就是汉语自身的音译词问题。实际上汉语的外来音译词很多,但是由于借入时代久远,当时的音译已经参与到后来的汉语音变历程中,变得很“汉化”了,因而让人不觉得是借词了。特别是有关佛教的词汇。

比如,说到中国传统建筑,很多人都说到“塔”。但是“塔”是明确的梵巴借词(梵stūpa,巴thūpa)。再有,刹那(梵kṣaṇa),这样的词是随佛教传入的概念。甚至很多我们熟悉的地名都是外来语译作汉语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它们“异质”呢?

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为音译标准。普通话音系的特点是声母缺少浊音,辅音韵尾仅有-n和-ŋ,因此音译一些外来词的时候,会拆出多个音节来。但古代汉语的音系更丰富一些,声母有清浊,辅音韵尾有-p, -t, -k, -n, -m, -ŋ,一些音译相应使用较少的音节。这点在佛经翻译上就很明显。一些现代翻译的上座部佛经是用普通话作的音译,与古典汉译对比,往往音节偏多,或者用字明显就是现代欧美音译词的感觉,例如:

Mahāmaudgalyāyana (Moggallāna) 古译:摩诃目犍连;白话译:马哈摩嘎喇那

Mahākāśyapa (Mahākassapa) 古译:摩诃迦叶;白话译:马哈咖沙巴

更加重要的是,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有关佛教的词汇,不论是义译的世界、轮回,还是音译的刹那、劫(万劫不复)、涅槃,亦或变形了的音译词罗汉、菩萨、修罗,都成为汉语日常使用的一部分,异质感在历史中已经消失。因此,可以说这些佛教相关的词汇在汉语使用中,没有“外来词的感觉”。

如果剔除了佛教相关的音译词,汉语的外来语直接借词就很少了。即便是现代融入的外来词,所占比较也很低。这也是汉语母语者对直接标音的外来词下意识感到排斥的原因之一。



补充两点:


前面有同学提到外来语的涌入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个问题从语言发展的长期轨迹上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汉语词汇大量涌入日语时,文化人和普通民众的仅因汉语词造成的语言断层不可谓不大,在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弥合了。这也是山口仲美上面评论的来源,要知道山口老师可是研究平安时代日语文学的泰斗,同时还研究现代日本青年人的日语。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所谓“语言净化”运动,不论打着什么旗号,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而东亚世界一些语言放弃汉字词而使用欧美语言音译词的行为又可能带有去中国化的色彩。考察类似外来语这样的问题时,这两个方面的色彩都应当予以重视。


user avatar   goshizank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久没上你乎了,我来强答一下。其他答主说的东西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为什么知乎上许多人认为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是负面的,是否和母语是汉语有关系?

答: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汉语长期是“上位语”。


---------------------------------------------------


I. 有关双层语言、上位语、下位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维基上diglossia的定义先抄下来。

In linguistics, diglossia (/daɪˈɡlɒsiə/)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dialects or languages are used by a single languag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community's everyday or vernacular language variety (labeled "L" or "low" variety), a second, highly codified variety (labeled "H" or "high") is used in certain situations such as literature, formal education, or other specific settings, but not used for ordinary conversation.[1] In most cases, the H variety has no native speakers.

简单地来说,diglossia就是“双层语言”,在一个社区中有用于书面、文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上位语”H和用于日常口头交流的“下位语”L。上位语是官方的、用于教育的,因此,上位语总是在通过知识分子和政权机构影响着下位语。单就词汇来说,上位语的词汇总是大量涌入下位语中。

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上位语,例如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佛教文化圈的梵语、巴利语;而在东亚文化圈,上位语则是汉语,或者说是文言文。

上位语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上位语长期用于书面、科技、政治、教育等与权力和文化相关的领域,因而上位语带有官方、正式、有文化、先进等色彩。

2. 新的学术成果或者政治行为等等概念往往先用上位语表达,再向下位语传播。

3. 在封闭的文化圈内,新的概念用上位语表达时,往往没有可借鉴的词汇,因而倾向于使用上位语本身造新词。

4. 如有来自其他语言,特别是来自其他文化圈的借词,下位语往往是通过上位语辗转借入。

II. 作为上位语的汉语

好了,我们回来看汉语。虽然汉语在历史上一直有文白脱节的问题,但是汉语作为整体是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直到近代,其上位的语的地位依旧有很大惯性。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近代翻译西方的概念时是用汉字造词,这实际上是在用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当然汉字已经被日本“内化”)在造新词或古词新用,以对应欧美文化圈的文明成果;越南很多外国的国名是按汉字读的,如俄罗斯叫Nga,是来自Nga La Tư,即俄罗斯,但这个词俄-蒙-满-汉-越一路而来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汉语汉字词是上位语,通常它是第一手的概念载体,即使是在翻译中,它是第一次译文,所以它在同一时代大批量借入同一种非汉语言词汇的情况很少。当然,汉语依梵语借入的佛教词汇是另一个情况,因为在佛教领域,梵语才是上位语。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附加结果。因为汉语有上位语的优势,这使得很多汉语母语者或者东亚文化圈的人士感觉借词,比如日朝越借汉语词,是文明不够发达的表现,而汉语因为是发达文明的载体,因此借词很少。在你乎上,有一次讨论数目字“万”,我说这个词搞不好是突厥语等北方草原语言的借词。我猜到有人会反对,但是没想到反对的意见是:汉文明如此发达,数目词不可能是借词。其实,在这个论调中,直接就把借词和文明程度绑架了。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多中国汉语使用者也比较倾向于外来的概念要汉语义译,不要直接借入,特别是借音。

III. 作为下位语的日语

我们再站在日本、日语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脱离了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汉字和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历史惯性还存在,所以近代日本翻译作品往往仍用汉字造新词,当然,这和汉字在日本已经内化有关系。不过,由于近来以来日本的发展和中国的贫弱,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不断衰落,但并没有确立新的上位语。这个时期的日语借词法语、德语、英语各占一席之地。但到了现代,特别二战以后,不仅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基本消失,而且英语已经成为de facto的上位语。这以后的日语,借词大量的是英语借词,法德等语言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与国别文化、地域特产等相关的词汇中,新的科技词汇、新概念等,已经普遍是用英语借词。这实际上是上位语变化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下阿昌语。阿昌语是一种缅彝语,与缅甸语很接近。历史上阿昌族地区大多是傣族土司管辖,上位语是傣语,下位语是阿昌语。阿昌语中很多古典的政治、科技等词汇,都是使用傣语借词。但现在由于汉语的普及和流行,很多地方的阿昌语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替代了一些原来的傣语借词,甚至是替代了一些固有词。此外,羌语支大量语言过去奉藏语为上位语,现在也大量转向汉语西南官话作为上位语,也是这种情况。这和日语中大量涌入英语借词有一些类似之处。

IV. 日语中的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

学习过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中有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一般来说,汉语母语者会觉得汉字词更清楚明了或者相较于外来词更“日语”。但事实上,虽然日语中汉字词的比例非常高,但是汉字词读音的系统并非与日语十分契合。换句话说,即使是现代日语,汉字词的读音体系和日语固有词的读音体系仍有一定区隔。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日语固有词是没有る打头的词语,但汉字词有,如“留守、類似”等。又如,古典日语少有浊音打头的词语,现代日语因历代音变造成一些浊音打头的词汇(如“出す”)也都很少,但汉字词就比比皆是,如:“学生、雑誌、男子、爆弾、疑問、事実、敏感”等等。再有,日语固有词一般没有拗音,今日=きょう,这样的例子也是历史音变的结果,而汉字词的拗音就实在太多了。

这实际上是说,外来词的概念即使翻译为汉字词,单从音系上来讲,未必有我们想象地那样贴合日语。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语是一种音拍语,词汇是由多个音拍(mora)连缀而成的,比如さかな是三拍,はずかしい是五拍等等。汉字词和外来词如果简单从音拍上来看,并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义译音译那么大的差距。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日:(漢)哲学てつがく[4 mora];(外)フィロソフィー [5 mora]

中:(汉)哲学[2音节];(外)菲洛索菲亚[5音节]

日:(漢)物理的ぶつりてき[5 mora];(外)フィジカル [4 mora]

中:(汉)物理[2音节]、物理的[3音节];(外)菲济卡尔[4音节]

日:(漢)百貨店ひゃっかてん[5 mora];(外)デパート [4 mora]

中:(汉)百货店[3音节];(外)迪帕特门特[5音节]

尤其是最后一个例子,日语广泛吸收外来语后,形成一些改造的方法,使其适用于日常口语,也就是和制英语、和制外来语。常见的例子还包括プリクラ、パソコン、ワイシャツ、ベビーカー、ジーパン等等。

以上的例子试图说明,如果单看语音结构,日语使用音译的外来语与使用汉字词并没有太大的优劣差别,至少比现代汉语使用音译和义译的差别小。

V. 日本学者对外来语涌入的看法

大家也都观察到了日本国内对大量涌入外来语的批评。为此,日本还设立了国立国語研究所「外来語」委員会。下面抄两段该委员会的公开文书(没时间可以跳过):

外来語・外国語の問題点
近年,片仮名やローマ字で書かれた目新しい外来語・外国語が,公的な役割を担う官庁の白書や広報紙,また,日々の生活と切り離すことのできない新聞・雑誌・テレビなどで数多く使われていると指摘されています。例えば,高齢者の介護や福祉に関する広報紙の記事は,読み手であるお年寄りに配慮した表現を用いることが,本来何よりも大切に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はずです。多くの人を対象とする新聞・放送等においても,一般になじみの薄い専門用語を不用意に使わないよう十分に注意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ところが,外来語・外国語の使用状況を見ると,読み手の分かりやすさに対する配慮よりも,書き手の使いやすさを優先している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ります。
伝え合いとしての言葉を
そもそも,どんな言葉を使うのが適切かということは,話し手・書き手の意図,想定される聞き手・読み手,話題,使われる環境など,その時々の様々な条件によって変わります。同じ内容の話をするにしても,大人に話すときと子どもに話すときとでは,使う単語,声の調子,話す速さ,文の長さなどが変わってきて当然です。また,同じ大人でも,相手がその話題に通じているかどうかによって,言葉選びや言葉遣いにおのずと違いが出てきます。相手や場面に応じて,適切な言葉遣いが変わることにいつも留意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このことは,私たちの言葉について国語審議会がかねて提言してきた「平明で,的確で,美しく,豊かであること」を実現する具体的な努力の一つと考えます。

这里面主要说的意思是大量外来词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社会的交流。他们因此提出了语言的“简明、准确、优美、丰富”的目标。该委员会还提出了外来语替换的提案(具体可参看pj.ninjal.ac.jp/gairaig)。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汉字词就更加“简明、准确、优美、丰富”呢?这实际上就是前文几次提到的“内化”。日本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已经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汉字词的音系与固有词有没有区隔,汉字词已然成为其语言的基石之一。汉字和固化的汉字读音已经是日语内在的一部分,即“内化”。从这个角度讲,外来词改汉字词也是用自有文化消化外来文化的方式。

但是针对这点,日本国内也有不同意见。1943年出生的著名日本国宝级日本语专家山口仲美就认为:和制汉语(汉语词)是与中国文化浸淫的时代相称的方法,但现在日本则浸淫在美国文化中,因此也许可以看到用片假名照搬的外来语其含意固着下来。

和製漢語は中国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た時代に合っていた方法なのであって、現在の日本はアメリカ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るのだから、片仮名の外来語のままにしておいて意味の定着を待つべきではないか。

山口仲美的这条看法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包含前文所说的上位语变换的问题。

以上这些争论说明,即使在日本国内,对外来语的排斥,主要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VI. 汉语古典音译词的内化

另外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就是汉语自身的音译词问题。实际上汉语的外来音译词很多,但是由于借入时代久远,当时的音译已经参与到后来的汉语音变历程中,变得很“汉化”了,因而让人不觉得是借词了。特别是有关佛教的词汇。

比如,说到中国传统建筑,很多人都说到“塔”。但是“塔”是明确的梵巴借词(梵stūpa,巴thūpa)。再有,刹那(梵kṣaṇa),这样的词是随佛教传入的概念。甚至很多我们熟悉的地名都是外来语译作汉语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它们“异质”呢?

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为音译标准。普通话音系的特点是声母缺少浊音,辅音韵尾仅有-n和-ŋ,因此音译一些外来词的时候,会拆出多个音节来。但古代汉语的音系更丰富一些,声母有清浊,辅音韵尾有-p, -t, -k, -n, -m, -ŋ,一些音译相应使用较少的音节。这点在佛经翻译上就很明显。一些现代翻译的上座部佛经是用普通话作的音译,与古典汉译对比,往往音节偏多,或者用字明显就是现代欧美音译词的感觉,例如:

Mahāmaudgalyāyana (Moggallāna) 古译:摩诃目犍连;白话译:马哈摩嘎喇那

Mahākāśyapa (Mahākassapa) 古译:摩诃迦叶;白话译:马哈咖沙巴

更加重要的是,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有关佛教的词汇,不论是义译的世界、轮回,还是音译的刹那、劫(万劫不复)、涅槃,亦或变形了的音译词罗汉、菩萨、修罗,都成为汉语日常使用的一部分,异质感在历史中已经消失。因此,可以说这些佛教相关的词汇在汉语使用中,没有“外来词的感觉”。

如果剔除了佛教相关的音译词,汉语的外来语直接借词就很少了。即便是现代融入的外来词,所占比较也很低。这也是汉语母语者对直接标音的外来词下意识感到排斥的原因之一。



补充两点:


前面有同学提到外来语的涌入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个问题从语言发展的长期轨迹上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汉语词汇大量涌入日语时,文化人和普通民众的仅因汉语词造成的语言断层不可谓不大,在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弥合了。这也是山口仲美上面评论的来源,要知道山口老师可是研究平安时代日语文学的泰斗,同时还研究现代日本青年人的日语。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所谓“语言净化”运动,不论打着什么旗号,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而东亚世界一些语言放弃汉字词而使用欧美语言音译词的行为又可能带有去中国化的色彩。考察类似外来语这样的问题时,这两个方面的色彩都应当予以重视。




     

相关话题

  欧美国家物价为什么那么高?欧美地区人们的购买力又是怎么样的呢? 
  男子朋友圈骂人长达两年被判赔偿 18800 元,如何看待这一判决?发朋友圈要注意什么? 
  美团亏了 108 亿,是不是快不行了? 
  腾讯 2019 年第三季度财报有哪些亮点? 
  成都青云志尚有限公司做何评价? 
  当个人能力无法驾驭 Idea 时,该怎么办? 
  外汇局称将研究「允许个人年度 5 万美元额度内开展境外证券等投资」可行性,会有哪些影响? 
  区块链版权能保护原创吗,它的应用性到底如何? 
  腾讯本周或正式宣布合并搜狗,计划整合进「腾讯看点」团队,此次布局是否为最优解?腾讯有哪些战略考量? 
  失业男子借 50 万炒股被割韭菜仅剩 13 万走红网络,你有这样的投资失败经历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说 LIGO 探测到的 GW170817 引力波和光学对应体能解释重金属元素(金、铂等)的来源?
下一个讨论
如果把古诗词中的某个字换成「萌」字,会有什么效果?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